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2022-11-02

第一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生活中,家庭闹“地震”、“后院”“着火”屡见不鲜,其后果是导致家庭的解体,父母分道扬镳造成一个个健全的家庭。儿童心理学家查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离婚率逐年上升,而孩子在3—15岁期间,尤其是监护孩子的一方,处于对孩子的考虑,再婚比较难,成家的比较少,使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逐年增多。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和周围单亲家庭孩子的情况,就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教育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据统计,我班就有8名。这些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大多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而影响其健康成长。掌握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及产生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对辩证施教,加强管理和教育,促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单亲儿童自身的心理比较复杂。一个家庭解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必定是孩子,一般又以学龄前期(3—6岁)到青春期(15岁)的孩子受影响最大。一个在备受父母关爱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突然间失去(死亡)或离去父母,孩子会在心理上有一段混乱期,在行为、态度、气质等方面随之会发生许多变化。

单亲家庭生活的儿童心理障碍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伙伴相处不好,攻击性、破坏性和捣乱行为比较严重。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儿童在失去双亲中的一方时,一段时间里,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自卑感;近一半的儿童出现厌食、哭闹等不良行为反应,有的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是有攻击性,有的怀有戒备心理;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因而变得异常冷漠,凡事无动于衷。有的儿童在受到父亲或母亲不良情绪影响之后,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有时感到孤独无助,生怕别人取笑他(她),久而久之,有的心理发生畸形,没有长大成人反先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我曾经带过的班级里,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常为一件小事而打架吵闹,有的甚至偷拿、损坏同学的东西而宣泄心中的不满。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如不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孤独、固执和不合群,如:我班有个女孩的家庭里,在一个学期里既然换了六个保姆,在谈心中得知每次都是因为她不满意而炒保姆鱿鱼的,重者会对别人产生忌妒和仇恨,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儿童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秩序性的连续过程,身体器官的发育也有一定的秩序。在3—1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成长中往往会有几个生理上、心理上的转折期,无论在哪个时期父母不幸离异或意外伤亡,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造成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

1.单亲前期潜在的因素。有的家庭在成为单亲家庭以前,就潜在着一种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紧张气氛,有的父母经常打架、吵闹、相互挖苦、讽刺、辱骂,有的夫妻在受到挫折时迁怒于孩子。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儿童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儿童在家庭中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会常常处于提心掉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情绪反映。

2.教育方法不当的原因。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两种现象:既抛弃型与溺爱型。抛弃型的家长视孩子为累赘,训斥、打骂,压制是常用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尊重,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此情况下,儿童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安全,生活环境不宽松,就会表现出与正常孩子不同的行为或心态。溺爱型的家长尽量在物质生活上溺爱,在精神上缺乏鼓励和正确引导,生活上百依百顺,包办代替;同时,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又往往寄予过高的希望,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没有自由,出现抑郁焦虑、消极低落的情绪,行为上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做事有始无终。除此之外,他们的依赖性较强,娇气任性,自私自利,同伴关系紧张,有的在过高的学习压力下出现精神疲惫、智力下降等现象。

3.单亲家长的原因。单亲家庭中不管是父母哪一方带孩子,客观上经历了一次婚姻的挫折,心灵上留下了阴影,在物质、精神、工作等方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引发旧的伤痛,沉浸在过去的不愉快中,引发情绪波动,或不想说话,或不愿理孩子,或内心的苦痛溢于言表,或无名的烦恼一触及发,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会受到不良感染、影响,甚止伤害,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形成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三、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对策

单亲家庭本来对孩子已不公平,所以,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老师或其它亲友,更应该关心、爱护、理解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已经经历了不幸的家长,一定要理智,多参加一些社会、社交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正视现实,多为孩子着想,尽量为孩子提供宽松、活泼、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要增强与学校合作的热情、兴趣和责任意识,多与老师交流。作为老师,要站在敬业奉献的高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换意见,耐心细致地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心理变化反应给他们,让家长认识到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做到理智、科学、用心地教育孩子。具有监护权一方的家长要宽容、通情达理,主动与另一方沟通,允许、支持另一方与孩子多接触、沟通、交流,尽自己的责任,使孩子得到他人无可代替的亲情滋润。

2.正确对待和理解单亲儿童的消极情绪。老师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使他们通过合理、正当的渠道来表达、宣泄、转化、控制情绪。对儿童的不良情绪、行为应做到理解和宽容,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儿童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和排解消极情绪。老师要多和他们个别交流,乐意充当他们的忠实听众和知心朋友,鼓励他们谈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给他们转化消极情绪的办法,利用儿童情绪易转移和易感染的特点,引导他们想一些高兴的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使原有的消极情绪逐步被转化。

3.消除差别,消除歧视,使单亲儿童融入班集体。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单亲儿童往往与同伴的关系欠佳,他们往往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孩子比较自卑,觉得由于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自己跟大家不一样,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孤居一隅,远离伙伴群体;二是他们不受欢迎的行为较多,如乱发脾气、行为习惯差、不讲究个人卫生、攻击他人、自私娇气等;三是个别成年人的不当影响,如嘲笑、歧视单亲家庭或把单亲家庭的孩子当做特殊的儿童对待,无形中造成了儿童的孤独感。因此,做为老师,其

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它儿童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

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在工作中流露出婚姻离聚的好恶态度,更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儿童的做法。其

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儿童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

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儿童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4.用真挚的爱温暖儿童的心房,叩开儿童的心扉。由于单亲儿童源自父母的爱少了,甚至被剥夺了,他们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常常得不到正常的感受,而他们却又时刻渴望从其他渠道得到情感的抚慰。对孩子的这种情感的需求,教师除了加强家长的工作,尽可能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单亲儿童更多的温暖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单亲儿童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表达关爱等。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倾听、赞誉,用温和信任的眼光注视,用前倾低身的姿势和他们进行亲切的交谈,非正规教学活动时,可以呼喊他们的乳名,并且常用爱抚、微笑的表情轻拍孩子的肩背,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还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如戴正红领巾,整理衣领,拣起掉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等一些细小的举动,使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总之,单亲儿童的群体是庞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正确的引导教育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情与爱,花费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温暖与关爱,作为我们是一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用爱心给学生受伤的心灵营造一方温馨的天空。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

对策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家庭中夫妻之间离婚、一方死亡、遗弃、分居或其它原因等,形成了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目前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通过数据能看到高居不下的离婚率,造成了每天8504个家庭一分为二。

目前,单亲家庭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是“教育欠缺”。家庭是子女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 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孩子的品格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都是来自与家庭教育,因此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时原本要父母双方来共同承担的教育,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可能会出现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因此,积极开展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工作就是我们教育人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单亲孩子缺乏自信、冷漠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现象十分明显,由于世俗的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总是不光彩的事,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从不谈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此外,单亲家庭中孩子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他们对许多事情都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别人是不是不信任自己,对他人产生怀疑,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

因父母离异并由此而带来对父母及周围成人的不信任感。他们内心的问题不愿意向父母或其他成人诉说,这样使其交往减少,交往减少又强化其认识上的偏差,结果使幼儿自卑、抑郁、孤独,心理健康严重受损。

(三)有明显的恐惧感、悲伤感离异家庭的幼儿特别易怒,有明显的恐惧感、悲伤感。他们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为此,他们常将这些归罪于父母,甚至痛恨双亲,特别是当离异中的某一方常向幼儿灌输另一方是多么坏的信息时,这种痛恨的情绪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离异家庭的孩子情绪上常大起大落.较多恐惧,焦虑,忧郁,悲伤等情绪,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

(二)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

(三)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家庭内部气氛的不和谐是导致单亲家庭孩子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单亲家庭中,由于家长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家庭气氛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暴躁等异常情绪。在孩子的眼里,家庭中的欢声笑语少了,父母对自己的百般呵护少了,感受到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巨大压力。由于经常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导致孩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家长应做到

1、摆正心态,调整不良心理情绪。

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如果单亲家长长期处于抑郁、消沉、悲痛的情绪之中,那么将对子女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就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因此,单亲家长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痛苦的现实中走出来的,面对并解决新问题。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怨天尤人,逃避困境,用坚 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采取宽严适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的缺损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损,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的偏差,因此对单亲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加强理性,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不要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情感,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这种溺爱、怜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因此,单亲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子女学会自信、自立、自强。

3、家长要对孩子给予理解。

首先,家长自身要明确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端正对孩子的看法:孩子虽不幸但不是“可怜虫”;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视作“累赘”,或视作怨恨对方的“出气筒”;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培育孩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要让孩子理解离婚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以学学美国人对孩子说离婚的方式:爸爸妈妈会像以前一样爱你,只是不再爱对方了,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事,与你无关,你要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特别要强调离婚不是孩子的过错,不要对孩子说“你爸爸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4、要保证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

家长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倍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5、再婚也是让孩子得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的很好的方法。 其实现在继父(母)基本都能够视另一方的孩子如同己出,只要再婚的双方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爱心,让孩子感觉幸福的再婚家庭是很多的。 孩子应做到

1、坚强面对现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亲亲家庭的生活状态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亲子女能否抱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单亲子女要通过自我学习和心理调节,重新振作起来,坚强地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生活。如果遇到挫折或困难,要向家长、朋友或者老师寻求帮助。此外,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诚恳、乐观的态度多接触同学,多交朋友,和同学老师取得心灵上的沟通,相信老师和同学也会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你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从而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之中。

2、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业余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局限,能扩大知识面,在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单亲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单亲子女活动的积极性,转移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而且可以使他们及早发现自己的闪光处,为建立自信心提供良好的机会。 学校应做到

1、了解家庭情况,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 “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开展有益的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

只有彻底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潜在的才能才会被发挥出来。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校园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子女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给他们表现自己才能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单亲家庭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以此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咨询治疗机构。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不仅要使单亲家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还要教育其他同学与同龄伙伴间建立正常交往关系。另外,应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要剖析原因,对症下药,及时疏导,矫正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使其养成自信、自尊、自助的良好个性品质,增强奉献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1.教师要及时与孩子父母做沟通,说服其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孩子摆脱心理困境。 2.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对待孩子的错误言行,要坚持正面教育。

3.单亲家庭的孩子相对而言更加敏感,在这方面,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多鼓励、表扬。 4.帮助孩子形成对离异这种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有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教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教师应帮助他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

通过以上措施能让孩子提高自信心,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来自信、自尊、自强,取得长足的进步。

总之,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只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在学习上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就一定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篇:《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单亲家庭子女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单亲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不容忽视的问题。大杨树是个边陲小镇,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大多数居民都是以种地、养殖为生,在就业渠道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许多家庭通过外出打工寻求脱贫致富之路,时间久了,随之家庭结构也有了变化,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 “单亲、留守”家庭,也由此引发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失去父母应有的监护与爱抚,普遍产生心理扭曲现象,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错,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展开“单亲、留守”学生教育实验,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确立了《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组主要对《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的形式,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摸清我校 “单亲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健康情况,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与班主任建立互通单亲学生情况的长效机制,随时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和心理变化情况;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找到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和有效解决的策略,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研究活动中总结出了解决单亲学生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推而广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的厌学、自卑、内心孤独、性格孤僻,甚至有的逃学、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等现象,使全校的单亲家庭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使他们能够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切实有效的开展 “单亲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矫正与预防“单亲学生” 嫉妒、自卑、任性、逆反、孤僻、厌学、逃课等心理及行为问题,使他们学会宽容、尊重、忍让、理解,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态度,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不但能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确保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总结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的得与失,有助于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单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促进单亲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并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增强义务教育的实效性,有效预防了青少年的犯罪,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子女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抚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缺损一边或两边都是不健全的,就会导致家庭结构破裂,家庭关系失调,家教功能弱化,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损家庭往往是影响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心理危机是绝大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的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出:忧郁、惶恐不安和焦虑,失群、冲动好斗,不正当的越轨行为也常一触即发,甚至酿成违法犯罪的苦果。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转化,这是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研究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在学生心理不受伤害的前提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进行细致地调查。

2、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整理归类。

3、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对此类学生重点进行心理疏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解与适应能力。

4、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解决单亲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相关的心理辅导资料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干预。

(二)研究途径

从调研入手,摸清我校单亲家庭学生家境现状,心理变化特点、心理问题的表现,建立相关档案。针对各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确立研究着力点、突破点,进行有计划、有措施的跟踪辅导。通过对这些学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行为训练,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从典型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到普通的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寻求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探究不同类型的最佳教育方法。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育的基本原则、策略,对典型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化案例,边探索、边交流、边完善。

(三)研究方法

本项课题研究准备选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心理学方面书籍的学习,了解单亲孩子的心理变化因素。依据调研分析,确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途径。

2、个案分析法:对于典型的个案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和目的。由指导教师介入家庭,以朋友的平等身分和家庭成员形成亲和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通过电话、捎字条、手机短信、网络沟通等方式开展指导工作,并每月进入家庭一次,实地观察,进行深度家访指导,并作好跟踪指导记录,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要上交一份典型案例,形成指导和研究成果,最后,把每位教师的案例结集整理,整理成案例集。

3、行动研究法:

运用心理访谈、问卷调查、手拉手、一帮

一、联谊活动等方式,摸清我校单亲家庭中各类型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问题的共性与个性。课题组教师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检验指导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或改变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最终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因此,指导老师要付出行动,与家长、子女互动,共同进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跟踪问效,逐步形成对各种类型单亲家庭子女心育活动的策略,为今后较大范围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

5、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情况进行调查,达到对其深入了解的目的。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1年6月起至2013年6月止,为期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

学校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审批表,报送上级科研部门,审批后,召开开题会,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成立课题领导研究小组,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落实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及要求,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3月),明确分工,进行实验,通过结对子、交朋友、谈心等多种形式,探索单亲及留守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的策略。

具体实施手段如下:

1)、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和其班主任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2)、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老师将和单亲的孩子结成“对子”,并跟踪辅导,力求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与关怀。

3)、举行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我们举行了“过桥”、“小火车”等联谊活动。我们邀请了班主任老师、部分家长代表、健全家庭的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玩得越开心,我们的教育就越容易进行。

4)、开展心理访谈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每星期对辅导对象在“心语室”进行一次心理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成绩在直线上升。在学校、地区举行的各类比赛中,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获得殊荣,这是每一个课题组教师的骄傲。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全面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将疏导策略汇总。

七、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关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应对策略等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2.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坚持每学年对各班级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3.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 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教师对单亲家庭学生采取了帮扶措施,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4.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八、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缺少亲情母爱,有的缺少亲情父爱,如何弥补缺失的爱。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单亲无亲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我们要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通过实验研究,解决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办法就是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课题组的每个老师经常同自己指导的个案孩子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与愿望,也想和老师谈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的性格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其中当然包含着老师付出的心血。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课题组老师和家长通过密切的交流沟通,彼此已经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特别是家长发自内心地感谢学校和老师的真诚帮助,这样就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了最好的实施土壤,非常自然地密切了家、校联系,沟通了彼此的关系。

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三年未回家一次,他就一个人在外住宿。刚来到学校时,由于环境的陌生,他经常会想父母,甚至动了不读书的念头。帮扶教师得到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为他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已经由入学时的30多分逐渐上升到了90多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电话里,学生家长激动地向老师表示感谢。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4.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所以希望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第四篇: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得体会

乾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刘艳晶

研究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心得体会

乾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刘艳晶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婚姻家庭观念也在改变,离婚率也随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离婚率的上升,随之带来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里,我就如何塑造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心理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塑造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有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中,有相当比例的犯罪青少年是来自离异家庭。家庭离异,不仅给离异夫妻双方带来痛苦,同时,还给他们的子女也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可能持续他们的一生。因此,家庭、学校要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这些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

1、家庭离异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品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父母双亲离异导致家庭解体,会使得子女缺乏教养,形成不良品德,他们常常违反道德准则或 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破坏公物、颠倒是非、盗窃、打架斗殴等。还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里缺少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他们选择在早恋中寻求慰藉,行为的社会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因此导致青少年的犯罪情况。这些无论对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是最头疼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正常交往

家庭的解体,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少好的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家庭破裂,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导致他们丧失生活及学习的信心,在行为上往往有较多的反常表现,喜怒无常,与父母闹别扭,与同学不和,对抗老师的教育。他们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及怨恨感,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家长不喜欢他们,从而怨恨家长,这些情感必将作用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社会交往,造成与社交的能力下降、找不到好朋友倾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的影响会 逐步积累,与日俱增,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以致影 响更多的人。

3、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残缺不全的影响和教育,使孩子形成缺陷,抑制了孩子个性的成长和发展。常见的如自卑、胆怯、孤僻、易怒、散漫、守旧、见异思迁,或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或目空一切,孤芳自赏,盲目冲动,有较大的破坏性,也容易封闭自己形成病态心理。这些孩子对学习无兴趣,对人不友善,对学校教育工作构成较大难点。同时,家庭离异的原因很多,或为金钱,或为权力,或为美色,或为一时之欢,固然也有本来就是错误的婚姻而导致家庭破裂,但对于子女而言,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单亲家庭,对他们的心灵创伤都是非常惨痛的,也因此严重扭曲了他们的审美观。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灰色,美丑是非的界限模糊不清。他们为在雪白的墙壁上踹上一个脚印感到愉悦,以在课堂上能公然违反纪律的同学是大英雄,视老师、家长的规范管理为压迫。

4、家庭破碎对孩子的心灵创伤很难平复

家庭破碎如果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则对孩子的心灵伤害会更大,负面影响较为久远,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据一项研究报告称,在调查所涉及的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在父母离异五年后,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据一5项研究称,在跟踪世界最著名的四十位科学的研究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父母关系和睦,并且在青少年时期至少每天能与父母共进一次餐。

综上所述,家庭破碎对于孩子而言,无异于唐山大地震,确是一场灾难;对于学校工作而言,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因此,净化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灵净土,最大限度地抚平这些孩子的心灵创伤,是老师、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五篇: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经开始凸显为四大特征:自卑怯弱、心理封闭、憎恨攻击、厌学严重。

特征

一、自卑懦弱。由于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于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类学生本来或许有着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是由于自卑的心理,他们觉的自己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这种心理若带到初中,一个全新的环境极大可能使他们更加的自卑与懦弱,从而会走向堕落,轻则变成“混混”,重则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如在我调查中有一位六年级男生小强,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后来就变成了街上的“小混混”。

特征二:心理封闭。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往,更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的现状。时时刻刻把自己孤立起来,躲进狭小而又封闭的自我天空里,其心理也越来越封闭。例如:原来开朗、活泼的小明,因为父母的离异,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接触,和父亲基本上不讲话。在学校里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家的情况,就渐渐的远离同学,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样同学们也不和他交往,觉得他这个人高傲且难以接触。于是,小明逐渐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特征三:憎恨攻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多半来自父母的呵护,父母的离异,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由于家庭的变故,教育的失常,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在家里不愿和父(母)讲话,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常常欺负同学,到处打架惹事。为什么会出现憎恨攻击的行为呢?在我的调查中发现,产生这种状况的有两个原因:一是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的成熟,有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转而寻找别人的“关怀”,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或早恋等现象;二是在家里他们的父(母)经常打他们,而他们往往又会把这种父(母)的行为转而投向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或是别的人。例如在我调查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叫小明的学生,在班级里是“老大”,谁也不敢去惹他。因为他在外面认识很多的不良少年,在班里若谁惹他,那他就要吃苦头了,几乎每个人都受到过他的殴打。经过了解得知他也来自离异家庭,经常遭到他的爸爸的殴打。

特征四:厌学严重。离异家庭孩子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我调查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有22个,占了所有单亲家庭子女的68.75%,而完整家庭子女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的同学只占了完整家庭子女的15.67%。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这些学生做作业时总想依赖教师的现成答案或抄袭他人的,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多数同学成绩屡挂“红灯”,厌学现象普遍严重,甚至充当“逃兵”。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在升入初中后,就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升入更高的学府,只能步入社会。而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没有了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又怎么能养活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使他们有极大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例如:有一个叫小勇的男孩,在父母离异后,老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在班里不愿和别人讲话,上课也老是迟到、不认真听讲,而且老是旷课。经过调查得知,原来他老是呆在网吧里上网,并且认为网络游戏好玩多了,而上课没什么意思了。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都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既然家庭的离异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这么严重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也是父母从小培养的。而离异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离异家庭的子女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会逐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心理在高段的学生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拯救这些离异家庭孩子,使他们领略到社会、精神生活、人类美德诸方面的完善和幸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人道主义天职。”所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心理问题到了初中,乃至以后进入社会就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缺失,给孩子造成许多伤害。有些孩子因此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使我想到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的主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程度比较欠缺,数据表明只有12.5%的离异家庭子女学生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经常得到同学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而家庭对他们的创伤可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被抚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用尊重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变自卑怯弱为大胆自信、豁达宽容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己尊重别人。这是相辅相成的。在我的调查中,有大约50%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反而在学校经常受到嘲笑、歧视,他们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能力差,干什么都不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是不主动的。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教师尊重和肯定的学生,常常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这在我的调查中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充满自卑的离异家庭子女要采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长处,对其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要尊重他们。

2、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变心理封闭为友善亲近、海纳百川

孩子一生出来就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抚,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爱就像是甘霖与雨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推动的作用。离异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才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爱,但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可以给予他在家里得不到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爱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所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去爱孩子。”例如在我见习过的小学里有个小孩叫小乐,性格孤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他过一次生日。在同学的提议下,他生日那天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给他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他感动极了,从来没那么开心过,他觉得我们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把他忘了,更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班级里的一部分。从此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的十分开朗和友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并要教育同学们也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使他们在爱心中成长。

3、群体活动与班会结合起来,变憎恨攻击为活泼开朗、乐于助人

调查表明,孩子处于小学高段时,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群体交往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我的调查表中离异家庭子女中有21名学生表示不经常参加班级或是社会活动的,占离异家庭人数的65.63%。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班级来说无多大用处,反而可能对班级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也不愿参与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尽量的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做出的成绩,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光荣的一员,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如:“晚会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篮球比赛”等,让离异家庭子女切实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4、学习兴趣与习惯结合起来,变厌学严重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习惯结合起来。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厌学严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在家光顾着工作和家务,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能帮忙;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他们的父母那里带为照顾,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他们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心想反正做不出也没地方问,就干脆都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就会变成了习惯,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要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再通过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有了兴趣他们会主动的去学习。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父母的离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而绝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在父母离异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处在青春期起始阶段的高段小学生。虽然他们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但我想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老师和同学能关心他、帮助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一定能够远离“伤心的海港”,驶向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特殊学生,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上一篇: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下一篇:电气火灾综合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