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剖析了劳动力因素、土地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机械发展设施农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1:

把握时代脉搏 不断开拓进取 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论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并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与发达国家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作者:陈义昌

机械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2: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 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剖析了劳动力因素、土地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状 发展思路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三、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因素、土地资源状况等, 以下将深入剖析这几个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1.劳动力因素

导致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阻碍农机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分散性,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由于土地面积以至于可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然造成土地的分散经营, 土地规模因人口增长和农户的增加而越分越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没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必然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农民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时,必然会造成农民少种地或不种地,甚至会造成耕地的弃耕,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危及粮食安全,从而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土地因素

我国农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虽然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并且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因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表现为: 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规模狭小也有碍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4]。

四、中国农机化发展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部署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发展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理念。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术.2007.2.25-28.

[2] 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3] 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4] 刘晓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 8.116-118.

作者:毛英杰

机械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篇3:

论新型城镇化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期间,新型城镇化成为公共关注的焦点之一,给农业机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在以前“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则是我们的城市能否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真正担当起“挑大梁、走前头”的关键所在,要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就要革新农业发展的观念,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

一、指导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2.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

3.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创新农机服务形式,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机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企业为核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4.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机购置、使用和农机工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二、农业机械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新型城镇化强调“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而新型农业现代化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在新型农村社区,乃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有农业机械化做基础。今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不断拓展农业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新型城镇化的基点末端就是新型农村社区,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从新型农村社区率先起步、率先突围。按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村庄重建、迁建和合并,节省下来的土地成了新增耕地。据有关方面统计,平原地带村庄合并可创造下来1/3的耕地,丘陵地带可达2/3,甚至更多。这就为农业机械提供了用武之地,可见农业机械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元素。

三、农业机械化是新型城镇化引领都市区建设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把农村建成像北京、上海大城市那样,而是把农村建成既有中小城镇的功能,又有现代农业的功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像秸秆还田、残膜回收、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等,由于与生态效益、城市管理有关,短期内不能体现出经济效益来,而农民更看重短期效益,所以农民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这就给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加了难度。首先要加大对深松机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机械的补贴力度,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的可持续收入,朝有机农业方向发展,城镇功能就能进一步整合、提升、完善,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就能进一步提高。其次要增加燃油作业补贴。随着启动农村新型社区步伐的加快,大批小村庄将被合并、重建或迁建,新增大量的耕地,为超大型、先进型农业机械作业提供了方便。然而随着柴油价格逐渐上涨,而机耕、机收作业费用却很难上涨。经济效益的减少势必影响农民的积极性,鉴于此,国家应该进行专门的燃油作业补贴。再次,要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农业机械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是农机装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机耕道、农业机械的厂库棚建设等等。只有这些发展起来了,才能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也才能真正使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起来,也才能真正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在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的形势下,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力度,从而能够显现出农业机械化是新型城镇化引领都市区建设的重要标志。

四、农业机械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建设城镇化不仅不影响粮食安全,反而有利于粮食安全。城镇化搞好了,耕地红线更结实,粮食更安全,生产能力更高,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此,市农机局提出:在重点作业环节上,要着力解决玉米、红薯、花生、大蒜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在农机研发上,要加强农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适用性、便携性、安全性。在优惠政策上,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提升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河南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立足国情省情市情,我们必须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河南科学发展长远的大事、要事来抓,河南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经济转型,就要发挥自身优势。

五、加快重点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在东北地区、新疆棉区及华南蔗区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机,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棉花机收水平;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黄淮海地区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改善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效益;着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花生机收面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加大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在其他地区加快提升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

作者:王小利

上一篇:土壤培肥有机农业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