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2022-10-08

1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被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被称为“核心能力”,而在美国则被称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21世纪,随着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时代的来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正悄悄发生,并迅速蔓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格局,也从根本上对社会的分工和就业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我们从中可以捕捉到工业制造在我国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技工教育为社会各企业培养一线的工人,其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低、技能强弱关系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进程。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在技工教育中更显重要,作为承担了学生基础学科教学的语文课,它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高级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在技校语文课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于提升新时代工人的综合能力、素养有着重大意义。

2目前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课堂缺乏创新,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畏学心理

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一直以来都难以融入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既不可或缺又难有突破,难与专业对接。

在课堂教学中,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缓慢,语文教材引用收录的文章大多缺乏时代感,陈旧乏味,一些文章中的作者、主人公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人,如有的课本收录了有关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故事的文章,虽然其教育意义深远,但大多数技校学生对于该家族一无所知,无法在语文教材中获取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难以产生共鸣和代入感,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教师照本宣科、缺乏激情和学生无心听讲、课堂互动性差、气氛沉闷的情形。

此外,各技工院校普遍存在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共同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罔顾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例如,同一年级的数控加工专业和商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在生源、男女生人数结构比例和学习基础都存在差异,但大多数技校却往往都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对于就业者的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不同。

由于教材的陈旧和缺乏创新,老师们的备课和教学也容易脱离学生实际而出现学生听不懂、上课坐不住的现象。

2.2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和投入不够,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认识有偏差

由于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一直定位在“技能”上,因此大部分语文老师认为技校学生的教学教育以专业技能的高低为评估标准,其就业及择业也取决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弱,于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判断与认识,再加上技校语文教学没有升学、统考的压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没有客观、统一的评定标准,所以有些教师易产生疲惫感,对教学敷衍、对语文课堂改革更是缺乏热情。有的教师上课就如给学生播放催眠曲;有的教师则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故意东拉西扯,哗众取宠,虽然课堂活跃,但实则无真正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嬉戏、轻视语文学习的心理。

另外,学校为了有效利用和分配资金、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方面也比较倾向于专业系部,而对于语文教师的培训则能免即免,导致教师教法陈旧落后,教研教改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3语文课程设置不当,考核评估方式单一、落后

由于技工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传统习惯,公共课的各门课程一直难以得到重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技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弱与技工学校的就业率直接相关,是衡量技工学校竞争力的不二标准。因此,各技工院校都极为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鼓励并积极举办、参加各个级别、专业和行业的技能竞赛。除了在人、财、物力上加大投入外,在课程设置上也给予专业课充分的考虑和照顾,坚信“熟能生巧”,倡导“技能强校”的理念。而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在技工教育体制中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其对学生未来就业明显的助益和“实用性”,在教学管理部门或各专业系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对于语文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或安排的课时量不足,与教材建议的教学课时差距较大。

3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比如通过训练让自己掌握一门技术、一种技能,但却往往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在真实生活和职场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应用范围及其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的影响,却远远宽于、大于专业技能,它们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技校的语文课程不仅承担了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阅读理解、人文素养、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中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才能不丢掉中华的传统,学生的就业、终身发展也才有立足之本。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语文课程承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收录了众多优秀的中国文学荟萃,其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3.1学习语文有利于传扬、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其主要内容涵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是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都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本质。通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和引导,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对社会人文的认识、了解;同时,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可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校园精神宣传工作中,提高校园文化的美感和内涵。另一方面,校园文化通过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对于美的向往,良好的校园环境、秩序则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2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章或是出自名人之笔,或是讲述了名人、名家、名匠的事迹,在传递了文学之美、人文之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滋润学生的心灵。

目前技校生多数15岁左右进入学校,除了一部分能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则通过在校学习后,大部分于18周岁左右进入社会就业。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智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职场,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种职业精神恰恰是他们所缺乏的。所以必须通过语文课程,在其教学中如春雨润物般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例如,在《天堂与地狱毗邻》一课中,通过学习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一封信,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热爱工作对于职业的重要性。文中提到“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其实,正是这些励志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职业精神如涓涓细流滴入他们的心中,浸润他们的灵魂,逐步塑造他们的蓝领精神。有的文章,如叶圣陶先生写的《景泰蓝的制作》,通过描写我国传统工艺景泰蓝的制作流程,不仅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反映了制作工艺的精湛与手工艺人的专注和职业追求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让专业归属感在学生心中发芽。

3.3语文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职业核心八项能力中,沟通表达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最佳阵地。学生的就业过程中,首当其冲的简历制作需要体现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面试过程中则要依靠学生得体、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既能恰到好处传递自己的个人基本信息、态度,又要尽量简洁、扼要,争取在短时间内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好印象;在职业岗位工作中,对于各种表格、通知、操作说明及众多的文字材料,也需要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正确的捕捉重要信息,把工作做对、做好。在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后续发展的空间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语文课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就业基础,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

3.4有效的语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提升自身竞争力

专业技能是针对某一具体职业所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领域,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技能,比如,钳工、车工应该达到的五级能力标准。而职业核心能力却是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具备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这些能力适用范围更大,可以说是全覆盖,是所有从业者都必须具备的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能力,其对学生的就业、转岗和升职的影响更加长远。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有别于高中、大专、本科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因应技工教育“德技双馨”的育才宗旨,除了语言文字和常见的阅读理解等能力的教学外,也十分重视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技校语文教学强调“以用为主”、“学为所用”,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该培养目标,则需要教师们花一番心思琢磨、钻研。

4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几点建议

4.1适当增加口语交际、口头表达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其中,与人交流能力位居八项能力之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语文作为技校院校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告别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学习,有成就感。在具体的措施方面,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朗诵课文、诗词等文字材料,或以小组讨论、演讲比赛、自我介绍、作业展示演讲等任务驱动学生能开口、勤开口、爱开口、擅开口。总而言之,让学生多开口,并注意在对学生表现的点评中,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使学生能不断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他人有效沟通。

4.2通过语文课内外多渠道结合,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数据显示: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相当于18世纪人们一生得到的信息总量。而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还有互联网、手机以及目之所及的户外大屏幕等新型渠道的加入,使得信息垄断被打破,大量的信息可以被人们所共享。可是我们却发现一个问题:既然人们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拿它做出很好的文章,想出很棒的点子,而有的人则在听、看后毫无获益。通过分析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时代,虽然人们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但由于理解力、对信息的灵敏性和价值判断力的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对于语文功底深厚、理解力强,并能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人来说,他们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分析,从提炼出更为有价值的要点,为己所用。而对于语文功底薄弱,平时缺少阅读的人来说,要看完一则新闻、一份报告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从中提取重要内容来助益自身了。

因此,在课内,技校的语文教学应化繁为简,避免冗长、乏味的传统说教型教学形式,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句的形式来解读较长的篇章,培养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而在课外,如暑假、寒假等放假期间,语文教师可以适当、适量的为学生提供阅读书单,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和学习层次,向学生推荐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书籍。这些书籍的种类可以比较多样化,可包括国内外的,可以有散文、社会文学、小说、诗词等等,并可通过QQ、微信等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以此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的敏感性和记录要点、总结归纳的能力。

4.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核心能力

技校的学生因为要到企业顶岗实习,其在校时间一般是中技两年、高技四年、大专三年,经过这么短短的几年学习后,学生通常都不再继续升学,而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参与社会竞争。为了学生们能顺利就业,在未来岗位上能适应、胜任并有优异的表现,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本课程的教学机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用人企业对技校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普遍认为技校生动手能力强,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主动性也表示满意。但另一方面,用人企业在技校生的人文素质、文字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则比较低,认为仍需大力提升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写作功底有限,有些学生连就业时的简历都不会制作,只能勉强从网络搜索一些内容生搬硬套,缺乏真实性;在沟通能力方面,面试时的自我介绍都说不完整,磕磕绊绊,十分尴尬,又或是在工作中,与人协作时,无法有效沟通而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果;在岗位上,个人总结、简单的工作建议、年度工作报告的写作上有较大的困难,更不要提参加技术培训课程时的笔记和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们后续的晋升和发展,从长远看,也影响到企业对技校生的评价和聘用。

鉴于以上问题,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核心能力,才能提高技工院校的教育质量,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语文课是一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的关键课程,但要真正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语文教师还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语文课教学生学会“动口、动脑”,为专业技能的“动手”打下更坚实的素质基础。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师们可通过课堂改革来实现与专业的对接。首先语文课堂可以借鉴专业课的“教学做合一”,通过讲解、练习、应用等模块,让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见的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可借助电脑、智能手机或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制作微课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堂翻转实验,将学生能力形成的阶段放在课堂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使学习更为有效,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到企业研修的机会,把所观察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书特点、常见文字材料种类加以归纳和整理,生成新的拓展教学资料,使课堂教学不脱离实际,教师言之有物,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5结语

语文是各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在今天信息爆炸、大数据应用深入各个领域、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参与社会分工的劳动者具有深远的人文情怀、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语言沟通能力,才能适应行业形势多变、专业岗位快速更迭的情况,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步入“十三五”发展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在技工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承担了学生基础学科教学的语文课,它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高级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技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进而对技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论证了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方式。

关键词:语文,职业核心能力,技工院校,课堂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业文.创新技校语文教学思考[J].科教创新导刊,2007.

[2] 田静.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J].赤子﹒科教园地,2013.7.

[3] 李爱珠.谈技校语文教学中的职业能力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03.6.

[4] 丁维裕.技校语文课教学对培养职业能力的作用与意义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

上一篇:探寻知识本原敞亮数学味道——从生态视角反思《画平行线》一课下一篇:浅议高中实效性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