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为了进一步揭示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基本结构,文章以系统论为主要研究视角分别对大学生个人信息的输入、运行和输出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此项分析旨在为我们完善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设,推动高校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路径探析

[摘    要] 教育扶贫是顺利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彻底根除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扶贫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义务教育、针对贫困人口加强职业教育以及高校重点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等方式使贫困人口增强脱贫的志气和能力。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之一,对高校贫困大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路径将能够有效推动我国脱贫任务的彻底完成,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储备人才资源。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是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路径包括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做好高校與基层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机制作用。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95

0     前    言

教育扶贫是顺利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一环,也是彻底根除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扶贫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义务教育、针对贫困人口加强职业教育以及高校重点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等方式使贫困人口增强脱贫的志气和能力。其中,高校贫困大学生是贫困家庭改变贫困面貌的希望,是贫困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具备带动贫困家庭乃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潜力,对这一群体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路径将能够有效推动我国脱贫任务的彻底完成,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储备人才资源。

1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的价值意蕴

1.1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人民方面,不仅应使人民满意于物质生活层面,还要有效提高人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要使小康社会全面获得人民认可,并且经得起历史检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不可少。精准脱贫的低层次目标是使人民在物质层面脱贫,而高层次目标则是使人民在精神层面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难度大,一定要精准施策,从细处着手,落实好责任。精准扶贫的对象选择范围较广,以往重点放在贫困农村居民中,但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贫困人口,尤其需要格外重视在城市高校就读的贫困学生。从国家到地方,针对高校贫困学生均已设置种类繁多的助学金发放体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多数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但是在精神层面,并没有形成专门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扶持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更应通过创新教育扶贫路径,使其增强摆脱家庭贫困的志气,增强展现自我价值的勇气,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合格成员。通过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施教,扶其智的同时更注重扶其志,从而达到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目的,这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1.2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在城乡社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则在于人,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有爱的社会心态靠的也是人。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人民群众树立共建者才能共享的理念。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需要重视并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是当前乃至未来基层社会治理的先进群体,是未来基层党组织的生力军,高校应做好对大学生在社会治理意识与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基层社区则应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平台。高校贫困大学生又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核心受众群体,由于家庭经济贫困需要得到物质上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帮扶,充分发挥贫困大学生在共建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就在于解决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使基层群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如何实现基层群众共建?一个关键抓手是从高校大学生开始抓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治理意识,尤其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充分发挥其在城乡社区的组织宣传作用,辅助基层党员干部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既能有效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率,为城乡基层贫困户提高“造血”能力,又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高校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联系。因此,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方式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

1.3   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

新时代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也是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与高校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师的立业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具备立德树人的根本职业道德标准,以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来要求自己。其中,育人水平高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对不同学情背景、家庭背景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策略,达到受教育者立志成才的目的。高校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群体,因其经济与精神层面相对薄弱的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怀和教育,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政课教育,这也是高校教育扶贫的关键课程。高校一方面应通过思政课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贫困大学生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形成摆脱贫困的资本和能力。因此,创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与能力教育,也是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的过程,这是促进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之间有效契合的需要。

2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如何创新高校教育扶贫?其路径可以包括: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做好高校与基层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机制作用。

2.1   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

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较强的革命精神教育作用,在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中也具有良好的思想教育功能。但目前各类高校普遍没有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教育扶贫创新应从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抓起,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在实践教学中全面融入革命物质文化资源、革命制度文化资源以及革命精神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采取调研、提取贫困大学生所在家乡的革命文化资源为途径,由思政课教师和贫困大学生协作完成,贫困大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展示资料的过程中能够深受革命精神的感染,从而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贫困大学生又以通过PPT和演讲相结合的形式进述革命故事,宣传革命精神,将这种勇气和信心传递给其他同学,起到对他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高校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方式,运用零零后大学生所喜爱的微视频制作或舞台剧表演的方式宣传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贫困大学生因其家庭条件的限制往往有明显的自卑感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群体,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班级贫困大学生与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分为一组,既能够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敞开心扉,融入班集体。在各组同学筹划微视频或舞台剧主题的过程中,需要组员共同搜集革命文化资料,就选题进行协商,这就能够很好地锻炼贫困大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制作微视频或排练舞台剧的过程中,需要组员共同分配角色,揣摩人物特点,这需要继续深入研究革命历史,挖掘人物精神,也能够很好地锻炼贫困大学生的表现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同时也能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角色互动提高默契,增强协作能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使贫困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受革命精神鼓舞,树立战胜贫困、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志气。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困人群,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对贫困大学生做好思想教育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最关键一环,这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2.2   充分做好高校与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

高校教育扶贫创新还需充分做好高校与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城乡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就是使人民群众实现脱贫。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城乡社区这个教育扶贫基地,与城乡社区合作,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搭建平台,使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基层社区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育基层社区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具体路径可以包括:第一,高校与城市社区或农村村民委员会建立人才培养定点合作单位,优先推荐贫困大学生到定点单位进行调研,学习基层社会治理流程及经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贫困大学生配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完成相应工作,培养贫困大学生处理基层事务、解决基层群众问题的能力,并撰写调研报告或实习心得,在班级进行展示。第二,高校与基层社会治理单位合作,优先推荐贫困大学生为基层社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学习辅导,既能够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辅导教育难题,又能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平台。贫困大学生在辅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业的同时,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思想激励,传递爱心与改变贫困现状的决心,使贫困大学生在“他助”的同时实现“助他”。第三,充分发挥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中的作用。鼓励引导贫困大学生竞聘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由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校贫困大学生理论宣讲团队。高校为其提供理论宣讲渠道,在本校大学生群体中或定点合作的基层社会治理单位进行理论宣讲,使贫困大学生自觉学习吸收党的创新理论,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宣讲形式和内容。这既能够提高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有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在理论宣讲过程中,探索使用群众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教育群众,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调动贫困群众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决心,从而彻底摆脱贫困。充分做好高校与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既能够有效达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扶贫目标,也能够达到完善社会治理的目的。

2.3   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机制作用

“三全育人”机制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目的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高育人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018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工作应以此为契机,在学校层面充分利用各学院、各部门教职工等育人资源,形成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一方面,高校可建立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机制。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职业道德标准需要深入学生,对新时代大学生有全方位了解,但实际情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这就造成思政课教师在课上无法使用新时代大学生的语言方式授课,无法获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与社会关注点,无法设计真正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部分思政课难以达到“金课”标准。因此,高校采取由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方式既可以方便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做好思想与理论辅导,同时,又能够方便思政课教师及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与理论困惑,从而使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進行教学研究,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思路,使思政课能够在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中入脑入心。而思政课教师在各个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过程中,与各学院专职辅导员协作,对各学院各专业贫困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式心理辅导,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思想和理论引导,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在同专兼职辅导员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立志成才的目标。

另一方面,高校各学院教师可针对本专业贫困大学生提供科研助手岗位,培养锻炼贫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辅助指导教师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由指导教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专业科研理论与科研道德教育,在贫困大学生中选拔挖掘科研领域人才,既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投身科研领域的兴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贫困大学生探索思考如何使家庭脱贫、家乡致富的专业路径。此外,还可以由高校管理部门在校内组织成立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岗位,既可以为本校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途径,又能够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并优先选拔贫困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相应比赛。以上一系列措施立足高校本身,从各个层面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与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的有效契合。

主要参考文献

[1]龙涌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扶贫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

[2]殷巧.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J].人民论坛,2017(5).

[3]时昌桂.教育扶贫视域下高校如何精准发力[J].人民论坛,2019(9).

[4]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5]张瑞.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J].人民论坛,2018(2).

[6]冉光仙.教育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德性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

作者:陈欣欣

高校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结构研究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揭示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基本结构,文章以系统论为主要研究视角分别对大学生个人信息的输入、运行和输出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此项分析旨在为我们完善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设,推动高校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系统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将个人信息定义为“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户籍、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病历、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1]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则是指一切能识别或追踪到特定大学生个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班级、学号、性别、年龄、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父母电话和银行卡号等;2.个人健康信息,如指纹、血型、身体健康状况、患病记录等;3.大学生学业记录,如学习成绩、操行表现、奖惩信息和就业信息等;4.大学生生活和消费记录,如大学生消费支出状况、经济来源和消费习惯等。”[2]这些信息既是高校了解大学生个体的重要信息依据,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主要内容。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兴媒体正成为人们进行广泛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却也为电话骚扰和垃圾短信等而苦恼,网络传销和电信诈骗等通过新媒体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屡见报端。青年大学生作为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社会群体,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意识的淡薄和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其成为容易受到侵害的主要群体之一。这使得如何保护大学生个人的合法信息权益不受侵犯,防止因大学生个人信息泄漏导致违法犯罪行为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尝试以系统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对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输入、运行和输出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为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系统输入保护

如果将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结构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那么大学生个人信息的输入则是开启系统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关键环节。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输入是将“愿望”转化为“要求”从而成为系统运行基本构成要素的过程。大学生个人信息进入系统内的“愿望”可能源于不同的期待、意向和动机,既有高校出于管理和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主动信息收集,也有大学生基于某项目的而进行的主动信息提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将各种“愿望”转换为“要求”以为系统的良好运转提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过多的信息输入将使系统超载而导致崩溃。[3]因此,在从“愿望”向“要求”转变的系统输入过程中,“守门人”角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系统输入中的“守门人”既有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也有各班级团体的负责人等,他们既是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积极收集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持有和使用者,因此在大学生个人信息系统输入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基于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对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利用。因此,高校教学和管理人员成为大学生个人信息系统输入中的重要“守门人”。这些因为特定的教学和管理用途而收集起来的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的泄漏成为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犯的重要途径。如高校出于在管理过程中的需要收集大学生本人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及联系电话等重要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在使用和流转过程中的管理不善导致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为他们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源。近年来在高校发生的许多电话诈骗案件正是不法分子利用所获取的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典型案例。

在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系统输入过程中,大学生个体主动提交的个人信息管理也成为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泄漏的重要源头。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因教学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大学生本人需要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如电话号码、详细家庭情况和受教育背景等。这些信息原本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这些重要的个人信息逐渐偏离了其预定的使用目的,从而成为侵害大学生个人信息权益的重要源头。如在助学金申请过程中,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需要提供有关家庭经济状况的材料以申请资助。这些基于特定用途的申请材料也是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因管理不善而流失则会对大学生个人的身心成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信息输入中的分散化增加了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的难度。因此,改变目前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输入结构中的规范性,提高在系统输入中“守门人”的监管责任意识,对于确保大学生个人信息输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系统运行保护

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获得信息输入资源后,必须由相关决策主体利用资源进行决策以形成相应的“信息”输出,从而确保实现系统的均衡。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内决策过程的运行与系统内主体间的关系和结构密切相关。许多人将系统内部的决策过程视为“黑箱”,认为对于具体的决策过程从外界难以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决策主体在系统内所进行的决策会根据议题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决策过程选择,从而呈现不同的决策过程结构。

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中进行决策的重要主体。高校管理中教学和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之间的“条块分割”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这使得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缺乏统一协调的权威性制度安排。这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的决策质量,从而必将最终影响系统的运行活力。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的决策机制建设、完善系统决策结构并建立良好的系统内协调机制将是推进高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教学部门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中进行系统内决策分析的重要主体。大学生个人信息经“愿望”转化为“要求”并被输入系统后,系统内各主体应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决策从而形成相应的信息输出。高校教学部门在系统内决策过程中不仅是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的重要部门,而且也是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如构成大学生个人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业成绩和学籍信息等均来源于高校教学部门。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中,教学部门成为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主体,如何防止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滥用和泄漏,规范教学中的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行为成为高校在进行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结构建构中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也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中进行系统内决策分析的另一重要主体。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基于管理的需要对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将其作为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基础。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也是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如大学生个人奖惩记录等通常由学生管理部门提供并成为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内的重要重要决策主体,规范其信息利用行为从而避免信息滥用对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高校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导致教学和管理部门分离以及各院系之间相对独立的分散化管理体制。这使得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呈现“多头治水”的分散化管理局面,从而不利于统一协调的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体制的建立和形成。因此,加强高校院系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体制应是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系统输出保护

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和自我调节的系统,系统的决策和输出并不代表一个过程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因此,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的信息输出同输入一样对于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系统输出信息通常可分为两类:权威性信息和非权威性信息。[4]权威性信息指输出信息具有权威性,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个体发挥约束性或限制性影响的信息。非权威性信息则指信息对相关客体不具约束性或限制性,以自愿服从发挥影响为主要作用特征的信息。在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中,无论是权威性信息输出还是非权威性信息输出都需要有相关的信息传播结构与之配合方可发挥其作用。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输出结构主要由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共同构成。

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既是大学生个人信息决策的主体,又是进行系统信息输出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学部门通过利用所收集到的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决策并最终输出成为新的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大学生本人的学业成绩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利用收集到的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决策并输出成为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学生个人在校奖惩记录等。源于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的输出信息构成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偏离原定的使用目的成为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主要内容。因此,承担大学生个人信息输出任务的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成为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中输出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

当前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在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体制使得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信息输出中过于分散化以致难以保护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效果。因此,在强化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体制建设过程中强化信息输出机制结构建设,形成系统-环境和信息输出主体间协调的系统信息输出机制对于提高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系统的运行活力具有重要价值。

四、结语

本文对高校在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结构从系统论的视角进行了初步分析。在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系统输入中既有源于教学和管理需要的主动收集,也有源于学生的主动提交,从而使信息输入结构呈现多元分散的特点。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系统运行决策过程以教学和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主体间的互动为主要内容,因此高校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体制所导致的协调统一性的权威机制的缺失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体制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是大学生个人信息系统保护输出的主要结构,规范性输出机制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完善成为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被滥用并导致侵权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完善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设应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建立具有权威性的高校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这将从根本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多头治水”的局面,强化高校教学和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各院系之间的统筹协调,为切实维护大学生个人信息权益提供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J].河北法学,2005(6):2-4.

[2]周长友.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4(1):51-54.

[3]周长友,李杰.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间关系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3(3):171-172.

[4](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43.

[作者简介]李杰(1985-),四川富顺人,重庆文理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论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项目编号Y2011SZ0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李杰

高校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群体起到模范带头和价值导向作用,从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一些人缺乏引领作用的原因,找出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引领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作用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重任。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当前,高校首要任务之一是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思政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对于在全体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要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思想状态。总体而言,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能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先锋带头不足。高校辅导员的带头作用是指高校辅导员要在日常学习、工作、活动等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要走在普通学生的前面,思想上更卓越创新、学习上更刻苦优秀、工作上更勤奋踏实、行动上更模范表率。但高校辅导员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亲朋好友、同学和家庭等多重影响。一些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存在不确定性,表现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

二是中坚作用不足。高校辅导员的中坚作用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担重任、挑大梁、起表率。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应该比普通大学生更高标准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勇挑重担,但少数高校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显得不够。

三是桥梁作用不足。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密切联系大学生同学的群体,是党组织和同学们之间的桥梁。但少数高校辅导员入职后不能深入同学、发动同学、依靠同学。少数高校辅导员怕吃苦,怕担当,桥梁纽带作用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引领作用的原因分析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带头和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大引领作用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根据从事学生工作经历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错误思潮、观念和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事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务实进取,勇于担当;他们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他们能从新时期社会发展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尤其是现在处于改革的攻坚克难期,复杂局面会出现,会对一些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击。

二是部分高校放松对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高校辅导员群体相对年轻,工作客观上受到入职高校教育时间相对较短的条件限制,对需要承担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相关义务理解还不够深透。高校必须强化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其先进性。

三是高校辅导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这些人虽然组织上参加工作,但思想上还仍未完全融入角色,缺乏坚实的科学的理论支撑。他们在过去的理论学习中往往倾向于形式主义,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有些虽然学了,但在思想深处还未真正相信。有的存在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还有不小差距。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加入辅导员队伍抱着很强烈的功利心,入职后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大我和小我的关系,缺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他人服务的思想。说明他们对辅导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辅导员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具备合格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三、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引领作用的对策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只有始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高校辅导员头脑,才能保持高校辅导员纯洁性和朝气蓬勃的活力,才能有效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大学生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足够的思想武器。高校已经开展深入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关活动,但这些价值观要求得到全体大学生的接受、认同和自觉培育与践行还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育过程。一是要求高校辅导员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和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与国际、国内形势和新时期党的总任务及大学生成才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担当相结合,推动学习不断深化。二是以班团集体、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社团、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作为主阵地,分工协作并制订学习规划,使理论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常态化、成效化,切实提高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三是抓好自我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自我学习、自觉参与、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要以广泛的实践性活动为载体,着力于实践和行动。高校辅导员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而论道,只说不做,关键是付诸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高校辅导员要让广大大学生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在实践中磨炼,在行动中开凿,从实处着力。一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强化大学生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与社会调查相结合。让高校辅导员带领大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中正确审视自我,明确责任,加快成才步伐。

三要抓住关键,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两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载体。二是抓好理论骨干培训,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照亮大学生的心田,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武装好自己的头脑。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不断深入。四是充分发掘身边典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生活在身边的先进典型更直接,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教育效果更好。

四要抓住关键,高校辅导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两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载体。二是抓好思政课程,将思政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构建全员育人良好局面。三是抓好理论骨干培训,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照亮大学生的心田,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武装好自己的头脑。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不断深入。五是充分发掘身边典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生活在身边的先进典型更直接,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五要着力创新,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感与针对性。辅导员需要“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3](104)。一是把思想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有内在需求的大学生,他们不仅是单纯被教育的客体,而且是主动改造世界的主体。二是把学生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积极推进,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建立QQ、微博、微信、公眾号等新媒体网络平台,让大学生在热爱学习和持续教育的互动中强化自主意识,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高校辅导员大多在学生党支部担任书记或委员,使学生党支部处于高校党建工作的第一线,自发承担直接联系、组织、团结、教育广大大学生的重任,必然能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的责任。要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政治性、思想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陈建宏,彭凤莲.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素质拓展研究(项目号2018SJSZ500)”和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0年课题“大学生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和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朱凌

上一篇: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现代数据中心网络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