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该文介绍了广德县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论文 篇1:

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张家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比较优势和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对策:抓好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突出特色品牌,提升产业链站位;加大创新引领,提高产业链整体素质。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特色经济成为我国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范式。张家界位于湘西北,东临石门、桃园县,南接沅陵县,北抵湖北鹤峰、宣恩县。张家界自然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偏远,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是打造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产业链内涵界定

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深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包括农业产前环节(科研、农资等的早期阶段),产中环节(农产品生产),产后环节(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与产业集群概念相比较,产业链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对于产业环节以外的机构,比如协会、商会、中介等关注相对较少。(见图1)

二、张家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比较优势

(一)交通优势

张家界虽然位于湘西边陲,但是由于旅游产业开发拉动,其交通比较发达,拥有湖南第二大国际机场,与韩国、泰国、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2018年旅客吞吐量220万人次,属于国家中型机场行列;建成了通往长沙、重庆、湖北的张长、张花、张桑三条高速公路。旅游列车已抵达中国50多个大中城市。因贵州至张家界的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张家界已经形成了航空、高速、高铁的立体交通网络。

(二)资源优势

张家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造就了张家界丰富的山林资源和农业资源。

(三)生态优势

张家界地处湘西山区,山青水秀,生态良好,因为开发晚,基本上没有高污染工业企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元素投入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农产品天然无污染的高品质,有利于张家界大力发展得天独厚的绿色农业。

(四)产业优势

張家界近年来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其优越的气候、区位、物种资源,政府加强宏观规划和产业引导,引进优势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全市形成了以 “张家界娃娃鱼”、 “ 桑植白茶”、 “慈利富硒蔬菜”、 “永定区茅岩莓茶”、 “武陵源区葛根”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其中,娃娃鱼、富硒蔬菜、茅岩莓茶等特色产业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张家界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将近一半,其它特色产业如白茶、青钱柳、烟叶、蜂蜜等也具备了快速增长的潜力。

三、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基本模式

(一)上游拉动型

对于张家界长期以来具有较好的种植或养殖基础的特色农业,政府因地制宜,引进生物科技等专业研发机构进行科技拉动,着力于改良当地的动植物品种,同时通过选择农户进行产业升级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帮助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花色品种,使更多的农户加入特色农业中来。这种发展模式在张家界已获得了较好的应用。如通过吉首大学和高科技企业对猕猴桃品种的研发改良,推动张家界猕猴桃栽培面积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充,其产业化经营收入、利税及安排就业人口也同步大幅增加。通过科技拉动,目前张家界已经建成了家庭农场1200余个,专业大户470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近2000家。

(二)加工部门带动型

在特色农产品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政府引导建立加工科技产业园,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努力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并逐步升级。张家界目前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1个、市级园区25个,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2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60余亿元,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特色产业经营新格局。

(三)职能部门引领型

为支持特色农业健康发展,张家界有关职能部门牵头,为各区县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量身定做,提供服务,主要包括改善生产基地条件、畅通物流与信息流、培育品牌、培训技能人才、开辟市场等。目前张家界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到了6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53个,有机食品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有力的推动了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的品牌升级与市场扩张。同时,有关部门联合推进“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业+科技”、“特色农业+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举措,比如建设特色农业观光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等等,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特色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2018年张家界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16.5%,得到了长足发展。

四、张家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存在的不足

(一)产业链条短,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张家界农业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要任务,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还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很少进行加工或深加工。而农业科研与农资等前期产业,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基本集中在城镇。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只有三分之一的农业产业链,农民很难参与其他环节。此外,加工配送企业对于初级农产品往往是一次性购买,农民很难持续增收。其次,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联系松散,制约了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快速推广,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也产生了大的影响。

(二) 产业链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张家界特色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业产业链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各环节的技术水平不均衡。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种畜改良相对缓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难以满足后续加工环节的需要,限制了产业链延长与资源转化。(2)各环节与农业现代化的差距仍然较大。张家界市特色农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低,即使在技术程度相对较高的某些加工环节,其与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有必要依托科技进步,大力提高产业链作为资源转化器的效能。

(三)产业链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张家界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联系比较松散,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利益衔接机制,大大影响了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水平,比如部分农户出于局部利益使用除草剂、地膜等,虽然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短期收益增加,但是,其造成的农产品品质下降、田地土质变差等危害将是长期的。从产业链各个环节来分析,产前环节重复建设现象相对严重,缺乏统筹与合理的分工协作,导致专业化水平难以提高。产中环节突出表现为生产分散化,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漠视农业科技,更加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技巧。产后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加工技术水平和效率较低。因此从整体上来衡量,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链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張家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对策建议

(一)抓好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尽快落实张家界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制定完善系统性制度,握紧拳头,突出重点,按照“一县一特”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步伐。同时要进一步落实金融、土地、税收、法律等领域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集中优势资源,真正向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重要基地积聚,避免各自为政、撒胡椒面。

(二)培育优势企业,强化龙头带动作用

各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或排头兵企业,其实力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整体运作。培育、引进优势企业,能够有效地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作,形成规模效益。要从实际出发,重点扶持久瑞生物、茅岩莓、景丽华、福安家、湘丰茶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储备、引进一批着眼长远、影响全局,带动大、引领强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拉动各自所在产业链的加速发展。

(三)突出特色品牌,提升产业链站位

要有机结合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适应市场需求和外部资源的变化,合理分配生产要素,谋求协调发展,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并形成效益最大化。重点围绕做优做特张家界莓茶、张家界菊花芯柚、张家界古庸湘米、张家界桑植白茶等公用品牌,继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同时加快培养观光农业、智能农业、健康农业、创意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商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四)加大创新引领,提高产业链整体素质

要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大力气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创新引领: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行全面改造,通过选种育种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二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纵深推进农业机械化,精耕细作,并且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第三,在农产品的存储和处理环节,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管理,针对农产品在采购和储运过程中保鲜难、货损大、供需脱节等突出问题,努力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及智能化管理,杜绝添加剂滥用,保障农产品及时供应并且优质、放心、可口。

参考文献:

[1]祖鹏.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

[2]薛风雷.对于优化农业产业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2).

[3]林柳琳,吴兆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大城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0).

[4]郑文.论湖南农业产业链的培育[J].湖南农业科学,2011(12).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刘思嘉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论文 篇2:

广德县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介绍了广德县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德县;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建议

1 广德县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安徽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辖9个乡镇,国土面积2165km2,全县耕地面积2.8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2.8万hm2,是全省21个山区县(市、区)之一,有“七山一水半分田,羊肠小道加庄园”之说。属于亚温带气候区,四季分明,低山丘陵广布,山林资源丰富,盛产毛竹、板栗、茶叶等。境内竹林面积达到6.47万hm2,其中包括毛竹5.45万hm2,小径竹1.07万hm2,立竹2.5亿株,年采伐量2400万株。板栗面积1.67万hm2,茶叶面积0.45万hm2[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广德县粮油等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综合作业水平不断提高。长期以来,广德县坚持农机上山与下田同步协调发展,以项目为依托,发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加大山特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广德县全县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0.4万kW,数量达到4.02万台套,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左右,山特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40%,完成了山上种植、山中加工、山下销售的生产布局[2]。广德县在发展山区特色作物机械化过程中,重点主抓茶叶、板栗、毛竹等作物的采摘、管理、保鲜、储藏等的机械化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截至2017年,广德县现拥有2个毛竹生产示范区,1个机械化加工示范点,1个板栗示范片,6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广德县毛竹加工企业达到300家,规模以上的有20家,竹业产值达到87.6亿元[3];在茶叶生产上,有5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33家茶叶生产加工合作社,63家家庭农场,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作业水平超过70%,加工机械化率达90%以上。

2 存在问题

2.1 地形地貌限制,作物品种多样,制约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山区农机化进展较慢,成为制约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皖北,老人种田相当普遍;山区则不然,毛竹、山核桃、茶叶等产业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既是因为山地农事生产强度大,也因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尤其是山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各类茶园管理机械虽然都已实用化,但普及使用面并不高,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工。劳动力加快转移形势下,也导致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4]。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难度大,这是由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决定的。山区耕地较少,地形复杂,不利于机具田间作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机耕道路建设难度大,机械通行及转移困难。基础设施不配套,是农机“上山”的“拦路虎”。山区路差、用地指标不足、维修网点配套滞后,带来农机行动难、存放难、维修难。另外作物品种复杂多样,也限制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仅大宗山特产品在广德就有10多种,这些作物的种植模式不一,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多样。再加上种植分散,生产规模较小,机械作业难度较大。

2.2 农机农艺配套推进较慢,优化扶持政策待加强 目前,山区大部分环节上都使用机械,但随着销售增长快,提高产量和质量必须要上流水线。随着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机需求日益旺盛,推动农机‘上山’恰逢其时。首要的问题是机械,要研发和推广小型化、轻巧化和操作灵便的新型农机,适应山区需要。但这方面的机械研发较慢,粗制滥造较多,相对比较匮乏。当下山区机械的种类还比较少,普及面较窄,自动化水平较低,广大农民需要的是经济适用高效质好的机具。迫切需要探索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與攻关。让好机械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有好的技术体系支撑。与平原相比,广德县山区农机化起点较低,情况复杂,没有现成经验,需要加大投入,完善各种保障机制。以茶叶加工流水线为例,当前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有购买需要。但它不在国家政策补贴范围,影响了生产者积极性。安徽省已明确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纳入重点机具补贴范围,特别是对茶叶加工机械、干坚果脱壳机实行重点补贴,但目前广德县还未将茶叶流水线纳入补贴。

3 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结合实际,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装备及技术 针对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引进适应山区地形的中小型、高性能、节能环保绿色农机装备与技术。比如,茶叶加工、菊花烘制等机械设备,逐步实现由薪柴为燃料向电力和生物质能源转变,充分消化利用山区农林废弃物,节能又环保。新型植保机械、杀虫灯、秸秆还田等机具,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根据山区特色产品区域分布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坚持粮油作物和特色产品农业机械化两手抓、生产和加工机械化两手硬,逐步探索适应山区特点和需要的农机化装备结构、技术路线、运行模式,实现山区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增效。

3.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 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匹配山区的规模经营,加强扶持政策力度,倾斜项目、培训人才等多措并举壮大农机合作社,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大。把分散在山下、山上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统一管理,为其提供技术和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进程,加强组织化生产水平[5]。

3.3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6] 农机化产业发展资金安排向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倾斜,对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指导和帮助进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目录,并在农机购置补贴上重点考虑,优先补贴。探索山区特色产品生产和初加工成套设备补贴模式,争取及早纳入补贴范围。积极争取财政、林业、科技等部门支持,结合山区农业、林业、科技项目实施,加大山区农机化投入。着力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优势特色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等试验示范,加快山区农机化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

3.4 加强机艺融合,提升发展水平 加强产学研推共建,强化和科研机构、农机企业合作,集中突破山区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难点,积极研发适应性强机械装备。鼓励企业参与到试验研制山区机械的工作中去。同时,同步发展完善适应山区自然特点和产品特性的农机农艺标准、机械作业规范和技术路线,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7]。

参考文献

[1]廖祥文.广德县山区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4(3):25.

[2]广德:加快推进山区农机化全面发展[EB/OL].[2018-03-12].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ncb/20170228/article_3540 254.shtml.

[3]广德县农机“上山”助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EB/OL].[2018-03-12].http://www.xuancheng.gov.cn/content/detail/58bca90e20f7fe1 f42839731.html.

[4]史力.现代农机如何“提速上山”[EB/OL].(2015-05-07)[2018-03-12].http://news.163.com/15/0507/08/AP0FQQJL00014AED.html.

[5]王成武.安徽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10):32-33.

[6]盛炜.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之我见[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6(1):61-62.

[7]吴小伟,钟志堂,史志中,等.农机农艺融合存在问题及对策[C]//长三角科技论坛——农业机械化分论坛.2014.

(责编:张宏民)

作者:胡云天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论文 篇3:

对山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几点思考

提高山区农业效益,必须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具体到每一个地方,农业产业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才更加科学、合理,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山区在发展农业产业上,应坚持以下几点,才能使步子走得更稳、更快、更扎实。

一、发展产业必须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足则民心稳、天下安,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与保障。没有温饱做基础,农民就不敢调整;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调整必然会出现反复。但很多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几乎所有人都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抓粮食生产只是挂在口上,发展产业才真正放在心上。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已经实现“九连增”,很多人对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放松警惕,产生麻痹思想。其实最近十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连续下滑,粮食进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通过国家海关进口的粮食总量已突破8000万吨,我国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三大谷物(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量较上年猛增3倍。剔除大豆进口后,我国粮食自给率仍已逼近95%这一政策“红线”,这还没有计算通过非正常渠道走私入境的粮食数量。因此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潜藏巨大危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处理好粮食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山区种粮缺乏优势,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种植面积,起码要坚持“宜粮则粮”,同时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一定的自给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将当家田地大量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特别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使粮食面积、产量锐减,一旦粮食供不应求,首当其冲、威胁最大的就是自给率偏低的山区。目前山区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出现复种指数下降,耕地撂荒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设法调动种粮农民热情,同时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量效益。决不能因此否定粮食生产,甚至视种粮为思想“僵化”“落后”,将“宝”全部压在调整上。

二、发展产业必须找准优势

目标正确,事半功倍;目标不对,努力白费。近年来,一些山区先后发展过很多产业,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惨痛教训。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找准山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有些外来物种虽能在山区生长,但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造成产量不高、品质不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本地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效益好时容易一哄而起,效益差时又一哄而散,这样的产业虽能在山区发展,但没有明显优势,也没有生命力。到底哪些才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强生命力,且适合山区长期发展的产业,需要我们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认真调查、比较、分析、研究来确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找准山区的优势所在,目标才更加正确、决策才更加科学,确立的主导产业才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只要群众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上下一心,工作推进起来就会顺水顺风。如果不提前做深入调查研究,只惟上,不惟实;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注重外地专家意见,不考虑当地技术人员观点,那也只会发展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劲的“短命产业”。

三、发展产业必须持之以恒

找准优势,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后,就应坚持不懈,努力扩大基地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产量质量、增加基地效益,同时还要抓好加工企业、产品品牌、销售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销售区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将产业一步步做大、做深、做透、做实、做强,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不因市场价格的一时波动、领导的一时变迁或者其他因素的一时诱惑,而使既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受到影响。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的回报。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现实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地方就是因为经常在多个产业间反复摇摆,先建再砍,砍了又建,虽然在发展产业上花费了很大力气,结果却一事无成。

四、发展产业必须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首先要建好基地,要有充足的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但目前很多人不愿意在基地建设上下“苦功夫”,更乐意在“短、平、快”的招商引资上做文章,以为只要招到了“大老板”、引进了“大项目”,制约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其实不然。招商引资的确能很快解决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短板”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没有哪家私营企业愿意带着巨资到偏远山区,在耗时费力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砸钱”,而只愿意在加工、销售等投资效益好的关键环节“发力”。有道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建好基地,夯实基础,才是发展产业的根本。

建好基地一要尊重技术,尊重科学,要充分参考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意见,坚持问计于民,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好基地规划与指导服务,提高建设标准,严把建设质量,坚持建一块、成一块,投产一块、高效一块,通过脚踏实地的建设,推进产业稳步发展,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小钱办大事,尽量提高产投比,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建有名无实、有种无收的“无效基地”;三要选择最适宜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通过持之以恒建设,由点成面,积聚成片,形成板块,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成产量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山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名优特产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等客观实情,不能在划定区域内勉为其难,搞“一刀切”;四要进一步改革、优化、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努力破解土地流转难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依靠“专业队伍”抓好基地管理,提高基地效益,防止“前建后荒”;五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破解在边远山区搞特色产业建设缺劳力、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五、发展产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特别是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更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如抓龙头企业建设、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抓能人大户、抓订单农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农业企业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经常各顾各、两张皮,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的实力也不够强,对整个产业的引领与拉动作用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虽成立了很多,但真正为农民搞好服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很少。山区要发展农业产业,不能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停留在成立合作社“数量”和一些表面工作上,要将其抓“实”才行。

六、发展产业必须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做支撑。但目前的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为今之计,一要尽快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山区发展产业信息“短板”,让农民知道“种什么”;二要尽快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产业都要培养1~2名真正的专家和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支持其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重点为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搞好服务,让农民知道“怎么种”;三要尽快抓好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或队伍,在机械化耕作、收获,以及修剪、采摘、病虫草害防治、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四要尽快抓好加工服务体系建设,畅通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和深加工比重,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熊飞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作者:熊飞

上一篇:住宅建设中建筑材料分析论文下一篇:空调与建筑材料选用事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