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

2024-05-27

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精选8篇)

篇1: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

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离婚的头半年时间里很多单亲家庭男孩性格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感。单亲家庭男孩的心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来告诉大家。

单亲家庭男孩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卑心理: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时,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性格孤僻,不爱交际,畏缩胆怯,做事缺乏信心。

2、猜疑心理:父母离异、家里缺乏温暖的环境,母亲又整天忙这忙那,使孩子开始怀疑:爸爸妈妈是否还爱我?小朋友会不会看不起我?心灵深处有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

3、逆反心理:原来的三口之家,很快乐,很温馨,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父母离异后,随着自卑心理及猜疑心理的产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渐渐形成,一直很听话的她(或他),有时会没有理由地抗拒妈妈、小朋友的要求,产生对抗行为。

4、补偿心理:父母离异,孩子在物质上、精神上都遭受损失,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对其他孩子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羡慕心理,希望重新获得爸爸妈妈的关爱,希望像过去一样,重新获得良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这就是补偿心理。在早教 加盟机构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那样的例子,让我们一一来看待这个问题。

篇2: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

魏书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在那得到答案。”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担培养人这个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与家长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而我也体会到了与家长沟通后学生进步的喜悦。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王xx,是我们班的班长。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的。按理说,这样的孩子是最叫老师省心的。可是,他的行为举止偏偏不像一个好学生。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下午来学校上课。任课老师反映我们班有酒味。主任叫我进行调查。王xx成为重点怀疑对象。我问他喝酒了吗?他说喝了。我很高兴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可是当他说出喝酒的理由时,我震惊了。王xx属于单亲家庭。母亲带着他嫁给了同村人。现在妈妈又给他生了一个小妹妹。他对我说:“中午他喝酒家里人都知道,他的继父叫他陪亲戚,不喝不行。妈妈阻拦不起效果,他就只有喝酒了。我看他浑身酒味,就通知他的家长来接他回家醒酒。她的妈妈抱着一个不会走路的孩子来了,嘴里一直在骂王xx的亲爸爸,说他不学好,还边说边哭说自己命不好,孩子不争气。当我问及王鑫中午是否在家喝酒时,她妈妈失口否认。说他根本没有回家吃饭。我知道了,王xx在说谎。办公室里面人很多,我和她妈妈约好了,晚上我给她妈妈打电话。晚上,和家长电话足足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了解到在家长眼里,孩子一无是处,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家长唯一的方式就是指责加上谩骂。我迷惑了,这可怎么办?我教育好孩子的关键那就是先教会孩子的妈妈教育孩子。首先我肯定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上课积极举手,聪明上进,有集体荣誉感。他妈妈问我孩子在年级是考第一吗?他和我说他考第一我就没有相信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孩子不信任这对孩子是怎样的伤害呀!我感觉重担一下子全落在我的身上。我决定还是先稳住家长,再做好学生的工作。

第二天,王xx就主动找到了我。他对我说,我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班级,我保证以后不再喝酒和撒谎了。我问他,妈妈怎么教育你的?他说,就是唠叨我呗!在她眼里,我一无是处。我死了她才高兴呢。我再问下去,王xx就什么都不说了,只是啪嗒---啪嗒---掉眼泪。这时候,我又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话。要想解决教育问题,我必须走入学生的心灵里去。我要寻找教育契机,再争取家长的配合。

此后没有多久,王xx就出现不完成作业和上课走神现象。还听说他夜不归宿去网吧上网。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我和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就说,这孩子我不要了,他愿意找他的死爹就去找,不好好学习,还上网,回家我也不叫他吃饭。我和家长说,这孩子出现问题也是您的孩子,现在,把这件事情交给我,我来解决它的问题。你只要配合我就可以了。于是,我叫家长该做饭就做饭,不要唠叨,可以关心一下生活。出现不对劲的地方,就直接给我打电话。家长答应我了。

家庭不幸的孩子,往往对老师和同伴的关爱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师爱虽不能代替父爱和母爱,但至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情和暖意。这不只是

一种爱的补偿,更是一种爱的启迪。一个感到人世间充满着爱的孩子,一定会走出心中的阴影,鼓起生活的勇气,乐观地面对现实。

这回,我准备和王xx深谈一次。从她妈妈和他在新家处境,分析到她妈妈在婚姻生活中受到的伤害。在说到望子成龙的心情,不懂得教育方法的苦恼。我问王xx,你理解妈妈的苦心吗?王xx点了点头。我又问,那你觉得妈妈哪些地方需要改一下?他说,我不喜欢回家,每天在学校里,我都是很快乐,可是一到家里,我就感觉浑身都冷,不想回去,没有人喜欢我,我做什么都不对。我写作业,妈妈就带着小妹妹在我屋里玩,一会就说我几句,一会就又说我几句。我去一次网吧,她就唠叨个没完。索性,我就不想写了,我就睡觉。我说,那你觉得你去网吧没有错,是妈妈逼迫你吗?他说,不是,我就是不想回家。我忽然觉得我找到了突破口。看到你这样,我很着急,这样吧,你妈妈那里我去说,保证你的学习环境。但是,你必须要保证不去网吧。这样你妈妈那里就放心了。再有,你妈妈以后也会减少对你的唠叨,你觉得这样可以吗?王xx的眼睛发亮了,他连忙说,可以!可以,我答应。然后,我就又说,你好好学,考上一中,就可以住校了,那时候一周才回一次家,估计你都会想你妈妈的。你出息了,你妈妈在新家里就有了地位。我知道你是一个孝顺儿子,加油吧!王鑫笑了,他深深鞠躬后回班去了。

我马上拨通家长电话,把我们的谈话内容告知家长。她妈妈很开心,答应一定配合我的教育。此后,我经常找王xx,询问情况。他说现在好多了,妈妈不再说他骂他了。

有一次,我去班里上课,走到后门的时候。我习惯性的从后门窗口向里面看。这时候,王xx站在后门处,从玻璃那头给我扮鬼脸,那笑是我久违的笑。那是孩子纯真的笑。我被感染了。

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积极上进了。成绩也上来了。最重要的他已经变成阳光男孩了。

这件事叫我体会到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必要性。一个孩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道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合作完成的。

篇3: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探析

1. 敏感自卑。

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甚至有的孩子会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

2. 孤单冷漠。

单亲这一事实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他们当中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者事也漠不关心。

3. 情绪冲动。

过分溺爱或是缺乏关爱,亦或是缺乏监管力度的单亲家庭子女都容易表现出散漫放任的态度,在其行为上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了减轻孩子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致使孩子产生任性、易冲动等不良情绪。

4. 厌学逃避。

单亲家庭中,由于家长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家庭气氛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暴躁等异常情绪,导致孩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二、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是溺爱有加,要么是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种种如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造成身心不良发展。

2. 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

由于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情感的骤变,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创伤,他们自身不成熟的心理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他们从内心深处自认为是被抛弃的孩子,不少人有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自卑自怜,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戒备心强,难以与人合作,由此造成种种心理问题。

3. 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事实上,孩子自己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加重,表现出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三、解决策略

1. 单亲家长方面。

(1)鼓励孩子正确面对现实。(2)保持平衡、冷静的内在心理环境。(3)端正教育方法,倡导理性教育。科学的教养方式是教养结合、严慈相济、情理交融,是既关心爱护孩子,又严格要求孩子,既理解尊重他们,又要对其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即严爱结合。

2. 学校方面。

(1)情感育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这类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真诚的情感、榜样的形象、美好的生活,来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领域。(2)开展有益的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子女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以此增进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友谊,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3)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帮助他们改善家庭关系。家庭是孩子性格的发源地,为此,学校应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状况,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4)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咨询治疗机构。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不仅要使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教育其他同学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关心和关爱,不歧视和讽刺,建立同龄伙伴间可倾诉和疏导的氛围及正常交往关系。

3. 社会方面。

(1)要对单亲家庭有正确的认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较差,所以有关机构可以通过一些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应完善单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社会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机构,这样既可以帮助单亲家庭的父母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又可以指导单亲家庭子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4. 单亲子女方面。

篇4:专家视角:单亲家庭的心理解读

非离婚而致的单亲:

丧失、悲痛、忽视

单亲家庭意味着完整家庭的消失。那些因病或事故而致单亲的家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处理丧失和悲痛。双亲之一会让悲痛控制住自己,而无法将注意力和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此时会面临丧失、悲痛和忽视的多重心理压力。此时单亲的父亲或母亲应尽快从哀悼中走出来,将注意力和重心放到更需要关心和抚慰的孩子身上,让孩子重拾安全感,最大程度地减少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源于离婚的单亲:

父/母要处理的三个心理问题

源于离婚的单亲家庭,首先要处理的是单亲的父/母的心理问题。

挫败感与补偿心理

离婚往往导致双亲之一心理上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需要补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婚姻,却可以控制孩子;无法在婚姻上成功,却可以借孩子的成功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因此他们急切地渴望控制孩子,渴望孩子成功。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比普通父母更有可能让孩子报各种早教班、培训班、补习班;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小学、中学就读,以便考上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失败的婚姻往往使他们(尤其是单亲母亲)对自己未来的婚姻失去信心或者发誓从此不娶(嫁),而将生命中所有的希望和能量全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这使得孩子从小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双重压力。在这样重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是不堪重负而厌学、逃学、网络成瘾;要么是在承载着父母的重负前行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或心理问题。

潜意识的性利用

离婚时间较长的父母,可能会遇到性满足的问题。原来在婚姻内正常的性满足现在没有了,孩子成为潜意识中的性目标。尤其是在由异性组成的单亲家庭,比如单亲母亲和儿子或单亲父亲和女儿组成的单亲家庭中,更易出现这种潜意识里的性利用,在意识里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性渴望或性需求。有的家庭甚至由此出现性乱伦。

婴儿式依恋

离婚后的父母,会更多地感受到孤单和寂寞,在感情上对孩子产生婴儿式的依恋,潜意识里恐惧孩子因长大而离开自己,而让孩子不离开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她不能独立,所以,这样的父/母很可能对孩子百般溺爱,使他们事事依赖他人,成为生活不能自理,人际关系无法应对的人。

使离婚后单亲溺爱孩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觉得离异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自己亏欠了孩子,因此下意识地从情感上和物质上都尽量满足孩子,以补偿自己的过失,并借此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建议尽快结束单身和单亲家庭状态,建立新的感情生活和婚姻,减少因自己的潜意识需求而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源于离婚的单亲:

孩子可能出现的四个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比父母承受更多的压力,出现比父母更多的心理问题。

从内心的撕裂到丧失、被弃感

离婚前,父母通常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彼此冲突和攻击的过程,孩子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一点也不比离婚采得小。每一次冲突和争吵对孩子的内心都是一种撕裂,内心的冲突和对攻击的内化会在孩子的心中滋生冷漠和暴力。父母之一的离开,就意味着丧失和被抛弃,不论父母的离婚是在什么样的名誉或情形之下。

不安全感

伴随着丧失与被抛弃感而来的,是孩子内心中的不安全感。过去的完整家庭不存在了,现在变得很孤单,经济和居住条件可能都不如从前那样有保障,未来可能还要面临一个重组的新家庭。

内心忠诚的冲突

在孩子的心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们,认同他们,这就是对父母的忠诚。然而,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成了一对路人或仇人,他们彼此否定或攻击。当父母一方要求自己反对另一方时,孩子就遇到了忠诚问题:如果不反对另一万,就意味着背叛了要求的一方;如果反对另一方,就意味着背叛了被反对的一方。不论怎么做,都注定要落得失败的结局。这就使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自卑与内疚

父母的离婚往往使孩子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同时,孩子还会因自己不健全的家庭担心来自他人的歧视。父母离婚在客观上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对自己的怀疑,他会认为如果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父母就不会放弃自己;而现在父母之一离开自己,正说明了自己不好,不可爱,因此有可能把父母离婚的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来替他们做出离不离婚的决定。在如此情形下,离婚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一种永远无法释怀的重负,让孩子永远背负着不可饶恕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针对孩子上述的心理特点,单亲父/母应告诉自己:虽然做不成夫妻,但自己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感到双亲的爱会像过去一样永远陪伴他。为了不破坏孩子对双亲的忠诚,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诋毁对方。要给孩子见对方或对方来探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的抚养费上,为了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付费方不能因不满对方而恶意拖延或拒付。

专家提示:

避免“婚内单亲”

“婚内单亲”是指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但在心理上却只感受到一个单亲爱的现象。这样的家庭或是双亲之一有外遇,或是双亲之一不照顾家庭。单亲家庭所面临的仅仅是角色的缺失,而“婚内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所面临的还有角色的破坏。

篇5: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

杨女士是一名单亲妈妈女儿今年8岁。孩子3岁时她和丈夫离了婚孩子一直由她抚养。爸爸很少来看女儿女儿也不说想爸爸的话。但是孩子跟奶奶的感情很好因为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他们离婚后杨女士和女儿仍然跟奶奶走的很近。今年8月份女儿放暑假的时候奶奶由于生病去世了杨女士带着女儿赶到的时候没有见上奶奶最后一面。杨女士在信中写道“我也很伤心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都从悲痛里走了出来但是我发现孩子最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总是打不起精神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问她有什么心事她说她想奶奶了说奶奶最疼她了为什么疼她的人越来越少了孩子的话让我很揪心但是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导她。您能帮帮我吗”

单亲家庭的孩子情绪上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更敏感多疑。

“通过家长的来信我感觉这个孩子的情绪肯定有问题。”郑州飞扬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刘林对记者说“但是由于她的年龄小还没有到心理形成障碍的地步。”孩子越小越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爱的缺失比较严重。但是小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她是感性的。比如她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来接而她只有妈妈有的同学会拿着爸爸买的礼物向同学炫耀“这是我爸爸出差给我买的玩具”这些事情就算老师再回避再注意但孩子的眼睛是亮的她会比较因为小孩子都是模仿性的她会觉得我少了爸爸跟别人不一样。这些都会带给孩子内心一种震荡而且这种震荡不是短期的是时时发生的。这是孩子爱的缺失缺失多了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她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不被人喜欢的被人忘记的。

父母离婚往往会让孩子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情绪受到了干扰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调整的话她的性格会形成问题然后就是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发展形成上都会受影响。

从信中可以看到杨女士为了孩子全身心付出但是家长的劲儿使在哪儿孩子的内心需求又是什么她可能不太懂。尤其孩子现在是学龄期家长可能更关注的是学业她在信中也承认“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一般的离异家庭都会这样认为我已经失去了另一半孩子就是我的唯一望子成龙的意念更强。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家长会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在班里的位置但往往是在这个时候问题发生了。

孩子对周围爱的认知需要大人引领。

刘林说“如果孩子跟小朋友玩儿得很好非常快乐她可能也不会说出疼她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话。”

当然也许老师同学对她都挺好但是她不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她是以大人的认知来确定自己的认知。这是低龄孩子的一个特点孩子的自我评价是很低的。所以同学对她很好她不觉得需要我们大人的引领。“你看同学们多关心你呀”“你看她借给你橡皮其实她也需要用的”。家长如果不去引领孩子认识这是同学对你的爱的话孩子会认为这有什么可能老师也很关心孩子知道孩子是单亲家庭但是孩子并不懂。

杨女士的失误在于

一、没有引领孩子多享受爱。

二、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玩儿的环境快乐的环境妈妈可以带女儿和同事的孩子、亲戚家的孩子或是周末跟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儿。

三、由于婚姻的失败转加到对孩子的高期望上而对孩子心理感受体察的少。

在奶奶去世的问题上是杨女士最后一个误区。也是孩子情绪低落的导火索其实她的这些情绪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表现出来。大人有治疗心理创伤的能力而孩子没有。妈妈应该对孩子说那天咱们没有赶到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比如参加辅导班奶奶要是知道了不会怪你的只能说你是好孩子。可以让孩子对着奶奶的遗像或照片把这些话说出来。过后再对孩子说奶奶在天是有灵的她希望你快乐你快乐了奶奶一定很高兴。这样可以将孩子心中的遗憾做一个弥补。

孩子需求是什么是妈妈有时间多陪她玩儿听她在学校的感受和她一起分享小笑话的快乐这样可以把孩子对爱的缺失和没有安全感降到最低。

一、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毕竟才二年级。要跟孩子一起玩儿哪怕孩子玩儿的是你认为很幼稚的游戏也要玩儿家长要把自己“小化”。只要她开心就好。

二、要引导孩子感受周围的人给予她的关爱。

三、要为孩子创造同伙伴交往的条件。鼓励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她玩儿得开心。

四、要跟孩子多聊天听听她的心里话可能妈妈也很不容易又要赚钱又要养孩子很辛苦但是不管多辛苦每天都要抽出半个小时跟孩子共享欢乐时光这样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心里不高兴呀或是同学说的哪句话、提到的一个家庭幸福的场景刺激了孩子家长都可以捕捉到及时把这个扣给孩子解开。

五、妈妈应该经常跟老师联系及早发现问题。

篇6: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一、单亲家庭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美满健康的家庭,容易造就幸福欢乐的人生。但事不由人,生活中往往出现一些因夫妻关系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单亲家庭的情况复杂,主要是由于夫妻离异或天灾人祸而造成的。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使这类家庭学生心灵受损,影响学习。而且相当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

二 单亲家庭对儿童的人格造成哪些消极影响.智力发展迟缓。

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能力系统,它的基本成分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部分。离异家庭的各种环境都制约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朱智贤和林崇德教授指导下,由程跃博士于1989年9月至1999年4月智力表型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该项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的差于完整家庭儿童。

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那种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除了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灾难给孩子精神上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之外,造成单亲子女不良情绪情绪的因素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不良情绪

无论什么原因形成的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方总难以避免异常情绪的产生。由于一个单亲家长要承担本应由夫妇双方承担的责任和重担,总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付出,容易有力不从心,精疲力尽之感,因而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通过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监护方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而使这种消极气氛不断蔓延,则会对子女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易造成孩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2)不良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大多数监护方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有健壮的体魄,发达的头脑,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常产生超负荷的期望和畸形的爱,使孩子由于无法承受而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导致亲子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隔阂。还有的单亲监护人不恰当地抬高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以弥补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而对孩子溺爱过度,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爱哭、暴躁等不良的情感体验

(3)社会舆论

由于社会上至今存在着一些陈腐的偏见,而使单亲家庭的威信下降,从而使单亲家庭子女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羞耻感,长此以往,使有的孩子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彷徨失措,悲观泄气的情绪

3.社会适应性性差

有人对单亲家庭子女结伴难易,好朋友数量,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形成单亲家庭时子女年龄大小,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引发行为问题。而在儿童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中,单亲家庭的子女与完整的子女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得分几乎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十分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单亲家庭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关系失调

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一个家庭构成的三角系统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而家庭关系失调的后果首当其冲的表现是家庭气氛沉闷,似有令人窒息之感。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互酬水平和评价水平。家庭关系失调还表现在家庭教育失当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仅来自单亲的、片面的,也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非全力以赴的。单身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常是急于求成,祈求一举成功,而常常忽视了儿童的社会化是需要长期的,耐心的,反复的教育才能形成的。

(2)心理失衡

单亲家庭子女受其监护人的心理创伤的影响,其幼小的心灵会再次蒙受打击,从而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最明显的表现是心理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这样,必定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发展。例如,据北京市调查,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4.性格不健全。

相对于完整家庭子女的性格特点而言,单亲家庭子女易形成的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不良人格倾向,由以下因素导致:(1)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绪与性格密切相关,儿童反复体验某种同一情绪状态,就会逐渐将其固定下来,并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如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则易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儿童易形成焦虑,神经质等人格倾向。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情绪始终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儿童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首先,父母的不良教育态度与儿童性格极为密切,如:过分溺爱的态度,孩子性格多为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过分严厉,孩子性格多为:自卑、孤独、抑郁、怯懦、冷酷等。单亲家庭的父母饱经心理创伤,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溺爱,要么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造成身心不良发展,出现种种性格缺陷

(3)学校环境的影响

篇7: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经开始凸显为四大特征:自卑怯弱、心理封闭、憎恨攻击、厌学严重。

特征

一、自卑懦弱。由于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于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类学生本来或许有着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是由于自卑的心理,他们觉的自己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这种心理若带到初中,一个全新的环境极大可能使他们更加的自卑与懦弱,从而会走向堕落,轻则变成“混混”,重则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如在我调查中有一位六年级男生小强,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后来就变成了街上的“小混混”。

特征二:心理封闭。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往,更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的现状。时时刻刻把自己孤立起来,躲进狭小而又封闭的自我天空里,其心理也越来越封闭。例如:原来开朗、活泼的小明,因为父母的离异,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接触,和父亲基本上不讲话。在学校里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家的情况,就渐渐的远离同学,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样同学们也不和他交往,觉得他这个人高傲且难以接触。于是,小明逐渐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特征三:憎恨攻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多半来自父母的呵护,父母的离异,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由于家庭的变故,教育的失常,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在家里不愿和父(母)讲话,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常常欺负同学,到处打架惹事。为什么会出现憎恨攻击的行为呢?在我的调查中发现,产生这种状况的有两个原因:一是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的成熟,有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转而寻找别人的“关怀”,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或早恋等现象;二是在家里他们的父(母)经常打他们,而他们往往又会把这种父(母)的行为转而投向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或是别的人。例如在我调查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叫小明的学生,在班级里是“老大”,谁也不敢去惹他。因为他在外面认识很多的不良少年,在班里若谁惹他,那他就要吃苦头了,几乎每个人都受到过他的殴打。经过了解得知他也来自离异家庭,经常遭到他的爸爸的殴打。

特征四:厌学严重。离异家庭孩子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我调查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有22个,占了所有单亲家庭子女的68.75%,而完整家庭子女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的同学只占了完整家庭子女的15.67%。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这些学生做作业时总想依赖教师的现成答案或抄袭他人的,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多数同学成绩屡挂“红灯”,厌学现象普遍严重,甚至充当“逃兵”。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在升入初中后,就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升入更高的学府,只能步入社会。而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没有了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又怎么能养活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使他们有极大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例如:有一个叫小勇的男孩,在父母离异后,老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在班里不愿和别人讲话,上课也老是迟到、不认真听讲,而且老是旷课。经过调查得知,原来他老是呆在网吧里上网,并且认为网络游戏好玩多了,而上课没什么意思了。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都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既然家庭的离异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这么严重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也是父母从小培养的。而离异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离异家庭的子女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会逐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心理在高段的学生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拯救这些离异家庭孩子,使他们领略到社会、精神生活、人类美德诸方面的完善和幸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人道主义天职。”所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心理问题到了初中,乃至以后进入社会就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缺失,给孩子造成许多伤害。有些孩子因此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使我想到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的主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程度比较欠缺,数据表明只有12.5%的离异家庭子女学生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经常得到同学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而家庭对他们的创伤可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被抚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用尊重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变自卑怯弱为大胆自信、豁达宽容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己尊重别人。这是相辅相成的。在我的调查中,有大约50%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反而在学校经常受到嘲笑、歧视,他们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能力差,干什么都不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是不主动的。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教师尊重和肯定的学生,常常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这在我的调查中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充满自卑的离异家庭子女要采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长处,对其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要尊重他们。

2、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变心理封闭为友善亲近、海纳百川

孩子一生出来就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抚,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爱就像是甘霖与雨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推动的作用。离异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才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爱,但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可以给予他在家里得不到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爱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所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去爱孩子。”例如在我见习过的小学里有个小孩叫小乐,性格孤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他过一次生日。在同学的提议下,他生日那天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给他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他感动极了,从来没那么开心过,他觉得我们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把他忘了,更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班级里的一部分。从此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的十分开朗和友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并要教育同学们也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使他们在爱心中成长。

3、群体活动与班会结合起来,变憎恨攻击为活泼开朗、乐于助人

调查表明,孩子处于小学高段时,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群体交往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我的调查表中离异家庭子女中有21名学生表示不经常参加班级或是社会活动的,占离异家庭人数的65.63%。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班级来说无多大用处,反而可能对班级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也不愿参与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尽量的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做出的成绩,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光荣的一员,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如:“晚会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篮球比赛”等,让离异家庭子女切实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4、学习兴趣与习惯结合起来,变厌学严重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习惯结合起来。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厌学严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在家光顾着工作和家务,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能帮忙;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他们的父母那里带为照顾,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他们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心想反正做不出也没地方问,就干脆都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就会变成了习惯,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要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再通过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有了兴趣他们会主动的去学习。

篇8:单亲家庭的男孩的心理

一是忧郁自卑。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更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一时还很难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心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便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是敏感多疑。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心灵曾受到过伤害,会逐渐变得敏感多疑,特别害怕再受到伤害。他们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对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且易于产生误会,因而他们不易合群。

三是嫉妒和憎恨。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有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不容易得到,在他们的心里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嫉妒、憎恨。而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够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是逆反心理。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的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得到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价值。

五是冷酷无情。生活的重压,使得每一个单亲家庭的父母心力交瘁、身心俱疲,往往因为心烦意乱而脾气暴躁;加之“二人世界”缺乏缓冲带,孩子容易成为单身父母的发泄对象。其次,有些单身父母为了自己再婚的便利,视孩子为累赘、拖累,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父母的无情无义无疑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冷酷无情的种子。

六是人性放纵。一方面,觉得对不起孩子是离异者的共同心态,于是把对孩子的歉疚转变成对孩子的无原则的迁就;另一方面,失去爱情的离异者更怕失去孩子,在孩子的管教上“前怕狼,后怕虎”,面对孩子的错误不敢勇敢地说“不”!在如此宠爱下,孩子变得日益任性、放纵。

七是恋父、恋母心理。父母的离异决定了孩子只能是跟父母一方生活,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对孩子的影响,一般来说要比另一方大;加之一些离异者不能正确地善待原配偶,经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原配偶,人为地阻止原配偶对孩子的探视,更是人为地加剧了孩子的这种恋父、恋母情结。

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健全的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上面分析了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七种表现,那么,如何克服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首先,对每一位离异者来说,虽然婚姻解体了,但父母的角色依然存在,因此无论彼此之间有多少恩恩怨怨,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责任,要承担起抚育、教育、爱护孩子的责任,把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让孩子从忧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其次,每一位单身父母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单亲家庭中的父母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孩子感到,他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更不能人为地去扩大这种差距,要多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让孩子到集体中去。对孩子受到的委屈,要敢于维护其权益,勇敢地对孩子说:“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但你和他们一样都有爸爸、妈妈。”既不过宠,也不过严,给孩子创造一个既宽松又严明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又不怕困难的良好心态。

上一篇:培训计划制度下一篇:公司一周工作动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