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2024-05-02

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共9篇)

篇1: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摘要:随着智慧消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消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需调整至与现代消防相统一。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等确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后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预期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达成消防工程技术职业教育。

关键词:消防工程技术;智慧消防;基于成果导向;课程体系

一、传统的消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的消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消防技术理论与消防工程实践,同时结合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等理念,兼以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应的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然而近年来,传统与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消防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为社会消防安全建设服务受到国家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各种形式加速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全面促进信息化与消防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的转变是摆在眼前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高技能的现代消防人才,这就对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消防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成果导向(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的教育,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实现预期学习产出(ILOs,IntendedLearningOutcoming),《华盛顿协议》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我国于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开启了中国参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规则制定的新时代。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引导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实训环节等的调整,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需求,“现代消防”技术的`快速发展,亟需基于成果导向培养的“现代消防”人才。1.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消防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所制定的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协同创新能力,胜任快速变化挑战的消防工程领域的注册消防工程师与优秀专业人才,具有跨学科与文化协同能力,能够适应现代消防工程技术发展,能够跟踪消防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拥有自主的、终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2.基于成果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成果导向运用反向思维设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毕业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素质养成等要素,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训环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其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同时注重课堂改革创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释疑解惑─精讲提升”等教学环节,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消防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现代消防技术的人才需求,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毕业要求为导向,与企业及行业专家共同反向设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基于成果导向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等联合培养方式,共同制定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与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含高等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等。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复杂消防问题的恰当表述中,能从数学、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复杂消防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并试图改进。3.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有能力的培养。工程基础类课程包含CAD工程制图、建筑消防电气工程、单片机技术及应用、通信技术、物联网概论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建筑及结构基础、火灾科学及其前期基础课程等。建筑及结构基础课程中应该包含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而火灾科学中主要是包括燃烧学及其前期基础课程。4.专业类课程。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消防系统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建筑防火设计原理、建筑防排烟系统、建筑消防给水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智慧消防系统、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工程概预算、消防安全评估等。根据对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毕业人才执业的期许及“双证书”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前即获得消防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准入类),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具备注册消防工程师素质和能力。因此专业类课程设置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如建筑防火设计原理、建筑防排烟系统、建筑消防给水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安全管理等专业课程所培养的系统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是注册消防工程师应具备的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应用于消防领域,使“智慧消防”成为现代消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智慧消防系统等课程正是因此而增设。消防检测、竣工验收、维修保养、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安全管理等是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最多的岗位,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对这些岗位能力要求详细分析后而设立消防工程概预算、消防安全评估等课程。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职业伦理,使学生在从事消防工程设计、检测、评估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消防前沿发展趋势的同时,关注消防专业与其他学科衍生交叉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并能保持好奇心,不断进取,能自主学习以适应专业或职业发展。

四、结论

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内容复杂,理论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同时,这些内容还有相当部分是近年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迫切需要能够完整响应消防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能够支持其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达到未来工程师资质的30个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发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4):450-453.

[2]姜学鹏,徐志胜,朱国庆,余明高.我国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34(12):1691-1693.

[3]刘明洁,刘盛.消防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5(3):125-128.

[4]刘文华.ABET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发展技术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0):73-76.

[5]MichaelK.J.Milligan.ServingthePublic,AssuringQuality,andStimulateingEducationalInnovation[J].TSINGHUAJOUR-NALOFEDUCATION.2015,36(1):21-27.

作者:张俊芳 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篇2: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中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时,必须依托相关行业,有重点地发展几个专业方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现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创新型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作 者:郑丹 刘剑 贾进章 ZHENG Dan LIU Jian JIA Jinzhang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4)分类号:G642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 应用创新型人才 培养体系

篇3: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在德、智、体、美和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拥有良好的公共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系统地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能在铁路、公路、房建、市政等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物探、地基处理等、地质灾害的预防等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 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毕业后能将其应用于各领域。同时根据本专业的学科发展以及社会对勘察类人才需求的特点, 确立了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思想:宽口径、厚基础、强适应, 适应学科发展, 知识结构合理, 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重,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现学校学习与单位工作之间的无缝连接。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建设

在详细调研国内外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特色, 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索, 对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手段进行一定调整, 建立了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和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的主题思想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 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整体优化。

1. 构建递进式强化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突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中“老三段”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为序列体系的课程模式的培养模式, 构建了递进式培养模式:即初步培养、单项强化培养和综合提高的培养模式。在初步培养阶段, 学生一入学就进行专业认识实习, 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基础课外, 同时学习专业概论课, 形成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在单项强化培养阶段, 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集中的理论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 来强化学生在单项技术方面如岩土工程勘查、基础工程、地基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综合提高培养阶段主要是采用典型工程案例教学, 通过对整个工程案例进行整体介绍, 包括工程勘察、方案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多个方案的论证、讨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宽厚适宜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构建课程体系时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出发点, 首先明确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以及各科课程间的界定和联系。课程体系设置在横向上, 打破学科分割, 将全部理论课整合为五大模块, 即人文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选修课, 学生除了进行系统地理论和专业课程学习外, 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对选修模块进行课程选修, 从而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纵向课程安排上,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数学、力学-地学-勘查技术-工程实践”为主线, 同时强化外语、计算机在本专业上的应用能力。依托土木工程, 以培养注册岩土工程师为目标, 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的培养要求, 一些主干课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要有足够的深度, 从而使学生具备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地学和勘察技术等相关课程, 如岩土材料力学、土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普通地质学、矿物学与岩石学、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物探等课程, 在保证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的同时, 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如《基础工程》、《地基处理》这两门主要专业课在进行教学时, 建立了由基本理论和综合应用两部分组成的两步阶梯式的课程教学:即首先系统介绍基本理论以及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 然后通过完整工程实例进行综合性的案例教学, 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综合应用。在开设以上专业课程的同时, 还开设环境岩土工程、工程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应用软件等相关选修课程, 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专业知识更加深厚, 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3. 建立综合的设计和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机会,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环节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构建:课内的课程设计、单项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按课内实验、认识实习、单项技术实习 (如地质实习、测量实习)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依次递进地来构建实习体系, 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不断加深和强化, 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生产单位合作建立生产实习基地, 结合生产、教学及科研建立产学研基地,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我校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已经与北方设计院、河北勘察设计研究院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可直接参与到单位的实践中, 便于将学校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提高毕业后的实践能力, 实现在校学习与单位工作之间的无缝连接。

4. 加强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

加强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我校的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以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在这两个老专业的课程中, 现有“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省级精品课程, 今后, 还要继续加强学科的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培养对专业特色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主要专业。我专业现有的任职教师中, 有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5名, 他们通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熏陶学生, 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热情, 来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

篇4: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关键词:烹饪专业 技能人才 评价体系 构建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思索和探究也越来越深入,已有不少文章从评价的功能、方法、主体、内容、标准等不同的视角探讨学生评价问题。

综观各种学生评价模式,可分为选拔性学生评价、水平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通常所说的传统学生评价主要是指选拔性学生评价。选拔性评价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达到优秀,大多数人只能是中常水平,而评价的目的是要把这少数的优异者选拔出来,或者选出合格者,淘汰不合格者。它强调的是甄别、选拔的功能。选拔性评价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用外在的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鉴别和分级划等,分出高低优劣,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评价的结果比较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极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一、构建过程化评价体系

在现有学校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模式评价改革。建立以班级成绩增量、技能鉴定合格率、技能竞赛成绩、学生反馈调查、教学巡视记录等为依据的量化、过程化指标体系。

技能人才评价涵盖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建立以学生技能考核目标、知识能力考核目标、职业素质考核目标为主的综合考核标准,其中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点考核,职业素养渗透到技能与知识能力目标考核中。通过试卷考核、过程化考核、企业一线实践专家参与现场听课、现场观看指导技能训练、技能考核等形式的综合评价,将职业习惯、卫生习惯等纳入到技能成绩考核中去,经常进行量化打分。

专业学科课程成绩按以下表格进行项目分布和权重评分。

二、评价方法与实施

1.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建立“三个监控”体系和“一个反馈材料”体系。“三个监控”体系即由学校、家长共同进行学生认知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评价与考核的监控体系,由企业指导师傅、带队教师共同进行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态度、纪律、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顶岗能力评价与考核的监控体系,由班主任、任课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家长等共同对学生健康品质、责任心和毅力等进行评价与考核的监控体系。“一个反馈材料”即企业对实习生、毕业生评价反馈材料。这样形成较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建立学生、企业、家长、社会“四位一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奖励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2.课题成绩评价方法

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方式,将烹饪专业一体化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课题,并确定权重,由任课教师对课题各个项目进行评分和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平时表现,并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3.综合及亮点表现评价

学生的综合表现,即学生在烹饪专业各类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掌握了一种烹法的基础上,如何从原料上、配菜上创新菜肴?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练习才比较科学?如何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才让大家没有意见?在上课和体验的过程中,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学生对炉灶着火、被刀碰伤等都应掌握科学处理的方法。

在团队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时时努力,为个人和集体赢得荣誉。在教学中,老师要常常表扬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要得到表扬、赢得奖励也不是件难事。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分工的时候注意人员分工的轮换,使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

在个体能力评价方面,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日常的表现。例如有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仪表仪态等方面的表现如何;展示的技巧有没有掌握,能不能在同学面前展示个人的能力和风采;有没有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和学校的大型活动,在活动中有没有突出的表现。这些都要反馈到学生综合成绩中去,使学生养成重在平时、贵在经常的良好学习习惯。

4.应知应会评价

教师根据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设置学生应知、应会方面的知识点,通过传统试卷或计算机试题、答辩会、心得体会文章、问卷及调查表制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应知应会知识掌握的情况。按照课程比重纳入总分。

三、实施控制方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餐饮市场需求的烹饪专业毕业生,必须结合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这是技工学校烹饪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中之重。笔者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了专业教学规范化管理。

在烹饪教学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笔者学校结合专业特点、餐饮市场需求、5S、7S、三T、课程设置及学生特点等,制定了一系列烹饪专业教学规范,主要包括《烹饪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烹饪专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烹饪专业课堂行为规范》《烹饪专业刀工训练课教学规范》《面点技能课教学规范》《烹调技术课教学规范》《食品雕刻课教学规范》《冷菜技术课教学规范》《烹饪专业岗位实习规范》等。这些规范主要从职业道德、日常行为、专业技能、家庭行为、岗位实习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使教师、学生、家长的行为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通过教育教学的实施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专业素质。

1.实施规范的过程

(1)制定规范。由教师根据多年烹饪教学的经验及用人单位对烹饪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参照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制定系列规范制度。endprint

(2)学习阶段。烹饪专业规范经过组内讨论制定后,由班主任发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手中,并集中进行专业规范的学习、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专业规范。为实施规范做好准备。

(3)理解阶段。从学习规范到掌握规范再到实施规范,还需结合专业特点,结合餐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对专业规范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班主任、专业老师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另一方面,邀请实习生和已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使学生理解专业规范在自己成长道路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实施阶段。在上述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项专业规范的要求,在专业课、大型活动等方面进行专业规范的实施。班主任、专业教师严格把关,学生严格按规范要求去做。在实施规范时,除教师负责外,还实行学生组长负责制,各组长负责要求、督查本组成员规范的落实,并定期进行规范落实的汇报、评比、讨论、再学习,确保专业规范落实的实效性。

(5)反馈阶段。学校教育还需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使学生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在家里,都能用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要确保专业规范的实施,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进行家访很有必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不仅使家长在家中督促学生的规范养成,同时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沟通和解决。

2.实施规范的方法

(1)校内实施与校外实施相结合。校内实施是在教师的督促、组长的督查和自我约束中进行的。例如在落实集会和大型活动规范时,教师严格按要求去检查每一位学生是否达到规范的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校外实施主要包括实习规范、行为规范、家庭规范等。报到的第一天,不仅学生每人一本规范,家长也人手一本。校内由教师进行监督落实,在家由家长按规范要求自己的孩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规范的落实。

(2)课前、课上、课下实施相结合。课前的准备工作中蕴含着专业规范的落实。如课前三分钟,学生在操作间门口站好,由组长检查服饰仪表、个人卫生、用具准备等。课上更是实施专业规范的主阵地。如站姿符合标准,盘子摆列成行,墩子摆成一条线,毛巾统一放在墩子的左边等一些细小的环节,都要规范。除此之外,学生的卫生、言行举止、劳动、服务及操作等更是要规范到位。课下的行为规范、卫生规范、安全规范等也不能放松。如操作间的卫生打扫都有统一的要求,工具的放置要到位。只有课前、课上、课下全面规范,才能使规范全面落实。

(3)学生、教师、家长实施相结合。专业规范是为了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品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教师和家长只有为学生做好表率和榜样,才能使规范的落实更有说服力。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这里也强调教师、家长实施规范必要性,每位教师不仅按规范要求学生,也要按规范要求自己。

3.规范的检查及落实

(1)教师负责。教师和班主任在每一次活动、每一节课上,都必须把握好课前、课上、课下等环节,严格执行烹饪专业规范,要求学生、督查学生。

(2)组长负责。每一次上课,在课前、课上、课下,各组组长都要严格检查本组成员的规范落实情况,实行组长负责制。

(3)家长负责。建立家长联系卡,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等及时向学校汇报,共促学生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润洲.学生评价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2]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作者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endprint

(2)学习阶段。烹饪专业规范经过组内讨论制定后,由班主任发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手中,并集中进行专业规范的学习、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专业规范。为实施规范做好准备。

(3)理解阶段。从学习规范到掌握规范再到实施规范,还需结合专业特点,结合餐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对专业规范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班主任、专业老师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另一方面,邀请实习生和已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使学生理解专业规范在自己成长道路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实施阶段。在上述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项专业规范的要求,在专业课、大型活动等方面进行专业规范的实施。班主任、专业教师严格把关,学生严格按规范要求去做。在实施规范时,除教师负责外,还实行学生组长负责制,各组长负责要求、督查本组成员规范的落实,并定期进行规范落实的汇报、评比、讨论、再学习,确保专业规范落实的实效性。

(5)反馈阶段。学校教育还需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使学生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在家里,都能用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要确保专业规范的实施,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进行家访很有必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不仅使家长在家中督促学生的规范养成,同时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沟通和解决。

2.实施规范的方法

(1)校内实施与校外实施相结合。校内实施是在教师的督促、组长的督查和自我约束中进行的。例如在落实集会和大型活动规范时,教师严格按要求去检查每一位学生是否达到规范的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校外实施主要包括实习规范、行为规范、家庭规范等。报到的第一天,不仅学生每人一本规范,家长也人手一本。校内由教师进行监督落实,在家由家长按规范要求自己的孩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规范的落实。

(2)课前、课上、课下实施相结合。课前的准备工作中蕴含着专业规范的落实。如课前三分钟,学生在操作间门口站好,由组长检查服饰仪表、个人卫生、用具准备等。课上更是实施专业规范的主阵地。如站姿符合标准,盘子摆列成行,墩子摆成一条线,毛巾统一放在墩子的左边等一些细小的环节,都要规范。除此之外,学生的卫生、言行举止、劳动、服务及操作等更是要规范到位。课下的行为规范、卫生规范、安全规范等也不能放松。如操作间的卫生打扫都有统一的要求,工具的放置要到位。只有课前、课上、课下全面规范,才能使规范全面落实。

(3)学生、教师、家长实施相结合。专业规范是为了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品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教师和家长只有为学生做好表率和榜样,才能使规范的落实更有说服力。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这里也强调教师、家长实施规范必要性,每位教师不仅按规范要求学生,也要按规范要求自己。

3.规范的检查及落实

(1)教师负责。教师和班主任在每一次活动、每一节课上,都必须把握好课前、课上、课下等环节,严格执行烹饪专业规范,要求学生、督查学生。

(2)组长负责。每一次上课,在课前、课上、课下,各组组长都要严格检查本组成员的规范落实情况,实行组长负责制。

(3)家长负责。建立家长联系卡,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等及时向学校汇报,共促学生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润洲.学生评价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2]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作者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endprint

(2)学习阶段。烹饪专业规范经过组内讨论制定后,由班主任发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手中,并集中进行专业规范的学习、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专业规范。为实施规范做好准备。

(3)理解阶段。从学习规范到掌握规范再到实施规范,还需结合专业特点,结合餐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对专业规范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班主任、专业老师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另一方面,邀请实习生和已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使学生理解专业规范在自己成长道路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实施阶段。在上述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项专业规范的要求,在专业课、大型活动等方面进行专业规范的实施。班主任、专业教师严格把关,学生严格按规范要求去做。在实施规范时,除教师负责外,还实行学生组长负责制,各组长负责要求、督查本组成员规范的落实,并定期进行规范落实的汇报、评比、讨论、再学习,确保专业规范落实的实效性。

(5)反馈阶段。学校教育还需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使学生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在家里,都能用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要确保专业规范的实施,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进行家访很有必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不仅使家长在家中督促学生的规范养成,同时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沟通和解决。

2.实施规范的方法

(1)校内实施与校外实施相结合。校内实施是在教师的督促、组长的督查和自我约束中进行的。例如在落实集会和大型活动规范时,教师严格按要求去检查每一位学生是否达到规范的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校外实施主要包括实习规范、行为规范、家庭规范等。报到的第一天,不仅学生每人一本规范,家长也人手一本。校内由教师进行监督落实,在家由家长按规范要求自己的孩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规范的落实。

(2)课前、课上、课下实施相结合。课前的准备工作中蕴含着专业规范的落实。如课前三分钟,学生在操作间门口站好,由组长检查服饰仪表、个人卫生、用具准备等。课上更是实施专业规范的主阵地。如站姿符合标准,盘子摆列成行,墩子摆成一条线,毛巾统一放在墩子的左边等一些细小的环节,都要规范。除此之外,学生的卫生、言行举止、劳动、服务及操作等更是要规范到位。课下的行为规范、卫生规范、安全规范等也不能放松。如操作间的卫生打扫都有统一的要求,工具的放置要到位。只有课前、课上、课下全面规范,才能使规范全面落实。

(3)学生、教师、家长实施相结合。专业规范是为了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品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教师和家长只有为学生做好表率和榜样,才能使规范的落实更有说服力。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这里也强调教师、家长实施规范必要性,每位教师不仅按规范要求学生,也要按规范要求自己。

3.规范的检查及落实

(1)教师负责。教师和班主任在每一次活动、每一节课上,都必须把握好课前、课上、课下等环节,严格执行烹饪专业规范,要求学生、督查学生。

(2)组长负责。每一次上课,在课前、课上、课下,各组组长都要严格检查本组成员的规范落实情况,实行组长负责制。

(3)家长负责。建立家长联系卡,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等及时向学校汇报,共促学生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润洲.学生评价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2]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篇5: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管理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摘要】: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来探讨,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入手,思考了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方向,并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前言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赢得了全球刮目的成绩, 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也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应用型的车辆方面人才真可谓是求贤若渴。

2.应用型车辆人才的概述

2.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

应用型人才即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性人才更应该突出的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是需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在素质方面应该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责任心、意志品德、心理素质。

2.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型人才按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技能应用型,主要是通过高职和高专院校培养;知识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所培养;理论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重点培养。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的目标往往都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立足市场、职业,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

2.3车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拓宽知识面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并拓宽专业的服务面。这就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四年学习生涯中,不仅要学习与车辆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譬如说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但往往被学生们忽视的学科。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又尤其是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计划则更应该围绕这一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但要能从课堂中学得知识,更需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培养能够从各方面获取所需的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通过实验课、基础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和社会等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二是要充分重视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三是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

3.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1现有的培养体系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往往受传统教育的质量观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欠缺评价手段。

(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从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缺乏学习兴趣。

(三)受实践课程的学时限制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3.2可取的革新考核方式

(一)教材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不使用指定教材,但列出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目。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外,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自学相关的内容。期末的考核中的部分试题也可涉及参考书目。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不应该过于的单一。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习和实习报告或研讨会报告等。比如学生分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并出具分析报告等。这样不光可以提升学生在对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提升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3.1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车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认识到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更加了解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为企业带来价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出最适合自身的未来的潜力员工,同时也节省了未来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经费,也可谓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对现阶段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可这也同时是机遇,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为向导,同时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为方法加以改变。在这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虚心向西方的汽车产业强国学习。与此同时更应该意识到高等学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在这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应该要有充分的决心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车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庆华.面向能力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学咨询.2010(1)

[2]胡如夫.中德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A).1008-7109(2013)02-0083-04

篇6: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更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规格且符合建筑企业要求的人才,将是今后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就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中,以项目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由于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往往供不应求,建筑工程这项课程也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创新教学模式,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其中尤以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最为突出,强调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建筑工程企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

1.实行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方面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用人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求较高,应届生必须具备快速适应施工环境并且能熟练操作相应设备的能力,做到一入职便可上岗,企业不需要再投人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新员工。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实际工程的实践操作与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施工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能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为了能够满足现代用人企业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人才市场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诸多用人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与企业要求为培养重点,推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能够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项目为主导的新型实训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为各大高职院校所采纳。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学习,建立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判断能力,对于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出色解决的事件处理能力。通过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上岚工作的能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既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2.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概述

2.1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规划

由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建筑施工的一线人才,同时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主,将所学的建筑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施工项目相结合。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老师这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后期的教学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有效运用,并且帮助学生陕速适应施工现场的环境。

2.2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项目

在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中,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期的工程项目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常见问题,积极完成工程任务。要尽量避免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脱轨,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将所学知识运用的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2.3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实施

依据项目教学的规划,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对学生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组计划以及小组学习目标,尽量保证小组的平衡性,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做好督导工作,对于小组项目中所遇到的施工问题以及小组成员实践操作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实践项目完成后,对各个小组所遇到的施工问题以及各小组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做出总结。对于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以及操作失误应当及时指正。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对于措施处理妥当的小组则应给予肯定。在总体教学结束后,教师们应集中讨论教学中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项目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2.4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考评

以往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考评多来源于理论课程考试,这样的考核体系无法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考评过于片面化。为了满足建筑施工用人企业对于人才高素质、高能力、高规格的要求,项目教学体系也采用相应的考评方式。由教师负责制定实践项目以及考评标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项目实践表现进行详细考核。考核应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始,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小组分工、项目实施以及最终结果等多方面作为参考要素,教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公平公正的考评,同时对于权重的分配,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篇7: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能否促进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目前,我国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面临着严峻形势:全国水利行业61.9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61%;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31.4万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特有工种技术工人总数的1.15%,高级技师仅34人。可见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例非常之小,高级技师更是少得可怜,平均每省还不到1人。水利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已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有米”难寻“巧妇”。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近几年来,水利部对水利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相继在行业内开展了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正在组织制定的“十一·五”水利人才资源规划之中,并启动“三年三千名新技师培养计划”等,为水利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水利行业有关单位也纷纷启动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下面,我就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体系、机制和制度建设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必须建立健全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体系

1、培训组织工作体系

实施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需要在水利部人才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水利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以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实施,各级水利人才机构具体牵头,各类优质培训资源积极参与”的全行业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组织工作体系。通过“水利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牵头做好行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质量评价、师资培训、基地认证、鉴定考评、技能大赛、宣传表彰、交流协作等工作,并积极促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书等有关制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行业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需要通过成立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管理机构,建立与当地政府和各类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调,牵头做好省级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2、培训标准规范体系

要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以及《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标准》,建立水利行业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标准规范体系。内容包括: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整体培训方案、质量评价方案、师资能力结构要求、培训基地设备基本要求等等,并提出相应工种的职业岗位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

3、培训资格认证体系

要建立对水利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格认证和对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对培训基地的认证工作重在质量监控与评价环节,对培训师的认证工作重在培训与技能教学业务提高的环节。这个资格认证体系的实施将体现“质量为先、不断完善、滚动发展”的原则。

4、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和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与单位认可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上,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加大职业鉴定与考评力度,逐步完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行业评审、单位聘任办法,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关键的生产运行和检修岗位设立首席职位,发挥技能带头人作用。

二、加紧建立和完善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1、建立和完善水利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

各用人单位要加紧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培训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促进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强化培训与鉴定考评紧密结合的机制

培训是基础,鉴定考评是手段,促进更多的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是目的。我们要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明确把取得行业高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申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必要条件之一,以鼓励督促水利技术职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促其岗位成才。

3、建立水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融通机制

通过促进仿真模拟技术和现代培训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建设远程教育培训和信息网络平台,融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注册信息管理体系,融和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关系,共享行业教育培训优势资源,以满足水利行业技能人员终身学习、多样化学习的要求。

三、建立和健全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

1、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要坚持高技能人才培训与各种培训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各单位要根据事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强化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各类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水利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和高技能人才的学习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模块化的培训内容,远程或集中授课等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并提供相应的行业资源支持和技术规范服务。

2、技能大赛制度和表彰制度

要坚持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竞赛、比武相结合,建立和健全行业技能人才比武和技能竞赛制度和表彰制度。水利部应适当频度地开展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大赛和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评选表彰,可两年开展一次,并以此推动全行业积极开展相应的技术比武或表彰活动,形成促进水利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逐级选拔制度和逐级表彰制度。

3、在水利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篇8: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人才,测量工程,课程体系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测量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测量理论知识,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测绘技能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目前的现状来看,出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等不协调现象。因此,要在深入进行测绘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按行业需求预测市场需要人才状况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积极建立以职业及技术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强调应用性,突出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一、测量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测量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测量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国民经济建设部门从事测绘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以国家基础测绘、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铁路与水运)、国土与房产、工业企业、海洋、建筑、水利、电力、石油、冶金、国防、测绘、工程勘察、城市与企业信息管理为服务对象。根据本专业的服务对象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工程测量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工程测量员、大地测量员、地籍测量员、房产测量员等。

二、测量工程专业工作任务及能力结构

(1)工作范围。①从事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程测量、有关地籍与房产测量等测绘工作。②能够从事各种控制测量、进行控制网严密平差、GPS有关数据采集和软件应用、数字化测图及计算机成图等工作。③从事各种新型测绘仪器、测绘软件的培训、技术支持与销售等工作。

(2)知识结构。具有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具有本测绘专业必需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识图、土建工程概论、计算机绘图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籍与房产测量、数字化成图、GPS的专业知识,具有测量平差、GIS、航测与遥感的专业理论知识。

(3)能力结构。①通用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业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②专项职业能力。测量职业的特色是———外业: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高超的技巧,进行娴熟的操作,来获得所需的空间信息;内业:进行数据处理和成果整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于一体。所以,学生将拥有测量仪器使用的能力,地形图测绘的能力,地籍、房产测量的能力,控制测量和平差计算的能力,工程测量的能力,数字化成图、航片处理、外业调绘的能力,测绘软件应用的能力、GIS应用的能力,卫星遥感应用的能力等。由测绘生产单位的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筛选、归纳、分析,并反馈多渠道的信息, 得出工程测量专业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构建体现工程测量中、高技能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门知识要求的行动领域。

三、测量工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根据职业行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优化,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必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与专业教育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职业迁移性和终身教育特点,使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科学探索及灵活应变等具有继续不断发展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适应经济变化和工作场所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在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动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保证。

四、测量工程专业课程类别设置

通过上述对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进行的分析,要想找到知识、能力、素质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三者得到协调发展,测量工程专业课程应由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专业素质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专业拓展能力类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践类课程组成。

(1)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等。

(2)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核心类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专业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主要课程包括《测绘CAD》《工程概论与识图》《测量平差数据处理》《基础测量技术》等。

(3)专业技能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可以分若干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组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适应了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课程包括《控制测量》《管线测量与信息系统》《GPS测量技术》《工程测量》等。

(4)拓展技能类课程。拓展技能类课程是为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而设置的一类课程。拓展技能类课程也可以灵活组合,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选择。主要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籍房产测量》等。

(5)综合技能实践类课程。综合技能实践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测绘仪器操作技能和综合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测绘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综合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生产实习等。同时通过综合技能实践,还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以及认真负责等优良品质。学生通过学习,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同时在学习期间,参加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还可获得中级测量工的职业资格证书。

篇9:谈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论文

摘要:以最近四届本科学生为试点,结合本校安全学科特点,采用2+2的培养模式,构建了“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阐明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在保持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成功地实现了由面向煤炭(单一)行业的安全人才培养到面向多行业的高素质安全人才培养。

关键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2-0080-06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而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它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和保证人员财产免受损失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安全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安全工程本(专)科专业,但由于安全科学是一门正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安全问题本身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全国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仅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很难适应各学校特点和培养模式。所以,本文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确定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便完善和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为其他兄弟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安全科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素质和创新精神及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监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安全工程学科是横断型学科,也是交叉式学科。安全科学在其诞生之初就汲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哲学等基础科学的营养,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就是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雄厚的基础知识;二是在技能上应具有从事理论研究和处理安全问题的实际能力;三是在德育方面应具有求实创新和献身安全事业的职业道德。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安全学科特点,低年级(第1~4学期)按学科大类培养,高年级(第5~8学期)按需求和专业方向培养,采用2+2的培养模式,同时将安全工程专业分为矿山通风与安全和安全技术及管理两个方向,在第4学期未,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学生自己选择方向,然后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两个方向选择课程,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第8学期,分两个方向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特色

由于安全科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性,这种特性反映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中就是不同的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各具特色,就是依托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技术的行业安全,如矿业安全、火灾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交通安全、核安全、航空航天安全、机械安全、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众多院校。如何在众多的院校中将自己的安全工程专业办出特色,是在专业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专业要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将社会的近期人才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要较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置的专业和与此相配套的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其次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即所在学校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实际情况能为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什么样的软、硬件条件。因此,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该专业具有自己的特色。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国内创建最早的高校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成立通风安全教研室,从事矿山通风安全技术与工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1983年在国内招收首届“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学生,199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将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调整为安全工程专业,我院1998年开始招收安全工程本科学生。1982年挂靠采矿工程硕士点招收通风与安全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体系。

依托本专业,教学队伍和实验室经过长期的建设,已经批准建立了安徽省“矿业安全”科技创新团队,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产学研矿业工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安全工程学科是学校和省重点学科。该学科具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安全工程学科主要以瓦斯灾害防治、矿山通风、矿井防灭火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安全。安全工程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煤矿通风与安全方面方面具有较突出的优势,取得了一大批与此相关的科研成果,鉴于以上的分析,综合考虑学校内、外两方面的条件,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为“矿山通风与安全”方向,以便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办学优势,使该专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考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向化工、建筑、电力、石油等方面拓展,又设立“安全技术与管理”方向,适应社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从2002级到2005级安全工程学生分方向情况表如表1所示。

三、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及课程体系

根据安全科学体系结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特点,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弹性模块的结构。关于知识结构模型,研究者曾提出多种模式,如T型与Ⅱ型结构模式、金字塔结构模式和蜘蛛型结构模式等。根据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T型和Ⅱ型知识结构模式是安全工程学生比较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c3172,本科课程设置分为工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大知识模块,三部分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36%和11%。根据三大知识模块,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大模块组

成:即公共课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实训环节。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按教育部工程专业的一般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选修课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见下页)。

在图1课程体系中,一是体现了“基础厚”,着重强调了数学、力学、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化学以及电学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安全生产运行和事故分析,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知识。二是体现“知识宽”,除了基础课范围宽外,在专业课设置上也注意到知识面宽,例如,矿山通风与安全方向增加了《煤矿危险源识别与评价》与《矿山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安全技术与管理方向,专业课涉及到化工安全、电气安全、建筑安全、设备安全、空气净化等;三是体现“实践能力强”,英语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四年不断线,计算机教育,一、二年级设有《现代工程制图》、《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Basic程序设计》,三年级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四年级设有《矿山(非矿山)安全工程CAD》,毕业设计或论文采用计算机打印和制图,毕业答辩要求学生制作幻灯片,加强计算机训练;一、二年级设有《大学英语》、三年级设有《专业英语》,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有英语摘要,同时翻译一篇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英语。四是体现实践环节教育四年不断线,除了理论学习课外,还专门开设的安全专业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内外实践环节,以及各种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条件。五是增强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由于管理和法规在安全工作的实践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开设了法律基础、经济管理基础和安全管理学与安全法规四门与此相关的课程,这四门可相互补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掌握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六是增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在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精神品质。

可以看出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以基础课程为核心,在突出本行业特色的同时兼顾其它行业领域,通过学生自选专业方向,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煤矿以及其它行业知识的了解,加强了专业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工作中去,使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以上分析,课程体系设置特色是基础理论课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人文素质;专业基础课设置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训环节多样化,毕业论文与导师课题相结合。构建了“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四、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素质培养途径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寓于各个教学环节和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主要通过提高老师队伍素质;师生参加科研,增强实践和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环节。在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思维、观察、想像、自学、设计、研究、创新、操作、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能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学历层次。采用引进、自己培养和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目前已有和在读博士学位的有15人,学缘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二是通过配备指导教师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同时,为了适应安全技术与管理方向教育,每个教师都需要扩大电气、化工、建筑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及其安全技术知识。三是加强思想建设,通过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知名校友讲座、事故调查和案例分析,增强教师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二)科研紧密结合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一是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面向现场,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二是利用科研经费购买实验设备;三是利用课堂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和现场参加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四是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科研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胚的能力,培养教师和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习兴趣培养

针对多数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陌生、误解、甚至反感的实际,每年举办多次专业咨询座谈会、名人和知名校友讲座,以及利用课堂和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培养专业感情、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和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如淮南市“119消防日”、“安全法宣传月”活动等。

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举办“安全知识竟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和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大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大赛,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

(四)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毕业实习和设计模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辨别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实习和工程实践等教学环节,进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训练。

1优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质量

选择技术装备和技术条件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保证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对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将安庆石化、淮南和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公司和新集公司等单位现代化矿井为挂牌的实习基地,淮南电厂、淮南化总工厂、淮南消防总队、淮南石油公司等单位作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并且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提高实习效果。

2改革毕业实习和设计模式

从98级起,改变了集中实习和多人一个设计题的单一模式。对已签订就业合同的同学一般要求到未来就业单位实习、并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做毕业论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一是针对未来单位实际情况,收集毕业设计或论文所需的资料。这样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就有针对性,真刀真枪。二是到自己将来工作的单位实习,为了给“未来的老板”有个好印象,学生的自学性大大提高,设计质

量也有较大提高。甚至有的单位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三是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提前熟悉单位环境和人员,实习内容与将来工作性质一致,使学生就业后进入角色的时间大大缩短。有的单位将实习和设计作为同学的试用期,参加工作后就转正。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独立工作的经历。

(五)深化教学改革,凝炼专业课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凝炼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突出专业课新知识、新技术,构建既实用又可灵活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是能力的培养基础,经过精心设计研究,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本功分为:管道阻力计算、流机特性测试与应用,网络计算与分析,温度、压力、浓度等物理场计算机模拟,消防给排水、消防报警和防灭火设计,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危险源识别与评价,通风和安全工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模块。在四年里通过课程设计、课后作业、毕业设计等过程,要求对这些内容得到练习和熟练掌握。改革教学方法,采取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扩大学生选修课的范围,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充分发展个性,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六)改革考核方法

主要专业课实行教考分离,部分专业课程采用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改革了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形式,采取公开答辩和小组答辩相结合,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的平时成绩(30%)、评阅人(非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或论文)评阅成绩(30%)和答辩成绩(40%)三部分组成,并对答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五、结束语

上一篇:乡森林防火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骨科优质服务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