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南京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的诉求,将全媒体概念纳入到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在应用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新媒体的优势功能,以城市文化的整合传播为切入点,创新创意,探求视觉传达设计同全媒体传播结合的最优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篇1:

城市规划视角下公共艺术设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初探

摘 要: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社会工种与学科建设细致分工,各专业与学科间的专业指向越来越明显,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各自为政,失去整体的协调与合作,影响了城市整体公共空间环境的品质与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设施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建设规划导向日渐成熟,加之对城市文化内涵主题认知的逐步加深,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必然会提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施;城市文化;城市规划设计

1 公共艺术设施在城市建设中的区域定位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逐渐积累和凝聚成城市形象。公共艺术设施设计,可将城市空间特色纳入城市文化建设多元目标中,它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经济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将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①公共艺术设施设计对展示城市生态人文,彰显城市的人文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些学者将城市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划分成6类:信息设施(指路标志、导游图、电话亭、邮箱)、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公厕)、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巴士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1]

2 城市规划视角下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设施探究

2.1 全局性

将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通过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介入城市整体形态,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包括的城市规划的五个方面必须贯穿“全局性”。在全局性城市空间设计中,需考虑城市发展中城市形象的规律和共性,统一规划、合理分类。

2.2 主题性

公共空间中的主题性指特定的主题表达形式,对于主题鲜明的户外空间,应更深层的研究塑造城市环境主题,做到公共艺术设施中场域造型与人文思想的统一。人文因素又包含了城市文化定位、流行时尚、生活方式等方面。公共设施中的文化性主题可分为形象主题和意象主题,形象主题指自然属性或直接形象作为造型文化主题;意象主题指对事物的联想产生的主观意识形态。

2.3 艺术性

在公共艺术设施上需解决功能、材料运用、结构等问题,其都回归到艺术造型形态中。例如,安安的奇幻乐园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位于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作为过往旅客重要的休息点具有区域特殊性。如何让大众在枯燥的旅途中缓解情绪、减少疲惫感。艺术化的手法以展示小主人翁?????安安的童话故事为主架构,以主人翁的形象引领大众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安安搭乘各种有趣的交通工具,带领参与者开始追寻与探索奇幻的旅程。作品以夸张的艺术形式,打造出故事中的各个场景。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体现,担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单纯的城市视觉符号。

2.4 人本性

公共艺术设施地巧妙运用在于整个花瓣装置使用了特殊的软性材料,通过充气与放气实现开合,充分体现自然界中花的张力,通过高科技手法花朵的绽放可自由操控,当花朵绽放时,花瓣随风飘起,就像真正的花儿在风中飞舞一般,自然界的回归感在钢筋混凝土的空间中独具魅力。设计师巧妙地融入有趣的感应式设计,在装置中内置运动传感器,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化。装置会感应周围的人流量,人流量的多少控制着花瓣的大小,一旦装置周围有人经过,花朵就会自动充气,变得充盈宽大而富有生气,白天可为人们遮阴挡阳,而行人离开后,花朵也就跟着泄气、垂落下来。在艺术性的公共艺术设施中,“Warde”还兼备智能路灯的功能,夜幕降临后,花朵内发出淡淡的光线,成为广场上有趣的光源。

2.5 体验性

例如,巴西电信公司在2012年对Vivo赞助了一个公共艺术项目“Call Parade”,动用了100名艺术家和100个公共电话亭,在圣保罗进行全市展览,呼吁保护、爱护城市公共电话,使城市更具活力。作为概念艺术,此次活动受到“彩牛节”(Cow Parade)的启发。“彩牛节”(Cow Parade)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公共艺术活动,第一届“彩牛节”于1998年在苏黎世举行。该项目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对常设公共设施进行二次构建,意外的打破了人们的惯有思维,使千篇一律的公共设施拥有了神奇而个性的审美趣味,一个个特立独行的电话亭,勾起人们使用与保护的热情,创意造型有趣、风格独特,为城市形象增辉。公共艺术设施的体验性主要指民众通过公共艺术设施来实现某一既定的功能目标,是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公共艺术设施中的结合运用。

2.6 地域文化性

独特的城市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也各有差异,历史遗传下来的文化成果也十分丰富,民俗文化各有特色。②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城市形象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地域文化性可分为民俗文化、历史底蕴、民族文化。

(1)民俗文化。流传于中国的民间工艺是民俗文化作用于工艺的产物,中国人长期使用的吉祥装饰是谐音汉字与图形相结合的题材,各民族发展中呈现的独特建筑风格,都是特定的民俗现象。地域文化性在公共艺术设施的研究是对城市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

(2)历史底蕴。城市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历史文化能够忠实的保留文化起源的原貌,也是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进程中某段时间、某个地域的缩影的产物。给公共艺术设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反映了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进程。

(3)民族传统文化。指各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因而在公共艺术设施的公共环境设计中应注意民族的差异性。

3 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艺术设施在城市空间的环境建设和城市品牌宣传中应更亲民化与实用化,将公民的参与认知度与城市文化建设中视觉美誉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公共艺术中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最大化,公共艺术设施设计应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城市公共区域的公共艺术设施是打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注释:①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讲座,第二期,总第四讲,《当代公共艺术事业中的城市形态》,主讲人:王中,整理人:赵梦。

②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讲座,第四期,总第7讲,《建筑.环境.雕塑》,主讲人:仝惠民。

参考文献:

[1] 王引,石晓冬.浅谈王府井商业街街道附属设施规划[C].北京城市环境设施研讨会.

[2] 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吕晶,王淮梁.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文化性具体体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

[5] 吴婕.公共艺术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及价值[J].现代园艺,2014

[6] 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

[7] 郑晓晨.公共艺术的人文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林樱子(1992—),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在读,中共党员,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作者:林樱子

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篇2:

全媒体语境中南京城市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解析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南京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的诉求,将全媒体概念纳入到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在应用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新媒体的优势功能,以城市文化的整合传播为切入点,创新创意,探求视觉传达设计同全媒体传播结合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全媒体;城市文化;视觉传达设计

在南京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框架下,在习总书记视察江苏省重要讲话的精神中,建设、繁荣与传播南京城市文化,成为相关行业的重任。其中,包含主流媒体在内的视觉传达行业是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对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的需求,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为特质的全媒体传播成为未来视觉设计与传达的重要导向。

1现状解析

在全媒体语境中,如何凭借其整合优势,以视觉传达设计为途径实现南京城市文化的定位与传播,关于这一崭新领域的相关研究已有发端,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层面:

首先,在南京城市文化发展及形象定位层面,相关研究已经形成规模,并已经开始涉足全媒体传播领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在《南京城市形象研究》项目研究中便提出了“文化立市”、“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宏观定位;南京市科委列项资助的课题《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战略研究》中,市社科院的黄南在南京社会科学杂志上撰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因及定位》,详细梳理了南京城市文化的定位及发展途径;高小康的《文化发展与南京城市形象建设》一文探讨了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特质与发展前景;南京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论文《全媒体语境下南京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高度,分别从塑形传播和矫形传播两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全媒体框架中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

其次,在全媒体与视觉传达创新相互结合层面,当前的学术研究和相關探讨虽有开展,但并不多见。山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全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形态研究》,论文主旨探讨了全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形态与概念特质,但对于具体的设计领域并无深入涉足;吉林大学文学院李静修博士的学位论文《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全媒体传播方式对于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并由此引申出媒体文化对于社会审美心理趋向的阐述。

再次,在城市文化的视觉传达层面,相关研究已有推进,但相对滞后,缺乏新媒体技术的探讨,亦尚无系统化的理论高度。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城市可读性与视觉传达设计》详细探讨了视觉传达作为技术手段和城市发展策略之一,其对于城市形象的建立和传播的必要性及所起到的作用;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城市文化的视觉表达研究》结合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和生态文化等特征,对城市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在传播的整合性上缺乏更深入的认知;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设计改变生活——关于运用视觉传达艺术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的研究》论文总结了城市文化的视觉传达应用领域,分别是城市形象设计、城市旅游形象、文化宣传、道路标志导视系统设计和店面设计等;刊载在2012年艺术百家杂志上的论文《城市文化的视觉传达途径与方法初探》论述了城市文化的户外广告、公共艺术、光影和建筑四类视觉传达途径,不过在当代全媒体传播语境中审视,此种分类略显欠缺。

综上,全媒体、南京城市文化和视觉传达三个领域的单独研究及两两相互构合的论述已经全面展开,且其中不乏有理有据的深度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前瞻性与宏观性的学术构想,对于指导相关领域实践和启发进一步的理论思考皆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但是,当前能够将三者综合讨论的著述甚少,相关研究亦鲜有创新,普遍问题是多流于宏观理论与概念,缺乏系统化、综合性的理论分析同具体传达设计解决方案的结合。

2研究内容

在当前文化传播的社会与技术语境中,针对南京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的诉求,将全媒体整合匹配的概念纳入视觉传达设计的科学研究领域,在传统传播媒介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新媒体的优势功能,响应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号召,以城市文化的整合传播为切入点,创新创意,在一系列量化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探求视觉传达设计同全媒体传播结合的最优途径,不失为一种颇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从内涵解析的角度而言,该研究命题可分为延展为3个相互契合的分支,即细分研究内容:

2.1全媒体视野中南京城市文化的建设与整合传播

作为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江苏省省会南京,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久以来担当着南方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角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盈的历史遗存。作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南京在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皆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江苏发展拟定了明确任务和美好愿景,城市文化的繁荣、展现与传播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构建因子。

以整合传播和复合传播为特质,以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契合为框架的全媒体传播理论是新近较为热门的传播学和设计学话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媒体环境和舆论环境,突破了文化传播的传统模式,为南京城市文化传播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2全媒体概念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

全媒体是一个传播学及设计学中的新颖而重要的概念,1999年首先见于美国的生活服务领域,21世纪初逐步被纳入到传播媒介及艺术设计领域,成为21世纪文化传播与视觉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全媒体”(Omnimedia)即是在具备图文声画等各种表现手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如纸媒、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之间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整合传播形态。如今全媒体不仅仅涵盖媒介本身的硬件形式和媒体形态的多元化,还包括基于创新传播技术平台的融合多样化传播形态、多元化传播方式的传播过程中所包括的一切要素。全媒体通过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态的复合传播来满足当前受众的细分需求,使之获得多维的信息解读与媒介体验。概括起来,全媒体有两点特质:其一,全媒体包含了传统媒体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其二,全媒体概念强调各种媒体的整合与融合,突出不同媒体间的配合以及整体传播的力量。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亦可简称为视觉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服务于我们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诸如各类印刷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和视觉环境设计等都属视觉传达的应用范畴,并最终以诸多媒介为渠道,将视觉信息传播给目标受众。当下,视觉传达设计是实现全媒体整合传播概念的主要途徑,是将全媒体传播理论同具体社会传播需求相链接的重要纽带。有鉴于此,视觉传达原有设计理论及应用方式在全媒体传播的诉求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契合多种媒体整合传播的设计需求。

2.3建立在全媒体基础上南京城市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方案

从媒体与设计对接的形式以及类别划分的角度分析,本命题的研究方向包括4个主要科技创新应用领域:

(1)传统纸质媒体的城市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如报纸、杂志和户外招贴等。

(2)空间展示媒体的城市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如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形象包装设计。

(3)动态播放媒体的城市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如户外视频广告、电视和动态网页广告等。

(4)互动媒体的城市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如智能手机APP、主题网页、主题游戏等。

有关本命题的研究即是运用全媒体整合传播的概念,尝试以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为母题,串联以上4大应用领域,进行综合性的视觉传达设计,纳入传统媒介与新兴数字媒介的技术单元,力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3研究价值

将南京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传播置于崭新的全媒体视野中,凭借视觉传达设计为纽带,创新性地探索南京城市文化的形象建设及传播定位。具体到应用领域,其包括文化机构与设施、文化产品、新兴文化技术、文化事件、社区文化、公共空间文化复兴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多领域学术理论及其相互关联性的探索研究,创新性地对全媒体、视觉传达和文化建构与传播的多角度研究,结合一系列围绕项目理论研究主旨的实际设计项目,积极探索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包括文化标志和文化景点)、文化产业和文化凝聚力特质的彰显与传播方案。本命题的研究价值包含理论价值与实践应用价值两个层面:

3.1理论价值

面对南京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繁荣的时代诉求,其城市文化的传播研究任重道远。在当前在全媒体语境下南京城市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观念和传播路径都发生了改变。全媒体丰富了城市文化传播的资源和路径,凭借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性应用,能够有效扩大普通民众在文化生活和接受文化信息的参与度。融合全媒体整合传播、南京城市文化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三者的相关学术研究能够为其内在契合塑造可依托的理论框架,并为应用实践提供深层次的理论导引,本命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亦现于此。

3.2应用价值

综合运用全媒体整合传播理论,凭借创新性视觉传达设计,有效定位南京城市文化形象,传播城市文化建设成果,是一项颇具实践价值的研究命题。本命题研究正是立足于复杂的南京城市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特质,以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考究全媒体视野中城市文化的彰显,并尝试以视觉传达设计为纽带,通过一系列围绕项目理论研究主旨的实际设计项目,积极探索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包括文化标志和文化景点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凝聚力特质的传播方略,其相关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亦在其中得以彰显。

作者:王柯

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篇3: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元素运用研究

摘 要: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程度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想要城市更好地发展,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增加城市的文化性,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建设势在必行。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休闲娱乐、日常交往、交友旅游的开放型场所,如步行街、公园、植物园等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的优点与不足,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元素,有利于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增加城市等级,使城市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元素;运用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人们对居住的区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并仅仅满足于有居住的地方就可以了,同时希望可以有更高水平的居住环境。从一方面来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利于文化传承,增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可以使市民对自己居住的城市有更深的了解。我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如果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融合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使市民对本城市有更深地了解,从而陶冶市民的情操。另一方面来讲,在当今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文化元素,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是人类进步的体现。

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传统元素运用方法

(一)抽象法

从字面意思来讲,抽象是指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非舍弃非本质的特征,这种抽出共同本质的属性叫做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如同玫瑰、百合、郁金香、蝴蝶兰等,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花卉,得出花卉这一概念就是抽象的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提取事物最美、最独特的一部分,经过进一步地修改加工,形成新的别具特色的符号。常用的抽象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隐喻,隐喻字面意思来说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这在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设计,这可以使表达的效果直观,易于了解[1]。例如,位于南京近郊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它的占地面积为狭长的船型,因此具有弯刀的含义,用来比喻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而以深埋地下折断的军刀来表示中国人民凭着勇敢坚强不畏牺牲的精神最终抵制住了日本侵略。另一种方法是象征,象征从字面意思来说是指借用某种具体形象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和事理,这种以物来反映事理的方法叫做象征。例如在北京故宫龙型图案、牡丹图案象征着尊贵、荣耀,是皇权的表现。通常来说这种手法可以丰富人们的联想,使人感到寓意深刻,给人以意境无穷的感觉。将这种手法运用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和设计规划。如太原五一广场,旗杆高为27米,象征着太原270万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情怀。把象征手法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潜移默化中让市民对城市有更深地了解,从细节之中感受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2]。由此可见,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充分地利用抽象法将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设计中,从而能够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效果,实现设计工作的科学进行和高效完成。

(二)联想法

联想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的思想活动过程,是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是把自己的体验过的事物及领悟到的感情,与记忆中的想法相连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适当运用这一方法,对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大的作用。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设计中可以适当运用诗词中的意境,提炼出一首诗的意象,将其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就像我们在苏州园林中所想到的诗一样;二是用一种形式来暗示另一种形式,例如在邓小平纪念馆中,三个坡起伏不平,叠叠起起,象征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體现邓小平虽然历经挫折却依然致力于中国发展建设的崇高品质;三是运用植物的花语、形态、姿势、品格、色彩给人以联想,植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事物,它本身的姿势、形态、精神品格都可以让人产生联想。我国借用植物花卉来寄托感情的诗数不胜数,如花中四君子给以高洁淡泊的印象,岁寒三友给人以坚强、不畏困难的印象,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另一方面来讲,植物具有美观性、多样性,春夏秋冬四季各个季节的形态都不同,适合我们观赏,为城市增添美感。四是运用雕塑、建筑、文化古迹使人产生联想,雕塑建筑的造型常与特定时期的文化、历史、人物有关,使我们产生思维联想,如位于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给我们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感觉,故宫广场上的和平纪念碑象征着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和平,像南京的雨花台,我们一看到它就自然而然想到了它背后的人或事物[3]。

(三)借鉴法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借鉴也是被常用的方法之一,借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元素,将这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我们可以对现有保存的古城市进行借鉴,如可以借鉴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国的园林文化发展至今可以说是最可以反映中国文化之一的符号,现代城市建设中可以适当运用山、水、亭子这些元素,注重疏与密、藏与实等将这些景观设计方法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融合。设计者也可以借鉴古代城市布局的方法,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是呈中轴对称,规整似的,具有有序性,例如紫禁城的建设就是典型的棋盘式,规整统一,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文化,如直接嫁接法,大自然生物众多、形态各异,我们可以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将造型不同的事物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上,形成独特的城市符号[4]。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文化元素应注意的问题

(一)增添城市公共文化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质量可以深刻反映这个城市的内涵与底蕴,从某种角度来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当于城市的另一面镜子。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只是单纯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在了首位,大肆扩张建筑面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大搞城市建筑群、招商引资办工厂方面。只是注重表面的形式,却忽略城市内涵,不仅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指数,增大了城市噪音,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重文化设计,提升市民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要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质量,从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二)正确借鉴别国文化元素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逐步加强,一些国外文化元素也被宣传到了国内,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城市不仅大规模地借鉴国外文化,甚至照抄照搬外国文化。在设计中缺乏实际考量,只是盲目的抄袭外国元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花了冤枉钱。事实上,我们并不反对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融入外国元素,相反还鼓励借鉴优秀的国外文化,但需要注意并且要切记的是任何城市公共空间风格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和底蕴,由于中外两国的地域差异,文化底蕴不同,一件事物所要表达的含义也是千差外别,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抄袭模仿,并不深究这背后的含义,那么设计的作品也是失败的。例如,横店的中西合璧的亭子及浙江的埃菲尔铁塔,都可以说是创新下的失败品。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只有正确借鉴别国文化元素,才能够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质量。

(三)符合地域特色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元素一定要与其地域特征、气候特征及人文特征有关,例如黄土高原的窑洞正和它气候干燥少雨、海拔高有关,北极的冰屋正和它严酷寒冷的气候有关,傣族的高脚楼正和云南炎热潮湿的气候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设计中一定要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我们在设计中一定要挖掘这个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例如位于尚志市的赵尚志纪念馆,由于这是革命烈士的牺牲地,也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此地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之情。把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融合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的归属感、自豪感,更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此外我们还需注意的是要考虑到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不仅要增添文化元素,此外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的要求,从市民的角度上思考这项工程是否有利于人民。

三、结语

现如今,城市所代表的意义已不仅仅只是指人类居住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二字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从最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动了早期的城市建设,到现在为止城市已存在了200多年,最开始将城市定义为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这是人们对城市初步的认识,也是人们了解城市的开始。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融入文化元素,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在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融合,实现城市文明的传播,增加市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清,林楠.文化介入城市公共空間设计的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07):47-48.

[2]胡晶,向东文. 荆楚文化在城市公共元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公共元素设计专利实例剖析[J]. 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2):122-123.

[3]陈超. 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烟台为例[J].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5):98-100.

[4]詹秦川,吴霞明,杨晓燕. 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以西安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广场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5,(19):66+68.

作者单位:

杭州智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周宇涵

上一篇:采矿工艺下的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库存商品生态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