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手段。语文老师要把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明确审美教育的意义并掌握方法。做到:在生活中发现美,为写作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感知美,发掘美的因素;在写作中创造美,给读者美的享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审美教育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美教育作文教学论文 篇1: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审美教育与作文教学间的密切联系,指出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鼓励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所谓“语文”,“语”即“说”,就是表达能力;“文”即“写”,就是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审美教育以不同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看似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是两种不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从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和作文训练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到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一 从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来看审美教育

作文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作文教学主要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看,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主要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在把直观的美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的感受的这一过程中,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参与其中的,这里面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人们眼里的哈姆雷特却有成百上千呢?在这里,思维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糅合了人们的观察、情感、经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能力。而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靠苦思冥想,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需要有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体验,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把种种体验化为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下笔如有神,做到真情流露,把文章写到读者的心坎上,通过共通的体验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培养良好的思维综合能力正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从思维训练这一点上来看,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上,可以为作文教学助力不少。

二 从作文训练的内容看审美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的作文教学活动就能够实现的。作文是借用书面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累积。审美教育以其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常常有一个“作文难”的问题,每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不少学生觉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确立一个中心点,无从下笔,或者无话可说,只能泛泛而谈,硬凑字数,造成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就在于素材积累的缺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体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素材,只是学生没有用心去观察、去发现,而造成素材积累的匮乏,写作时无材可用、无话可说。

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学生在素材积累的训练方面,有一个方向就是留心观察那些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使人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性情,获得美感的体验。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各种美存在于自然,比如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除了朦胧的色彩,还带给我们清新怡人的感受。又如溪水流过的潺潺声,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间符,带给我们活泼动人的感受。美还存在于艺术创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把这些美的写作素材恰当地运用于作文写作中,让写作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学生在积累此类写作材料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感受,同时得到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的特点,因此,作文教学融入了审美教育,反过来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美育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具有愉悦性,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学生喜欢上美术、音乐课,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生也渴望创造美,因此,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美融入作文当中,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而反过来作文教学也可以使审美教育形式更加多样。美术、音乐借助于形象、色彩、声音等直观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常用形式。而作文教学则可以利用文字的排列组合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作用,它使审美教育在形式上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多去发现美、体验美,让美的感受徜徉在作文的一字一句中。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李琨章

审美教育作文教学论文 篇2:

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手段。语文老师要把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明确审美教育的意义并掌握方法。做到:在生活中发现美 ,为写作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感知美,发掘美的因素;在写作中创造美,给读者美的享受。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意义;方法

美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而作文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学习中美育的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美育的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手段。

学生写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是一个创作性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推断出作文活动存在着大量的美育基因,作文教学和活动含有许多美育现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語文老师要努力渗透美育于写作中,把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这样最终起到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

一、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推行以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我经历了从教师一言堂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巨大转变,并在新课程理论学习中认识到审美教育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1、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此话不假,许多发明创造全开始于想象。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从水车转动到飞机螺旋桨的问世 ;从带着扫帚去扫雪到电动除雪器的诞生等等,全缘于想象。想象是审美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推陈出新,敢于创新大胆想象地引导,学生才会写出立意新颖文彩斑斓的好文章来,只有松开学生心中各种顾虑,放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的脑海中才有可能流绘出五色缤纷的梦想汹涌澎湃的抱负,此等思绪此等胸襟成文,定不会只是小花小草般狭隘偏激,相反,大江大河的气度和心系人民情牵祖国的情怀才会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2、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常说:“美无处不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自然,并领略到其中之美进而表现在作文中呢?我认为:课外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情和视野,让他们到风景悠美的地方去感受美 ;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去寻找美;到贫寒却充满真情的农家去品味美。丰富自身的视野和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矫正对美的偏见。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对换角色,真真切切地贴近感情,长此以往,学生的感受能力定会有所发展,到那时,他们跳跃的笔下定会是一片锦绣、一片灿烂。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必须从过去狭小的技能训练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向审美教育。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必然给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前景。

1、在生活中发现美 ,为写作积累素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接触的人、事、物,对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和艺术美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对美丽人生的追求与创造,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但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美往往“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熟悉的地方挖掘出美来,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无处不在的“美”。

首先,引导学生捕捉自然之美。我们生活的大地处处充满诗意:色彩斑斓的花朵,形状各异的树叶,蔚蓝深邃的蓝天,洁白飘逸的白云,波浪起伏的山峰,曲折蜿蜒的山路,波澜壮阔的大海,悠然澄澈的小溪……经过仔细观察,抓住稍纵即逝的各种美,就可以披美入文,让沁人心脾的美涌于笔端。

其次,引导学生捕捉人情之美。只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就能在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挖掘出人情之美来。在《我的母亲》中,学生这样写道:“一天,我在厨房里做饭,母亲扛着煤气罐进来,一不小心,煤气罐轻轻碰了我一下,母亲马上揉着我被碰着的地方不安地问:碰伤了没有?在确定我没受伤之后,她才觉察到她的腰被扭了。我心里一热:母亲首先想到的,永远是他的儿子。”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一旦被捕捉到,便成为父亲无声的真爱、母亲溢于言表的慈爱的最好诠释。

再次,引导学生捕捉艺术之美。大街的艺术广告、公园雕塑的造型、美术馆的画展、展现力与美的舞蹈、商品的商标、运动会的会徽……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是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的绝妙载体。

2、在教学中感知美,发掘美的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青少年对美的向往是他们共同心理。因而把审美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知,发掘美育的因素,把学生带入社会,带进大自然,欣赏日月星辰,大千世界,让学生的耳、眼身心获得真切的美的感受。因为大自然集结了一切神奇美妙的东西,它的壮美秀丽将对学生的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既深化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写作欲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中学生阅读作文的好习惯,因为中学生作文及好的美文、时文中有不少揭示人物心灵美,风格品德高的篇章,作文教学中也应该以教材为借鉴,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情感,进行实物写生”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平时接触的人的周围发生的事,日常看见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发现大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新鲜语言来描写,赞叹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有意识地将审美教学渗入作文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在写作中创造美,给读者美的享受

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中学生阅读作文的好习惯,因为中学生作文及好的美文、时文中有不少揭示人物心灵美,风格品德高的篇章,作文教学中也应该以教材为借鉴,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情感,进行实物写生”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平时接触的人的周围发生的事,日常看见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发现大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新鲜语言来描写,赞叹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有意识地将审美教学渗入作文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把作文的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对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极大突破。其核心在于一个“美”字,这样可使学生改变自己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应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自发地去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从长远意义上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才能缓慢形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那种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早应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惠宏涛《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美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

[2] 朱光潜《谈美感教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作者:张计尧

审美教育作文教学论文 篇3:

探寻中学作文教学的审美教育途径

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观察美,指导学生阅读美,启发学生想象美,激发学生表达美。这样学生在写作创作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写作技能, 又能在美的熏陶中, 培养道德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 新课程

一.作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 、美育(即情育)是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美育的最终意义, 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 思想得到净化, 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 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都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审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人,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的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育目标除能力目标之外,还有思想目标、情感目标。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没有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全的语文教育。

语文學科的内容丰富优美、形式精巧多姿,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是最合适的。但有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没有思想启迪、没有情感教育、没有美感陶冶,在此方法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只追求知识灌输的教法是失败的,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

审美教育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提升人的气质。因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运用说理的形式,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培养美育的重要领域,它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从美育的本质来看,如果语文作文教学重视了美育,就能激发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当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发现和创造的审美氛围之中的时候,当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发现、创造美的时候,那作文写作就会文思如泉涌,真情流露,写作过程就不再会生搬乱套、搜索枯肠了。这样,学生的写作便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二.作文教学的审美教育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具体落实审美教育,本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观察美

当下的作文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致使在教学观念与实践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习作仅触及生活的表象,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写出来的人与事如出一辙、千篇一律,背离了作文的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我口说我心”, 吐露真情实感。这样他们的道德感、审美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 因此,注意观察、占有材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鲁迅曾说过:“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现象,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分析它的美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其观察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组织学生游览旅游景点,让他们谈感受、写文章。他们都对景点进行了观察,每个人的感受却不相同,甚至相差很远,这反映了学生的不同思想境界、知识状况、思想特征及个性素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审美能力。自然界缤纷多彩,其中包含有大量美的现象,尤其是经过了人化的自然,美的现象就更加生动丰富。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高山大川、星灿月明、碧波浩瀚、海市蜃楼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赞美自然,更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赞美生活。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把握不住人的美,也就很难把握住自然的美”。学生作文,多以写人写事为题材,而每个学生的周围,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发生着千变万化的事,本应有写不完的材料,而作文时他们却熟视无睹。为此,一方面老师要求学生记观察笔记,在一段时间内对一个人从外貌衣着到言语行动进行观察,也对周围的人时时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也把老师观察到美的事物讲给学生听,也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观察所得。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要人人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这样,他们就会感到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等着他去写,进而产生要写的创作冲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也可随之有所提高。这实际上也是在开发智力、启发思维,是与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相一致的。

(二)、指导学生阅读美

我们的语文教材本身充满了情感性,文章中蕴涵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人生美。这些充满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并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了,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壮观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美丽的祖国山河了。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人物品质的内在美,通过认真仔细地品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会得到升华,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注意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上,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的衔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等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完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可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某单元后,用在该单元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与该册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自读课本中相对应的单元课文,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这两种方法也适合指导学生去阅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丰富情感积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加强技巧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

(三)、启发学生想象美

想象在审美心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的美学家曾把它作为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天地,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表达美的愿望,因为想象伴随情感活动,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情感进一步升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中悟出更深层次的美,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种美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80%左右是中外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节和优美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调动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不朽之作。老师在授课时可以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训练同学们的联想、想象、通感能力。让同学们闭上双眼全心沉浸在朗读声中,用心体验与想象,及时写下此时的感受。然后,再进一步欣赏《荷塘月色》,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能够弥补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的缺陷,事物的丰富内涵,赋予形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艺术世界。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思考价值的的课文,充分展开想象,通过续写或补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死并没有明确的交待,她是怎们死的,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然后要求学生以《祥林嫂之死》为题,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学了聂绀弩的《我若为王》,可以布置《我若为__》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文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缺乏想象力,就难以有新的创意。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驰骋想象,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激發学生表达美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美感、或空洞无物、成人腔调等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用语言去表达美、创造美,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因此,作文审美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要让学生明确表达的要求:要真实。真正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所想,写熟悉的人和事,说真话道真情,不说假话空话,不胡编乱造。巴金在谈创作《家》的体会时说:“书中的人物都是我爱过和我恨过的。”对美的事物热情地向往和讴歌,对丑的事物无情地抛弃和鞭笞,才能使人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这样的感情在文章中真实地体现,才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动和共鸣。指导学生观察、写作时不仅要入境,还要入情。引导学生无论叙事、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字里行间要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感情,要克服空洞无情或无病呻吟的毛病。还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汇,写作时训练学生锤炼词语,运用词汇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词汇贫乏或矫揉造作是不可能写出具有文采和美感的文章来的。

三.结语

我在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中遵循这几个方面的原则,既落实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的传授,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感情,净化了学生的思想。由此,我认为,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逐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作者:潘成兰

上一篇:施工管理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企业货币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