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绿化建设应用论文

2022-04-18

摘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全域旅游发展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锦州市义县转变产业结构实施以旅游业为发展方向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全面摆脱贫困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分析目前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原则、方法与保障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共绿化建设应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共绿化建设应用论文 篇1: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解读与思考

摘 要:《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本文对标准编制的意义、突破进行阐述,指出《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建筑;建设标准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已经于2008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实施之后,我国又一个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全国统一性标准,是公共图书馆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法制建设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1、《标准》编制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投资水平的全国性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尺度。是编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编制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 “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知识、信息和文化需求。

2、《标准》规定的突破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确定了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的规模分级和项目构成,给出了公共图书馆的总建筑面积和分项面积控制指标,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建设选址、总体布局的原则要求,明确了其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该标准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确定建设规模原则

《标准》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原则。服务人口被界定为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按照这一原则,今后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大小,不再完全取决于行政级别,而主要依据于服务人口。服务人口在20万以下的,建设800至4500平方米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20万至150万的,建设4500至2万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150万至1000万的,建设2万至6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它的建设规模,是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原则在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上的具体体现,符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国际惯例,它将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明确提出控制指标体系

《标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基于公共图书馆建设现实水平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控制指标体系。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控制指标来实现。该标准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比较、海量数据分析概括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未来5至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控制的主要指标,如人均拥有馆藏0.6至1.5册,千人拥有馆坐席0.3至2个,千人拥有馆建筑面积6至23平方米,同时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每平方米藏书量、单个阅览坐席占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等基本测算指标。为了增强适用性,《标准》还引入了服务功能、文献资源的数量与品种,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加以适当调整。一系列控制指标的形成,不仅使“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的原则得以具体化,使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规模控制有据可依,有规可寻,可操作性强,而且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评价、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2.3 提出建设布局要求

《标准》提出了符合现代图书馆理念、与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相适应的公共图书馆布局与建设要求。将公共图书馆的用房项目分为8大类41项,提出了各类用房的面积比例,以及在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设置与否的指导意见,对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布局、外观造型、室内装修、环保节能、防灾防火、建筑设备等提出了原则要求。如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宜采用大空间结构形式;明确规定中小型馆实行“藏阅合一”设计;与现状相比,提高了公共图书馆藏书区和阅览区所占面积的比例;对公共图书馆的互联网络系统、信息点布局、技术设备用房提出了较高标准等。上述指标或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并充分考虑了公共图书馆完成主要功能、拓展服务项目、应用现代技术、体现人文精神的需要,使建筑和设施能够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变革和创新的要求,使公共建筑“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的方针落到实处。

2.4 重视环境建设

《标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改变了以往公共图书馆建设重房屋建筑、轻环境建设的倾向,该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建设的要求。如明确规定了选址条件;明确规定它的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图书馆技术设备;明确规定场地应包括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停车场、绿化用地等,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外围设备等12类,并要求其室外道路、围栏、照明、绿化、消防设施、管线沟井等室外工程应统一规划建设。在馆室建设中主体建筑与馆区建设并重,并与城市建设有效衔接,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知识信息传播、文化活动阵地、休闲交流场所等整体效能。

3、《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 经费保障问题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对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项目构成与选址、总建筑面积和分项面积、总体布局和建设要求、建筑设备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并且提出原则上要求一次规划建成,但对经费如何保障却没有规定。这就在财政保障上会碰到问题,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保障有力,该标准能贯彻执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落实财政保障支持呢?像我馆,服务人口81万多,阅览坐席288个,建筑面积5156m2,刚好达到最低标准,总藏书量和其它设施都不能达标,经济不发达地区更难以保障。

3.2 建设规模问题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第十条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图书馆规模,应以服务人口数量和相应的人均藏书量、千人阅览座席指标为基本依据,兼顾服务功能、文献资源数量与品种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第十一条把公共图书馆分为大中小型三种,并且制定了《建设规模与服务人口数量对应指标》;第十八条规定,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用地应符合《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绿地率宜为30%~35%。”其目的不言而喻,为各级馆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但是一方面由于服务人口的多寡并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文化水平、素质存在高低,高中文化水平和大学文化水平的文化需求存在差

异,大中城市的文化需求和小城市的文化需求截然不同,因此根据服务人口的多寡来确定规模还不是很科学。再者,建大型馆好还是多建中小型馆好也需因地制宜。因此在建设公共图书馆确定规模时在衡量服务人口数量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受教育程度。

3.3 体系建设问题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十条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国家建设文化事业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仅仅对大、中小型馆制定了具体的标准,而在我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还有很多文化站、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等袖珍图书馆,它们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通过它们才真正构成了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就目前而言对直接面对基层的这些袖珍图书馆该如何建设、管理还存在空白。

4、《标准》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健全财政保障机制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 (1)立法保障。国家应该抓紧完成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提供法律保证。 (2)政策倾斜。中央财政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转付政策倾斜,尤其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财政支持。 (3)考核保证。各级政府在对下级进行考核时要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促使地方政府在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上预留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公共图书馆的顺利建设。

4.2 编制建设发展规划

文化主管部门要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对常住人口的数量以及文化素质水平进行调查统计,再结合人均藏书量、千人阅览座席指标为基本依据,兼顾服务功能、文献资源数量与品种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编制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政府投资计划。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文化事业和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环保节约,建立以大型图书馆为骨干,以中小型图书馆为基础,立足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4.3 完善农村服务网络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则是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它主要是指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点要转移到农村,没有农村乡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就根本谈不上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就没有健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为主要措施,努力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开放式、网络化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5、结语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图书馆设立的建设标准,意味着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对未来完善图书馆建设标准,推动图书馆建设工作合理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2]文化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就《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答记者问

[3]李国新,冯守仁,鹿勤.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解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作者:卢永花

公共绿化建设应用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锦州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全域旅游发展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锦州市义县转变产业结构实施以旅游业为发展方向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全面摆脱贫困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分析目前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原则、方法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义县

0 引言

义县独特的辽代文化和宗教文化成为义县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顺利实现义县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打造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乡村旅游为框架、研学旅游为导向、生态旅游为基础、会展旅游为职能的多元化旅游形象。其中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整体服务质量重要指标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将是实现义县旅游扶贫,打造特色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工程。而在信息愈加数据化、服务愈加智能化、需求愈加多元化的旅游业发展新形势下,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调节将是重中之重。

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涵

首先,在对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上要注意将之区分为广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狭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两个方向。在全球的旅游产业发展开始的初期阶段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只是单纯的包含专门指向旅游公共服务中的旅游专项公共交通系统、旅游服务信息咨询中心、旅游集散地、旅游政策法规体系和旅游公共卫生体系等旅游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保障项目。而在“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模式发展形成的过程中狭义方面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理论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产业共生形态。因此,由旅游产业带动,与旅游目的地所在城市中的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包含卫生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治安保障监管服务体系、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教育服务体系等以及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模式的服务体系等社会公共服务相融合相包含的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共服务形态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所展现的广义上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虽然旅游公共服务与基础公共服务内容上有所交叉但其概念应是建立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运行的过程中以政府作为顶层设计的主导,以旅游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多方向的各个公共部门的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进而实现齐抓共管。以达到满足全域化、公共性的本地内需与旅游需求,保障旅游者的旅游基本公共权益、实现旅游最大便利性而供给的公共服务。围绕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刚性公共基础需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应主要包含信息服务、安全保障、交通路径、惠民体系和专项行政服务等五大方面体系建设内容(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2 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义县作为锦州市连接北部和西部阜新市、朝阳市两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交通运输等公共服务的建设发展上已有一定基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奉国寺也坐落于义县地区,同时锦州市义县还拥有东北地区重要的宗教石窟建筑——北魏万佛堂石窟,这些交通条件和历史底蕴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义县当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入挖掘与开发其悠久历史,利用义县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的制定了“传统文化抓开发,先进文化抓弘扬,现代文化抓繁荣”的旅游业发展思路,以实现文旅融合为突破,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1.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承载力

持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义县当地交通部门投资约2000余万元,进行了对于城区污水管网道的改造升级,同时对宜州大街的路面和奉国寺路西段路面进行了修复改造等道路建设工程。在对于和阜新、朝阳等两地的交通连接上进一步有序推进扩建改造锦阜高速、锦承和朝凌客专铁路,在高铁建设上义县西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期铁路客运义县新站也投入使用。2018年锦州市义县公共交通的主要干线修造共66.2公里,农村公路新建与维修共计326.1公里、桥梁65座。

2.1.2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建设清洁卫生城市

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2018年城区实现新建水冲厕所2个、为旅游业发展建设厕所42个,在新农村建设中改造厕所共2000个。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推进“青山工程”,实现了清退治理小开荒11.5万亩,完成造林62万亩;更换新装路灯447基,城区绿化植树1066棵,培育花卉8万余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从4平方米达到8平方米城市形象又有新提升。

2.1.3 不断扩大文化广场覆盖面积,优化医疗结构

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2018年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对于“三城同创”的工作又实现了有效开展,2018年通过了专家实地考核和评审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乡镇卫计系统建设过程中完成了“一院两站”升级改造工作,新建中医院开始投入试运营。

2.2 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2.2.1 政府对公共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政府往往更多的关注于旅游产业为当地带来的经济贡献值,而对旅游产业为当地带来的民生价值往往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义县当地政府以及旅游相关部门自然而然将当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城市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划分开来,没有真正地意识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建设是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密不可分的。另外,对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制度和顶层设计保障并未加以制定和规划,使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以及和社会基础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进程受到影响。义县当地对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关注,是从锦州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确立之后以及全面扶贫、精准扶贫在当地正式展开后才开始的,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旅游公共服務体系的建设,以及与社会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融合的进程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2.2 旅游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差异凸显

供需关系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框架,如果平衡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导致整个行业的衰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3D立体技术、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不断发展并普遍应用的时期、对于信息的获取愈发的简单同时也更加详细,而正是这样的信息捕捉获取方式也更加促使旅游者对于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渠道、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内容以及旅游行程设计与规划预订、旅游集散中心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业已无法适应当前信息汲取与传播快速发展的旅游需求市场变化。

2.2.3 旅游公共服务信息与科技存在脱节

义县当地旅游服务信息的公示和信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未能高效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手段。只有在当地政府网站上以及相应景区才能看到公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阻碍的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了解,降低了旅游目的地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信息的宣传路径。同时当地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公示手段方式过于简单传统,在门户网站、公示板、公众号建设上信息更新缓慢且没有相应的载体未能与旅游者的智能客户端更好地进行衔接导致这一现象的就是当地旅游公共服务信息与科技融合度低未能有效运用新一代技术进行推广。

2.2.4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流入通道狭窄

在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仍旧是以政府为主体,“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都是当地政府,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对于融资和产能投入,当地政府在这一方面就略显疲态。而这种既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的旅游公共服务供需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义县当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全域旅游推广的进程。

3 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原则

3.1 融入全域旅游理念,构建生态环境价值网络

作为全域旅游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将其建设成为拥有发达便捷的交通体系、完善的旅游咨询集散系统、有效的智能旅游引导网络、高标准的生态卫生服务和优质自然的大气环境等与旅游目的地城市基础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生态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破单项单行业建设的现行方式,将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作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通行标准,形成在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依托生态环境、在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丰富生态环境的環保理念和立体式、深层次、全覆盖、硬标准的生态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与绿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相融合的可持续建设发展方向,进而为实现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全域化、大众化、优质化、文明化的幸福产业之首夯实基础。

3.2 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实现全员共建共享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多方主体,因此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多方协调统筹,坚持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理念。发挥好政府、投资者(股东)、顾客(游客)、社区、员工、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等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本投入过程中,在政府主导的基本框架下,对于市场化原则和资本运作方式的接纳,要在社会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中的民间资本在进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加以积极引导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当前旅游投资上有PPP、BOT、BT、TOT、TBT、PFI、ABS等多种投资运营模式,鉴于我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可运用PPP模式,即公共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也就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盈利性企业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又能增强风险管控能力,降低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率,保证融资模型的可实施性和稳定运行。在人力资源投入和运用等方面,可将中后期建设和维护运营阶段所需的基础岗位提供给当地居民,雇佣当地失待业和离退休的居民,用以缓解人力资源闲置问题。

4 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和保障措施

4.1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实施统一专项规划领导

政府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设置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办公室进而能高效的对接建设过程中政府各服务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提高办公效率和工作威信,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旅游目的地城市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度,以便更好地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进而提高当地旅游形象的美誉度。

4.2 优化供给结构,深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供需结构的优劣是市场能否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柱,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第三产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40逾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库存过多、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过高、生产成本过高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现象愈发凸显。原有的“三驾马车”和“需求侧”结构模式已经无法改善当前出现的经济发展所出现的状况,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建设领域的问题。前文对于旅游公共服务内涵做以阐释在此不做赘述,而因此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投资与社会融资,提升建设过程中的科技运用与节能环保的实施力度。实现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带来的便利,满足旅游者对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以推进供给改革,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4.3 推动信息与科技相融合,建立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

要逐步建设并不断更新与完善旅顺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数据库,以大数据为载体建设旅义县游公共服务体系立体模型,实现道路交通信息、旅游活动信息、住宿餐饮信息、公共卫生信息、集散购物信息和投诉安保信息等的精准立体实景展现,让旅游者足不出户或在出行途中就能在5G和VR(虚拟现实)技术下实现旅游地实景信息获取。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其中的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服务者由“人—人工智能”的转变,将促使管理理念的转化和基础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向着更加标准化、程序化和技术化的提升。

4.4 运用推广“PPP”旅游投资融资模式,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和宏观调控者,应坚持将“招商引资”持续作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重要路径。应转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观念,由政府出资,企业承办的建设形式转换为政企合作,社会监督共同建设的发展模式,这既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财政的赤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引来新的活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李霞.上海松江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旅游评论,2019,(02).

[2]王人龙,董亚娟,赵玉萍.西安城市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8,(12):144-146.

[3]魏元成,马勇.全域旅游: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184-200.

[4]赵恒德,刘继祥. 辽宁旅游业“孔雀开屏式”发展战略探讨[J].江苏商论,2010,(06):114-115.

[5]黄燕玲,罗盛锋,丁培毅.供需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07):70-76.

作者: 张雨阳 邹亮

公共绿化建设应用论文 篇3:

校园特色文化与设计的互融性探析

摘要:本文立足于全国高校大学城的建起,从大学城中校园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对校园特色文化与设计的互融性提出了探讨,并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简称艺苑的公共设施建设为例,从环境艺术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专业角度出发,总结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建设。

关键词:大学城 文化氛围 公共设施 环境艺术设计 工业产品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国家、社会、人民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全国高校纷纷进行扩招,学生的增多导致大学校园建设规模不断扩充,以及多校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大学及其校园在空间上的进一步集中以及高等院校的城市化、区域化日益明显”。由于国家的支持,政府的统一规划,多个高校新建的校区集中在一个地方修建,也渐渐带动周边的相关产业经济,慢慢形成大学城的规模并且开始蓬勃发展。虽然大学城的概念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在中国却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与有关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的产物,因此,对于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仍然处在探索与摸索的阶段,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随着各地高校新校区的搬迁,逐渐形成的新型大学城文化,作为大学城校园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也将是重要的一部分,即结合校园文化特色设计校园公共文化产品。

1 大学城公共空间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投入建设的大学城有良乡大学城(FUNHILL智汇城)、长安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等,但由于大学城校园之多、规模之大,目前仍有很多大学城在完善阶段。在大学城里,院校与院校之间的校舍、休闲娱乐的地区互相交错,出现了多个高校学生在同一个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上成长,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资源整合,少了很多商业化的东西,有着更好的学习氛围,缺点是新的大学城的形成与规划,渐渐失去了或者完全摆脱了高校多年来原有的特色,生活在大学城,穿梭在各个校区,见到的多是整体模块化的教学大楼,整齐划一的商铺,随处可见的林荫小道及喷泉,如何在统一规划的大学城保持自己本校的特色,本文就校园特色文化与设计的互融性提出了探讨。下面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简称艺苑的公共设施建设为例,从环境艺术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专业角度出发,总结出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建设。

2 大学城公共空间特色文化与设计的互融性探讨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简称艺苑,是一所艺术类职业学院,自建校60周年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大学城中心地带。校园四周围绕百年名校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三大重点大学校区,有着浓厚的湖湘文化氛围。作为大学校园,根据其目前的公共设施现状,提出对以后校园公共设施建设的期望。

2.1 艺苑的地理优势和学生的特质及公共空间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艺苑坐落在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岳麓山脚下,建校61年来,为多个领域培养了多种艺术类的专业人才,并且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里有着美术系、影视系、戏剧系、舞蹈系、音乐系、社文系六个艺术类的院系,先后有著名歌手张也、王丽达、甘萍、颜丹晨、雷佳;著名影视明星瞿颖、黄卓、吴军、著名主持人舒高、赵靓、肖青、曾媛等从这里毕业后走向全国。学院明星辈出,被誉为艺术家、明星的摇篮,学校坚持以“舞台围绕艺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学生也以在艺苑生活、学习、成长倍感自豪。

艺苑地处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大学城,没有物质意义的围墙,与湖南省重点高校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的教学区、生活区错落排开、交相呼应,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由于没有围墙,所学知识也没有围墙之栏,只要愿意,可以每天穿梭在高校内自由地吸取各种的知识养分,因此,艺苑的学生无时无刻不被浓厚的文化氛围包裹。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产品以批量化生产为主,特别是在很多的公共建筑与户外空间是以方便、简洁为主,大多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极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艺苑的学生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成长,艺术思维更加活跃,对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而身处艺苑的老师也都是毕业于全国一流的艺术院校,对于艺术更是不懈的追求,因此对于艺苑的公共空间的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需要结合特色的文化,只有把艺苑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到公共空间的设施上,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艺苑的文化精髓,并目让师生在体验公共设施功能的同时,领略到校园的文化内涵。

2.2 艺苑的公共设施现状

艺苑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区、办公楼依山而建,错落在校园各处,随处可见绿树成荫,还有鱼塘为点缀。校园“公共设施”顾名思义,是在公共环境中供大家共同使用的开放性设施。因此,我们暂且将艺苑校园内有的公共设施分为校园公共信息设施、校园公共服务设施、校园公共交通设施、校园公共照明设施、校园公共卫生设施、校园公共休息设施以及校园公共管理设施。下面通过艺苑公共设施与部分高校的公共设施对比做出分析:

1 公共信息设施

包含了环境标示(指示牌、路标)、公共电话亭、告示板。其中学校的指示牌和路标放置的位置不够显眼、区域划分的不够明确,且放置不够稳固,经常移动,没有起到标识的作用;公共电话亭放置位置在校外路边,数量少且周围照明昏暗,不利于学生打电话时的安全与私密;告示板集中在校门口与通往食堂的路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告示的功能。

2 公共交通设施

包含了拦阻设施、出入口设施。其中学校的大门是用电子钥匙控制的自动开关卷闸门,由门卫师傅通过视频看来往的车辆放行或限行;为了便于管理,学校的后门一直是出于封闭式的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如果要进出校必须经过保卫处,这样保证了校内人的安全,不过每次要绕行到大门口才能出校,这样也造成了出行的不方便;由于学校是依山而建且校园面积不大,车辆却很多,因此,在出校的下坡处设置了减速带,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出现。

3 公共照明设施

包含了路面照明设施、操场照明设施、区域小环境照明设施、园林休闲环境照明设施,根据不同的场合,学校的生活区、办公区、学习区投放了不同造型和功能的照明设施。如生活区的照明既作用于绿化带的照明,又作用于道路的照明。

4 公共服务设施

包含了公共游乐健身设施、便利性服务设施。对于学生投放的游乐健身设施非常少,只有在家属生活区有几部健身设施,由于放置时间久远,后期维护少,所以废弃很久了;便利的服务性设施是在女生与男生宿舍之间有一个邮政的自动取款机,在学校食堂附近有副食部,由于售货人员很少,以至于售货高峰期要持卡排很长的队购买。

5 公共卫生设施

包含了公共垃圾箱、公共饮水器、公共卫生间。

公共卫生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作为城市建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景观,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不同城市的风俗习惯,给人们提供一种方便。在校园公共设施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体现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6 公共休息设施

包含了公共休息座椅设施、公共休息厅、廊(棚架)设计。

7 公共管理设施

包含了无障碍设施、消防栓及灭火器设施、路面盖具设施等等

通过以上简略的分析发现,艺苑公共设施除了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以外,并没有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和部分高校相比较,缺乏了特有的文化性、识别性、趣味性。为了让我们的校园公共环境更加舒适、便捷,有必要对未来公共设施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校园文化与艺术的互融性设计。

2.3 艺苑未来公共设施的期望——文化与艺术的互融性

2.3.1 科学的文化与艺术

科学合理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往智能化、环保化发展。如:指示牌、路标的准确性以及辨别的清晰度;分类摆放的垃圾桶,环保从学生抓起;公共电话亭在数量、高度及使用频率的考虑;太阳能在校园入口处伸缩门、照明电灯以及滚屏广告牌的应用;艺苑专业特色符号在标示牌、宣传栏的应用;自由售卖机、自动取款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在校园的推广使用。

2.3.2 适用的文化与艺术

注意校园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的结合,顺应自然环境的生长,不过分的追求形式感,铺张浪费,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最适合的公共设施。比如:防水防晒的石质座椅放置在校园的休息区,依山傍水,听鸟语花香,仿佛置身在大自然中,与艺术的本质遵循自然之道如出一辙:多个铜质的景观浮雕依附在依山而建的围墙上,填补了普通围墙的空白,过往的师生时刻都能感受到艺苑对艺术不谢的追求;

2.3.3 审美的文化与艺术

艺苑的学生大多从小培养其艺术性,普遍具有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艺术性格,各专业系艺术门类碰撞的火花加之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的熏陶,就要求了艺苑的公共设施造型、文化内涵要有个性化的体现,善于利用艺术语言要素去设计公共设施产品,比如:曲线的运用代表舞姿的柔美,直线代表戏剧唱腔的刚毅;绚丽的色彩代表美术与设计丰富的专业门类;粗糙的材质代表大气、粗犷的百纳海川的气度,细腻材质的设施代表艺苑人温婉、细致对专业不懈追求的坚持。

2.3.4 文化与艺术的互融性的案例

2.3.4.1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雕塑

雕塑有着女孩跳舞优雅的姿势,象征着我们艺术学院对艺术的追求,给我们的校园增加不少的生活设计气息,独特又富有生命气息。

2.3.4.2 湖南农业大学

农业大学的五牛传说,也是农业大学的一大亮点。他们学校主要以农业为主,每个雕塑牛的充满了它的干劲。努力的向前冲,也代表着农业的学子们的那种干劲。在雕塑中材料用的差不多,但是设计出来的又不同的寓意,这是学校的象征,环境的不同,设计的理念也不一样。

2.3.4.3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一一公共候车亭

由于艺苑始终围绕“围绕舞台,造就人才”的办学理念,所以在学院门口的公共候车亭使用了“舞台”的元素特点,六根不锈钢的曲线造型作为候车亭的主要骨架,代表了艺苑的六个系部,寓意着学院是由六个系部互帮互助、缺一不可,候车亭的顶部做了间隔的天窗,通过太阳不同角度的照射,造成候车亭内错落斑驳的光影效果,除了顶部间隔的天窗,还错落有太阳能电池板,当太阳光线不充足的时候,亭内随着室外光线的降低会自发光,也能造成错落的灯光效果,且亭内有7个展示板,艺苑常有各种剧目实践演出,可在此展示人物角色特点,更加丰富候车人的候车时间,因此,候车人站在这里候车就像站在舞台一样,能深刻体会艺苑的艺术氛围。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个人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会进入到高校学习,接受知识。全国各地对大学城的建设规划也会日趋完善,如何借鉴本校特色文化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和设计规划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这也将是对校园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考验。

作者:李浩

上一篇:大学生健美操教学论文下一篇:奥运电视传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