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寓思想教育于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中,应遵循主次分明的辅助性原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原则,还要采取水乳交融的有机结合方法与润物细无声的随即渗透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论文 篇1:

“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的实践探索

【摘  要】财税法教育推动财税法治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现实可行性。财税法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要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至课程教学之中,坚定学生对财税法治理论和制度建设的认同,导引其牢固树立财税法治理念,健全其法律人格。亦如此,本文以“课程思政”为分析视角,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针,揭示“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的价值意义、实践难题,找寻融合性之实践路径,旨在培养“德法兼修”的复合型财税法律专业人才,助力新时代财税法治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财税法治;《财税法》

一、“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的实践诉求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皆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要求“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亦如此,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等,“教思政[2020]1号”要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教高厅函[2021]17号”更是要求“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法学类专业课程”。

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培养目标,离不开高校的法学教育教学,尤其是要强化之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0+X”分类设置模式,“财税法”课程属于“10+X”模式中的“X”之列,意味着“财税法”课程成为专业必修课。要“建构综合性、专业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4,财税法课程就必须把立“德”置于人才培养首位。况且,财税法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财税法治、税收法定等皆是其题中之义,增值税立法、消费税立法、《税收征管法》修改等与“课程思政”紧密交织。凡此皆表明将“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现实可行性。总体上,财税法课程坚持“以本为本、课程育人”的建设理念,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授课时有机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德法兼修、复合型财税专业人才。为此,本文以“课程思政”为分析视角,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针,以财税法治为核心内容,揭示财税法教学难题,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的实践路径。

二、“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的实践难题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逻辑互构,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和发展,具有价值指向的一致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5财税法课程具有“领域法”、实用性、兼具公法与私法属性等特性,6“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却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税法课程并未深度践行“全程育人”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一般多指向“课堂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就是一种课程观,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导向,以课程为表现形式。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各种课程形式之中。遗憾的是,目前的“课程思政”教育结构并不合理,而是呈现重课堂教学(表现为必修课、选修课),轻实践课和研究课程的实然态势。既有的财税法教材及其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内涵,教材思政内容占比偏小。在全程育人理念欠缺的语境下,也就难以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财税法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与功利化困境,突出表现在:“思政元素”的选取较为随意、课程编制的标新立异、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欠缺、师生过分注重专业课知识、传统教学方式滞后等,凡此都使得“课程思政”难以有效融入财税法课程之中。三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亟待优化。于显性的教学评价标准与隐形的德育教育理念之间,并非总是一致,而是呈现一种矛盾关系。一方面,财税法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过程难以指标化;另一方面,之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有关思想道德素养的整体化评估机制、评价体系均处于缺位状态。7

基于财税法技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殊性,有限的课时本就难以对各种财政税收现象、财税法理等进行整体性、体系化地讲授,导入思政元素后必将增加授课难度。面对“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的时代诉求,还要竭力克服思政元素导入难、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度差、主流教学模式之于思政因素的弱化、教师融合的纽带作用欠佳、协同育人机制不足等困境。8亦如此,要正视“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践难题,使教学回归育人本原,把握育人高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能达成增强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三、“课程思政”融入财税法课程的实践径路

“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要求把握寓德于课、人文立课和价值引领之特质,秉持协同育人理念,熟练运用显隐结合之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财税法课程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这有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与深入实施。为了使“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财税法课程,不仅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也要丰富财税法教学内容,创新财税法教学方法,提升教學效果,让财税法之“课程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推动财税法课程改革

之所以推行“课程思政”,根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必须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理清“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明示课程育人的价值目标,明确“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力求实现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的统一性。9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并行开设“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课程,10做到专业课程之间的精致配合。更为重要的是,要坚守思政教学,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深度挖掘蕴含于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德育元素和内涵。11财税法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有必要从理论知识中充分发掘与财税法知识相关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也要立足于课程培养方案,找准财税法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契合点,并将其融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提纲和课程讲义之中。与之关联,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汇总和反映,“课程思政”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因而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财税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中突出思政因素,在讲授时以财税法热点话题、经典案例承载专业课程内容,一并讲解专业知识和德育内容,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重大目标。

(二)丰富财税法教学内容,创新财税法教学方法

为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容冲突问题,建构体系互补、逻辑自洽的财税法基本框架,财税法课程在总体设计上应以“课程思政”为主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针,以财税法治建设为主线,以《增值税法》《税收征管法》等的修改和研究动态为背景,把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找准与之关联的思政元素,将财税法治、税收法定等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贯穿于财政法、税法基础理论、单行税法、税收征管法等知识板块中,从而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前沿性。在讲解本体概念、学界观点和立法体例时,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意在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教育的二元功能。例如,讲授税收法定原则时,一是要挖掘税收法定原则中的思政元素,具体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2015年《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等党政国策展开。二是讲解时重视收法定原则中思政元素的合理运用,比如之于税种创设的讲授,重点利用“渝府令[2011]247号”“沪府发[2011]3号”“财税[2016]36号”对新设房产税、“营改增”改革进行合法性分析。至于教学方法,立基于财税法课程的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特质,围绕“专业知识点、思政映射点、学生兴趣点相结合”的教学要求,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皆有必要适用,同时注意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专题知识讲授中,引导学生关注和洞察国家的财税政策,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又如,基于问题导向的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密切联系现实中的思政要素,将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程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三)强化财税法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课程思政”之基础在于课程,重点在于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新时代财税法治建设的重任仰赖于财税法师资队伍。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际,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和能力,发挥高素质教师之于立德树人的促进作用。针对财税法师资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既要提升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动力,也要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着力提升财税法教师的思政素养,如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培训班、全国财税法学师资研修班培训班等。同时,可以考虑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教、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体系中,使财税法师资的专业知识和德育素养日臻成熟、完备。12此外,要认识到思政元素的挖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国家经济、财税政策的变动持续、深入发掘,与学生联动,方能实现以德育人、依法治学的教学目标。

四、结论

“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在于积极挖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13财税法教育功能推动财税法治,14财税法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在明确分工协作育人理念之基础上,既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15展开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深度推动财税法课程改革;也要拓展“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法,丰富财税法教学内容,创新财税法教学方法,实现财税法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相结合;还要强化财税法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税法师资之于立德树人的促进作用。惟其如此,方能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坚定学生对财税法治理论和制度建设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财税法治观念,健全其法律人格,培养出“德法兼修”的财税法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载《教育学研究》2019年第2期,第114页。

[2]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载《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2-119页。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010版。

[4]刘剑文、耿颖:《财税法学科的综合化与多元创新之路——从北京大学财税法学专业的演进展开》,载《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2期,第48页。

[5]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第84-87页。

[6]张怡:《财税法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与改革对策》,载《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8期,第38-40页。

[7]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载《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第64-68页。

[8]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50-57页。

[9]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载《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第109页。

[10]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载《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第5页。

[11]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4期,第44-45页。

[12]陈楚庭:《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8期,第51-53页。

[13]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2期,第52页。

[14]刘映春:《财税法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探索》,载《理论界》2016年第11期,第65-70页。

[15]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第98页。

作者简介:

张成松,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中国财税法治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财税法研究。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9YBFX025);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項目(项目编号:2018XZQN-14)。

作者:张成松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论文 篇2:

谈谈专业课教学中教书育人的原则和方法

【摘 要】寓思想教育于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中,应遵循主次分明的辅助性原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原则,还要采取水乳交融的有机结合方法与润物细无声的随即渗透方法。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教书育人 原则方法

教书育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理论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也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总之,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启发心灵、提高觉悟,使学生奋发向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服务于社会的知识本领。教育活动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讲究原则和方法,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思想教育也是如此,以下是笔者摸索和总结出的几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主次分明的辅助性原则

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自觉把握专业教学为主,思想教育为辅这个原则。专业课教师第一位的任务是教好自己的专业课,这是毋庸置疑的。专业课教师只有搞好自己的专业教学,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会增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如果专业课教师搞不好自己最重要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无从谈起,即使勉强去做,也会因专业形象不佳而失去思想教育的权威性和感染力,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首先打好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以专业教学为主、思想教育为辅,强调了专业课教师搞好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思想教育的轻视。总体教育目标决定着二者的主次关系,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辅助性原则的内涵,既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把思想教育当成专业课来上,也不能因思想教育处于辅助性位置就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无论担任什么课程教学的专业课教师,都须责无旁贷地自觉承担起思想教育工作,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对牛弹琴”不会取得任何教育效果。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随时随地遇到和发现许多需要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工作时应有的放矢。如低年级学生刚入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专业思想比较模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喜爱这个专业,而是因一些客观因素才作出不得已的选择。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学历低,对将来就业缺乏信心,因此,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针对新生中存在的这些带有规律性的思想问题,担任低年级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不放,要结合教学主动展开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排除学生的思想障碍。首先是要正面宣传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起爱专业的思想,树立起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从反面用有说服力的事例来陈说利害,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及早转变思想,调整自己,走上正轨。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是学好专业课的持久内动力,及早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起比较稳固的专业思想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水乳交融的有机结合方法

专业课教育肩负着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选准二者的结合点,水乳交融地寓思想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是指二者在知识体系上的相关性或相近性的联系,教师只有抓住这种联系,才能做到水乳交融,舍此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掌握和运用有机结合方法,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备课阶段必须做好精心的准备。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以与许多专业课特点结合起来进行,什么时候进行,怎样结合,安排什么具体内容和多少时间比较合适,这些都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认真准备和精心设计。有机结合的方法在课堂讲授阶段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找不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就谈不上有机结合;找到了结合点,还需讲究融合的艺术。是在理论阐述中融入还是在用例中融入,是在课程的导入阶段融入还是在归纳总结中融入,在这方面,三尺讲台为专业课教师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领域。

四﹑润物细无声的随机渗透方法

与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系统性较强的专门承担学生思想教育任务的课程相比,专业课教师担负的思想教育任务具有零散性,与专业课教师承担的专业教学任务相比,思想教育任务又具有辅助性。这种零散性和辅助性决定着专业课教师在实施思想教育时必须采取随机渗透的教育方法。所谓随机渗透,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并随机地将思想教育工作渗透于专业课教学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和启迪。随机渗透方法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随机性,二是渗透性。随机性要求教师抓住和利用最佳的教育时机,创造出能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的效益场,使学生在这种效益场中得到某种教益。渗透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是寓思想教育于专业课教教学之中的一种艺术手法,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不留痕迹地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教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诗人杜甫诗句中所描述的这种美妙意境,当是专业课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应努力追求和争取达到的最高境界。

作者:王永红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论文 篇3:

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临床病人对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职业学校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不能只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着重于他们的思想教育。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其中,专业课所占比例最重,也就是说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所相处的时间最长,如此,专业课教师就可以通过上课而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将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

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要本着“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医院护理人员常常会出现职业精神教育的真空状况,其思想内涵缺乏,进而导致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对病人的责任感、爱心、耐心,从而遭到了很多病人的投诉,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质疑,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进而让学生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我们要在充分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让其学生行为的技术型和伦理性相融合,因此,我们将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使其二者相辅相成,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

一、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基本措施

思想教育这个词大且广泛,所以在进行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时,老师要通过有趣、幽默的教学方法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如果专业课教师一如既往的机械性引入思想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其所讲的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都感到厌恶,因而,在进行二者的有机结合,要运用适当的手段思想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

1.1医德案例教学法

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讲课时,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到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而在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的选取一些医德案例教学法,由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德医风差、护理差错等而造成误诊,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或经济损失,在这些案例教训之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护理专业不仅要有精湛技术,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全心全意的服务于患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德责任感。

1.2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气质、性格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使学生在教师对待工作的严谨细致方面来改变自己对待学习、工作的不认真,在上课過程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总会出现口罩带不紧、白大衣不整洁、白帽子带歪等不重视仪表的现象,这样不仅不符合护理操作要求,还会在工作过程中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而学生可能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细节、流于形式这样的不良习惯造成医疗事故的产生,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而做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1.3将思想教育目标融入专业课考核评价体系

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医德思想教育,而没有将其思想教育放入硬性考核之中,就会造成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的学习状况,不会深刻的认知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将思想教育目标融入专业课考核评价体系中,让学生不得不重视思想教育目标,因此,在专业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思想教育评价应包含在理论、操作以及执业考试中,如此,才能达到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刻融合。

二、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目的

2.1职业思想教育渗透

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其主要目的就是借课堂教学而进行职业思想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实施专业人格塑造的重要过程,只有让护理专业学生具有医护职业精神,才会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对病人具有专业的护理态度,让其明白作为一名护理专业人员要勇于承担责任、尊重、同情患者、维护患者权益等等,使患者感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还要让学生对于一些相关伦理问题进行讨论,比如“病人患了绝症,是否要告知真相”等等,通过临终关怀和责任心展现他们的职业精神。

2.2培养稳定的职业思想态度

除上述利用专业课教学而进行职业思想教育渗透,二者有机结合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稳定的职业思想态度,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不仅会学到理论知识,也会进行实践操作,所以,专业课教师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稳定的职业态度,让其体验所具备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重要性,比如对于临终病人,我们不仅要做到周到的生活护理,还要体现出对患者人格的尊重,让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树立他们良好的医德观念,进而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终身做贡献的心理。

三、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虽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它却在教学课堂中或各种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不同的内涵意义,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技术性与伦理性的相互渗透,更是为学生作为未来医护人员形成职业精神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保障护理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与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国兰;论《护理美学》课程在护理专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年08期

[2]简福爱;稳定中医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的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

陈佳(出生年份—1992.04),性别 女,民族 土家,籍贯 贵州铜仁。职务/职称 职业教师 十二级 学历 本科,单位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研究方向:护理专业职业教育。

作者:陈佳

上一篇: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高中课程设计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