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2024-05-31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共7篇)

篇1: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xiaoxue.xuekeedu.com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版新课标2014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

xiaoxue.xuekeedu.com

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生:认为、以为。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

xiaoxue.xuekeedu.com

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xiaoxue.xuekeedu.com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生读得很有韵味)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

xiaoxue.xuekeedu.com

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xiaoxue.xuekeedu.com

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xiaoxue.xuekeedu.com

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

xiaoxue.xuekeedu.com

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

xiaoxue.xuekeedu.com

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

xiaoxue.xuekeedu.com

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

xiaoxue.xuekeedu.com

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生:(齐答)没有!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xiaoxue.xuekeedu.com

(生再次齐读)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

xiaoxue.xuekeedu.com

读!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生齐读全文)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生集体激情背诵)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点评:此课教学至第三环节结束,也未尝不可。没有想到,后面又峰回路转、一转再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来。一转在“文化传承”,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再转在“知音启示”,擦去“知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伤感是有的,孤独也

xiaoxue.xuekeedu.com

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进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冷冷清清也罢,凄凄惨惨也罢,对“知音”的寻寻觅觅将是生命永恒的吟唱。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心

篇2: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伯牙绝弦人教版新课标2014 师:学过文言文没有? 生齐答:学过。

师:学过哪些?说吧,说吧!生齐答:《学弈》、《两小儿辩日》。师:还有呢?(学生摇头。)

师:没有了,是吧。今天是第三篇。我想问你们,你们学了文言文以后,你们觉得文言文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你读文言和咱们平时读一般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文言文,需要深度思考。师:为什么需要深度思考? 生:因为写得有点深奥。

师:你的意思是说文言读起来有点深奥,是吧?的确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今天预习了这篇文章没有?你看,讲这个故事,作者用了几句话,数过没有?赶快数数。

(学生数。)师:几句话? 生齐答:五句。

师:像这篇文言文,只有五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那既然你们学过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

xiaoxue.xuekeedu.com

董老师,介绍给大家,你觉得怎样才能把文言文学好呢?小男孩儿你来讲。

生:我们一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是先从单个字先理解起来。师:可是,文言文的单个字或词有的读不懂不能理解怎么办? 生:可以查字典并且通过工具书知道这个词的词意。

师:可是文言文有些字和词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最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学生不知道)我的手一指大家肯定就知道。

(师指着课文下边的注释。)生:注释。

师:对,这注释是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很好的工具。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工具。还有什么办法?

生:联系上下文。师:干什么?

生:想到这一句的意思。

师:噢,可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还有什么好办法,你说 生:这篇文言文不熟,有一句话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师:真高哇?对,这句话可是咱们古人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学古文咱们就利用古人总结的这个学习方法,就是刚才这个小男孩说的(学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好,今天咱们就读书百遍,在注释的帮助下学习这篇文言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短促轻快)!

xiaoxue.xuekeedu.com

生:老师,您好!师:请坐。

同学们,通过课后资料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能够流传到现在,一定有它独特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谁来读一读课题?(学生举手)齐刷刷的小手举着多好看啦!你来读,(一生读课题。)

师:读得好,谁再来?你来。(另一生再读课题。)

师:这个弦字的字音很难读,但他们读得很准确,咱们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那同学们这样,自由的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由读。)师:请个孩子来读。

(一个女生起来读,学生读完,一名男生举手。)师:同学,你有话想说?

生:他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成了善哉,河河兮!师(指着刚才起来读书的女孩)说:哦,你再读第三句。(学生读准确了。)

师:对,看清楚了再读。刚好读得不错,但有两个地方,咱们要

xiaoxue.xuekeedu.com

注意一下,同学们一起来看书,第二句,“峨峨”和“兮”这两个字,咱们看注释,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峨峨”是高的意思,“兮”是语气词,相当于“啊”。师:那峨峨兮这三个字联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好高啊!

师:所以峨峨兮这三个字要连在一起读,理解了意思,你才能读出恰当的停顿。谁来读第二句?

(一名女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好一个百灵鸟,你的声音真好听。咱们一起来读读。(学生齐读。)

师:会读第二句的孩子把手高高举起来,举着,别放。(学生都把手举起。)

师:如果真会读第二句的同学一定会读第三句,谁敢站起来读?(学生不敢。)

师:谁敢站起来读?(三个女孩站了起来)咱们班的巾帼真不错呀!(很多同学都站起来)很好,男孩子也不示弱。

(学生齐读。)

师:这就叫无师自通,了不起,请坐。

师:刚才那个女孩还读了第五句话,我听你读,好像没读懂意思,所以在停顿上的处理上出了点小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第五句,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想意思。

(师范读。)

xiaoxue.xuekeedu.com

师:老师这样读,你听懂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 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师:破琴──绝弦──摔破了琴就── 生:割断了。

师:据史书记载,伯牙这时是抽出小刀割断了弦。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我们从哪个字读到“觉得”的意思?一齐说。

学生齐答:谓。

师:伯牙觉得了什么呢?后面才继续在写。要理解觉得的意思,就要在谓的后面做出停顿,拿出笔做出记号,再练习练习。

(学生动笔做记号后练习读。)

师:谁来读一读?就是刚才出了点问题的小女孩,你理解了意思,就再来读

(学生读。)

师:这样一读,就觉得他读懂了意思,所以读出了恰当的停顿,咱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真是一群山里的孩子,老师很想听你们读书,听起来很悦耳,一起来读读,拿好教材,端正坐姿,吸一口气,咱们把这篇文章连起来读。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xiaoxue.xuekeedu.com

师:那好,咱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生齐说:俞伯牙)我们叫他伯牙更亲切,一个是(学生齐说:钟子期),咱们叫他子期。

师板书: 伯牙 子期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伯牙、子期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读。)

师:谁读出了他们的特点? 生:我读出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师:伯牙善弹琴,就是说什么? 生:善就是说伯牙弹琴技术很高。师:你从哪个字读出的伯牙弹琴技术很高? 生:善。

师:“善”翘舌音,跟老师读(学生跟老师读“善”)好,同学们把“善”字圈出来。

师板书: 善

同学们,我们默读古文,想一想,你从古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告诉我们伯牙善弹琴,而子期善听,用笔勾出来。

(学生用笔勾。)

师:谁来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xiaoxue.xuekeedu.com

师:这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虽然没有举手,但你有一双可爱的眼睛一直望着老师,说明你想读,是吧,请你来。

男孩站起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老师就是想知道你从哪些句子具体地体会伯牙善鼓琴,而子期善听。

男孩再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注意,(师范读:峨峨兮若泰山)想着“峨峨兮”这三个字再读,(男孩再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勾的这两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和第二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细细的读第二句,为什么从这一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细细地读,想一想,(学生没读出声)我想听到读书的声音。

(学生细细地读。)师:谁来说说你的意见?

一名学生:因为伯牙弹琴,他可以弹出流水,师:第二句。伯牙弹琴怎么样啊?

生: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只有钟子期才来听出来。师: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 生:志在高山。

师:你怎么理解“志在高山”?

xiaoxue.xuekeedu.com

生:伯牙弹琴心中有所想,师:你从哪个字看出他有所想? 生:志。

师:哪好,咱们把这个“志”字圈出来。请坐。

师: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

生: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师:你从哪出读出他看到高高的泰山?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生:峨峨。

师: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一名男生起来读。)

师: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一名女生读。)

师: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

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再读这句话,你从钟子期说的话中还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学

xiaoxue.xuekeedu.com

生无语。

师:再读,读。(学生小声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善听?

生: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师:“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感叹。师:那你今天的话来说。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扮演了钟子期。你用今天的话来讲善哉是什么意思?现在你从古代回到现代,你也听到了伯牙的琴声,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师: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 生:太好了。师:还有呢。生:好了。师:还有呢。生:十分的好。生: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有感情地读。)

xiaoxue.xuekeedu.com

师: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师: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中有个“善”字,刚才第一句也有个“善”字,这两个“善”字有什么不同?谁来讲讲?

(刚才穿红衣服的男孩举起了手。)

师:小男孩,你现是自己举手了,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好,你来说!

生:首先第一个“善”字是善长;第二个善字也是善长的意思。师:第二个“善”是什么意思?(生:钟子期善听,那个“善”也是善长的意思。)来孩子,看看注释(老师站在男孩旁边让男孩看注释。)“哉”是什么意思?(生:是感叹。)善哉就是(生:太好了!)这里的“善”和第一个“善”的意思(生:不一样)。对了,在感觉梳理不清的时候要看注释。

师(指另一名学生):你再来说!

生:第一个“善”是善长的意思,第二个善哉表示感叹。师:可以这么理解。第一个表示善长,第二个“善”表示好啊!这里的两个“善”字意思不一样的,这里相当于现在的一字多意,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这个“善”字学习了第二句,读懂了意思,读出了情感。那老师相信你们在注释的帮助下读第三句,自己也能读出滋

xiaoxue.xuekeedu.com

味,那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出自己的体会?(一名女生读,没读好停顿。)

师:请坐,孩子,再看看注释,“洋洋”的理解,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感受感受。(师对刚才这名女生说)你还想试一试吗?(女生摇头)没关系,呆会再来啊!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孩子,听他这样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师:那把你听到的,它读出来(生声情并茂的读第三句。)

师: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

生:志在高山。

师:第三句,别着急,来,吸口气!(生读第三句。)

师: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咱们一起读这句。(生齐读。)

师:那咱们把二三句连起来读,已经能够读熟成诵的孩子可以看着提示。(大屏幕出示提示)其它孩子也可以看书。

(生齐读第二、三句。)

xiaoxue.xuekeedu.com

师:(屏幕出示第四句)这就是──(生齐读第四句。)

师:结合刚才两句话来说说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伯牙他弹琴弹出什么,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师:说出来,先是听出来,再说出来。那你从哪个字读出了伯牙心中有所想。

生:我从“所念”中听出伯牙心中所想。

师:刚才上文中也有一字和念字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生:志)咱们把这个“念”圈一圈。

师:读书就得这样,读着下文念着上文,那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一生读。)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必”字,读懂钟子期每次都听懂了伯牙的琴。师:是呀!同学们,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他们俩的经历。

(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经历的资料,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听音乐,了解资料。)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这句话。(学生齐读第四句。)

师:了解了他俩的经历,你再读这句话,又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同桌的孩子交流一下。

xiaoxue.xuekeedu.com

(学生交流。)

师:有体会的?好,孩子,你来说。

生:我知道伯牙弹琴,钟子期都能听出来,我也体会钟子期非常善于听伯牙琴。

师:仅仅是在听琴吗?谁还有自己的体会? 生:钟子期也懂得了伯牙心里所想的什么。

生:我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体会到了世上知音难求。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

师:是呀,听的是琴声,懂的是胸怀,是志向,所以这孩子说世上(学生齐说:知音难寻)啊,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

生: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

师: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一名学生读。)

师:有点高兴,还会是什么心情?

生:我觉得他会把忧愁和苦闷全部发泄在这琴中。

师:也就是从此以后我不再忧愁,你把这忧愁抛掉,你再来读。(学生读。)

师: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

xiaoxue.xuekeedu.com

(生激动高昂地齐读。)

师:(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所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咱们再来读

(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同学们默读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用心默读。

(配乐,生默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

(请同学说自己的感受。)师: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师: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 生:很伤心,而且很悲痛。师: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生读。)师:谁还想读?

xiaoxue.xuekeedu.com

(一生读出了悲痛。)

师:是呀,同学们,摔的是琴,断的是弦,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痛?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

(生读。)

师: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自己写。)

师: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师:从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绝望。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xiaoxue.xuekeedu.com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

(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师: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出示课件出示课文填空,让学生看着读课文。)(指一名学生读,其它同学在心里记。)

师: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下课!谢谢同学们!

篇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学习重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预习学案

1、给文章划节奏。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原文。

3、用自己的话讲讲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4、理解以下字词的意思。

善 鼓 志 曰 善哉

峨峨 兮 若 洋洋 念

得 之 谓 知音 乃

绝 不复鼓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伯牙为什么摔破琴弦?

2、从何处看出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

3、伯牙心里除了高山、流水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钟子期当作知音?

5、遇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伯牙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6、子期死,伯牙此时心情怎样?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

7、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8、理解知音

四、课堂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觅知音

琴 ---- 情

伯牙绝弦纪知音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篇4: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知音

1、揭题导入:

(1)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绝弦:什么意思?伯牙绝弦:什么意思?

(3)结合曾经学过的古文,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五年级时,曾经学习过古文,回忆一下,当时学习了那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读、借助注释、查字典)(板书)

2、初读感知: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事?(读得认真,一读就明白了),可是这毕竟是一篇古文,大家认为哪些语句难读?说一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为什么在“兮”后面断句?是语气词。

还有谁?“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

指名读,语气词后面要延长停顿一下,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再指名读。

谁能一口气把全文读下来,古文读起来要音停而意不断,谁再来试试。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这句话的意思谁理解?

“谓”是什么意思?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选择在这里的意思

谓:告诉;称为,叫作;意义

“乃”的意思呢?——就

理解之后再读,会读得更好!

(二)品味知音

1、课文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学生读相关的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自己借助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和同桌说说,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注意到了吗?在解释的时候,有注释的地方借助注释,没有注释的,就要“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板书)(板书:志)

2、文中“善鼓琴”和“善哉”这两个善字,意思一样吗?(擅长,善于——好,妙)这是一种在古文中经常见到的语言现象,叫一字多义。(板书)要根据所在的语言环境选择字的意思。谁来读读,把你由衷的感叹读出来。

善哉——延长些,好像琴声落到心里了,谁再试试?

3、读“峨峨兮”时,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高大的山峰,巍峨峻拔,王者气魄)再读读。“志在流水”这句谁读读?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江河。江河在古文中是特指,指什么?——长江、黄河,说到长江黄河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或是诗句?(广阔无垠,一泻千里)就是这样的长江黄河,你读读。就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就是这样波澜壮阔的黄河,齐读。

4、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课件)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的哪个字意思一样?(志)(板书:念)都是心里想的。对于伯牙来说,钟子期不仅能听得懂琴声,他更能懂得的是——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指板书:心)

5、文中的志、念和我们说的心,它们都表示的伯牙心里想的意思,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异字同义。

6、让我们跟随着钟子期,一起去听一听,伯牙的琴声里还道出了什么?齐读、配乐

这琴声还道出了什么?——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像泰山一样高大的志向,凌云之志)什么样的胸怀?(像江河一样宽广辽阔的胸怀)听其琴,明其心,这才真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

7、据资料说,俞伯牙是当时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

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直到钟子期的出现。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情怀,钟子期必得之。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出示课件)接着往下写。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乐,学生写作,汇报:

8、想知道伯牙当时怎么说的吗?(出示课件)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此时,伯牙真想告诉全天下的人,我找到知音了。(板书:知音)师生合作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

9、刚才读的时候,大家发现这段语言有什么特点吗?(伯牙——钟子期)(板书:对仗工整)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仿佛看到他们在一起是多么和谐呀!

(三)深悟知音

1、传说这次相会让二人都感觉是相见恨晚,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时,伯牙等来的却是子期病死的消息,于是——(出示课件:子期死„„)

俞伯牙这样一个把琴当作生命,把音乐当作生命的人,在得知子期死的消息后,最后选择的是——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是啊,子期死了,还有人知他的志吗?念?心?知音不再,知音难求啊!(擦掉板书)

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没有人称赞他曰——

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有人称赞他曰——

难怪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书后138页的资料袋中,也介绍了这个故事,快速地浏览一下。

4、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古书《列子》记录下了他们的名字——;《吕氏春秋》中讲述了他们的故事——(男生读);唐代时,人们将故事的结尾流传下来——(女生读);明代的小说家也在书写着这个故事——(齐读),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同学在课堂上再一次朗朗地诵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就背诵。

5、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篇5: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

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过渡: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

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⑵汇报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

(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

(齐读课文的前4句。)过渡:

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我是你的拐杖,你是我的眼睛 美文欣赏

这是一个苦难的家庭。儿子四岁时得了骨髓炎,家里为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终也没能治好,不得不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祸不单行,父亲为筹措儿子的医药费,四处打工,到一家小铁矿厂去挖矿,一次放炮炸矿石时,崩溅起的石渣将他的双眼球击伤,导致双目失明。

儿子七岁时,村里同龄的孩子都高高兴兴背起书包去上学了,儿子也嚷嚷着要读书。母亲哭着对儿子说,学校离家六七里山路,你一条腿怎么去啊?我要忙地里的活儿,没有时间送你;爸爸的双眼又瞎了,成了废人,更没办法送你啊!

篇6: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伯牙绝弦》是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对“读”有着经典的概括和诠释,可见诵读是提高古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读中品、读中悟。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的情深意长,更让学生体味到了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课上完了,对于本节课的诵读教学,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诵读中有层次

本课是六年级的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它是陌生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读,有层次地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层次的诵读:第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读注意停顿,读出韵味;第三读感悟文本,读出情感。每一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言文。由能正确读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体味到“知音”难觅,水到渠成。

二、诵读中有变化

读中的变化指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师生配合读、范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神韵,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

三、诵读中有想象 透过文字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是“知音”时,先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中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有哪些美景。再出示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词,如:依依杨柳、悠悠白云……,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子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景象,学用文中句式来表达。学生兴趣大增,都能仿书上句式来表达,如“依依兮若杨柳”,并能大声用文言文的语调朗诵出来。学生在想象、仿写与诵读中活跃了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的体味文言文了这种文体。

四、诵读中有拓展

77个字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要读得透彻,必须拓展。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去世后,伯牙的悲痛欲绝,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并由学生齐读,读出伯牙失去子期后悲痛欲绝的心情,进一步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绝弦”举止的内涵。通过读中的拓展,学生读得更明白,也在不断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文化。

五、诵读中有积累 读懂文言文、背诵文言文是对学生的基础目标进行的落实。本节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已对内容较了解,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分角色背,最后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课文,学生已能背诵了。这样既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又让学生积累了文言语言,对他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了伯牙与子期的情深意长,感悟到了知音难觅,体味到了文言文的美妙,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简约、简短而不简单。我也在学生的诵读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在《伯牙绝弦》的课堂上体味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美妙。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一、在文言文的诵读指导中,自己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虽在注意停顿,读出韵味中指导学生初略的读了,但在后面的诵读中更多的关注“重音”上,而对节奏与韵味又丢弃在了一旁。

二、教学中重视了“诵读”,但在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义上,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学生虽做到了“书读百遍”,但是不是真正“其义自见”了?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到位。我虽然平时也在注重这方面的练习,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很多同学的观念还是没转变,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摆龙门阵”的时候,小组内只有少数同学是在认真讨论,导致后来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在课改这条道路上,我还要继续探索,希望能早点跟上“课改”的步伐。

篇7: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201

第一课时

一、辨字组词我最棒。

峨()绝()期()弦()哦()色()欺()玄()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哉: 峨峨: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洋洋: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鼓:志在高山:

三、正确解释我会选。

1.绝:①断 ②尽,穷尽 ③极 ④副词,一定,无论如何(1)伯牙绝.弦。()(2)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再次发生。()(3)法子想绝.了。()(4)这是个绝.

妙的主意。()2.复:①转过去或转回来 ②回报 ③回答 ④再(1)伯牙终身不复.鼓。()(2)他反复.地把课文读了好几遍。()(3)他给妈妈复.信了。()(4)他们这次回来是为了复.仇。()

四、读句子,想想带点字的意思,然后填空。1.伯牙善.鼓琴。2.钟子期善.听。3.善.哉峨峨兮若泰山!4.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第1句和第()句中“善”的意思一样,都可以理解为。第3句和第()句中“善”的意思一样,都是的意思。

五、下列句子朗读时停顿恰当的打“√”,不恰当的打“×”。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七、发挥想象,填空。

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1.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2.志在,钟子期曰:“” 3.志在,钟子期曰:“” 第二课时

一、写出表示声音的词。

流水声()春雨声()风声()鼓声()钟表声()哭声()鸟声()雷声()

二、好朋友,手拉手。

1.海内存知己A.不亦乐乎 2.本以势力交B.千杯少 3.有朋自远方来C.天涯若比邻 4.酒逢知己D.皆兄弟也 5.四海之内E.势尽交情止

三、细读课文深感情。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文中伯牙所念的是、,钟子期赞叹道:、。生活中,你也有这样的知音吗?依照句式写一写吧!

当我为成绩不好伤心时,朋友劝我别灰心,下次再努力。

当时,朋友。当时,朋友。

四、课文精彩内容回顾。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2.“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五、课文精彩段落赏析。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解释下列词语。

破琴:知音:2.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3.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上一篇:老师教我写作文下一篇:法律法规宣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