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管理设施农业论文

2022-04-17

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加上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渴望能在生态自然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身心。于是,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兴起并蓬勃发展。而休闲农业作为朝阳行业急需一批既懂得设施农业专业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管理设施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管理设施农业论文 篇1:

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应的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对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大影响。所以,科学合理的建设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相关资料着重分析和探讨高职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进而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为将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职 设施果树生产技术 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核心课程是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起关键作用、影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运用系列的教学措施与手段的实施,教学质量优良的课程。示范性专业建设进一步要求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我院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适应果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实现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主要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回顾近几年我院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此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对此,应当正确认识《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探究有效措施来促进《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进而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为将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一、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的特色

高职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所设置的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1)通过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使之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果树栽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将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网络云平台实现共享,可以满足服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需要,甚至可实现远程教育。(3)相关课程教师通过全程参与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将使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总结性分析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设置及实施经验,确定该课程具有的特色是:理论知识较抽象、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加上高职学生文化课水平和学习状态普遍下降的现状,明显加大了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

二、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在果树产业的发展需要

《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各农业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已形成固定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部分实用技术及理论知识已落后于目前果树产业的发展变化。目前,果树栽培管理已从传统的精细栽培模式向矮化、矮砧、柱行、宽行和密植等栽培模式方向发展和转变,向生草、免耕、节水灌溉、营养诊断施肥等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转变,园区管理更加省力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而这些新的栽培管理模式及其理念在教材中没有充分体现。

2.课程设置

我院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主要安排在每年的上半年,讲授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所授内容与当时果树生长发育所处阶段及其果树生产需要的关系,从而使得所授内容与生产部分脱节。造成教学内容与果树生长发育及生产管理不能同步,个别实训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完成,学生不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实践教学匮乏,深度不够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其中实习、实训、实验是重要环节。《设施果树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必须经由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虽然我院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实训课时,但因为我院实践教学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基地并未完全建好,实训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机会少,实训内容有限,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更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用较少,虽然该课程已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较差。尤其在当前高职学生文化课水平和学习状态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考核方式

目前,我院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为过程性考核占60%,其中课堂纪律,学习态度(5%),课堂回答问题(10%),课后作业(15%);实验(3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占40%,存在问题主要是重理论、轻技能,重成绩、轻过程,重部分、轻全面,没有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积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院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现状不佳的情况,应当探究性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现状,科学合理的建设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才能促使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真正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果树生产技术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主要讲授一些与生产关系密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这些理论知识主要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用于分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脱离生产实际的高深理论。此外,在教学内容上着重添加果树栽培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及新技术,使教学内容一直保持新颖性、前沿性和前瞻性。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地向学生传递和分析最新的果树栽培相关书籍、期刊、网络信息,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以促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最新的专业知识。

2.优化教学手段及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将许多教学内容以图片、动画、视频等较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对于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来说,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不同物候期的内容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果树生产受时空的影响很大,而多媒体教学就可打破这种限制,同时多媒体可将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技术形象化、直观化,促进了学生对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微信、QQ、蓝墨云班课等APP发布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相关文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前预习、课余温习提供方便,网络上可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给学生,拓宽他们的知识和眼界,加强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还可推进协作学习和开放式教学,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随时辅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专家讲座,通过邀请国内外果树专家做学术报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果树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项目,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大型的实训实习需要,如果树修剪、果园综合管理等。培养双师型教师,引进行业能手做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授课,尤其着重实践技能课。鼓励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又能了解企业之所需、生产之所需,把握产业发展动态,了解市场情况变化,有利于回校后合理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4.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根据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采取“职业素质+岗位技能+专业知识”的全方位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从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职业素质的考核包括考勤、参与态度和团队合作等;考核所有项目的岗位技能掌握情况;专业知识的考试重点是学生对《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把过去的“记忆式”转变为“能力式”,“综结式”转变为“过程式”,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技术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在不断进步,现阶段对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人才需求也会产生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不断总结、探索、研究、创新,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又好又快地改革发展,切实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关键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在果树产业的发展需要,实践教学匮乏、深度不够,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笔者建议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及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优化课程考核体系等措施来促进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优化建设,促使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梅创社.示范专业建设中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3).

[2]林凤功,何海涛.关于高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論坛,2016,(23).

[3]朱运钦,乔改梅,李庆伟.高职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农业,2017,(23).

[4]曾斌,李伟阳,夏江宏.“特色果树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园艺文摘,2014,(3) :195.

作者:潘静 智红宁 王晶

发展管理设施农业论文 篇2:

湖南高职院校休闲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加上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渴望能在生态自然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身心。于是,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兴起并蓬勃发展。而休闲农业作为朝阳行业急需一批既懂得设施农业专业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休闲农业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人才专业素质培养。本文分析了休闲农业专业教育现状,以期找出问题,提高高职院校休闲农业专业的教学水平。

一、休闲农业专业教学现状——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休闲农业专业作为一门新型专业,兴起时间还不长,休闲农业分为都市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和生态农庄经营管理两个方向。

都市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方向主要面向都市休闲农业园、农工贸企业集团、星级休闲农庄和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具有都市现代休闲农业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从事都市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生态农庄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农业高科技园、大型休闲度假村、星级生态农庄、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新时期生态农庄发展管理需要的,熟悉植物栽培、动物养殖与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农庄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生态创意、规划、经营管理、创新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休闲农业专业于2013年开设,由于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多数老师还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少数老师正尝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考核学生标准上,设置了“百分制”,期末考试占70%,平时占30%。从学生反馈情况看,70%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表示满意,30%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表示不满意,认为没有学到多少知识技能,工作后遇到的业务知识与学校所学到知识有很大区别,动手能力差。

二、休闲农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关于休闲农业实践经历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目前高职学院休闲农业专业教师曾在相关企业工作过的较少,大部分休闲农业教师没有下过企业。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2.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目前课程体系还是三段分类模式(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施的课程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于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材也存在着缺陷,没有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休闲农业专业教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本应掌握的岗位技能知识,缺乏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能力。

3.实践性教学课时偏少,理论课经常占用实践课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要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安排适量的学时,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实践性课程只是一种点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休闲农业应用技能的问题。目前某些专业课已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但由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93课时少,理论教学部分无法完成,理论课经常占用实践课,教师减少实践教学的现象较多,使得学生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目前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教学目的达不到,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使在休闲农业实训时教学方法也较单一,没能真正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考核上期末成绩占70%,也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不注重实践。所以我们的学生休闲农业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休闲农业师技术资格证的考试及格率并不高,到了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不强。

三、相关对策

1.调整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一是改革教学计划。在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加实训课时比重。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休闲农业理论教学,保证学生所学均是最新休闲农业知识,又不能忽视休闲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逐步调整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争取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1:1的标准。具体在执行时对《基础休闲农业》、《财务休闲农业》、《成本休闲农业》等课程每门都增加一定的实践性学时,每门课程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做休闲农业模拟,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内部调整缩减理论课时来增加实践学时,但缩减理论学时必须遵循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对休闲农业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休闲农业人才市场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休闲农业实践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2.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明显不足的现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无论学院内休闲农业模拟实训场,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是休闲农业专业的基本硬件设施,它是休闲农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保证。

3.加强休闲农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满足休闲农业专业实践教学的急需。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接受专业理论的学习,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农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使其在休闲农业知识方面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定期集中到培训单位完成实训任务,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引进技能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同时,也可聘请单位企业在职的经营管理骨干、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4.制定完善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还应考取与休闲农业专业相关的等级证书。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制定出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相一致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制定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以实践能力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尺。

参考文献:

[1]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张洁玉 - 《黑河学刊》- 2005

[2]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迟荣 - 《会计之友》- 2003

[3]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马占成 - 《会计之友》- 2003

[4]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管理策略研究 叶思 - 【中山大学博硕论文】- 2010

[5]浅谈巴彦淖尔地区休闲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刘双禄 - 《第八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作者:阳征助

发展管理设施农业论文 篇3:

现代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取向

摘要:从技术经济角度看,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应用多领域高新技术生产多类别产品、拥有多种功能的新型农业形态。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特别重视以下问题:全力推进近自然农业的快速发展,构建多级化、关联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建设,大范围推广循环农业,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业块状经济,优化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组织方式,加速农业的人本化、社会福利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农业内涵;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向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在遵循农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在农业技术装备、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生产及其产业结构体系、农业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农业种养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等方面或领域作出选择,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农业并不是可以简单地以农业生产手段性质及其技术层级水平高低加以界定的。现代农业内涵涉及农业技术装备、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农产品生产及其产业结构体系、农业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农业种养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等诸多方面或领域的问题。从技术经济角度界定,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应用多领域高新技术生产多类别产品、拥有多种功能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新型农业形态。

(一)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广泛化与深层化

现代农业特别强调将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纳入农业生产利用过程,除传统耕地资源和与之相对应的现有农作物及家禽家畜资源外,所有能够用于农产品生产的非耕地资源,包括宜林山地及丘陵坡地、宜牧天然草地、宜草荒漠、宜渔水域、湿地、城乡建筑物间隙地及其他可用空间等和与之相匹配的优势动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都应纳入农业开发利用范畴,使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基础由现有小范围的动植物向大范围动植物和微生物方向拓展,由耕地向非耕地、陆地向海洋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山地农业、草业、海洋农牧业、湿地农业、城市建成区农业、室内农业等,既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在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方面,现代农业也已不再仅限于生物资源外在层面(组织、器官、成分等)的初级单一化利用,而是日益体现在对其基因层面的深层利用和其主、副产品的综合开发方面。单细胞蛋白、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与多层次开发等都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的重要领域。

(二)农产品生产与产业发展多元化

现代农业除继续生产以食品类产品为主的传统动植物农产品外,正日益广泛地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健康医疗、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服务和休闲服务与文化传承及教育等众多领域的新产品。

与之相对应,现代农业在产业发展方面,除传统农作物种植及动物饲养业外,又添加了许多“纯农”和“农”与“非农”交叉的新型产业,如生产生物能源和新型生物质原料的能源农业、生物原料农业;应用高技术手段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的服务性农业,如“农”、“游”交叉融合的旅游观光农业,农业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农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或示范农业、体验农业等;专门生产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产品或生活环境的保健型或健康医疗型农业;以进行环境治理和实现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环保农业,等等。

(三)“农”与“非农”的产业界限模糊化

历史上的农业,曾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农作物种植业、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纺织业、家庭手工业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利用人工与机械的行业。

进入近代后,以商品市场为中心的农业模式,由于追求其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和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农业逐渐成为一种高度单一型的生产经营活动。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内涵的丰富变化和农业外延的拓展与扩大,“农”与“非农”的产业界限渐趋模糊,农业和与之直接相关联的前承、后续部门的边界开始淡化。

因此,现代农业已不再是局限于生产传统动植物产品意义上的农业,而是正日益成为一个唯一与其他众多部门有着广泛联系并互相影响的综合部门。现代农业除经现代化改造后的传统农林牧渔业外,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前部门和由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及有关服务所构成的农业后部门,以及与常规农业密切相关的动植物食品、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生态及旅游、生物多样性等与生物相关的系统。

(四)农业技术生物化与综合化

近代以前,农业技术体系以传统农作物种植及畜禽饲养技术为核心。进入近代后的农业技术体系以农业机械化技术、工业化种养技术为核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快速拓展,正日益成为引导和统领当代农业发展及其产业升级的最重要支撑,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因此,现代农业从技术层面看,实质是一个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多领域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新型农业技术经济复合体,具有技术生物化、综合化的突出特点。

(五)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

现代农业高度重视对农业投入品的减量使用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农业成为农业的一种重要形态,并在各个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循环农业依据生态系统运行与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按照投入品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也就是整体物质再循环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以高新技术和传统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为支撑,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结构,实现物质的多极循环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排放或零干扰。

循环农业的实质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将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源利用提高到最为充分的程度,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使可用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增加,进而缓解农业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及农民收入。因此,循环农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农业活动新模式。

(六)农业经营管理科学化

现代农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管理方面,表现出以下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布局合理化。突破农业远离城市、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前承及后续产业大多远离乡村的传统布局模式,按照城市中有农业、乡村中有更多的农业关联产业分布的协调布局原则,实现城乡和农工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势互补的有效组合,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进一步更快发展提供产业的坚实保证。二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社会化、分工垂直化。农产品生产从资源开发、要素投入到最终产品的形成,由众多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为实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三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集约要素技术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产出量的增加。四是管理方法科学化。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手段等在农业经营与发展管理的各个领域及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创新。

(七)农业发展人本化

现代农业以提高社会生活品质为中心,注重人性化发展,向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福利型农业方向推进。福利型农业与满足生产者自身生活需求的自给型农业和以追求产量及商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型农业相区别。福利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1.农业的发展目标除生产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和为工业提供最大量的原材料外,尤其重要的是适应人类多元化生活消费和崇尚生活情趣的需要,更好地维护人类生存发展所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增加自然资本储备,为人类提供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经济的生产方式。

2.农业经营不以追求产品数量和商业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及营养品质、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对人类与人体健康的关怀,为人们生活提供直接的帮助和支撑。

3.在产业配置上,高度重视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人与自然和谐、绿色环保的新型农业,如休闲农业、观赏农业、教育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保健型农业的有效发展。

农业发展的基本历程是:“自给型农业→经济型农业→福利型农业”。农业由经济型农业向人本化的福利型农业转变,就正如由自给型农业转向经济型农业一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依据现代农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应在遵循农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全力推进近自然农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坚持农业生产与资源开发利用的近自然化取向,全力推进近自然农业发展。主要依据是:

1.适应农业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农业的本质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机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使之成为适应人类需要的动植物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自然生产力,以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为特征,通过对自然资本的再投资,加大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良化培育,才能够确保农业系统产出高效性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中国幅员辽阔,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滨海等多种地形地貌和园地、草地、林地、湿地、可养殖水域等各种非耕地农地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类别繁多的农地资源,是多样化发展以近自然直接利用各种农地资源和与之相对应的优势动植物资源的近自然农业的重要条件与优势。

全力推进发展直接利用山地及其动植物资源的山地农业,利用天然草地和林间草山、草坡等土地资源的草业及草饲畜牧业,利用天然湿地及其动植物资源的湿地农业,利用海洋动植物资源的海洋农牧业,以及利用耕地、园地资源的有机种植业、有机果园等,既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业产出总量及其品种,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用化学肥料、化学杀虫剂、除草剂等有害物质和耕作机械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的人工物品投入量,从而达到节资、增效、安全、生态的目的,有效防止因农业发展而可能引起的生态失衡及环境损害现象的出现。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农业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些重要方面。

(二)构建多级化、关联化的农业产业结构

现代农业是一个以生物质生产为基础、产品从初级产品向次级产品到生物质加工及制成品延长的多元化生产与经营的综合产业。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该按照“资源有可能、产品有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建设以优质、精品种养业为基础,产业间水平专业化分工和内部垂直专业化分工合理,前、后向及旁侧关联项目配套,相互间发展协调、互为支持、互动互进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包括以耕地优质粮、油作物种植为基础的粮油食品产业链;以山地、丘陵木本粮油生产为基础的木本粮油食品产业链;以山地、丘陵果业为基础的果食品产业链;以草业、草饲畜牧业为轴心的草业及其草饲畜牧业产业链;以海洋农牧业为基础的海水产品产业链;以生物药材采集、种植为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以能源林的营造、抚育管理为基础的生物能源产业链;以野生植物采集、蔬菜瓜果种植为基础的蔬菜瓜果食品产业链和以树木、杂草、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的生物质材料产业链,等等。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建设

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现存基础设施,不少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化、破旧现象已十分突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下降。近30多年来,全国农业受灾面积的成灾率呈明显的上升态势,1978—1980年3年平均的全国农业受灾面积成灾率为43.98%,而2007—2009年3年平均的这一指标则已提高到了50.36%,增加6.38个百分点。

在农业技术装备方面,我国近几十年来虽有较大幅度增加,1978—200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增加整7倍,但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至2008年仍不过44%,农业技术装备的技术层级低,行业、领域和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不少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

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建设,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容忽视的又一重要方面。其中尤其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

1.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退化草地、林地的生态恢复及抚育管理。

2.强化以防洪、排涝、抗旱为中心的农业水利设施和其他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新建和改造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完善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的配套改造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强落后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技术装备建设、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及其装备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含量。

(四)大规模广领域推广循环农业

循环经济是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始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各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领域推广循环农业的基本条件已完全具备并成熟,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基础良好。我国宜致力推广发展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主要是:

1.以能源为动力,进行多层次种植、养殖,利用有限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包括农林牧复合型、农牧渔综合种养型、农业生态恢复型、城乡庭院农业型发展模式等。

2.以生产绿色、有机产品为目标,运用多种方式种植、养殖,利用农业资源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农业模式,包括作物秸秆利用型、畜禽粪便利用型发展模式等。

3.以产业为链条,将种植、养殖、加工构成一个循环链,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转换原理,提高生物能利用率和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有机废弃物再利用及再循环的产业链循环农业模式,即农林牧渔业与其产品多级加工综合利用型发展模式,等等。

大力发挥循环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意义。从农业废弃物的经济利用看,我国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林木的枯枝落叶、未利用的野草等年植物废弃物总量估计当在16亿吨以上,目前除小部分用作生活燃料和动物粗饲料外,完全废弃不用的部分至少在80%以上。在饲养畜禽形成的废弃物方面,目前全国每年的畜禽排泄物总量折成干有机质约6.5亿吨左右,有效利用率也不到1/5。如果对农业的现有废弃物加以多级综合利用,农民出售原料的年经济收入可达6,750亿元左右,相当于现有全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近20%。

(五)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业块状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积极发展特色区域与特色优势产业叠加聚合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建设一县(市、区)一业、一村或乡(镇)一品、一地一色的农业生产专业县(市、区)、专业乡(镇)、专业村和集中连片、技术集约化程度高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全国各地特色农业“小块状、大地带”的区域分布体系。包括:以耕地种养业为重心的优质农作种植产业带;以天然草原、大面积草山草坡有效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草原、草山草坡草业、草饲畜牧业产业带;以山地、丘陵坡地林产业为轴心的特色山地农林牧业产业带和能源农业、新材料农业产业带;以丘陵果业为主体的丘陵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以农林牧同时发展、各有侧重为特色的多样化特色农林牧业产业带;以水产养殖为主体的沿海岸及岛屿特色海洋农牧业产业带、内陆江河湖泊水产养殖产业带和大、中城市近郊的环城市特色农业带;等等。

(六)优化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组织方式

优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具体包括:

1.构建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优秀传统农艺技术并重使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大范围推广应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和有效传承我国的传统优秀农业种养技术,以替代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农业增产技术。

2.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显著、要素集聚力强、规模化、效应高,按照“小生产”、“大经营”规则运作的农业产业园。利用产业园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所在地区农业的发展。

3.推动农民身份的职业化转变。农民从传统意义上的“种地养家”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职业农民,促进职业农业经营者(职业经理人)队伍和职业农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4.创新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形式多样、类型各异的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组织,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公司、符合国际惯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以便不断提高农业的经营能力、效率、赢利性、资金的有效积累与集聚。

5.大力发展和完善农业中间组织。一是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农民能够有效参与并控制农业发展总体计划决策及投资资源的农村社区组织;二是为农业经营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组织提供相关服务的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利用多种组织资源和其治理结构的组织安排,消除单一型组织在营运效率、资源稀缺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高和优化组织的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应,降低协调成本,在提高农业效率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及其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七)加速农业发展的人本化、福利化进程

在发展理念上,将农业纳入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范畴。农业发展不以自给自足型农业为取向,也不以发展追求产量及商业利润最大化为主旨的经济型农业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会生活品质为中心,体现人性关怀,即对人类与人体健康的关怀,加速农业发展的人本化、社会福利化进程。具体措施包括:

1.重视并不断增加为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本存量,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而进行的投资,使农业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强化自然资本储备的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和发挥,以便为人类的高质量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适应人类崇尚生活情趣与多元化生活消费的需要,高度重视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兴农业,包括休闲观光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市民农业、健身养生农业、银发农业等的有效发展。

3.强力推行农业安全生产措施,通过生产监管、市场准入和全程质量跟踪,健全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和信息反馈工作,建立一套既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农业无公害、无污染生产,保障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Janine Bremond et Guy Caire:L'Economie Francaise,HATIER,Paris,1990.

[3] Andre Neveu:Quelle Agriculture Demain? Problemes Economiques,No,2302,1992.

[4] Denis Bathelemy et Anne_Marie Dussol:Entreprise agricole:entre modernite et tradition,Problemes Economiques,No,2784,2002.

[5] RECMA: Les groupes et cooperatifs agricoles,PE,No,2784,2002.

[6] INSEE:Le developpement de la sous_traitance specialisee,No817,2001.

[7] 祖田修.农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孔祥智.聚焦“三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 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 潘伟光,郭善民.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8,(1).

[11] 白荣欣.略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及面临的矛盾[J].经济问题,2008,(2).

[12] 西部农村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部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4] 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摘要[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hin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ZHOU Shu-jing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institute,north-east finance university,Dalian 116025,China)

Key words: meaning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作者:周淑景

上一篇:职校数学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绿色农业途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