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2024-05-26

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精选8篇)

篇1: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蔡丽君

黄丽芝

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与效应.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有,则孤陋而寡闻。”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每个人总是与亲人、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一起学习,到工人之间的分工协作;从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到国家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合作,也需要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正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激励,人们才会不断进取,奋力向前。

歌德与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也是同时代旗鼓相当的两位竞争对手。在争霸诗坛的同时,他们也是一对朋友。歌德在形容他们的友谊时说:“像席勒和我这样的两个朋友,多年结合在一起,兴趣相投,朝夕晤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两人如同一人,所以关于某些个别思想,很难说其中哪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有许多两行诗是我们俩一起合作的,有时意思是我指出的,而诗是他写的,有时情况正好相反,有时他作头一句,我做第二句……”

合作与竞争并不矛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正是两个人的友好竞争和团结合作使两人同时成为了最伟大的诗人。

运动会上的一些项目需要团结协作来完成,团队成员分工恰当,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也很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进步。学习上,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思考。有句句话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每个人不是最优秀的,但几个无人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我们同学之间既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合作,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信心,不敢跟其他同学在学习上竞争,争取理想的成绩,那么我们就是学习上的懦夫,我们的成长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但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愿意在学习上跟他人交流,不愿意告诉他人自己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不肯相互合作,那更是一种做人的失败。一个不懂得跟他人合作的人,即使暂时可以取得好成绩,但他不可能永远取得好成绩,因为这个社会是合作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的。

我曾带过一个班,刚分班时,我对学生不熟,不能因为人气或感觉让谁来当班干部,这样对其他同学来说也不公平。后来我决定让原来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先轮流当一周班长,根据每人当班干部的情况以及这一段时间的观察、调查,然后通过演讲竞争上岗,全班同学民主举手表决。最后同学们一致表决,不约而同的推举了张红同学当班长,因为她不仅学习成绩好,各门功课很突出,而且待人、对事公平、从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事实证明,此举是正确的,张红同学不仅做了老师的得力助手,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而且主动带领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生活像一把六弦琴,奏出多重美妙的乐章;生活又像是一条奔腾的长河,淘金人间善恶。

团结是精神的化妆,竞争是生命的张力。团结是众志成城,是携手并进,在团结中我们明白了“人心齐,泰山移”;竞争是夸父追日,在竞争的感应,我们明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篇2: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论文)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说的是通过阅读和积累,会自然转化到写作水平的提高;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一个擅长写作的人阅读能力会低下,因为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心智活动,在培树思想、锤炼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必然会带动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将读与写的实质揭示得很清楚,也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本身就拥有的基本规律,我们只有遵循规律,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年来,我有意识地探寻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最佳方式,探讨如何有效地实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实践中发现,“课文作文”是实现读写结合的黄金交点,它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得更紧密,更深刻,更有效,在结合中实现了读与写的双赢。

一、什么是课文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跟课文有关的作文,写由课文引发出来的作文。

胡明道老师曾给课文作文下过一个定义:根据课文材料,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一篇与课文有关系而又不重复课文内容的新的作文。比如,学过《藤野先生》一课之后,可以进行这样的写作练习:“试想象,藤野先生读到这篇散文后会有怎样的感慨和表现呢?请以藤野先生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下来。”课本中这一课的“研讨与练习”第四题中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很好的课文作文练习:“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当时的心迹。”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从这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来完成。再如学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喂——出来》一课后,我们布置了这样的课文作文:“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这类课文作文对阅读的理解深度以及写作的创造性要求是较高的。

余映潮老师也倡导写课文作文,他用四句话来从形式上概括什么是课文作文:“读大文写小文,读长文写短文,读此文写彼文,读一文写多文。”也就是说对于课文作文的写作角度,除了前文提到的之外,还可以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从说明事物、描述事物、抒发情感、表达感受等角度写,从欣赏语言、评价特色的角度写,从模仿课文某方面写法的角度写;可以利用自己的话来写,也可以利用课文中某个片断进行改写,甚至还可以自由组合课文中的文句来写……课文作文的含义应该是很宽泛的,可以从课文的多个方面找到写作点。

二、我们对课文作文的尝试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统到放的过程。

刚开始我们是间或进行课文作文练习,没想到学生的读写兴致空前高涨,于是慢慢发展到学每课都要写课文作文。我们体会到,只要敏于发现,每篇课文都可以挖掘出值得再写作再创作的线索和空间,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写作材料,成为学生练习写作的聚宝盆。

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随着他们对课文作文越来越喜欢越敏感,学完一篇课文后写什么,很多时候已不再由教师确定,而是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文化背景来自行寻找。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一篇课文有时可以找到多个较高水平的写作点。比如学完《阿长与<山海经>》后,学生找到的较好的写作点有:

1、课文中两次提到因为谋死隐鼠引起了“我”对阿长的憎恶,足见“我”对隐鼠的喜爱,请以《哀悼隐鼠》为题写一篇短文或片断,要突出隐鼠的可爱及“我”失去隐鼠的痛心。

2、小孩子都有为了渴求到一件什么东西而念念不忘的经历,有时真可以到寝食难安的地步。课文中由于“我”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请以《热望<山海经>》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段话。

3、文中并没有写阿长听完“我”对《山海经》的渴望后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直接就写她把“三哼经”给买来了。阿长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费劲周折买到的《山海经》呢?请发挥想象为课文补上这一段空白。

4、四本《山海经》“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那“我”是怎样如获至宝地欣赏,爱不释手地阅读它们呢?请具体描写出来。

5、“我”成年以后,如果阿长还在世,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记叙下来。

这种自由寻找写作点自拟题目的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课文作文”已成为我们阅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很多学生说他是从一开始读课文就想着“要写什么作文,应该怎么去写”这两个问题的。写作过程多数是在课下利用二三十分钟完成,但作为写前准备的“寻找题目,通过小组讨论理清思路,互相提示补充”放在课堂上进行,这也是阅读的延伸。每次作文完成后,都要在课堂上进行赏评交流。课文作文的赏评交流这一环节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而有效的模式:第一步自读自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第二步,组内读评交流,并推荐出一篇优秀作品准备参加班内展示,小组要能说出推荐理由(各组被推荐的作文课后要抄在“发表纸”上装订成《课文作文优秀作品选》,并附小组推荐理由)。第三步,抽三五个小组的代表在班内宣读佳作。本组成员述说推荐理由,再由组外人士进行点评。因为大多数课文作文是以片断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短平快”的作文练习产量丰富,易写易评易提高,很受同学欢迎。课文作文的赏评环节常常会为课堂带来一个个高潮。

三、课文作文确实是提高语文学习有效性的得力举措。课文作文在读写结合中实现了“以读带写”。首先,课文作文解决了学生平时进行写作练习总觉得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的困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丰富而巨大的作文素材库和语言材料库。第二,课文又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方法上的范本、式样或提示,如语言的风格、结构的技巧、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垫照应等等,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是大有裨益的。

课文作文在读写结合中实现了“以写促读”。写课文作文是不能脱离原文的,因为作文的题目和要求是从课文这个“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写出来的作文就不能和课文没有关系,这样必然会促使学生去熟读课文。人物的性格、事物的发展等,在课文中都是有一定的逻辑思路的,要写课文作文就不能违反原文,这样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剖析理解,从而使课文的内容、写法或者语言风格很大程度上内化到他们自己的认识当中去。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去阅读,这样的收获“印入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当学生的阅读与他的表达需求相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样的读必然是“运用心力”的读,是一种独立的深刻的阅读。课文作文的写作促进了阅读的深入,深入的阅读必定会造就学生思想的深刻。

篇3: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县扶贫办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与信息搜集,科学设置专业,联合职业学校实施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化培训。紧紧以国家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抓手,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培训。2009年,县扶贫办共开办了4个专业,培训学员336人,超额完成培训任务。其中脐橙栽培专业3期,计150人;电子电工专业2期,计104人;皮具加工专业1期,计50人;汽修专业1期,计32人。学员全部在本地就业或是自主创业,就业率95%以上。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在“雨露计划”培训招生工作上,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是专门安排教师集中力量开展招生工作;二是通过走村串户、积极与企业联络、印制宣传单等方式积极开展宣传,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立足县城实际,设置培训专业

在“雨露计划”培训专业设置上,县扶贫办以市场为导向、以县情为立足点,开设了电子电工、皮具加工、汽车维修、脐橙栽培等专业。使用符合农民实际的、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培训教材,免费发放到农民工手中,以增强培训学员驾驭市场和职场竞争的能力。

三、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过程管理

在“雨露计划”培训工作中,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了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县扶贫办在职业学校组建了“雨露计划”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从制订培训方案到制订教学大纲、从制订教学计划到配备专业课教师,实行全程管理,为“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教学和安全保障;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使“雨露计划”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学员档案管理制度》、《学员就业服务制度》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三是坚持了开班典礼、定期检查和结业验收制度。每期开班,县扶贫办都派人参加开班仪式,宣传“雨露计划”项目培训的意义与目的,明确学校与学员培训要求,培训中途进行抽查并发放代金券,培训结束实行结业验收,实现了培训全程科学化和具体化的管理;四是严格执行“雨露计划”培训免费代金券管理制度。让每一个学员都真正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使党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

四、建立规范台帐,优化档案管理

在“雨露计划”培训过程中,一是完善了培训的开班典礼、点名审核制度,实行信息公开,资源共享;二是在台帐建立上,重点建立了“学员培训台帐”,做到了榜上有名、帽下有人;“转移就业台帐”,做到了就业安置工作到位、安置信息清楚;“学员成绩档案”,做好了学员考试考核有纪录。使“雨露计划”培训工作从实施到管理逐步完善、日臻规范。

五、采取订单培训方式,企业、学员实现“双赢”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和传统农业外就业为培训目标,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转移就业和引导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大余县内工业园区也存在着一些招工难的现象,因此,采取订单培训,与企业(厂家)签订协议,为其招收的员工中符合培训条件的进行培训,提高新进员工素质,也令这些学员们可以尽快熟练掌握生产技术,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培训一批,致富一方”,从而达到增加收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目的。

六、做好跟踪服务,实现培训健康有序发展

培训结束学员就业或创业后,定时到企业了解学员就业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建立跟踪档案,通过完善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掌握培训效果以及今后的培训方向,促进大余县培训健康有序发展。

篇4: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学生学习语言需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通过一定的任务进行相应的语言交流,从而提高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学生的语言交流是必须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始终贯穿于整堂英语教学课中,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时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言词向别人提问,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整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特别是现在学生跟老师存在着一定的代沟,他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不一致,或许他不会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有就是对于一些胆小怕老师的学生,上课不敢开口说话,他怕自己说错后会被嘲笑,他们和朋友和同学交流的要多一点,所以在英语课堂上实现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经研究实验发现 :把组织小组在课堂上活动的权利交给课代表和组长。结果发现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智慧。他们主动组织的活动更能吸引同学,他们英语口语日渐流畅,提出的问题日渐具有思维空间。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以个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自豪,或以自己代表小组展现小组的成功为骄傲。它使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人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了和别人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以小组的共同进步为标准,以个人在小组中被同伴们认可为标准,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

篇5:竞争合作求双赢

竞争合作求双赢 第一课时《竞争?合作?》

一、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竞争与合作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能引起的负面作用。理解合作共享与公平竞争的内涵。

难点:树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初步形成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能力。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充满竞争,竞争的程度也日趋激烈。但是不少青少年学生并不善于竞争。一方面,不理解什么是竞争,即在竞争的概念上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把竞争理解为“你死我活”、“残酷无情”、“尔虞我诈”等,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常常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竞争,即在竞争的方式上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追逐某种利益,在竞争中取胜,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压倒别人,这属于不知道如何竞争的范畴。

不少当代青少年学生不善于合作。与人彼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他们所欠缺的,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不少学生身上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与人交往缺乏合作的意向,甚至唯我独尊,总是将他人置于服从的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有合作的意向,不少学生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与他人合作。

学生的需要: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纪,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将难以适应社会,个人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学生也渴望与他人友好合作,拥有理性和谐的竞争氛围。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够正视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在竞争的时代潮流中锻炼身手,应对高科技、高智能、高效率的信息社会的挑战。

三、综合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

竞争?合作?平等竞争

1、观看48届世乒赛男子双打决赛录像导入

2、小小辩论场:展示辩题《竞争与合作哪个更重要》

3、阅读课文中刘国梁与孔令辉的一段故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 欣赏小品《一本参考书》,大胆评评小品中两位同学的行为。

4、心理体验:引导学生知道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出示良好的竞争意识与不良的竞争意识对照表,检测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

5、欣赏《龟兔赛跑新编》,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感想。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6、游戏空间,体验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以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做好一定的辩论准备,教师巡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指导。妒忌是初中生身上常有的事。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反思自己的行为,考察他人的行为,认识其维护性。

要点出合作与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关系,并通过想象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悦。

合作共享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不是一两节思想品德课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携手,共同帮助学生提高平等竞争、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意识,自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这也体现了教师的团结合作精神。附录:

1.课前调查问卷

(1)考试复习时,一位成绩和你不相上下的同学,来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也能解答,这时,你会怎么做?

A.认真告诉解题办法 B.随便告诉一下 C.告诉他我也不会 D.不予理睬

(2)考试后,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多少,我总是特别感兴趣。A.完全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太符合 D.完全不符合(越关注,说明竞争的意识越强。)2.一封初二女生的来信 ××老师:

我想和你谈谈交友问题。上了初中以后,我自以为和班上的一名女生成了好朋友,天天形影不离,我们的成绩都很好。但我后来发现,尽管她总是全班第一,可我有不会的题目去问她时,每次她都摇头说“不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她的作业本,发现我问她的那些题目她全做出来了。我顿时气得心凉了:为什么我真心待她,她却这样待我。当我偶尔考得比她好,她会好几天不理我。我真不明白怎么会这样? 小凡

3.感谢对手

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彭勃在赛后记者采访他时说:他感谢两个人,一是他的队友王克楠,另一个是他的竞争对手萨乌丁。他说如果没有王克楠到场对他的鼓励,他不会顺利地取得金牌。他之所以要感谢他的对手萨乌丁,是由于对手的强大,发挥得这么出色,激发了他的拼搏精神去奋力夺取第一。因此强大的对手对他来说是压力,也是取胜的动力。4.《不该输的比赛》小品剧本

(旁白):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又开始了,物理竞赛分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两个最高奖项。其中A、B中学分别派出了三个参赛选手准备赛前训练。从实力来看A中学是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数学尖子多,很多人都认为冠军已是他们的囊中之物,可是B中学的选手们并没有气馁,他们势与A中学一争高下。A中学训练情境:

高傲:我看我们有点浪费时间,以我们A中的实力稳坐两冠宝座啦。

林骄:我觉得也是,我们的实力有目共睹,不必花时间配合训练物理实验设计,我们还是各自安排自己的训练时间和设计实验,看谁的好就用谁的,怎么样?我可不会输给各位的(挑战的神气)张爱显(很不服气):那就看看谁的本事大,输了可别说我不让你,哈哈。旁白:于是他们各自做了大量的习题,查找资料设计实验„„(高傲和张爱显的书桌上都放了大量的资料。)

高傲:太好了,我有那么多资料,一定能设计出最好的实验。竞赛习题也“No problem”,啧啧„„(得意的笑)张爱显:这一次冠军还不是我的?!嘿嘿„„可是我一个人看不完这些材料„„管它呢!我看不到别人也未必看得到呀(继续做习题)

林骄:(学校图书馆)真倒霉!不知是谁手脚这么快,把我想借的书借走了。只有再找找喽,去问那几个家伙多没面子,况且他们可能也不会让那书给你,唉!

B中学训练情境:

(三个选手正在紧张的做习题和查阅有关资料。)

郑易处:兄弟们,怎么样,还行吧,敌人强大,我们要打艰苦的持久战喽„„ 杨仁合:我就喜欢接受挑战,特别是和几个新朋友一起,只要我们三个同心协力,就能打倒A中学的“三座大山”,哈哈!(自信地笑)

何作:这道题目很新颖,你们过来看看,(三人马上聚拢研究)大家熟悉一下这类型的题目。

杨仁合:我刚才也发现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我特别作了明显标记,你们别忘了看。我们分工把实验设计的资料看看,大家再出些好点子。你们的脑瓜子比我灵活。

郑易处:仁合,你的基础最扎实,人也最细心谨慎,有你把关和提醒我们,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吃饭时间快到了,各位客官,想吃什么,小的我去办„„(作店小二状)

旁白:比赛当天,A中学的选手虽然个个表现都很出色但是暗地里较劲(A中学的选手们曾一度领先),B中学的选手同声同气,互相帮助,还有统一的口号和服装显得精神抖擞(B中学三个选手手握手心连心,喊出口号:“三人齐心,其利断金”)

比赛结果让人出乎意料,A中学竟不敌B中学这匹黑马„„ 5.游戏:在一张报纸上,我们能站多少人?

规则:在地上放一张报纸,让一个小组的同学合作,看哪个小组站上去的人多。不能借助工具。

6、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开大船 第二课时《合作!竞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与活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合作中竞争以及什么是竞争中合作。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同学之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能力,促成学生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享受竞争;尝试在竞争中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享受合作;并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处事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中的游戏材料。学生

1.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关自己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成功事例。2.收集一些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成功事例。板书设计

一、合作!竞争!

1.在合作中竞争 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

倡导一种全新的竞争理念: 相互依存的应体现“双赢”的原则 两个方面 2.在竞争中合作 需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需要形成团队精神 导入

播放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夺冠的片段。提问:

中国女排的夺冠是竞争的结果? 还是合作的结果?或者是„„?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让学生在欣赏与思考中领悟:中国女排的夺冠是竞争和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引出“竞争!合作!”

活动一:“出谋划策”——续编故事

出示故事:《同行不是冤家》前半部分(见参考的材料(1)),让学生根据题目续编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再现。

请学生结合完整的故事谈谈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理解。小结:1.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竞争离不开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因为没有参照系。3.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是一潭死水。

学生续编故事 表演故事

结合完整的故事说出自己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续编、表演故事的形式中理解“竞争与合作”关系 活动二:游戏——“夹球同行”

出示游戏——“夹球同行”的要求和规则。(见参考的材料(2))组织学生开展游戏。现场采访:1.你们小组获胜的秘诀是什么? 2.这次获胜对你、对你们小组有什么意义?

小结:1.在合作中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团体的通力合作鼓励各个成员间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团体竞争力的提高。2.通过在合作中竞争,使自己的进步更快了,使集体更强大了

观看、聆听游戏的要求和规则。开展游戏。

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理解“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和作用。

活动三:“如此竞争?”

出示阅读材料《如此竞争?》(见参考的材料(3))小组讨论

1.你觉得小明的说法对吗? 2.老师的用意是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竞争对手?

阅读材料 讨论,回答。

通过阅读材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尊重竞争对手,并敢于与他人竞争,在竞

小结:

1.在合作中竞争,要尊重竞争对手,以实现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目标。2.在合作中竞争是一种全新的竞争理念,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不以成败论英雄。力争超越自我,共同进步。活动四:实验——“逃生”

根据实验要求(见参考的材料(4))指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逃生”方案。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现场采访:

1.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逃生”方案? 2.在临时小组内谁是真正的“赢家”?

3.临时小组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结:

1.“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或“多赢”原则。2.需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3.需要形成团队精神。

一部分观看

一部分设计“逃生”方案,开展实验。思考并接受采访。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在竞争中需要合作;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结尾:自主设计游戏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展示表演一个游戏,主题为“在合作中竞争”或“在竞争中合作”。

设计游戏。展示表演游戏。

使学生思考、实践、体验所学的内容。附录二

1、同行不是冤家

在山东济南市的一条街上有三家同样的服装店。“同行是冤家”,开始他们一心想把对手置于死地,竞相压价、造谣诽谤等“小动作”都被他们用来排挤对方,恨不得让对手早日关门。可是后来,消费者见他们互相诋毁,商品价格也非常离谱,便对他们的信誉和商品质量产生怀疑。结果三家店铺日渐冷落,经营惨淡。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个店主坐到了一起„„

2、游戏——“夹球同行”

每组选12名同学参加,分成两小组,每小组6人,相对而站(教室的两端)。两名同学背靠背夹住球运往对面,对面的同学也用背夹住球再把球运回,依次运球,直到每位同学都参加活动为止。

规则:两人背对背夹住球,不准用手帮忙;两人侧身背靠背向前进方向运球,不许一前一后运球;交换球时,运球的同学不能用手,但其他同学可以用手帮忙换;中途掉球后,拣回球从球掉的地方重新开始参加比赛。

3、“如此竞争?”

小明和小李是同班同学,两人关系一般,成绩上每次小李都比小明好一点。新学期开始了,老师找到小明,对他说:“考虑到你和小李成绩差不多,我想让你和他在学习上结成一对竞争对手,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希望你能超越自我,战胜自己懒惰的坏习惯,在竞争中获胜。”小明表态说:“好的!从今天起小李就是我的竞争对手!我会把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以此来激励自己在竞争中战胜他。”

4、实验——“逃生” 桌上放着两个容器,每个容器里放着几个假人,假人用细线拴着,容器的口很细,每次只能通过一个假人。

每组选出两位代表,分别组成两个临时小组,每组的每个人手持细线。

实验开始后就往容器里注水,10秒钟会注满。在这段时间内能把假人全部拉出即“逃生”成功。

5、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因之,它们也必然成为现代人基本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等等,可以说竞争充满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从而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标新立异,鼓励通过竞争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强调竞争的同时,现代社会也把“合作”作为高扬的旗帜,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既是张扬独立性、主体性的时代,又是张扬合作性、群体性的时代。合作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其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美国的太空计划,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无一不是数百名、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协同合作的结果。对于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每个人而言,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可以说最终会四处碰壁。没有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适当或适度的竞争、合理互利的合作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竞争必然投射到学校中去。从目前的情况看,竞争在学校有些过度。从小学到大学各种测验、小考、大考无数,竞争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明显,强化了自私心态,助长了利己主义,增加了心理挫折,产生了敌对气氛等等,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不利。因此,竞争要适度,更要提倡合作精神,培养合作能力。

篇6: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卫·阿普特(David Apter)等政治学家认为,与印度“代议体制”(representationa regime)不同,中国形成的是一种“动员体制”(mobilization regime)。[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使国家摆脱了过去几十年来新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落后的状况,并逐步走上民族独立、经济繁荣和社会公平的道路。中国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中国还实施了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211工程”和“985工程”。

在“扩张”和“现代化”这两种国家动力的推动下,中国建立起包括中央和地方举办的公立高校以及民办、民办公助等高校在内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高校之间差异的扩大也使“精英体系”(国家举办的高水平大学)和“非精英体系”(省属高校、民办高校等所谓的“二流高校”)高校的质量分层问题日益显现。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过去10年,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等级化和多样化的体系: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声誉为使命、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的中央部属大学居于顶端;以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为指向的地方公办大学居于其中;以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民办高校位居底层”。[2]

国家和地方这两种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别突出体现在生均经费的差距上。有学者指出,两者间的差距已从1998年的3,708元上升到2006年的8,396元。影响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体系高校教育质量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实施扩招的主要是地方高校。1998年~2000年,地方高校的招生人数从258万增长到1,457.8万,而中央部属高校的招生规模只是从154.1万增长到170.5万。[3]因此,很多新建的公办和民办高校出现人满为患、教学设施缺乏、教学和科研水平低下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读于“非精英高校”的学生不仅接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而且就业前景和发展机会也堪忧。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高校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差异进一步反映出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地区初等和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中国大陆城市和农村地区教师质量上的显著差异。[4]

由于中国正逐步融入全球经济,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因此教育领域中的不公平问题折射出整个社会中日渐严重的不公平问题。尽管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比其他很多国家都卓有成效,但是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有关学者的研究,在收入分配公平性方面,中国仍处在世界后1/3国家之列。[5,6]2007年,中国城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比低收入群体高出5.6倍,比农民收入高出7.2倍。[7]1978年~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18%上升到0.42%。2009年,中国在全球182个国家“人类发展指数”(HDI)整体排名中处于第92位。[8]

新自由主义改革对于教育效率的认识也存在问题。新自由主义改革者信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根据供求定律有效配置资源。按照这一逻辑,家长和学生会选择办学质量最好的学校,这些学校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而质量低劣的学校将不断流失学生并最终倒闭。同时,在教育经费方面,世界银行等国际重要的财政和技术援助机构认为,效率并不是指使用特定资源获得最大化的产出,而是削减教育资源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和大学竞相通过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和鼓励私人捐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弥补经费投入的不足,大学更是采取了上涨学费、设立二级分院、争取竞争性科研资助以及独立创办和与私人企业合资建立工商业实体等措施。

二、私人、民间和公共部门作用的协调

建立民办大学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一条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民办大学得到迅猛发展,民办大学数量增长到1,500多所。尽管在所有高校中公办高校占多数,但近年来民办高校激增,数量几乎与公办高校不相上下。然而,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没有获得官方认可以及授权颁发本科学位。2004年,在1,500多所提供中学后教育的民办高校中,仅有228所获得国家认可。[9]截至2009年,只有不到20所民办高校获得本科学位授予权。

民办高校间的收费和质量水平差距非常大,但通常民办高校的学费都高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的吸引力在于它们为高考失利的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同时,公办大学也纷纷设立以招收上述学生为主的“二级学院”。民办高校成为公民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包括非传统群体教育在内的民办高校可以在一些重要社会服务的提供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许美德等在对黄河科技学院的案例研究中发现,该校“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开设了很多融实习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以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深入结合的学习项目”。[10]

然而,黄河科技学院、江西蓝天学院等成功案例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虽然很多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资料上都描绘了毕业生未来美好的就业前景,但现实并非如此。在当前中国经济部门高薪、优越工作岗位有限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非精英高校”的学生注定要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二级学院”以欺骗的手段向贫困学生收取高额学费,并许诺颁发盖有所属知名大学印章的文凭。结果学生最后失望地发觉,所谓的承诺原来不过是招生宣传材料上的“印刷错误”而已。目前,中国如同其他教育系统高度分化的国家一样,都面临着建立有效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系统健康发展的挑战。同时,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公办教育也应得到有效地协调。

虽然非政府力量不断得到加强,但国家和市场在扩大学生入学、学生选择以及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方面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世界银行高等教育网络协调人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所指出的,尽管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拨款和管理不断弱化,但是国家仍可“通过完善的政策框架、有效的监管环境以及适当的财政激励措施引导高校的发展”,进而保护公众的利益,而且国家需要制定“一种全面性、多样化和明晰化的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愿景”。[11]苏古仁斯基(Schugur ensky)也认为,“政府管制有助于监督标准、避免浪费、提升效率以及增强社会责任”。同时,他也承认,“市场手段与价值有助于促进采取更有效的管理程序,形成一种使伙伴双方平等受益的密切关系”。[12]

这里还有个重要问题就是高校、市场和政府三者互动中的平等地位。很多学者担忧,近年来政府通过采取问责措施而建立的奖惩制度,严重削弱了高校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迫使高校追求一系列狭隘的而且背离塑造参与性公民(participatory citizen)的发展目标。[13,14]

三、院校自治、学术自由与公共问责的平衡

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尽管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在任何一种定义中,国际公认的卓越的师资队伍以及他们从事研究和提供服务的质量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阿特巴赫认为,“学术自由和激发思维的氛围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征。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必须能够自由地探索知识以及不惧怕学术机构或外部机构的惩罚,自由发表研究成果”。[15]美国布朗大学校长鲁斯·西蒙斯(Ruth Simmons)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要“鼓励学者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工作而非立竿见影的应用性研究工作。杰出大学不仅会造福当今,而且将惠泽后代。政府对杰出大学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干预。政府的职责是为大学提供资源,同时在大学领导决定如何促进学术发展上赋予其广泛的自由”。[16]

1949年以来,中国高校在外部监督与内部管理上一直未能够取得较好的平衡,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外部力量对大学办学的干扰达到了顶峰。1978年以后,社会各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使得国家开始重视培养专门人才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随着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部门管理权的下放,尽管在国家控制与大学办学之间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两者间已逐步建立起一种日趋平衡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国家在向高校下放指导和管理权的同时,也在强化高校的办学效益和问责,以及严格控制知识生产的规范标准。原先主要通过组织过程进行的国家控制,现在则是按照技术理性,在国家意志或管理主义的支配下,渗透于知识生产过程。更明确地说,知识生产不再依靠学者个人的志趣,而是日益融入实现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举措之中。相反,政府将高等教育视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并优先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17]

许美德等人阐释了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两个不同的理念如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他们对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理解与本部分的讨论是非常相关的。他们指出,“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两种西方大学的核心价值为什么没有能够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发展,人们对此进行长期的反思后发现,在中国的知识传统中,自治这个概念更多的指的是自主(self-mastery)而非是减少政府干预的自由。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怀有报效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大学完全要从属于国家,而是学者要有责任感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且以批评、意见或直接服务的形式将此传达给国家领导人”。[18]

许美德等人比较了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与自治(autonomy)相对应的两个名词:一个是自我管理(self-government),例如中国的各个自治区;另一个是自主,主要用在大学自治的概念。[19]虽然大学要对国家起支撑作用,但是大学学者应作为自己领域的“主人”以负责任的态度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和观念。以我对美国大学和美国教授制度的了解来看,许美德等总结的有关中国院校自治(学者自主从事促进社会福祉的活动)和学术自由(学者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概念的很多特征也同样适用于西方学术传统。

由于各大学都在努力改善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以提升它们在国内和国际排行中的位置,因此国家和大学领导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积极的意义而言,正如大卫·威格(David Zweig)指出的,国家向国际潮流和市场力量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如同“久旱逢甘霖一样,因为中国大学和知识机构的复兴、强盛乃至新组织的建立都可以获得全球的资源”。[20]与此相反,王岳川提出,由于“公司管理主义世界中的企业家已取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唤醒社会良知的角色”,中国知识分子已遭遇到“合法性危机”。[21]所有这些改变大学社会角色的国家举措都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四、教育的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

对于中国以及寻求改善青年一代发展机会和全体人民福祉的其他任何国家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在此,我们要重提教育的目的与手段这个重要的问题。毋庸置疑,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教育正日益成为培养个体走向劳动力市场、未来新的“知识或信息经济”的重要工具,并且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竞争力。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人权,[22]即成为人以及有尊严的生活的组成部分,那么就不应该在如此的外部条件下来论证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思考教育如何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繁荣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教育的其他目的。教育的目的既包括培养个体成为参与性公民、加强社会团结、促进文化传承等传统的目的,同时也包括培养人们高层次推理能力、道德观念、审美能力、宽容和对差异的尊重,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个体过他们“认为具有价值”的生活的能力。

同时,人们也在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外在价值。有些学者认为应更加关注教育的文化和精神维度。例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妮娜·波夫斯卡亚(Nina V.Borevskaya)就指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与范式可能发生的转变。她认为,“在过去25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学者从很多国家单纯建立在为经济发展服务基础上的教育模式中吸取了教训”。她还指出,“现代化更为重要的体现在人的发展及其‘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上,而非国家的经济成就”。[23]波夫斯卡亚的观点在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上得到了中国与会学者的认同。

实现教育系统在服务经济发展和其他重要目的(例如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增进社会团结等)之间的平衡,将继续成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任务。对于高校学生面临的紧张形势,王琪在对中国义务后教育与培训的分析中指出应加强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虽然很多成人学生攻读研究生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但实际上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深造的机会使其成为‘更完善的人’,这体现出一种深藏于儒家文化中的、以道德责任为学习目标的强烈意识”。然而,王琪也认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这种道德目标为指向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已变成一种学历文凭的经济市场交易,根本谈不上知识和技能的提升”。[24]事实上,强调教育的道德维度,使个体不断提升完善以服务集体利益,不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五、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文化与知识传统的平衡

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中国面临着学习借鉴西方传统精髓以及更好发扬自身教育传统优势的挑战,而西蒙斯认为,真正卓越的大学是根植于所在社会文化之中的。[25]莫玉琳(Kathryn Mohr man)在此基础上也指出,“世界一流大学不只是简单复制哈佛,而是东西方文化的创造性整合的这种新论调实在很有趣”。[26]

许美德等在对12所公办综合型、教学型、理工类以及民办大学的案例研究中描述了21世纪中国新兴大学的发展状况。[27]她们试图寻找到一种新的模式,并且利用中国文化和学术传统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对此加以阐释。数百年来,中国从日本、德国、法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借鉴学习了自认为是最好的经验。而在21世纪之初,中国则准备在外部影响与自身丰富文化传统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平衡的关系。正如许美德等指出的,“有位知名大学的校长最近引用了儒家经典中一句名言———‘和而不同’”,并认为,“在第三个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成为反思当代中国大学使命的一种新的精神力量”。[28]许美德等认为,“根植于自身文化并具有其独特精神气质”的大学会“强调教学和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将世界历史、地理、国际金融与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课程之中。而这将成为吸引全世界人才以及吸取多元文化精髓的有效渠道”。[29]

当中国大学努力消除原先的专门化院校特征之时,要实现建立起这样一种完善的课程计划并非易事。中国有几所大学(尤其是那些历史上曾经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得分很高是不足为奇的,这些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和发表论著,但却忽视了院校精神等其他一些重要的特质。这些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运用了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等“一系列更广泛指标”的排行体系中排名很低。[30]

六、内生性变革

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现代化举措的背景下,高校渐进改革最可能源自于非凡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尽管我相信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变革的主要力量,但从历史来看并非如此。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教授和学生一直是重大社会变革和教育变革的主要倡导者,而且他们无疑也是所有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支持对于国家和高校的各项举措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国家层面对具体高校改革进行案例考察时,我们可以发现,具有首创精神的教育家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提供了改革的思想、愿景和领导。这在许美德对12所中国大学以及对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11位教育家的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教育家在各主要大学和学科的发展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都面临着诸多平衡发展的问题,而且这些挑战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变得愈加严峻。中国的情况尤其如此。各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实现公平、质量与效率的平衡;通过提供公共资源和加强监管促进私立教育的发展;实现院校自治、学术自由与公共问责的平衡;实现教育系统工具与内在目的和目标的和谐统一;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发挥本国教育制度和传统的历史优势。在考察上述这些重要政策议题时,我们必须明确以下一些问题:教育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谁发起改革以及谁从中受益?

篇7: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一、采购与供应商合作

采购, 是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资源, 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的一项企业管理活动。良好的采购管理, 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所需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合理供应, 使企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创造利润。另一方面, 采购中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有利于获得供应链上的资源和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供应商合作是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体制。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用来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 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供需双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合作关系。

采购中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相对于传统的单纯依靠采购部门的对手关系, 具有以下优势。见表1。

二、采购中供应商合作的基本思路

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并维持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与供应商双方通过共同努力来寻找节省资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它需要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采购、研发、生产、财务等具体业务部门人员跳出只从眼前职能角度实施合作的局限, 站在战略高度对待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

从战略角度看, 首先, 双方应取长补短, 提升双方的供应链地位。其次, 双方应信息共享, 提高管理效率和反应力。最后, 双方以追求总成本最低为目标,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应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 与供应商合作改进产品的设计研发、采购、库存控制、生产投放、销售等环节, 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

从战术角度看,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通过具体业务实现。首先, 通过产品设计研发中供应商的早期参与等来降低采购、生产难度, 增加产品价值。其次, 通过共同合作改善采购组织结构, 优化采购流程来降低采购成本。再次, 通过寄售制、零库存策略等来减少企业的库存成本。最后, 通过企业为供应商制定质量标准, 提供技术支持等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三、采购中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具体做法

(一) 供应商早期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

新产品设计是产品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 通常认为产品成本的80%在设计阶段就固定了。新产品设计成型, 那么其对原物料规格、质量、数量等的要求也就基本确定, 不容易发生改动。因此, 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其对原物料的选用及对包装、物流等的影响。作为企业与供应商的连接点, 采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供应商早期参与是一项高水平的管理工作, 需要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详见图1) 。

(二) 与供应商合作降低采购综合成本

采购是对物资的价值进行分析的过程。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有:企业设计产品时, 在保证产品性能、品质的前提下, 适当考虑供应商对原物料生产的流程、工艺等, 减少供应商的设备、技术改动投入。采购企业还可以与供应商共享库存信息, 方便供应商及时补货等;在降低生产销售的管理和使用成本方面, 可采取的合作措施有:供应商在提供原物料时, 跳出单纯供货的思想, 把原物料当作采购企业整体产品的一部分来考虑设计生产。采购企业在采购时, 考虑供应商所供货物对产品的顾客需求、质量等的影响, 对供应商提出要求和建议, 使双方获益。

(三) 与供应商合作提高产品质量

研究表明, 30%的质量问题是由供应商引起的。因此, 在采购中必须注重对供应商提供原物料的质量控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合作控制产品质量, 利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信息共享来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与供应商合作解决质量问题需要企业做如下工作:

1.遴选合适的供应商。主要考虑供应商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水平和制度的完善性, 技术和设备的科学性等。

2.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质量保证协议的具体内容见图2。

3.对供应商进行品质管理。包括合约控制, 制定标准, 实地检查, 指导扶持等。

(四) 与供应商合作减少库存成本

库存成本包括订货成本、管理成本和缺货成本。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可以充分分享信息并实行合作沟通, 利用双方共同的努力, 将企业库存成本尽可能降低。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管理库存来降低成本的方式有寄售制, 供应商库存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姜红, 孙华.“买”来的利润—在采购过程中实现盈利的途径[J].企业管理, 2013, 09:71-73.

[2]孙惠敏.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J].江西化工, 2011, 04:4-6.

[3]曾祥强.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J].企业管理, 2013, 09:60-61.

[4]王铁民, 李卓君, 张雪荣.核心供应商的培育[J].企业管理, 2013, 09:50-51.

篇8: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首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职业教育中德育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合作教学的目标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合作教学要突破以课本为中心,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束缚, 创建新的模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合作教学的前提, 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是合作教学的主要手法。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是讨论式。

所谓讨论式, 就是学生在自学教材或某一次德育活动之后, 与老师或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论题可由老师提出, 大多数应从学生找的“疑”中筛选出来。

讨论有两种形式: (1) 老师与学生之间讨论或辩论; (2)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这时是讨论的组织者, 也是讨论的参与者。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每个小组不宜过大, 以5-7人为宜, 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发言 (要规定必须发言) 。讨论可以达成共识, 得出结论;也可以不要什么结论, 各人保留各人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争论, 可以辩驳, 也可以辩论。

讨论式是合作教学的最主要教学形式。

第二种是交流式。

所谓交流式就是与开经验交流会差不多, 学生把心得体会、看法意见或对疑问的解答写成书面, 作好交流准备;然后组织交流, 先小组, 后全班, 既可推选代表, 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不作议论, 更不作争论, 各谈各的,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但必须能“自圆其说”。老师的任务是在会前组织发言文章, 会中认真听, 会议结束时作启发性的总结发言, 对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赞扬性评价, 对不能“自圆其说”的意见指出其不足。可让各种意见并存, 互相启发, 绝不“导”向一个方向或一个结论。

第三种是评价式。

评价式就是对讲课或某种德育活动课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作出评价。如师生在自学之后, 由老师或某一些同学主讲, 然后由同学们对主讲的内容展开议论, 作出评价;也可在举行某种德育活动后, 对活动的内容、形式、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 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 不要求取得共识, 起到互相启发就行了。评价式可以先小组后全班, 也可以直接在全班进行。

交流式、评价式特别适用于职业教育中德育教学, 且能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四种是讲座式。

所谓讲座式就是专题讲座, 适用于对德育知识的介绍, 如道德知识、经济知识、哲学常识、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等。专题讲座可由教师主讲;也可请校外专家主讲;也可由学生轮流主讲, 教师帮助他们作准备, 帮助他们查找资料;也可由某一组学生集体准备, 推举一人主讲。

讲座式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第五种是活动式。

所谓活动式就是德育活动课, 它包含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两方面内容。活动课有多种多样,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作出安排。下面是可供安排的活动形式:

1.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服务等。

2.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

3.编小报, 办杂志。

4.模仿电视谈话栏目, 组织学生对世界、社会、校园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5.组织各种竞赛。如建党知识竞赛 (类似电视台的知识竞赛) 、礼仪知识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法律知识大赛等等。

6.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

活动式的内容十分丰富, 必须妥善安排好, 一个学期可安排几种, 有些是贯穿整个学期的 (如课前演讲、) , 有些在一个学期内只能组织一两次的 (如知识竞赛、辩论会、社会活动等) ;不管怎样安排, 都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性;二是创新性。教师要精心指导, 讲求实效, 不流于形式。要保证活动时间, 要创造活动条件。活动式是职校德育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也是走向实践的形式, 是提高中学生德育素质不可或缺的途径。

合作教学, 最主要是老师要和学生沟通感情,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体现出平等, 一切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中心, 把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调动起来, 把学生灵动的思维激发出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摘要:合作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在职业教育德育教学中, 再一次实现了它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 为了凸显职业教育德育课堂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 把民主、平等还给学生,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让教师在教中体现平等, 学生在学中实现价值。德育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评价、讲座、活动等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提高道德修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会计企业实习下一篇:幼儿园教师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