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1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1:

中西方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家庭,家庭教育发挥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我们研究中西方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异同及启示,无疑将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发展,让家庭这一德育渠道发挥更关键、有效的作用。

一、我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在继承传统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传统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在内容上反映了儒家文化精神,注重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社会重于个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特征之二是形式简明、语言通俗,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把握;特征之三是以血亲伦常为基础,既有家规强制,也有亲情感化,强调忠君孝父,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

当代中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家长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孝悌”等思想观念,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到子女,使子女受到尊老爱幼等正面的道德教育。但其中“学而优则仕”、“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通常认为孩子的学习第一,其他次之,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只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缺少情感交流,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使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的同时,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孩子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其次,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导致孩子行为失矩,对孩子进行的社会责任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停留于表面。最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独生子女制度,所以所有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希望儿女成才,但是成才的标准和方式则通常由家长来规定,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幸福观、荣辱观以及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培养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才”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家长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给孩子,使孩子过分看重“道德权威”,而其自身的道德人格无法得到发展,道德自律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二、西方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西方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是英、美、德三国。

1.英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他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目前,英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在和睦的家庭中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服从社会公德和为大众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各个家庭之间的交往。每逢星期六下午,家庭与家庭之间习惯于互相拜访,通过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并对孩子的道德言行产生影响。在交往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人格得到了发展。教育方式既严谨又不乏活泼,注重“绅士风度”的培养,也就是文明礼貌的培养;父母在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惩罚,并对孩子进行别具特色的“生存教育”,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但又不乏风度教养的“社会人”。

2.美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父母在与孩子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要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奏响时,要把手按在胸口,心中默唱国歌。给孩子讲述本国的历史,教育孩子要爱国。父母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立能力的培养。美国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自由独立的人,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所做的事经常给予肯定,鼓励孩子去尝试、冒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他们向孩子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赚钱,如让几岁的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赚取自己的零花钱;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培养孩子的自立思想和自立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起居有序、彬彬有礼的文明习惯。

3.德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的德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20世纪前,一个听话、守纪律、讲规矩的孩子才是一个好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家长有权决定孩子的前途。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有了很大改变,从而促使德国的教育目标发生了相应变化。当代德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家长的主要职责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亲子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很少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生活模式生活。一方面,父母希望借此促使孩子形成独立的个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对孩子权利的尊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保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和保护别人的权利。他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既有独立个性又颇具道德风尚的人。

三、中西方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异同分析

(一)共性

1.都具有先入性。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先入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家庭中初次获得的思想和道德影响,将成为他们未来接受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入性这一点,各个国家是相同的,这也是其重要性的体现。

2.都具有可信性。不论中国还是西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血缘伦理关系基础之上的,父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形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即对父母的话比较相信,对父母的教育感到亲切,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的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等无形中都是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父母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感、仁爱之心等情感品质,发展孩子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3.都具有随机性。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遇事则行”、“遇事则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在某个地点教育孩子,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走在路上,看到国旗或是听到国歌时,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看电视节目时,可对孩子进行分辨是非的教育等。可以说,家庭教育无处不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可施展的教育空间更为广阔。

4.都具有针对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与学校教育相比,父母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情况能够全面地了解,而且孩子出于对父母的依恋和信赖,往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毫不掩饰地展露在父母面前,使父母对孩子有一个充分、真实的认识。只要孩子有一点小问题,父母就会注意到,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二)差异

1.方式不同。传统中国家庭实行的是家长本位的教育模式,其教育方式可用“压制、保守”来形容,父母有绝对的权力,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许”、“不行”;而西方家庭更多地注重引导、启发,说的更多的是“try”、“go”,鼓励孩子对周一围的事物作出独立的评判,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致力于增强孩子独立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能力。

2.内容不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或“大同”的观念,古圣先哲教导我们推己及人,注重培养人的群体意识和整体意识,强调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我国的家庭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听话”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很多中国家长都爱对孩子讲“不要搞‘特殊’”、“学学××孩子”之类的话;而西方家庭是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的进取心,关心“自我”、强调“实用”,认为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该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要,依靠个人的力量创造幸福,以个人利益为重。

3.氛围不同。中国自古以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就具有权威性,在家庭中父母的地位一般比孩子高,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要服从父母,家庭氛围比较严肃;西方家庭教育的氛围比较民主,尊重人格的自由发展,孩子可以自由地和父母交流各种思想,包括在中国家庭中比较难以启齿的性问题等,孩子还可以保持自己的“绝对隐私”,父母无权干涉。

四、几点启示

1.转变观念,营造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一个和谐的家庭应允许家长和孩子平等地争论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是关心和尊重,尽抚养、指导和教育的天职,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操。家长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同时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我训你忍,我打你挨”的、以规范约束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代之以开放式的教育,指导孩子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能力。

2.重视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增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发挥其强大的内源力量,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中华美德就应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先进模式。一是提倡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志趣、意愿、个性与正当对外交往的权利;二是建立起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如子女有被抚养成人的权利,也有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义务。贯通古今,中西结合,构建适合我国文化和社会特色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3.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学校可辅助开展“亲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习惯。家长应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将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树一榜样,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孩子对社会现象作出独立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亲职教育”指协助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职责,提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及正确的教育态度,以使其扮演称职父母的教育过程。简言之,就是教人如何成功地为人父母的教育。“亲职教育”是学校应积极介入并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学校要帮助父母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意识与行为水平;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了解;提高家长对目前家庭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认识;对家长进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调适等方面的辅导,以有效避免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误,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研究、实施德育工作的可喜局面。

(责任编辑 邓蕙)

作者:宋晋玲 廉永杰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家庭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学校

作者:赵忠心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城市空巢家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数学教师

教育的魅力在于它是和可爱的孩子们心与心的交互,让人时刻能享受到那一份纯真的美好!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乐趣比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更重要。

作为教师一定要热爱读书,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

自身素养的锤炼决定了你会带给学生怎样的影响,“身教”很多时候比“言传”更有效。

吴春燕老师于199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同年分配至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任教至今。吴老师在工作中始终把“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情境教学法,课堂上注重创设激励性、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情境,立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以学促教。

吴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年,年级教导主任五年。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尊重、理解、信任”的工作原则,注重和学生在思想上交流,感情上沟通,注意调动班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间形成了和谐的教育氛围,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信任。2013年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她是和平区领军人才培养人,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和平区学科首席教师、和平区先进个人标兵、和平区第三批骨干教师标兵、和平区师德先进个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被区政府命名为“和平区第四届技术创新明星个人——教学标兵”。

(本刊记者韩大勇,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党总支书记齐重 )

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线主要工作者,在面对空巢家庭学生越来越多的情况时,如何有针对性且更有效地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面对空巢家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班主任在教育上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用心关爱,理解信任,正确引导,严格要求。

一、用真挚的爱搭建起师生情感和谐的平台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当学生在家庭中不能得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更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因此,对这些学生,教师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发动全体学生帮助和关心他们,让他们结成学习对子,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为了能及时地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孤独、融入集体,我在班集体组建之初,就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让他们自己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优点,随时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点滴感受,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我也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地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平等和真诚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有被重视和被关爱的感觉,用真挚的爱搭建起师生间和谐交流的平台。

正是在师生情、生生情的双重呵护下,空巢家庭学生不再孤独消沉,而是敞开心扉,努力地学习,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

二、用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走出自卑

空巢家庭学生都有自卑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信任,作为班主任更要充分地运用这一点,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发挥优势,让他们感受成功。

班内有一个女孩子,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用自己有限的薪水抚养她,家庭生活十分艰苦,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在各个方面她都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她不再愿意和同学在一起,因为越来越缺少交流,造成了她胆小怯懦的性格,这些反映到学习上,她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敢提问,所以成绩十分不理想,这就更让她觉得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渐渐地,她开始远离集体。我在接班初期,和她谈了几次话,多次鼓励她,还将她的同桌换成班里一个开朗热情的女孩,希望能够带动她,然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收效不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她的《成长记录》上看到一幅画技超群的动漫人物画,向她询问得知是她照着同学的动漫书自己画的,我想我应该是找到了帮助她的切入点。

很快,我在班里宣布将她任命为宣传干事,负责策划班内板报和墙报,并要求班内的宣传委员给予配合。听到这个决定,她和同学们一样充满了疑惑。下课后,她急急忙忙地找到我低着头说,她能力不行,做不好这个工作。我并没有对她解释什么,只是打开她的成长记录,指着那幅画,对她认真而诚恳地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得非常出色!”她抬起头,看着我,虽然仍旧不很自信,但是那眼中分明已经多了些希望。

在随后的一周中,她每天都很忙碌,下课和午休时,都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黑板上、墙报纸上写着、画着。在周末的时候,她还把即将完成的板报纸拿回家里用心地充实细化。终于,周一早晨,每个进入我们班的同学都看到了贴在墙上的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墙报,大家都由衷地对她给予赞美。我也在当天的班会上表扬了她,并且让她到前面来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同学们更是热烈鼓掌祝贺。这时候,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重新闪亮起来,那久违的开心的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三、用正确的引导去摆正学生心中的道德情感天平

作为班主任,如果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道德情感教育,是无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的。空巢家庭学生由于一直所处的环境,经历了太多的忽略、抛弃,缺少爱的情感沐浴,他们在道德情感天平上往往是失衡的,更多的是冷漠,没有责任感,甚至于怨恨、仇视。所以如果想真正有效地做好空巢家庭学生的教育,就必须利用一切契机,正确引导,让他们去感受爱,感受责任,教他们去爱和感恩,摆正他们小小心灵中的情感天平。

为此,我策划召开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开展之前,我给全班学生留了一个作业,利用“五一”三天的假期,在家里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亲为你、为家庭所做的各种事情,体会家长对孩子的爱与付出,然后用心给父母写一封信,内容不限,但是要写出最想和父母说的话。假期回来,学生们的信都交了上来,我在认真阅读之后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篇,安排作者在班会时发言。那几个学生有的家庭生活很艰苦,没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因此埋怨父母,而是看到了家长的辛苦,懂事地分担着家庭的负担;有的学生在父母的宠爱下生活,却不知道感恩,在家里任性,一次次让家长为自己操心。家长们也纷纷上来发言,诉说着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诉说着听到孩子们心声的感动,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流下了眼泪,班会的作用得以彰显。

四、用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诚然,空巢家庭学生是最需要教师用爱去感染关心他们的,但是关爱不等于放任,这些学生在自身的行为规范上大多有问题,在思想上也多有偏差,而且往往自我约束能力很差,这些都将制约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让教师的教育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仅仅是给予空巢家庭学生以无限的关爱,而放松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引导和规范,那么就很难让他们真正走出空巢家庭的不利影响、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信任、关心爱护空巢家庭学生的同时,严格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他们的言行,摆正他们的思想,必要的时候,要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平等,让他们向往美好、严谨、积极、健康的思想境界,并要求他们主动去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全面人才。

成长阶段的学生是最具可塑性的,只要教师用心关爱,严格要求,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空间。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加势必将引发更多的教育课题,对于城市空巢家庭学生的研究应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这里,我仅仅是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出来,希望能对这个课题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城市空巢家庭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地思考、总结、实践的过程。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空巢家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推荐的书

《教师的20项修炼》,郭元祥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林华民著,朝华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春燕

上一篇:家园共育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绩效工资薪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