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会计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管理会计系统很难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已显得十分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证券市场会计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证券市场会计发展管理论文 篇1:

关注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管理会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摘要:市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对管理会计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管理会计体制的创新。归根结底,没有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没有管理会计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 发展 创新

一、欧美管理会计发展沿革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30年代以后,外部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的股权也越来越多地分散到众多的小股东手中,企业对外财务报告受到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对压力,自然会将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不再愿意花时间来设计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企业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数字的投资者的影响,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关心企业的长期生存。因此管理会计赖以发展的企业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丧失了,管理会计也就不能再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理论界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作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和内容,是双方在事前的雇佣合同中约定的。最初的代理模型只是关注风险规避和惰性条件下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均衡的薪酬计划,也就是委托人在激励机制与风险选择之间的制约均衡。很明显这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后来这一理论逐步扩展到研究管理会计过程和方法在公司内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挥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委托代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整个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后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该理论与企业的部分实际行为(如:企业长期投资选择,短期行为倾向,签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三)实务界的发展

应当说,前述管理会计在理论上的飞跃,首先是基于管理会计实务在科技进步企业已经出现的变革(尽管还不够普遍)。

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上的变革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组织形式所驱动,而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公司企业而言,欧美市场的最大变化体现在:

(1)竞争加剧: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化市场,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换代产品,更要集中精力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与之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发生很久的变化,要求自一定的弹性来处理全球化中的义化冲突,以及住销扩展和客户需求满足中的及时反馈。各类企业都在变革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形象。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推出限制性措施,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使竞争日趋激烈。

(2)经营技术的变革在一些行业的先导企业中,为了解决机制陈旧问题,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弹性了作系统(FWS)等创新机制。这些机制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者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企业在经营运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3)信息技术的飞跃: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手工化行为得以“电算化”,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流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经营管理信息的量化、收集、处理、报告,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按固定的程式进行,并进一步灵活组合。所“生产”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及时、准确,可以保证贴近第一时间的反映。

(4)组织设计战略:今天的组织不再是单纯的责任分配,而更多要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战略来考虑。无论是水平、弹性的结构,还是对外的兼并、收购行为,都是为了配合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正是由于以上变化,在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作业制成本核算(ABC)、作业制管理(ABM)、作业制预算(ABB)、标杆制(Benchmark)以及业绩评价中的综合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等创新方法。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管理会计最具突破性的变革,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市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对管理会计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管理会计体制的创新。归根结底,没有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没有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对管理会计产生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无论从认识和实践上,对管理会计都还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的讨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并未在整个国内会计界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以后,虽然改革开放使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没有注重这一变化,依然是一味地将管理会计局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学术上的新动向,如大力推广国外成功的经验,总结我国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并加以推广等,但这种结合也仅仅局限在具体做法的介绍推广这一很狭隘的方面。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为财务分析、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依然是为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设计的;(2)管理会计部分理论上完美的方法,譬如成本差异分析等,由于在理论的模型设计上过于简化(如单一产品、单一工资),与实践脱节,所以并不适用;(3)在资产回报评价中,之所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指标体系,多半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企业本身并没有采用新的指标体系的原动力;(4)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内部管理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三、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出发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可以认为,对世纪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分析。

(一)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分析,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代理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是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人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我们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加快研究现代高信息技术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发展,譬如信息技术发展与管理会计,信息技术投资评价,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本作业管理,管理会计实务所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担保融资等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兴云,汪平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杨雄胜,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张治港,刘个生 集团公司理财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2年

作者:普海云

证券市场会计发展管理论文 篇2: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摘要: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管理会计系统很难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已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公司治理 管理会计创新

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代理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我认为在以下方面还需要加强: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 (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0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第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发布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是万本之源,企业管理者要抓住这个管理的核心。在对人的管理上,要做到刚柔结合,表本兼治,所谓“刚”,就是要实行制度管理,用制度管人,约束人、激励人,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制度是底线,任何人不得逾越,否则要受到制裁,此乃治“表”;所谓“柔”,就是要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通过建立企业的文化底蕴,来取得人心,使员工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干好本职工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此乃治“本”。通过实施,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1]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

[2]崔之元.美国29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4.

[3]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4.

[4]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47.

[5]葛家澍.损益表(收益表)的扩展--关于第四财务报表.上海会计.1997.1.

作者:张凤云

证券市场会计发展管理论文 篇3:

生命周期视角下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以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实证分析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随着企业生命周期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不断推进,高管持股对研发投资的正相关影响是逐渐增强的。鉴于我国目前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持股较低的现实,应进一步完善高管持股激励制度,增强创新驱动力,并密切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制定合理的高管持股政策。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高管持股;股权激励;研发投资

科技创新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因此增加研发投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关键。高管作为企业研发决策的主导者,对企业研发和人员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资的力度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Munja Lee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研活动推动了韩国整个制药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行业价值[1]。另一方面,研发活动存在高投入、高风险、回报滞后等特征,易导致经营管理者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愿对研发进行投资,便产生了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委托代理矛盾。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高管激励机制,试图通过高管持股来解决委托代理矛盾。虽然目前关于高管持股与企业研发投资的研究较丰富,但大多停留在静态的层面。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在财务状况、治理结构等方面会出现较大差异。管理者的代理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代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1]。因此,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以2017年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企业经营进行动态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制造业企业不同生命周期中高管持股和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而任何生物體都遵循生命周期的现象。1972年美国学者葛瑞纳首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将企业生命周期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2]。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学者爱迪斯于1989年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把企业的成长非常细致地划分成九个阶段,并使生命周期理论至此成为最为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3]。自Berle和Means在1932年提出现代企业两权分离观点和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后,吸引了众多学者对该领域的探究[4]。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等一系列原因,使代理人并不能完全围绕委托人的利益去开展业务,最终损害委托人利益[5]。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自主创新能力,故企业所有者更愿意承担研发投入带来的风险[6]。而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更倾向于短期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规避研发投入可能带来的风险。高管持股作为一种重要的长期激励手段被认为能有效缓解委托代理矛盾,对企业研发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二)研究假设

高管持股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的重要手段,能缓解所有者与管理层的代理矛盾,从而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相关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谢尚委和廖宝丽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R&D投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管持股有利于企业对创新研发投入[7]。孙莹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呈相应的增加趋势[8]。高管持股激励有助于缓解代理矛盾,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从而有助于促进研发投资。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假设H1:

H1: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本文参照Dickinson的现金流量组合法,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9]。由于研究的样本是2017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上市企业其在规模和营业收入等方面必然已经达到一定条件,可以认为已度过了初创期,因此本文主要对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进行探究。

成长期的企业已初具规模,资产扩张、收入和利润增长较快,但承担风险能力仍然不足,此时的委托代理问题开始逐渐显现[10]。徐宁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有利于成长期企业制定有效的长期发展战略[11]。因此,管理层持股可以缓解成长期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抑制经营者的“短视行为”,有助于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成熟期的企业已在市场中占有稳定地位,企业营业收入稳定,自由现金流量充足且自身竞争力较强。此时,公司的治理机制和各项监管制度日趋完善,而委托代理矛盾也日益凸显[12]。良好的经营状况和较小的竞争,使企业高层的创业激情减弱,容易对创新研发产生懈怠,管理层对于创新的重视开始减弱[13]。高管持股可以使成熟期的企业管理者重拾创新热情,避免机会主义的行为,有利于研发投入决策的制定。衰退期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市场地位大幅下滑。此时,管理层创新精神明显减弱,倾向于回避风险,尽可能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委托代理矛盾日益严峻。随着高管持股比例增多,公司股东利益以及高管个人利益逐渐开始趋同,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都期望能够将企业由亏转盈[14]。因此,增加高管持股水平,会使处于衰退期企业的管理层更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技术优势。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由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推进,管理层创新精神逐渐减弱,且委托代理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状态,而高管持股激励作为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对于研发投资的影响效果就越显著。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假设H2:

H2:随着企业生命周期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不断推进,高管持股对研发投资的正相关影响逐渐增强。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选取2017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在样本选择上剔除ST和*ST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选取1 42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现金流量法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其中,成长期公司710家,成熟期公司422家,衰退期公司289家。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企业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来衡量研发投资,记作R&D。

2.解释变量。高管持股比例(Mshare)。高管持股被认为是可以缓解委托代理冲突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使高管在对公司进行战略部署和决策时更加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控制变量。一是公司规模(Size)。公司规模越大,其经营必然趋向多元化,即便研发失败对于公司的影响也在可承受范围内,应对创新风险的能力较强,本文采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二是资产负债率(Debt)。本文采用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来衡量,公司的负债率越高,其投资和融资都会受到限制,对研发活动更倾向于采取规避政策。三是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即独立董事数量占董事总数量的比例,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可以有效缓解委托代理矛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四是企业盈利能力(Roa)。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好,表明企业的资金越充足,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研发活动。因此,本文采用企业净利润/资产总额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

(三)模型构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1显示,不同生命周期的主要变量研发投资R&D和高管持股Mshare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成长期的企业、成熟期的企业和衰退期的企业得研发投资均值为0.0447、0.0394、0.0464,表明其中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的研发投资均值相对于成熟期的企业要高。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管持比例分别为0.0665、0.0479、0.0469,呈现递减的趋势。由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可知,制造业上市企业高管持股均值为0.0571,说明在制造业上市企业中高管整体持股水平较低。研发投资的均值为0.0434,表明所选取的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整体较低。

从表2中可以看出,R&D与Mshare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基本验证了假设H1。同时,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在5%的水平上与研发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上与R&D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二)回归分析

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从对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的结果可以发现,高管持股比例每提高1%,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的投资研发将分别增加0.0401%、0.0555%和0.0607%。即高管持股在每个生命周期的激励作用存在差异性,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进,高管持股的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假设H2得到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7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了生命周期视角下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首先,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随着企业生命周期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不断推进,高管持股对研发投资的正相关影响是逐渐增强。

本文根据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对促进企业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启示:第一,完善高管持股激励制度,增强创新驱动力。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研发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提高高管的持股比例有利于推动企业研发投入,有利于推进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第二,密切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制定合理的高管持股政策。当企业用高管持股来激励管理层,试图让高管做出更多研发投资的分析和决策时,要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时期所具备的特点来制定合理的高管持股政策。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企业生命周期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不断推进,高管持股对研发投资的正相关影响是逐渐增强的。

参考文献:

[1]  方芳,翟华云.企业生命周期、经理自主权与 R &D 投入的关系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3,(7):17-21.

[2]  钱源达.现金流视域下的企业生命周期[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5):19-20.

[3]  魏丽丝.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4):155-156.

[4]  Whittington G.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by A.A.Berle:G.C.Means[J].The Economic Journal,1970,(8):120-122.

[5]  乔晓华.委托代理制下道德风险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6]  文華,张卓,季小立.高管持股与研发投资:利益趋同效应还是管理防御效应?——基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4):23-31.

[7]  谢尚委,廖宝丽.高管持股与企业R&D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商业经济,2012,(17):100-102.

[8]  孙莹.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治理、研发投资与绩效——产权异质性视角下的经验证据[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6):27-37.

[9]  Dickinson,Victoria.Cash Flow Patterns as a Proxy for Firm Life Cycl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6):1969-1994.

[10]  Jawahar I.M.,Mclaughlin G.L.TOWARD A DESCRIPTIVE STAKEHOLDER THEORY:AN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3):397-414.

[11]  徐宁.高科技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对R&D投入的促进效应——一个非线性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2):12-19.

[12]  唐清泉,夏芸,徐欣.我国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1,(1):21-42.

[13]  Miller D.,Friesen P.H.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J].Management Science,1984,(10):1161-1183.

[14]  张子余,袁澍蕾.生命周期视角下董监高治理机制与企业技术创新[J].软科学,2017,(6):96-99.

作者:陈佳怡 葛玉辉

上一篇:食品安全认证问题探究论文下一篇: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