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2024-06-26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共8篇)

篇1: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池州市第十中学 姜冬炎

摘要: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它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但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一短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1、自然美。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郦道远的《三峡》是一遍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社会生活美。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唐睢不辱使命》等课文反映对侵略者的反抗,《变色龙》等课文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巴黎圣母院》所反映敲钟人形“丑”而神“美”和《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3、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从语文教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雷电颂》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作品构思的奇特,借助自然界雷电的磅礴气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使情为景生,景为情活,达到情景和谐的地步;同时写景内外交织,并运用排比与反复,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达到我们教学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多数的文学作品更是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学生对课文鉴赏美和感受美都是在对感知语言美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育时就应抓住语言,找准“美点”,要着重分析作品怎样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明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景物事件、展露社会生活本质的,使学生对思想内容美的理解寓于对语言美的深刻感受中。

部分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运用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反而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让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又如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大家很好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副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欣赏中共同参与形象、情境的创造,使美鲜明生动地再现于头脑之中,增强美感体验,提高审美水平。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这些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但由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尚没达到一定高度,因而他们对美的理解也是肤浅的,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物的自身,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语言,饱含激情的语调和生动的表情扣击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它描绘了天门山壮阔雄奇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生读后也能知道诗很美,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未能进入诗歌所展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因此,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朗读、初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美景?“断”“开”两个词用得好,好在哪?(2)“青山”本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说成“出”,能否改成“立”?(以动写静,画面有动态美。)(3)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色彩的词?这些色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画面绚丽多彩。)(4)这首诗既有景,也有情,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一股激情涌动,才深切地感受到美并用如画的文笔描绘出美,那种激情是什么?(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理解本诗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经过这样设疑、启发,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诗的美,享受诗的美,提高鉴赏水平。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最后通过多诵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理解能力,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古代诗文,工于词句,富于辞采和音乐美,如《爱莲说》《陋室铭》《醉翁亭记》等。诵读本身便是一种美的享受,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

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吧!

参考文献:

1、《学周刊》2013年07期---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2、《文学教育(中)》2012年04期---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

3、《审美教育》作者:陈慧玲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语文审美教育研究》作者:刘荧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篇2: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篇3: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是人的精神家园, 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 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 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 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 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 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 让学生感知美。例如, 《风景谈》一开头, 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 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 发着“微微的白光”, 突然, 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 逐渐变成“黑线”, 微风送来“叮当、叮当”的铃声, “昂首阔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 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 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 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 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 启发学生进行“勾连”“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 一种内容在出现时, 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 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 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 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 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 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 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 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 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 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 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 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做想象和联想操练的, 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 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 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 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 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挞落后, 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 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 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 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 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 体会作者感慨今昔, 由物及人, 由人及己, 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 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篇4: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利用其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才有无尽的吸引力,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像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连""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像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像、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像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像、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像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忘;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像、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像,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像、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篇5: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需要贯穿在各科教学中进行,而语文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理想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在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自始至终把审美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自然带有审美性特征。这种审美性主要由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能力的教师表现出来。我认为,审美教育即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作为手段,是教师要以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在课堂上激发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学生主动参与,情绪愉悦的同时掌握知识。作为一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增强美的发现、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性和工具性,忽视和偏废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装在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把审美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中,无疑会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一种催化和促进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必由之路。

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修养,并在遵循美的原则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师正确的审美理想,是教师对至善至美的教育境界的一种蓝图,它体现了教育的审美要求和愿望,反映出教师的教育审美态度。教育审美理想体现了教师内在同有尺度的要求,体现着教师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目标,激励着教师追求和创造艺术的热情,吸引着教师创造美好的教学而努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才能自觉地去运用、去创造教学艺术,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较高的审美修养,也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所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是指教师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并获得美的享受。审美修养超高,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越深刻,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就越强。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能否发现这多姿多彩的美,官检在于教师是否具有适当的审美修养。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艺术的创造。优秀教师与低劣教师的重要差别,可能不在于他们的知识积累,而在于他们得审美修养。优秀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而且这种修养已成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成分,深深渗透于他们得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当中。他们不光会运用娴熟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自觉地使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在教学中,他们会深入挖掘每篇课文中潜在的美,并尽力使这些美得到丰富和升华,让学生在美的沐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缺乏审美修养的教师则相反,很有魅力的教学内容也会被他教的枯燥乏味。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在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期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就初中云纹而言,一至六册所精选的一些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都具有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其整体结构、文体、意境、语言、人物形象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章本身所包含的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语言美等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源泉。如《背影》中的父与子的亲情美,《我的教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听潮》中潮起潮落的动态美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十大浮雕的静态美,《孔乙己》中的悲剧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当潜心钻研,从这一篇篇优美的作品中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素材,促使学生逐步完善、提高审美。

三、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外在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教态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所谓教态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动作、表情等方面的一种综合的没,他表现为衣着整齐美观,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态度亲切、庄重、热情、真诚等。教学表达的形式美泽表现在多方面,诸如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缓急有度、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张弛交错、疏密有致的节奏美;干净、整齐、清晰、和谐,书写漂亮而又规范的板书美等。

四、知道学生感知自然美,培养他们得审美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去发现美,感受美,还应该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领会体察自然美。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直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万紫千红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如萧如笛的山泉瀑布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没的感官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亲身观察去领会自然界万物的形体、色彩、现调、空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和谐、对称等美的活动形式,最终形成对这些形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如让学生观察荷塘,老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感受讲比率的荷叶给人的平静、稳定之感,粉红的荷花给人的淡雅、欢快之感,而叶与花的形态分布可以使人从它的整体结构中感受到疏与密、点与面、明与暗的和谐统一。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自然景物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能赋予人的生命和感情,从而产生审美的体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自然界的万物就会成为他们得审美对象,他们得感情也就会在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时再让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荷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由荷花联想到春节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对它产生钦佩和敬慕之情,因而也就提高了他们得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诱发审美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过程就是一种重要的创作体验过程,无论是记叙文的写作,还是其它文体的创作,都需要一个艰苦的酝酿过程。学生的创作尤其如此,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诱发。因此,教学中,教师只要紧紧结合教材,经常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情趣和欲望,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创作一些供人们于都和欣赏的好文章。如:初中课本中有一片题为《谈笑》的课文,做着在文中写出了一百多个描写笑的不同的词语。写的极为成功。学习本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篇《谈哭》的文章,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到:…….首先,一说到哭,就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眼泪,于是就有了“泪流满面”、“热泪盈眶”、“老泪纵横”、“潸然泪下”、“以泪洗面”、“眼泪汪汪”等词语。又因为眼睛是贮存眼泪的仓库,所以哭又与眼睛分不开。如“眼睛都哭肿了”、“泪汪汪的眼睛”、“眼睛哭的像桃子”、“哭干了眼睛”等。还有人把爱哭表现在鼻子上,如“哭鼻子”、“痛哭流涕”等。有的人哭的特别伤心时,还会哭的天昏地暗,孟姜女曾经哭倒了“万里长城”。当然“哭泣”、“悲泣”、“呜咽”、“哽咽”、“哭穷”、“哭哭啼啼”、“哭天抹泪”、“哭爹喊娘”、“哭笑不得”,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陶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综合过程,他们一旦具备了这种审美创造能力,就必然会创造出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作品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学生用劳动创造的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篇6: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自综合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来,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同时兼有人文化特征。因此,加强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内涵,又兼具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语文教学凭借其独有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洞察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也是为了令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材重政治轻人文

受我国固有国情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学,主要体现为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与基础知识或职业考试相关的类型,很少考虑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的课本。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习惯于以思想教育为权衡点,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同时还会渗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这种做法过于夸大了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掩盖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审美

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经历认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种过程,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和作品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实际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这种忽视审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错位现象不仅不利于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与为人处世态度。

(三)教学手段情感特征不明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化,情感特征不明显,不仅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使学生对非功利性知识的关注程度下降,使其从一个原本拥有真情实感的人逐渐变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汉字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人类文明进化史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认知,仅依靠当前这种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技巧的教学手段显然是难以从灵魂深处来改善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乏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试分数,却忽视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价值的流失,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之美

在高校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祖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关注课本内容中的文学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如柳永的《凤栖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无论是现代主义作品,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外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写,很容易从情感桑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而在《聊斋志异》、《周亚夫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类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弃恶扬善、崇尚亲情、友情、爱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正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赏析作品之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学之美的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加强对相关作品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把握并学习作者写作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技巧、情感处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笔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和反复研究、编排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些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需要对教材中的作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在理解透彻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之美、结构之美以及韵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感受各个场景之美,指导他们讲文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结合,运用对比统一的思想来赏析这篇文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光、发热,为祖国发展作为贡献。

(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主动创造美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从内涵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比喻、拟人、联想等技巧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宽课本作品中的内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表象和知觉,赋予整个作品以全新的意义和形式。通常情况下,课本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创作,将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补充完整,呈现出一种创造美。由于不同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补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用标准答案的框架来约束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空白情节的处理技巧,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他们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篇7: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反思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春天在哪里》一课中,先演唱一首《春天到》,直接的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始终贯穿着感情的线索,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进入角色。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二、氛围美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和接受者,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

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活跃而不失之零乱,安静而不失之呆板,紧张而不失之抑闷,愉快而不失之松散。良好的氛围,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者情绪热烈,学者反应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扎实稳重,因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目的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无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哗众取宠、本末倒置了。课堂氛围美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无形中起了助手的作用,能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我在上“半音与全音”时讲到十二平均律,有学生提问是谁发现的?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朱载,并向他们介绍国外相同律学的发现比我国要晚好几百年。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觉得很自豪,而且对律学发生了兴趣。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三、语言美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蝗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我在上分析音乐要素时,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分别称为骨架、线条和色彩,这些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音乐的各个要素。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注意讲述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在语言美的融融春水中使学生聚精会神,乐此不疲。

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势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呻吟、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势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马卡连柯说:“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8: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一、在文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人学, 文学的对象是人, 文学的题材也是人。杰出的作家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对学生精神良知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经过教师的导引, 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只要我们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与情感感染, 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精神良知的启蒙教育。现在的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人文关爱。作为教师, 要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放、文化多样的21世纪里仍旧能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药》表达作者对昏昧民众不争人格的痛心;《项链》抒发作者对玛蒂尔德因为性格缺陷而导致美丽的灵魂失落的感喟;《雷雨》中周繁漪为了实现绝望冲动的反抗而背负“乱伦”的恶名……所有这些作品, 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呼唤, 对人的良知的呼唤。学生为《茶馆》里那一群无知反以为有知的茶客悲哀;为玛蒂尔德这个美丽的小女人因为性格缺陷而造成人生之路逆转的叹惜;为周繁漪的抗争叫好, 又为她不顾惜生命黯然神伤。这些人物都寄寓了创作者的理想, 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才能使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悟, 从而铭心刻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篇, 都是真正的艺术品, 有极强的审美特性,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成功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 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能力的掌握中去, 促使语文能力更快地提高。

二、在情感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大多数的课文都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他们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情节留下深刻印象, 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有深刻的理解、感悟。试想, 没有了真善美, 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 语文还成为语文吗?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 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若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 就能使审美对象从表象到本质、内容都深深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冲动和共鸣。这时, 学生不仅被审美对象所吸引, 引起联想和想象, 而且同审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交流, 好像自己也是课文中的一个人物, 或者成为审美客体中的一部分了。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艺术加工, 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创设至真至美的意境。例如, 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就可以采用视听手法, 用多媒体构建对比意境:一面是秋风呼啸、墨云翻飞, 一位长衫单薄、头发花白的老人立于破屋之前, 怅望天空, 发出一声声长叹;一面是朱门宅院里, 灯红酒绿, 阔人们宴歌醉舞。同时, 茫茫雪地上, 逃荒避难者留下一串串脚印……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 它往往以极简洁的文字创造出完美的意境, 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多媒体不仅可以把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 (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 直观地再现出来, 而且往往比教材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 使得学生如耳闻其音, 目观其形, 身临其境, 心领其义, 仿佛早已感受到诗人那饥寒愁苦的心境和沉重浓郁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丑、真假、善恶, 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 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上一篇:邮政网点下步工作计划下一篇:夏季景物描写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