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总结

2023-02-08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总结

-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总结

近年来,**税务分局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税务干部的观念、素质、能力、作风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制定了 “4251”人才培养工程。力争到XX年,培养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操作能手400名;培养精通财务会计及税收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200名;培养 具有计算机中级以上水平、又懂得税收知识专业人才50人;培养税收专业高级人才10人;全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5%。 “4251”人才培养工程是我局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是强化干部专业业务理论水平,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举措。我局围绕“4251”人才培养工程 这个目标,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以提高干部思想素质为先导,全面开展“三观”教育

我局把开展“三观”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

1、开展学雷锋树典型活动。我们以分局雷锋馆为载体,连续几年发动税务干部寻找身边“闪光点”,组织宣讲团宣讲“闪光点”,弘扬正气。我们还将“闪光点”事迹刊登在雷锋馆内,组织税务干部参观学习,激励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雷锋馆已成为一条星光走廊。

2、有针对性地在干部中开展政治理论系列培训。我们每年举办“干部教育培训系列讲座”,请教授专家上课,不断提高干部理论修养以及干部的领导艺术。

3、每年在三月份组织廉政建设教育月活动,学习廉政纪律,开展警示教育。XX年三月份我们又开展了“五防”(纪律上防松弛、经济上防贪欲、 执法上防随意、工作上防失误、生活上防堕落)、“三慎”(慎权、慎行、慎微)教育,增强税务干部廉政意识、防范意识和执政为民意识。

4、在干部中开展各类大讨论、演讲赛、征文、征题等活动,创造条件把各类好的文章编纂成册。目前,我局已经编撰了《wto与税收大家谈》、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加强队伍建设纵横谈》、《税务稽查典型案例汇编》等9本读物,有很强的可读性、操作性和指导性。我们把这些书发给每位干部,既 拓宽了干部职工的读书渠道,又有效地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以提高干部文化素质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干部的学历教育

五年前,我局干部队伍存在“三低”现象,一是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4%;二是掌握信息化程度低,平均每个基层税务所仅有

一、两台电脑,干部基本不用电脑分析解决问题;三是业务水平专业化低,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少。

我们以学历教育为突破口,重点抓好三个引导。一是抓好激励引导。制定学历达标、考核暂行办法,鼓励税务人员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引导在读 生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前几年每年在读生达200余人次,大部分同志都是利用双休日或晚上读书,力争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三是引导税务人员到教委认可的大 学读书,并要求专业对口。人教部门积极联系院校,开拓文化学习教育基地,落实招生计划。目前,我局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已由五年前的34%提高到 95%,干部学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分期分批选送处级干部、科级干部、青年骨干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轮训班,开拓思路,扩大视野,至今有90名中层干部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同时,积极选送年青有为的业务骨干到财政部硕士班、财税系统研修班、法律知识进修班学习,已达25人次。

三、以提高干部的信息应用水平为重点,开展信息化和各类业务技能培训

针对征管中存在着的人手少、信息化水平低两个突出矛盾,分局领导认识到必须探索“科技加管理”的征管模式,向信息化要效益、要人手、要服务、要监督。

我们连续三年多次在干部中开展“wto与信息化建设”、“科技加管理”大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区分局税务干部中开展计算机打字达标 活动,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不同的达标标准。经过每季一次的考核测试,454人已经达标,占50岁以下人数的90%,大大提高了区分局干部计算机打字能力 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在公务员计算计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培训中,我局有502人通过市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考试,拿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证书》。

XX年下半年至XX上半年,我们又在干部中开展《会计电算化》学习培训活动,我们采取组织学习培训和自己找点培训及自学等办法,目前已有430余人拿到《会计电算化》上岗证。

我局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训班,每期培训40人,分三批培训,至今有122人培训结业。依托名牌大 学培训,拓宽了干部的视野,提高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大推动了我局信息化建设。由于重视了计算机信息化的培训,目前我局已建立和应用ctias系 统、金税系统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四、以提高税务干部综合能力为抓手,开展业务知识培训

我们认为,税务干部的学历问题解决了,重点还要加大专业知识培训。前几年,我局税务干部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到10%,注册会计师只有

二、三个人。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准,我局制定了“4251”人才培养工程。我们对同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计算机达标、且取得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资格的税务干部,在机关人才走廊进行展示,我们称之为“专业人才走廊”。

业务学习培训根据“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精什么”的要求,重在突出业务技能培训。我们根据各自职责及税收业务需要,先后组织了《小 企业会计制度》、《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收政策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培训,每年培训达1000多人次。通过实务操作知识培训,提高了税务人 员业务水平,培养了学习习惯。

XX年我们建立了网上学习系统,XX年又扩充了网上学习题库,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学习内容。一方面倡导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为税务干部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税务人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五、实施“4251”人才培养工程与育人机制相结合

为实施 “4251”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干部队伍素质,我局基本形成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长效管理机制,把干部的教育培训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营造勤奋读书、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4251”人才培养工程大大促进了税务干部素质的提高,一大批能人、强人走上领导岗位。领导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税 务专管员实行等级评定,为读书积极分子搭建了成才的平台。目前,我局一级税务人员41名,二级税务人员181名,管理型、专业技术型(稽查稽核、出口退 税、反避税、外语)人才63人,绝大部分都是读书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这几年,我们先后建立了新进人员上岗培训、科所领导培训、业务培训、信息化培训、挂职锻炼、专业人才深造等培训制度,制定了人才培训五年规划,计划,保证和促进了业务学习有序进行。

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和激励税务人员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考核激励办法。如在整体学历较低的情况下, 鼓励税务人员学习文化知识,实行学历达标考核;在推广信息化时,适时推行计算机打字达标考核;在学历普遍达标、计算机应用普遍达标的基础上,XX年分局提 出了更高的考核激励要求,实行职称达标考核。不同阶段的考核,推动了税务人员学文化、学技能,培养了读书兴趣,提高了专业素质。

实施“4251”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局形成了学业务、学文化的热潮,干部队伍素质得到较快的提升。我们尝到了开展读书活动的甜头,促进了税收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税收任务连年创高,政风行风明显好转,办事效率大大提速,一大批年轻税务干部已成为税收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第二篇: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一、 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一)专业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为了实施21世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进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我们进行高职专业教学改革。

(二)专业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挑战,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制造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各地区为提高竞争力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其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要求高职教学要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学改革 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我省工业基地的技术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适应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高科技化发展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制造业,使得行业观念需要不断更新。而机械专业一直沿袭过去大学本科专业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技术有余,先进技术不足,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主干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技术发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是为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适应岗位群的需要

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应用背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面向整个工业,甚至是建筑业和服务业。这就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机械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其它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年增长10%,5年后将增长4倍。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8月16日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来牵引。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50%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1世纪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因此,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中国已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将使制造业出现更迅速的增长,对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地上升。

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机械行业的现状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企业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加工技术。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培训方式不能适应机械行业的要求。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向数控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等应用性人才。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人才的培养基地,由于我省改革开放同南方城市相比较晚,导致大量制造业人才外流。因此急需大量的高等复合型技术人才。

从近几年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从事技术类毕业生为65%,从事管理类的毕业生为14%,从事专业营销类毕业生为9%,专业对口率为88%,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较高,且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急需加大投入,加快机械类高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机械专业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专业,78%企业急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等专用设备的普及,数控加工机床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高等应用性人才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详见附件四: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多方面工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依靠社会,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放在应用上,为此应我院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以实验课、金工实习、实训、能力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2~3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接近1:1。

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今年对实验室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先进的数控实验室。使我们的数控实训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在2~3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已与4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械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是: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将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特色 构建了“一五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建立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检测与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五大模块,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人文模块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机、电方面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能力。检测与控制模块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及数控化改造能力和机械加工检测环节安排与实施的能力。专门化模块是针对机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的三个专业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一个来发展——数控专门化、模具专门化、设备维修专门化。

构建了“三三制”的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个不断线”和“三个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个不断线”教学模式是指: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个结合”是指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高等到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构建了“三明治式——2+1+2+1”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教学2个学期——实践教学1个学期,再理论教学2个学期——再实践教学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构建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

即按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建立了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详见附件一教学计划37页)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见下表)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分解表

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上。实现其特色的关键是教学环节设计,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上。

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抛弃了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重能力的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以岗位能力要求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方针,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加强专业理论,完成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发展多种专业技术打下基础。立足专业理论的稳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间断。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不断线:在第—、

二、

四、五学期分别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CAD/CAM、英语和专业外语阅读。对于英语课的教学适当提高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和规范考核方法。应重点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听、说等应用能力的缺陷,革新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边听边说边练习。同时,采用课外英语角,专业课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英文版专业教材等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应用理论,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能力要求分解课程,着重加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对各门课程进行了必要的选择和整合。 为贯彻落实学院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机械工程系决定结合我院四次高职教育大讨论和近几年示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建设一批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与精品课程,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促进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确保我系课程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体现机械工程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全面推动我院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机械工程系课程建设目标。从2006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我系逐步建立系级、院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4门左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运用,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等都能代表我院教学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力争有2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并力争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建设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在保证全部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原则上应有二门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水平,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有30%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水平。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 课程设置“三接轨”。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要兼顾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果,将课程的设置与国际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接轨。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能力指标体系的要求,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整合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三用三精”的原则。基础课要“够用”,提倡“精选”;专业课要“适用”,提倡“精干”;实习、实训课要“有用”,提倡“精练”。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二)完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1. 修订教学计划。对原有教学计划要重新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突出高职专业特点,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理论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学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就业范围与工作岗位、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专业主干课程、实训课与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全学程教学周数分配表、教学计划执行表、毕业要求等方面内容。

2. 完善教学大纲。对原有教学大纲要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大纲要与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相适应。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等;要有合理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包括各种形式教学的时数比例);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明确培养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措施;要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五种新课型。核心课程要全部较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做到“五要五不要”,既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使学生厌学。另外,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参考文献目录必须上网开放,鼓励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加快考试改革,完善题库建设。要加快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和内容实行多元化。要丰富考核方式,改革考试内容,不光要考知识点,还考技能点。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认真抓好试卷分析,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深入教材研究,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可以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理论和实训等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优秀的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材,使学院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

(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等,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所要完成的课程,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七)健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不合格课程,要限期达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实行课程评估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使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各专业、教研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学院、系、和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系统建设,并带动各层次课程的建设,从而提高学院教学整体水平。

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负责人,教务处、实训中心、评估中心参加的课程建设推进小组。机械系以系主任栾兴和为组长,柳河、李蕾、宫波、李春生、杨波、蒋林敏、刘波为副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做好本系承担课程的统一规划,确定重点建设课程-数控编程、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机械CADCAM等,提出课程建设规划,动员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按照学院建设目标要求,分级、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标准,负责课程的全面建设。

(二)健全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抓好课程生成环节,在充分市场调查研究和翔实的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校内、外专家联合生成课程机制;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师评课制度以及通过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规范课程评估工作。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工作,课程评估主要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估体系,采取专业自评,系内审核的方式进行。评估后的结果作为推荐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的依据。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室、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推动课程建设。

(四)加快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水平高超、学生满意、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现有2名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专业培养出1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青年教师的比率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以促进课程建设。 综上,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我们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从而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我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三篇:“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学习反思与总结

“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学习反思与总结

2015年3月11-17日,XX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教育专家”、“名校长”和“中学名教师”项目培养在XX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第二次集中培训,封闭式脱产学习一周。通过这一周的培训,我收获很大,感慨很多。

给我最大感慨首先是XX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的培训团队,阵容强大,认真细致。

在培训期间,吴XX院长、王XX副院长、黄XX副院长均亲自上课,每个班配备了班主任和班主任助理,无论是课程的安排还是培训后勤的保障,都认真负责,每天上下午上课的课间,还准备了水果,让我们感觉到培训团队的细心贴心。

我所在的文三班班主任郑海燕副教授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从头到尾都是认认真真把每一件工作做好,并且非常细致。第一天晚上就召开了班会课,为了我们班在文艺联欢晚会上的节目能够出彩,郑老师虚心倾听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和我们一起热烈地讨论,就像我们的大姐姐。接下来的每晚的排练郑老师都和我们一起,其实我们都知道她那几天身体不好,出发的那一天还感冒发烧,但是她一直坚持参与我们的每一项活动,和我们在一起„„

还有我们文三班的班主任助理黄娟,默默地为我们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周一晚上为了第二天的“世界咖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她九点多还在课室摆放桌椅。

文艺联欢晚会上,培训团队给学员带来了一个惊喜,买来了蛋糕给两位学员过生日,不仅作为“寿星”的两位“男女主角”非常感动,我们也感动万分,充分感受到培训团队的细致关怀,就像王红副院长所说的“亲”呀!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入选XX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中学名教师”培养项目,遇到这样的培训团队,我感到非常幸运,应该抓住机会认真学习,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投入到这三年的学习当中吧!

其次给我感受较深的是这次培训安排的专家讲座层次高,让我们在聆听中拓宽了视野,受益良多。

XX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扈XX教授作了《教育人性化的实践性思考》专题讲座,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无论是理论层面的阐述,还是实践层面的指导,都触动了聆听者的内心,引发了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反思。

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黄牧航副院长的专题讲座《中学教师的科研工作与专业成长》很有针对性,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最头疼的科研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案例多,实用性强。 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吴颖民院长的专题报告《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阐述,使我们深有感触。 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王红副院长的专题讲座《从中美比较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聚集教育教学目标与绿色教育》提出中美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美国教育的基础旨在教学生“会学”;而我国教育的基础旨在让学生“学会”。“会学”与“学会”,内涵相差十万八千里,她还进一步提出了“绿色教育”。她的讲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引发我们的思考。

XX师大人力资源专家谌XX老师的讲座《认识你自己——基于SWOT的个人自我分析及培养计划的撰写》,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利用SWOT的个人自我分析帮我们打开了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规划的新视野。

再次,本次培训内容多样,形式新颖,使我们在体验中得到了提升。 除了上述学术性的专家讲座以外,还有两个选修的课程——XX城市职业学院、礼仪专家李XX老师的讲座《中学教师的礼仪培养》和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的谭XX老师的讲座《环保健康生活》。老实说,在选修哪门课程时我颇费踌躇,两个课程都很具吸引力,实用性强。最后我选择了《环保健康生活》庆幸的是,当我听完《环保健康生活》讲座下来时《中学教师的礼仪培养》讲座尚未结束,结果我是“鱼与熊掌兼得”呀!既更新了自己的理念,学会了许多健康环保生活的有用知识,又能一睹李XX老师的风采。

培训期间还组织我们到XX中学XX湖学校听课和参观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考察。

最让我难忘的是“世界咖啡——名师胜任特征凝练与成长路径探究”,在班主任郑教授的主持下,分组讨论的活动形式新颖,“世界咖啡”所运用的“深度汇谈”形式实现了学员们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

让我触动心灵的还有教育电影《死亡诗社》,讲述的是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在严谨的威尔顿教会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让人觉得压抑沉重。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可爱又各赋个性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对独立、自由向往的光芒。而老师Keating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Keating是个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老师,教他们诗歌,在第一节课上就叫学生把诗篇的一些诗歌给撕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举措。Neil和他同学见到Keating老师的年鉴,发现他是诗社团的会员,于是他们也很大胆在山洞里举行了读书小组。Neil是主要负责人。Neil比较喜好文学,曾为了他父亲认为他的校编制助理是浪费精力而被迫辞职。受到Keating老师的鼓励他坚持参加话剧演出,但是他父亲一直都不喜欢他演话剧。因为在他父亲的眼里,Neil是甲等学生,应该注重学习,毕业后应该去就读哈佛,并且成为医生。但是这并不是Neil要的生活,可是他又无力反驳他的父亲,最后他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生命。Keating也因为被指教唆学生“放纵”等被辞退。

最后一堂课,Keating只能选择离开。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目送老师的离开,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他们独立、骄傲、自信。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但是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就把责任推到Keating老师身上,Keating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Keating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

但是,影片中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式给我极大启发。他不会照本宣科,甚至还叫学生撕书;他站上讲台那种盛气凌人的感觉,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他在操场上教学生听着音乐边踢足球边读诗歌,在中庭场中以走路的形式让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时也要大家保持个性。他的授课方式多样,别出心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应该避免照本宣科和教条主义,多一点个性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对客观情境的亲身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化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最后的工作室创建活动中我们见到理论导师XX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张XX教授和实践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魏恤民老师、XX市越秀区教育局教研室吴美娟老师。他们认真的聆听了各位学员的发言,与我们一起讨论工作室的活动,而且很快就确定了我们3月份的深圳听课活动和4月初的第一次研修活动。导师们还根据我们的发言给予了课题研修方面的指导意见。

第四篇:名师工作室“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活

动总结

XX年1月21日至25日,XX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文科班第二工作室小组成员在周XX教授与邹XX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随行成员有来自XX大学附属中学的郭XX老师,XX中学的马XX老师,XX开发区一中的江XX老师,XX中学的王XX老师,XX中学的黄XX老师以及XX省XX县孔子中学的粟XX老师。第二工作室的老师们均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上颇有建树。

21日下午,6位省名师培养对象来到XX附中报到;晚上,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邹寿元老师讲了此次活动的安排和具体的要求,大家分别介绍了近一个学期来各自的教学、科研情况,并对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华师附中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22日早晨8点,老师们来到了教研活动第一站——XX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讲课、观课活动。郭老师、马老师和江老师先后在高二年级以《春江花月夜》一诗为载体给老师们展现了三堂独具特色、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

郭XX老师的课堂是典型的讲读课,以“感受诗歌的美”与“背诵全诗”为教学目标,精准到位,清晰明确。通过反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内容上重视对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从景到理,从理到情。梳理明确诗人创作思路“描写景色(

1、2节)——思考哲理(

3、4节)——两地相思(

5、

6、

7、

8、9)”思路清晰,有助于对背诵目标的落实。面对华师附中水平较高的学生,郭老师结合学生实际,课前印发了《宫体诗的自赎》作为补充资料,开展深入探讨活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马XX老师的课堂以诗歌的历史地位入手,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体会意境”。然后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形象”,由诗中景物形象的抽取引导学生补充人物形象,再提醒学生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关注,层层深入,启发性强。在带领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马老师先明确诗歌结构(月之景、月之思、月之情),再以每部分的头两句为重点鉴赏句,由老师带领学生鉴赏名句,重视学法指导,同时让学生把握方法,自主鉴赏后面的句子。在每节的学习中,马老师还给出了比较鉴赏的诗词,突出本诗的独特之处。结尾引用闻一多先生对本诗的评价,以及本诗对后代诗人创作的深远影响,首尾呼应,肯定本诗的地位。

江老师的课堂以评价一首诗的角度切入,以语言、意境、构思、立意四方面对本诗作出鉴赏。首先是“古人评语言”,通过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音韵美和语言美,体会诗歌“字字有情、有想、有故”的特点。再是“今人评意境”,从“月”这一最主要的意象入手,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特点,从而引出诗人的情感。然后是“古人评构思”,带领学生找出诗歌前八句与结尾八句之间的关系,从月升到月落,潮涨到潮退,花开到花落,初春到春半,体会诗人构思的精妙。最后是“前人评立意”,重点讲解诗歌的哲理——对人、对月、对宇宙的叩问,人类代代相传,与宇宙一样永恒。道出诗歌情与理的关系——情感与宇宙一样,更是永恒。

活动结尾,老师们热情交流,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于华师附中合影留念。

二、XX附中讲座交流研讨活动

22日下午,第二工作室全体成员来到了XX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进行教研活动。由王XX老师给该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给你的作文注入大气的元素》的作文专题讲座。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

在讲座中,王老师将写作技巧与高考实例相结合,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学生们认真聆听,发表提问,与老师近距离交流。首先,王老师提倡写作要“亲近诗文,感受大气”,细致切分为“大形象、大情怀、大意境、大语言、大想象”的五个角度,让学生能更容易落实。接着,王老师提出疑问——“怎样才能写出大气”,吸引学生关注与思考。提醒学生要“拓宽视野”,学会拥抱广阔的生活以及把握时代的脉搏,通过列举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明确要在阅读中、图像中、生活中感悟生活,让心灵与生活对话。其次,要“用心体验,培养悲悯情怀”,以高考优秀作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一文为例,展开细致的讲解。最后,王老师建议同学们要从方方面面去注入和强化“大气元素”,分别提出要在“在写作积累中强化”“在作文训练中激活自己的体验”“大胆突破”三方面落实,使学生有了明确的训练方向。

讲座过后,小组成员们与广大附中的语文教师进行了一场深入全面的交流研讨活动。江XX老师以《生活与语文》为主题,从“语文学习与生活不可分离”的原则切入,分别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实施的各项活动:课前三分钟生活语文秀,阅读教学中语文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生活语文课堂。其中在阅读教学中让语文生活化一点上,江老师举了小说阅读《祝福》的例子,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让学生思考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举了散文阅读《听听那冷雨》的例子建议教师可从题目入手理解课文。同时,江老师提醒大家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高一到高三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相应活动。

紧接着,马XX老师以《精设问题充分对话——浅谈对自主阅读教学的思考》为主题展开讲解,首先,自主阅读教学要善于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教师要有问题引导意识,通过“问题导学”形式展开教学。其次,自主阅读教学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这体现在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层次,有梯度性。第三,自主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核心展开对话,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第四,自主阅读教学要注意动态生成,需要努力让学生去构建课堂内容,和教师一同生成精彩的语文课堂。

最后,由邹老师与周老师进行总结点评,两位名师都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其中周老师提醒大家要在教学中提升到理论层面,注意寻找教学的规律,而邹老师则强调一线教师不能只埋头苦干,而要注重适当的归纳与总结。在之后一轮的提问环节里,广大附中的各位老师都积极提问,各位老师也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本次研讨活动圆满成功。

三、XX中学教学研讨会

23日下午,第二工作小组成员来到了XX市XX中学进行实地考察教研活动。一行人在马XX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优美的校园,回顾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讨会由马XX老师主持。随着刘校长的热烈欢迎与致辞而展开,刘校长简短地介绍了XX中学的悠久校史,节节攀升的高考重点上线率以及对语文学科所寄予的厚望。

第二工作小组由郭XX老师首先以《立足现代社会现实培养公民写作素养——XX附中公民写作素养活动介绍》为主题发表讲话,从公民写作素养训练活动提出的缘起入手,明确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以一个合格公民的要求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公民写作素养。”然后,介绍了围绕此目标开展的系列活动:开设公民表达选修课,开设涉及公民素养话题的学生演讲活动,开设时事点评、大城小议、同题异议活动,系统地针对公民写作必须的素养进行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论述类。郭老师结合学生优秀习作以及活动案例,仔细地逐项介绍了各项活动具体开展的做法与流程。

接着,粟老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面给予了指导——培养成为一个大气而又儒雅的语文老师。第一,要培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充分收集材料,精讲一两篇课文,其他篇目作为范读。第二,教师上课不能只爱“表演”,满堂灌的思维不能存在,要将数理思维带到语文课堂里去。第三,设计教学目标不能欠缺实际,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目标,粟老师还举了《林黛玉进贾府》与《小石城山记》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了教学目标如何细致到位地设立。第四,教师还要重视校本培训活动,多关注学校得教研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最后,粟老师还给出了切实的建议,建议老师们能多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报刊;多听课,尤其是跨学科的课堂往往会给语文老师以新的启发;抓紧时间积累材料,适时归纳与消化。

黄XX老师详细地以XX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XX年立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生活作文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为例子讲解了教研的成果。黄老师条理清晰地讲解了该研究的完整流程,重点分析了研究的结论,分别从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基本途径,教学具体模式,构建生活、思维、语言三线融合的教学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作文教学设计为例具体演示。同时,介绍了本课题对学生、教师的积极影响。

三位老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成果和感受,邹寿元老师作出了简短的总结归纳:教师要有研究的精神,课题必须切合实际,而课题研究则要有创新精神。而周小蓬老师则再次明确教师必须要有积极的态度,要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理论基础上精炼教材,重视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性。

在认真聆听完各位专家名师的报告后,南海中学的老师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各位老师们都踊跃的发言,解答疑云,交流经验。最后,在马琳老师对各位老师的感谢中结束了本次会议。

四、活动总结大会

24日早晨,老师们再次聚首于XX附中开展本期活动的总结会议,会议由邹XX老师主持。邹老师首先发言,说明本次会议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对前天的同课异构活动进行讨论,二是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交流看法。

黄文秉老师首先发表见解,认为郭老师的课堂重视朗读,环节落实自然流畅。马老师的课堂切入点准确,有抓手而又放得开,教师语言精准而又优美,体现了教师的深厚功底,让大家听得非常享受。而江老师课前的充分研究,搜集前人对诗歌的鉴赏方法则体现了教师的用心,借班教学遇到的教学事故也能“临危不乱”,淡定从容。

接着,粟顺阳老师也道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郭老师的课堂目标清晰明确,值得大家学习,以背诵作为教学重点,在落实目标过程里能把握到位。马老师的课则让自己感受到女教师的细腻,非常陶醉其中,诗歌分析丝丝入扣,朗诵优美动情。但建议教师在讲解时要照顾学生的想法,记住学生的动态生成。而江老师的课堂构思大气,但教学目标稍显宏大,建议在实际教学中可分为三节课来具体落实。同时,粟老师强调语文老师要学习和借鉴理科老师的上课思维,不能一味讲授,而要多让学生动笔。

王XX老师主要从教学艺术上点评,认为三位老师很好的展现了男教师的阳刚之气和女教师的柔美情怀。郭老师的诵读法用得很好,“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通过诵读让学生由言入意。同时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抽取诗歌经脉,体现了郭老师的阳刚大气。而马老师与江老师的诵读则充分体现了柔美之情,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符合诗歌的意境,教师形象与文本自然相融。尤其是马老师的课堂注重了学生思维的推进,审美想象的激发,情感体验的调动,问题设计的流动。教师往往重视课堂的密度,设计过度内容,但其实教师应更多重视课堂的细腻之处。

三位上课的老师也作出了补充,江XX老师对郭老师的资料补充非常赞赏,而对马老师将诗歌有取舍的讲解很是佩服。郭春曦老师赞叹马老师与江老师的教学智慧,对诗歌鉴赏细致到位。而马琳老师则认为阅读教学要与文本对话,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切入。

在各位老师互相交流发表看法以后,邹寿元老师与周小蓬老师从整体上做了总结。邹老师认为,从教材内容上看《春江花月夜》一课应分为两课时,三位老师处理教材各有特色。郭老师上课大气,既能从整体把握,又能从细节入手。马老师的课堂细腻、流畅、富有美感。“月之思、月之情”用比较方法鉴赏,能突显诗歌的重要地位,同时教师的朗诵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了教师自身的长处。邹老师明确,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适当学习理科思维,借鉴理科的教学技巧。而江老师的教学设计则结构完整,贯穿了前人对诗的评价,理解有深度,情与理的统一引导自然,面对教学事故处变不惊,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经验丰富。

总体而言,邹老师提出了五点改进建议:第一,建议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材、学生的特点,而教学方法则是文本与学生间的桥梁,要用心设计。第二,课堂必须贯彻“四把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第三,课堂必须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对问题的设计难度必须适中,符合学生实际。第四,文本分析必须有深度,教导学生分析鉴赏时要体现层次感,梯度感。第五,要根据文体特征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诗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作用。

周XX老师在邹老师的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诗歌鉴赏类的课堂必须重视诗歌形象的再现。教师对诗中复杂的形象应该如何把握?具体落实建议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感、空间感、立体感,具体可运用描述画面,让学生根据意境作画,配乐朗诵,配图讲解等方法。其次,语文课堂要点面结合,尤其是公开课的处理上必须找到出彩的地方,选点要有所侧重,切入点不宜过大。再次,给学生的补充资料建议提前发放,同时要有适当的阅读指导,引起学生兴趣;要有可读性,忌大段黏贴,结构要鲜明;要有留给学生写的部分,方便老师随时回收,了解阅读效果。最后,周老师提出了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提醒各位老师要有意识去组合构建课堂,要有“建模”的意识,从多次的上课经验中抽取规范的教学模式,也可通过同行交流后自主设计“变式”,更可细化课堂的每一部分,建出每一模块的“单项模式”。模式建立后可互相组合,成立不同的教学模式。

随着周老师对语文课堂“建模”提议的热议,教师们纷纷鼓掌欢迎,有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月25日,按工作室的安排,是每位学员自行读书、写作的时间。

祝愿日后第二工作室的各位成员都能在语文教学工作上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我院完成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材料上报工作

近期,我院组织了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第七批培养对象中期考核和第八批培养对象选拔工作。经个人申报,人事处、教务处资格审核,院务会议审定,我院推荐谭素娴为第八批“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袁宁宁为第八批“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人事处现已完成“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网上申报及资料上报教育厅工作。

“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是为配合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和“强师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学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今后学院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支持力度。

人事处王露芳

2014/6/26

上一篇:人才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