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2022-04-30

摘要: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同意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成为又一个区域经济的热点话题,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贯彻落实中部崛起乃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安徽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1:

利津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探析

摘    要: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利津县促进种植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以期推动该县农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种植业;发展;建议

种植业即农作物栽培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利津县对农业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设计,积极开展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对种植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对利津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浅析如下。

1 利津县种植业发展基本情况

利津县耕地面积约5.33万hm2,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67万hm2左右,其中小麦3.00万hm2,玉米3.33万hm2,大豆、杂粮0.33万hm2。棉花0.87万hm2,蔬菜瓜果0.73万hm2。2020年小麦种植面积3.15万hm2,其中北宋镇0.41万hm2,盐窝镇1.06万hm2,陈庄镇0.53万hm2,汀罗镇0.27万hm2,利津街道0.18万hm2,凤凰城街道0.15万hm2,明集乡0.53万hm2,刁口乡0.01万hm2。202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约0.84万hm2,其中北宋镇0.03万hm2,盐窝镇0.08万hm2,陈庄镇0.18万hm2,汀罗镇0.26万hm2,利津街道0.04万hm2,凤凰城街道0.01万hm2,明集乡0.21万hm2,刁口乡0.02万hm2。近年来,采用高效设施设备的农业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主要分布在盐窝镇、陈庄镇,以生产瓜菜为主,品种布局得以优化,促进了种植业园区快速发展,较为典型的种植业园区有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七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陈庄临合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在新技术推广示范、新品种引进等方面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2 利津县促进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2.1 开展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2.1.1 进行宏观规划设计,加强黄河滩区农业建设

充分借鉴广西五彩田园、河南郑州沿黄景观、滨州滨城区滩区开发和旅游观光带“一体化打造”的经验做法,按照“统筹规划、分项实施”“一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确定了以“一带、一核、三组团”为重点建设内容的规划方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范围主要发展水稻和瓜果蔬菜产业,黄河滩区中部地区以盐窝镇老董村为中心,南到前左村滩区,北到新合北村滩区发展瓜果蔬菜。黄河滩区北部地区以临合蜜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南到新立村滩区,北到爱林二村滩区发展瓜果蔬菜,总面积约0.13万hm2。积极开展水稻产业园建设,配套钢架智能水稻育秧棚、水稻新品种推广展示区,以恒业绿洲家庭农场为中心,发展观赏水稻休闲旅游区,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临合蜜为品牌的西甜瓜已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黄河口大米已成为东营市区域品牌,并向周边地区拓展,现在已销往武汉市、北京市、青岛市等地,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1.2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滩区种植业发展

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开展“两纵五横”道路建设。积极加快滨河大道续建部分和滩区休闲观光道路,促进黄河沿岸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积极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抓好滩区电力设施改造,加快滩区电力设施的改造升级,为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支持。

2.1.3 做好园区建设,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金河滩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开展盐窝镇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建设,做好种植业园区建设工作,如利津街道绿竹韵生态苑、汀罗镇圣水园、盐窝镇七龙河续建、陈庄镇藕塘荷香等园区建设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农业老园区的改造提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临合蜜瓜果蔬菜高效生态基地、盐窝镇洪泽农场、利津街道皓月农场等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沿黄各镇街按照每个镇街培育1个主导产业的目标,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北宋镇突出芦笋、盐窝镇突出蔬菜、陈庄镇突出水稻,形成种植业产业明晰、特色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

2.1.4 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先进地区的种植模式和种植业发展经验,一是突出重点产业。突出有机水稻、绿色蔬菜、苗木花卉和中草药种植等产业特色,引进一批现代设施农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助推转型升级。二是聚焦重点区域。以“一带、一核、三组团”为重点,引进一批影响力大的龙头项目,打造特色发展区域。三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常态互动联系机制,带动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加强与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系对接,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参与黄河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2 做好重点工作,促进种植业发展

积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工作。努力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以推动种植业的快速发展[1]。积极开展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努力做好盐碱地“根际微域改良”项目、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新品种试验示范、小麦条锈病防控等重点工作,促进种植业健康发展。

2.2.1 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工作

项目秸秆以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以基料化、能源化利用为辅,科学确定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突出体系、模式和机制建设,形成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和稳定运行机制。通过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實施,提高了秸秆“五化”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同时减少了秸秆焚烧压力,为推动利津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2.2 做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工作

该项目通过6.67 hm2攻关区、0.07万hm2示范区、0.67万hm2辐射区“三区”建设,示范推广粮食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耕作、播种、灌溉、植保等工作中,使用现代化节种、节水、节肥、节药新机具、新装备,以实现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安排在陈庄镇与汀罗镇,6.67 hm2高产攻关区安排在渤海农场片区,该项目自2020年夏种开始至2021年小麦收获结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大豆和小麦,2021年小麦的理论测产数据达到了251.92 kg/667 m2,小麦品种为济麦44,大豆高产攻关品种为齐黄34。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小麦与大豆轮作连片种植,辐射带动了全县小麦与大豆轮作复种面积超过了0.40万hm2,项目实施区内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项目辐射区大力推广示范区内成熟的绿色节本高效技术,采取了规范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措施,在区内农作物的耕、种、管、收等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关键技术到位率在80%以上。积极对项目区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邀请山东省农科院徐冉教授来利津县举办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180人。

2.2.3 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农业保险工作

利津县下发了关于做好稳定粮食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相关通知,并在关键农时下发了相关的农作物播种及管理技术意见,努力稳定本县粮食生产面积,积极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农业保险工作。农业保险投保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积极争取新增温室大棚保险、棉花目标价格保险。2020年小麦补贴面积约2.82万hm2,通过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以增强农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种植业的发展。

2.2.4 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项目

通过政府采购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品,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技术,发放《小麦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说明》6 000份,全县共有121个村,超过4 000户小麦种植户享受到物化补贴(小麦防治药物),引导种植业农户树立“绿色防控,以防为主”的植保理念,科学使用农药,有效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药残留,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2.5 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完善农田的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涝能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土地平整,成方连片,农田更易实现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对促进种植业的高产、稳产有着重要意义[2]。

近年来,利津县努力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情况:利津县农业部门会同各乡镇街道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续建项目4个,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约0.18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约0.05万hm2。利津县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项目已于2019年2月中旬续建,2019年5月底竣工,并于6月底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考核评比中位列第一,并获得上级部门的奖励。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情况:2020年度,利津县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约0.24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0.04万hm2。

2.3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种植业发展

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全县农业产业进行优化布局,积极推进种植业的发展。北宋镇以及盐窝镇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产业;明集乡西部灶子片区、凤凰街道北部发展大田西瓜特色产业,创“谢家灶”西瓜品牌;盐窝镇盐虎路以东继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汀罗镇北部以及陈庄镇北部盐碱地块继续发展台田上农下渔生产模式,改良土壤、抵御自然災害;汀罗镇、陈庄镇南部巩固发展粮食产业。

2.4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突出节水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盐碱地农业等关键技术开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推进农业产、学、研的结合。充分利用粮棉高产创建成果展示,向农业种植户示范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利用毛坨村盐碱地栽培花生成果展示,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指导农业生产主体进一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提高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农田水分生产效率和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培训工程,挖掘培育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全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2.5 规范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进行县、市级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示范组织评定活动,2020年共评选出7家县级示范组织,推荐7家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申报市级示范组织。建立县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经过申报、评选、公示等程序,2020年有10家左右服务组织纳入名录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片区建设,制定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片区创建工作3年实施方案,根据乡镇自主申报,在乡镇设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片区。

2.6 突出农业绿色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做好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实施化肥减量行动,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减少农业污染。一是全面启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采集农产品协同监测点位土壤及农产品(小麦)样品,对已布设的协同监测点位进行现场核查,点位农户种植情况调查,确认农产品协同监测点位所在地块是否种植小麦,具体了解地块信息。二是加强地下淋溶监测点管理。编制地下淋溶点监测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购置节水设备,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实验数据。三是积极示范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拟依托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施利津县水肥一体化项目,促进水肥的科学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4]。

2.7 树立品牌发展意识

利津县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利津农业历史和资源特色,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统筹推进品牌体系建设,努力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目标。积极引导种植户树立农业品牌发展意识,做强农业品牌。通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工作,努力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在全县形成农产品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打造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名牌,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地理标志注册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驰名、著名商标,打造农产品区域名牌。积极做好“金河滩”区域品牌建设,力争把“金河滩”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本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3 利津县种植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建议

3.1 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还田已经较为普遍,对增加土壤有机质有积极的意义,但玉米的秸秆还田对下茬的冬小麦种植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地块秸秆难以分解,造成小麦根部与土壤不能充分接触,小麦不能吸收营养和水分,甚至有的麦田出现麦苗发黄或死亡现象。玉米秸秆还田后也会将部分病菌带入土壤,有可能导致小麦病害的发生,甚至造成小麦产量减少,小麦品质降低。种植业从业人员出现老龄化现象,小麦、玉米等作物生产较为粗放,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5]。

3.2 农药化肥减量工作继续有效推进

在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过程中难免使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因此农药使用的种类和用量要科学合理,积极推进生物农药的使用,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积极推广使用农家肥,科学使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引进农业产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积极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人员,以壮大在农业生产一线指导生产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种植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力争做到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建明.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農业种植业的作用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5):125-126.

[2]李梅.农业种植业节本增效的主要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1(8):58-59.

[3]牟丽霞.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7):149-150.

[4]叶子宏.推广农业技术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2021(14):57-58.

[5]司志爱.种植业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8):54-55.

作者:刘永连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2:

中原经济区与皖北经济发展

摘要: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同意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成为又一个区域经济的热点话题,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贯彻落实中部崛起乃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安徽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对中原经济区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初步对中原经济区特征和战略发展路径进行了探析,同时对其对皖北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原经济区和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的借鉴。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皖北经济;发展

2011年10月0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使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中原经济区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区域战略意义;同时,皖北地区加入中原经济区,对皖北经济乃至整个安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

区域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京津冀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所谓经济区,是指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具有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组织上的层次性以及发展的变化性与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的经济区域,支撑中部,东接长三角,西连大西北,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经济带,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广阔平台。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个地市3个县区,区域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亿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三大经济区之后,我国又一大重要的经济区。

二、中原经济区的特点和战略发展路径探析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的中心地带,从其自身发展和在全国的地位看,这一区域具有以下特征:

1、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裕。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和劳动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该地区总人口居全国第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仅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为全国各地输出了充足的劳动力。

2、区位优越,战略地位重要。该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交通优势突出,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枢纽作用。同时,也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汇区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战略地位非常突出。

3、农业领先,粮食优势突出。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耕地面积约1.9 亿亩,占全国耕地资源的十分之一以上;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 以上,其中小麦产量 万吨,接近全国的 ,农副产品供给能力高,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该地区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域,煤、铝、金、天然碱等资源储量较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其中河南省矿产资源有158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种居全国首位、20种居全国前三位。

5、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相济、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文化积淀丰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由于中原经济区具有以上的特征优势,因此,充分发挥中原的比较优势,对于加快实现中原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又好又快以及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原经济区要在战略定位以及坚持整体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区域发展战略路径:

1、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发达农业转变。同时,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现代化引领农业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2、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构建产业集群平台。坚持以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专业园区为载体,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向城镇集中,建立产业集聚、积累、服务、激励四大机制,形成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强大的产业增长、发展势头。同时,要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现代金融和物流为支撑,以现代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在新型城市化化進程中统筹城乡,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格局。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同时,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建立中原经济区五省政府高层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强化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加强和邻省邻市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拓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要消除市场壁垒,消除要素流通障碍,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用引进来的资源来提升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本区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5、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机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稳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企业现代化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教育、文化、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同时,也要尽快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形成区域间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中原经济区对皖北经济发展的作用

安徽省作为比较特殊的中部省份地区,境内的淮河、长江将全省分成了三个地理环境、人文风格、发展状况截然不同的三个部分。地处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多为平原,人口稠密,属典型的农业地区,经济较为落后。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 )》将安徽省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以及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纳入规划范围。这是继皖江城市带和中部崛起之后,皖北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这将成为推动皖北跨越式发展、促进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对皖北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皖北地区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占我省全省60%以上,加入中原经济区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先行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耕地,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设粮食科技示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建设全国农业育种以及畜牧创新基地,如皖北生猪基地、花生基地、油菜基地、棉花基地、中药材基地以及林果产品基地等。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建设区域化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第二,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能够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积极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如蚌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皖北食品工业基地和淮南煤制天然气等;同时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培育,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及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等;能够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如皖北历史文化旅游区)和文化产业(蚌埠大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培育新兴服务业和建设企业孵化园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能够加快城市群建设,促进蚌埠、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皖北城市密集区加快发展,形成与沿海地区沟通联系的前沿地带,构建中原城市群、皖北城市密集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原城市群;能够促进城镇功能的提升,让蚌埠、阜阳以及淮南等发挥区位优势,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发挥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為中原经济区与华东地区合作交流的东部门户;同时,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宿州、蚌埠龙亢农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

皖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加入中原经济区,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使安徽的发展有了领头羊,能够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共同促进安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相信,皖北地区的发展已经迈上新的台阶与新的阶段,在不久的将来,皖北地区乃至整个安徽的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与辉煌!

参考文献:

[1]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5

[2]夏林.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决策探索,2010,10

[3]任爱莲.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路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2,1

[4]贺卫华.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14

[5]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J].人文地理,2012,27

[6]徐君.国内经济区的发展实践对中原经济区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

作者:方菲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3:

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石河子开发区充分依托当地的农副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紧紧把握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大力发展纺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和化工4大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扩大对外开放能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力量。本文就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的发展特点、现状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对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推进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石河子开发区随着招商引资的成功实施,顶新康师傅、台湾旺旺,江苏华芳、雨润,浙江娃哈哈、雄峰、弘生,北京燕京,内蒙古伊利,贵州航空和河北华龙日清今麦郎食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形成了纺织、绿色食品、氯碱化工等支柱产业集群。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开发区通过实施纺织、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化工4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前。这4大支柱产业成为行业知名龙头企业聚集度最高、相关产业配套最完善、产业链条最紧密的优势产业。

一、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纺织产业通过快速发展,形成以下特点:一是纺锭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近几年来。开发区依托垦区的棉花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际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引进国内外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大的企业集团,实现了“三个转换”:即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的转换,工业同区向产业集群的转换,商品棉基地向纺织生产基地的转换;二是设备装备水平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增强,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开发区引进的棉纺项目都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纺织技术装备和检测检验设备。运用了高效现代纺织生产工艺技术。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机电一体化。

(二)石河子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09年底,开发区共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20多家。年食品加工量达66,5万吨,实现税收7100万元,吸纳就业岗位4000多个。以康师傅、旺旺、娃哈哈、伊利等为代表的食品龙头企业和项目,共生产各类方便食品1.75万吨、各类饮品21.2万吨、各类肉制品1098吨、各类番茄制品27.25万吨、葡萄酒4000吨。食品产业通过集聚发展,形成了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国内外行业知名龙头企业聚集度高,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好。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十几家食品龙头企业,食品加工规模平均每年以30.9%的发展速度递增,企业效益增幅大,企业运行规范。产销两旺。为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求,龙头企业纷纷启动了扩能增产的“二次投资建设”计划。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快、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食品加工已实现了从粗加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的转化,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实现了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的就地转换,调整了八师石河子市大农业产业的结构,促进了农牧团场职工的增收。三是已形成了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体,带动了食品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和功能拓展。各优势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园区,实现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

(三)石河子开发区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以天业节水灌溉、贵航农机公司、天振农机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结合新疆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喷、滴、微灌等)设备、采棉机、精量播种机械等现代农业装备。主要发展特点有:一是通过不断吸收创新,一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及其装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在大量的科研与产业化投入的基砌上,带动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制造和农资生产企业的衍生发展,产业链条逐渐延长:三是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装备产品巾有了逐步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新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四)石河子开发区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天业化工项目的全面推进和天富煤制甲醇的启动建设,开发区化工产业逐渐壮大,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洁净化”生产,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以天业集团为代表的大集团、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可靠的电石法制PVC、煤气化制甲醇等化工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二、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通过上述对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同类国家级开发区相比较,其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差距较大。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开发区支柱产业中的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仍处于以加工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产品结构和层次定位不明确,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不高,附加值低:初加工企业占一半以上,而利润空间大、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及终端行业比重太小。

(二)支柱产业链奈短。关联产业发展缓慢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使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而开发区支柱产业都主要集中在棉纱加工、PVC半成品生产、鲜奶的初级加工等层次较低的产业前端,对区域内优势资源加工深度的能力较低。未能向产业后端及后续产业方向延伸;关联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比较松散。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较低,制约了支柱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优化。

(三)支柱产业快速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来充分发挥

一个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开发区支柱产业一直处于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巾心的发展阶段,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以快速发展具有高加工度化的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产业为核心。虽然开发区化工产业的比重占据支柱产业的份量逐年提高,但现代农业装备等其他支柱产业快速推进,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开发区支柱产业大都以传统行业为基础,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占企业支出的费用不足5%,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为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平均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支柱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利用高新技术开发研制的新产品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企业占据支柱产业中企业总量的比例不足3%。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绝大部分都以引进为主。影响了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且支柱产业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和工艺有一定的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

三、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

(一)对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分析

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不只需要企业简单的集中,而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关联产业企业的一个生态化群体。石河子开发区通过发展这种有效组织方式。可以促进区内企业不断创新。能够使区内企业获得模仿优势和示范效应,有效扩大开发区的规模。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使开发区发展成为经济集聚核心区。

(二)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1、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

开发区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和壮大以下几大产业群:一是依托石河子地区丰富的棉花等农副资源优势和在现有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纺织产业群。二是依托已引进的康师傅、娃哈哈、旺旺、燕京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发展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群。三是依托天业化工城重化工项目及对准东煤田、铁列克煤矿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天业1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天富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等重化工项目的投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化工产业群。同时,随着石河子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区内投资者和企业将会到全疆尤其是北疆区域建设产业工业园,这必然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格局,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的合作空间会不断扩大。

2、支柱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随着开发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支柱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纺织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石河子地区质优量大的棉花资源以及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能力的提升,一批有实力的集纺纱、织布纺织企业形成发展。与此相关的配套产业也进行集聚,开发区纺织产业从棉纺业向产业终端延伸。

——绿色食品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石河子地区丰富的绿色农产品、畜牧资源,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快速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肉奶产品、果蔬饮料、番茄制品等具有技术创新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占据主导,一个大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形成。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新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良好机遇。贵航采棉机、天业节水灌溉器材等现代农用设备生产进一步扩大,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制造和农资生产的企业快速形成发展。

——化工产业。通过进一步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煤炭、石灰石、原盐等资源,聚氯乙烯化工和洁净煤技术快速得到应用和推广。“资源——工业品——再生资源——工业品”的循环经济模式更加成熟。

3、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步增强

随着开发区支柱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形成“纺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带动开发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围绕发展壮大的支柱产业,在纺织印染、方便休闲食品、饮料制造、聚氯乙烯、生物科技等支柱产业内引进、发展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促进开发区支柱产业规模的扩大,并积极促进支柱产业进一步集中。

4、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资源等空间协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使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资源等空间逐步达到均衡,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得各类人才向开发区支柱产业流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纷纷聚集,支柱产业通过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了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开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从而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对进一步加快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调整开发区工业产业结构。推动支柱产业结构的优化井级

1、纺织产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棉纺织设备,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按照“引技术、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型”原则。培养纺织企业竞争优势,做大一批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大力发展棉纺。适度发展织造,力求与东部有实力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集团合作。打造集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家纺)及相关产业集聚的生产基地。

2、绿色食品产业。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原料基地的建设,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重点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绿色食品,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开拓中亚市场,使开发区成为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的特色食品加工和集散地。

3、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加大、加快天业节水器材、贵航采棉机、天振农机等自主品牌建设,加强技术协作。联合开发生产一批适合于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专用生产装备,促进产业整体提升;重点企业实现生产连续化、高速化和设备自动化。力争到“十一五”末节水器材供应能力增加到66.67万公顷(1000万亩)。采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50台以上,逐步把开发区打造成新疆农机加工制造基地。

4、化工产业。充分利用已取得探矿开发权的准东煤田及铁列克煤矿的矿产资源优势。以新疆天业120万吨聚氯乙烯化工项目和天富煤制甲醇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做大做强PVC及下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以石河子周边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依托。承接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库车、吐哈等4大石化基地下游产品的开发建设,进行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

(二)加快园区建设,培育支柱产业集群

抓住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针对区内的支柱产业定位,制定可行具体的承接产业的方案;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园区能源保障供应及北区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持续优化投资的软硬环境。促进优势生产要素和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

(三)促进关联产业发展,构筑支柱产业链体系

开发区发展支柱产业必须要有成熟的前项产业为基础和后项产业为其提供市场,应当通过建设和健全开发区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更好地开发优势产业资源。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渠道和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要素市场,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使得一批与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链。

(四)坚持自主创新和外向带动。培育支柱产业品牌龙头企业,实现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产业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换能力:通过对优势企业在审核、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扶植,培育一批上规模、高效益、有增长潜力、对支柱产业发展帮动能力强的企业:建立和扩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在东部沿海、中亚拓展营销渠道,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解决制约支柱产业发展的原料供应、运输保障等问题,实现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汪同三、齐建国,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夏大慰,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经济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4]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美]J,卡布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作者:李冶

上一篇:结合口语应用改变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商业地产成本控制绿色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