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试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开展国际化经营,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出发,分析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几点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经济全球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试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试析论文 篇1:

2009年“中国外经贸改革与发展”征文获奖名单

本刊讯:本次征文评选在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初评阶段,每篇征文都要经过3位以上评委评审打分,然后综合整理、遴选出54篇稿件进入复评。在复评阶段,每篇文章经过21位评审委员的审阅,然后综合整理出特别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的建议获奖名单。在总评阶段,评委们对建议获奖征文名单进行了认真反复的比较和讨论,最后评选出特别奖5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17篇、优秀奖26篇。获奖名单如下:

特别奖:

1、《广东外经贸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东方国际集团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发展战略思考》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

3、《天津开发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何树山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4、《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对策研究》

李培生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侯全军 庞瑞芝 天津市商务委员会

5、《促进黑龙江省境外投资合作的调研报告》

王桂兰 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马 琳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

一等奖:

1、《当前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彭 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 通产业室

2、《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加工贸易政策的适应性调整》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等奖:

1、《统筹协调“六外”关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李玉举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

2、《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与资本市场调整趋势——全球与中国》

佟家栋 刘 程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经济危机下推进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思考》

杨昌荣 湖北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夏志铁 中设集团湖北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

柳 哲 武汉理工大学

4、《金融危机下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难点及对策》

聂平香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三等奖:

1、《珠三角外贸在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中如何保持连续性竞争力》

井百祥 湘潭大学商学院

2、《户籍红利支撑的中国现实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矛盾及其升级转型的困难分析》

黄兴年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3、《金融危机下我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升级后竞争优势获取策略研究》

焦媛媛 易文贞 费卉卉 南开大学

4、《我国贸易收支的商品结构分析》

李 宏 何晓伟 天津财经大学

5、《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代工企业的影响及其转型发展战略》

魏 浩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6、《资本流动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短期流动资本运动轨迹探析》

尹晓波 华侨大学

7、《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与规避策略》

聂名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8、《中国对外反倾销税率与上游原材料价格以及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邬一欣 任荣明 上海交通大学

9、《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发性金融体系研究》

黄人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10、《关于品牌展览会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分析》

陈八荣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11、《我国对外投资涉税政策问题探析》

许春淑 天津商业大学

12、《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战略选择》

密 桦 耿明英 武汉科技学院

彭立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国际部

13、《外资对于中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钱伟荣 杨 丽 李 津 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14、《中印对外反倾销比较:基于对称性指数的分析》

齐俊妍 邢艳艳 天津财经大学

15、《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走势》

崔日明 辽宁大学

刘利民 浙江万里学院

16、《超越FTA的东北亚共同体新构想》

姜文学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17、《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方向及策略分析》

陈秋云 江西九江学院

优秀奖:

1、《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

蔡宏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黄建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2、《从对外贸易结构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谢娟娟 李可爱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经济危机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徐 白 玲 天津商业大学

4、《中国构筑全球性区域贸易安排体系的思考》

马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5、《资本流动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

6、《经济危机下我国贸易结构改革研究》

李 兵 姬锦霞 山东经济学院

7、《科学实施经济服务化战略,尽快推进我国外贸结构升级——基于DEA的我国经济服务化效率研究》

王细芳 陶婷芳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机学院

8、《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

陈柳钦 天津社科院

9、《SFDI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练军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王树柏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10、《提高自贸区协定税率利用率的思考》

容静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11、《新形势下我国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阙澄宇 柴渊哲 东北财经大学

12、《把握金融危机引起外贸调控转弯的进程》

李欣广 广西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13、《海关在推动加工贸易区域整合升级中的作用》

刘婷婷 天津海关

14、《浅析跨区域外贸协作的路径选择》

王本强 天津海关

15、《中国的大国特征与贸易战略选择》

崔治林 天津财经大学

16、《新形势下我国机电产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农业机械出口非洲为例》

焦慧娟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李柏松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

17、《贸易便利与贸易管制——以海关贸管工作为视角》

李 敏 天津海关

18、《金融危机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及启示》

姜荣春 华晓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金融危机下中国大型企业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以中远集团为例》

许 晖 万益迁 刘 洋 天津南开大学

20、《金融危机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我国对策分析》

曹 玮 天津海关

21、《试析金融风暴中的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发展》

魏秀敏 天津对外经经贸易职业学院

22、《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外经贸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

魏金山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

23、《出口贸易“双高”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苏州为例》

王世文 苏州科技大学全球发展研究院

24、《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雷 瑛 河南行政学院

25、《剖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及其原因和对策》

琚马力 皖西学院

曾凡银 安徽省委党校

26、《比较优势的扩展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于 倩 兰州商学院

组织奖:

1、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

2、湖北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3、福建国际贸易学会

4、辽宁国际贸易学会

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试析论文 篇2:

浅谈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开展国际化经营,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出发,分析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几点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经济全球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2012年答《学习时报》记者问中指出,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经济总量和50%的财政税收,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概述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为基础;(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渐进式国际化理论为典型代表,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渐进发展的;(3)20世纪90年代以后,快速国际化理论盛行 [2]。基于当时国际上出现的中小企业刚成立或成立后不久便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现象而产生,即BG现象,也称为天生的国际企业现象。

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和快速国际化理论二者各有优缺点。前者遵循的是一条传统的道路,寻求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小企业从国内市场逐步拓展到国外市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后者从其名称可知企业涉足国际化经营的时间很快。这些企业往往前期规划清晰,目标明确,锁定在国际市场,成立之初便需具备充足的资金,优质的国际化人才,良好的国际化合作团队。中小企业想要在国际竞争之中處于有利地位,这无疑不失为一条明智的道路。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门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据说最早在1985年由特·莱维提出,指在全世界范围的市场中,每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都受到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所影响,这样各国的经济相互融合、交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逐渐形成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统一规则,然后建立起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逐渐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整体[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步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不同国家均被纳入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之中。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为中国企业利用全球生产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土地、资源和资本,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捕获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和人员的素质[4]。竞争从有形资本的竞争改变为无形资本的竞争。芬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有形资本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凭借其拥有的无形资本占据了世界的领先位置,便是最好的证明。知识可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土地、资源和资本等无形资本的使用效益呈现出放大效应。既然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有人说知识经济时代是“小而强”的时代,中小企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生产成本优势。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一方面,中国拥有着丰富的煤炭、矿产等自然资源,有利于降低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着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且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些无疑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三、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因素

1.国际条约和贸易壁垒措施的制约。加入WTO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不利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例如,《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条款的有关规定限制了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给予的补贴政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条款对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形成严重挑战[5]。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出台了一些贸易壁垒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6]。这些贸易壁垒抬高了市场准入标准,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导致这一时期中国贸易摩擦频发。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信息化建设落后,不利于开展国际化经营。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知识的获取速度有着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国际化经营中,市场环境远在国外,信息、知识的获取显得更为重要。信息化建设水平决定了信息、知识获取的速度。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中小企业往往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在这方面进行较多的投资,导致中国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

3.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国际商务知识不足。国际化经营活动是在国外进行的。而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与国内相比均有较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从事国际化经营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国内经营有很大的差别。进行国际化经营不仅需要普通的国际化人才,而且需要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特点是具有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承担风险。对于没有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言,国外市场相对来讲是一块新的领域,既拥有着广阔的市场,也充满着巨大的风险。然而中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人员缺乏国际商务知识,对国外市场不了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优秀人才的争夺不仅仅在一国范围之内,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更加不利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4.研发投入少,产品档次低,国际竞争力弱。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主要进行的是低附加值的贸易活动,没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的获得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中国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少进行研发投入。这导致中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档次较低,没有自有品牌,没有附加价值,没有科技含量,主要是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然而不拥有核心技术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永远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中国产品近年来频频遭到反倾销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其他国家的反倾销,依靠价格取胜的方式将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

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1.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国际信息。为帮助本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其他国家均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信息。如美国商务部建立的“贸易数据库”,库中有2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个行业信息资料,中小企业可以任意免费调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小企业发展中心和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设立的“SBATLAS系统”,专门向出口的中小企业提供重要市场数据的信息咨询服务;小企业管理局建立的“美国出口援助中心”、“一站式资本店”和“妇女企业中心”,以及出口法律帮助网络(ELAN),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息及法律援助[7]。其他如比利时政府设立的“费拉瓦—亚州基金”和“瓦隆援助资金”,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澳大利亚的“中小企业出口促进计划”,日本的“贸易振兴会”等机构和组织,均为本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2.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人才培训,帮助中小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很多国家均制订了国际化人才培训计划。如德国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众多的技术管理培训中心,免费为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提供多种培训;澳大利亚政府积极采取财税措施,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推广服务计划,帮助中小企业了解、识别和吸收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增强产品科技含量[7]。一方面中国可以如同其他国家一样成一些专门机构,免费为中小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帮助中小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可以鼓励中国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及时了解世界经济的新动向,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水平。

3.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培养自有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纵观国内外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长期占据有利位置均是大品牌的产品。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前期采取低价优势进入国外市场是可行的,但是不能长期依靠价格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只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给消費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将越来越低。从长远来看,中国中小企业应不断进行自主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自主研发的前期成本较高,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是税收方面的优惠,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总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提升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中国中小企业带来了进一步发展,走向世界的机遇,也带来了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威胁。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答《学习时报》记者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EB/OL].http://www.miit.gov.

cn/n11293472/n11294912/n11296377/15059270.html.

[2] 王宏.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J].兰州学刊,2008,(11):74.

[3] 韩诗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11,(4):253.

[4] 刘绛华.软实力——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求实,2006,(12):72.

[5] 王忠文.试析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亚太经济,2011,(2):100.

[6] 马一可.金融危机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32.

[7] 衣长军,陈初升.国外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7.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熊丹

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试析论文 篇3:

自贸区区域经济体中的人力资本建设

摘要: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更多聚焦,自贸区的发展不仅是某个区域的发展红利,已逐步落实为国家倾力推行的经济政策。在人才强国的今天,自贸区区域经济体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推进人力资本建设,实现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良性循环,是本文探究的重心所在。

关键词:自贸区;区域经济体;人力资本

一、 自贸区背景介绍

就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轨迹而言,经济全球化成为自由贸易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政策亦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各地具体的区位条件也对自由贸易区特点有重要影响。目前,自由贸易区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1、国际主要航道型。自由港是这类地区的显著特点,如拿马、新加坡、吉布提等自由贸易区。2、国际交通枢纽型。如汉堡、不来梅、鹿特丹、香港等港口城市,其自由贸易区定位于货物集散以及大进大出的物流分拨功能。3、出口加工型或者贸工型。如台湾、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陆路边境型。如墨西哥北部的马魁拉多拉边境自由工业区,把主要功能定位为对美出口加工基地;我国新疆霍尔果斯设立的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亦属于这一类型。5、内陆资源开发型。如巴西的亚马逊州于1967年建立的玛瑙斯自由区。该自由贸易区面积涵盖1万平方公里,由三部分组成:工业区、免税就业中心和农牧发展区。同时,巴西政府正在规划新的生物研究基地,以便增加该自由贸易区的高技术含量。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在上海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此自贸区于 2013 年 8 月 22 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其总面积为 28.78 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 1/226,其范围涵盖上海市4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国内整体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不仅是为上海带来增长动力和发展红利,也是为全国经济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发挥自贸区雁阵模式排头兵的重要作用,亦是中国主动迈出对外开放的步伐,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的重大举措。

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依据自由贸易区的所属类型以及区域和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和政策变化。首先,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是从上而下的决策,从国家级到区域和自由贸易区级管理机构演化,从国家的战略到当地政府的发展政策。第二,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是从政府导向、企业导向和混合模式向行政区模式转变演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在区域的特点,多数自由经济转为或选择企业导向模式和混合模式。并且,越来越多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转化成为含有自由贸易区的行政区域。第三,一个兼具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特点的跨边界管理模式开始出现。最后,国家自由贸易区以及跨边界管理模式的演变已经并将继续促进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跨国制度一体化的进程。

二、 自贸区区域经济体发展启示

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要正确把握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是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贸易便利化发展对外贸易并带动制造业与服务发展。二,要加快完善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规划。例如,国务院相关部门(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等)相继出台了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见或者通知,这些文件精神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改革和发展确立了行动方向,明确了任务与目标。三,建立完善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国家要从宏观上加强对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提高中央自由贸易区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在协调相关部门与重大改革事项中发挥中央管理部门的权威作用。

四,加强自由贸易区的风险监控体系建设。建设自由贸易区就是期冀以试验区的方式把改革开放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控制在自由贸易区内不。五,加强自由贸易区法制建设。如,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 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以推进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

面对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国内如火如荼的自贸区建设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面对市场瞬息变化,立足自身区域发展,开发和调整经营思路,为下一步的复杂竞争做好准备。在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今天,实现自贸区区域经济体的又好又快发展,可以从如下路径实践:

1. 定位明晰,综合业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借鉴世界自由贸易区的的成功经验;或者是利用自贸区所在区位的优势资源,进行综合业务的拓展,如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经济引领作用推进江浙皖沪一体化发展等;或者是整合行业的品牌优势,进行多元经营的探索,如构建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系统等。

2. 国际视野,区域整合。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更要具有前瞻性和远视的规划,以不变应万变拓展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对于各项工作的规划也要具有国际化眼光和区域化角度,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或某一地理区域,对于潜力巨大的自贸区区域发展,国内已有或拟运行的自贸区在统筹规划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在人力资本存量、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高标准的要求。

3. 行业跨界,技术先行。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及融合,不仅行业的技术基础发生变化,而且现代电子介质和社交媒体工具的跨界营销影响力将大幅度增长。伴随着行业边界的模糊化和跨界营销的方兴未艾,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新技术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将对于自贸区区内和区域工作的开展和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意义。

三、 自贸区区域经济体中的人力资本建设——以上海自贸区为例

在自贸区的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地区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是区域经济体飞速发展的法宝。所谓人力资本,是指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所凝结的人力资源,亦是可以投入经济活动并带来新价值的资本性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对于资本,人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它增值和生利。人力资本存量则是指由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人力资本存量在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可以用人力价格或人力成本来间接衡量。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意味着要进行对原有模式的突破改革,也是对现行的某些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法规和政策的突破,是带领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试金石。如何顺应全球化趋势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上海自贸区正是以此为平台契机及时跟进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寻求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战略突破。作为中国内地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区域。上海自贸区释放出金融改革信号,将会带来巨大金融红利和经济宏愿。

目前随着 WTO 多哈回合谈判进入僵局以及WTO 多边贸易体制正日益边缘化,各国在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区域性的自由贸易谈判。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是提升中国在国际地位的重要砝码,为中国变被动为主动,融入TPP以應对外部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式之举。在金融领域内,上海自贸区实行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构建离岸金融中心等。这样的开放对中国金融安全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在离岸金融业务监管等。金融风险往往带有全局性,有必要在特定范围内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广。中国必须更加注重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上海自贸区将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先行先试从未有过的“自由开放度”。

有鉴于世界自贸区的发展启示以及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机会和潜在威胁的梳理,如何在人才强国的背景下立足上海自贸区的示范优势,推进人力资本建设,为上海自贸区发展形成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良性循环,不仅是上海自贸区本身的行动方向,亦是发挥自贸区雁阵模式的组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推进自贸区人力资本建设,可以从如下方面探索实践:

1、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为人力资本建设指引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发生的大幅度变化:在对区域总产出的贡献方面, 第二、 三产业的贡献度明显领先于第一产业, 并且劳动力分布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滞留于第一产业, 这也反过来也影响第二、 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发展阶段性而言, 当前第二产业仍是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递增的最大动力。重点发展优势工业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动技术创新以稳定经济发展重心,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本。同时,大力探索创新发展服务业, 在承接产业转移、 以劳动力转移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在第二、三产业间转移中发挥优势作用。

2、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为人力资本建设保证差异优势。

从产业集聚视角来看,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推动作用并非特别明显,而是表现为受阻于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然而,在城市空间集聚视角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却已表现出显著的创新促进作用,但基于人力资本门槛的结构变动仍然存在。因此,培育发展良好的人力资本环境是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促进功能的先决条件。同时,由于不同区域的传统投入弹性和基于门槛变量的结构变化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自贸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实际考虑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3、人才政策具竞争力,为人力资本建设提供续航电量。政府人才政策对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有着重大影响,为保证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良性循环,地区政府应该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以及提高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例如,2013年12月6日,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管委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生事务中心合办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与人才需求“圆桌会议在自贸区管委会会议室举行。会上,三方合力成立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同时三方还签订了《经贸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

参考文献:

[1]戴相朝.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关联的多重性分析[J]. 商业时代,2014,(1) .

[2]刘慧.基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J]. 企业经济,2013,(11) .

[3]刘珺畅.中国成立上海自贸区的SWOT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 .

[4]时省,王腊芳,赵定涛.KIBS集聚区域创新及人力资本门槛效应[J]. 系统工程,2014,(3) .

[5]徐全勇.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对上海自贸区的启示[J]. 浦东开发,2014,(5) .

[6]張良,王俊.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宏观影响因素评价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5) 下.

作者:李慧慧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加油站经济发展改造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