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建设息息相关,高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必须两者结合进行。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分析入手,提出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根据评价内容和指标层次复杂和量化难得特点,选用核查表法对专业类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成果可系统评估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全面科学地对专业建设进行定位。

第一篇: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摘 要: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交通运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文章分析了交通运输人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广东省交通运输业人才需求特点,对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科院校 本科专业 交通运输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加大交通运输业的投人和建设力度,全面放开运输市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该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都有力地促进了本省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以运输代理服务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适应广东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求,2004年广东工业大学创办了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在四年多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改进之处。现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作出探讨。

一、根据行业需要确定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交通运输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科学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必要的经济与管理、土木工程、信息与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运输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第一,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土木工程、信息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具备运输技术与装备应用能力,包括熟悉主要的交通运输技术设备及其运营要求,掌握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基本技术;第三,具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能力,包括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预测决策分析、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等;第四,具备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包括现代交通运输企业生产运营和商务管理的基本能力,交通项目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第五,具备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科的交叉和专业的整合速度加快,单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需要。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有特色”。

二、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厚实的基础理论

培育厚实的基础理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设置工科教育基础课程,由综合基础(包括两课、形势教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自然科学、国防建设等类课程)、基本技能(计算机、外语、科研技能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发展和接受终生教育,打好基础。

(二)拓宽学科知识范围

在交通运输学科的理论框架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专业的学术特色和就业特色。针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特性和一般工程技术专业的共性,设置土木工程类、信息与控制类和经营与管理类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有效拓宽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另外,针对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要注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构建灵活的知识模块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知识模块,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学生选修课程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和选择余地,大部分专业课程变成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体系精心设计,优化组合,形成特色。应依据学生对未来深造和就业的实际需求,依据交通运输专业各方向课程的性质和联系,以及对深造或就业领域的适应性,形成优化组配的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组合,给学生较多的选择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避免学生选课出现的盲目性。

三、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按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的基础、内涵和外延,研究确立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的知识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确定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平台及其构成。本文针对广东交通运输人才需求的特点,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教学指导方案,围绕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是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某种具体的运输方式为背景建立,但在分方式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因此提出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将交通运输共性的理论知识用一系列课程反映出来。构建“大交通”课程平台,实现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教学,即以大交通为平台(传授交通运输大系统的观念),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合理配置课程模块,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与本学科下设的几个专业方向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  (一)公共课程模块

公共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

公共课程体系是统一的工科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由综合基础(包括两课、形势教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自然科学、国防建设等类课程)、基本技能(计算机、外语、科研技能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发展和接受终生教育,打好基础。

公共基础课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军事理论。

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基础类(要求至少选14个分学)。

(二)學科基础课程模块

学科基础课程是根据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的,由包括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组成。

1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模块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模块是针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特性和一般工程技术专业的共性,由数理类

课程、土木工程类、信息控制类和经济管理类四类组成。目的是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有效拓宽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强调“工程”意识培养。

数理类课程。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土木工程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验、工程力学。

信息控制类课程。包括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经济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运筹学、项目管理。

2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针对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以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形成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打破按交通行业和交通方式的特性设置专业课程平台的传统模式,改变专业课程过多、内容过细、专业面过窄的问题。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的共性,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对专业知识的内在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内容的融合。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导论、专业英语、交通运输工程、运输经济学、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规划、运输市场营销、汽车概论、运输与物流设备、交通运输法规。

(三)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可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修读的课程。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核心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依据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的性质和联系,结合广东省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学生对进一步深造和就业的实际需求,开设了以下专业选修课。

1 专业核心选修课程

专业核心选修课程包括CAD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智能交通、城市公共交通、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工程概论、交通港站与枢纽、运输统计学、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国际航运管理、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要求至少选6学分。

2 专业方向選修课程

广东工业大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分为物流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方向,根据学生的深造或就业需要,以及自身办学的优势与特点,设计了两个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要求本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选11学分。

专业方向选修课(物流工程方向)包括:仓储与配送、供应链管理技术、物流企业管理、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采购管理。

专业方向选修课(交通运输工程方向)包括: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运输枢纽与物流中心规划设计、运输企业经营管理、高速公路管理、客运交通系统运营与管理、交通运输技术管理。

四、结束语

随着交通运输业在广东省的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短缺。我省高等院校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真正符合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包菊芳,实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08(6):85—86

[2]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文字编辑、载人校对,王香丽)

作者:卢建锋 王小霞 马韵馨 韩 霜

第二篇:面向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建设息息相关,高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必须两者结合进行。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分析入手,提出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根据评价内容和指标层次复杂和量化难得特点,选用核查表法对专业类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成果可系统评估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全面科学地对专业建设进行定位。

交通运输类专业认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社会对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的专门性认证,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自2006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以来,相关专业陆续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实践证明,专业认证对教学行政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2013年,《华盛顿协议》全会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工程教育正式与国际接轨。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主要负责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教育部主管。2016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全票通过了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转正申请,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

工程教育认证有一整套评价标准,申请认证的专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在自评的基础上,才能接受认证协会的评估。交通运输类专业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为更好地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明确办学目标、培养国际接轨人才,必须接受专业认证的考量。论文在省重点专业建设和验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建设效果评价方法,为今后专业建设提供支持。

2交通运输类专业认证标准分析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下面以2015版介绍。

2.1通用标准解读

通用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人才培养、学生期望建设。强调目标导向,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都有明确标准。提倡持续改进,建立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等。

2.2专业补充标准解读

每个被认证的专业,除了满足上述通用标准以外,还需达到认证协会设定的专业补充标准。补充标准不与通用标准冲突,主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提出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下面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主要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

(1)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应包含的知识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标准详细列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除标准以外,还可以设置专业补充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工程实践类课程必须满足达成培养目标需要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求具备完整的工程实践大纲、指导书、实践报告。实习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具备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其质量监督保障机制,毕业设计(论文)应材料齐全。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应数量适当,保证指导质量。

(2)师资队伍

从事专业课教学主讲教师,原则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除外)。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40%。教师应每3年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不间断地参与科研工作实践。

(3)专业条件

标准规定学校或所属院系资料室中应具有满足专业学生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等。应拥有支撑本专业教学的实验场地和设施设备,满足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内容和学时要求,开放运行管理制度和實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稳定实习基地,建设年限在3年以上。实习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对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有足够的理解。

3交通运输专业类建设方案

根据专业认证标准的建设要求,按专业类为单位提出建设目标,提出相应建设任务。

3.1建设目标

用三年的时间,整合本专业类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两个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后建成省内一流、华东地区领先、具有鲜明特色的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

注重保持和发扬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评价方面的优势,发挥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的各自长处,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契机,结合我校林区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独特优势,打造交通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和运输与物流工程三个重点方向。在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管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形成明显特色与优势。

3.2建设任务及措施

结合建设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标准,并邀请了国内著名高校有关教授,进行了多次研讨分析,已经形成了比较详细完整、可靠的建设方案任务。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制定、优本生培养体系革新、新型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2)教学团队建设:包括团队构建改革、师资引进与培养、团队成果培育。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材及课程建设、实验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资源数字化工程。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包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5)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新本科生课外教育培养体系、学生实践成果孵化。

(6)教学管理改革:包括教学质量提升体制建设、教学质量创新体系建设、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7)专业类整合与建设:包括专业类整合过程、专业类共享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定位。

(8)其它主要是专业特色课程建设。

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完成,第1阶段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第2阶段建设期为2014年,第3阶段为2015年。针对不同建设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共计117项),本文不做具体罗列。

4评价方法选择与建设效果评估

4.1专业建设评价方法选择

本次建设,是以交通运输工程重点专业类名义建设,联合了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专业2个专业建设,考核指标共享,部分建设任务需要多专业整合。

(1)评价方法选择

根据2012年制定的《建设目标任务书》计划,重点专业类建设任务评价指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类别多,8大类,117项指标,层次复杂,评价模型建立比较难;二是量化难,本次评价指标多数难以量化,无法运用常规模型进行计算。

根据以上特点,本次评价采用核查表法。对照建设任务安排指标,逐项对照,分别进行核查打分。根据建设要求,分为超额完成、完成、部分完成、未完成,4种评价结果。各种结果的权重取值见表2所示:

其中,超额完成指,按照完成指标数与建设任务指标的对比,超出任务要求数,或者成果等级超出任务要求。为便于计算,统一按照1.2的权重折算。

部分完成成果,是由于教学特有规律,有些项目需要时间检验或不同学期内才可以进行,为便于计算,统一按照0.5权重折算。

未完成任务分三种情况,一是没有严格执行任务书计划,导致项目搁浅或延迟。二是由于客观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如办公用房调整,导致实验室建设滞后。三是由于为适应外界条件变化,专业自身主动做出的调整。如由于新成立物流工程专业,导致原有课程体系被打破,部分课程建设失去了基础。未完成项目,折算为0。

(2)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完成情况,进行分类核查,按照达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折合成标准值。将标准值与建设要求进行对比,计算最终达成度总评值。根据下表,确定专业建设综合效果等级。

4.2专业类建设效果总评

本项目,根据建设计划,预期完成成果117项,已完成其中107项成果,部分完成6项,未完成4项,超额完成10项,具体见表4所示。

根据评价方法和各指標的权重分配,最终折合成标准值为完成112项,本项目建设成果达成度为95.7%,成绩为优秀。

5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提出重点专业建设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估指标提出计算方法及评分标准。研究成果可系统评估重点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全面科学地对专业建设进行定位评估。

参考文献:

[1]华盛顿协议[EB/OL].2017-05-01.

[2]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2):58-61.

[3]武超群,赵雨旸.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06):127-128.

[4]吴立新,倪铁山.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9,(10):37-38.

[5]姜秀英.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初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251-254.

[6]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盛玉刚 韩宝睿 陆涛 潘义勇

第三篇: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进阶路径探究

[摘 要] 文章以新时期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及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等,从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等方面探究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进阶路径。立足国家,放眼世界,实现培养交通运输类专业高素质人才之目标。

[关键词] 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 张嘉敏(1979—),女,吉林大安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需求,交通运输行业的运力结构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将人才培养模式由现行的理论知识传授型转变为素质教育与开拓创新培养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师的能力培养要求、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数量需求与综合素质要求已悄然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要求单一学科背景、专业技能熟练,向多学科背景、综合思考方式转变。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特点,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应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几方面逐步进阶。

一、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及双一流建设背景

工程教育认证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评估,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1],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主要基础。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本科层次逐渐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业已形成规模;自2014年10月起,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教育认证试点领域之一;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标志国内的本科工程教育认证已整体走上国际舞台[2],并推动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可以面向现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为主动应对新工业革命和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教育部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在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模式下的市场需求下,对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开展“新工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3]。新工科的“新”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的工科专业,另一个是工科新的要求,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而言,主要着眼于后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

“双一流”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根本评价依据与核心支撑在于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紧跟时代发展,以交通强国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接国家、地方、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校级一流——省级一流——国家级一流——世界级一流是一般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双一流进阶路径。

二、师资队伍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国内设置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50多所,只设置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的学校约40所,同时设置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硕士点的学校有20多所,各院校发展历史与层次不同,师资实力亦良莠不齐,其办学理念、师资配置、学生就业、继续深造等情况差异较大。

一线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在双一流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因素中首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数量结构应能支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须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工程背景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能深刻把握大部制一体化交通与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4]。人才梯队建设上,坚持引人、育人、人尽其才并重,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特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教师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或已取得专业岗位资格,有明确具体的科研方向。在“四有好老师”的大框架指导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应具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创新型等特点。

三、教学的投入与产出

教学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一流课程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本科生培养以课程为主,在课程建设上遵循《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体系设计应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发挥教师特长技能。课程体系包括学分设置、教学模块设置、课程安排及教学活动四个部分;其中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以交通運输和交通工程两个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依据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交通运输专业应包括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商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安全、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等知识领域;交通工程专业应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城市规划原理、交通设施勘测设计、交通工程学、智能交通与控制、道路工程、交通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控制、计算机辅助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领域。对于专业类课程,交通运输专业应包括旅客运输组织、货物运输组织、交通枢纽场站设计与运营[5]、行车调度指挥,以及结合各校自身办学特色设置体现不同运输方式特点的课程,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6]、铁道概论[7];交通工程专业应包括交通设施规划、交通组织、交通运营等方面的知识领域,具体如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公共交通等内容。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此为依据,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相长,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先进的基于OBE的反向设计原则与启发式教学模式[6,8];探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规律,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集中在毕业设计这一阶段有更加明显体现与客观实质要求:依据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分为考研升学(这一群体有更高层次的学术追求,毕业设计应偏向于学术理论研究型),参加就业(这一群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应偏向于应用型)。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方式方法的客观合理性,能否起到激励各层次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对于中级职称教师,在一定课堂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质的保证,应以寓教于学为主,寓教于研为辅;对于高级职称教师,通常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工作量要求不高,有条件实现100%的高质量水准授课,应以寓教于研为主,寓教于学为辅。学校的产品之一是毕业生,教学评价的另一方面是毕业生近五年内的发展状况评价,一个人无论经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终归是要走向社会的;诚然,学校无法左右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但在一个良性的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系统中,从社会选择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讲,评价一个教育系统成败的关键指标之一,在于同等用人需求条件下,硕士、博士研究生应该比本科生、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接纳,否则意味着更高层次阶段的教育是无效的过度教育,是对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科研的投入与产出

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往往还要承担科技创新的重担。学术的初心在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科研方面首要的是把握学科最新前沿。科研的渠道之一是做科研项目。但在科研项目申请及完成上,往往需要有人脉资源,如项目团队的组建等;另一方面,能否100%保质保量如期完成项目课题存在风险,以及项目申请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规避的风险,可能成为项目申请的制约条件。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项目申请,况且各级各类的项目蛋糕总数是有限的,在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申请成功,即使申请了还有一个命中率的问题。

从科研经费资金流的角度,项目申请属于基于前评估的先投入后产出型,而对于学术论文、专利、软著等成果的奖励属于基于后评价的先产出后投入型。两者各有适用性,比如有的学科因购买实验仪器设备等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可采取申请项目的形式取得经费支持;而有的学科只需一部电脑一台打印机即可开展科研工作,无须通过前期申请项目取得经费支持。同等条件下,如果没有项目经费资助,仍可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可能更能说明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应加大后期奖励力度。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在前期科研产出上各类科研项目级别、经费支持额度、在职称评聘考核中的权重等应合理化。

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

学科是大学实现其功能的核心载体,大学学科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组织起来的专门的知识体系;根据科研发展要求所建构的知识范畴;根据社会服务需要所划分的工作领域[9]。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着知识和智力支撑,是“双一流”建设项目之一。学科建设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有助于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一个好大学的良性治学氛围应该是既不排斥教学,也不排斥科研,更不会将两者对立起来,让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亦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其所热衷的科学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进而营造利于学科发展的氛围。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从2021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使交通运输系统在新时代奋力开启新征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科建设要把握交通强国建设的契机,夯实学科基础,从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三个维度打造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科发展平台,服务国家、地方、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使学科融通、产学相通,瞄准国际前沿,突出科教融合和产学研结合,面向未来培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交通建设管理人才,逐步进阶为一流学科专业。

六、结束语

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进阶,需要梳理、了解、认识专业建设现状,对标国内与国际一流,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专业层次。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面对新形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双一流大学不仅教学、科研、学科是一流的,其管理和服务更是一流的:管理上应坚持制度与选人用人的科学性,高级管理人员应有远见、敢担当、有大局意识、领导力强、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普通行政人员应踏实肯干,注重效率,职业素养好,服务意识强。各级技术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应精于业务,而非精于权术;全职教学人员应潜心教学、科研与服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引人、选人、用人上,往往也体现了领导的眼界、学识与格局。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科建设,同其他学科专业建设一样,应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三个核心议题,立足国家,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成就一流的高度。放眼世界,主动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坐标系中,认识世界一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郑娟,王孙禺.英国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83-90.

[2]吴娇蓉,刘建新,叶霞飞.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探索与实践[M].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3]朱琎.“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35-37.

[4]张嘉敏,李守军.省属地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研究——基于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视角[J].科教导刊,2014,10(210):1-3.

[5]张嘉敏.网络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方案与实施——以省属地方高校“交通枢纽场站设计”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107(11):134-136.

[6]张嘉敏.基于OBE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方向教研体系创建——以非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向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愿景[J].高教学刊,2019(10):20-23.

[7]张嘉敏.铁路运营管理技术体系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8]张嘉敏.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5,6(232):33-53.

[9]别敦荣.论大学学科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9(9).

作者:张嘉敏

上一篇:地质灾害监测论文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