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2-09-19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被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 虽然近年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已经逐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的影响, 培养学生健康体质的改革思想并没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仍任重而道远。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社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校园内外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 频繁发生的事故背后正是安全教育的长期缺席。高校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对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现状来分析, 这方面的教育在高校尚是一个薄弱环节。

面对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挑战, 我们必须因势而动、与时俱进, 推进适应新形势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尚需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 培养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特色学科, 非常适合作为培养学生安全防卫能力的课程平台和载体。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和探索还主要停留在对两者分别的研究层面, 对于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本课题正是鉴于此, 对于纳入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索, 旨在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格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1 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大家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已有深刻的认识, 意识到对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但限于行政束缚和思想观念认识方面的原因, 虽对体育课程与模式改革提出了很多理论和观点,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体育教学实践新措施, 虽然这些新措施对打破原有体育教学中的不合理之处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践运动技术储备, 以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为主的改革思想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学生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从当前的安全形势发展高校安全教育亟需加强的现状, 以及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格局多角度考虑, 构建纳入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是一个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有效、可行途径。

2 人才培养新目标需要构建高校安全教育课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时代需要培养在激烈竞争中摸爬滚打、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全能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然而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却缺乏对学生安全综合能力的考虑。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分析, 构建安全防卫课程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 因学生个人因素和社会问题而导致的校园不安全因素逐年上升,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许多事故说明目前大多数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 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差, 根本无法应付这些突发事件, 面对伤害只能束手无策。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 (H.W.IIeinrich) 的事故法则 (事故三角形如图l所示) 告诉我们, 防止灾害的关键, 在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任何意外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引发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受着人的行为的支配。因此要消除校园内外的各种事故隐患, 关键在于加强对人, 即对学生的安全防卫教育, 将不安全因素防范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无法消除事故的状况下, 能够及时避灾和逃生, 尽量降低事故的伤害和损失。

令我们感到忧虑的是事故发生的背后是安全教育的长期缺席。在今天大多数高校课堂上, 校内外活动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教育至今仍基本是空白。目前, 安全教育在我国高校还属于起步阶段, 教育的形式体系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从教师到学生和管理者, 对安全教育的深层次认识还不够。因此作为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 为学生补上这一课是我们的职责。

3 高校安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但是从对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现状来分析, 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从整体上来说,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基本上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状态。

3.1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形式不适应安全教育的需要

虽然目前高校都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 每年都通过组织开设安全课讲座和宣传板报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但由于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模式落后, 还没有形成系统, 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阶段, 学生安全防范的实际能力与经验十分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 对学生缺乏深入性、系统性教育;二是教育手段陈旧、落后, 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 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经验;三是教育内容枯燥、老化, 缺乏实践模拟训练, 体现不出时代性, 影响了教育效果;四是平时教育没有连续性, 认为可有可无, 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

3.2 当前大学生安全综合能力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时代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全能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然而我们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却存在着薄弱环节, 那就是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教育程度不够、方法欠佳。当前大学生安全综合能力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学生自护自救的知识缺乏, 自护自救的能力不足。其次, 表现在自护自救的意识淡薄, 遭受人身财产侵害的案件增多, 校园安全事故频发, 现实生活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4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适宜推行安全教育

4.1 体育培养的基本技能是安全能力的基础

当人在临灾遇险时, 逃生自救的基本技能主要有:较强的跑、跳、攀登、滚、爬等运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迅速适应环境能力以及能与他人合作, 共同逃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身心素质。通过体育课加强学生安全防卫教育, 能有效提高和培养自护自救的各种技能和心理等综合能力 (见图2) 。

而从本质上来讲体育有三大基本功能, 首先即强身健体。科学实践证明, 体育活动可促使肌纤维增粗, 肌肉逐渐粗壮, 结实有力;骨质增厚, 骨骼更加结实;关节更加灵活牢固, 是促进身体走、跑、跳、爬等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的积极手段和重要方法。

其二, 体育具有修身养性促进人体适应环境和快速反应的心理素质的功能。当人进入运动状态, 其行为、体验、心理三个因素就相互影响。体育活动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的动作能力, 使人头脑清醒, 反应敏捷, 还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提高分析、作出反应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三, 体育具有培养人的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练心励志等精神品质的功能。在进行体育运动和一些集体项目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游戏的的过程中, 通过共同的努力, 达成共同的目标, 或一起完成一项任务, 可以促进人的团队合作精神, 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有规律不断进取的作风 (见图3) 。

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育人的跑、跳、爬等运动技能,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开展身体练习, 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 有效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在临灾遇险时逃生自救的基本要求。而体育教学与其它理论学科的教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体育教育活动是各种教育活动中以“手脑并用”完成其自身教育活动最为突出的教育活动, 在培养这三方面能力方面体育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4.2 安全教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体育教育与安全防卫教育相结合, 使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防卫教育的内容, 增强了体育的趣味性, 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体育以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束缚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步伐。尽管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有着密切联系, 但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育的枯燥、艰辛, 不易掌握、被动的学习方式, 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防卫教育的内容, 增强了体育的趣味性, 内容的多样性, 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需要教育, 从被动练习到主动需要完成练习,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兴趣引发主动性, 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

其二体育教学“手脑并用”, 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给学生输入多种刺激, 增强感性认识, 有利于在对各种情景的实际模拟中巩固学生的安全理论知识, 在摸爬滚打中练习和提高运动技能,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临灾遇险的自护自救能力。

5 高校推广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安全教育时刻提醒学生对生命的爱护。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体系, 可以增强学生自护自救的意识, 提高其自护自救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 中国计量学院等高校将安全教育融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证明,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防卫教育的内容, 不仅大大增强了体育的趣味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更使学生认识到, 体育课锻炼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也是临灾遇险时逃生自救的必备技能。从而课堂上使学生们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到主动需要, 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

本着“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 纳入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适合打造“平安校园”的要求, 和学生的成长需求。适宜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 有利于深化体育改革。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 是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中国计量学院等高校三年多的实践探索, 证明安全教育融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是有效、可行的。

6 高校推广安全教育课程的注意事项

6.1 课程性质

构建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并非简单地像开设篮球、足球等一般体育课科目类课程, 而是将安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模拟等内容渗透、贯穿在各项体育教学中, 使体育教学有效锻炼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适应各种风险的自护自救能力。

6.2 课程实施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安全教育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安全知识教育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 是“知”的层面;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学习“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 是“会”的层面。当前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侧重了安全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安全技能的培养, 可以说是解决了“知”的问题, 而忽视了“会”的问题, 这显然是不够的。

总之, 安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 保护人类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新世纪、新的形势, 这种要求更加迫切。是否开展安全教育, 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否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 是衡量一个学生素质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此对纳入安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 旨在促使高校体育切实发挥更多的功能, 使高校体育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和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尚需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 培养人的身心素质的特色学科, 适宜作为培养学生安全能力的课程平台和载体。本研究对于安全教育融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 旨在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格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安全教育,高校体育,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2] 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完版) , 2003, 7 (4) :82~84.

[3] 陆宏彬.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探讨汇[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4, 4 (2) :60~63.

[4] 彭东芝.安全教育方法新论[J].电力安全技术, 2004, 6 (2) :20~22.

[5]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 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7.

[7]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8] 周军.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9] 张锐.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10] 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M].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2.

上一篇:ABBDCS系统远程监控的实现——产品精制系统远程监控的实现下一篇:浅谈营林技术中的创新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