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2024-06-22

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共7篇)

篇1: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一、高职公共音乐课程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快平衡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高职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1.音乐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抒发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美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不但能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中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基本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目的。

2.音乐教育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有利于发展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因为审美过程是思想和创造的过程,所以审美活动能够开拓思维,激发幻想,培养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激发人的创造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和独特个性。

3.音乐教育可以培养高职学生道德情操,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学生道德情操的提高,不仅要靠其主观的自我修养,还应该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音乐艺术陶冶,提高高职学生道德情操,促进高职学生成长为有理想的,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更是不能缺少的。

二、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的现状及不足分析

公共音乐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已不再是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时间中,陆续开设了与音乐相关的公共课程,音乐作为“教学育人”手段之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现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只开设较为简单的音乐欣赏课和相对应的技能技巧课,进行一些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层面上。

其次,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将公共音乐课程列入选修课程,并大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仍受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在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整个音乐课程设置多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和目前大学生的需求有些相脱节,不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与大学开设音乐选修课程的目的也存在着一些差距,同时也存在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呈现单一化趋势、教学模式传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完善的几点思考

如何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使非专业的学生对音乐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去,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学目标呢?笔者就如何建设与完善公共音乐课程谈些浅见。

1.准确定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对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准确定位,不仅决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水平,也关系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就要使音乐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公共音乐课程的地位、作用,明确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定位,不仅仅是面向少数有音乐专长的学生,而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切实搞好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在音乐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可设立院艺术教育委员会,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这方面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部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公共音乐教育工作。

2.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应和专业院校明确区分,同时也要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相衔接。应明确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立足点是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是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

因此,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这也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如何识读简谱和五线谱、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建立丰富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程,面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公共音乐课程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也绝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音乐知识普及上。课程设置遵循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的必修音乐课;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则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如开设《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赏析》等课;更深层次的音乐发展史的综合知识如《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学生选课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选基础类,后选鉴赏类,也可选音乐艺术实践类,如开设《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开设《中外音乐欣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同时,有计划地为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专题讲座和艺术欣赏课。艺术欣赏课不只局限于音乐欣赏,还要有舞蹈、戏剧、影视等诸多艺术门类。尽量开设舞蹈、表演、管乐队等音乐实践课程。通过组织一些课外艺术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创造和谐、安定、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3.优化教学环境,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音乐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共音乐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多媒体技术能创造音乐课所必需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结合体,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图像声音同步统一的欣赏环境,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中的陈述、引申、展开中的片段教学中,结合每段的旋律,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力度、速度,体会乐曲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情绪和意境,这样,学生欣赏时就很容易沉浸在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旋律中,带来美的享受。可见,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现代公共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和手段。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教材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学科研,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没有很好的教材,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根据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特点,可以选订全国高等院校艺术选修课的教材,如由王昌逵主编的《大学生音乐自修教程》。同时,学院也可组织音乐教师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教材,如《音乐基础理论与应用》、《大学生交响音乐欣赏讲座》等教材。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公共音乐的教学效果。

5.重视公共音乐教学课程设计,发挥音乐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形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创造思维的人。音乐的教育作用及其影响是通过美的音乐对人的‘净化“来实现的。在教学当中,应注重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成就的渗透教育,从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爱情的忠贞不渝《梁祝》和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走进新时代》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强化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自身“舞台式”的表演和学生亲自体会,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表演美、肢体美、仪表美……从美的角度去开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启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力。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面向世界的竞争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音乐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并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为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促进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立宁.论流行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2.哈维・席尔瓦,理查德・斯特朗,马修・佩里尼著.张玲译.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8).

4.《高等音乐教育之我见》,黄碧源著《广州大学梧州分校学报》.3

5.《哲学与音乐教育学》(俄)阿普杜林・爱德华・保利索维奇,孙晓捷编译.3

篇2: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公共音乐课程,德育教育

一、高职公共音乐课程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快平衡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高职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之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1. 音乐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抒发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 能够让学生美化心灵, 塑造完美人格,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不但能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中优秀的艺术作品, 使他们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 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基本审美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感受美, 创造美的能力, 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目的。

2. 音乐教育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

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 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有利于发展人的思维, 丰富人的想象力。因为审美过程是思想和创造的过程, 所以审美活动能够开拓思维, 激发幻想, 培养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激发人的创造才能,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和独特个性。

3.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高职学生道德情操,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学生道德情操的提高, 不仅要靠其主观的自我修养, 还应该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音乐艺术陶冶, 提高高职学生道德情操, 促进高职学生成长为有理想的, 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 更是不能缺少的。

二、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的现状及不足分析

公共音乐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已不再是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 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时间中, 陆续开设了与音乐相关的公共课程, 音乐作为“教学育人”手段之一, 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现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中,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只开设较为简单的音乐欣赏课和相对应的技能技巧课, 进行一些音乐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层面上。

其次,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将公共音乐课程列入选修课程, 并大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 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 仍受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在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 整个音乐课程设置多以学科知识为本位, 和目前大学生的需求有些相脱节, 不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与大学开设音乐选修课程的目的也存在着一些差距, 同时也存在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呈现单一化趋势、教学模式传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完善的几点思考

如何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 使非专业的学生对音乐感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一位同学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去, 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学目标呢?笔者就如何建设与完善公共音乐课程谈些浅见。

1. 准确定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现在,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 如何对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准确定位, 不仅决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水平, 也关系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 就要使音乐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公共音乐课程的地位、作用, 明确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定位, 不仅仅是面向少数有音乐专长的学生, 而是面向所有的学生, 切实搞好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在音乐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上, 可设立院艺术教育委员会,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这方面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部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公共音乐教育工作。

2.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设置。

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上, 应和专业院校明确区分, 同时也要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相衔接。应明确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立足点是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是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

因此, 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 这也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 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如何识读简谱和五线谱、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建立丰富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程, 面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公共音乐课程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 也绝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音乐知识普及上。课程设置遵循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的必修音乐课;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则可以更加丰富多彩, 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 如开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赏析》等课;更深层次的音乐发展史的综合知识如《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学生选课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选基础类, 后选鉴赏类, 也可选音乐艺术实践类, 如开设《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 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开设《中外音乐欣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同时, 有计划地为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专题讲座和艺术欣赏课。艺术欣赏课不只局限于音乐欣赏, 还要有舞蹈、戏剧、影视等诸多艺术门类。尽量开设舞蹈、表演、管乐队等音乐实践课程。通过组织一些课外艺术活动,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对创造和谐、安定、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优化教学环境, 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音乐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共音乐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多媒体技术能创造音乐课所必需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结合体, 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图像声音同步统一的欣赏环境, 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 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中的陈述、引申、展开中的片段教学中, 结合每段的旋律, 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力度、速度, 体会乐曲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情绪和意境, 这样, 学生欣赏时就很容易沉浸在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旋律中, 带来美的享受。可见,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是现代公共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和手段。

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注重教材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 还要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学科研, 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没有很好的教材, 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根据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特点, 可以选订全国高等院校艺术选修课的教材, 如由王昌逵主编的《大学生音乐自修教程》。同时, 学院也可组织音乐教师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教材, 如《音乐基础理论与应用》、《大学生交响音乐欣赏讲座》等教材。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公共音乐的教学效果。

5. 重视公共音乐教学课程设计, 发挥音乐在学生德

育教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的目的, 不是要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 而是通过音乐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形式,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创造思维的人。音乐的教育作用及其影响是通过美的音乐对人的‘净化“来实现的。在教学当中, 应注重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成就的渗透教育, 从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爱情的忠贞不渝《梁祝》和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走进新时代》等,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强化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互动的教学氛围, 通过自身“舞台式”的表演和学生亲自体会, 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表演美、肢体美、仪表美……从美的角度去开掘学生的音乐智能, 启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力。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面向世界的竞争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音乐教育, 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 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并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音乐教育工作者, 应努力为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促进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立宁.论流行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

[2].哈维.席尔瓦, 理查德.斯特朗, 马修.佩里尼著.张玲译.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 (8) .

[4].《高等音乐教育之我见》, 黄碧源著《广州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1.3

篇3: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职学院 公共音乐教学

毫无疑问,当今时代已进入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没有哪种文化能够“一家独大”。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主流的教育观念。具体到音乐方面,以多元文化为基本理念的音乐教学在我国已为众多从业者所认知和重视,然而受传承教学模式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开展还较为肤浅。这就意味着:目前的音乐教学并没有真正体现“多元性”,从而使学生对以音乐的理解仍然比较狭隘。比如,蒙古长调民歌是以呼吸的长短来划分乐句的,而西方的节拍记谱方式就显得与之格格不入,很多学生对此便不能理解。由此可见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并不是将多种音乐简单罗织,而是要深入其里,探究其相通和相异之处,同时还要对产生该音乐的不同文化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施深入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更多的音乐门类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即从多元文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入手,探讨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职业学院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多元文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二战结束后多元文化思潮渗透至教学领域而产生的音乐教学观念,其最早提出于上世纪50年代。1953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成立,随着这一国际组织的成立,世界各国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持续升温。

据此,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中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化,是多元一体的音乐文化,因此,我国的音乐教学不应该只关注汉族音乐,还要关注各少数民族音乐,在教学中需强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其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也不能仅停留在国内多民族的文化,更要放眼世界,加强学生对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其三,要打破音乐理论和音乐教学方法的“西方中心论”;其四,要注重学生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此外,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止限于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包括授课形式的多元化,即改变单一的“教与学”,使授课方式更为灵活,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二、高职学院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首先,在高职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五四以来,我国系统的吸纳了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一直是“泛西方”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视野过于狭窄,学生对待我国传统音乐或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态度比较消极,其鉴赏能力较为低下。新世纪以来,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不断展示出其自身的魅力,而且其交流与沟通也日渐频繁,这就对我国的单一文化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再则,教育观念的变化也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即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可能内容的“开发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出了另一个挑战。在这两个“挑战”的促进之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展变革的必然性选择。

其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更具竞争力。而要应对目前的时代特征,就必须在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使学生在未来面对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体事时不至不知所措。改变高职院校单一模式的音乐教学,建立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需大大提升我国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开展多元文化教学刻不容缓。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方法探析

1.注重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都

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存在的文化土壤。只有对产生某种音乐的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此种音乐艺术。所以,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只是拓展可能内容的广度,更重要的则是尽多的不同的文化。比如,蒙古族民歌特有发声方式与骑马时人随马蹄颠簸而形成习惯的呼吸方式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如果对此没有认识,几乎是无法欣赏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需要强调的是,要了解更多的不同类的文化,单靠专业的音乐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学生历史、地理、文学等素质的培养。

篇4:浅析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不仅应该拥有可以维持生计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成为一个有审美意识和高尚道德的和谐的人。在高职院校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在情感、道德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高职院校属于普通高校的范畴,其主要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是以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普通高等教育则以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现在国家的许多大中型企业急切地需要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强调特定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调岗位需要的订单式培养。正是由于高职院校更多地强调大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相对来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就比较欠缺。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现状入手,进而分析公共音乐教育对

离,缩短了人们相识的时间,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视野,提供了与更多人交流的平台,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应当说,网恋这种新的择偶方式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交际方式,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无法回避和制止。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又使我们无法真切感受对方,深刻了解对方,毫无顾忌地接受对方。应当看到,网络给人提供的只是认识机会、联系手段,只是一种桥梁作用;在网上确实能看到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过虚幻多于真实,要了解真正的爱情,还得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网络最能表现人的双重性,人类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还有待深化,伦理道德对它的规范还需要强化,通过网恋来选择恋爱对象有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一定要冷静看待网恋,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

3.正视失败,增强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失恋时,特别是女生失恋时往往有一种被抛弃感,感到不幸、失去信心甚至绝望。其实,恋爱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此,应采取超然的态度,要善于用理智驾驭感情。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失恋呢?首先,必须认识到恋爱是当事者双方自觉自愿的一种感情活动,当一方改变主意时,不要勉为其难。其次,失恋不失志。失恋,并不意味着自我价值的降低,没有任何自卑的理由,更不能淡漠对理想、对事业的追求,影响自己的一生的道路。再次,化痛苦为动力。失恋后更应有宽广的胸怀,把失恋当作人生的一种体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最终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使公共音乐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既能更好地成才,又能更好地成人的宏伟目标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不容乐观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知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每所高职院校都应该以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学生为己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不容乐观的。

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的成绩低于普通高校的招生分数线,而且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大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来就不是太高,况且,现在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市场需要,为了让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对事情的承受力差,公德心低下,走出校门后,社会适应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较严重的问题。同时,学生们也为了将来能有一个“铁饭碗”而努力地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很少去关心自身其他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养成。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可谓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的时代,各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培育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过硬、个人素质良好的职业技术人才。由以上高职院校不容乐观的人文素质现状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迫切地需要

验,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以宽容的心态去善待生活、珍惜生命。

4. 培养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

恋爱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必然也要受到道德的约束。健康的恋爱行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要求:第一,尊重原则。尊重是爱情的前提条件,是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恋爱的双方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不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者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更不能强迫或诱骗另一方接受自己的爱。第二,责任原则。谈恋爱抱着游戏的心态或者为了摆脱个人的寂寞与无聊,或者出于一种从众心理都是对爱情不负责的表现。第三,文明原则。高尚纯真的爱情是甜蜜而美妙的。它不但要求恋爱双方志同道合,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需要讲究含蓄、文明。高雅、健康、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也是尊重恋人的表现。因此,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尤其在公共场合(所)出入,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恋爱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历玉英.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加强审美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与美育是密不可分的。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所具体实施的重要手段,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同等重要的教育模式。德国著名哲人席勒曾提出一种“完人教育”理念,他认为通过美育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的和谐,造就社会时代所需要的完整的人。当今社会需要人格和谐发展的大学生,而旨在提高大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音乐教育又是和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孔子把“礼”“乐”并立,看作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和谐的人格,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李斯特所说:“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

美育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教化和修养,以实现自我人格的塑造与升华。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提高受教育者的品格修养、气质情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音乐教育。著名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就是培养学生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公共音乐教育要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能都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其核心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由音乐独特的育人功能决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理解、联想、创造、记忆等思维方式的参与,还需要眼、耳、手、脑、嘴等各个器官的协调与合作,这些思维方式和协调能力都是可以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的。众所周知,音乐具有着娱乐消遣、修身养性等作用,音乐还具有智育、德育和美育三重教育功能,因此,我们不能小看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有着辅助德育的功能。音乐本身具有着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音色,因而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情感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优秀音乐作品的题材中往往包含着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家庭、爱自然、爱科学、爱劳动等多种高尚的德育内容,学习这类音乐作品,无疑是对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师敬长、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发扬的最佳途径。

在歌曲教学中选择《父老乡亲》、《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可以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既体会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情又仿佛看到了故乡的秀丽风光,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学成后回报家乡,回报父母。再比如,选择歌曲《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等歌曲,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这无疑是把深情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火种播撒在大学生的心中,其教育意义不低于一节政治思想课。可见,教学生歌唱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

音乐给学生的感受不仅仅是美妙的旋律,更多的是心灵的抚慰、精神的寄托。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有价值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性格,善良感恩的心灵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2. 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音乐教育具有以乐促智的功能。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级技术工人,这就要求被培养的对象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技能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还应该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胆识。音乐教学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上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音乐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学生学习识谱视唱的过程中,通过对音强、音值、音高、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视唱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其次,音乐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比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想象力、记忆力及创造力去积极地对音乐所讲述的故事、描绘的情景等进行联想和想象,最终引起内心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第三,音乐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功能。无论是在学唱一首歌曲还是在欣赏一个音乐作品,都应该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认真地分析音乐的调式调性、曲式风格等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这就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音乐也是一门表现艺术,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用真挚的情感充分表达出音乐的内容,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音乐对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催化作用。这就在多方面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育和增长。音乐除了对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之外,对注意力、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有锻炼和提高的作用。

3.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一般都以音乐欣赏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对音乐艺术的鉴赏来提高大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的能力。让大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追求崇高的审美理想。

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进入到大学以后,往往会对一些社会上的所谓的“流行元素”产生盲目的崇拜,在自身的着装、打扮等方面很容易轻易地去模仿。在欣赏音乐方面,学生也容易跟随社会潮流,对一些新奇、另类的音乐产生盲目的崇拜。如何让学生用正确的审美眼光去聆听和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基本职责。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是较低的,这就表示他们更需要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从一个音乐片段甚至是一个乐句开始学习,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和声美、调性美;进一步深入了解音乐的语言美、情感美;再进一步感受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和在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深刻意义,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前进,学生最终可以以科学的审美方式去学习音乐,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去理解音乐。在音乐学习中,美妙而深刻的音乐内涵能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思想感情,提高大学生对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能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公共音乐课学习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基础较薄弱,音乐审美能力参差不齐,在公共音乐课上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自己不知道却想知道的音乐知识,让学生们都能对音乐课感兴趣,就需要音乐教师寻找一些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从音乐课堂中学到知识,获得鼓励、享受欢乐、得到放松。

1. 巧妙抓住授课时机。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有的学生是经过努力拼搏却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为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将来还要继续发奋,考取本科院校。有的学生是一直不刻苦学习,最终考上高职,准备学一门技术为将来就业打基础。由此可见,学生们虽然是同样的年龄,走进了同样的学校,但是却怀着不同样的心情,本着不同样的目标而来。如果公共音乐课教师能够抓住学生不同时间的不同心境,为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内容,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在刚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激励斗志的歌曲,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隐形的翅膀》等,为想继续升入本科的学生送上鼓励和支持,告诉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肯努力学习,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他们的梦一定会实现。同时也要告诉想学习技术为求职作准备的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并且学精一门技术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生考试的前夕,教师可以选择旋律优美,能让学生心情放松的音乐,比如《蓝色多瑙河》、《沃尔塔瓦河》等乐曲,为学生在忙碌的复习考试中身心得到最大愉悦和松弛。在学生求职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励志类的歌曲,比如《爱拼才会赢》、《勇敢的心》等歌曲,为学生在最关键的时刻加油、助威,让学生有着“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

怎样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胡国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国际贸易》是理论性、政策性很强的课程。文章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与方法改进

《国际贸易》课程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国际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

态。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欣赏一些与奥运有关的歌曲如《我是明星》、《中国加油》等,让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大事,为祖国所取得的荣誉而自豪。

在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课的地位虽不及专业课和技能课重要,只作为一门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但只要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适当的课程,其教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作为公共音乐课程的责任也不是为国家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在学生迷茫、失落、意志消沉的时候及时送去春风和秋雨,就是公共音乐课的重要职能之一。

2. 以音乐学习促进专业技能学习。

高职院校所设专业都是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生的,由于专业分布过于广泛,要想有一本专门的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编写的音乐教材是十分困难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还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只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是要在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把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关联起来,把音乐学习渗透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去,强调学以致用,使公公音乐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趋于一致。

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应采用艺术方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法,在教学中充分结合音乐艺术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鉴赏和创造能力。比如针对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课,让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用电脑制作音乐,这不仅是兴趣爱好的培养,更是给学生求职时增加了一个有利的砝码。再比如为旅游管理系的学生开设中外音乐史和世界民族音乐等课程,无疑是对学生能更详细地了解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音乐历史、音乐传统的最好的帮助。

由此可见,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开设公共音乐课不能只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把目标放得更高、更切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有利启示,帮助学生把专业技能知识学得更精湛,更广博。

3. 兴趣入手,发挥特长。

在高职院校中或多或少都会组织一些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主要是由学校的团委或者艺术中心等部门牵头组织,由专业教师负责日常的训练。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艺术有关的,像话剧社、军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等等。学生在学习之余,把很多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学校不但支持

趣?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教师遇到的共同问题。本人在多年《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及改进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

一、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由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两部分构成,其教学内容必须顺应、跟踪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以双边贸易为主,多边贸易为辅;国际贸易竞争领域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

这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而且每年都会投入很多人力与物力去组织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授课中注意观察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热爱音乐和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中选择出优秀人员,组织起学生合唱团、民乐队、军乐队等课外社团,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慰问、义演等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较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听音乐会,在学校中定期举办文艺汇演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素质办学的鲜明旗帜。

在高职院校中形成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也有利于学生对公共音乐课产生兴趣,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而又乐于参与的一门课,使音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人格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着教材不配套、教师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等很多现实的问题。但是,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教师,笔者认为:必须以学生为本,使公共音乐课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在实践中努力的探索一条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之路,这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还需要从教此门课程的同行共同努力探索而求之。

参考文献

[1]沈致龙,齐东海主编.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M].花都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篇5: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关键词】音乐鉴赏 高职院校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89-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法国的艺术教育在世界上一直领先,艺术欣赏层次也普遍比我们高。蒋南翔任教育部长时,在人民大会堂对高校教师作过一个报告,其间谈到:“给我足够的条件,我敢于承诺培养出50个杰出的科学家,但我不敢保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产生的艰难,同时也告知了艺术家的培养不在于技能的灌输和堆积,也不在于靠系统的教育工程。随着综合性人才的涌出,很多的高校开设了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以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培养学生对音乐领域的认知及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音乐鉴赏的定义及其意义

1.音乐鉴赏的定义。音乐鉴赏,指鉴赏者在通过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对音乐的感知,包含听觉的享受,精神层面的愉悦感及心灵产生的共鸣等一系列活动。在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中,音乐鉴赏是一门最为直观的审美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集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对音乐进行有目的的聆听和鉴赏。

2.音乐鉴赏的意义。音乐鉴赏是把音乐和人生享受联系起来的。它对于鉴赏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它承担了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功能。但是根据我校对在校生的课前调查,有很多学生把音乐欣赏理解为单纯精神享受、放松,完全忽略了音乐欣赏的真正意义。多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是离不开作者世界观的。鉴赏者在进行音乐鉴赏时,实际上也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

三、现状及不足

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但当代音乐教育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却是不尽人意。据实际调查,许多学生不熟悉、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却热衷于流行音乐。音乐鉴赏在高职院校中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尚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状态。

1.开设课时不足,难以达到教学计划要求。根据调查,普通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时大概36个学时,学分要求也一般在1至2个学分。但因为音乐鉴赏是选修课,所以教师们对其的重视度不足,往往在遇到和专业课课程发生冲突的时候,大部分教师会选择放弃音乐鉴赏课。这时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仅有的36个课时也寥寥无几。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而在这所剩无几的课时中,又很难将完整的教学计划传授到课堂。由此下去,恶性循环。

2.教师资历缺乏。高职院校中的艺术公共课老师一般受所毕业学院的局限,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触到的知识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过于专业化,音乐鉴赏课开设的初衷是让高职院校的非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能学习到音乐的相关知识。因为毕竟大多数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对于专业理论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困难的。第二,音乐鉴赏课的内容相对单一无趣。比如,某一章节的音乐史或者民族音乐,这样的内容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宽度和深度。

3.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贴切学生的需求。就高职院校来说,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开设普遍单调、乏味,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交响乐、复调音乐、艺术歌曲等。而这些音乐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直是个冷门知识,接触和了解的少之甚少。于是,一门本来很有意义的课程却演变成学生用来凑学分的途径。再说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缺陷,例如每节课都让学生欣赏深奥难理解的音乐,不仅让学生欣赏不了,更是无从开口。长此以往,大大影响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效果,也就更谈不上这门课程能让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了。

四、建议和措施

1.实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分段教学。与文化课相比,音乐鉴赏课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它更需要学生一朝一夕的学习与积累。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及素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分段教学,就是一种针对一学期只有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所设置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将这门课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理论篇和实践提高篇。这里所指的实践更趋向课堂上的一种互动和音乐熏陶的过程,这样可以根据实际的上课情况来决定这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段教学的实行,通过层次分明和阶段目的性的教学方式,使各个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学习到音乐鉴赏课程的知识。

2.教师自身要注意拓展知识面。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老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中国民族音乐或是某一种中国民族乐器。这种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育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内容单一的授课内容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的合适时间里与学生互动询问,多方面了解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有哪些需求,然后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充电。这样不仅增加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对学生来说,知识宽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适当添加流行音乐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所处的这个年龄段,流行音乐的吸引力大过于西方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在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上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的添加一些流行音乐的知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授课及学生主体的知识接收都是很有好处的。

五、结论

音乐鉴赏课程开设的初衷,是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因为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观体验不同。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这门课程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做到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师红霞.浅析流行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胡振邦.基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音乐创作.2011年02期

作者简介:

篇6: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 高职院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较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开阔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缺乏、学科布局局限等因素的制约, 使得公共选修课教学明显地存在不足, 急需要改进。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 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门类比较齐全, 但在高职类院校要开设足够门类的选修课程就比较困难, 特别是哲学、艺术、科技、文学等学科更是如此。开课量的不足既限制了学生选择余地, 又使得一些质量低下的课程勉强开设, 极大影响了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没有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公选课中大部分课程没有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师只能以必修课教材或者自编讲义作为参考资料、参考教材等进行授课, 学生手头缺少教材,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公选课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公共选修课课时量少、专业教学任务重、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等因素, 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不愿开设公选课, 因此将一些知识储备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的党政管理人员和年轻教师推到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前台, 从而使公选课师资力量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4学生认识不足, 缺乏学习积极性

很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不端正, 选修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 而是抱着混学分的想法。一方面导致选修课的出勤率不高, 另一方面盲目选课,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一般会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课程。或是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 市场需求什么就学什么, 什么能带来利益就学什么, 老师讲的东西如果不能“立竿见影”就很难吸引学生,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管理难度大,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 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 时间也不容易协调。因此, 公共选修课大多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 而且很多都是上百人的大班课。这给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 也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质量的监控带来困难, 造成教学质量下滑。再加上很多学校选修课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存在着对公选课重视不够, 常态监控工作如教案抽查、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教学督导听课等活动不到位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教学秩序混乱, 学生可以缺课或旷课, 教师可以随意调课, 考核不够严格, 随意降低考核标准等现象。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难度, 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公选课建设的新思路

高职高专院校公选课有效地管理与建设, 是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保证,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目前高职院校的“体态”与选修课程“精彩”的外衣有一些不相协调。那么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做好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工作, 使高职选修课程越适合自己越好, 而不是盲目照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

1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要以课程的管理功能分析和教育教学为基础, 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 合理安排教学时数, 将课程内容按能力和知识要求, 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化就是将高职选修课设计成若干个选修方向, 每个方向设定为一个能力模块, 每个模块有2~4门左右的核心课程, 采用“成组全选” (学生只能选修其中的一组) 的办法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既提高了选修课的内涵, 也拓展了选修课的广度和深度, 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角和范围, 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扩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选修模块首先是要体现拓展性, 通过该模块的教学, 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 理论知识得到延伸和扩展;其次是要体现综合性, 模块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再次是要体现动态性, 模块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 适时加以调整和丰富。

2深化教改,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职公选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 在教学目标指导下, 进行公选课教学内容的重组、精选、整合和凝练, 把知识、素质、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切入点, 以积极探索讨论式、自主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为突破口, 注重对学生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加强学生专业的培养, 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手段改革上, 通过增加硬件投入、启动网络课程、打造技术平台、鼓励教师研发多媒体课件、举办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等途径, 广泛推广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3课程考核方式创新

在选修课程的考核过程中, 要侧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比如开卷与闭卷结合的半开卷考试方式、学生动手演示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论文的方式、网上考试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4精品课程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 受众面广, 因此更应高度重视, 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精品化建设。学校应允许公选课参加精品课的评审, 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首先, 高职高专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要正确认识高职公选课的功能, 特别关注高职课程实践化、综合化、职业化、灵活化等主流发展趋势。其次, 高职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有优秀的教学团队,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使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公选课程的开设, 以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再次, 高职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有适用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趣味性和适应性等, 课程内容要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课程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高水平、示范性, 以此带动系列公选课程建设, 逐渐形成公选课程的建设思路、建设特点、建设成果。

5设立公选课课程库

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公选课课程体系的被动设置状态。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不是简单地堆积, 而是凸显主体地位与作用的主动建构。学院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是学院公选课顶层设计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教务处应派专人负责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立足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 初步设立学院公选课课程库。教务处是学院公选课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主体, 但绝不是唯一主体。各教学部门作为学院教学的一线单位, 更容易掌握专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各教学部门应主动参与到公选课课程体系建构工作中来, 立足本专业特色进行调研, 并在教务处的组织下对初设公选课程进行集中研讨, 查缺补漏, 最终设立学院公选课课程库。

选修课程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建设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工作中要根据学校的现状与具体条件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创新。总之, 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我们就应该去尝试,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选修课程的作用。

三优化公选课的建议

1规范课程设置体系

学校在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公选课的同时, 应完善公选课的评价标准和开课规范。各学校选修课的设置应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 注意选修课门类的均衡和全面。要进行全面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应具备综合素质的要求、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需求情况, 为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依据。应根据科学规范的体系设置, 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 拟开设的公选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 要有参考书或教材。同时对开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背景、开课的必要性等情况进行评估, 以杜绝公选课开设的随意性。

2丰富公选课资源

拥有一批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水平较高、数量充足的公选课程, 才能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措施, 给予公共选修课政策性的扶持, 如让公选课参与精品课程评比, 设立公选课教材建设基金、公选课教改基金和课程建设基金, 鼓励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师开设公选课, 在充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潜力的同时, 聘请兄弟院校和其他行业的优秀人士和专家开设公共选修课。主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学生的需要, 结合本校实际, 合理设置公选课的门类, 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开出丰富多彩的公选课, 建立公选课课程资源库, 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选课要求。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要严格开课教师条件, 开设选修课的老师一定要有教师资格, 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二是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证, 鼓励教师争开公选课, 鼓励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带头开设公共选修课, 同时聘请校外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科研人员开设公共选修课, 也可以聘请校内有特长的行政人员开设风格各异的选修课, 建立多元化的公选课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杜鹏.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思考[J].黑河学刊, 2009 (5) .

[2]张海龙, 肖月, 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12) .

[3]刘旭.教师专业教学机构设置体制的比较与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1) .

篇7: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教育论文

一 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高职院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较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开阔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缺乏、学科布局局限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公共选修课教学明显地存在不足,急需要改进。

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门类比较齐全,但在高职类院校要开设足够门类的选修课程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哲学、艺术、科技、文学等学科更是如此。开课量的不足既限制了学生选择余地,又使得一些质量低下的课程勉强开设,极大影响了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没有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公选课中大部分课程没有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只能以必修课教材或者自编讲义作为参考资料、参考教材等进行授课,学生手头缺少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公选课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公共选修课课时量少、专业教学任务重、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等因素,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不愿开设公选课,因此将一些知识储备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的党政管理人员和年轻教师推到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前台,从而使公选课师资力量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4 学生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

很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不端正,选修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而是抱着混学分的想法。一方面导致选修课的出勤率不高,另一方面盲目选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般会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课程。或是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市场需求什么就学什么,什么能带来利益就学什么,老师讲的东西如果不能“立竿见影”就很难吸引学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 管理难度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时间也不容易协调。因此,公共选修课大多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而且很多都是上百人的大班课。这给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质量的监控带来困难,造成教学质量下滑。再加上很多学校选修课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对公选课重视不够,常态监控工作如教案抽查、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教学督导听课等活动不到位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可以缺课或旷课,教师可以随意调课,考核不够严格,随意降低考核标准等现象。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难度,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 公选课建设的新思路

高职高专院校公选课有效地管理与建设,是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保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目前高职院校的“体态”与选修课程“精彩”的外衣有一些不相协调。那么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做好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工作,使高职选修课程越适合自己越好,而不是盲目照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

1 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要以课程的管理功能分析和教育教学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能力和知识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化就是将高职选修课设计成若干个选修方向,每个方向设定为一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有2~4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成组全选”(学生只能选修其中的一组)的办法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既提高了选修课的内涵,也拓展了选修课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角和范围,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扩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选修模块首先是要体现拓展性,通过该模块的教学,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理论知识得到延伸和扩展;其次是要体现综合性,模块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再次是要体现动态性,模块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适时加以调整和丰富。

2 深化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职公选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在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公选课教学内容的重组、精选、整合和凝练,把知识、素质、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以积极探索讨论式、自主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注重对学生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的培养,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手段改革上,通过增加硬件投入、启动网络课程、打造技术平台、鼓励教师研发多媒体课件、举办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等途径,广泛推广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3 课程考核方式创新

在选修课程的考核过程中,要侧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比如开卷与闭卷结合的半开卷考试方式、学生动手演示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论文的方式、网上考试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精品课程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受众面广,因此更应高度重视,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精品化建设。学校应允许公选课参加精品课的评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首先,高职高专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正确认识高职公选课的功能,特别关注高职课程实践化、综合化、职业化、灵活化等主流发展趋势。其次,高职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使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公选课程的开设,以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再次,高职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有适用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趣味性和适应性等,课程内容要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课程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选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高水平、示范性,以此带动系列公选课程建设,逐渐形成公选课程的建设思路、建设特点、建设成果。

5 设立公选课课程库

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公选课课程体系,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公选课课程体系的被动设置状态。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不是简单地堆积,而是凸显主体地位与作用的主动建构。学院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是学院公选课顶层设计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务处应派专人负责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立足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初步设立学院公选课课程库。教务处是学院公选课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主体,但绝不是唯一主体。各教学部门作为学院教学的一线单位,更容易掌握专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各教学部门应主动参与到公选课课程体系建构工作中来,立足本专业特色进行调研,并在教务处的组织下对初设公选课程进行集中研讨,查缺补漏,最终设立学院公选课课程库。

选修课程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建设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工作中要根据学校的现状与具体条件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创新。总之,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我们就应该去尝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选修课程的作用。

三 优化公选课的建议

1 规范课程设置体系

学校在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公选课的同时,应完善公选课的评价标准和开课规范。各学校选修课的设置应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注意选修课门类的均衡和全面。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应具备综合素质的要求、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需求情况,为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依据。应根据科学规范的体系设置,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拟开设的公选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有参考书或教材。同时对开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背景、开课的必要性等情况进行评估,以杜绝公选课开设的随意性。

2 丰富公选课资源

拥有一批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水平较高、数量充足的公选课程,才能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措施,给予公共选修课政策性的扶持,如让公选课参与精品课程评比,设立公选课教材建设基金、公选课教改基金和课程建设基金,鼓励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师开设公选课,在充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潜力的同时,聘请兄弟院校和其他行业的优秀人士和专家开设公共选修课。主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学生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合理设置公选课的门类,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开出丰富多彩的公选课,建立公选课课程资源库,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选课要求。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要严格开课教师条件,开设选修课的老师一定要有教师资格,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二是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证,鼓励教师争开公选课,鼓励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带头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聘请校外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科研人员开设公共选修课,也可以聘请校内有特长的行政人员开设风格各异的选修课,建立多元化的公选课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杜鹏.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9(5).

[2]张海龙,肖月,周子明. 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3]刘旭.教师专业教学机构设置体制的比较与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上一篇:第九章_立体几何总复习教案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