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2022-04-22

摘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力求做到立足本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并对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1:

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石油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将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創新创业思想融入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并突出个性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从教学制度出发,采取导师制、第二课堂及校企联合等一系列措施,对教育结构升级优化,最终建立并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将对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个性化人才;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校级项目“产教融合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G2018-390);2018年度四川省省级一般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探究”(JG2018-450)

[作者简介] 乐 平(1983—),男,湖北随州人,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综合专业素质教育,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致力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对传统教育进行大胆改革,并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创”字为中心确立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形成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2]。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当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创新类竞赛、创新创业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教学项目加入本科生实践设计板块,能有效带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对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学科教育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也是专业教育落地与实际更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的革新方向。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学科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加入课程设计知识实践模块和专业创新模块,为学生打造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的实践桥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关联框架,继而加强知识的联系,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度,指导学生从创新、开放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二、改革教学培养制度,升级教育培养结构

(一)建立导师制,优化教学结构

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建立本科教育“导师制”,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组配备一位导师,在导师带领下可以使学生更高效的消化课堂上的专业知识,会更有效的将专业技能知识与知识运用实践内化融合。“导师制”在英国高校应用十分广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和独立钻研创新意识有着启发的作用。据统计,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15,每位导师平均一周要对学生进行1小时的辅导[3]。

在国内,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导师制”进行改革升级。我们可以启用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本科生学习小组的小导师,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度和实践技能培养进行了解和辅导。在具体实施“小导师”制度方面,可以根据“小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匹配到本科生专业教育的具体课程中,实行小导师固定学生流动的制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来对本学科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了解认识,从而对自己未来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初步认知。该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发掘大学生对于本学科甚至相关学科的创造力和潜力,也可以打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隔膜,使学科教学更加多元化。

(二)建立第二课堂,推动个性化人才培养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可以设立在专业课教学中,既是第一课堂上教学知识的发散与实践,也为学生的个性展现、潜能发掘、创造力发挥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在专业课教学中,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老师确立大方向选题,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方向确定选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不断探索,深入理解和发散课堂知识。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课题实践中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结构,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分组研究、独立分析,最终合作完成一个实践项目。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践项目的选题目的,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掌握实践活动的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本科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有着有积极作用。第二课堂的设立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模式

在培养本科人才方案中,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培养,与本专业相关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实践设计和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进行分方向个性化培养、师资交流与培训及创新实践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区域、学校、企业三级体系,也可设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教学课程,设立“双师制”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度。在该模式下,学校引入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科研和实践中;企业引入新鲜思维和新生力量,增强企业创造力,达到双赢局面。

(四)模块教学制度

将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调整升级,将实践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教学、上机实验、分组建模、课程设计四个层次,以达到建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的,同时高度重视理论基础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知识体系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教学。以“油气藏渗流力学”为例,在实践教学中,全体学生进行分组上机实验,由小组商议选择课程设计的研究课题;对各类渗流微分方程进行编程设计,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利用实际生产数据,运用相关软件建立油藏模型;对模型相关属性进行理解分析。各个小组可以在研究课题过程中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最后进行分组汇报,将本组课程设计的思路、使用方法、创新点及最终成果进行集中汇报答辩。

模块化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都会升华到更高层次,在未来可以更加娴熟的应用到工作学习中。在实践中,学生亲自进行方程的编程、模块的建立,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个性化专业性人才和建立相应教学模式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该模式下,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发挥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理论实践能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学校和学生要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细节中去,学生应将创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中去。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科学把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共同合作、自我认知、社交等各方面能力,充分发展学生各种潜能。

(二)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学生数量多、各高等院校研究方向不同、教育形式丰富多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集多样性、复杂性及方向性于一体。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必须针对高校和学科教育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第一,在设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模块时,建设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平台。第二,修订教学大纲,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加入个性化培养内容,建设专业技能知识分享发展平台。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个性化教育与本学科专业教育的兼容性,加强个性化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全面性,进而更好的适应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增加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实践和课程设计,建设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四)优化个性化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来看,引入老师互评、专家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从学生、老师、专家等多角度对个性化培养模式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科学合理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课堂教学、课程效果、社会实践及学生反馈等多个关键点出发,提高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准确性;从评价主体出发,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等全员参与,多角度对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普适性进行调研及评价;从评价指标出发,对评价指标进行规范,评价指标要具有实践性、统一性,根据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及就业方向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从评价方法及手段出发,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摸底考试等多种手段分层次结合,并设定相应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对比重大小进行调整;从评价效果出发,不仅注重课上对知识的掌握、课下实践的心得体会,也要注重整个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适配性,最终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效果做出整体评价。

四、个性化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课程主导模式

在该模式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对高校的调研发现,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该校和各个学院达成以下共识: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在整个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知识与创新实践比赛的结合,多渠道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进。该校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也对其他高校具有示范作用: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时,对选修课课时长短进行修改,增加专业教育中實践环节的课时;在新增课程方面,在专业课前期或同期增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重点对教学形式的更新、考试形式的更新进行评价,更加强调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革、课堂建设和课下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有效联系课上课下、内化知识深入理解、强化知识与实践的转化。

(二)实践主导模式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创业课程中必须加入实践模块,但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育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战经历的中小企业的创始人都是在创建企业、逐渐发展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所以,高校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进入课堂,要求专业教育老师与实践导师互相交流,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实践模块,对专业教育的缺失部分进行补充。该模式下,校企合作是重要途径,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三)项目主导模式

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形成以专业知识的运用为基础、项目为分支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次调研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发挥其学科特色优势,在教学中采取任务引领法和行动导向法,从而将教学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在项目主导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项目的各个环节。在项目进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而又加强了实践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项目经历,给学生分配相应任务并指导学生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掘知识链,创新性地完成各种任务。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当在实践平台、创业中心等方面加大投资,指导学生转化任务、孵化创业,提供创业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

五、结束语

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对教学形式和课程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强调创新实践项目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理论与实践为先导,能力为重点,开放与创新并行”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个性化创新共享交流平台进行分享与学习,通过课程设计等创新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创新创业基本理念。

通过跨专业选课学习,结合本专业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实践创新与专业实践教育的融合,从而构建理论与应用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融合的新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党史文苑,2010(6):75-76.

[3]史宪睿,陈树良,田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18-119.

作者:乐平 廖柯熹 陈小凡 石伟芬 林倩

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力求做到立足本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并对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韩彬(1973-),男,四川三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青岛?26658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200915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MS-E201102)的研究成果。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部分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其在学校及石油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了制订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与本专业特点结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分别对目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困惑与愿望以及新的培养计划的评价体系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细致的探讨。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前身是“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52年成立于清华大学石油系,1953年以石油系为基础创建北京石油学院时正式定名。198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矿业机械”专业。199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1999年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合并,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080301)。2008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8月,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教高厅函〔2011〕40号),正式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加入“卓越计划”。自2012年起成立1个30人的本科试点班。试点班学生的培养注重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石油机械为特色,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校机自专业不仅是通用的机械工程学科,而且是石油机械工业的支撑学科。50多年来,机自专业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石油机械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与石油装备相关的高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机自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中国石油大学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机自专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石油石化机械特色鲜明,有足够的石油主干专业基础,注重高新技术在石油石化机械中的应用;[2]厚基础、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培养,专业设置模块化方向明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还存在著以下问题:

1.学分总量偏高

全国各大高校机自专业学分要求基本在180学分左右,其中山东大学要求最低,为152学分;中北大学学分最多,为211.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学分要求194.5学分,从整个调研状况来说偏高。学生也反映课程设置比较多,学生很多情况下都是排满全天的课程,不仅听课效果不好,甚至连做作业的时间都很紧张。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活动在时间上受到很多限制。

2.专业课开设比较晚,且过于集中

现有教学计划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专业课程开设较晚。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在一、二年级几乎很少体现专业间的差别,即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公共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在第二学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开设的“电工电子学(一)”和“电工电子学(二)”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造成学生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与其他专业有什么区别,个别同学这种迷茫情绪蔓延,甚至会导致厌学。

从整个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专业课主要在第三学年即第五学期开始,第五学期要求完成22个学分,除了一门高级外语,其余均为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大都集中在第六、第七学期,其中第六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12门次,计25个学分。第七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22门次,计51学分,学生普遍反映专业选修课开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取舍,与当初宽口径的专业教学产生了矛盾。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课程设计、学校工厂实习以及企业参观实习为主。目前来看,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各种实践为主,到企业和生产现场去实习,则主要是以参观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中,而在学校里完成的实践教学则存在着设备及知识更新慢、与社会生产脱节的情况。

4.总体培养模式单一,对学生个体差异化培养关注不够

针对目前一个专业一个培养计划的情况,可以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大胆改革和尝试。从本校机自专业来看,从近5年本科生毕业去向分析,约有20%左右选择读研,另外80%选择就业走向社会。但是事实上,在本科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套系统进行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差异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学生毕业的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单一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生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考研深造的学生,其科研及创新能力明显不够,几乎所有上研的同学的科研工作都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的;对于走向社会的同学,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对其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三、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目前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订为契机,充分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改革和修订,从而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另外,“卓越计划”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把提高和增强本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3]

1.精减学分,突出石油特色

针对目前机自专业学分多、课程重的情况,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精减学分,减轻学生负担。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目前所设课程中有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一部分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够,学生学完之后的收获仅限于拿到了学分,并没有对专业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上述课程,在充分论证之后应予以精减。

在中国石油大学框架下的机自专业,学生的就业有80%是石油相关企业,具有石油机械的相关知识对于就业的学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对于目前培养计划中已有的石油机械的相关课程继续保留,以强化机自专业的石油特色,实现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特色及差异化发展。

2.合理配置专业课,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针对目前专业课开设较晚的情况,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将专业基础课提前到二年级,甚至可以在一年级就增加一些诸如专业概论这样的渗透性课程,让学生在基础学习的同时对于机自专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确相关基础课程在将来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向主动学习的模式进行转变。

针对目前专业选修课过于集中的情况,需要对专业选修课进行分组和分类,内容重复的进行优化和精减,并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專业方向课程。将专业基础课程部分提前到第三和第四学期。

3.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资源优势,与相关石油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工程师共同制订灵活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实践教学就从学校虚拟走向生产企业,从纸上谈兵升级为现场操作。为了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工程实践经验,美国、法国、德国都将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4]机自专业也相应地增设AutoCAD认证、SolidWorks认证、Pro/ENGINEER专业认证、UG认证等软件工程师职业培训内容。企业需要的是独立工作的专门人才,经各种软件工程师的培训,是从“通才”到“专才”的后续教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力保证,经过职业资格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快地入独立工作状态,很受企业欢迎。

4.加强专业引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选拔上,要充分体现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入学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教学中,改变专业介绍是学生与专业唯一一次接触的现状,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从了解专业深化为理解专业,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进行理性的自主选择。对于动手能力强、就业目标明确、自主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引导其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向;而对于创新能力强、有刻苦钻研精神并致力于读研深造的学生,则更多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得卓越工程师的选拔更加客观,并加强了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关注。

四、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保障措施

1.学生遴选与教学等相关制度的配套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目前来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新尝试和探索,尽管从培养的目标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看,其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求学校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相关制度配套。

首先,学校层面要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鼓励、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并理解机自专业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制度。

其次,对于卓越工程师“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在教学资源配置、学籍管理等方面走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前面,针对一些常规的情况和一些特殊的情况,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全面、可靠,真正做到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与选拔制度

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学校应加大对在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引入和培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出台一系列特殊政策,鼓励在校教师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到企业攻读博士后、挂职锻炼及科研合作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次,将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聘请为卓越工程师的现场指导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政策,因为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可能由于学历问题、编制问题而不具备被高等学校聘为指导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但是,恰恰是这部分工程师才是弥补学校教育的最好的合作伙伴。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依侧重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较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从事相关专业技术10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3.密切校企关系,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高原石油装备公司、孚瑞特石油装备公司、科瑞石油装备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国家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装备总厂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为校企联合培养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制订完善的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瓶颈,因为实践教学的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教学环境具有不确定性,考核形式多样,学生个体工作量化标准难建立等,使得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够客观,从某些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以上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可操作性强、比较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总结答辩和职业资格认证。

实践教学总结答辩,针对教学内容与时间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指导教师组织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答辩,并邀请企业或者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参加,这样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掌握学生完成实践学习的情况,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在完成全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后,可以根据专业情况进行职业资格的认证,职业资格认证也同时实现了全面考核学生实践教学的目的。

五、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并不是从头开始、一蹴而就的新事物,而是在现有人才培养框架下的深化和改革,其制订必须建立在对目前培养计划的深度分析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合理配置专业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校企合作,解决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

[2]崔学正,齐明侠,綦耀光.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之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29):27-29.

[3]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4]彭振康.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2):123-124.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韩彬?刘永红

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3:

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

摘 要: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其由原涵盖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等近10个专业的引导性专业调整为仅涵盖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工程的基本专业,使得该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发生大的变化。为进一步厘清地质工程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配合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地质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办学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原则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地质工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

一、引言

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类专业之一。地质类专业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地质问题的工科类专业,主要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研究与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监测、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地质学科与工程学科交叉的学科,包括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两个主要方向。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在最近的两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变动较大,各高校办学参差不齐。为进一步规范办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为了完成该项工作,教指委成立了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工作小组,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工作。为此,特撰写本文介绍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情况和思考。

二、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与办学现状

地质工程专业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作为专业名称仅十余年的时间,但其所研究的内容和相关的人才培养却有着长期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出于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院校调整,1952年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相继成立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现并入长安大学)等,陆续开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技术)专业(1992年改为勘察工程专业)。同时,各行业如水利、水电、煤炭、冶金、铁道、交通等部门所属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凿技术专业或开设了与之相关的部分专业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固体矿产勘查与开发、地下水及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建筑基础工程、市政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国防、建材、水利、水电等十几个领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探(勘察工程)专业。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及其他几个专业合并成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同时设立了涵盖“勘查技术与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由“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新合并成立的)两个专业的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当时的地质工程由近10个传统专业合并而成,涉及面很广,因侧重点不一而导致各校所开办的地质工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地质类设置了3个基本专业——地质工程(081401)、勘查技术与工程(081402)以及资源勘查工程(081403)。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不再涵盖其他工科地质类专业,尤其是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内容。

这样,原来采用地质工程专业招生的一些高校正逐步将其中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部分调整出来新成立相应专业;而起初将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归置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又必须将这两部分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因此,使得两年来进行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和申办的高校大幅增加。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7所高校开设了地质类专业,其中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有55所,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随着专业调整,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高校近期还会有大比例的增加。

三、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基础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开展工程地质评价,研究工程区域稳定性和环境效应,进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2)开展各类工程选址以及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勘察、评价、设计、施工和管理。

(3)研发岩土钻掘器具、钻掘工艺、钻井液和钻掘安全等技术。

上述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着重要的社会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危机,必须坚持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而地质工程专业在这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类生活的需要,国家今后仍要加大工程建设的力度,包括城镇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这些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工程结构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面临的各种各样工程地质问题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增大。这些都需要地质工程专业来解决。

其次,现在国家对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除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外,还要探索新型能源,例如煤层气、页岩气等。在能源的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岩土钻掘技术。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再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负荷在加大,地质环境日趋恶劣,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及人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与预测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最后,国家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地质工程专业的支撑。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海洋工程中,深海勘探和海底资源开发就要依靠岩土钻掘技术;目前正在实施的探月工程,月壤的取样等也离不开岩土钻掘技术;目前世界各国联合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更是要岩土钻掘技术大显身手。

所以,地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不仅目前是这样,而且将来也一定如此。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工程专业的办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有专业自身的,还有和其他专业一样共有的。主要问题包括:

(1)由于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幅度大,同时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本来就不同,因此相同的专业名称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地质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两个方向,二者的基础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方向主要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它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上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借助机械方法破碎岩土层,在地下形成一定规格的钻孔或坑道,以达到找矿、采矿、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除了地质学之外还应侧重与机械相关的内容。上述差异,对于专业内涵的凝练带来不利影响。

(3)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的条件较高,除了基础的教学条件之外,对于实验设备、实习教学的投入较大。目前由于该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少数高校在教学条件和投入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该专业,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地质工程专业的建设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无论是人才培养标准,还是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国际上有着不小的差别。

(5)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地质基础弱化,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较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四、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标准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另一方面还作为专业设置的参考,增设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以“标准”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以及质量评价参考。因此该标准的研制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的实际,在地质工程专业标准的研制中重点考虑了以下原则:

(1)以专业内涵凝练为核心,加强专业内容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整合专业内涵,理顺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的关系。工程地质方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学生除了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学习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掌握工程地质勘察、岩土体工程性质分析、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岩土体加固治理等技术,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程建设和防震减灾的需要。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学生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必须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及液压传动、钻掘工程学、岩土施工设备等课程,掌握在各类岩土体内开展钻掘的技术方法,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工程地质勘察、资源勘探、岩土工程施工等的需要。

(2)突出基础,重点抓好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以数学、物理和化学为基础,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基础性强、涉及学科多、专业特色突出等特点,所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对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想活跃,具备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除了坚持上述要求之外,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工作小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作为标准的核心得到加强,以保证人才培养标准的一致性。

(3)突出各校特色,灵活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在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对于部分专业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给予了灵活设置的机动性。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侧重点,有所侧重,以反映自身特色,避免千人一面。

(4)强调实践能力,注重提升质量。标准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突出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包括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保障、实验实习条件等都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作为对于专业评估和新办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指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籍此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1.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具有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掌握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具有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包括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各高校基本设置一致;选修课程各高校往往结合学科前沿和学校自身特色来开设。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主要有以下课程: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课程。

(2)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工程测量、工程(机械)制图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共性知识和基本科学方法。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流体力学。

(4)专业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培养相关工程技能。各高校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上稍有不同。工程地质方向多包括岩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或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岩土测试技术、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多包括岩土钻掘工程(艺)学、岩土钻掘设备、基础工程学、岩土测试技术、岩土施工工程学、钻井液与工程浆液等。

地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地质类工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强调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的训练。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此外,还多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实验与课程设计往往与课程紧密衔接,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多会安排一定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例如岩土室内实验等、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

(2)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通常包括测量实习、地质野外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

(3)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还要按要求完成一篇毕业设计(论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唐辉明,贾洪彪. 充分发挥教指委作用 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2-15.

[2]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 中国教育,2008-07-04.

[3] 陈永贵,牛利辉,叶斌等. 中英地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3(1):101-105.

[4] 高玉娟,何保,张亚明等.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194-195.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贾洪彪等

上一篇:动画商业片动画艺术论文下一篇: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