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22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高校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高校安全社会学视角问题对策2013年上半年,我国高校安全事故频发: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刺死案……6月河南省警方抓获专门于各大高校内行窃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高达50余万,分布六省22所高校内。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论文 篇1:

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高校安全管理是学校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这就对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高校在原来安全管理模式上大胆积极创新,应用信息化技术使管理模式更加快捷高效,总结出适合现状的管理模式。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上的经验和总结,针对现在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安全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行探讨,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可以共同交流探索。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高校在办学规模上快速发展,有的学校在异地增加分校办学,使得高校的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原来的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在的工作条件,不能满足高校在新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继续应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上具体表现为管理程序复杂繁琐,管理内容杂乱等现象,对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安全管理问题的情况对学校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出适合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方案。高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模式是针对每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活动而形成管理系统,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以做到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让管理模式更加快捷高效,總结出适合现状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根据现在高校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资料管理不协调、管理标准水平不高、信息数据库规模大小不统一以及系统管理人员在专业操作上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对高校安全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在工作方法上进行探索。

一、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意义

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要应用是借助于现代化网络技术来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保卫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建设中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对学校信息安全的保卫工作,能够让校园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进步,现代化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够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带来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在我国高校安全保卫科部门中,信息化管理还相对落后,有很多的高校保卫部门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安全管理网站,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自身对于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意识也没有跟随时代的脚步,都是属于较为落后的。

除此之外,我国诸多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学校内部治安管理,政治保卫,消防管理以及学生安全教育等多种教育服务工作。当前,我国高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大多还没有被纳入编制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调查,我国诸多高校中安全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达到常住校内人口的3%,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我国高校中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人员不足等诸多问题。正是因为高校内部保卫人员的缺少,才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安全管理很难得到开展,高校保卫部门的各项服务工作其实是较为繁多的,事情较多,事件较繁杂。所以,高校领导人员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的力量,主动的去更新思想理念,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现代化网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得到改善,要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推动安全保卫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完善,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去实现高校保卫工作顺利开展以及效率上的提升。让信息化管理服务于高校安全管理,让其为我国诸多高校搭建一个优质的安全教育系统,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方便,更为快捷,更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体系

(一)分层次的建立健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与手段

信息化管理体系规划在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安全体系建立的,主要的目的是识别安全问题所在,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建立完善高校安全管理组织管理机制,完善机制必须要从高校管理和技术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中分层次信息化管理规划在这两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防范中,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可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体系。以下将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过程分为七个环节。第一:识别保护对象。识别保护对象主要是识别高校当前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要分析这些风险的所在点和原因,然后再将所分析出的结果引入进高校安全管理体系规划当中。第二:完善高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高校安全管理组织的成员必须要由专业人员来挑选,还要将各个层面的人员都进行合理的培训分配,要从IT,行政,管理,保卫等部门选取人员来担任这一主要职位。第三:完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机制。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是能够形成文件资料形式的工作条例,要制定出校内各个岗位之间明确的具体责任和需要承担的义务、服务等,将工作职责分清楚能够确保高校各岗位员工在工作上的运行效率。第四:将高校安全管理归纳进校内建设规划,要充分了解到高校建设项目,比如教学楼,食堂等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看其建设是否会影响到高校安全管理规划,若是在建设过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那么,就必须要将安全管理规划进高校建设规划当中。第五: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待现有的高校安全管理预防措施,充分了解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去预估所能产生的作用。第六:必须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高校安全管理,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忘记长远的考虑,因为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第七:将传统技术充分结合在现代化信息管理安全技术当中,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还能让安全管理得到改善。

(二)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

上面所描述的规划信息化在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步骤从组织,管理到技术等方面全面考虑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完善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提高师生对信息化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不能为了提高暂时的教学效率而放弃了信息化安全管理,要把管理目光放长远,从大局出发。要对学校教学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其中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可以详细的分为三个方面。安全组织体系。其能够确保高校信息安全工作得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决策,管理,运营以及应用的实际作用发挥出来。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整个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实际运行的重要保障,其最为基本的框架包含了安全制度的建立,运营工作条例的建立以及高校应急机制的完善和评审机制的建立等。高校信息化安全技术体系。信息化安全技术体系是保障高校信息资源以及应用系统不受外部任何形式的病毒攻击,其主要的基本框架式由系统层安全技术和网络层安全技术组成。其中系统层安全技术主要包含了高校内部数据库安全的保护,校内数据备份以及恢复和相关人员身份验证等功能;网络层安全技术主要是包含了对外来病毒的防范进入的检测,防火墙的运行等方面。

三、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当中的问题成因

(一)高校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

高校安全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诸多高校内部网络都存在很大的管理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调查,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校内网络安全风险的主要问题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校内网络设计的不规范,漏洞百出,在校内人员使用网络时有可能会因为某些网络陷阱,错误代码等原因,让其运用网络进入到不该进入的网站、页面等。此外还有很多的校内网络内部用户充分使用自己对信息网络的了解去随意的改动网络数据,让学校的网络受到损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受到网络损害而不能及时的保护,导致学校信息丢失等。虽然我国诸多高校中没有很多的机密文件,但是某种非法访问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的破坏了信息化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秩序,这种情况的出现所引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根据相关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中所出现的安全问题有70%都是来自于校内的内部网络使用人员,还有很多校内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相关人员的同意擅自对校内信息进行改动或者删除,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就是校外有人充分利用校内人员采取内外勾结的方式对高校安全管理系统进行破坏,让高校中诸多信息丢失等。

(二)高校安全管理技术较为落后

因为当前我国诸多高校校园网都是运用共享网络结构模式,网络用户和主机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都是通过网络相连接的校内网络传输线路大多都是由双绞线线路和光纤线路所构成的。校园网络所覆盖的范围越大,那么网络的线路也会越多,其所覆盖的网络区域也会越广泛。这种形式的网络结构的本质特征也是构成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必要基础,在实际中所出现的网络病毒,校园网络受到黑客袭击以及用户的隐私曝光等问题,都是因为校园网络所受到的破坏,从而致使使用校内网络用户遭到相关的网络袭击。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计算机用户都是采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这个系统有一定程度上的缺点,所以其自身在防御病毒的能力上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网络中所附带的病毒破坏系统安全。高校各部门学院做出属于自己学院的网站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大多都是技术水平较低的网站,其安全性相对较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会给那些入侵者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除此之外,我国高校内部所使用的网校园网络都是由校园网络中心服务器所扩散出来的,高校网络中心服务器基本都是使用的Windows2003作为主机操作系统,这种操作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其预防能力和抗入侵能力是相对较弱的,没有固定强悍的杀毒和防御系统,要想将病毒或者是入侵病毒解决掉,就必须要让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将网络中心的服务器换成IIS讓其作为校内网络的Web服务器,然后再将sql server作为校内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系统服务器,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网络的安全程度提升,从而高校信息资料安全得到保障。

四、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优化探索

(一)完善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和教学信息协调

要完成并做好高校安全管理系统和教学信息协调工作,要求高校在管理技术上和行政机构上做出优化措施。行政机构上要化繁为简,为高校安全管理系统和学校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各行政部门之间在协调工作上要由专门的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在协调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有系统具体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既要有大方向又得有小目标。在技术上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提高系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二)全面提高信息化安全管理认识

现在高校学校的管理基层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忽略安全管理的工作,对学校上级管理部门所提出的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到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出现。因此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对信息化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不能为了提高暂时的教学效率而放弃了信息化安全管理,要把管理目光放长远,从大局出发。对学校教学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把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关系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上的战略高度来把握、来布置工作,抓好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三)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制度的健全

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上无论是网络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工作中都要做到明确安全责任,建立责任追查制度,从学校层面将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切实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形成追责、补救机制。因为没有责任人就有安全漏洞,所以必须明确责任人和事故处置办法,以此整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在管理制度上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快捷,管理程序大大简化,安全管理部门和学校二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在保证快捷的前提下,做到真实准确。信息化安全管理体制在建设中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本,并且服务于全体学生,实现安全信息互通,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实时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务,并全面实现了校园安全信息化系统。

(四)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管理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知识,还要对信息化管理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做到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精通。这就要求高校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培训要让学习人员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技能和系统管理工作思想,掌握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只有真正在工作人员上做到计算机技术的熟练应用,才能更好的在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信息化。

(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是把双刃剑,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要对网络宣传工作格外的关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国家战略,也是学校的战略,办学重要的支撑,做好网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更是广大师生的愿望,希望引起大家高度重视。学校将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快管理队伍的建设,人才专业队伍的建设,推动学校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纵深发展。首先要善于利用网络进行正面的宣传,增加正能量,对学校的办学亮点、特色进行宣传,对炒作和诽谤要及时地处理、回击。要牢牢地掌握网络话语权,探索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新模式,及时发现处理网上的不良信息,主动加强与网信部门、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舆情沟通协作机制。其次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学、科研、办公等主要教学活动的支撑平台,是正常办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重要性不亚于课室和实验室。加强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运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面对突发事件,必须尽一切可能快速地恢复,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且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方案,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权限、落实应急响应技术队伍,强化技能训练,开展网络防范应急演练,提高网络应急处置能力。

五、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大发展趋势下,高校安全管理系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安全管理中要加强在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构建信息化平台保安全,科学论证、统筹考虑学校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网络系统建设,加强对学生信息的掌控能力,提高信息化的水平和质量。才会为学生提供更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最优的发挥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便利,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必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3):228-229.

[2]朱海波.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4):76-78.

[3]王萍,王智新.高校安全管理重要性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6):164+182.

作者:周江山

高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高校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校安全 社会学视角 问题 对策

2013年上半年,我国高校安全事故频发: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刺死案……6月河南省警方抓获专门于各大高校内行窃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高达50余万,分布六省22所高校内。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之所以将高校师生作为行窃目标就是因为高校安全漏洞较多。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办学形式的丰富,高校的后勤服务变得越来越社会化,高校日益开放。高校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使得校园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校园案件增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高校的安全稳定不仅与学生的成长直接相关,同时也密切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通过社会学理论分析高校安全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建设安全稳定的高校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安全管理现状

1.高校保卫机构组织不力,权责不明

面对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学校保卫人员因无执法权,对刑事、治安案件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以至于盗窃案、伤害案、流氓犯罪案、教唆犯罪案等时有发生。

2.忽视校园安全管理中的软件安全问题

高校领导层一般对校园的硬件安全问题较为重视,如校舍楼房的建造、校园保安配备等。但类似校园网络安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等校园软件安全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位置。但恰恰是它们居于校园安全稳定的内在和基础的地位。

3.高校安全管理无法可依

我国现今高校安全问题发生后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安全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现行的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大都层次不高、效力等级较低。目前急需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校园安全法》以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4.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到位

高校往往会在开学后和放假前以及发生影响较大的安全事故后,集中给学生召开成效并不显著的安全讲座。这种空洞的方式方法不仅无法保证安全宣传教育质量,容易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难以产生效果。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安全管理

1.社会冲突论下的高校安全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引发各种社会动荡、道德冲突和价值变异、道德缺失、金钱万能钱等。同时,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不能适应社会的巨变,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社会基层细胞的作用减弱,这些因素都是诱发各种刑事犯罪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各类矛盾的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必然反应到高等学校中来。

根据社会冲突论,社会的不稳定、不安全起因于经济利益和阶级阶层矛盾冲突。针对高校所屡屡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利益和阶级阶层矛盾早已渗入曾经纯洁的象牙塔。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我爸是李刚”之学生高校内豪车肇事一案,让人不得不承认“拼爹”现象已成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2.社会控制下的高校安全管理

社会控制就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指导中,社会控制有一个著名的“危机管理”理论。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李景贤认为:“校园安全危机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围绕学校发生的,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以学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通过比较,高校安全问题完全符合安全危机事件的定义:高校安全问题在调查取证前,高度不确定;高校安全问题的发生突变迅速;各类高校安全问题往往无章可循;高校安全问题在官方信息发布前,学生与媒体信息不对称,小道消息流行。

三、高校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安全问题的频发和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在社会学理论的支持下,控制、解决、防范高校安全问题应在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长效预警与全方位防控相结合的高校安全问题应对系统和机制:

1.落实高校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填补相关法律空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目前涉及校园安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但该法仅仅给出学生伤害后的处理办法,没有触及校园安全问题的核心,更没有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已经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此外,该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类型学校,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具有特殊性,高校校园在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走向开放式的方向,社会闲杂人等进入高校校园轻而易举,因此针对高校安全的专项法律法规将是我国教育立法中的重中之重。

2.授予高校安全管理机构权限,建立职能清晰的高校安全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机构手中没有执法权,却要在校园治安过程中执行执法工作,这就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难度。而公安机关的辖区派出所根本无暇顾及高等学校大量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这一矛盾表明国家公安在高等学校公共安全管理这一块出现了真空地带,使高等学校的治安工作缺乏法律保证和执法队伍。当务之急是应结合国情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给予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机构适当的权限。

3.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培育多层次化的高校安全维护主体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高校安全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应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理论学习,提高其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师生员工对安全事故的认知能力、防范能力以及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理能力。把“要我安全”的被动管理转变为“我要安全”的主动管理,从而深化安全意识,使得高校师生及高校员工成为多层次化的高校安全维护主体。

参考文献:[1]刘郁.校园安全问题的多维视角分析[C].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2]颜烨.安全社会学:社会学中层理论的一种探索[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01).

[3]贺小林.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创新与模式探索——基于转型时期危机特征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07).

[4]刘仁忠,蔡贤浩.关于高校校园治安问题的调研报告[J]. 湖北社会科学,2007,(12):185-187.

[5]毛发虎.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安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1.

[6]胡吉红.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1,(04).

作者:李洋

高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摘 要]基于互联网给高校安全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和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分级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实施治安重点防控、实现治安动态预警、提升安全教育实效、加强人防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等八个方面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平安校园治安防控;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097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高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紧跟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推进校园治安防控网建设,提升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高校治安整体防控能力。

笔者认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是一个全方面参与、多方力量协作、内外结合、科学合理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和提升校园技防的科技水平,又要有新生的人防力量,不断改进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既需要学校对安全管理重视与投入,还需要能够联合校园及周边多方力量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这样才能建立起“全员参与、内外协作、打防结合、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高校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安全文明有序和谐的平安校园。

1 构建分级领导责任制,细化安全管理目标,落实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考核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须在高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应建立“校党委行政负总责,各二级单位(部门)分头负责,各科室、各年级具体负责”三级责任体系,通过综合治理责任状、安全管理协议书、治安管理聘任书等不同形式明确责任内容,细化治安管控任务和任务考核指标,明确每一个层级和安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与权力,将安全管理的职责和权力下放,确保每一级的责任人都能够抓落实,抓整改,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细节,要从思想上引起每一名师生员工的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能够形成上级对下级放权,下级对上级负责,一层抓一层,逐级抓落实,师生员工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和工作局面。

2 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构建师生参与齐抓共管的治安防控网络

师生员工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履行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的主体,因此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亦离不开师生员工的参与。高校应按照“教育为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综治工作原则,切实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宣传群防群治的重要意义,呼吁全体师生员工关注校园安全,树立“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的整体安全意识,广泛动员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校园治安管理,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整合基层维护社会管理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

3 研判校园治安形势,确定安全管理重点和难点,合理部署治安防控力量

高校应结合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特点,研究部署校园治安防控策略,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防控区域,科学合理分布治安防控力量,落实治安巡查制度,对校门、楼宇大门和校园主要干道要加强安全检查,对外单位进入校园的人员车辆,要严格检查登记,构筑校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人员活动密集的学习、活动场所(如研究生工作室、体育场馆、食堂、超市等),要明确安全责任人,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对进出的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对于存放重要、贵重仪器和设备的教学、科研场所,要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报警、防火防爆等技防设施,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监督和督促其他人员严格执行,建立和完善重点要害部位台账资料。

4 关注和研析网络舆情,建立灵敏高效、全覆盖的动态信息网

维护校园政治稳定,是确保高校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在师生员工中产生连锁反应,就会波及范围较大,很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因此,要做好校园安全维稳工作,便要及时、准确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捕捉到具有群体性、苗头性、倾向性的不安定因素。高校应建立以党政办、学工办、宣传部、保卫处为中心的动态信息网络,通过各基层党委、党支部、优秀党员建立畅通的党政信息渠道,及时捕捉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青年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老师、学生骨干建立扎根于学生中的学工信息渠道,搜集和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动态和热点问题;通过宣传部、校园网、网络安全员建立实时的网络舆情渠道,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政治敏感日,要能够及时捕捉网络舆情中蕴含的不稳定因素。

为获取深层次情报,高校应建立一支由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群众基础好的师生员工组成的政保信息员队伍,关注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媒体平台,通过对话、谈话、访谈等沟通方式,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对发现的重大不稳定因素,严格履行保密制度,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谐。

5 灵活运用新媒体,创新安全教育形式,不断提升安全教育实效

高校应该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制定《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设计和制作“大学生安全教育微课”,组织拍摄安全教育微电影,拓宽安全教育途径,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安全教育效果,能够分析和把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安全教育工作前置,应结合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针对新生要重点进行防火、防盗、防诈骗、安全演练(如消防疏散、紧急救护等)等基础安全教育;针对二、三年级学生要进行毒品安全(如参观戒毒所)、自我防护(如女子防身术等)等专题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自我防护性教育。

网络安全和心理安全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应探索和研究新时期网络诈骗、网络道德缺失、网络信息犯罪等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安全观;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和信息安全教育的研究,把握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和网络安全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对有心理危机障碍的学生及时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疏导心理问题。

6 充实保卫干部队伍,加强人防建设,提升高校治安管理水平

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应是人防建设,因为高科技的物防和技防设施都要依赖于人的科学管理,才能发挥其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中,人防既包括专职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还包括从事一线保卫工作的保安队员、校园门卫、物业管理人员,又包括承担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的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而影响和决定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对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专职保卫干部。高校可以招聘应届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从事专职安全管理工作,发挥年轻人有热情、有活力、善于思考和学习的特点,建立和培养一支敢承担、强技术、懂管理、善实战的专职保卫干部队伍,使得高校保卫干部能够适应高校发展需要,能够把握校园治安动态,积极应对校园治安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升高校治安管理水平。

7 基于互联网建立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综合平台,提升高校安全管理水平

高校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综合平台,以解决学生在校园内所遇到的各类麻烦与困难,该平台应包括视频监控、红外报警、机动车辆智能管理、校园门禁等多个子系统,该平台应得到安全保卫、后勤保障、教务管理、学生工作、宿舍管理、校园信息化建设等多个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并坚持“有难必帮,有警必接,有求必应,有险必救”的工作原则,实行首问负责制度,对学生在校园内遭遇的各类事件(案件)都能及时响应,第一时间调配校园内的力量迅速赶赴现场,调查取证并妥善解决和处置问题,并详细记录处置流程,切实维护校园治安秩序,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

高校应基于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综合平台,建立起以校党委书记或校长为组长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各个单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员,并建立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健全和完善各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将应急管理工作寓于日常工作,积极组织应急演练,使得应急管理成员可以熟悉自己的分工和职责,使得参与演练的师生更真切地了解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提升校园整体的危机应对能力,将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8 建立“校地互动·校警共建”的安全管理模式,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

“加强学校和相关的政府和部门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共同维护学校的安全”是美国校园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亦是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校园治安防范工作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高校保卫部门因没有执法权,对于校园里发生的各类违法治安事件无权处理,更多的是履行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管理和校园服务的职能,对打击校园犯罪,惩治违法行为,则需要依靠地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

高校应当加强与大学城管委会、街道社区、公检法等属地政府部门联系,列席地方政府召开的与高校安全稳定有关的联席会议,畅通校地共建渠道,积极配合建立全方位联合治理防护的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合作管理机制;高校应加强与公检法等执法部门联系,与其同心协力、密切合作,积极开展校园法制建设,开展大学生普法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参与公安机关牵头发起的治安志愿者工作,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校园及周边长期存在的治安隐患,实现民警进校园的校警共建机制;高校还应与周边高校加强联系,建立起学校间的治安援助机制,互通校园治安信息,实现优势互补、联动防范,积极开展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淑荣.新时期高校治安防控机制的构建[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4):20-23.

[2]张璇,刘文.试论高校治安防控体系构建[J].安防科技,2010(9):64-67.

[3]叶伟忠.上海高校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47-51.

[4]余宏明.美国高校安全管理及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8):48.

[5]郭爱昕.中美高校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7):52-53.

作者:谢秉宸 殷云林

上一篇:课堂教学模式之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技校语文课口语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