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促进集团大发展

2024-06-21

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促进集团大发展(共4篇)

篇1: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促进集团大发展

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促进集团大发展

A集团重才爱才先进事迹材料

A集团是大型国家级企业集团,目前有29家全资和控股公司,是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列“中国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141位、“2009浙商全国500强第143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强第55位“、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第27位”,荣获“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开拓创新奖”和“全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贡献奖”。A集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的国家的好政策,同时也与集团领导层一直以来不断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以人才强企战略,促进了A集团的快速发展。

一、形成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的意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把握主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加以推进。近年来,随着A集团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增加。A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邵钦祥一直认为,企业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一个人,就可以带来一个产业的发展和一个企业的生机,人才是A实施大发展大投入战略的最关键因素。为了适应快速发展,A集团一方面通过各类人才招聘会“猎取”一些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的“三高”人才;另一方面则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来培养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中高层管理干部。

“走出去”和“请进来”是A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所采取的两种最普遍的方式。“走出去”就是把集团以及下属各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有志之士,或派出去到优秀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或进行专业知识的深造与锻炼,或参加各类培训教育充实管理与经营水平。“请进来”则通过集团人力资源部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会引进国内知名院校的专业知识人才和实际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在每月一次的党校学习中,集团还邀请知名教授以及学者进行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专题讲座。

二、打造人才集聚的强企。

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这一精辟论述,为A集团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了培养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中高层管理干部,以适应A集团经济的快速发展。A集团以及下属各企业都积极把专业人才和有志之士,或派到优秀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或进行专业知识的深造与锻炼,或参加各类培训教育充实管理与经营水平,给他们拓展A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A集团鼓励员工进行终身学习和各种培训,为员工充电。选派了部分年轻的中层干部带薪免费去攻读浙大EMBA,仅一年的学费就得23800元,全部由集团支付。同时,A集团还与中科院、省科技厅联合实施人才合作战略,选派员工参加各类人才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今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A集团还制定了每年颁发科技进步奖的政策,旨在奖励为促进科技进步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提高集团科技素质,加速企业的发展。不久前,A集团曾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李本初和刘小平各奖励笔记本电脑一台和15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鼓励他们为企业发展再创佳绩。目前,A集团已经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成为人才聚集地。

三、形成人才工作、生活的乐园。

A集团为了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先后投巨资建造了十几栋高档次的员工福利房,适合普通职工、单身员工以及夫妻员工等不同层次的人居住。如今,高层领导以及高级人才可住高档别墅,中层干部能住150平方小康公寓,一般干部能住两室一厅的套间,就连普通员工也能住一室一厅的套间,在这些福利房中,A集团还为其配备了各种家具和日常家电,让来A工作的任何员工都不需要为住宿而操心。

同时,A集团还推出了发放福利券和消费券、给予住勤补贴、免交电话月租费、制定空调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也建设了泰山乐园、吉祥湖音乐喷泉、A购物广场、休闲健身会所以及露天舞池等娱乐购物场所,让每一位员工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近几年来,A集团在实行员工工资年薪制的同时,每年都给员工增加不低于20%的工资待遇,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让A集团经济得到了稳健发展。A集团总裁邵钦祥表示,为激励下属各企业做大做强,今年A集团对下属各企业进行了重新分档,并对企业负责人的年薪标准进行了大幅度提升,最高可达200万元。

为了满足员工的出行需求,A集团出台了购置私家车财务免息借款三年和每年给予一定的车辆补贴政策。在车辆补贴政策中:裸车价值在10万元以内的每年补贴1万元;10万元以上20万以下的每年补贴1.5万元;20万以上的每年补贴2万元,另外,还制定了私家车员工级别补贴和因公出差里程补贴,使得一辆私家车的补贴每年可达到了1至3万元不等。目前,A集团拥有享受车辆补贴政策的私家车已达到100多辆。

A集团还针对A技校和A幼儿园出台了教师教龄补贴:在A从教满两周年的教师,第三年起发放1000元/年的教龄补贴,以后每增加一年教龄增发1000元教龄补贴。通过这样的政策,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而且稳定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同时,集团员工的子女上学,给予减免一半的学费,让员工可以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A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邵钦祥明确指出,要围绕转型升级,以人为本,全面引进、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要确立人才战略,加速推动高端创新人才、高端创业人才、高端管理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向A集聚;要周密制订A集团“十二五”人才规划,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制定适应A集团的人才引进方式,将有创意、敢创新、能创业的高端人才开发引进作为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要有一套政策体系,在人才激励、评价认定、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政策机制方面大胆探索,创出特色,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为A经济大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篇2: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促进集团大发展

促进产业大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科技进步,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发达地区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盘活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和管理好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促进了我县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县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进一步深入,*县的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最近通过深入园区一些企业调查了解招工用工方面的情况并作了一点粗浅思考。

一、我县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不和谐

(一)高级管理人才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

*县虽然是劳动力资源大县,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都没能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造成劳动力产业化程度不高,从业水平较低。据相关数据显示,*县每年大中专(技校)毕业生3000多名,其中返乡就业的不到10%。笔者最近调研走访了红金工业园几家上规模的招商引资企业,8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从外地聘请,或从总部派入。随着*县进一步深入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高学历、高技能、懂管理人才的缺乏问题,会更加突出。

(二)承接产业转移所需大量劳动力与人才大量流失的矛盾。经调查,我县常年需工量在3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共120多家,缺工企业46家,占38.33%,用工缺口达8000多人左右,平均每家企业缺174余人,其中县工业园区有各类企业167家,提供就 1

业岗位达25000多个,现有员工19800多人,用工缺口 5200多人,占全县缺员总数的65%;在人员需求结构上,一线生产技术工人缺3900多人占80%,普通管理人员缺900多人占19%,其它人员(主要是勤杂人员、保安等)近200人左右。可以说用工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但与此同时,我县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仅09年向广东深圳输出的劳动力就达十万多人次。一边是本县企业招不到工人,一边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流。

(三)人才服务机制与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

一是企业主普遍地缺乏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不如在沿海地区那么激烈,企业主普遍地缺乏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观念上,一半以上的企业虽承认人才对企业的作用,但没有真正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选人用人上,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重视实用型人才,注重即聘即用,重使用、轻培养,片面强调人才工作经验,忽视了对人才的提质培养,是典型的“拿来主义”。从调查情况看,60%的企业认同大学生的人才价值,但同时又认为,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愿花1-2年的时间进行大学生工作积累;在人才评价上,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科学的人才评价方法,依赖企业老总的平时观察和个人好恶,难以保证其公平与公正,也难以发挥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

二是政策保障机制滞后。虽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多时,要求为劳动者交纳五大保险的禁令也三令五申,但考虑到全县招商引资的大环境,考虑到县内企业的实际困难,我县对这些政策的实施一直都是采取从松从轻的态度,致使全县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一直不高,企业五大保险的缴纳率一

直上不去,拖欠员工工资的行为还经常发生,这些都导致了我县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虽然,在思想上我县非常重视人才服务机制的健全,但在具体的工作举措上就显得有点薄弱。在政策的制订上,虽有大的方针政策,也出台了一些配套的措施,但具体执行起来较为困难;在管理方式上,还停留在比较粗放的政策引导性的阶段;在人才储备方面,虽有举办人才市场招聘会、发布人才信息、推行人事代理等用人制度,但还没有真正形成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没有充分发挥企业与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 几点对策

(一)完善引进机制,破解高技能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紧缺难题。

敞开大门广招英才为我所用,是迅速壮大人才队伍的一种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迅速提升我县人力资源竞争力、破解我县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缺失难题的有效途径。我县在人力资源引进方面,也有一些好的尝试。比如利用07年成立的学士后流动中心这个平台,搭建起了企业与所需高学历人才的交流平台,通过对企业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试用期内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为县内企业引进了40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其中4名硕士研究生,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解决我县私营企业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新路。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补偿面,对企业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和紧缺的管理人才也进行补贴,那么对化解我县企业难以引进企业高端人才的难题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完善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培训机构与园区企业对接。以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为纽带,开展培训机构与园区企业的合作。

使企业在合作中能招收到满意的员工,学校在合作中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通过采取送教下乡、校企合作、校镇合作、订单培训等形式,分类实施技能培训。

一是针对有回乡外出务工人员还乡创业和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实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农民企业家。条件成熟时组织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做的好的省、市等地学习,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本县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免费单项或中初级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转岗能力;对当年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半年至3年的职业技能教育,并对最终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实行一定费用的学费补助;对农村大龄劳动力,开展免费适应性技能培训。

三是对企业职工进行技能提升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邀请高校专家教授来给县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方面的免费培训,并可以把它制度化,扩大培训规模,对企业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员工也纳入培训范围,提升他们的职业成长机会,从而使企业的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完善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一是实施还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县返乡创业园的发展规划,加快创业园区和商品流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成为返乡务工人员兴办各类企业的聚集地,改善返乡创业的环境;拓宽返乡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金融、财政对回乡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返乡创业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创业初级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基本上是利用自己所积累的资金和掌握的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第二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准备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阶段。要根据各企业的具体实际情

况,对不同的创业者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给予不同的财政与信贷支持。要允许农民利用承包土地、房屋等进行抵押融资,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融资困难问题。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对返乡创业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多等的创业者给予表彰奖励。

二是开展各类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善待员工,改善环境设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劳动条件,着力优化工作环境。配备图书阅览室、影视娱乐室、学习培训室、健身运动场,积极开展职工文艺、体育竞赛活动和其他职工喜爱的娱乐休闲旅游活动。

三是强化执法,优化就业环境。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严重违反劳动法的必须予以处罚。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坚决打击无故克扣、拖欠职工工资行为。

篇3: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促进集团大发展

一、抓宣传教育, 促作风转变

10年来, 运城市农机局始终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宣传教育作为促进全市农机法治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紧抓不放。《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法律, 是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法律, 也是现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发展方向及实现路径的重要保障措施, 更是规范农机行为、促进作风转变的重要标尺。运城市除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宣传月活动、组织一次《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知识竞赛、组织一次《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专题培训或邀请法治专家举办一次专题讲座, 重点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学习教育纳入四五、五五普法的主要内容, 作为农机业务学习的必学科目, 作为农机培训项目的内容之一, 作为驾驶员考试必考项目, 作为农机队伍自身建设、强化作风建设的法律规范。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宣传活动, 努力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农机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依法行政的法律意志,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确保《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全面实施。

二、抓专项整治, 促安全生产

10年来, 运城市农机局始终把农机安全专项整治作为全面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重要举措, 常抓不懈。一是抓农机检审验工作不放松。每年以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安全技术检验和驾驶员考试发证工作为重点, 严把学习培训关、机车检验关、驾驶证审验关、机车挂牌报户关, 确保每个环节标准严格不走过场。近年来, 运城市凡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机车, 注册登记率达到100%, 驾驶员持证率达到100%, 安全技术检验率稳定在85%以上, 为农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严格农机执法不走样。每年都要结合“春耕”、“三夏”和“三秋”对农机具使用、农机手驾驶、机库油库、机车场院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式执法检查;每年出动执法人员数百人, 开展不少于100 d的执法检查, 严格查处酒驾, 严肃处理违章, 确保农机事故处于受控状态;三是“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雷打不动。每年根据“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一年一个新内容, 多种形式搞活动, 取得较好效果。目前, 全市共创建示范县2个、示范乡 (镇) 76个、示范村590个、示范户4 600个,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作用, 促进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

三、抓重点扶持, 促体系建设

10年来, 始终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点扶持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长期坚持。一是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为重点, 按照市场化模式,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二是以农机工程项目为载体, 进行重点扶持。多年来, 实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玉米丰产方、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项目, 绝大多数都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来承担。既起到了重点扶持的作用, 又强化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样, 通过在农机购置补贴上给予倾斜, 在农机工程项目实施上给予优先, 在操作技术上给予培训帮助, 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目前,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81个, 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了中坚力量。

四、抓技术创新, 促农机推广

10年来, 运城市农机局始终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作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的主要途径, 毫不放松。一是抓科研, 促技术成果转化。10年来, 全市共研发新型农机具110余种, 已正式投入使用100余种。其中有10余种填补了山西省农机具的空白。如运城锦泰机械厂十年来就研制出10种农机新机具, 其中已有3种批量生产;二是抓推广, 促适用技术普及。通过新技术演示会、新机具展示会、新项目示范会、新技能培训会, 把农机新知识、新技术、新机具、新技能传授推介给农民, 使农机适用技术得到及时推广普及;三是抓示范, 促基地建设。多年来, 运城市农机局充分利用农机推广项目的实施, 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机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抓示范点的建设, 使广大农民看得见农机项目实施的真实效果, 学得到农机新的技术技能, 用得好农机新机具新产品。

五、抓监督管理, 促农机质量

10年来, 运城市农机局始终把农机质量监督作为履职之重, 齐抓共管。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逐年加大, 农机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 农机种类进一步拓展, 这就给农机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严把农机质量关, 进一步净化农机市场, 运城市和所辖13县 (市、区) 农机部门与工商、质监部门多次联合开展了农机质量监管工作。一是连续10年举办3.15农机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 进一步强化了农机企业和农民的法治意识;二是每年开展以农机质量打假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大整顿, 进一步净化了农机市场;三是连续6年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进行了跟踪调查, 共跟踪调查机具500多台件。为农机消费者排忧解难, 为改进提升农机产品质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四是积极受理农机投诉。10年来共受理农机投诉300多起,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深受生产、销售企业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六、抓购机补贴, 促装备优化

10年来, 始终把农机购置补贴作为总抓手, 抓长抓实。一是率先在全省出台实施了4个暂行办法, 力求做到严格程序, 严密实施, 严加监管, 严抓落实;二是率先在全省创办了运城农机大市场, 规范了农机经销行为, 运城农机大市场被全国农机协会评为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4个市场之一;三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农机化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全市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度增加, 农机装备质量大大提高,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玉米收获机械化2014年达到80%。10年来, 全市共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027亿元, 补贴各类农机具224 633台 (件) , 拉动农民投资23.397亿元, 受益农民174 490户。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了农民致富。

七、抓农机培训, 促队伍素质

10年来, 始终围绕农机化为运城现代农业提供有力装备支撑这个大目标, 强抓培训。每年都要以强化农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组织各类农机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农机职能部门专业人员法治和业务素质普遍提升;以农机驾驶员为主要对象, 组织老驾驶员复训和新驾驶员考试, 农机手驾驶技术普遍提高;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 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农民的操作技能普遍增强。以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 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培训, 农机修理工的技术技能普遍加强。这些不同层次, 不同内容, 多批次的培训, 大大提升了整个农机队伍素质, 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操作队伍。

篇4: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促进集团大发展

天津市医药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 近几年来从抓品牌建设入手, 有力推动了名牌战略的实施, 促进名牌产品有了很大发展, 集团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集团发展形成有化学和生物药、绿色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现代商业物流四大产业板块, 产业形态完整, 各产业板块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生产药品1700多个, 医疗器械400多个, 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80多个, 化学制剂药500多个, 中成药690多个。药品门类包括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解热镇痛类、代谢病类、抗肿瘤类、消化系统类等。产品剂型有缓释片、分散片、普通片、滴丸、硬胶囊、软胶囊、液态硬胶囊、颗粒剂、粉针剂、水针剂、软膏剂、口服液、滴眼剂、丸剂等20多个剂型。目前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产品有速效救心丸、寿比山等7个品种, 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牛黄降压系列、清咽滴丸等9个品种, 2000万元至5000万元产品有22个。2009年集团预计完成销售收入155亿元, 实现利税23.4亿元, 分别比2008年增长18.6%和26%。

医药集团创造出了集团抓名牌产品发展的成功经验。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高度重视实施名牌战略纳入工作日程认真落实

医药集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实施名牌战略工作, 特别是一把手张建津对名牌建设更加重视, 认识更为深刻, 他经常说:品牌是企业的象征和代表, 是企业的生命, 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战略是企业打开和占领市场, 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成功的法宝之一, 集团必须下大力量研究分析, 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医药集团从实践中总结明确出抓品牌建设促名牌产品发展的工作思路, 并从五个方面入手开展名牌建设。一是集团一把手亲自挂帅, 负总责, 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分工明确, 各负其责, 专门部门和专人层层、事事抓落实。二是组织力量围绕做大做强产品研究制定品牌建设规划, 用规划指导和推动品牌建设工作。三是运用当今世界最新的企业形象策划、设计理论, 全力打造“天津医药”品牌, 同时结合品牌资源, 有序展示集团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规范集团徽标、图形和文字等, 并明确不同的使用要求。四是进一步明确企业用于品牌建设的广告宣传投入要达到占销售费用的30%以上,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扩大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五是在品牌建设机构和人员层层落实的基础上, 建立集团、企业和产品的三级品牌建设体系, 并确定集团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多品牌原则, 科技创新原则和质量保证原则。

把医药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医药集团领导在实践中认识到, 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长期的市场营销积累, 而且需要把企业文化精髓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使打造出的品牌具有生命的活力, 使产品具有更强征服消费者的魅力。

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用于人民群从的救死扶伤, 最大的追求是安全性好、疗效高、质量稳定, “服务人类健康”。这也是天津医药企业的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医药集团在品牌建设中突出反映出了这一点。例如集团的品牌标志就是以地球为背景与天津医药集团的“天”字变形组合, 以变形的草体“天”字横贯蓝色地球, 无限延伸, 仿佛江河海湖融会贯通,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传递了天津医药集团追求进步, 勇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同时也展示了集团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卓越品质。标识以代表健康、科技和专业的蓝色为主色调, 文字“天”采用草体书法, 显得专业而深邃, 古典书法和具有现代色彩的元素相结合, 是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 既亲切又富有感染力。标识造型饱满, 沉稳大气, 平实中蕴含磅礴气势。标识还突出了“服务人类健康”这一品牌核心理念。它表达了天津医药集团以研制安全性好、疗效高、质量稳定的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为己任,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医药集团这样的品牌战略理念, 使集团和企业在广告宣传上和参加全国大型展销会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产品加强品牌建设

医药集团始终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产品加强品牌建设, 把品牌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 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2009年, 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寿比山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隆顺榕、达仁堂等公司生产的19种药品被天津市工商局认定为天津著名商标, 速效救心丸、牛黄降压丸等9种药品被天津市政府认定为天津名牌产品, 有6家药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宏仁堂制药厂生产的“血府逐瘀胶囊”、“养血生发胶囊”通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品质认证。中药六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传统名优产品———速效救心丸生产基地。

品牌建设未来实现的目标

医药集团决心通过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实现科技创新, 到2012年实现以下五大目标:

1、培育发展一家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 实现利润超6亿元的特大型生产企业。

2、培育发展一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 实现利润超2亿元的大型生产企业。

3、培育发展5家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 或实现利润超5000万元的优势生产企业。

4、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 天津市著名商标7个, 天津名牌产品15个。

5、到2012年, 医药集团主要经济指标要在2008年指标基础上翻一番, 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 实现利润20亿元, 集团总资产增加到280亿元。成为在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中, 具有更强影响力与竞争实力的我国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上一篇: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红河谷》教学反思下一篇:2023学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