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2024-06-11

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共8篇)

篇1: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成本会计是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并与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中首先分析了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然后探讨了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以期提升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成本会计是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是继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之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随着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成本会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视,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小到社区的便利商店,大到跨国公司,都离不开成本会计。成本会计对于企业进行成本竞争和经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成本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工作岗位后对企业成本的核算能得心应手,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解决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内容较为复杂

成本会计是以成本为对象的一种专业会计,是继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之后,财经类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学好该门课程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学生在熟悉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的基础上,在成本会计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对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分配,如何编制出各种费用分配表,如何通过登记相应的明细账来完成对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的分配与计算。此外相较于其他的会计专业课程,成本会计的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多。如企业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要素、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进行分配时均有多种分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也有多种分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由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来选择。由于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组织的特点不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使得企业在成本核算时选择的成本核算方法也会不一样,而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成本核算程序和计算方法虽有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成本计算工作时,对不同的分配方法和计算方法的使用很容易混淆不清,难以掌握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及使用技巧。

(二)系统性较强

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看起来分散,但实际上每一章前后都是有关联的,每章环环相扣,最终完成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任何一个环节数据的计算出错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核算结果。例如企业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数据来自各项要素费用分配的结果,制造费用归集的数据来自各项要素费用分配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结果,生产费用在完工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归集与分配的数据来自之前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分配的结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理顺前后各个环节的数据关系才能完成成本核算的任务。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系统性较强,要完成成本会计的核算任务,要求学生对成本会计的知识要有整体的掌握度,这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需要将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造企业,成本会计岗位是极其重要的岗位,企业对成本核算人员的要求很多,因而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能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理解制造企业中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身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传统

成本会计作为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在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课本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遍使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成本会计教学中用到的大量表格也可以在PPT课件中事先设计,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高效。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较为抽象,成本计算的方法较多、计算公式多、计算量大,在投影出来的表格中,一般只能看到最终的成本数据计算结果,使得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时教师还需要在黑板上对计算过程进行演算,让学生能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但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局限于理论教学,学生只是机械的运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但对于各种费用归集和分配的一系列流程很难前后贯穿起来,从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一般学生对制造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认知较为缺乏,对工厂的生产车间、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特点的认知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想象,较难形成感性的认识,这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一般是以制造业为例讲授,但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对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流程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简单的制造业术语,从而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的掌握。课堂的理论教学主要讲授的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各项费用的分配方法,如果不结合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是分散的,学生是学习了很多的费用分配方法,但却难以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适用范围、要点和内在联系整合起来,缺乏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全面、系统的掌握。目前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一是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二是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成本会计的模拟实训。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第一种方式的难度较大,即便学生获得到企业实习的机会,由于成本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是不会拿出成本资料给学生计算使用的,学生很少能接触到真实的账簿,这样学生学完一套成本核算方法后很难加以运用,这就使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目前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学生缺乏对制造企业的实践经历,缺乏对制造业生产流程的感性认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

传统成本会计课程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组成,期末成绩则通过笔试的分数体现。平时作业和期末笔试考核的方式一般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考核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性的操作能力涉及较少。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考前熟练记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存在着教学效果评价的片面性,而且也容易助长学生考前突击的`不良习惯,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一定的误导。由于成本会计本身的实践性较强,传统的考核方式与成本会计实际工作中的账表操作相脱离,并不能体现出对成本会计实践技能水平的测试。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改进成本会计教学手段

在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适当改进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先进的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主动参与到其模拟的情境中,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例如学校的实验室可以购置一套模拟企业真实情境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训软件。实训软件要能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背景下进行成本会计账务的实务操作,这个实训软件在设计时可以按照制造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即各项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填制凭证、登记成本账簿等逐一训练。教师可以根据课时数、考核需要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设置任务,提高实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样通过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应建立综合的考评体系,采取注重平时、加强实践操作、突出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法,强化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成本会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期末考试成绩可以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的成绩可反映实践操作技能的水平,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分别给予期末考试成绩、实训成绩与平时成绩这三个方面合适的权重来构建考评体系。可以购买或者自己建立成本会计试题库,在试题库中设置单选、多选、判断、计算、填表、案例分析等多种题型,教师在考查学生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选择相应的题型和内容,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考试在形式上也可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可以适当地结合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考核,增加实训环节的机考测试,实务操作考核可以在完成一个单元内容的教学后,就及时考核学生对该部分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突出过程性考核,采用成本会计实务中的凭证、账簿和成本计算单,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生最终的总评成绩中就有一部分权重是赋予上机的实务操作成绩,将理论与实践的测评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重视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整体把握。

(三)校内课程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

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成本会计的核算过程是从各项生产费用的发生开始直到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过程,由于学生缺乏对工厂车间、生产工艺过程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直观认识,一般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了解产品的实际生产流程,加强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成本会计问题的思考。同时,可以邀请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与熟悉生产资料的工人与学生进行座谈,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和产品核算过程,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作为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前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将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熟悉企业成本会计业务流程、能够胜任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专业人才。

篇2: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一、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和理论知识

为了在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专化学教学务必有效地统一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将化学课程的讲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当中的化学实例,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目的地统一实践和理论技术。例如,教授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的时候,因为学生毕业之后参加药厂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等方面的工作,所以这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的化学能力和知识重点是理化试验与物质的称重。这就要求中专化学教师在试验以及理论教学中,联系药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通过化学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的实例实施教学,这样一是能够借助实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二是为了学生工作奠定基础。

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组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做实验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实现自身动手操作技能的提高。当然,不少中专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演示,也就是教师对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做实验,教师对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观察,进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如此的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未能够切实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自主实验或者是边教边实验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授《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当中的钠化学性质实验的时候,倘若借助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难以完全把握钠的化学性质,像是硫酸铜与钠进行化学反应之后,难以瞬间获得由氢气与氢氧化铜形成的蓝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如此的实验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法,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自主设计。具体步骤为:学生在硫酸铜的溶液当中放入一块钠金属,看到硫酸铜和钠进行反应之后形成了大量的气体,之后蓝色的沉淀物在溶液里形成,然后将无色的酚酞滴入溶液当中,发现溶液未曾发生颜色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后,能够明白盐溶液跟钠反应之后形成的`气体并非氢气,而是一种金属单质,氢氧化铜就是蓝色的沉淀物。教师以这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化学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

在化学实验当中会长时间地应用一系列的化学仪器装置、药品等,并且一部分化学试剂的有毒物质比较多,像是芳香烃和苯等物质有着较强的挥发性,如果长时间地接触,就可能造成白血病。其他的一些试剂也存在着一定的毒害,在人体皮肤接触或者是呼吸之后都能够导致一定程度的伤害。像是乙醇和乙醚等溶剂非常容易燃烧,倘若不适当地进行操作,就会导致火灾的出现。然而,在平时的理化检验和化学实验当中会经常性地应用这一系列的试剂。因此,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安全操作实验的教育对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而言意义重大。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物质的特点,有重点地教授学生化学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现场操作使学生的印象加深。例如,教师应当讲解在实验或者是接触芳香烃和苯等化学物质的时候务必应用通风半密闭试验台或者是将实验室的通风装置打开。由此可见,化学安全教学的重点是化学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不断地演示与重复强调中,能够防止学生不适当地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出现。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众多方式中,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非常关键,它属于中专化学教学的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元素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于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这跟哪些化学元素有关,有哪些策略能够有效地处理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收集与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到一些企业实施调查,注重调查一些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自主设计处理策略之后,向企业或者是有关的政府部门提交。学生以如此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试验,能够明确S、C、O等元素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并且在不断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篇3: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一、单证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单证实务的教材基本上还是比较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能体现出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课程环节,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不能把握好“讲”和“练”的分配, 造成学生不能全面深刻掌握相关单证知识, 教学效果不理想, 使得学生单证实践能力不强, 难以真正适应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要。总的来看, 目前在单证实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过多讲授理论知识, 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 大部分单证实务课程对单据的讨论仍主要采用传统的“四步走”模式, 先对单据进行概念、相关实务知识方面的讲解, 对单据里的主要内容逐项分析怎么填, 讲解样单, 最后安排作业练习。在整个过程中, 大多时间都被理论讲授占用了, 比如每张单据都是出现在一定的实务环节, 对于这一块的实务知识的掌握是制单的基础, 但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相关的实务知识都淡忘了, 这样就得花一定的时间讲解讨论相关实务知识, 这就占了不小的时间比;然后对单据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再找个样单进行讨论, 一轮讲解下来, 导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就有限了, 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时间占比很低。虽然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学的比较多, 但学生的实际制单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好的锻炼, 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 很可能出现无法解决在实际当中碰到问题的情况。对于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和应变能力的外贸岗位来说, 重理论、轻实践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胜任岗位需求, 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不符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二) 缺少互动, 学生积极性受影响

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偏向对成绩的重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相关知识, 往往一轮知识讲授下来, 师生难有互动, 整个教学更像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从学生这方面来看, 由于他们都明白这门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故而即使整个教学进程比较枯燥, 学生也不得不听, 但明显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四步走”模式下, 本身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就少, 老师也不可能利用这有限的实践时间一一检查沟通, 而对学生来说, 也都忙着做单, 即使有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也不提出来, 想着反正等会老师会给出正确答案, 只要记住正确的就可以了。整个教学进程中很少进行有效的互动, 这样就势必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差, 学生对于相关单据的制作可以说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更有甚者, 为了应对考试, 完全采取“笔记式”学习模式:上课记、课后抄、考前背、考后扔, 这样就更无法真正掌握单证的缮制了。

(三) 单证教学软件与实际外贸工作有一定差距

通过教学软件来模拟实战是很多院校用来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主要是通过在机房操作相关实训软件来完成的。与课堂讲授相比, 实训软件更具仿真性。目前, 单证实践教学软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针对单据制作的, 给一份信用证和合同, 然后根据要求制作相关单据。这种实训软件专门锻炼学生单据制作, 针对性强, 但由于没有贸易情境设置, 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把握每份单据在各环节的意义和重要性, 只是为了制单而制单。另一种是在利用国际贸易仿真实训类的软件来进行制单实训, 一般这类模拟软件模拟的是贸易实战, 包含完整的贸易流程, 当然其中就含有单证的制作。这种实训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把握贸易交易流程的过程中制作单据, 有贸易情境设置, 学生对单据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有深刻的理解, 但针对性不强, 可能会造成学生为了完成交易赶业务进度而应付性地填写单据, 单据缮制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此外, 不管是采取哪种实训软件模式, 学生都只是在电脑上填写相关单据, 和企业实际业务状态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大多毕业生进外贸企业从事相关工作一般还是需要经过二次培训才能符合需求。

二、单证实务课程教学体系的新构

(一) 课堂讲授形式的新构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外贸工作任务,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法, 可以先找些由于某单据制作不力导致结汇或者贸易受阻的典型案例, 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由案例引入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 进行围绕问题提出相关知识点, 这样既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单据, 又能不枯燥地讨论与单据相关的知识点, 也看到了单据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对单据内容的把握也不会完全是死记硬背式的了, 可以结合到具体的案例情境了。

除此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上要控制好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的时间分配, 提高实践比, 要给实际操作留充分的制作和讨论时间。不要学生做过后公布下答案就可以了, 要就单据中的重点、易错点进行讨论。比如在信用证方式下, 发票里的货物描述项内容要求和信用证一致, 学生在制作的时候容易出错, 那么可以就货物描述再举几种不同情况的缮制。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构

1. 仿真实训设置。

仿真实训是集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 可以利用仿真实训软件把每三个学生分成一组, 分别轮流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和银行, 每一次贸易交易, 每个人只要完成自己所扮演角色这块的单据填制, 就避免了为了赶业务进度而应付式地填写单据, 有充分的时间熟悉并掌握自己所需填制的单据, 同时也熟悉了贸易环节, 能把握好单据在各环节的应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再利用专门的单证软件对一些相对不容易缮制的单据进行不同交易条件下有针对性的训练。

2. 课外实践设置。

现在院校外贸专业基本上都有校企合作基地, 这样的合作基地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的话, 对学习实践的的锻炼是非常有用的。可以通过这个平台, 让学生到实习基地公司短期实习,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和制作单据, 也加强了学生的制单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为以后从事外贸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当然, 到校外的短期实习必须在课堂讲授和仿真实训之后开展, 这样才能取得好效果。

三、单证实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保障

(一) 对考试方面的改革

传统的单证实务课程考试基本上是卷面的形式, 卷面考试可能比较方便, 学生考完后改改卷子就可以了, 但这样的考核并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很有可能出现不少平时不努力的学生, 最后靠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 其考核形式不应只拘泥于卷面考试, 可以把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评定。先设定好这两块的分数比, 理论部分依然采用卷面形式, 实际操作部分则让学生在机房完成, 由学生现场操作模拟业务, 老师根据学生的业务完成情况来评分。

(二)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

现在不少院校外贸校企合作平台都停留在形式层面, 有的是合作基地建了不少, 但主要是拍拍照、装装门面, 有的是建立之初积极性很高, 会利用假期带学生去参观学习实践。但由于和企业之间的实习人员岗位等方面沟通不畅、本身实习队伍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退出等多方面的原因, 使得和企业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最终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事实上, 对于很多外贸企业来说, 有实践经验是一个很重要的用人标准。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 很难找到这样的实践机会。虽然在学校里课内课程教学和仿真实训能锻炼实践能力, 但毕竟不是真枪实战。而这样宝贵的机会恰恰可以通过建立利用校企合作基地来得到。所以建立起来的合作基地一定要好好地发展下去, 要保持维护好和这些企业的合作关系, 充分发挥合作基地的锻炼实践能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合作企业以后也可能为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一些机会。

(三) 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

单证实务教学除了要讲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对于大部分国贸专业的老师来说, 由于本身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和有过外贸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欠缺的。作为单证实务课程老师除了要具备充实的基础知识, 也要建立牢固的实践基础。对此,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利用寒暑假到外贸企业去锻炼, 可以选择去校企合作基地, 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和这些合作企业的感情;二是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 学校的半年或者一年内不给老师安排上课等事宜, 相关老师专门到外贸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工作, 这样老师就可以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来选择培养方式, 不管哪种, 对老师来说, 对于提高单证实践经验和实际指导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加强“双师型”老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学生单证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四) 以竞赛促进学习

竞赛是学习成果的体现, 通过竞赛方式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那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被激发出来, 也更能巩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根据以往经验, 参加的学生收获颇丰, 都觉得自己的实践能力跟以前相比有或多或少的提升。由于单证实务课程的时间安排基本上在专业课里是最后面的了, 可以在单证课程课堂讲授和实训结束初期安排外贸技能竞赛, 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其中制作单证是非常重要的竞赛内容, 对表现较好的参赛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如抵学分等。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就知道后面会有这样一个竞争, 也可以在初始提高他们对单证实务课程的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也可以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外贸技能大赛, 可以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 当然这种竞赛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参加, 可以在上课之初就和学生申明, 会选拔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者参加全国性的大赛。

篇4: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际操作;动手操作

著名的数学家兼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仅从书本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鉴于此,教师就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初中生一般都具有乐于动手、喜爱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加强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倍增。比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利用计算器、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统计、计算、运动变化的功能,减轻学生纸笔运算的枯燥,进行形象直观的数学实验。

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让学生动手用家中废旧硬纸板折小正方体纸盒、棱柱、圆柱等常见的几何图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又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刀在萝卜或橡皮上切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说明截得的多边形有哪几种。经过自主地探索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励学生勤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就必须主动地去操作、去实验。例如,在“角的平分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折纸”,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性质,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演一演,做一做,课外完成适量的巩固练习。通过课内外的解题实践,能够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学习数学关键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数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讲相似三角形这节内容后,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中午,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米尺或三角板)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兴趣高涨,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就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知识源于实践。在数学中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5: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企业改革的深入, 当今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各个行业更加迫切地需要技术型的人才。金融业可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已经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为了保证培养的质量, 提高民办高校金融投资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民办高校必须立足于现实, 把职业教育贯穿到整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环节中,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充分实践, 把培养的侧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的结合。

《投资银行学》是高校金融学、投资学等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具有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 他们对人才的定位表现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兼备, 有一定的行业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但是在就业岗位反映出来的却是, 新毕业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偏弱, 不能适应投资银行业对人才的高端需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初次就业机会。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投资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机会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二、国内外投资银行学实践教学的差异分析

所谓实践性教学, 是指提高学生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并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来实现。就投资银行学课程而言, 可以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市场调查等各种教学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融合到课堂完整的教学环节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操作上, 国内高校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国外高校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 国外高校投资银行学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

投资银行业起源于欧洲, 发展至今体系日益庞大, 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业务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也使得和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成为了金融学科体系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 大量知名的投资银行机构总部都在国外, 也促使国外高校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具备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国外高校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投资银行学课程, 相关专业教师会根据课程进度与授课要求, 向学生推荐相关专业书籍去阅读, 培养学生整理资料最终完成案例分析的能力。不同于国内高校纯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 国外高校更偏重于案例分析与讨论课, 要求将整个实践教学内容全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中, 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要求, 强调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而且还让教师全程参与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此外, 国外高校还会定期聘请知名的投资银行专业人士参与课堂教学与讨论活动, 弥补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薄弱的缺陷, 案例的时效性较强, 实务操作中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与投资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能力, 以此较好实现了专业课程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为培养未来投行专业人才做好了铺垫。

(二) 国内投资银行学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时间不长, 与国外相比较而言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国内高校对投资银行学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但是在课程设置时间、授课内容、讲授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国内高校基本会把投资银行学课程设置在高年级, 对投资银行学前续课程的开设缺乏层次性, 导致学生对于相关章节的一些知识点并不熟悉。此外, 教学方式较为死板, 大多以课堂教师灌输为主, 其他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还不够。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案例素材内容比较陈旧, 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对此也展开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本都认同了案例教学、市场调查、情景模拟等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与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研究的多是公办本科院校的投资银行学教学实践活动, 如陈靓秋 (2014) 、臧展 (2014) 、崔文生 (2012) 等分别对湖北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公办高校的角度进行了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三、三江学院投资银行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三江学院一贯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 尽管投资银行学课程的讲授已经围绕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关注相关行业领域热点问题的职业敏感性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但就投资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开发而言, 还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基本要求, 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

三江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民办本科高校, 学生的层次与公办本科相比较而言, 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业市场给予民办高校学生的职业定位与公办高校的学生也会有差别, 故在授课内容、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不能一味参照公办本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而应该具有民办学校的特色,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投行业务具体操作的基本技能。

在实际授课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依旧还是纯理论的知识点, 会花较多时间向学生介绍概念、战略意义、影响因素等, 涉及到具体业务时大多只会基于案例展开分析评价等, 而这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民办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毕竟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很难进入投资银行的发行承销部门, 真正能够从事IPO业务的学生数量有限, 就算有也只是会跟随项目组从事最基础的数据和资料整理等基础性的工作。所以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 应该加强对IPO的实际流程、操作技术、企业数据的搜集整理等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整个业务流程和环节的熟悉程度。

(二) 实践教学的安排难以多样化

投资银行学课程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 需要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江学院开设的投资银行学课程有2个学分, 32学时, 没有集中实践课程, 也没有集中实地调研考察的实习课程与之相配套, 意味着教师只能够在短短32个课时的基础上, 一方面要完成理论知识的讲授, 形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渗透, 另一方面还要合理组织基于不同业务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具体实施情况显示教学课时有点紧, 再加上学生的参与度和能力的限制, 操作的难度较大。

如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本意是在自身案例授课的基础上, 能够让学生参与并发表不同的看法, 实现案例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融合。可是在实际操作中, 发现只有个别学生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课外搜集和案例相关的材料, 去认真准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就算是分组讨论, 也会有学生搭便车, 而更多的学生只会就案例分析案例, 较难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讨论中,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所谓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也因为课时的限制, 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中, 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 丧失了提升投行业务实践能力的机会。此外由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企业特殊的性质, 无法承载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实习活动, 教师虽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操作活动, 比如如何作为证券经纪人和客户沟通交流、作为证券自营商如何完成自营买卖股票活动等, 这些情景模拟的设计活动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所谓营销沟通技巧以及证券交易的操作方法, 来提高学生对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等的认识, 却无法通过实践操作来实现学生对应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基于以上的一些因素, 投资银行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受限于课时, 不可能针对每一个章节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 较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互动的学习氛围, 使得相应实践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三) 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有限

投资银行学实践性较强,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兴趣, 与授课主体教师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投资银行课程的老师没有具体接触过投资银行的相关业务, 或者没有到投资银行的发行承销部、证券交易大厅实习工作的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会纸上谈兵、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分析不深刻透彻, 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职业判断和认识, 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江学院的教师大多是来源于新近毕业的大学生, 基本上很少有直接的岗位实践经验, 进校以后忙于金融投资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 长时间忙于钻研课本教材, 缺乏必要的课程实践经验。就我自身而言, 尽管我已经完成了两轮投资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求学期间也曾经到证券公司实习过,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 我仅有的实践经验基本无法和课程培养需要提升的实践技能相适应。比如证券的发行承销部分, 授课教师为了弥补实践能力偏弱的不足, 只能在教材或者案例库里搜集最新的IPO实例分享给学生, 并就这些IPO企业公开的数据进行讲评, 说明这些企业上市的原因、满足的条件等, 但无法向学生具体介绍这些企业的数据是怎么搜集的、怎么去量化的、怎么去一步一步完成审批的。而这些工作的内容恰恰可能是以后学生在具体的投行部门会接触到的业务内容, 所以教师个人实践能力的缺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授课对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三江学院投资银行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为了提升三江学院金融投资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 投资银行学课程可以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实践体系, 在合理配置教学课时的基础上, 增加课外实践和实习的比重,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机制, 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 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民办高校毕业生进入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主要从事相对比较基础的营销类、客户沟通、数据搜集分析等工作, 因此一方面要降低学生的就业预期, 另一方面授课内容的选择也要和对应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将该行业领域需要的职业技能要求逐一分解、贯穿到整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具体工作的职业标准和规范。

投资银行学课程体系主要可以分成概论、业务和管理三个部分, 不同内容的教学应该基于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而有所侧重。

概论部分主要介绍投资银行的概念、基本功能、特点、业务模式、发展历程等,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度以及对本行业领域工作的职业兴趣。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关注和投资银行发展相关的事件, 如宝能收购万科等事件, 定期组织学生利用上课的五、六分钟时间, 对于这些金融市场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对于本行业的职业兴趣。鼓励学生对国内外投资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搜集往年国内外投资银行的招聘信息, 熟悉投资银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要求, 调研了解自己较感兴趣的证券公司, 并能够尝试去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

业务部分主要包括投资银行所从事的所有业务范畴, 既有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等传统的业务, 还包括兼并收购、基金管理、项目融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创新衍生业务, 业务种类繁多, 在授课中不能面面俱到, 而应该根据市场对于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要求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的内容, 搜集与民办高校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案例或主题进行案例分析或者主题讨论等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学生在发行与承销部门基本只能从事基础性的文件制作和数据搜集工作, 较难进入核心管理岗位, 所以授课内容应该减少对于IPO理论性、战略发展思路的内容讲授, 而偏重于有关IPO的流程介绍、招股说明书的编制方法等内容, 并在掌握上市公司价值估值方法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依据原始数据判断企业有无上市资格的基本能力, 增加学生对于IPO业务流程、具体文件和数据的敏感度和熟悉程度, 从而可以尽快适应基础性岗位的实际要求。再比如证券交易部门的职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上, 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要想能够胜任证券经纪人的工作, 重点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 所以授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证券交易的各个流程上, 要求学生掌握证券交易各个环节的交易技巧, 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分别扮演客户和证券经纪人的角色, 并展开一定的业务咨询服务活动, 可能要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更有成效。

管理部分主要涉及投资银行的组织架构、风险监管、行业自律及职业道德问题, 这部分教学的课时较少, 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由于学生从事的一般都是基础性的工作, 要教育学生不能数据造假, 要遵守行业规则,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二) 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如前所述, 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应该合理设计每一个章节的实践教学环节, 修订课程考核方式, 加重实践考核的比重, 降低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搭便车的可能性,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如在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业务的教学中, 案例教学如果讲解的是普遍知名的高科技企业融通资金的例子, 学生可能会直接在网络下载已经分析完全的案例, 在案例分析时候就会缺乏自身的思考, 也会导致在讨论中人云亦云, 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判断, 难以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 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创业计划入手, 以小组为单位, 模拟投资银行的身份角色, 对班级的创新创业计划作出自己的融资规划。由于这些思路和计划是没有现成的思路和模式可参照模仿的, 这也会要求讨论组的学生必须静下心, 参照以往同类型创业企业融资的成功经验, 尽心合理设计符合要求的方案, 提高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 改革课程考试评价方法也可极大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 总评成绩的好坏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直接相关, 学生往往会考前突击复习, 对平常的实践教学互动重视度不够。故可以加大实践教学考核的力度, 规定实践考核不达标的学生就算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及格, 其最终的总评成绩依旧不合格。授课老师会布置三至四次和课程相关的主题讨论, 如万科与宝能系的股权之争, 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课外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 站在不同利益方的角度进行阐述, 由教师依据主题讨论的准备情况、现场演讲表现以及提交的研究报告打分, 同时要求小组内部成员无记名互评以及提供详细的分工说明, 避免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搭便车。

(三)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提升教师个人综合实践能力

应合理安排与投资银行学课程相关的配套实践环节, 加大实践实习学分的比重, 将校外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可以积极联系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共同研究实践教学内容, 尽管一些大型、知名的金融企业招收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几率不大, 但是可以通过和一些新成立的、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小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 达成合作办学意向, 在金融投资专业里选拔专业素质较强的学生组建实践特色班, 将这些学生“推出去”, 接受证券公司专业技能的培训,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营销能力, 为日后从事基础性的客户经理、投资顾问等工作做好准备。

教师个人在校内积极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 更应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相关的金融企业实习, 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效性、客观性,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打好基础。可以让教师充分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 了解投资银行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及工作技能, 定期接受投资银行专业人士的专业培训, 从而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摘要:《投资银行学》课程具有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特征, 国内外高校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别, 就三江学院而言,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实践教学的安排难以多样化、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有限等, 因此可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设计一个合理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 在合理配置教学课时的基础上, 加大课外实践和实习的考核力度, 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投资银行学,课程实践,教学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崔文生.本科层次《投资银行学》的实践教学刍议[J].金融教育研究, 2012, (08) :84-88.

[2]臧展.案例教学法在投资银行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4, (07) :77-78.

[3]陈靓秋.《投资银行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 2014, (10) :155-156.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什么算是有价值的数学呢?能够被观察、能够被思考、能够被运用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大脑功能分区,构建学生的新知框架

关于大脑不同分区有不同功能这一认知已经被科学家反复验证过,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负责精细动作的。学生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有效激活这个区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增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创造性的获得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老师会让学生自己现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品,然后让学生观察、猜想这些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同学会通过观察获得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有的同学是运用尺子去丈量,还有的同学做了对角线对折的手工,这些都是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化,大脑的活动区域就会扩大,大脑中探究的功能分区就会被激发,从而建立起知识组块。

二、给予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数学是科学类学科的基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可以说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于数学的信息,其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实践环节可以突破数学课相对封闭的空间,让学生置身于开放的、灵动的、多元化的环境之中,自觉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自觉发现问题、自动获得体验、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校的图书跳蚤市场让学生自己摆设摊位,布置摊位,规定每个人至少要拿出一本书来卖,又至少要买一本其他同学的书,所有支出成本和收入至少要持平。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提前到二手书市场参观考察书籍的定价,又到书店了解新书的定价,再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设计自己的展台,然后不断地比较、计算,既不能为了回收成本将书价定得过高无人购买,又不能价廉导致成本无法收回。从前期调查到后期实施,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贴合生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发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三、合作开展头脑风暴,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学科,为此,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手与脑,突破课堂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它。比如学习不规则图形时,学生会说,生活中不规则的图形确实非常常见,如何将这些不规则的物体的面积计算出来呢?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学就会开展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把自己思考的轨迹和计算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开展头脑风暴,学生会得到很多的启发,从而设计出一种方案。无论学生确定的方案如何,只要是正确的,且学生可以言之根本,那就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回到小组中去设计和研讨,不断的讨论、不断地修正,方案就会日臻完善。这样的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理念,也会使学生获得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的灵感

数学作为一项思维缜密的课程,打开它的正确方式除了严谨还有创新。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现实生活中一次次创新的实践,才有了数学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无论是何种程度的灵感激发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即使那样的想法有些天方夜谭,但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必须在加以鼓励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要鼓励学生思考,又要教会学生思考,既要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又要会小组交流合作,既要学会实践,又要学会审慎。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深化了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现实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我们可以在里面寻找到任何学科的“蛛丝马迹”,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的归宿。小学是各项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数学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双基训练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真正的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将学习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真正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也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永利.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雪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3]冯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26).

篇7: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我国实施21世纪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到传统的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距离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大部分高校只注意本科生掌握文化知识的环节, 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缺乏学生有效参与的空间与时间, 忽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 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 阻碍学生智力的正常开发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把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落实到课内外各个环节上, 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 本文通过对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田径课程改革进行调查, 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作初步的探索。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黄冈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班52名学生为对象, 进行随机访问调查。

三、实践案例分析

近几年来田径教学一直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采取了一些积极性的措施, 把“俱乐部式教学”和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融一体进行教学, 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实习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也对田径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加强体育学院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工作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以及配合新《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验及实践能力高标准的需求, 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尝试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项目的改革。2008年5月校承接第一个正式校外实践项目“2008年黄冈市中小学田径比赛编排与裁判”, 得到了体育局以及合作学校的充分肯定。通过实践, 同学们表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 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在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 2名同学被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评为优秀裁判员, 8名同学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裁判员”, 50名同学研究获得国家二级裁判证。

对参加实践的52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访问, 调查发现:100%的学生是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此次实践的, 并且参加兴趣盎然。61%的学生表示在此次实践中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认为自己在操作中有缺少经验, 29%的学生自己的表现比较满意, 但还需要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 才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而只有10%的学生认为在此次实践中自己的表现很满意, 因为以前参加过类似的活动, 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75%的学生认为课内实践时间不够, 导致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不是很熟练, 以至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的漏洞。88%的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时间不够, 团队间配合缺少默契。

四、田径实践课程教学途径的确立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的书本知识传授获得, 实现学生的专业发展,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实践为取向, 坚持做到两个结合,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才能逐渐实现田径理论知识的不断内化, 才能有效地把所学知识同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在实践课中融入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田径教学中运用的新尝试。该教学形式不是技术练习时间与理论讲授时间各半, 而是根据每节课具体的练习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那些与技术联系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并且在保证学生技术练习时间、练习次数和练习质量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上课的开始部分、结束部分和练习间歇时间, 采用讲授或提问的办法传授理论知识, 这样将理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力求理论指导实践, 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基本技术体系是田径运动竞技的主要体现, 它在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是田径的核心和灵魂部分。我院还增设了“身体素质练习”, 体现“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改革的宗旨。此部分重点介绍跑 (以短跑为主) 跨栏、跳 (跳高、跳远) 和铅球、标枪。对增设的野外生活生存和定向运动也做重点介绍。其课堂教学时数为88学时, 重点项目学时数比重较大, 为62学时, 一般项目学时数为26学时。这一部分的教学以教师传授方法和学生实践练习为主, 注重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

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解决田径课程课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课外活动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 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教学改革实践中, 将课外活动作为田径课的补充, 实质上是对学生继续学习及能力培养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和具体指导, 并建立必要的考核和管理制度, 如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各种运动竞赛、进行运动员等级测验等,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拓宽教育途经, 一方面为满足学生兴趣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多样化手段。另一方面, 使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进一步得课堂教学时数减少所带来的矛盾, 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工作量上争取学校支持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提倡教师具有奉献精神, 确保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 这个时代呼唤着一种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新人才。高校师生应共同努力,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景丽洁, 李英华, 王建刚, 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5) :26-28.[1]景丽洁, 李英华, 王建刚, 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5) :26-28.

[2]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 2004, 14 (3) :883-884.[2]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 2004, 14 (3) :883-884.

[3]荆维玲.浅探体育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 .[3]荆维玲.浅探体育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 .

[4]荆维玲.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2003, 26 (5) :851-855.[4]荆维玲.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2003, 26 (5) :851-855.

篇8:成本会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

一、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对人的行动产生动力,而学习兴趣就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学生学习的效率极低。由此,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一张1元币可以换几张5角币,或可以换几张2角币……”,学生通过动手换一换,很快就明白了这一节课的内容。这样的教法让学生有了主动性,兴趣提高了,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了。可见,实践操作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做,学生不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的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三、实践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认识正方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结果,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训练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操作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演化过程,科学家的研究认识过程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小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体验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如果我们为学生创设出有效地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大对新知识信息量的接受力度,就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对未知知识有所发现,摸索到规律,并尝试着运用所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获取到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向学生提出“能不能将梯形转化成以前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学具,最后,学生答案如下:把一个梯形割补成长方形;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等等。

五、实践操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如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课后对家庭中一月的日常开支作统计,包括电话费、水电费、吃穿等费用,然后求出各种开支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节约开支,确定节约开支的重点项目。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内外都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数学知

识和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关于典型案件的通报下一篇:小学pep英语四年级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