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资源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经济发展与资源范文

资源开发与循环经济项目

阿姆生物肥生产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阿姆生物肥生产项目

二、项目介绍: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0多亿亩,年需化肥约1.4亿吨,而我国年产化肥不足1亿吨,尤其是优质化肥更是奇缺,主要依靠进口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市场空间极大。

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有72万亩苇塘,湿地面积极大,阿姆生物肥生产原料丰富。鄂温克旗交通运输条件良好,有301国道和滨洲铁路横穿旗境.境内还有海伊公路和海伊铁路两条交通干线,旗府所在地与各苏木及苏木间的公路网络也已形成,铁路客站和民航机场距旗所在地巴彦托海镇只有9公里,交通状况良好。旗内部分乡镇苏木通讯已并入全国程控网,实现通讯自动化,其他地区采用无线电通讯,大大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

三、建设内容:土建及设备购置。建年产8万吨配合饲料加工厂。

四、投资估算:总投资663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40万元,流动资金5092万元。

五、经济效益分析:年销售收入9600万元,年均利润1152万元。

六、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七、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八、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鄂温克旗林纸一体化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鄂温克旗林纸一体化项目

二、项目简介:建设林纸一体化原料基地250万亩,投资55000万元,其中建设速生杨、香花槐基地15000万元,建设沙柳基地10000万元。建设木材加工厂和造纸厂各1处,投资45000万元。建设林纸一体化原料育苗基地200万元。建设育苗基地200亩,营造沙柳50万亩,营造造纸用乔木150万亩,建木材加工厂1处,年产120万吨造纸用浆。鄂温克族自治旗森林面积6462平方公里,属于大兴安岭余脉地带,这里主要有樟子松、兴安柳、落叶松、白桦、山杨、榆树等,活立木总蓄积量2800万立方米,尤以沙地资源为贵。特别是沙柳多年生灌木,每年都可采割平茬,该柳条加工后可用来造纸和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

三、建设内容:建设造纸厂和林业基地。

四、投资规模:计划总投资10亿元,

五、效益预测:年销售收入可达2.5亿元,投资回收期6年。

六、投资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七、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八、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风险探矿项目

一、项目简介: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连同呼伦贝尔市地质资料是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另一个工作程度低、基础地质工作空白区。全旗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除煤炭、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外,还有铁、锡等黑色金属;钼、铍、锗、钨、铂等有色金属;花岗岩、大理石、萤石、硅石、石灰岩、膨润土、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上述资源的矿种和储量大都没有查明,希望有识之士能早日前来进行风险探矿。另外,还有诸如红花尔基三道桥沙金矿、伊敏河镇硅石矿、锡尼河东苏木珍珠岩、孟根楚鲁水晶、莫和尔图二氧化硅、北辉苏木花岗岩石、红花尔基大理岩等都还没有开展地质工作。

二、建设方式:招商引资

三、上报单位:鄂温克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四、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工业废物生产净化粉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工业废物生产净化粉项目

二、项目简介:鄂温克旗境内有大量的煤矸石、工业炉渣等工业“三废’,而净化粉可从煤矸石、石煤、页岩、工业炉渣等提取。净化粉是一种高效催化燃烧添加剂,既能有效降低煤燃烧过程中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又能提高燃烧效果、节约能源,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焦化、化肥等行业。

三、建设内容:土建及设备购置。建设一条年产20万吨生产线

四、投资规模:拟投资5800万元,。

五、效益分析:可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元,每年大约获利2300万元。

六、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七、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八、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环保型芦苇加工快餐盒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环保型芦苇加工快餐盒项目

二、项目区简介: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辉河流域有芦苇面积72万亩,常年产量2—3万吨,所产芦苇以杆粗、棵长、纤维多而闻名,目前自治旗在芦苇加工方面还属于空白。另外每年约有6000吨麦秸白白扔掉,亦可收回用于生产环保餐盒。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强行禁止塑料泡沫餐具,环保餐具需量大幅增加,目前仅上海市嘉宝(集团)包装公司等少数企业生产,年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建设内容:土建及设备购置。拟建两条生产线,达产年生产环保餐具1亿只。

四、投资估算: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00万元(包括排污处理),流动资金400万元。

五、经济效益:年产值3000万元,年获利润350万元。

六、进展情况: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

七、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八、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九、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 魏建华

煤矸石煅烧高岭土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煤矸石煅烧高岭土项目

二、项目简介:高岭土是钛白粉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造纸、涂料、油漆、陶瓷、玻璃等工业作着色颜料;在造纸工业当作填料和涂覆料以提高纸张的外观,可印度和不透明度;橡胶制品以其为着色剂和补强剂;在塑料工业中既是填料又是着色剂;化纤、印染工业中用于原液着色和印花色浆。

鲁能大雁能源集团每年至少生产20万吨(含量在5%左右)煤矸石,集团新型建材厂每年仅用6万吨。当鲁能大雁能源集团年产1000万吨原煤时,可年产煤矸石50万吨。目前,地面还至少堆积20万立方米煤矸石。

三、建设内容:土建及设备购置。建设一条年产4万吨初级高岭土生产线,需投资1亿元。

四、经济效益:每年可获利0.4亿元。

五、项目进展情况: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

六、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或合作、合资

七、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八、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煤矸石陶粒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大雁煤矸石陶粒项目

二、项目简介:煤矸石陶粒是属于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环保项目,利用煤矸石生产人造混凝土轻骨料——煤矸石陶粒,产品具有强度高、体重轻、价格低优点,兼有轻质保温且强度高于其它陶粒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轻体材料,随着墙体改革和对轻体材料的需要,煤矸石陶粒必将受到建材行业的青睐。

鲁能大雁能源集团在当地每年至少生产20万吨(含量在5%左右)煤矸石,集团新型建材厂每年仅用6万吨。当鲁能大雁能源集团年产1000万吨原煤时,可年产煤矸石50万吨。现在地面还至少有20万立方米煤矸石。

三、建设内容:土建及设备购置。建设一条年产煤矸石陶粒16万立方米生产线。

四、投资估算:总投资1202万元,

五、效益预测: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569.2万元;投资回收期4.5年。

六、进展情况: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

七、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八、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九、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年产1万吨生物制肥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年产1万吨生物制肥项目

二、项目及项目区简介:鄂温克旗是牧业为主的农林结合的地区,畜禽、农业、林木废弃物很多。本项目所需原材料大部分是农牧林业固体废弃物,包括农作物麦杆、玉米秸等秸杆、树枝、树叶、木屑、食用菌林木废料等,牛马羊粪、猪鸡鸭粪等畜禽粪便。这些原料在项目区资源丰富,随处可取,且取之不尽,价格低廉。有机肥不但是农业生产所需肥料,而且在花卉养育、草坪种植、种草治沙等方面的需求及缺口越来越大。

三、投资估算:项目投资总额为250万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70万元人民币,流动资金20万元人民币。

四、效益分析:年销售收入可达500万元,利润150万元。

五、项目进展: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六、投资方式:招商引资

七、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八、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年处理500万吨褐煤提质项目

一、项目名称:年处理500万吨褐煤提质项目

二、项目区简介:鄂温克旗境内各类煤田总储量预计300多亿吨,煤田规模大,煤层厚,埋藏浅,并有大量的后备资源,适合大型井工矿开采和露天矿开采,可以发展煤电和煤化工(包括褐煤提质)。其中大型煤田除伊敏煤田、大雁煤田、伊敏五牧场河西区煤田、伊敏五牧场河东区煤田、南屯至西苏木煤田、好里堡煤田、马达木基煤田等有业主外。其他煤田正在分区进行勘探,还有其他几处储量都在数亿吨以上煤田都还没有完全勘探和开发。

三、建设内容:土建及设备购置。建年处理500万吨生产线。

四、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9.95亿元,其中土建2亿元、设备3.6亿元。年产半焦20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粗苯1.25万吨、煤气5.5亿立方米。

五、效益预测:年收入14.3亿元,利润4.75亿元,所得税1.2亿元。

六、进展情况: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七、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八、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九、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 魏建华

人工湖建设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鄂温克旗人工湖旅游度假村

二、项目简介:以现有湖泊为基础和依托,修建集休闲观光、游乐、垂钓、度假、水产养殖为一体的人工湖泊休闲区,并配套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等项目,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鄂温克旗有大小河流263条,流程超过20公里河流共有31条,这里还有大小湖泊1456个,湿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6.5亿立方米。

三、建设规模:投资2000万元。

四、效益预测:预计5年可收回投资。

五、进展情况: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

六、投资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七、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八、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山泉水开发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山泉水开发项目

二、项目简介:鄂温克旗有大小河流263条,流程超过20公里河流共有31条,这里还有大小湖泊1456个,湿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6.5亿立方米。锡尼河镇、巴彦镇、伊敏苏木境内都有矿泉可供开发,适合建大型包装饮用水厂、大型饮料厂和啤酒厂。

三、建设规模:投资1亿元,厂区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引进一条生产线。

四、效益预测: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人民币,利润3870万元人民币,税金1600万元人民币

五、合作方式: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

六、上报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七、联系人: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有机膨润土加工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有机膨润土加工项目简介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拟投资5000万元,建一条有机膨润土加工生产线,年生产有机膨润土15万吨。

三、项目简介与建设条件:

1、区位优势:鄂温克旗座落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毗邻,处于东北亚经济圈,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实施西部大开发交汇区域。

2、原料供应:据勘察我旗已发现两处膨润土矿,总量近3亿吨。

3、交通运输:两伊铁路和海伊公路从矿区通过,矿区距海拉尔车站8公里,可以说这里铁路、公路运输极为便捷。

四、投资估算:总投资28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285万元。

五、效益分析:项目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5490万元,年纳税632万元。

六、项目进展情况:已经编制完项目建议书

七、合作方式:独资、合资或进行其他方式的合作

八、项目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招商局(对外开放办)

九、联系人:鄂温克旗招商局(开放办)局长魏建华

第二篇: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简介

Department ofEnvironment、Resource & Economic Development

“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是经济学院新设专业,侧重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该专业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高校中最早设立的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为使命,既招收本科生又培养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机构。

课程设置: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以培养研究发展问题及从事与发展相关的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为己任,在环发系,学生除了受到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训练外,还接受大量的与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训练,这些专业课程主要包括:

1. 发展经济学

2. 经济增长理论

3. 人口健康经济学

4. 农业经济学

5. 资源环境经济学

6. 区域经济学

其他一系列相关选修课程

研究方向:经济学院环境发展系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利用现代经济学方法、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而展开。本系教员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规制与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等等。此外,环境发展学系还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CHEDS),“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CCRC)两个平台,推动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研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促进国际国内在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师资力量:发展经济学系现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

刘民权教授: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发展经济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CHEDS)主任。研究领域: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金融问题)、外国直接投资、与人类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尤其关注健康、教育、环境等社会领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讲授课程:人口健康经济学、人类发展理论、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

曹和平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副院长,云南大学前副校长。研究领域:经济数据处理,中国宏观与碳经济,信息经济学,激励与合约理论,金融与期货理论等。讲授课程:激励与合约理论,高级信息经济学,激励与合约理论,金融发展趋势等

章政教授: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兼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CCRC)主任。研究领域:经济政策与产业组织理论、环境经济与农业合作理论、东亚经济与日本经济制度、企业战略与企业信用理论。讲授课程:农业经济学, 环境核算与环境会计, 合作经济学,世界农业政策比较研究,企业发展战略。

张博教授:莫斯科大学数学博士,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博士后。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保险精算学、中国产权市场。讲授课程:资源环境经济学、动态优化。

李虹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反垄断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讲授课程: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本与职业发展。

张辉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发展经济学。讲授课程:区域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生态经济学。

张鹏飞讲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发展经济学博士后。研究领域:经济增长、数理经济学、激励理论、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讲授课程:经济增长与发展、激励理论与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所谓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诺贝尔经济奖得主Robert E. Lucas, Jr.在其代表作《关于经济发展的机制》中强调“一旦人们开始思考这些(发展)问题,那么他们就很难再去思考其他问题了”。正是由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名校中诸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的经济系和国际发展系都云集了当今世界最为顶尖的发展经济学教授并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与发展相关的课程。目前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有交流的海外学术机构有牛津大学非洲研究中心(CSAE)、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Economic Growth Center)、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中心(SCID)、加州伯克利大学国际与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CIDER)、杜克大学国际发展中心(DCID)等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上继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收获甚微,其国民则深陷贫困之扰,仅有少数几个东亚经济体属于例外。全球可持续减贫、缩小穷国与富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及提高落后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IMF)等国际组织所追求的目标。世界银行也是发展专业人员最为云集的地方,共有10000名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发展专业人员就职于世界银行华盛顿特区总部或世行驻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处。我们将通过邀请包括上述机构在内的研究发展问题的知名教授或专家来发展经济学系讲学和访问,以及通过派出教员和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及国际机构进行讲学、访问或实习等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提升本系教师的学术与研究水平并拓宽本系学生留学国际名校的道路。

毕业生去向:由于经济学院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的课程设置及研究领域与英、美名校中的经济系发展经济学专业、国际发展系及(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本系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到国外名校继续深造,从而着力将自己打造成下一代的从事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

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加上深厚的发展经济学背景,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可以胜任在与发展相关的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工作,以及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的工作。

第三篇: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结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以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现状 农村经济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总量过于庞大,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十分尖锐。

要想开发、配置和利用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必须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现状作出相关的分析。据1999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农村年劳动力(男16岁~60岁,女16岁~55岁)约有4.6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1%,其中16岁~29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35%左右,这一方面表明有过多的劳动力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的投入到劳动中,使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增加了压力。据调查,目前我国估计剩余劳动力在1.2亿左右。

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固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潜在的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一般的人口并非就是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到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价值的劳动人口才能成为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优势。另外,人是物质资源的创造者,又是物质资源的消费者,创造物质资源是有条件的,消费物质是无条件的,庞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会减少整个社会用于积累的资本量,恶化人力资源投资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供给量过大与我国农村耕地等自然资源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现有1.5亿剩余劳动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素质整体低下,束缚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看,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

有3258.7万人,仅占5.8%;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7867.5万人,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356.3万人,占38.04%。2000年我国农村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0.49%,而城镇占到8.899%(见表)。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1988年小学入学率达100%,1993年高校入学率达46%,中学入学率达91%;而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总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纯农业户从业人员中,有5366.8万人为文盲,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17.23%,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仍占到44.05%,高中以上文化只占10.98%。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加快,城乡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寻找就业岗位。从1994年以来,形成了一年一度居高不下的民工潮,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转移。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净增人口上千万,而这些净增人口又主要来自农村,“十五”期间恰逢是农村劳动力供给高峰,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将相当艰巨。据统计,我国现有3.3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剩余约占50%。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将出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由于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以及各种不利于转移的制度壁垒、高转移成本、价值观念、习俗、劳动者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极不稳定,近年来,已开始出现民工“回流”现象。据农业部调查,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出省就业比重有所下降,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12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劳动力的这种文化程度现状与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实现。而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改革是我国农村面临的一项伟大的任务。这项改革需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只有广大农民具备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农村的改革才能深入下去;农民有了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农村的许多落后和愚昧现象才能逐步消除,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村经济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才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载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的经济超常增长、农民收入超常增加的阶段已经过去,加上受传统农业结构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增加开始放慢,农村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有限。所以,如果仍按老思路去开拓农村市场,以期启动经济,不会有明显的成效。但是,农村和城市一样,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社会的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工农业产品已处于供求平衡或已经形成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教育这一特殊的产品仍然供不应求,仍然是卖方市场。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教育产业,增加农村人口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继续消费教育产品的余地,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

力资本的积累,那么,教育产业不仅能够成为我国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把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其次,农科教相结合,构筑农村成人科技教育体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继续把搞好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加强协调管理,把农、科、教有机结合起来。在继续抓好成人扫盲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建立县、乡、村科协网络,系统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农业技术夜校以及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成一个开放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同时,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发挥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协的作用,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快农村城镇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多增长。其次,加速乡村工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溢,需要适当的载体来吸纳。现阶段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是乡镇企业。它既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再次,加大城市化吸纳。要下活农业人口转移这盘棋,一是发展小城镇,二是发展大城市,扩大吸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目前,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而我国的特点则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并且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大城市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但目前许多城市带动不了周围的小城镇与农村,更吸纳不了多少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过小。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使用,这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源的配置受地域、人们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难度及复杂性。加

强政府宏观调控,培育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接受现代生活的熏陶,使他们在思想意识、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不自觉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后,给滞留在农村的农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带动其周围农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都存在不平衡,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调节,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全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比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2]万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6

[3]陈继勇肖德程玉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张锡嘏:农村经济问题[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03

[5]牛靖南:我国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J].中国农村经济,2004.6

[6]曲直.治穷先治“根”———关注农民教育培训[N].人民政协报,2004.4.13

第四篇: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究

发布日期:2009-07-20 来源:

摘要:[摘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该地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摘 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该地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农村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当前广西北 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外流严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营造农村实用 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部湾沿岸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4.25 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7.9%,2008年末总人口1242万人,约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221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 31%。考虑到区域发展需要,在交通、物流的规划建设中,把处在两翼的玉林和崇左两市也包含进来,形成“4+2”的格局。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沿海地区将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开放开发,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意味着,继上海浦东新 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再添新亮点。按照规划,到2020年,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 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拥有1000多万农民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的发展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 因此,深入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对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各国人才汇集,使美国这个原来的英国殖民地在二十世纪一跃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各地人才汇集,使深圳这个原来的小渔村很快崛起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得人才者兴旺发达,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区域亦如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一)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实践证明,新经济区的开发战略,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贯通东盟与中国东南沿海和 西南地区的“黄金纽带”,有着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这两种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开发了近20年,优势的“第一桶金”基本掘 光。目前,经济区正面临要过人均GDP1500-3000美元的坎,因而在未来发展中,不能再依靠这两种资源优势,必须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实施人才 战略。人才战略解决了,就会对经济区新一轮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特别应该看到,在不同的时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土地是 最核心的资源;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核心的资源;到了知识经济社会,智力是最核心的资源。过去20年,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主要围绕“资本”这一核心 资源进行开发,引进了大量外资,推动了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今后10-15年,必须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才”这一核心资源上,进行大胆开发和创 新,才能推动经济区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历来重视农村的发展,在政策上特别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的农村政策,并通过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保障农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三)促进广西北部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实现农民增收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劳务输出以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制约广西北部湾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只有通过提高 农村劳动力素质,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农村劳动力资本,农村劳动力才能真正转移出去,农民才能在城市的第

二、第三产业就业。从农民收入要素分析, 农民收入增加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经营管理。从土地要素看,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量严重不足,耕地增收潜力必须依靠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而这两种 生产方式都必须有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作支撑。另外,对大多数农民而言,资本性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份额很小,劳动力和经营管理才是与农村人力资本紧密相关 的要素。从这个角度看,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无论是其工资性收入还是经营性收入都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积极发展农 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升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正是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多渠道、全方位的提高广大基层干部 群众的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基层干部群众队伍,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是适应新形势、完成各 项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是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必然选择。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发展目标,强调:到2010年,水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公顷,2020年继续保 持种植面积稳定;到2010年,畜牧业产区生猪出栏1000万头,家禽出栏

1.5亿只,肉牛出栏50万头,奶牛存栏10万头,2020年生猪出栏1500 万头,家禽出栏2亿只,肉牛出栏80万头,奶牛存栏15万头;到2010年,甘蔗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6.3万公顷,2020年继续保持种植面积稳定; 到2010年,桉树种植面积60万公顷,2020年扩大到90万公顷。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来保障。 但在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存量大,整体素质偏低

广西北 部湾是广西的一个区域,可通过《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广西的数据来折射:广西农村人口总数为30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3.76%,是一个农村 人口众多的省份。与全国相比,广西农村人口的绝对数排第11位,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居全国第6位,仅次于贵州的71.76%,西藏的

71.70%,甘肃的68.41%,云南的68.40%,河南的65.66%和四川的64.40%。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成为广西农业、农村和农民 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上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文化素 质看,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多。2008年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为84.32,其 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1.86,小学文化程度人数为24.02,初中文化程度人数为58.44。从技术素质看,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 不多。从思想素质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

(二)客观环境条件差,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广西北部 湾经济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人才培养与发展在财政投入上各有不同,同时地形比较复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交通不便利,信息网 设施建设不畅,宣传渠道不畅,影响农村人才发展与交流。另外,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还未形成规模,政府基层组织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创业渠道,加大 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铺平道路等方面还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目前,广大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比较普遍,大量青壮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 学,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对发展农村事业缺乏热情和能力;留下来的,则素质偏低,缺乏基本技能,工作缺乏活力,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建设 的需要。这给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主体结构性缺失等问题。

(三)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 2007年广西农村统计资料,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业人数从1991年的1618.29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503.06万人,但从业人数仍是 三次产业中份额最大的,约占66%。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近几年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工 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二三产业,但是由于这些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就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因此,许多农村人口因为文化程 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等原因而不能涉足其中。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加速,农村人力资源必将加速流向第二三产业。

(四)政府管理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存在偏差,政府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许多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认为,只有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才能快出政绩,忽视了农业的基础作用;认为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 略处于工业发展从属地位,对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工业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农村自然就发展好 了,不需要单独建设;认为农村当前的最主要任务是将农村经济搞上去,外出打工赚钱回来更实惠;有的持有较为严重的“等、靠”思想,一切指望、依靠国家和政 府扶持,对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从 1980年的23.6%下降到2007年的9.11%,而其中的大部分又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支出少之又少。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

落实党 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和政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农业和工业项目一样起到 关键作用,不应偏废。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强业务指导,切实把广大干部、党员和各类人才培养好,使用好;深刻领会农村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根据广西北 部湾教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总体上应继续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一个学历教育 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和衔接的社会化终生教育体系。一是加大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转 变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提高义务教育的入学率,降低中途辍学率;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中等职业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 主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层次的职业培训,使未升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三是积极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特别是“短、平、快”的短期技能培训深受农民欢迎,鼓励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偿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解除农村居民培训后依然无业可就 的顾虑。

(三)创新机制,突出重点

一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设立农村人才服务窗口,定期组织为农 村吸引各类人才的专题服务活动。对那些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一线,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学、科技等人员,在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评聘方面制定好优惠政策。比如,明确在农村从事教育、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工作的人员,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不受身份、学历、 户籍、所学专业限制,可自主参加社会化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专业职称评审。二是创新外出务工回乡人员机制。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人 员外出务工对新农村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观念等有利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吃喝玩乐、得过且过等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 传播与推导者,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影响。当前,虽有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但还未形成规模,政府应该加大交通、网络 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创业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铺平道路。

(四)加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广 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严重过剩,质量上十分低下,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吸引显然非常困难,相比之下,对智力要求最低、吸收劳动力最快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最合适的;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容量;三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 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加大投入,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加大对农业 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稳定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收入积累率,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

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 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工作力度,对于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优秀 农村实用人才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 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 大农民成长兴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摘自:当代经济,作者: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蒋爱先)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差距明显。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挥。

(五)企业文化未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我国目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则没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念。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手段与运作模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视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还仅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是不够的。我国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技术诸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分析、绩效评估管理、薪酬设计、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还相当落后。

(七)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难以提高,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管理职能涵盖的范围不同。传统劳动人事工作,考虑的是员工的选拔、使用、考核、报酬、晋升、调动、退休等。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工人、干部的界线,统一考虑组织中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的管理。传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功能是招募新人,填补空缺,人事相宜之后,就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督导执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这种功能,还要担负各种工作设计、规划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

(二)实施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以降低成本为宗旨,它是把每一位被其所雇佣的人的工资都打入成本之内。因此,如何少雇人,多出活是其关心的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则首先把人看作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认为通过开发和科学管理,可以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大的

甚至意想不到的价值。

(三)激励机制。体现奖罚分明,以绩取酬。企业应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治、相互促进。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是体现对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必须打破原有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大锅饭”做法,分配制度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年薪制、岗薪制、实施计件工资、持股分配等,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业绩相挂钩,激励机制要体现奖勤罚懒,以绩取酬。

(四)业绩考评机制。体现崇尚业绩,注重素质。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就是对任何人的业绩考证方法是公开进行的,对各人制订的业绩指标是公正的,以岗定职、不以人划线,对考证的结果一视同仁。

(五)选才用人机制。体现竞争、择优、规范、灵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真正解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复杂,无法控制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其重要一环,就是在选才用人上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为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一)由战术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规模更小,权利更大,核心任务就是战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家不仅要对商业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擅长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干预方法,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推动变革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的使用与薪酬发展趋势。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能本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打破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的弊端,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要求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工资或收入。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趋势日益明显。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实践证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可以得到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获得最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可以消除时间压力。

(四)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扩大。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将不断获得增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另外,培训对于解决企业下岗人员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较佳思路。

上一篇:经济法考试题型范文下一篇:借款逾期催收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