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形成论文

2022-04-20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WTO成员国相继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界对当前是否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看法不一。本文考察了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措施应用的特点及其合法性,对贸易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主义做了区分,并得出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形成的结论,进而提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一“反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贸易保护主义形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贸易保护主义形成论文 篇1:

不要让贸易保护成为一场新危机

从G20峰会,到20日召开的中欧峰会,贸易保护主义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同时,全球贸易摩擦案件却呈上升之势,其危害不啻于一场新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贸易体商品贸易赤字激增,短短半年时间里,多个国家在刺激经济的招牌下抛出多种贸易保护措施。据WTO公布的调查结果,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各成员国推出211项措施,涉及G20成员中的18个。具讽刺意味的是,在G20峰会达成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后,20国中又有17国实施了47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仅就针对中国的措施来看,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

更严重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就像一场“大流感”,某个国家出现苗头,其他国家会纷纷效仿或“以牙还牙”,使得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在全球扩散开来。

在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具备了新的特征。从涉及领域看,贸易保护主义从限制商品扩大到限制服务进口、劳工输入;从实施方式看,贸易保护主义从经济措施扩展到法律和行政命令。

具体来说,贸易保护主义衍生出以下三种子形式:一是在WTO允许的规则下,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两反两保”;二是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包括提高关税、禁止限制进口、技术性贸易壁垒;三是在经济刺激方案的借口下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实施各种“临时性措施”。

此外,最近结束的广交会上还反映出贸易保护主义采用了一些新手段。比如,对于进口产品入关限制为少数港口和机场;再如,加大行业补贴;此外,还有利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进行的贸易保护等。

遗憾的是,激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竞赛,并不能成为各国脱困的灵丹妙药,却可能引致更加严重的危机。

综合多派经济学理论对于贸易顺差的解释,一个国家能否实现贸易顺差首先取决于外部需求、内部需求和国内外产品的相对价格;其次是受到储蓄与消费缺口的影响;此外还受加工贸易、汇率、税收、土地、能源环境价格等多个因素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国家的消费不足加重,一部分传统贸易强国受到较大冲击,一些国家也逆势扩大顺差。这归根结底是由这些国家不同的内外部需求和产品比较价格优势决定的。期待这种局面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程。而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不能激发他国的消费意愿,反而减少了贸易盈余,降低进口动力,只会引发全球范围的生产、消费、贸易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1930年美国将进口产品关税全线上调20%,此举直接后果是恶化了欧洲经济,引起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对,结果全世界贸易额急剧萎缩三分之二,危机持续时间反而延长。

历史一再证明,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到头来只会把所有国家都拉下水。为了避免这种全球经济无谓的消耗,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95年被WTO取代。自此世界贸易壁垒大为减少。中国自加入WTO以来,贸易自由度更加开放。目前中国关税总水平只有9.8%。工业品平均关税只有8.9%,在发展中国家最低。农产品关税只有15.2%,甚至低于很多发达国家。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当今世界又依稀出现了大萧条时代的影子。如果此时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在全球泛滥,则各国拯救经济的努力很可能付之东流。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世界已建立了经济贸易领域的沟通和对话机制,金融危机再次显示全世界经济体早已“血肉相连”。建立世界贸易新秩序,谨防贸易保护主义“复辟”,才是走出危机的重要途径。

贸易保护主义形成论文 篇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思路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WTO成员国相继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界对当前是否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看法不一。本文考察了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措施应用的特点及其合法性,对贸易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主义做了区分,并得出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形成的结论,进而提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一“反制”。

关键词: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反制

文献标识码:A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相继采取贸易保护措施。WTO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2008年18个WTO成员国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比2007年增加28%。2009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WTO成员国发起4.4起贸易救济措施,比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52.6%。WTO认为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显然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我国学者多认为贸易保护措施的频繁使用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频遭国外保护性贸易措施的制裁。因此,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形成以及怎样应对,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措施的特点

(一)保护领域拓展到环境保护、劳动力雇佣、投资政策等多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的贸易保护领域都有所扩大,即便是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涉及的商品范围也十分广泛。保护范围的扩展增加了对现有WTO法律法规的挑战。首先,贸易救济措施频繁使用,说明WTO法律法规的漏洞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被集中放大,各国纷纷利用这些漏洞出台贸易保护措施,造成各国相互指责的混乱局面。其次,保护领域拓展到WTO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领域,如环境、投资政策。

(二)发起者从以企业为主拓展到政府与其他主体共同参与

WTO贸易救济条款的发起者应是企业。金融危机前,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多由企业发起,政府随后行动。此次危机中,政府作为救市的急先锋,制定许多保护性措施,如补贴、环保技术标准等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不但如此,其他主体尤其是在WTO救济法中不具有权利的主体(如工会)也参与到保护行动中。

(三)“针锋相对”(Tit-for-tar)类直接对抗性案件增多

“针锋相对”(Tit-for-tar)类案件是两个经济体对相同产品的直接贸易战。金融危机后,此类案件明显增多。如,2007年10月美国对来自法国的金属钠实施反倾销措施;2008年7月,欧盟对来自美国的金属钠实施反补贴与反倾销的双反调查。

(四)“贸易偏转”(trade deflection)类保护性措施增多

“贸易偏转”(trade deflection)类案件是指当一国对某国某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后,其他国家为防止该国该产品转移到本国销售,而相继发起同样的救济措施。如,2008年12月巴西对中国鞋类商品实施反倾销措施,为防止中国鞋的转移销售,阿根廷、加拿大于2009年3月相继对中国鞋发起反倾销调查。

(五)以产业发展为着眼点的保护性措施增多

欧美的汽车补贴多以“提高技术”为前提,这说明此类措施的目的不仅在于救市,更在于产业未来竞争力的培育。还有的保护措施是保护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如,对某些原材料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打击下游产业的发展能力。此轮危机中,土耳其、巴西等国对中国、印尼生产的棉纱等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其目的在于打击这些国家的纺织品优势。

二、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形成

保护主义和保护措施不同,保护主义是一种抑制国家间贸易的经济政策,通过关税、配额、救济措施等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贸易保护主义更倾向于一种思潮,并总是通过具体的贸易保护措施表现出来。WTO在判断贸易保护主义尚未形成时,使用了“广泛的贸易限制或保护主义措施以及严重的贸易报复现象并未出现”这一解释。WTO至少认定三个要素:一是贸易限制与保护措施的使用。二是贸易报复的使用。三是保护程度上的“广泛”和“严重”。保护主义是依赖一定经济条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贸易政策的一66一总趋势。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经济条件下,各国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

虽然WTO认为此轮危机中广泛、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尚未出现,但本文认为,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出现。第一,我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第一目标国。根据全球反倾销数据库(Global Antidumping Database)的数据,2009年第一季度,针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案件20起,第二季度21起,占全球总数的82.6%,第三季度23起,占全球总数的62.1%。图1显示了我国加入WTO以来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案件的发起数。可以看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针对我国的案件发起较2007年增加22.7%。调查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11个国家及地区(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南非、墨西哥、巴基斯坦)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总数中一半以上是针对我国的,其中美国、加拿大针对我国的调查占其总调查量的90%以上。第二,贸易保护主义的跟风效应明显。如,欧盟宣布对我国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时正逢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钢管展开调查。第三,对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是否合法的判断模糊和事后判断的时间程序繁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打开方便之门,提供法律上的灰色保护区。因此,无论从数量、覆盖面、趋势还是可操作空间上看,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形成。

三、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既需要建立长效对应机制,也需要快速反应机制。长效对应机制适用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博弈;快速反应机制则要针锋相对地限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产生警示、威胁的效果。

(一)反制

快速反应机制中的“反制”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主要措施。

2000年12月,日本对原产我国的大葱、鲜香菇和灯心草发起保障措施调查,决定从2001年4月起采取临时保障措施。而我国政府在2001年6月宣布对日本进口的汽车、汽车电话和空调课征100%的特别关税。这是我国加入WTO以前以贸易报复方式采取的快速反应。

2009年9月11日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后,9月27日,我国商务部宣布启动对美国进口鸡肉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随后又对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汽车和鸡肉两项累计涉案金额与轮胎案件相仿。这一案件被认为是“大葱案”后,我国又一次快速反应。

“大葱案”和“轮胎案”有许多共同特点:一是两个案件均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先行采取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实施的,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公平或带有歧视性措施做出的反应。二是我国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但我国使用的是WTO规则允许下的保护措施,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式。三是具有快速反应的特点。四是从时间上看能确认我国的措施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刚刚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快速反应。但从案件内容上看,我国实施的措施似乎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措施不具备相关性,2001年我国用提高汽车、汽车电话和空调关税对应日本的“大葱案”,2009年我国用对汽车和鸡肉展开“双反”调查对应“轮胎案”。这两个案件都具备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五是我国所采取的措施适度,体现在金额的对等上。六是具有单边性的特点,是出于对其他国家或成员的贸易限制而采取的单边(未经WTO程序)、片面的行动。七是我国实施的措施具有贸易报复的特点。如果这些措施是贸易报复,是未经WTO授权的,那么其合法性将有争议。两个案件的不同是所采取的措施不同,在“大葱案”中,我国加征了高额关税,在“轮胎案”中,我国使用了“双反”措施。

结合以上分析,可见“反制”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首先实行贸易保护措施,并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快速、以毒攻毒的保护性措施。它具有单边、适度、先于WTO程序的特点。使用目的是阻止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实质是一种贸易报复。

(二)“反制”措施的合法性

“反制”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反制具有中国的法律依据;第二,反制符合WTO法律法规。

1.反制的中国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47条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经济贸易条约、协定的国家或者地区,违反条约、协定的规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该条约、协定享有的利益丧失或者受损,或者阻碍条约、协定目标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要求有关国家或者地区政府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并可以根据有关条约、协定中止或者终止履行相关义务。”该法的第7条规定:“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两条是我国实施贸易报复的基本法律依据,第7条的重点放在报复实施的前提条件上,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其他类似措施,不管这些措施是否在多边的协议框架内。第47条属于在多边框架内的情形。因此,本文所涉及的法律依据更适合第7条。第7条是原则性、导向性条款,该条款的问题是没有规定具体实施细则。本文两个案例原则上符合第7条的适用前提,即其他国家或地区实施在先原则。

常规的报复措施是加征高额关税,如“大葱案”。加征高额关税能直接明确地表达报复国的不满,它是WTO体系中常用的报复措施。根据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美国可以采取的报复措施包括数量限制、中止关税减让、取消优惠待遇等。根据欧盟法律,可采用报复性的商业政策包括暂停或撤销商业政策谈判达成的减让,提高现行的关税或征收其他新的进口费用等。

在“轮胎案”中,我国启动“双反”措施,它是属于“相应的措施”范畴之内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2002年版)中明确规定,“任何国家(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口产品采取歧视性反倾销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样,修订前的《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协定》都有类似规定。但这些规定也没有对“相应的措施”做出解释,这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这些规定出现在贸易救济法中是否意味着相应的措施可以是救济措施呢?即便如此,2004年修订后的法律文件中不再出现这样的条款了,那是否意味着就不可以使用相应的救济措施呢?这是一个可诉性的问题。

2.反制的WTO法律法规依据。WTO对贸易报复的使用有严格规定。第一,总的原则是,起诉方应首先寻求与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定有违反义务或其他造成利益丧失或减损情形的部门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也可以使用交叉报复。这一原则要求贸易报复的实施必须在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做出判决后才实施。第二,WTO规定贸易报复的使用目的应是合法的,WTO谅解第22条第8款明确指出“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无论有其他什么样的目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寻求使其他成员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义务”。本文中的案例符合上述条款。

在WTO法律法规中,贸易报复作为最后手段(last resort)使用,强迫相关成员执行WTO的判定。但其报复措施的效果是不显著的,WTO成立以来,真正使用贸易报复措施的争端没有几个。由此可见,WTO中的贸易报复对正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很难有威慑力量,也正是如此,本文将“反制”作为一种对付贸易保护主义的快速方法提出来讨论。

(三)“反制”的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的趋势,“反制”是可用的。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已确立一套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可选择抵制机制,这一机制虽然不完善,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尚无一起我国被诉诸于“贸易报复是否得当”的案件,我们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司法实践。

本文提出“反制”的背景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这是一个特殊的背景,时间上具有紧迫性,后果具有严重性。WTO报复机制的程序过于漫长。因此,“反制”在一段时间内作为快速机制可以使用。

“反制”的措施包括“大葱案”中的提高关税,也包括“轮胎案”中的“双反”,还可借鉴欧美法律,采取数量限制、政策谈判等。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都要以反对贸易保护为前提,注意适当性,强调快速反应能力。

“反制”本身是否能构成贸易保护主义?WTO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界定中包括了贸易报复频繁出现这一要素。从表面上看,“反制”本身是保护措施。但从上文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措施合法性的考察中发现,合法性的模糊造成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反制”的使用也有可能出现合法性模糊的隐患。因此,为防止“反制”本身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在使用“反制”时应强调适用前提(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先)、适当性(金额上的对等)和可谈判性(如果威胁达到效果,可通过谈判解决)。

参考文献:

[1][3]Chad P.Bown,(2009)The Global Resort to Anti-dumping,Safeguards,and other Trade Remedies amidst the Econom-ic Crisi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051 World Bank.

[2]毛燕琼.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与WTO体系的完善[J].世界经济研究,2009,(9).

(责任编辑:李 琪)

作者:程大为

贸易保护主义形成论文 篇3:

应对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不可取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迅速蔓延,从历史角度、容易引发全球贸易战以及维护当前全球开放格局方面阐述了应对当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是不可取的,应对当前危机需要各国的密切经贸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压力

在当前金融海啸冲击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经济数据普遍悲观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开始抬头并迅速蔓延。

一、2009年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危期

长期以来倡导自由贸易的美国在危机当前,全球急需联手应对的情况下,背弃承诺,走向自己的反面。美国

总统奥巴马2月17日签署经济刺激计划,保留“只买美国货”条款,规定所有接受刺激法案援助的公共工程都只能使用产自美国的铁、钢和制成品以增加这些行业的本国就业。印度对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钢铁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另外未来六个月禁止进口中国玩具,这使中印贸易纷争达到了高峰。据统计,在印度当地玩具业中,中国玩具占据印度市场的60%,市场总值大约在5亿美元。另外还有“只购买印尼货”、“意大利只吃意大利食品”、“英国工人应该拥有英国的工作岗位”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贸易保护主义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变成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危期。

二、应对当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不可取

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国内产业是一种幼稚的做法,历史也证明是行不通的。在当前经济危机下,这种“关城门拉吊桥”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对各国民众的确有很大的诱惑力,但是这种贸易保护行为只能是给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更大的破坏力。贸易保护主义应对金融危机是“饮鸩止渴”,保护主义最终什么也保护不了,施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历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解决不了金融危机

美国借经济刺激法案大行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是严重违背WTO的自由贸易原则,一方面实际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做法。美国的金融危机拖累了全世界的经济,现在又带头大搞贸易保护,令世界人民失望,非常不利于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

从历史上看,20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国会曾通过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关税60%,引发了其他各国跟增效应,贸易战使得全球投资和经济运转大幅下降,从1929到1932年使得全球贸易额下降25%,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下降30%。“在商品不能越过边境的时候,士兵就越过了边境”,大萧条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学家认为大萧条带给世界人们的最惨痛的教训之一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救不了经济危机。目前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这次通过的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对世界经济恢复的破坏力可以跟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二)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引发全球贸易战,得不偿失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由于同时伤害到别的国家,而在目前经济危机下其他国家同样都比较困难,所以非常容易引起其他利益国的贸易报复,造成更多的就業岗位缺失,最终损人不利己,得不偿失。

根据美国刺激经济计划中“只购买美国货”条款,一些重要项目需要的钢材都只购买美国货。中国2008年出口美国503万吨钢材,主要是中低端的建筑材料,而这次美国刺激经济计划主要是基建和维修基础设施项目,所以势必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有美国经济学家预测,只购买美国钢材可解决6000~10000人的就业机会,但如果这项措施引发了其他国家贸易报复的话有可能使美国损失6万个就业机会,所以最终将是得不偿失。“只购买美国货”,同时也受到了美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像波音公司和卡特比勒公司的强烈反对,他们非常担心,如果限制了中国的钢铁进口,中国就有可能减少对他们波音飞机和重型机械的采购。

(三)全球经济近些年已经形成的开放格局,贸易保护主义很难使其在一夜间退回到过去

发达国家以往靠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身利益,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市场,的确为发达国家赢得了比其他国家丰厚的利益。全球化浪潮打开了世界贸易的大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变化已有目共睹。正因为如此,如果发达国家重拾旧章,还是沿用单边政治的思维模式,全球经济将会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三、应对当前危机急需世界各国密切经贸合作、共克时艰、实现共赢

危机当前是联手抵御还是相互排斥?处于经济困境中的世界各国政府实际都面临两难选择。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GDP下滑1.5%,受悲观数据的压力,2月14日西方七国财长在罗马召开会议,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七国财长一致认为:要想金融市场恢复活力,各国要把信任引入市场,加强各国的相互合作,携手共抗金融危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这场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大家都坐在一艘船里,必须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发表致辞,立场鲜明地表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目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解决危机不可闭关自守,只有全球协同合作。应该说,在现阶段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是保持世界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

曾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美国,在金融危机前带头搞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彻底丧失了自由贸易的原则。相反,现在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是中国。2月24日中国向欧洲派遣了一个庞大的高级别商业采购团,预计采购金额高达120亿至150亿美元,以落实温家宝总理年初访问欧洲时作出的有关承诺,同时以实际行动反击在危机中不断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表明了坚持开放市场的决心,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将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世界各国进一步密切经贸合作,共克时艰,实现共赢,所以一定坚持自由贸易的原则。

四、针对别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措施

别的国家采取的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果对我们造成了损害,以下措施或许值得借鉴:(1)积极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进行裁定;(2)敦促多哈回合的谈判进程,早日达成协议,以有效遏制贸易保护主义;(3)通过对话和谈判,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要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只能使经济危机陷得更深;(4)采取相应的贸易报复。当然这是最后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

作者:陈文涛

上一篇:矿产资源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夫妻财产约定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