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安全监控论文

2022-04-20

摘要针对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培养的特点,从对其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方案以及益处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信息安全监控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信息安全监控论文 篇1:

高校分级分类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针对高校网站和信息系统的攻击事件不断发生,高校由于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薄弱,逐渐成为的网络安全的重灾区,因此给高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高校信息化的特点,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安全实际工作,提出分级分类的安全防护体系。

关键词:网络安全;高校;信息化

1 前言

高校信息化与网络安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以网络安全保障学校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两者必须齐头并进、协调一致。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实现全国网络安全“整体一盘棋”【1】。

2 高校网络安全现状

2.1 高校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安全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领域【2】。高校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安全,涉及IT环境中的各个环节。人是整个系统中的操作主体,类型多样,包括管理者、老师、IT工作人员、学生。组织是管理和责任主体,层级较多,相对独立,包括学校层、职能部门、院系、非实体学术机构。IT系统要素和环节较多,包括应用系统和网站、数据库、操作系统和平台、网络和物理环境。

2.2 高校网络安全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高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网站作为一种快捷、高效的信息发布通道和一种新型传播媒体,被各高校广泛的使用,教育行业的网站数量快速的增长,除了学校官方主页外,很多二级单位和职能部处,甚至教师个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单位网站建设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随着各单位内部网站数量的快速增加,建设与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1) 校内各单位对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严重不足,各单位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前期建设,不考虑系统长期运维服务,网站的安全问题无人重视。

2) 信息化人员严重缺失,各单位网站或信息建设完成后,系统长期处于无人维护状态,或由学生或公司人员维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 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维护缺失,重大安全漏洞出现后,长期无人处理。

4) 校内网站和信息系统数量巨大,缺乏统一备案管理,信息化部门监控困难。

根据不完全统计:FZHK组织攻击高校网站的情形95%以上属于校内院系、研究所或者馆、社、中心、产业等直属附属单位的网站。

3 构建分级分类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3.1 构建高校网络安全的分级防护体系

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组织领导体系

设立学校层面的网络安全领导小组。教育部在2016年11月成立了以部长担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目前很多高校也纷纷成立了以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任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领导小组组长,作为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统筹与协调机构。教育部成立网信领导小组的同时,设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网信办”)。目前各个高校也都分别设立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处(办),或者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赋予原有信息化工作机构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统筹和管理职能。

2) 院系与职能部处,实行分级网格化责任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各方力量在校内二级单位设置网信工作负责人,由院系一把手担任。

根据各二级单位规模,设置1至2名网络安全管理员,具体负责执行日常管理、监控等工作。

学校网信工作人员每人分管数个单位网站的安全工作,对所负责网站和系统进行安全监控和监督整改;(责任网格化)

公司驻场人员协助信息网络中心,联络和支持院系二级单位网管员,提供安全技术支持。

3.2 构建高校网络安全的分类防护体系

1) 按网络安全需求分类定级保护,根据面向的对象、承载的业务、受破坏后的侵害程度对信息系统(含网站)进行分类定级。按照等保相关要求,对三级系统每年一次测评,二级系统每两年一次测评。测评根据各信息系统的等级选取测评指标,主要根据业务信息安全等级(S)和系统服务安全等级(A),以及综合安全等级(G)选取各系统测评指标,共66个安全指标类,以及175个安全要求项。

2) 按网络安全要素分类统筹管理。网络安全技术要素: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管理要素: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員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

3) 按网络安全事件管理分类

事前:将系统正常运维期间,定义为事前,即在安全事件发生前为安全事件响应做好准备。根据威胁态势,建立符合用户信息化环境的安全保障措施。建立高效、可执行的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预案,并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事中: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自主安全监测、第三方信息共享、上级部门通报、互联网漏洞平台等方式获知安全事件,并根据学校制定的预案对事件进行处理,最大程度降低事件带来的风险并尽快恢复正常业务。

事后:找出事件的根源并进行安全加固,以避免攻击者使用相同手段攻击系统,再次发生安全事件。同时将发生安全问题的相关设备和系统还原到事件发生前的正常状态。相关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能。持续不断的监测评估攻击事件可能带来的后续安全风险。

4 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4.1 防護策略

实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建立学校信息资产数据库,对学校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实行动态管理,网站和信息系统漏洞动态实时通报二级单位系统管理人员。

“自查和统查结合”,提供安全监测公共服务和加固服务,分配漏扫功能给二级单位,各单位随时自行排查安全漏洞。

“边防与内防相结合”,采用SOC(安全管理平台)、IT运维监控、防火墙、WAF(web应用防火墙)、IPS(入侵检测系统)、堡垒主机、VPN、杀毒软件等实现边界和内网相结合的两层次环境安全防护。

4.2 平台建设

统筹公共平台建设,建立“三横、三纵、一代”的公共平台。“三横”是横向“三层次公共平台”,依次按使用难度由简到繁提供网站群平台、网站共享空间、虚拟主机三个层次的公共运管平台。“三纵”是对网站与信息系统实行“分级、分类、分离”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代”是对未采用学校公共平台的网站,统一通过“反向代理”平台对外发布。

4.3 容灾备份策略

灾备系统是网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需要根据业务系统的重要程度、业务特点、数据类型来规划不同的容灾备份方案。高校可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同城多校区或异地多校区的条件,在不同校区数据中心机房建立重要业务系统的双活数据中心或灾备中心,确保数据在发生安全风险时可恢复。

5 总结

1) 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安全的长效机制,开展持续性、常 态性的网络安全宣传和教育。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学校、校内各单位以及每个师生的网络安全,事关学校发展和所有师生的切身利益,需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进行系统性规划和部署。将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要求各单位、各院系每学期开展专门的网络安全培训,由网络安全负责人和网管员传达中央网信办及学校的网络安全工作精神,并提交学习反馈,切实提升全校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2)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安全考核与评价机制。切实落实网络安全“一把手负责制”。将网络安全指标纳入各单位、院系负责人年度述职中,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薪酬挂钩。开展校内网站评比,并将网络安全作为最核心评价要素。网站安全不达标的网站,即使其他方面突出,也将一票否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w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

[2] 杜翔,浅析企业网络安全建设[J].企业导报,2014(5):142-144.

作者:鲁学亮 刘臻

高校信息安全监控论文 篇2:

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针对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培养的特点,从对其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方案以及益处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信息类工科;课外创新;能力培养;高校

Research on Rais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Disciplines//TIAN Qing, WANG Dingcheng, XUE Yu

Key words information-technology;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ability fostering; college

1 前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商务、金融和医疗等产业对智能化的要求的提升,以信息类专业为代表的高校工科毕业生供不应求。然而,现今的信息类工科毕业生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现今高校教学普遍重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甚至很多高校还存在“填鸭式”[1]或“一言堂”[2]式的教学方式,而留给学生课下思考和实践创新的时间严重不足,甚至忽略了课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类工科专业本身涵盖很多工程实践的内容[3],如果高校因教学课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将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甚至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如高校在信息类专业中普遍开设诸如C/C++语言、数据结构等程序设计类课程,而根据教学经验,除了有效学时的课程理论教学外,学校安排给学生的实践上机学时通常不到课程学时的1/3。在这有限的学时内,想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编程技能着实困难。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实践类岗位对其能力的要求。

2 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为弥补高校对信息类工科学生实践培养的不足,如能利用其课余时间来安排额外的有意义的课外创新性培养内容,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并提高学生的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4-5]。这样就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通过课外创新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甚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汲取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应对压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通过这种课上教学和课下创新培养的相互补充,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得到辅助性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对高校信息类学生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完善高校专业教育的不足,助其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3 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能力培养方案探索

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信息类工科专业本身就涵盖了实践的成分在里面。为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学时安排不足的问题,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安排实践性的训练内容很有必要。具体而言,可结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实训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其实践和动手能力。

以单片机和数字电路类课程为例,这类课程内容涉及大量诸如电容、电阻、二极管、变压器等元器件和电路联通原理,要让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有一定难度。若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课外时间自己动手实现诸如自动计时红绿灯、智能避障小车之类的实际作品,将使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培养主动寻求用书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一个实训过程的锻炼,将能显著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反过来,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求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一步而言,通过某一或几门特定课程课外实训内容的锻炼,不但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这些能力将进一步泛化提升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在单片机课程课外实践内容中掌握的电路图绘制、电路板PCB制作、电子元器件焊接测试和汇编程序烧写等知识和技能,对其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中理解计算机电路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也有很好的迁移辅助帮助。

理论研究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各种工作岗位对在岗人员的问题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尤其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安全监控、智能购物、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且高尖端技术也在日益井喷式涌现,而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各大高校的信息类工科毕业生。以近年热门的人工智能行业为例,新的理论和算法层出不穷,而毕业生对热门行业大都有趋之若鹜的心理和倾向,然而仅凭课堂上有限的课程设置和书本知识,将来走上有关岗位将很难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能力。因此,高校或教师应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信息类工科学生问题发现、提炼、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为此,教育机构和大部分高校已设立诸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简称为“大创”)之类的学生主导创新课题研究计划,通过让学生从指导教师课题中提取难度事宜的子课题或自拟课题来设立大创课题,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通过课题研究,使得学生提高主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通过大创之类的创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都将得到较好的提升。根据以往的学生指导经验,大部分信息类工科学生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向课题抱有浓厚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在此情况下,若高校能提供对口的平台和经费支持,在对口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大部分学生在科研方面都能有较好的能力提升和成长。其中不乏有些学生在指导教师辅導下,在本科期间就能做出较好的理论成果。短期来看,这有助于他们毕设题目的选定和实施,以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长远来看,也为学生将来的深造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自我展现能力培养  在课外创新活动过程中(甚至课外创新之外的活动),对信息类工科学生而言,他们还需要培养锻炼以更好地展现和表达自己,包括个人魅力展现和个人能力展现。对个人魅力而言,涵盖了身体素质、个人教养和品性等方面。尽管很多方面与生俱来,但也可通过后天的锻炼培养来完善,如个人品性和修养。鉴于信息类为代表的工科学习的特点,大多数工科学生通常寡言少语,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显然不利于个人人格魅力的展示。

另一方面,对个人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来提升。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外创新能力培养实则是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常言道:自信出自实力!个人能力也是学生更好自信展现自我的初始基础。

根据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的普遍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其自然展现能力进行培养:

1)在课外创新活动中,适时让学生通过公开作汇报、当众讨论交流等方式锻炼自己和展现自己;

2)基于特定话题,通过师生间对话、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展示个人观点,提高问题表述和交流能力。

3)基于课外创新成果,锻炼和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得成果的推销能力,包括论文、专利等形式的成果书面撰写能力和Presentation等形式的口头展示能力。

综上,要在课外创新活动之中穿插侧重锻炼学生自我展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对信息类工科学生自我展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将来毕业后能够将自己“推销”到对口理想的工作岗位。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常言道:众人划桨开大船!尤其在现今讲究团队协作的时代,个人单枪匹马通常难以胜任课题项目对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因此,除了要培养学生个人层面的实践动手、科学研究和展现能力,还要注重对信息类工科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对需要团队协作的课题项目,可在团队内部指定(或让学生自己选定)团队负责人,然后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和特点进行任务分工,开展协作。通过团队负责人的总体组织和调度,以及团队全体成员的齐心合作,实现整个任务的分解和实施。相比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自我展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以上各环节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反之,若学生的团队协作关系处理不好,则将对其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负面的羁绊效果。

4 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对专业培养的促进作用

作为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校信息类工科专业,对学生仅提供课时有限的课堂教育显然难以满足专业的培养要求。为此,高校若能根据信息类工科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出臺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为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对专业教育将是一个极有效的辅助和补充。这将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等并举、综合素质优秀的高等人才,有助于缓解用人单位对用人需求“供不应求”,而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

5 结语

本文针对当下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培养的特点,从对其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方案以及益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信息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主动理清信息类工科专业培养的特点和学生自身条件,有的放矢地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做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将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长远而言,对高校信息类工科专业学生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将利于学生的个人成才、高校的良性发展、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J].吉林教育:综合,2016(32):59.

[2]陈绍灿,黄亚平.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8):21-24.

[3]米曾真,陈鸿雁,王先全.信息科学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界,2017(18):121-122.

[4]李志生,李冬梅,等.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社会工作与管理,2007(z1):5-7.

[5]朱德荣,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24-25.

作者:田青 王定成 薛羽

高校信息安全监控论文 篇3:

短信应用平台的开发及在高校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短信技术在高校信息发布中的特点和优势,设计、开发了适合于高校具体环境的短信应用平台,阐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探讨了在高校信息化中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关键词:短信网关;短信中心;轻量级目录协议;存储过程

一、引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主要的联系方式,短信业务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高校师生中,手机已经基本普及,短信以其及时性、精确性、互动性和简洁性的特点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和载体。另一方面各移动服务运营商也都提供了互联网短信应用网关ISMG(Internet Short Message Gateway),实现了IP网络与GSM网络之间的信息互通。

在高校的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发布的渠道和方式也正发生变化,短信平台能够高效、快速地实现信息发送,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广大高校所使用。因此构建一个适合于高校具体环境的短信应用平台既能够为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服务,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和发展。

二、短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本短信平台利用已有的校园信息化成果,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与综合办公平台进行集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利用目录服务器作为集中的数据仓库使用,用户、组织、策略、服务等数据都存放在目录服务器中,通过轻量级目录协议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访问;提供了身份管理(创建、管理身份体系中的对象,如组织、用户组、角色、用户)、访问控制(提供认证服务和策略服务)等功能来实现集中的用户身份信息管理模式。

该平台以数据库为中心,采用J2EE架构和模块化设计,分为三层结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上层为Web服务模块,包括Web短信发送、短信发送接口和管理统计等功能;中间层为数据库部分,各功能模块之间都是以数据库为中介来进行数据交互,采用存储过程实现基本数据和发送数据之间的业务转换,以提高系统性能;下层为短信收发模块,定时轮询数据库表中的数据并调用各运营商网关的API接口函数实现短信收发及短信状态信息等参数的获取。

实现短信收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接入运营商网关,该方式实现复杂,需要熟悉各运营商的短信收发协议:移动点对点协议CMPP(China Mobile Peer to Peer)、联通短消息网关系统接口协议SGIP(Short Message Gateway Interface Protocol)等,系统开发代价较高;另一种是采用专门的短信网关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与运营商短信网关的连接和通信。目前各运营商为提高短信增值业务服务水平都免费提供了第二种方式的软硬件设备,并开放丰富的短信应用接口,以便于二次开发。本系统采用第二种方式实现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网关的连接,如图2所示。

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Web服务模块

平台的Web服务模块通过LDAP协议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集成,进行登录验证和访问权限控制;由于目录服务器按照目录树方式分层保存数据,其数据组织结构与短信平台通讯录结构基本一致,因此两者实现了数据共享,简化了开发流程,并充分利用了目录服务器数据存储结构上的优势提高了通讯录的查询效率。该部分为B/S结构,基于J2EE的MVC开发模式,主要功能是将待发送的短信信息存入到数据库对应的表项当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管理。Web短信发送子模块是平台提供给短信发送者的交互界面,将短信内容通过Web的方式群发给接收者,并可以查询和统计短信的相关信息,难点在于对不同发送者发送对象的管理;短信发送接口子模块是平台提供给外部基于HTTP协议的接口,方便系统业务的扩展;管理统计子模块包括应用管理、日志查询、计费统计和系统配置等功能。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整个短信平台的核心部分,一是因为短信的收发都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操作,二是短信平台数据吞吐量很大,设计目标为每天发送2万条,因此数据库性能极为重要。平台采用Oracle数据库,支持大访问量的高速响应和大信息量的存储。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将待发送的短信信息存入到原始数据表后(主要字段为短信内容和接收者手机号码),使用存储过程将其转化为标准的短信格式(一条记录对应一条手机短信)并区分不同的运营商,插入到各自的待发送数据表中;同时接收每条短信来自运营商网关的发送状态信息存入对应的表中,并接收发送短信的回复信息。平台的数据处理任务应尽量在数据库部分用存储过程来完成,以减轻程序处理部分负担,提高系统性能。

3.短信收发模块

短信收发模块性能要求较高,采用JAVA多线程技术来实现,定时轮询数据库待发送表中记录,并调用各个运营商的API接口函数实现短信收发,如图3所示。

判断发送失败的短信是否再次发送基于某个阈值,当同一短信累计发送次数达到该值时,该短信就停止发送,将其插入到发送失败表中。重新发送的短信再次进入“待发送短信表”时优先级会下降一个等级,以免阻塞表中其他正常短信的发送。

四、平台在校园信息化中的应用

为了最大程度利用短信应用平台信息发布的特点和优势,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管理,通过平台的短信发送接口与校内的部分系统实现了对接与集成,推动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

以下简单介绍在我校应用比较成功的实例:①与邮件和公文系统的集成。用户可以自定义某类比较重要的邮件和公文,设置短信提醒功能,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②与图书馆借阅系统的集成。当用户借阅的图书即将到期时,可以自动发送提示短信提醒用户按时归还图书。③与一卡通门禁系统集成。虽然大学校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但是在某些特殊时期高校也需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为此在学生出入校门刷一卡通的基础上,对超过一定时限未按时归校的学生发送短信给学生本人和班主任以加强安全工作。④与教务系统的集成。可以对教师的上课时间、监考时间进行提醒以免出现教学事故,还可以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提供查询功能。⑤与网管系统的集成。对出现异常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设备网管系统可通过短信平台第一时间通知给网管人员,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减少损失。除与上述系统集成之外,短信应用平台还在安全监控(视频、火警)、手机短信投票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应用。

五、结束语

该短信应用平台日发送短信近1.5万条,性能稳定,达到了设计目标,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校园,信息发布的方式和渠道正逐步增多,短信平台作为高校内师生间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必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如何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短信平台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筅

参考文献:

[1]金智科技.统一身份认证平台[M].信息整合及系统集成项目说明书,2008(7).

[2]赵巍,肖璋.短信平台的设计与维护[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6):1642-1644.

[3]李晶,刘佳娜,钱松荣.企业短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5):87-89.

[4]王春明,候粤蓉,张扬.短信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J].通信世界,2004(26):54-57.

(编辑:隗爽)

作者:宋光慧,郭建康

上一篇:形象化计算机教学论文下一篇:我国民办高校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