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思想之生命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高中学段开展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人生必修课。有利于深化高中生核心素养研究,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内容丰富,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會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特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动设计思想之生命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设计思想之生命教育论文 篇1:

如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让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和践行生命教育课程,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对待生命,并且教会他们学会宽容,关心别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生命教育

一、让学生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关注“聋生”的生命需要。部分“聋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与正常人沟通存在障碍,限制了其与外界的交流,以及部分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发展慢于正常人,在性格上很容易出现自卑、猜疑等心理,表现出对他人的不信任、敌视,以自我为中心,对亲人及同学感情比较淡漠,有的聾生甚至有伤人和自残等行为。针对以上问题,对聋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殊教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对生命认知的理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可充分挖掘有关生命题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遵守秩序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教育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校园;教师也要注重与聋生的心灵和生命进行对话,不仅要教育聋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二、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我们学校应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专题教育与日常管理、重点活动实践体悟与平时习惯培养结合,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这些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课程的渗透。语文、历史、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沟通与交往、美术这些隐形课程中也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作为特校教师,应在这些学科教学中增强学生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生命教育,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

在学校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贵州省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点,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注意符合聋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学校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

四、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营造生命教育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该课程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关注每个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注重学生个体的存在。比如,带学生参观百花渡自然博物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带学生观看生命教育博物馆,让他们理解“我从哪里来?”并从生命教育中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对人生有更多的了解,进而理解生与死的意义。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帮助聋生加强人际沟通,传授他们知识与技能,创设健康和谐的氛围。教师还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学校的德育计划,带领学生体验“火灾来临怎么办?” “防震减灾避震逃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等应急疏散演习的安全教育活动,学生学到了遇到危险时不能慌乱,增加了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理解了生命之于每个人是多么宝贵。

通过开展生命教育, 聋生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了生命的宝贵,既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也会去善待他人的生命,从而不断提高生命意识和整体素质,完善人格,发展人性的光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成 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56-58.

[2]李 军.中学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黎淑芳

活动设计思想之生命教育论文 篇2:

新时代高中生生命教育内容及特点研究

[摘   要]高中学段开展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人生必修课。有利于深化高中生核心素养研究,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内容丰富,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會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特征。

[关键词]高中生命教育;意义;内容;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曾强调,中小学生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要保持健康的身心,要敢于面对挫折,磨炼意志,养成乐观、坚韧的品格,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品行高尚的人。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将人的全面培养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希望在正确处理与他人、国家、社会、民族的关系中升华生命价值。习总书记的这些讲话精神为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始终围绕人的生命展开,教育学生学会认知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关怀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直至实现生命的价值。在高中学段开展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人生必修课。

一、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的意义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虽能较好地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但是由于存在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自我意识强烈、高考压力大、叛逆心理严重、抗挫能力较弱等问题,人际交往冲突、暴力、自杀、危及他人生命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及学生自身生命安全,甚至对家庭的幸福、他人的生命权益、社会的安定和谐都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影响。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使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要求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研究高中生生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层面,并凝练为十八个基本点。珍爱生命成为健康生活层面的首要基本点。其重点要求除了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培养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外,特别强调要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加强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珍爱生命、自尊自爱自信、坚韧乐观、奋发向上的积极品质,有利于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教育的研究充盈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内容和培养路径,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自然生命教育

1.死亡教育

死亡是自然生命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教育对于我国中小学生而言比较缺失。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对于死亡的话题都持回避的态度,这就导致学生对死亡缺少科学和理性的认知。生死是辩证统一的双方,不能正确认识死亡,也会影响人们对“生”的看法和评价。正确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生命的意义,只有懂得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更加珍视生命。加强死亡教育,旨在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不畏惧死亡,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高中生体悟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呵护生命。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渠道,需要积极构建死亡教育的整体规划,采取显性活动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适度、适当的相关模拟演练活动,设置系列化的死亡教育课程, 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推进死亡教育。

2.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基石,忽视安全教育,学校教育就会缺少安全保障。保护学生生命安全,降低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技能,是中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1996年至今,国家一直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日的确立,唤醒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2018年,该活动的主题为“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通过开展交通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等相关教育,组织防止校园暴力活动、开展自救逃生演练活动,重在让学生遵守规则,具备一定的防患意识,掌握一定的应对意外事件的自救能力,从而减少伤亡。

(二)社会生命教育

1.亲情教育

家庭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空间,亲情是生命中最无私、最温暖、最美好的情愫。亲情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家庭责任感。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一阶段与父母在相处中容易引发冲突和矛盾,处理不善会造成亲情疏离、反目成仇、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伤害父母等事件的发生。教师要加强高中生亲情教育,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正面引导,有效沟通,培养学生的孝道,使他们能够体会和理解父母的艰辛;父母要让孩子体验家庭温暖,感受亲情,明确家庭责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2.合作教育

人与人的关系是影响生命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会合作,是人生命发展的必备品格和素养。力量源自于团队,荣誉形成于集体。单打独斗,一枝独秀,已经背离新时代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共享、共治、共建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合作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弘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处理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汲取正能量,资源共享,荣辱共担,在团队共建过程中贡献力量,在团队共同成长中不断健全自身人格,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加强合作教育是高中生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时代内容。

(三)精神生命教育

1.自信教育

自信是人生命发展中的优秀品格之一。自信教育对于高中生性格养成、人格健全、命运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個充满自信的人,能够悦纳自己,赏识别人,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能增强自觉性、自律性,积极、乐观、阳光地生活。

2.磨难教育

磨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人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唯有勇敢克服,积极应对,战胜磨难,形成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感受生命的伟大。加强磨难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存在的客观性,正确看待成长道路中的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战胜挫折,感恩挫折,在经历挫折的历练中,丰富生命内容,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水平。适度地创设一些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小挫折,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锻造生命的韧性,在磨砺生命的历程中,使生命愈发坚韧。

三、高中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一)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只有将价值观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并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深化它,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高中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其教育效能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能够掌握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自觉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生命意识,掌握生存技能,体会生命的可贵,领悟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随着实践的日益变化,逐步完善生命教育理念。

1.构建活动型生命教育课程,增强实践体验

教师要积极探索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努力构建理论知识逻辑与实践生活逻辑融合统一的活动型课程。做到生命教育内容活动化,将生命教育的理论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设计呈现出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论与生活科学融合,让学生在真切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在自主辨析的思索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改进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实践能力

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可塑等特征,教师要改进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开放、和谐的讨论氛围。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确定科学适度的生命议题,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参与生命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合作和探究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生命意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高中生生命教育只有扎根于社会实践,聆听时代之声,在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身,才能永葆魅力,继续向前。

(二)开放性

海纳百川,故成其大,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高中生生命教育只有坚持开放性,吸收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生命教育的文化成果,不断探索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面临的新挑战,才能守正创新。

1. 参考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人的一生是由前后相继的不同发展阶段构成的内在统一体。各个阶段的生命发展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也具备一定的普遍性。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也是初中和大学之间的衔接阶段,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顺承阶段,因此,高中生生命教育既离不开初级中学阶段的基础,也要面向大学阶段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借鉴中学生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了解生命教育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提供指南,明确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研究的任务,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体系。

2.借鉴国外生命教育的优秀成果

查阅文献可知,国外生命教育研究起步早,在生命教育研究的内容、对策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对于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例如,英国的生命教育具备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法国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的身心规律设置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阶段的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德国的生命教育内容侧重朴素和善良,从保护小动物、保护环境到同情弱者和宽容待人,生命教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生生命教育要学习和吸收外国生命教育的有益成果,熔铸百家,科学分析,取长补短,不断创新。

总之,高中生生命教育作为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灵活而富有实效地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羽,张慧兰.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 护理管理杂志,2018 (3):175-179+184.

[2]  传承民族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2-27(8).

[3]  王定功. 英国青少年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9):74-78.

(责任编辑    黄   晓)

作者:万雅静

活动设计思想之生命教育论文 篇3:

石家庄市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期,然而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远不能解决高中生的生命困惑,因此开发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显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29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是教育的本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战略中“四个重视”教育之一,生命教育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模式,使得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设置的选修课程,也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契机。那么,如何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呢?其具体步骤为分析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明确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设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全面地对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一、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一)相关政策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014年4月,石家庄市生命教育启动仪式在市第一中学举行,同年结合本市的教育实际制定出《石家庄市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4-2018)》。此纲要中对进行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做出了详细阐释,包括内涵与意义、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与组织实施。

以上文件的颁布为石家庄市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指明了具体方向。

(二)实际需求

1.学生需求。进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生为本,进行实地调查后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今高中生面临的高考使得他们更注重分数,而相对忽视了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对自己心灵的探索。他们对周围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渴望认识生命、探索生命、树立人生理想;希望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在实践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喜欢别出心裁的学习方式,不满传统说教和现有结论。因此,在设计本门课程时,应注重学生对生命的情感体验,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其中来。

2.教师需求。教师渴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课程主动权,使教师直面从拟定目标、选择材料、组织安排课程到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提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新时代下教师不可或缺的。

3.学校需求。生命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依然没有一个合法地位,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还不是很多。对于石家庄市的学校,自主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很少,生命教育大都是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而且,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也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对于具有生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是有需求的。

(三)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

1.校内课程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石家庄市的各类高中学校纷纷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这就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高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人生感悟、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实践智慧等能直接作用于生命教育课程;石家庄市的高中学校大都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校内的教学楼、图书馆、网馆、多媒体设备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场地保障和技术支持;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普及,这些都是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观有利条件。

2.校外课程资源。石家庄是河北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其中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敬老院、文化馆、公园等可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提供活动与实践的场所。另外,家长可以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学习与体验。校外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开发起到了辅助和促进作用,要充分利用,不能将其忽视。

二、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命的起源。

2.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了解青春期常见的一些心理特点,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和原则,学会正确、合适的与异性交往的方法。

4.了解死亡的分类以及人类衰老的迹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兴趣小组实地参观博物馆以及查阅资料,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小组研究与讨论中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自主意识,养成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通过研究成果汇报、小组讨论汇报发展书面表达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亲身调查研究生命的起源的过程中认识自然生命,领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欣赏生命的诞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父母、善待父母,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3.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

4.敢于正视死亡,懂得珍惜生命,发现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三、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需求、校内外课程资源评估,根据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借鉴《石家庄市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4-2018)》中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内容,开发出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与体验使学生认识生命,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五大板块。

(一)追溯生命的起源

第一课时:“生命的起源”主题导入,PPT展示,学生分组,提出问题,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组织参观地球科学博物馆。

第三、第四课时:分享学习成果(PPT或者小论文),交流评价。

(二)我从哪里来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观看动画《生之爱》,观看纪录片《爱的奇迹》。

第二课时:同学感悟,交流分享。

(三)青春不陌生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关视频展示。

第二课时:异性交往内容,方式、时间和场合,要注意的事项并讨论如何处理意外事件,异性交往的尺度与原则。

(四)感谢有你

第一课时:心理小实验,散文和音乐欣赏,“爱的天平”活动。

第二课时:活动感悟,分享交流。

(五)生命告别计划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死亡的分类,《生命的秘密之生命告别计划》视频,衰老的迹象。

第二课时:绘制生命线,生命存在的意义,思考题,总结。

四、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

(一)教学设计

1.追溯生命的起源

(1)教师通过展示“生命起源”的课件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分组,每组提出问题作为探讨的主题。课下,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网管查阅与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地球科学博物馆,并听取专业人员讲解。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学习成果(PPT、小论文、演讲),畅谈活动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2.我从哪里来

(1)教师导入,播放动画《生之爱》,提出问题:我到底从哪里来?

(2)教师继续引导,播放纪录片《爱的奇迹》,感受胚胎的发育和成长。

(3)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分享观看《爱的奇迹》后的感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3.青春不陌生

(1)教师引导:到了青春期,男女出现第二性征。教师出示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并进行讲解。

(2)学生表演关于异性同学相处的情景剧。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剧中三个人物的不足之处有哪些?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3)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如何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呢?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关于异性同学交往的内容,方式、时间和场合,处理意外事件的问题等。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指正。

(4)教师总结异性同学交往的尺度与原则。最后,欣赏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4.感谢有你

(1)心理小实验:在纸上写下你认为在你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五项事物(其中有两项是“我”和“父母”),依次进行舍弃,看看自己最后剩下的有没有父母。

(2)欣赏散文《孩子,当你还小的时候》,配乐筷子兄弟的《父亲》。

(3)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天平,左侧写出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右侧写出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情,“称称”哪边重,分享感受,教师总结。

(4)课下为自己的父母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感受,课上分享。

5.生命告别计划

(1)教师通过诉说网络上的一种能测算死亡时间的报道导入主题。

(2)讲解死亡的分类,观看《生命告别计划》视频,总结人类衰老的迹象。

(3)绘制自己的生命蓝图,写出过去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补充将来自己要做的事情。

(4)思考:假如你最亲的亲人离开了你,你的感受是怎样?反之,假如你自杀了,你的亲人又会如何?如果你的好朋友因为某件事情想自杀,你会怎么做?最后,教师总结。

(二)进度安排

本课程的实施进度可根据学校的实际课程时间安排。高一学生刚刚入学,课程相对不太紧张,本课程的五个板块共有十二个课时,保证一周留有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生命教育。

五、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评价

树立全新的评价理念,注重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个别差异性。

(一)评价目的

课程评价是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依据预定的课程目标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是调整和改进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依据。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就是在于不断改进教师实际教学活动和学生自身行为表现。

(二)评价主体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校长、教师、学生自我、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

1.校长:校长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表现给予评价。

2.教师: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学生:学生对自身在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同时对教师教学表现、小组其他成员表现进行评价。

4.家长:家长通过家长会、网络交流等来对学生和本门校本课程做出评价。

(三)评价方式

1.观察法:通过观察处在自然状态下的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搜集真实的信息资料。

2.访谈法:通过事先制定的访谈提纲对学生或家长进行访谈,搜集真实的信息资料。

3.评价表:通过填写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表分为学生学习表现综合评价表和教师教学表现综合评价表。学生学习表现综合评价表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教师教学表现综合评价表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校长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学生学习表现综合评价标准:①学生自评标准: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知识运用能力、与小组沟通合作的能力、课堂发言情况、想法创新性、善于提出问题、学习态度、课程活动的积极性、生命观的提升等。②小组评价标准: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为小组做出贡献的程度。③教师评价标准: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课堂听讲的专注度、发言积极性、课堂体验积极性和认真程度、遵守课堂纪律、自觉维护课堂秩序意识、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学习方法转变情况。④家长评价标准:家庭生活中良好表现次数增加的程度、思想进步程度、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进程度。

(2)教师教学表现综合评价标准:①学生评价标准:准确传授课程内容的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上课的认真程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探究性学习、课件及其他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②教师自评标准: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需求、选用合适教学方法的能力、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教学效果的能力、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反思与调整的能力。③校长评价标准:课程内容选择的科学程度、选用适当教学方法的能力、普通话以及教态等基本教学素质、课堂氛围、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索桂芳,李天锁.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4(9):40-41.

[2] 石家庄市教育局.石家庄市学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Z].2014.

[3] 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5,93.

[4] 王小珍,邓庆平.生命教育的“身份”问题——试论生命教育日报在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8(8):9.

[5] 张贺清.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15.

[6] 李军.中学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6.

[7] 刘怡.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98-101.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life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

作者:张悦

上一篇:基于教育督导的教育评价论文下一篇:历史教学视角下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