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析

2022-09-10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心理品质, 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条件, 包括三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其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基础, 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动力, 由此形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三维复合结构。

1 专业知识

这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维。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他们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由学科知识、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构成。

1.1 学科知识

教师具备的特定学科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前提。课堂教学一般都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有效传授。在一定条件内, 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其掌握的学科知识正相关, 因此, 教师的学科知识要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今天, 世界演变如此迅速, 以致于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员不得不接受此事实:他们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 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

1.2 基础知识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相关基础知识, 包括相关学科知识、外语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如果一位教师仅有狭隘的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 不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授课时是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的。而且教师要跟踪学科的前沿动态, 更新和强化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 还必须有一定的外语知识。新时代的教师面对的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新一代学生, 面对的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新一代学生, 因此还必须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3 教育科学知识

要实施好教学, 教师还须掌握相应的教育科学知识, 不仅包括一般性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法, 而且要对整个教育科学体系有深入了解。学者未必是良师, 掌握学科知识只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学是一项有规律的、充满艺术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关于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 如教育学、德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掌握好教育科学知识, 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 反过来, 学生才能有效接受到相关信息。

2 专业能力

这是教师专业素质的能力维。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在活动中体现的, 又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而相应具备的能力, 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顺利有效进行。

2.1 教学能力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体现出教学能力。按照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等。

教师须具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 在教学时做到纵横联系、新旧融合、增删得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一个出色发挥自己组织职能的教师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 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使用多种教具及辅助设备, 让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饱满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讲解有关疑难问题时, 能够把握教学的艺术性, 做到语速适中、声音洪亮、表达流畅、引用正确、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教师还须具备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和实际的教育情境, 有效地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条件, 对学生实施教学活动。原始的黑板、粉笔、讲义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教育信息的网络化, 教学装备的现代化, 教学方式的技术化, 这一切都使未来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也使教师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大幅增加。试想在当前知识高度膨胀的时代, 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大幅度提高, 不利用教学媒体授课, 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怎么可能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呢?

2.2 科研能力

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化, 也是教师专业化的特征之一。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教师要细心观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现象, 总结教学经验, 探讨教学体会, 反思教学理论, 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应积极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了解前沿知识, 参加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企业服务, 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 更新知识, 形成理论, 写出论著, 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3 实践能力

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才能更深刻把握理论知识的内涵。在中、美教育的比较研究中, 人们发现:在纯粹的知识积累方面, 美国教师不如中国教师, 美国的学生也考不过我们中国的学生。但人家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超过我们, 比我们有后劲。这是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美国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读死书, 死读书, 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所以教师在有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 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专业精神

这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动力维。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动力。教师的专业精神指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个性修养。

3.1 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 即师德, 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师德是教师立身立业的根本。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干一行爱一行, 爱一行钻一行, 精益求精, 尽职尽责, 是教师应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提高师德规范, 要突出育人功能, 当好人师;要养成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要热爱学生,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价值观。

3.2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 是一种教育观, 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人的发展观、学生观、知识观等, 这些基本教育观不仅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一整套价值观体系和精神支柱, 而且也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依据。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其一, 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主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 认识和接受素质教育, 同时要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其二, 人才质量观。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是教师实施教育过程的航向标。其三, 终身学习观。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 而贯穿于人的一生。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3个性修养

个性修养决定教师的精神风貌, 是具有一

1加强对在校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鼓励在校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是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活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加强对在校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校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其个性的自我表现, 是对生活自立的追求, 能使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信念、理想等心理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 学生独立地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或者是进行实验、采集数据, 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纳入自己的智力思维过程, 从而得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形成符合逻辑思维或者科学合理的结论, 这一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报告会、出版学术刊物等活动, 不仅锻炼提高了其创造能力,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 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当前在校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遇到的主要难题

对在校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问题, 一直是本科教学中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在校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学校领导认为, 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需要, 学生应以学习为主, 打好文化基础和专业素质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任务较重, 不具备参与科研的条件, 高年级学生是充分了解专业知识的时期, 繁重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也注定没有更多时间参与科研;科研工作时间没有规律性, 参加的更多形式是个体为主的行为, 过多的参与科研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导致学生难管理。所以他们认为, 在校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没有必要。

二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缺乏应有的经费支持。普通院校不同于科研院所, 目前, 大部分的普通院校承担的科研任务都不够饱和, 一些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院校, 承担的科研任务就更少, 许多教师申请的课题都出现难于立项的情况。即使承担有课题的教师, 要选拔年轻人参与研究, 也多为熟知本课题的高学历老师, 因此不可能有经费支持学生科研, 更不可能将自己的课题经费用在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上来。

三是教育机制制约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大学大多采用学分制, 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学分才能拿到学位, 否则毕不了业, 大量的必修课目都得花费时间, 科研对于学生而言就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再加上英语四、六级考试, 虽然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 但一些院校还是没有把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脱钩, 拿不到学位即意味着毕不业, 这就从主观上造成学生宁愿把时间花在学习英语方面, 而根本不会再有过多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来。

3加强在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科研育人的思想

科研能力作为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 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面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经济对科研人才的现实需求, 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给在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在院校教育中, 我们要确立全方位合力育人的观念, 充分认识科研活动对人才培养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自觉地把科研育人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 提高科研育人的自觉性。二是要确立教学科研一体化观念。院校以教学为主是必然的选择, 但教学和科研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教学具有科研的功能, 科研也具有教学的功能。任何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 都是一个学、研结合、研学互补的过程, 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 要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培养模式, 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真正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型人才培养体系。

3.2 健全学生科研机制, 为在校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机制, 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建立学生科研专项资金, 为在校本科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二是建立教师辅导机制, 要把教师辅导学生科研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使教师不断把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吸收学生担任自己的科研助手。三是建立并完善学生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 划分等级, 作为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可根据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也可设立科研学分制, 把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 给予学分奖励。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3.3 开辟多种渠道, 创造学生科研实践机会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因此, 学生科研实践必须是以服务教学为基点的。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活动。可结合课程 (毕业) 设计 (论文) 进行, 指导教师应着重指导其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为其完成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结合院校科研任务组织在校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院、系、教研室都分别担负着一些课题的科研任务, 尽管这些课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艰巨性的特点, 但在研究过程中, 适当地让本科学生参与其研究过程, 比如协助老师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跟随老师调研, 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等, 都会对开阔学生视野、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兴趣等都起到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三是定期组织和参加各类竞赛。如数学建模、挑战杯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定期举办科技活动节 (周) , 展示在校本科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对学生科技成果进行评比和交流;定期组织学科论坛, 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等;大力倡导第二课堂, 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科研学术团体, 广泛开展各种科研学术活动。

加强在校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浅探

易晓明赵琨

(蚌埠坦克学院安徽蚌埠233050)

摘要:大学的根本职能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学研究工作本身是一项创新的过程, 任何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都要靠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校本科学生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因此, 我们应高度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8) 01 (b) -0031-01

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要弘扬教师的专业精神, 教师自身的个性心理精神品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新世纪需要教师有理想、有追求, 需要教师勤奋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当前教师的个性修养主要突出自我评价和心理调控。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自身的个性品质进行正确判断, 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使之与现实相适应, 才能保持心理平衡,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综上所述, 在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维、能力维和动力维三个纬度的交互作用下, 形成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素质结构。随着时代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必将赋予新的内容。

摘要: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心理品质, 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条件, 包括三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关键词: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玉东.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2) .

[2] 王卓, 杨建云.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新诠释[J].教育科学, 2004 (5) .

上一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下一篇: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急腹症应用6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