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感悟心语

2022-06-23

第一篇:伯牙绝弦感悟心语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拟课设计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

2、

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题。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

3、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绝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3、指名读课文,评价1: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

评价2: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4、老师最喜欢这两句话,师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们也来读读,可以想象古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来读。

5、这篇课文中这句话最难读,谁来试试?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钟子期

钟子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钟子期,楚国人,生活在汉水边,是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2、课文哪句话写出了他俩的的特点?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善)“善”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

(2)指名读,请读出你的理解。(3)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我们一起来读出他们的特点。齐读。

3、同学们,课文哪两句话具体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请用“——”划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读这句话,想想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评: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从哪个词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

(出示: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齐读词语。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当伯牙的琴声表现高山,钟子期就能感受高山的磅礴,真是善听的子期啊!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善哉,是什么意思?(好啊)还可以说是(真行啊„„) 你来读一读——评: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指名读。

——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这样赞叹,齐——(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句还有个语气词——“兮”,为什么短短的句子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你来读出两个词的味道。指名读

(2)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个句子跟刚才那句句式类似,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

指名读。(2人)

——评:我听出了你的赞叹。你把江河强调出来了,能说说原因吗?(长江、黄河)

——评:当读到“洋洋兮”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读,读出了江河的那种浩荡之气。

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课后资料里就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最有名的音乐家,那么,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课件出示这些词语。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这徐徐清风了吗?

句式练习: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景来练练。指名说。

3、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念”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跟“念”的意思相近?“必得之”呢?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音。(板书:知音)

带着这种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伯牙心里所想所念,钟子期都知道。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生读)

(2)同学们,善鼓琴的伯牙用琴声表现的不仅是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透过他的琴声,你还听出了什么?

小结:古人往往以琴言志,表现高山,说明自己有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说明自己有江河般的胸怀。而这些,子期都听懂了,所以说,再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不仅仅是伯牙的知音,更是伯牙的—知心啊!(板书:知心)

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3)出示: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竟如此懂他的琴声! 指名一生读(自由读)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师评价: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莫如子期。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那份喜悦和那份真情。出示1-4句(学生感情读文)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出示: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在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相约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的此时,俞伯牙如期赴会,可世事难料,与他相会的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高山默默,流水无语,此时,伯牙思绪万千,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交流

2、就像你们所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

同学们,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这段话。

——同学们世事难料,那个世上最懂我的人已经去了,读 ——世间风情千千万万,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读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齐读

4、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齐读课文)

5、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高山流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续这段永远不变的友情吧!(背诵课文)

第二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我们先来欣赏几段音乐,注意,吧你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我找同学们来说一说,听到音乐,我仿佛看到了。。。。。。

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学生描述画面。

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那些美妙的音符,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神奇呢?请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 。

播放高山流水。悠扬的古琴曲,仿佛把我们带入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著名琴师俞伯牙。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好朋友钟子期的故事。

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二、熟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生读课文,师巡视,注意读得好的地方和出现的不足。)指导读音。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下面听老师读一遍,听的时候注意老师读文言文和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

范读课文,学生找特点,(慢、声音高低起伏,停顿多。)

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多人读课文。现在我们来一起配合音乐读课文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出示幻灯:课文。齐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

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什么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

文章,有些句子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下注释,把句子中的生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二,鼓解释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读为伯牙善弹琴。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课下注释(生读注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注释。大家请看。

(出示幻灯:注释。)

现在就根据这些注释,把句子替换一下,相信你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学生用替换法解释句子,用这种替换的方法学习文言文,你觉得怎么样?这样一替换,原来陌生的词语变成了熟悉的意思,难懂得句子也很好理解了。

句子理解了,但说起来还有些不自然、不通顺,现在老师要教大家另外一种学习文

言文的方法——变通法。也就是,把古人的语言,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种方法也叫翻译法,谁来试着翻译一句,他翻译得怎么样?生评价。

现在我们就来分组学习,四人一组,用变通法来把课文翻译一遍,用自己的话来说

一说这篇课文的内容,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互相评论一下,谁说的最通顺。分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了,我来问问同学们。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现在我来看一看哪组同学,理解的最准确,说的最好。谁来展现一下。谁能用自

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个字,但却是一流传了两千年的的经典文章,它给我

们提供交朋友的最高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

出示幻灯,文章段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何处看出伯牙善弹琴,钟子

期善听。有没有具体的描写。

出示幻灯,文章片段二,三翻译句子。通过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深的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啊。你能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学生回答)

难怪伯牙说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出示幻灯,文章片段三,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止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出示幻灯,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奏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会找出更具体的表达。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注意观察这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AABC式。你能样子再说几个吗?这两个词语还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答,自然界事物。你能找几个类似的吗?老师举例。指导学生平时多积累词语。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

五,能力训练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人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欢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出示句子幻灯,读一读。知音已死,没有知音的日子还有欢乐吗?让我们以悲痛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伯牙为什么绝弦呢?原来当初伯牙和种子期相约一年后在江边见面,再弹琴听,可是一年后,当伯牙来到江边,只看到了种子期的坟墓,钟子期死前叫人把自己葬

在江边用灵魂赴约,伯牙伤心欲绝,弹奏一曲,声音凄惨悲伤,可是围观的人却拍手叫好。伯牙认为,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就扯断琴弦,发誓终身不在弹琴。

板书: 绝琴弦谢知音

六、能力拓展。

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当场,你会对伯牙说些什么呢? 你认同伯牙的做法吗?

生回答问题,讨论一下。中国历史上交友的故事很多,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知音人,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七、熟读经

一首高山流水,表现了出神入化的音乐魅力。一段可歌可泣伯牙绝弦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二人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真可谓是中华交友的楷模。

板书;中华交友千古楷模

这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文明的悠久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

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真应该熟读背诵下来,下面,就让我们能伴随悠扬的古琴曲,来背诵这篇课文。

八、作业

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友情,历史上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不计其数,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大家看一看。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文言文

俞伯牙 华钟子期

替交变

换友通

绝琴弦谢知音

第三篇:伯牙绝弦教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围绕“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组织学生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在交流、想象中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所具有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

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结合想象,读懂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为什么?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 整体感知

1、 让我们先把课文读两三遍,把文章读通读顺。遇到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 指名读,点评。

3、 文言文的表达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如果放慢语速,注意字词间的停顿,你一定会感受到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读的白话文的韵味。请同学们缓慢地、有节奏地把课文再读两遍。

4、 指名读,点评。

5、 师配乐范读。

6、 学生齐读课文。

三、 理解文意

1、 解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五六遍,文章的意思不知道同学们读懂了多少呢?哪位同学来说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1) 绝:断绝。倡导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更要说出自己的理解。

2) 补充伯牙资料,再读课题。

2、 文章中哪里还写到伯牙绝弦了?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学生交流理解。 2) 朗读句子,读出“伤心、决绝”。 3) 再读课题。

4) 伯牙因子期死而绝弦。这钟子期又是谁呢?补充钟子期资料。

5) 一个樵夫朋友死去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便从此放弃了挚爱的音乐,为什么?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前四句,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3、 出示课文前四句,齐读。这几句你读懂哪句了? 1) 学生自由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2) “善”字在文中先后出现了四次,这四次的意思都一样吗?(古今汉语中一字多意的现象都有很多,引导学生注意对比,注意积累。) 3) 逐句指导学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 这一句,你能通过读表现出“善”的意思吗? B 指名读,点评。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 这一句,你还能通过读表现出“善”的意思吗? B 指名读,点评。

C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能从他的琴声中感受到高山的高大巍峨,雄浑厚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就能从他的琴声中感受到流水的辽远广阔,奔腾不息。看来,这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的确——善听。

D 齐读一二三句。

E 善鼓琴的伯牙只是善鼓高山之音,善鼓流水之音吗?善听的子期只是善听高山之音、善听流水之音吗?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 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出怎样的景象?

B 交流: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一个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我相信,正如同学们想象的一样,伯牙的琴声一定还会传神地表现——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秋雨潇潇、白雪皑皑、清风徐徐、白云悠悠等动人的景象。 C 说话练习:现在我们就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你感受到了吗?你会怎样赞叹? D 引用名言,加深理解:

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 卢梭 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

想一想,当伯牙古琴志在高山时,仅仅是为了表现高山的巍峨雄姿吗?当伯牙鼓琴志在江河时,也仅仅是为表现江河的广阔奔腾吗?

再想一想,当伯牙古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从乐曲中感受到的仅仅是高山的巍峨雄姿吗?当伯牙鼓琴志在江河时,子期从乐曲中感受到的也仅仅是江河的广阔奔腾吗?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词作家郑玉玺。

E 当伯牙心中忧伤而鼓琴时,钟子期必能透过琴声感受到——他的忧伤;当伯牙心中快乐而鼓琴时,钟子期也必能透过琴声感受到——他的快乐。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F 音乐让这对热爱音乐的人相识,相知。再读文章前四句,感受这份真情。

4)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此刻,你还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相通的朋友吗?

4、 引读最后一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而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弦断了,琴碎了,那时那刻,碎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吗?

5、 补充资料:子期死了,伯牙曾到子期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6、 在子期墓前,伯牙也曾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知音子期。出示诗歌,学生朗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 深化主题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伯牙、子期早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抹烟尘,但他们因音乐而相识相知的感人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世人心中,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2、千百年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了许多同样动人的艺术作品。欣赏关于伯牙绝弦的艺术作品。

3、伴随着动人的旋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能背过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五、 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搜集更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故事,读一读。

3、 搜集更多关于音乐的名言警句,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善鼓 善听

知音

第五篇:伯牙绝弦白板教案

一、文字游戏:四字词语

白板互动:词语组合

总结规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景物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二、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生: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绝交,绝迹„„ 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评:古文讲究一种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所说的抑扬顿挫。

师: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生:两个词。

师: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叫做单音词。那该怎么停顿呢?你再读。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善”是一个多义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好啊!)

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汉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

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

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经常表示“熟悉”、“了解”

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

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白板互动:请一生上来划线)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

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

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

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

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

想象)

气势雄伟的泰山。高大巍峨的泰山。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始。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

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评:泰山不仅高,而且巍峨峻拔,有王者的气魄。

这是一座山,但不是最高峰,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得就是泰山的高,来,咱们一起

站在泰山的最高峰,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

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

评:不尽长江滚滚来,读出了广阔的气象,太好了,有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

一定能听懂吗?那就更坚定一点!(读,突出“必“)

师:伯牙可是一名琴仙!他所想到的,一定不止那么高山流水,还会想到些什么?

师:我猜,伯牙可能会想到杨柳依依,你们猜呢?

生:哦!会想到炊烟袅袅。 生:会想到清风徐徐。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叹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说——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那么,当伯牙鼓琴,志在原野呢?一生:善哉!广阔兮若原野!

师:你就是子期,伯牙的知音啊!当伯牙鼓琴,志在——生:炊烟!

师:钟子期说——另一生:袅袅兮若炊烟!

师:好啊!你们俩还真是知音!

当伯牙鼓琴,志在—— 一生:清风! 师:钟子期曰:——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是伯牙的知音!(生笑)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弹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本是楚国人,琴技非凡,才华出众,但在楚国却怀才不遇,于是他来到晋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伯牙既然被人们称之为琴仙,那么,能听出伯牙琴声之美妙者一定比比皆是。可他为何会独独视子期为知音?

我们说:琴声即心声。那些王公贵族,高官大臣们没听出来的,子期却听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仅仅山之高大、水之广阔吗?还有

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生:听出了伯牙的志气!像泰山一样的远大志向!

还听出了什么?仅仅是水的宽广吗?

生:是伯牙的心胸很宽广!

师:是啊!此时,从伯牙的琴声中流淌出的正是这远大的志向、坦荡的君子情怀!当子期听出了这一切,更要由衷地赞叹了!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听其琴、明其心,这才真正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我们常说:志同道合。能听懂心声的子期,自己也一定是这样的人!当他听出伯牙和他有着一样的志向胸襟时,一定特别地怎么样?生:高兴!生:兴奋!生:激动!

师:一个词,叫:欣喜——生:——若狂!

师:再换个词,叫相见——生:——恨晚!

师:子期将满腹激动、冲动、感动都融在了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咱们再读读。

师:像子期这样琴声也懂、志向也懂、情怀也懂,这就是知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指课件)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板:情)

师: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师: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很分明,你们发现了从哪一句开始转吗?

师:从开头到“必得之”,都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子期死”一句。我们一起酝酿情绪,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上一篇:保险顾问自我评价下一篇:保险销售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