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7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题记1997年7月,踏出华南师范大学校门的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汕尾市陆河县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城,红色革命根据地,在此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默默耕耘,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努力点燃山里娃心中的火焰,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古典诗歌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古典诗歌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含英咀华 正心养气

摘 要: 中华经典,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魅力独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生智慧,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一直备受推崇。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德育管理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经典的教化功能,这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优化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良好途径,更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教育系统做好“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明确要求。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校管理;教化功能

作者简介:唐启明(1966—),男,副校长,高级教师,娄底市优秀教师。

1.诵读经典可以深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主题,分学段、分学期地从《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戒子通录》《欧阳永叔集》等文中选取精彩文段,又兼顾本地域名人名著(如《曾国藩家书》)的经典文句,重新进行编排,印制成校本教材,要求学生以此为蓝本进行诵读。然后,制订经典诵读实施方案,保证诵读时间,明确诵读数量,保障诵读质量,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为经典诵读搭建平台。

学生诵读《诗经》,可以体会吟咏古典诗歌的静美;诵读唐诗宋词,可以领略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诵读《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片段,可以感受古人勤奋苦读的精神……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的同时,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他们的品德得到浸润,心灵得到陶冶,胸襟得到开阔;最后完成量的积累,使自己的心智得以变化、人生得以滋养、人文素养得以深厚而产生质的变化。

2.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我们可以把经典诵读融入课堂,通过经典诵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我们可以教授学生诵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等文段和《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句,利用其中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精到描述,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诵读《乐羊子妻》全文和《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名句, 引导学生诵出韵味,体会内涵,有所思考,让学生明白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件易事,更不能半途而废,从而让学生懂得凡事要想成功,必须端正态度。

3.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多,许多家庭教育方式失当,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热爱劳动、不尊敬长辈、不遵规守纪等不良习惯。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选用经典中相对应的篇章语句,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此来达到教化学生的目的。

《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三个篇章,对学生日常行为、待人接物方面作出规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选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等相关章节,开展“诵经典,做尊长明礼的好学生”“家长学生一起读经典”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如何孝敬父母作出具体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待人接物的好习惯。我们还可以选用《论语》中“食不言,寝不语”的语句,开展“诵中华经典征文比赛”,在班级间展开就餐纪律和就寝要求大讨论,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

4.诵读经典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美德最好的载体。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等等。可以说为人处世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其中。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配合学校德育主题,重点选取蕴含着传统美德的篇章内容,让学生反复背诵、表演,把道德自律放入心里,这对学生的拓展眼界、开阔胸怀、养成志气、修养品德,塑造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总之,通过诵读经典活动,让经典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内化,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并逐步引导他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让爱国、诚信、友善、尊老、守纪等优秀品德在诵读中孕育、萌發和生长壮大,最终发挥文化经典强大的育人功能,是教育者共同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方加萍.浅谈经典读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理导刊(下旬刊),2016(9).

[2]韦 玮.中学教学管理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作者:唐启明

古典诗歌教学管理论文 篇2:

点燃火焰 授人以渔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题记

1997年7月,踏出华南师范大学校门的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汕尾市陆河县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城,红色革命根据地,在此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默默耕耘,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努力点燃山里娃心中的火焰,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二十一个春秋,我始终坚守自己最初的教学理念:点燃火焰,授人以渔。

一、扎根农村,十年坚守

1997年,大学毕业的我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河口镇河口中学。这是一所完全中学,原本包括初中和农村职业教育两部分教学班。1997年9月,学校改制,取消了职业教育,恢复了普通高中办学,师资紧缺。原本以为可以进入县城高中的我就这样被安排到了这个校舍破旧、教学管理落后的乡镇中学。90年代的陆河,交通落后,每次家校之间的往返,都要转换班车,遇上雨天,泥泞的道路让车子无法通行,就得走上一个小时的泥路,深一脚浅一脚,狼狈不堪。学校教学条件落后,“白+黑”(粉笔+黑板)就是老师教学的全部装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刚刚踏出大学校门意气风发想在三尺讲台上闯出一番天地的我,被眼前这样的现实击败了,像泄了气的气球,只想快快逃离这里。

我一边寻找着离开的机会,一边做好本职工作。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招收了两个高中教学班,我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这是一群朴实的农村娃。陆河是个贫困县,大多数学生除了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他们对学习是盲目的,不知道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走出这个小山城。但是,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我这个像他们大姐姐般的大学毕业的老师的崇拜眼神深深触动了我,我知道,“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我的家乡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为自己有 “逃离”的自私想法而感到羞愧。于是,我决定安下心来,为了这群农村娃的未来,也为了家乡教育的发展,做出微薄的努力。

语文虽然是母语,可是很多学生不把它放在心上,经常把它打入冷宫。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在教学生涯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教育学家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两个教学班,就我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团队的合作,我只能孤军奋战。知识犹如海洋,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为了带领学生遨游在语文广阔的世界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有空我就一头扎进书海,从教育教学理论名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边巩固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一边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我带领他们求知,设置情境教学,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课堂外,我带领他们穿梭于文学的时空里,走进名人故事里,让他们汲取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让他们明白:就算贫穷,也不能弯下身子向贫穷低头。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努力地在语文课堂上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燃起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燃起对人生目标的热情。慢慢地,语文走出了冷宫,语文课成了最热闹最受学生期待的课。语文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1997年7月到2008年7月,整整十一年,我坚守在河口中学这个乡村阵地,送走了三届毕业生,形成了自己的“真语文”和“大语文”教学观。

二、带领团队,十年担当

2008年9月,陆河中学创办,在这个年轻的学校里,我这个“元老”成了陆河中学语文学科组的领头羊,既是备课组长,又是學科组长。我不再是孤军奋战,我带领着一批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园丁耕耘在陆中这块新开辟的热土上。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团队,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带领团队继续坚持我的“真语文”和“大语文”教学观,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也引导年轻老师如何去点燃火焰,授人以渔。与此同时,带领团队推动阅读教学和作文序列化教学。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为研究阵地,锐意进行新课程改革试验,承担科研攻关项目,带领团队搞课题研究。我自己主持的《基于区域校园网的高中学科有效教学手段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省课题已圆满结题,《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山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实效研究》这一市课题正在开展当中;指导吉茂玲和孔碧景老师开展的《数字阅读时代优化山区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以读入诗以析解诗以品赏诗——走出山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困境的教学实践》等课题的研究,也初见成效。我主动承担全县语文学科高三课堂研讨活动公开课,为全县语文教学抛砖引玉。中国学者林崇德曾列出这样一条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为了让这个年轻的团队成长得更快,我要求他们每课一反思,每学期撰写至少一篇教学论文。我以身作则,撰写的论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堂导语设计之我见》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市的评比中获奖。我以自己过硬的工作作风、永不懈怠的敬业精神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影响并带动着我的团队,点燃了这个年轻团队的思想火焰,指导他们在教学上如何“授生以渔”,语文学科组呈现出浓烈的教研教改氛围,也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我还重视课程教材建设,主编了校本教材《悦读》《古诗文阅读与默写》,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从打造书香校园入手,以每年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读书节活动。以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大赛、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大会、传诵经典等活动,点燃学生阅读的火焰。读书节今年已经九岁了,每一届活动都受到了高度好评。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2016年我被评为陆河县“最美教师”;2017年被评为“陆河县名师”和汕尾市“最美教师”,当选汕尾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被推荐为市教研员。

三、审视反思,任重道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我的教学生涯也是如此。蓦然回首,已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二十一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当初曾经动摇过,但我终于坚守了我的阵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我常常会因为某些细节没处理好而懊悔,常常会因为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懊恼。每次外出学习,感受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时,我都会汗颜,为自己还未剔除的陈旧教学理念,为自己的固步自封,为山区教育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手机、功利性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铺天盖地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在很多学生的心中,火焰已经摇摇欲熄,他们迫切地希望走出这个小山城,更希望有人供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我常常会因为听到学生对老师说“高考考什么你就教什么”而难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世界上所有华人的“精神家园”。而语文学科,就是通往这个“精神家园”的桥梁。如果功利主义之风吹熄了学生心中的火焰,那我们的精神家园最终就会颓然倒塌。山区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正因为留有遗憾,才让自己知不足然后进。我愿意始终立足于山区课堂,始终保持着对山区教育事业的热爱,学习不止,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在教学和教研中思考,在审视反思中继续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始终牢记先哲们的教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始终坚持我的教学理念:“点燃火焰,授人以渔”,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让他们终生受益。

作者:郑碧洒

古典诗歌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了新课程实验。作为全国、全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示范校,3年来,我校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稳妥的科学态度,满腔热情地以“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与“有效提升校本化实施水平”为结合点,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深入学习、理解、把握国家课程思想、课程理念、课程方案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管理哲学、价值取向和质量追求,构建了贯彻、落实、践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管理哲学的校本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了与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体系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了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和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邗中特色的课程文化。

“合道德的教育”: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灵魂

教育应该“合目的”。我们不仅要分数,要升学率,更要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质量应该是全面的质量: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教育应该“合规律”。课程规律、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等,新课程实施中必须不断发现并创造性地予以遵循。

教育应该“合道德”。长期以来,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被窄化为见“分”不见“人”的单一、机械、重复的教学活动,市俗化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教育信条。这样的教育是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合道德”的教育不是不要文化成绩,也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用“合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学习过程和充满自主、合作、探究情趣的校园生活中,取得好的文化成绩,获得高的升学率,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合道德”的教育,就是要营造“合道德”的教育环境,造就“合道德”的教师队伍,实施“合道德”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培养“合道德”的有“大家之气、大家风范”的学生。

“道德课堂”: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载体

“课程”应该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学”应该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机整体。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我校构建了体现新课程思想的“大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即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的“道德课堂”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有效地构筑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教室课堂”:包括应考科目教学和公共科目教学两大系列,力求在针对性、主体性、开放性、创新性上形成突破,并从学校层面明确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彰显学科教学的规范和特色。

“校园课堂”:包括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特色主题活动四大系列,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而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

“社区课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两个系列。每个学生每学段可以参加一个专题的研究,每学段第一周由年级向所有同学公布研究性学习专题,让学生进行选择,第二周学校根据选题情况组织开题。“社区课堂”利用节假日或在学期中穿插进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阅历,锻炼才干,健康成长。

“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向标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6个方面,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对评价内容和等级标准,评价纬度及评价主体,评价程序及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及成长档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

将6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等级标准进一步细化,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均包括要素等级、维度等级、综合等级,以A、B、C、D 4个等级呈现。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年级评价、学校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教育功能,我们将该项工作过程化、常规化。首先是注重过程的自我教育功能。一月评价一次,一月公布一次,形成激励机制。其次是采用“在过程累计的基础上形成学期评价”的方法,克服了“一次性评价”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自我提高的机会。在过程促进的同时,注重成果应用。一是促进师生的自我反思,定期整理,分析各阶段评价的信息,及时、恰当地向学生、教师反馈。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正视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指导教师反思教育行为,深入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及时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用教育质量监控定期整理、分析评价信息,诊断学生发展、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学校管理评价结合起来,多渠道发挥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导向作用。三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标准的基本依据之一,凡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基础性发展目标3年总评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四是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表将放进招生档案,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成长档案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来记录,成长记录袋中包括每月的过程评价表,每学期的评价表,3年的总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突出表现的材料和其他有价值的材料。

为了客观真实地描述学生在校3年的成长足迹,并指导学生形成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我校制作了《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学生成长指导手册》,每学年一册。其中“选科指导手册篇”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介,各学科课程配置方案、校园课堂和社区课堂开设方案及说明,选课原则及建议,选课须知及选课程序4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相关信息。“综合素质评价篇”则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指导学生关注自身特长和潜能,并引导学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共同信念的优秀集体”:

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成败,关键在每一个参与行动的教师的认识程度与行为能力。我校紧紧抓住“强化共同信

念”与“提升实施能力”两个重点,努力建设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优秀集体,确保校本化实施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全面成功。

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和实施的整个过程,通过反复的学习、研讨、交流,在全体教师中,不断强化并牢固确立了3个共同信念:一是作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不存在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怎么改好的问题;二是课程改革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试验不得,试验不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确保成功,就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三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是挑战,更是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为了改变教师旧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的组织程度和能力,把共同的信念转化为每一个教师教学的具体行为和学校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便成为重中之重,我校的主要做法如下。

制度规范。我校废止了一切与新课程实施不相匹配的旧规章制度,提交并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体现校本特色的《江苏省邗江中学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计划》、《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新规定》、《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的几项刚性规定》、《江苏省邗江中学学分管理办法》等近50个体系化的教学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基层单位周报制度,每周五下午五点前,将本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上交下周工作安排,学校汇总后交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评价并公布。这些制度有效规范了教与学的行为,形成了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评价机制,建立了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

研究引领。为了稳妥推进和确保质量,提倡全校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人人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扎实有效地开展全校性研究。一是科研课题研究。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按照“课题为载体,项目负责制,全校一体化”的思路,全体教师参加了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和《主体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等5个省级课题,以及“十一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本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等4个立项课题的研究;编写了《聚焦新课程》、《道德课堂》(上、下)、《中国古典诗歌读本》、《毛泽东和他的诗词》等20多本专著。二是构建新课程体系和制定教学规范的研究。《江苏省邗江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学生成长指导手册》、《江苏省邗江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特长生培养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细则》等近20种体系化、规范化的设计与规程,立体构建和有效规范了我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以“课堂”为重点的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学校按照“读(阅读文体)—思(思考问题)—议(讨论交流)—论(阐述见解)”的课堂结构模式,先规范教师“入格“,然后再引领“出格”,形成教师各自的风格特点,确保新课程实施之初课堂主体性的落实。以“主体性课堂模式”研究为中心,狠抓“备课中学生活动组织设计”、“作业效率”、“考试效能”等教学环节的研究,提升了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环节新特点、新要求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度。

样本引路。针对新课程实施之初和过程中教师“不会教”、“教不好”的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充分调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入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主办了全国课堂教学(语文、数学、外语)观摩活动和江苏省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承办了全国艺术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活动,倡议并每学期开展由常州高级中学、无锡一中、淮阴中学和我校教师参加的四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此外,我校还经常组织校内教师参加“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学”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极大地提升了全校教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能力,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在2008年高考中,我校不仅上线率、录取率名列扬州市前茅,而且夺得扬州市高考状元。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我校教师全面成长的过程。3年来,我校教师有74人次先后获得市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课堂教学大奖赛和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其中13人次获全国一等奖,21人次获省一等奖,40人次获市一等奖。在2008年的特级教师评审中,我校有3位教师被命名为“江苏省特级教师”,2位教师被命名为“扬州市首批特级教师”,使我校特级教师人数上升至7人。近3年,我校有56人荣获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等名师称号,197名教师参加硕士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同时由于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吸引了45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加盟。今天,邗江中学的教师队伍真正成为“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优秀教师集体”。这既是我校高水平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支撑,又是新课程实施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作者:徐金才

上一篇:大学实验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成本控制水利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