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陕西省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设置探析

2022-09-24

高校的专业设置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模式, 影响着人才供给结构和社会技术结构, 继而关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反过来,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区域经济增长, 政府由此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必然会加大教育支出,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 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先进技术, 这对人才的创新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化, 既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3年9月, 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方针, 为陕西、全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下, 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 对陕西省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布局上, 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陕西综合经济文化优势, 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2016年9月26日, “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以“一带一路—共同的记忆和共赢的发展”为研讨主线, 提出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合作共赢的会议目标。

对于陕西这样地处内陆腹地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 国家的政策规划和战略支持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省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如何突破产业经济发展瓶颈,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 是目前陕西省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比如目前已筹划完成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咸新区发展规划等, 多层级带动多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已经步入发展正轨。

第一、二产业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 推动传统农业、工业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实现陕西省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首先, 第一产业的转型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乎国民素质、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为应对农业问题, 我省政府应着重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农村城镇化, 大力倡导农业服务化。比如, 对于传统产业的产品研发项目, 应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升级, 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园、工业园, 实现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转型。其次, 工业部门除为自身还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 表明工业与一、三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动力。最后, 稳定完善第三产业, 鼓励支持高科技含量、有市场前景、有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转化, 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调整劳动力就业分布结构;以实现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为主线, 充分利用与东亚国家的发展合作平台, 成为引领和带动“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新高地。

二、陕西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 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专业布局十分不合理

目前, 各地方本科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二级学科, 存在门类学科设置跨度过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 师资力量共享与提升也因此受到影响。同一专业所涉及的五六个二级学科并没有紧密的联系, 各学科之间并没有有效渗透交叉, 各学科间的交叉过于生硬, 很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有力支撑, 更无法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呼应的专业群。总体上讲, 各高校仍是传统专业相对强势, 办学定位相对模糊, 理念落后, 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足, 自主性办学意识不强, 新兴的社会所需专业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人才培养也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极不相符。

(二) 专业设置与优化盲目性严重,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脱离

专业设置和调整对高校来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这关系到高校自身资源的配置和发展。但目前各高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和盲目性十分强, 专业设置和调整相对草率。首先, 各高校专业设置盲目追求多而大, 都希望专业尽量全。其次, 各高校的办学条件不同, 许多高校在设立、调整专业时, 仍以自身的办学资源为基础。然而, 某些专业的设置并不与高校自身相适应, 即使设立、优化了产业结构所需的专业, 也不能达到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最后, 地方高校专业的设置缺乏科学设置和引导, 在设置调整某个专业时, 没有经过严谨的市场需求调研, 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 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 使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甚至相背离[1]。

(三) 高校间盲目攀比, 忽略了自身办学条件, 专业质量难以保证

总体上讲, 各高校间的历史、文化、硬件条件不尽相同, 理应依据自身情况设置相应的专业学科, 但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合理的布局, 存在盲目攀比现象。同时, 专业数量呈现明显激增态势, 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过分追求发展速度, 过量设置新兴专业, 导致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训基地等配比严重不足, 阻碍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此外, 不同高校自身条件不同, 理应依托自身相应的资源发扬自身特色, 但一些高校发展方向及定位存在偏差, 前瞻意识淡薄, 在专业设置和优化方面贪大求全, 效仿知名高校的情况严重, 进而导致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相似性极高, 地方高校并没有体现出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例如, 某些师范类院校大量设置了经济类、管理类非师范类专业, 除了高校的名字, 完全看不出是一所师范院校。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不仅不能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反而影响了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社会化供应,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阻碍[2]。

三、陕西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对策

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要求其必须主动去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目前,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依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本科高校以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不断优化专业设置。

(一) 行业型办学转型

在陕西省现有的53所普通本科院校中, “985”工程大学与“211”工程大学数量最少均为3所, 占所调查陕西省高校的比例均为5.67%, 而各类民办高校数量有23所, 所占比例高达39.62%。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 办学资源有限、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有限等问题。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关系来定位办学, 那么“服务地方”的职能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因此, 陕西省普通本科院校, 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 必须意识到这种行业型的服务面向, 继而加强行业人才培养质量, 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

(二) 构建专业梯度结构

陕西省本科高校要以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 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以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类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依托专业层次教学, 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人。打破传统的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层级教学为主的专业梯度结构。

(三) 统筹专业设置

目前, 陕西省高校的专业分布状态与产业格局有很大出入, 与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存在巨大差距。加强对学科专业宏观调控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但地方产业结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变化速度较快, 趋势性相对明显。各高校在设立、调整相关专业时, 应注意现阶段产业结构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应具有长远的眼光, 对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产生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 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具有一定前瞻性, 保证专业人才供应和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下, 促进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 提升专业设置与优化行为的正面效果。

(四) 突出专业特色

杜绝盲目跟从, 力求在专业上形成自身的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 应注意特色专业设置和调整, 依据高校自身的底蕴、资源和办学条件等因素, 在强势型、特色型专业上下功夫, 形成属于自己的办学特点, 并为产业结构中某个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让高校所设立专业的功效性最大化。

(五)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建立专业调整的长效机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动升级速度是很快的, 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是瞬息万变的。

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具有前瞻性, 在专业调整时也应注意与社会结构调整保持平衡, 不能因为某个行业的需要, 设立了某个专业, 短时间内又因为专业人才的饱和而取消专业。动态、适当地调整使高校专业层次符合社会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 实现高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摘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大趋势影响下, 陕西省高校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 目前陕西省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不尽相同, 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弊端, 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这不仅是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然结果, 对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科专业,专业设置,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曲宁.陕西省本科高校大类招生发展现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4) :29.

[2] 王作功.基于新产业新业态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2018 (17) :253.

上一篇: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应用辛伐他汀联合舒洛地特治疗的疗效分析下一篇:配电开关柜状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实践探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