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2024-05-31

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通用14篇)

篇1: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本文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入手,分析了新时期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取向,认为现代教师的素质应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形象、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等.阐述了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新要求以及我们府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作 者:韩洁 王诺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教育理念   角色形象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篇2: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全面实施。改革必将给我国教育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改革也必将会遇到阻力和困难。教师在改革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化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员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既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必须要能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要能适应时代发展,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一、新时期要求化学教师应充当化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的化学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部分地区展开。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与过去的化学教学大纲存在较大的差异,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新问题,许多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因此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而要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改实践,走在课改的前头。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它的对象不是不动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当我们拿着化学课本走上讲台时,我们要以研究者的态度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要能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真正从“教书匠”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等待我们去研究的课题太多了,如“在新时期下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如何有效地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怎样把多元智力理论和化学教学结合起来以获得大面积丰收”等等.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我们不断成熟起来。教师如何才能确实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其次作为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师参与研究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要从多方面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二. 新时期要求化学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时期的化学教师要能从过去那种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要能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心,努力促进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1.化学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的内涵是深远的,外延是广阔的,特别是这些年化学这门科学的发展非常迅猛,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化学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教师已不能再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现在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应是多样化、多方位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方法方面要发生改变,不能再只是传授现有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为自己获取知识而服务。如在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时,本节的课本知识点较少,但习题的题型多,学生掌握的难度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都采取收集大量例题、详细分析讲解的方法,既累人效果也不太好。对这届学生我大胆改革,设计了一套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案,充

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此种方法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化学“趣味性”的独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化学教师应充当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书育人”、“传道解惑”这是教师的天职。现在许多教师认为教育学生做人是班主任、家长的事,我只管教书,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这也是当前中学生犯罪率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化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我们要把人生哲理巧妙地寓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选择,让学生在成长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如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三大发明以及首先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大分子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荣誉感;通过大量的学生实验来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对甲醇和乙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要懂法守法,大胆抵制如工业假酒等假冒产品的生产、流通等。

三、新时期要求化学教师应充当化学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多少年来,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游离于课程建设之外。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搬运工”。许多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问题不敢质疑。有专家做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参考资料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试卷,他们对课程的依赖性太强了”。

这次新的化学课程改革走出了这个误区。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组织大批的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到前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对化学学科最新进展研究、化学课程社会需求研究、学生化学学习心理发展研究等等。教师真正地变成化学课程的建议者和开发者。

众所周知,我们学习化学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怎么样使化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论的思想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能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土实际,大胆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时,若教学对象为城镇学生,我们应增加对工业生产和高新科技方面知识的辐射,若教学对象为农村学生,我们应结合地方经济而增加对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的辐射。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和地方实际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如:“对地方水污染的调查”,“对生活中金属垃圾的处理调查”等活动。通过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和建议,从而使我们的课真正的活起来,也使学生学有所用。

四、新时期要求化学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常规的化学教学主要是通过黑板、实验器材等来实现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具有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它将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所以我们要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创造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前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强大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容易进入一些误区,如:有的知识点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却硬去套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的教师干脆全部使用化学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改“人灌”为“机灌”等。当然我们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协同互补、整体发展。

总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现已加大了对教师的再教育、再培养的力度,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每位化学教师只要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

2004年5月19日定稿于含山中学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3. 郑长龙著《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5)

4. 于浩主编《中学化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8)

篇3: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

教师的品德素质是教师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自己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还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次, 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这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 表现为教师不仅仅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 而视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 全身心投入, 无私奉献;对学生充满爱心, 为人师表, 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 做学生的楷模。再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首先摒弃应试教育观, 树立素质教育观, 包括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 既教书又育人的德育观, 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教学观,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生命主体的学生观以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二、素质教育型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综合水平”。综合起来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一) 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具有的知识结构应是专博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它最基础的层面是关于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 这一层面应当广博;第二层面是本人所从事专业的专门性知识, 这一层面应当精深;第三层面是教育科学知识, 这个层面应当与前两个层面知识贯通。

(二) 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教师言语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

1.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身, 必先利其器。”“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它能使书本上死的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的语言。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能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富有情感的语言能“以声传情, 以音动心”。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 必然语言规范、准确、简练, 生动活泼, 语调抑扬顿挫、洒脱自如;分析问题条理清楚, 丝丝入扣;解答疑难深入浅出,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 获得足够的知识信息。

2. 组织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 重点突出, 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 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3. 学习能力。

现今的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仅仅限于课堂与书本。大量的出版物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 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如果教师还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教材与教学大纲上, 那么, 他便会跟不上知识的时代步伐。过去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里有两重含义, 一是“杯”和“桶”还是线性关系, 而知识量却是指数增长的;二是“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 不更新, 它的“实际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因此, 教师自己也要“终身学习”, 要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 即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 并善于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 不断更新知识, 调整知识结构。学习能力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

4.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社会中, 如果老师没有一种创新意识以及一种对创新追求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那么, 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一群只知道接受知识, 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书呆子”。教师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 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 既要传授知识, 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 又能突破陈规。

5. 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应注重教学的研究。只顾埋头教书, 不搞教研的教师不会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因此, 教师应能根据教学实际, 确立具有可行性的科研专题和教改实验专题, 善于总结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形成理论经验。另外, 教师应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信息, 了解教学的最新动态, 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 开阔视野, 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改进、提高自身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三、素质教育型教师应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教师的身心健康主要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 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 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 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这样既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 又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各种压力及竞争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的心理, 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活动全面地开展, 使学生在各方面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

摘要:当前, 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应该成为教育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四川师范大学教研室.论新时期的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7

[2].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6

篇4: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关键词:教育理念角色形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0引言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最终又取决于教育的主体力量——教师素质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构建合理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应包括以下成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形象、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能力结构。

1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新要求。

新时期,教育日益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发展趋向,它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1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一定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教师应具有现代人才观;其次,应具有现代知识观。教师不能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及让学生只知道学与继承上,而是要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再次,具有现代学生观。树立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又是客体,扭转把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的错误观念。教学应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放在首位,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1.2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角色形象角色形象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形象,它主要由职业道德和个性修养两个层面构成,对教师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职业道德指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要切实关怀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个性修养指教师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着教师的精神风貌。当前,教师的个性修养主要凸显在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心理调控中。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现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今天,教师因超负荷的劳动、社会过高的期望都已给教师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和心理素质等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深刻乃至久远的影响。

1.3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基本素质。未来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现代科技发展综合化、交叉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更重要。它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中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育效益。现代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1.4教师应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指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本领。在教师素质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教师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能力素质。教师除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思维力等基础能力,以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一般性的职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教学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多元化的能力。

2新时期我们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

目前,应从我国实际情况着手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2.1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依法管理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应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将国家已出台的《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在教师资格、任用、职务、聘任、考核、晋升、培养、流动、待遇、奖惩等教师队伍管理的主要环节上,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教学法规建设。

2.2提高教师待遇一个职业对就业者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如果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对教师的职位的竞争就激烈,教师素质自然就会提高。将教师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发挥校内工资的激励功能。

2.3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体系,使教师做到博学多识,一专多能。

2.4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为此,高校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第一,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包括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修养等课程。中青年教师是培训的重点,培训内容应着眼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新和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第二,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体系,通过长期、短期、专项进修、学术交流、出国考察等多种培养形式,使教师做到博学多识,一专多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加大教师培训资金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措施。

3结语

篇5: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论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 作者:赵淑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就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档案管理;业务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271.6

篇6: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那么,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应当怎样营建自身的素质结构,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不同的时期和条件,赋予教师职业素质以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涵盖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和教育特质三大要素。 一、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 每当提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能会感到它大而空,是“务虚”。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要求他们具备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教育思想,包括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观念、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主导,它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着动力。思想支配行动,没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育热情,更不会有开拓、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所以我们说,教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当前,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尽管尽心尽责,但由于观念陈旧,仍凭老经验、老眼光进行传统式教育,那也要落伍。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中包括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优良素质,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上,应达到和谐的统一。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一定要积极投身教育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由重知识、重考分的.评价观念向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转变;由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向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内容的“三元结构”的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大学习观转变。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充分的培养与塑造,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二、教育能力――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教育能力应包含教养能力和教学能力两大方面。教养能力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培养、辅导、促进的能力;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因素,而且需要教师在非认知方面的素质作为支撑。不同的教师采用同一份教案,实际教学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区别不仅在于执教者的知识水平。成功、高效的教学,还需要涵盖教师本人认知与非认知水平的教养、教学技能与艺术。可以说,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具体地说,教育能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教师应是一个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他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知识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掌握和运用,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沟通文、理、工。因为一个教师从教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他的见识、学识和知识,具体说来就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应该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做到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尤其是现今,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老师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要多得多,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并非只是日复一日地宣讲,而要与日俱增地学习、提高和创新,力求在学识上动态地保持对学生的领导地位。(二)教师应掌握必备的教学程序知识。所谓教学程序知识,即如何教好课的知识。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专业知识,不懂教学规律、方法和艺术,也不能搞好教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都属于教学程序知识的范畴。比如,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并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所以,教师要过好三个基础关,即“备课关、讲课关、动手能力关”,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

篇7: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有团结合作精神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教师团体内部、教育者之间应该有良好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有交往热情,懂得尊重他人,用爱心和同情心去对待和理解周围的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助人一臂之力。这种榜样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巨大的。当我们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时候儿教师自身却不合作,当我们鼓励孩子多参加与同伴合作的游戏和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却不能相互帮助甚至还有人相互嫉妒、相互诋毁,不能同心合力实现教育目标,这样教育作用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团结合作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用宽容、仁爱、善良之心对待所有的人,保证同事之间、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为了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繁荣富强的明天精诚协作,在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8:论新时期体育教师的素质

1应具备广博的知识

教育改革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实现科技化”。作为体育教师也应跟上改革的步伐, 首先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热爱体育事业, 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上应是广博的, 掌握较广泛的科学知识, 相对精深的学识。具有广泛接受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意志品质上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 在能力上处理事情果断, 接受新事物敏感, 在身体上体质健壮, 精力旺盛, 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和技巧, 以适应瞬息万变, 知识密集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还必须了解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相邻学科、横向学科知识, 如:美学、音乐、美术、外语、统计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之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如体育和美学都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人的正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美育能潜移默化地借助体育运动来实施, 通过锻炼, 可使身体形态美、线条美、姿势美、刚健美、协调美等, 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观, 并通过美学的分析、讨论来打开学生对体育的审美眼界。由于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系, 有一定的交叉重叠关系, 体育中也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 在体育中注意加强审美教育, 使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对美学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体育与音乐是紧密相连, 在体育教学中, 常常将音乐贯穿于体育之中, 如课堂中的放松运动, 运用一些欢乐的曲子编排一些组合动作, 学生做起来既欢快、又有兴趣。在体育教学的形体练习时, 当一听到伴奏的音乐,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起舞, 所以将音乐合理地运用在体育教学中, 将使体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体育教学中少不了美术知识的运用, 备课就离不开图形和简笔画来说明练习方法和动作方法, 在教学中往往以图形的方式给学生讲规则, 讲动作方法, 使学生一目了然。外语文化的学习, 也是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工具, 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知识, 阅读一些外国的专业资料, 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统计学是一门具有应用价值的学科, 就是应用统计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体育现象的数量描述, 提示体育领域中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掌握体育统计这门学科, 对体育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方面, 可用因素分析方法, 研究各种教材, 对增强学生体质收到较好效果, 也可根据统计获得的数字特征制定出合理的体育考核标准及计分标准等。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已是人类的第二文化, 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对提高体育科研, 从事管理, 对技术动作的研究、分析, 都有积极的意义, 也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法。体育教师经常是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工作, 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组织者的才能。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 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控制教学过程, 迅速而准确地接受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促成适合教学进展的心理气氛和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富有独特性、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条件。总之, 体育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能文能武, 博学多才, 精通业务, 有所创新。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养, 才能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2具有研究型的素质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 从纵向看, 速度日益加快, 从横向看, 各个学科既高度综合, 又高度分化, 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其中许多学科相互渗透。作为体育教师, 必须掌握相邻学科以及横向学科知识, 拓展知识面, 不断探索体育教学, 将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知识, 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不能只是满足教学生几个动作, 做几节操, 要积极思考, 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并掌握科研方法,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相互交流,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如: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而在教材教法和负荷安排上, 较普遍地出现了“一刀切”的倾向, 忽视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兴趣、能力和动机等方面, 没得到充分发挥。

体育教学应使学生在一个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 从中发展学生的身体, 掌握知识、技能, 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即不仅育体更主要是育心。在这一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 调动其积极性, 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感到欢乐、舒畅, 情感上得到满足,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课堂的欢乐气氛, 使学生的“心”得到发展。为了发展学生个性,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 采用发展学生个性方法, 并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实施教育活动, 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 使学生体验到在体育练习中的愉快心情, 此外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等能力, 尤其是形象思维, 以及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探索、研究学校体育对学生素质上的提高, 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在体育行为方面不断提高, 更要在理论上研究、探索、立足于体育科研领域的范畴, 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

3应具有艺术型素质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是依赖身体运动为手段而进行的教育过程, 这种文化形态、社会现象和教育过程的某些部分, 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组成部分。正如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那样:“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 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 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 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 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 都可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 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 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作为跨世纪的体育教师, 应自觉做到寓美于教之中。首先使自己仪表美和教态美, 教师应活泼、端庄、大方, 服饰整洁美观, 发型款式富有朝气, 举止文雅, 谈吐幽默、风趣, 并具有感染力。应具有健美的体魄和优美的姿态, 以此形成良好的风度与气质, 不断净化自身的语言、美化自身的行为、完善自身的形象。第二, 应具有动作示范与语言讲解美的统一。在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优美、潇洒大方, 身轻如燕, 可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将两者和谐统一, 用美的语言进行传授, 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第三, 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场地器材布置相统一的美。教师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天长日久, 每个环节中体现的。在教学中, 教师的手势、口令、示范位子等都是通过教师的行为、语言、情感为信息传给学生, 做到以情激情, 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在场地器材布置方面既与教材配合统一, 又可从审美的角度, 设计多种新颖的放置图形, 线条清晰, 井然有序, 给学生一个美的感受。

体育教学, 可以说是一种健与美有机结合的教学, 在体育活动中,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同时也可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活动, 并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 有效地增强体质, 培养成积极、乐观、活泼、勇敢、坚毅的性格, 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协调、优美、富有青春朝气, 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由此, 体育教师就应该具备艺术型的素质, 提高自己对现实中的美的感受, 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提高美学与其他交叉学科, 相邻学科的理解, 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 懂得审美的常识, 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 使学生具有美的情感, 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综上所述,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 是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石华胜, 郭浩天.论体育教师与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 2007, 20.

篇9: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所谓“素质”就是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素,它是在个体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所谓“素质教育”则是对受教育者实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效率观,始终怀有育人的远大目标和抱负,能从未来的角度,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认识素质教育并不妨碍学生取得优异的升学成绩这一道理来思考和处理语文课,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等。

二、新时期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是教师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放眼未来,勇于创新。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先进的教育观念,切实领会新课标教育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一代新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发展,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说到底就是民族的创新工程。未来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要创造,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可以承担起重要职责。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师生个性自由飞翔的领域,这是与其他许多学科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中学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自己必须有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用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灵活大胆地处理教材,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美好和谐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参与和创造,以自己的思维去激发学生的生活,创造情趣,去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是教师要不断强大自我,博学多才。教育界的成功人士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有着深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才能。中学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这决定了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师更要成为知识渊博的人。中学语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精通教育学科理论,具备与语文学科相邻学科的常识,善于从各领域、各学科最新科研成果里吸取养料,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得对古典诗词、名人名句、伟人典故、轶闻趣事、文坛典故、古今中外名著及情节、古代文化常识等有所了解。中学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得是个多面手,未来社会对高素质高才能人才的需求更是对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跳出语文课本和教参所提供的那一点狭窄的范围,广泛吸取来自各种渠道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见解,开拓自己的视野,建立自己的知识仓库,注重自身的实践和锻炼,善于总结提高,博学多才。

篇10: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信息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体育教师在这场革命中,不仅要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无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素质教育的.意义,将会直接导致体育素质教育失去现实基础.

作 者:江建华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45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篇11: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国际意识教育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4]赵亚夫.中国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版.

篇12: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继续教育要连续、一贯,只要教师需要,继续教育就要随时满足。在终身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要求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形成一体化,通过继续教育激发教师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挖掘教师的潜能,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专项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客观要求之间存在的距离

1.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尽管国家多次强调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名存实亡,上课往往是机械的训练,没有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完全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最终没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2. 大多数体育教师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统得多、包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死板地接受,这样的课堂缺乏活性,学生无积极性可言,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创新的热情被扼杀,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业成就获得提高,一直是体育教育评价所关注的问题。真实、公平、客观地评价体育老师,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传统的评价方式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步伐。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要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体育学习成绩和健康情况与其以前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相比较,衡量学生是否获得进步,以此来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是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许多教育研究者都认为,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三基”,而且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博进取、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体育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善用教学资源,构建活力课堂。体育教学资源包括:体育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教材资源是课堂学习的中介,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推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激发兴趣;留一些课外尝试和探索性的作业,例如:分析一场球赛、生活中的安全检点、对自己体质进行判定、对家长健康生活进行检点、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体育运动会等。从生活入手,把体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在实践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2.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一定义对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势在必行,它是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师生关系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及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体现在“教学民主性”、“教学的宽松性”上。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有驾驭教学的全过程的能力。

4. 关注体育“后进生”,因材施教。根据年龄的特征,体育后进生的类型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观意识决定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的体型、身材影响体育成绩。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用真诚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2)对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积极引导,转变观念,要经常和学生谈心。

5. 恰当的评价,适时的表扬。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学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赏,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真诚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感情投入,用恰当的言辞给予褒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评价学生。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后,教师及时给予认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并自觉实践。

只要评价时我们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就能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由于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渴望,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继续教育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新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建立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建立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是体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总体方向。构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关键是打破单一、封闭的旧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养新格局。体育教师培养格局多元化,它需要师范院校和专业体育学院的学科改造与提升,以满足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并需要设计相关的学科与专业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立专业性和独特地位的体育师资培养,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变一次性、终结性的培养为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用职后教育来深化职前教育,又要在职前教育中体现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并用不同于职前培养的方式解决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

2. 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次、多规格体育教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国家体育教师教育向“大学加教育学院”的转化,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现在多采用“4+2”等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上开创一条新的途径。

3. 精选体育教师培养内容,构建适应体育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的具体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实践环节要与时俱进,注重理念、素质、能力、知识的综合培养,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空间的教材体系;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与教研活动。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手段。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系统集成各种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力量,构建开放的体育教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教研,推进体育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快体育师资培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5. 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体育教师培养管理。根据教师进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在进修期间的学习态度、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水平进行多元检测评价,并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客观地反映教师接受进修培训后在态度、技能、能力和学业水平上的提高。这对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总之,继续教育的目的除了让教师获得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重大,只有广大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杨露,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途径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9).

[2]谢欢,对构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人本化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5).

[3]张萍萍,郑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支撑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

篇13: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一、师德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背景下,受国际化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人民群众价值多元化,教师队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教师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同时越来越多的“80后”进入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呈现出新的特点。《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在当今的教师队伍里,有一些人表现出严重的拜金主义:家长送礼就多关心一点,多照顾一点,家长没有表示就置之不理。而且有些教师不顾本职工作,只顾发展第二职业,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还有的教师特别是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不能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混淆了作为教师和一般社会青年的区别,盲目追求所谓潮流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当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重申优秀的教师道德,树立优秀的师德模范,塑造教师优秀的的道德修养。当然对教师道德要求也要适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正确理解教师道德的时代意义,注意把握好教师道德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永新的生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李政涛教授指出:教育者需要拥有生命自觉。生命自觉力图使自我的生命成为一种永新的生命。[1]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在新的背景下,知识呈现出不断更新的态势。教师要将陈旧的知识及时更新,将新的知识及时地引入教学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曾经的学历和知识背景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学习能力。同时我们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也需要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施良方教授在《课程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计划成功与否,教师的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理解、不接受,导致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受到阻碍。教师要具有正确认识教育发展背景,理解教育时代性的能力;具有解读教育改革目标的能力;具有将课程改革目标贯彻执行到教学中的能力;具有学习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研究学生,分析不同背景下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能力。

《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但有许多教师知识与能力脱节,自身能力不足,在教学中教死书死教书,导致学生能力培养不足。因此,要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教师就要注意发展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有较强的能力。当然,教师也是教育的产物,许多教师能力不足是过去教育培养带来的问题。但是“一个永新的生命,就是一个无休止地向前努力的生命”。[2]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当今教育发展的背景,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一般能力,重新思考自己的素质构成,更好地塑造自己,以适应教育的发展。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对教师聘任进行了改革,但是这对于许多老师来说有一劳永逸的特点,且教师的发展空间过于狭窄,薪酬区别不大,造成目前许多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向。同时,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形式不规范、培训考核不严格、培训离教育教学实践太远的问题,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热情不高、功利性太强、仅仅满足于低水平的识记等问题。同时教师本人对教师行业信仰的坚定与否也决定了他是否追求永新的生命力。朱永新教师指出,对待做教师,有三种境界:一是把做教师作为职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付出劳动交换薪酬养家糊口的谋生之所。既然是谋生之所,便少不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二是把做教师作为事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他们渴望来自他人尤其是学生的肯定,工作往往会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关系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成就感。三是把做教师作为志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对于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信念,会驱使他们通过学生的卓越发展,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扩充。[3]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信仰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理想追求的境界,也是影响教师具有永新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能力

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各种伤害学生的事件及学生自杀事件,都提醒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生命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进行生命的自我体验和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期盼生命的美好,体悟生命的意义,并且把这种生命的关怀和热爱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关怀、民胞物与的胸怀及宽广的人类情怀。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他人健康地交往,勇敢地面对挫折,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和所有生命的权利,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正确实施自己的行为。[4]王燕红老师在《小学生命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分析———以淄博市》一文中指出,目前小学生命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师普遍重视生命教育,但是生命教育概念模糊;师范教育缺乏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导致目前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低下的原因之一,生命教育信息来源不专业是影响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方面:对生命教育的思想认识有余,实际行动不足;生命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一。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师生命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培养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形成开发生命教育内容,开拓生命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形式的能力。在师范教育中,要有组织地向师范生介绍生命教育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初步形成生命化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带领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内容的开发,进行生命教育教学设计和实践,使他们初步具有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从基础上提高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教育素养,为将来生命教育的推动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优良的师资。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也是提高教师生命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5]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同时,蔡元培还提出,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在于实现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要实现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前者表示对美与丑及美的质量层次的判定;后者表示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6]当今社会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物质欲望疯长,在金钱和人生意趣、理想境界追求之间,很多人会选择金钱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放弃对美的追求。而学校中的受教育者也受其影响颇深,很多学生在学校里用钱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认为读书无用,精神世界荒漠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帮助学生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具有帮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追求美的能力。

摘要:社会背景变化, 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职能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教师素质,师德,生命力,生命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参考文献

[1]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 2010, (4) .

[2]史作柽.九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11.

[3]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 2007, (7-8) :23-25.

[4]朱永新.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J].2012, (4) .

[5]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174.

篇14: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

每当提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能会感到它大而空,是“务虚”。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要求他们具备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教育思想,包括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教育观念、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主导,它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着动力。思想支配行动,没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育热情,更不会有开拓、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所以我们说,教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_[作者。特别是在当前,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尽管尽心尽责,但由于观念陈旧,仍凭老经验、老眼光进行传统式教育,那也要落伍。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中包括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优良素质,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上,应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一定要积极投身教育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由重知识、重考分的评价观念向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转变;由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向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内容的“三元结构”的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大学习观转变。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充分的培养与塑造,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二、教育能力——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教育能力应包含教养能力和教学能力两大方面,教养能力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培养、辅导、促进的能力;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因素,而且需要教师在非认知方面的素质作为支撑。不同的教师采用同一份教案,实际教学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区别不仅在于执教者的知识水平。成功、高效的教学,还需要涵盖教师本人认知与非认知水平的教养、教学技能与艺术。

可以说,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具体地说,教育能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师应是一个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他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知识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掌握和运用,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沟通文、理、工。因为一个教师从教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他的见识、学识和知识,具体说来就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应该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做到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尤其是现今,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老师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要多得多,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并非只是日复一日地宣讲,而要与日俱增地学习、提高和创新,力求在学识上动态地保持对学生的领导地位。

(二)教师应掌握必备的教学程序知识。所谓教学程序知识,即如何教好课的知识。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专业知识,不懂教学规律、方法和艺术,也不能搞好教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都属于教学程序知识的范畴。比如,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并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所以,教师要过好三个基础关,即“备课关、讲课关、动手能力关”,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

(三)教师应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学基本功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首先,教师应善于表达。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中,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可以说,教师的语言修养本身就是教育感化能力的体现,也是构成教师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教育手段如何现代,教学语言的作用也不会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因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帮助教师和学生交流而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授,更不能给课堂教学质量带来质的变化,尤其是一些逻辑推理较强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师的表达来完成。同时,教学是双边活动,双向交流,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光接受知识,而且感受情绪。在这方面,语言具有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的基本能力还包括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监察、评价与反馈以及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体反映在教师的执教方面,必须做到严肃认真、严密谨慎,一方面保证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熟练运用教学的技能技巧,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避免流于一般化和简单化。同时,还要做到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组织考试考核等等,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教育能力的第三方面:教育科研能力,即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需求,是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它能够使教师逐渐进入一种全新的角色,同时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群体的业务素质。因为教育研究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再现能力,理论思维水平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过程。卓越的研究者有可能并不是优秀的教师;但优秀的教师却必须首先是卓越的研究者。这是我们的高层目标。

(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才综合素质的构建中,创新素质占重要地位。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对于创造性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传统观念上一提到创造性,往往视之为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认为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的活动和思维,可称作“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显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而我

们实施的创造、创新教育,应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观念。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创新人才,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的活动。相对于“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来说,这可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个广义上的创造性。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原则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具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求知欲;敬业乐业;创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等。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基本要求就是教师要实践性地教,学生要实践性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法不仅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法,影响到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自身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育特质——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

教育特质,强调的是对教师人格特质、人格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从人格特质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情绪稳定,注意力强,善于内省,乐于人际交往。就人格品质而言,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自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教育资质,也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综合修养和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其中,师德是诸多素养的灵魂,即以德立教。可以说,师德是教师修养的永恒主题,是教师心中至高无上的法律。因为教师不仅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高尚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体现者。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师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学高身正、以身作则的高尚情操;严谨治学、严格执教的优良教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等。

上一篇:回忆老朋友的说说下一篇:少先队主题队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