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立足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概要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基于此指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几点启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论文 篇1:

谈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

摘 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因阅历浅,处世经验不足,安全意识和受挫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和创业就业过程中易上当受骗或走上歧途,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件。本文试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源条件、思想状况、心理因素以及学校安保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剖析,进一步提出新时期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和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大学生迅猛增多。为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正公,推动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及各高校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帮扶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和实施了“奖、助、贷、减、免”及勤工助学等多项资助举措,切实有效减轻了困难家庭供应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概况

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其家庭所能募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据调查和统计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社会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山区困难家庭;二是来自家庭人口众多且失业人数多或低层劳动力多的困难家庭;三是来自家长年迈而劳动力弱、家庭上学子女多且子女上学费用负担重的困难家庭;四是来自家庭有病人或残疾人的困难家庭;五是来自因家庭成员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变故的困难家庭。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1.思想方面。大部分贫困大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政治态度端正,但思想觉悟及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一是虽然大学生总体关注时事政治,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把国家、社会和自身结合起来,缺乏社会责任心。二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天真、简单,品性淳朴、直率,但由于长期地处边远地区或农村,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他们社会见识少、阅历浅、社会信息存储量匮乏等特点。三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学习好便能就业好”的思想,虽然他们在校学习刻苦勤奋,但却忽视了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少积极参与各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表现极其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心理方面。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自卑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常为生活犯愁,与衣食无忧甚至花钱阔绰的学生相比,在经济消费上形成巨大反差。久而久之,其情绪易低落。二是孤僻、自我封闭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容易使其心灵封闭,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善沟通和人际交往,从而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三是焦虑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想通过学业来改变命运,在校十分注重学习成绩,无形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面对全新环境和生活的种种考验,或面对严峻的就业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容易诱发焦虑情绪。四是妒忌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及定位自己,经常容易受周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影响而产生妒忌心理,并成为学习、生活及就业过程中最大心理障碍。五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还存有虚荣、功利、空虚无助、偏执等其他不健康心理问题。

三、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缘由

1.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放缓,创业就业机会短缺,人才竞争激烈,形势严峻。这既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校园安保等工作提出新要求,又给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求学、就业、创业带来新压力。

2.政府监管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国内正处发展模式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加上诚信缺失,公正失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诸多社会问题对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加上科技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但政府监管又失力,社會诈骗手段多样,部分高校大学生因经不起诱惑而上当受骗或走上歧途。

3.校园周边地区治安复杂,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压力。少部分学生因恋爱、创业或追求自由等缘故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节约开支而租用简陋、安全系数低下的出租屋居住,容易发生学生伤害事件和物品失窃案件。

4.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影响。一是学校安保工作边缘化状况仍未改变,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相当匮乏。二是学院安全宣传教育形式传统、单一,宣教成效不明显,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三是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及体制滞后,未能有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安保工作需要,学生经常不服管、不服教,特别是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系统性、个性化教育管理成效甚微。四是校园自身安保工作体制不顺畅。受执法权限的限制,对校园内外发生的各类案件,高校不能及时查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五是受安保专项经费短缺限制,从事安保工作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安保管理服务理念落后。六是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进,部分高校安保工作由物业公司承包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重管理轻宣教、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屡见不鲜。

5.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本领薄弱问题突出,给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农村或偏远地区,因地方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方式传统、受教知识面单一等因素影响,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局势认识不足,社会发展形势认识不清,国防意识、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十分薄弱。二是学生社会见识少,阅历浅,上大学后便对城市里的新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但自身抗诱能力却十分薄弱,容易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三是学生为缓解学习生活经济压力,更好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在校迫切要求参加校外兼职以获得兼职薪酬,但有时因盲目过度追求高薪而忽视安全风险,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误导从事违法犯罪工作,走上歧途。五是学生心理受挫能力差,一旦上当受骗或遭遇重大挫折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且无法自行疏导解压,严重时便会滋生厌世心态和轻生观念。

四、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几点工作建议

1.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一项十分重大教学教育任务。面对国际新形势和国内新常态,面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新要求,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各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校园内广泛深入开展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有所侧重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并切实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融入其中并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实际,更有价值意义。充分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好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国情社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规划人生。

2.將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各高校应及时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档案数据库,各心理健康咨询和宣教单位或机构应及时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在活动中,应秉承“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理念,切实加强“生命无价”“生命至上”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安全宣教工作,既要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又要帮助他们掌握卫生保健方法和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特别应加强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教会他们在遇到重大挫折或困境时懂得求救和自救方法,消除自暴自弃和轻生念头。

3.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模式。高校贫困大学生入学后,各高校应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有效核实和分类资助,在加大资助力度和广度的同时,应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原则,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励志感恩公益活动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帮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防止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就业创业过程中上当受骗。

4.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或就业时,一般会面临几大问题。一是就业心理不成熟不健全;二是能力素质与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三是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难以排解;四是就业途径单一且择业范围狭窄;五是就业费用过高且开支负担过重;六是社会关系资源约束且相当匮乏。面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必要时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切实帮助他们学习法律和安全知识,使他们知法、守法和学会用法,增强就业创业安全防护和维权能力,实现平安就业和合法创业。

参考文献:

孙菲,关于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11).

作者简介:郭朝明(1980— ),男,广东汕头潮阳人,本科学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作者:郭朝明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问题探讨

摘 要:文章立足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概要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基于此指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探讨

近年来,随着社会、家庭、网络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及相互影响,高校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做好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于大学生群体及其家庭、于大学校园和谐稳定、于社会和谐稳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现状

1. 从学校层面来看,整体上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夠系统化,缺乏联动体系。二是当前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落实中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节假日安全教育、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另一方面却受限于师资队伍、学校环境、社会形势、网络环境、家庭教育管理环境、学生自身情况等各种条件,导致出现少数没有预防成功的校园安全事件。

2. 从教师层面来看,虽然目前各高校无论是专门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还是其他专业老师、行政人员都在这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一是专业教师们把重心放在专业教学上,课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极其有限。二是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高校辅导员承担,学生的安全教育基础服务工作繁杂,同时也难免不够专业。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重,使得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多于安全教育引导,出现师生安全教育管理沟通渠道不足,教师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时效性不强、专业性不强、深度不够,专业安全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欠缺,安全教育不够系统等问题。三是处在学校安保部门及行政岗位的老师与大多数学生的沟通渠道欠缺,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很少能从这些老师中获取。处在高校行政岗位的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学校安保部门的老师也多按照社会行政工作性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与大学生特点脱节的现象。各部门互相之间沟通还存在一定障碍,造成教师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呈现事倍功半的瓶颈:一方面教师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跟学生强调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却不受控制。

3. 从学生层面来看,随着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当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已经从原先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教育管理了,但仍然呈现出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学生安全意识整体增强,但依然存在盲点。目前大学生们能够通过网络和书籍等各种渠道主动获得各种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由于对社会形势、学校环境的判断不够客观成熟,存在安全防范技能局限于理论知识,依赖信任网络而忽略网络安全等盲点。二是学生安全意识在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的安全互助也容易弄巧成拙。大学校园目前呈半开放状态,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遇到问题也想独立解决: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因信息获得面广泛而心智更加成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还不足,这种矛盾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于社会管理,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校园安全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与当前大学生整体安全素质之间的矛盾凸显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诸多问题。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学之前的一系列生活问题多被父母、长辈包办,导致大学之后独立能力欠缺,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表现尤为突出,造成法律观念不强、安全防范意识不够、自救自护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紧跟潮流,对新事物接受很快,加之网络信息时代更新换代极快,学生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却很欠缺。这些与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这种矛盾直接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凸显出来。

2. 学校与社会的对接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沟通不够引起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完善。首先,高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少,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疏漏。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多强调内部教育管理,与社会对接不够,导致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理念、方式更新方面相对滞后于社会治安管理。其次,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效果。高校内部教学、科研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更受重视,管理、服务部门的地位相对弱势,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各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影响教育管理效果。这些都影响到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表现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完善的问题。

3. 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学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直接导致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系列问题。首先,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直接隐患。大学生之间因性格差异、利益纠纷、认知差别、兴趣差异等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加之独生子女换位思考意识欠缺、学习压力过大、就业形势严峻多方面原因,使得某些矛盾冲突很难调和。其次,大学生师生之间沟通不畅是预防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直接障碍。大学生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差别、角度地位不同而导致的原本就存在沟通不畅,加之老师重视教学、学生重视课业、更依赖网络信息而使得大学师生之间在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的沟通较少,直接导致一系列校园安全问题。

三、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全面统筹、多方联动、更加系统化。首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与大学教育相互融合的统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其次,应兼顾传统管理和非传统管理,注重预防为主、各部门协调联动管理,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再次,应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并不断与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专家对接,同时抓好日常安全管理、特殊学生群体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注重教育与管理并重,安全教育应适当创新形式。首先,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除了管理体系外还应注重教育引导,应建立涵盖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反馈在内的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其次,除了常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的教育引导以外,还应考虑以安全技能演练、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网络安全教育引导等各种新颖形式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预防为先的作用。

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在硬件和软件上配套,增强安全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学校的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技能演练场地、安全教育广播等要配套。其次,学校相关老师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都应紧跟时代、及时提升。再次,还应多借助社会相关部门的专业力量,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尝试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小欧,李壮.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统计,2015(1).

[2]尹衍梅.论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

[3]林坚.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2).

[4].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5].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

作者:肖碧云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选择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里出现了宗教升温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介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几类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宗教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建议

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宗教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选择之一。在我国,各大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在家庭、环境和媒体的影响下,会接触到一些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当前,在我国的部分高校里,出现了部分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且人数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冲击了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简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类宗教出现了升温现象,不少青年大学生也加入到信教的行列中。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为敏感的群体,一方面求知欲强,对外界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各类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在塑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类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而产生好奇,逐渐转向信教。因此,客观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大学生群体出现宗教信仰危机。随着近年来“宗教升温”现象在我国大学生群里中的不断出现,各大高校已经将之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调研。多项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很多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还有部分学生正趋向于信仰宗教,信仰危机宗教现象在大学生中确实普遍存在,信教学生数量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呈上升态势。

2.信仰多元化,以佛教、基督教为主。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信教以佛教和基督教居多,其中,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基督教,然后是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少量人信仰其他宗教。大学生信仰比较多元化,但还是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并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中世纪又陆续传入,但在中国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公认的道德标准。

3.宗教信仰的盲从性。在现在的部分高校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宗教信仰的学生并非绝对虔诚的信徒。一方面,他们对各类宗教文化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宗教常识;另一方面,较多大学生信徒并未参加正式的宗教团体,去宗教场所参加各类宗教活动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这些都可以说明多数大学信教者只是出于新奇和从众的心理,并非绝对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4.感性认知多于理性思考。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宗教信徒,往往只是被宗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魅力、艺术韵味、宗教活动的神圣庄严以及宗教场所的特色建筑深深吸引,折服于各类宗教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对宗教的各类基本知识、教义教规却是一知半解,未遵从严格的宗教仪式,违背宗教教规,更有甚者经常更换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体现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宗教的感性认知多于理性思考。

5.功利考虑多于内心信仰。在高校里,很多大学生选择信教的动机往往具有功利、非理性的特点。部分学生是在遭到挫折沮丧时才开始选择信教,其信教原因在于寻求心灵寄托。当前,中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这些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内心恐惧,因而想寻求一份精神上的寄托,于是便选择了宗教作为寄托对象,试图从宗教信仰中寻求心理安慰和内心解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大学生更爱借助于宗教祈求以期顺利渡过难关,这也都只是出于功利性的考虑,具有多变性,容易产生动摇,而并非对某个宗教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从高中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们最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环境发生的改变,从原来的家庭生活到现在的集体生活,他们必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比较容易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这时如果找不到正当的解决和宣泄渠道,容易偏向宗教信仰。此外,受新鲜感、好奇心的驱使,部分大学生也会偏向宗教信仰。在此,我们主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1.初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初等教育阶段,中小学对学生的宗教信仰教育的不到位,学习家庭和社会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而未真正将注意力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而走进高校后学生们思想相对放松自由散漫,使得进入大学前学生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起到实质作用,教育引导不到位,这些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和挑战,使高校在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全面系统开展,这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来教育工作难度。我国向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公民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宪法同时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大学生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定权利,对于有信仰宗教的大学生,高校要尊重其选择,这使得部分国内高校在处理该类问题上显得左右为难,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时而偏左时而偏右,过于干涉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显然违背了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放任不管又和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不符,这都带来了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尺度的难以把握。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方式方法单一,内容空洞枯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注重理论灌输和文字宣传,内容、方法简单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向大学生灌输“正面”理论,形式单一古板,内容空洞乏味,容易让学生们认为政治宣讲都是“假、大、空”,转而追求强调“至真至美至善”境界的宗教。

4.部分教学工作者对宗教错误认识。近些年来,宗教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不断升温,也在客观上为提升宗教社会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在宗教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向学生传播“亲宗教”的思想。此外,一些吹捧西方宗教自由的文章和报道也常常见诸于各类报刊、杂志,这些都对宗教影响力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扩大起到了社会推动作用,在校大学生群体更是不能幸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教育疏导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其在中国国情中的实际运用。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内出现的大学生“宗教升温”现象,以及大学生宗教知识缺乏,宗教意识混乱等问题,高校可以展开一项关于宗教相关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及宗教基本知识,宣传我国宗教政策,并结合各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促使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问题,了解宗教本质,学习宗教政策,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做出是否信教的选择。

2.基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积极引导。我国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大学生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定权利,对于有信仰宗教的大学生,高校要尊重其选择。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建立健全高校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管理制度,团结尊重信教学生,避免人为造成信教学生与学校间以及信教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隔阂或对立。对于信教学生,学校要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统一集中到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日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目标上来,实现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与爱国主义相统一。

3.主要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内心疏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在校园内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改变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模糊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高校需要培养一支既了解宗教文化知识又具有深厚政治理论水平的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对大学生群体在实际中出现的各类困惑进行解答,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行为问题予以矫正。培养大学生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以成熟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与社会,现实与未来。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改革传统的方式方法,避免枯燥的思想灌输和强迫性的行为纠正,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以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比如采用多媒体、讲座、辩论赛和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

4.加强辅导员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高校宗教工作队伍应该兼具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精通宗教知识,集知识性、政治性、艺术性和责任感于一身,把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工作上升到国家利益和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首先,高校辅导员群体应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政治道德水平,树立自身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增强自我工作能力,可以通过交流经验等方式进行自我工作方式的创新,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此外,增强同伴教育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宗教观的一个有效方法,抓好对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的教育培养,对学生干部进行科学正确的宗教知识普及和宗教政策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宗教观和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同学传播知识理论,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5.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宗教升温”现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采用多媒体、讨论会等丰富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宗教知识普及,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此外,高校可以开设一门《宗教学》选修课,以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然后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6.抵制非法和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在一定时期,宗教渗透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非法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当前,有部分非法宗教势力或境外宗教势力已经开始向高校渗透,这些渗透活动是部分西方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试图对我国进行颠覆活动。对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主要特征、惯用手法、演进历程以及危害性等做出科学的分析,正确区分非法宗教渗透与正常宗教交流,坚决抵御敌对宗教势力渗透,打击非法宗教入侵,粉碎“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维护国家安全。

7.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在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正是因为平时无所事事,生活单调而选择把内心寄托在宗教信仰上,而选择了信教。为此,在反击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影响的过程中,高校应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校园活动,促进大学生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构建,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营造氛围轻松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贺彦凤.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侯志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N].宗教周刊,2009,(3).

[4]金志霖.大学生与宗教信仰[J].当代宗教研究,2002,(3).

[5]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2001,1(2):13-15.

[6]杨显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J].前沿,2007,3(3):98-100.

[7]张莹莹,钱亚芳.大学生宗教影响及高校德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2):114-115.

[8]刘荣杰,王晓波.大学生宗教信仰心态现状与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2012,35(4):19-22.

[9]陈东英.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J].学术论坛,2008,4(8):185-188.

[10]迟春丽,迟春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与辅导员工作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8(2):18-19.

作者简介:袁婧(1990-),女,湖北十堰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袁婧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