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职在培养我国现有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对职业能力的教育,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笔者重点论述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1:

新工科视域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摘  要: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以新经济、新业态特点为背景,着力于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研究,建立新工科下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着力于面向BIM技术、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模块化、动态化课程体系;着力于“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回归工程教育的育人本质,实现多门学科交叉以及信息技术融合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造升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科学思维及人本思维,从而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培养转为引领未来的教育取向。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前言

新工科建設是国家应对新经济、新业态挑战,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形势、新技术、新经济的内在特点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作出相应变革。

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工程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技术上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的时代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何对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升级,如何调整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拓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内涵,确定新型建筑工程技术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建筑工程技术新型专业支撑体系,是文章探索的关键问题。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新工科的基本特征是“理念新、要求新、途径新”。而刚刚经历的“新冠病毒”战役中,建设者10天交付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11天交付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人们说:火神山医院=火速+神速,其实它是装配式快速建造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是装配式建筑为武汉抗疫提供加速度。世界级的全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让我们见证了工业化建桥的魅力。世界最高的贵州北盘江大桥见证了BIM技术实现管养可视化、信息化。建筑设计可视化、施工装配化、管理BIM技术信息化与新工科的“三新”特征极其吻合;BIM、装配式必然成为应用型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对我院面向建筑装配式、智能化的“新工科”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升级和改造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二、面向新工科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2019年在行业社会调查中,针对土木行业设计院、施工单位、甲方等245家單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事业单位占9.1%,国企占31.2%,民营企业占42.5%,私营企业占17.2%。在调查社会对建筑行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四个方面按照1-10分进行评价,在对毕业生素养满意度方面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按照1-10分进行评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评价从低到高依次是: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企业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的是实践能力8.9分,说明至2015年起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实践学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评价最低的是跨界整合能力,这也正是新工科所需要培养的人才,创新创业和团队协作能力尚需提高。

调查的素养满意度方面(见图2),满意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单位和企业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表示比较满意,但是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偏低,满意度仅有3.8分, 主要体现在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的欠缺,道德素养也有待提高。鉴于此,在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升级和改造中,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方面有必要增强,调整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产业需求。

三、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建设现状

2017年开始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增加《大学生创业基础》《建筑工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并将实践学时比例增加到51%。2018年在 “新工科”背景下,与施工、房地产业等企业和单位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注入新技术,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创业”为原则,优化了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将装配式技术、建筑BIM信息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融入传统课程体系,增强专业的时代感,提高专业的竞争力。

(二)教学方法

2018年开始积极逐步探索了“以本为本”教学模式的改革,“土木工程施工”理论课采用现场教学法、讨论式、情景教学授课方式;“建设法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走进模拟课堂,体验不同角色和工种;实践教学“理实交叉与结合”,实现“以学生为

主体”现代教学模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见图3)。

2015年《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16年获批教研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2018年《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实验实践条件现状

2016年建立了建筑工程创新实训基地,包括实体构造展示,安全体验展示,生产实习实践基地,2017年建立了BIM5D实训室,2018年材料力学、建筑材料、结构检测实验室增加了液晶触摸双屏智能互动黑板,为理实一体化的云课堂、智慧课堂创造了条件。2019年3月建立了钢结构实训基地,2019年虚拟仿真试验室、智能检测试验室正在启动,为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验条件。

四、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升级

(一)基本思路(见图4)

1. 跨界整合资源,有机融合BIM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建造等跨学科知识,整合新业态下全周期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观。

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交叉复合型工程人才”。

3.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动态专业课程方案,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完善通识课教育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课程个性化。

4. 以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分层教学等多样化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新时代课堂教学模式。

5. 以教师发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为等环节为有效切入点,构建了呈现多元化特点的教师教学生态共同体。

(二)具体措施

1. 人才培养。调研分析国内外高校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案例,考虑我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构建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与新兴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布局面向BIM、装配化技术和智能建造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通识课教育体系。加强基础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以文科培育工程人才“软文化”,以理科增强“硬实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3. 课程体系。设置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课程模块的目标都是源于专业培养标准,没有学科与专业的烙印,只是要求通过模块内课程的协同作用实现模块目标(见图5)。

4. 动态专业课程方案。通过选修课程的动态设置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重,减少必修课的学分要求,形成更为灵活的、覆盖范围更广的多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课程个性化。

5. 理论课教学方法。开展开放式教学,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重要的引导和指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场教学法、微课、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动手制作模型式等教学模式多样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6. 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适当增加学生主导的探究式课堂,强化问题导向的实训,注重“体验感”,实习注重“全员化,全程化,多形式”。

7.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一线贯穿三课堂”多层次全过程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师生交流平台等多元平台,多方力量协同,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8. 师资队伍。将教学工作与工程师角色、人生导師角色,社会培训师进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共同体。

五、结束语

针对建筑业在新业态下的发展,对我院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升级,回归了工程教育的“以本为本”的本质,凸显“新工科”理念,人才培养既考虑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又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创业,同时重视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特色。同时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课程体系,为我院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型土木工程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土木工程教育的“新体系”。理论课、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层次化,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工程教育理念。将教学工作与工程师角色、人生导师角色,社会培训师进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学生态共同体。在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下,我院新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一定会适应智慧建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武鹤,孙绪杰,魏建军.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6):12-16.

[2]陈书汉,万国香.新工科背景下光电技术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嘉应学院学报,2018,36(10):89-91.

[3]吕红梅,谷颖.新工科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01):66-70.

[4]匡星,谭平,邹艳.试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四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重庆建筑,2019,18(03):32-33.

[5]张民.基于新工科背景的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出版的转型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9(04):93-97.

[6]肖荣辉,王爱景,孔佩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三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探索,2019(02):69-73.

[7]黄荣兵,张洪,于曦.新工科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9):120-124.

[8]李春华,李冰峰,胡景娟.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科学,2018,9(11):28-29.

作者:王晓琴 杨芸 臧园 周楚兵 赵跃萍 孙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2: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在培养我国现有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对职业能力的教育,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笔者重点论述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要求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知识的建筑人才,同时当前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建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企业不仅仅需要一批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一批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人才。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确保充分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整体施工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施工技术力量薄弱,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从事生产一线的基层员工很少有受过专业学历教育,大部分都是只受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这些都导致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较差,工程安全隐患较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要在建筑行业中配备大量的受过专业教育的基层技术人员。同时,随着我国监理事业的不断发展,监理公司也需要补充一批能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管理的专业性人才。所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当前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受传统思想影響,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重理论知识教育。传统思想认为,高职学生应该成为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知识体系相对完备,并且能够顾及实用技能的本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的技术人才。当前随着建筑工程日益国际化,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甚至相关的用语和符号等都在不断冲击原有的教材内容。因此,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与之相匹配。但是现行的教学模式从人才总体培养目标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上,都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而实践性教学过程占据总课时的时间比例不超过20%。专业教学活动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中心,以培养实践技能的教学环节为辅助。该教学模式是以高职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最终以考试为成绩结果的评定。在这种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整体偏差,空有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是这种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普遍现象。

(二)实践性的教育基地、实践的设备以及设施等不充足

受传统观念以及高职院校自身资金能力等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育基地不确定,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的设备和设施严重不足以及现有实验设备利用效率不高,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高职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依然延续和重复着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和教育严重脱离了生产建设实践。由于对现代教育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从配备、职称晋升、绩效考核评定等方面都被另眼相看,这样就严重打击了有关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实践性教学仅仅被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更有甚者,会随意取消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流于形式。

完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应该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宗旨,以培养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目标。

(二)专业定位

需处理好三个关系,其一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其二应设置复合型专业,努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其三要协调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不仅要满足现状的需求,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市场发展需求。总之,专业定位要坚持以应用型职业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技能教育和职业认证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培养模式的构建

1.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的第一线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其具备从事建筑相关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轴,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实用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因此,该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进行该专业教学的时候,应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首要地位,充分利用实训中心或者是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例如在实训中,对于建筑工程中的模板、钢筋、脚手架、混凝土等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施工,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操作示范。通过实习和实训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进而确保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强化对学生的认证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有学历证,还应该具备执业资格证,确保学历教学和职业认证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来考取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等从业资格证,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教师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活动,或者安排教师接受专业培训,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或者专家来进行讲座,进而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求。可以说“双师型”的教师是产学结合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同时可以大力推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改善教学条件,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此外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能够及时获取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然后教师在将这些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实践证明,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建筑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应用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总之,建筑人才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努力培养出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克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 (05)

[2]郑敏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01)

[3]朱平.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实践与思考——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才智,2015(03)

作者:李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发展高职教育对于我国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为了适应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广大高职院校必须清楚意识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完善,如此才能为社会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阶段,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等。在我国高职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催生出了许多教育模式,如“订单式”“岗证单一体化”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课堂教学和行业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广大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但据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企业以及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稀薄,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落后等情况,以至于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就业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加强和行业、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联系,逐渐构建一个覆盖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的发展平台,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重视专业品牌建设,争取政府支持

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趋势,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视,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建设,丰富课程内容,增加精品课程数量。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全面提升专业实验实训条件。这样可以逐步提升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吸引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行业协会事务

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到地方建筑行业协会的事务中,如参与规范和标准审定,自觉承担着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三)加强校企政行合作,构建合作育人体系

首先,加强院校和企业、政府以及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开发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和政府合作开设定向人才培养班,和其他院校合作组建中高职一体化试点班等。其次,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将教学过程和建筑施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社会能力,最终实现对专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各项专业技术的熟练运用。最后,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培训计划,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时融入思想人文素质的训练内容。

(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保障课程体系的有效性,需要结合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测量员以及安全员等实际岗位的具体要求,在传统教学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各项专业能力需求和标准,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实现学校教育和岗位资格之间的完美衔接。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先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引进和推广,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上述过程中,必须要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进行充分的考虑,使所有学生的个体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具体来讲, 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计划和目标的制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范目标对新人进行标准化培训。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对此,必须借助广大高职院校的力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以及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输出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建筑类专业“教学做一体,科创技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126)

作者:夏正兵

上一篇: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