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2024-04-26

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共6篇)

篇1: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关系亿万家庭实际利益的民心工程。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来,众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要求,他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相对而言,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许多人认为,只要孩子能考上一所令人羡慕的名牌大学,那人生的道路必将铺满了鲜花,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崇尚民主、平等、自由,乐于奉献,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由于受社会上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当前未成年人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为:公德心的普遍缺乏;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等。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全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有才无德,行不远。”这是古人对于道德重要性认识的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是儿童时期形成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教育摇篮。作为肩负孩子第一任教师和终生教师的父母,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有关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研究教育的内容,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几种误区

1、过分溺爱型。孩子是家庭的“

小太阳”,在当今6 1模式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面对着这么一个孩子,连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讲,哪里还谈得上教训?于是便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日复一日,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

2、只重学习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过高的期望,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也作为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来的孩子,成绩突出的,许多孩子便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

3、放任自流型。父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任孩子自由发展,缺少约束。由于放松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孩子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长大后纪律涣散,缺少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内容

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未成年人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长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家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恩教育

感恩,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品德,是一切爱和善的基础。在我国目前大量独生子女存在的当代,感恩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孩子只知道无限地索取父母的爱,却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父母,这不能不令天下的父母悲哀。更有甚者,长大后虐待父母的不乏其人。感恩是需要学习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别人为你所有的付出,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都需要回报。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父母,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并学会表达爱的情感。我们要反复告诉孩子,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也要求他同样的爱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这样的人也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师长。

2、荣辱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非常丰富,这其实也是一项很好的家庭德育内容。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正面宣传荣、善、美、好,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面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有所不为。

3、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大话、空话,想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就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家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4、劳动教育

要向孩子灌输“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不断的锻炼中,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家庭责任感,有条件的,在假期里也可感受打工挣钱的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知道珍惜,学会珍惜,知道许多东西的来之不易,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5、良好的人格教育,包括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合作、谦虚、毅力等教育。良好的人格,就是美德,它们必将受益于孩子的终身。

三、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1、以身作则,身教言行

俗话说:"近朱者

篇2: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初中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小朋友健康生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新时期初中生家庭教育六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一、思想引导法。

初中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同学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幼稚,他们精力充分、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小朋友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小朋友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小朋友灌输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叫响“同学不学习不算尽责任,学习学不好,不算好同学”的口号。引导教育不可一味关在家中讲道理。要善于搞好“结合”、“渗透”,把家庭引导结合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针对小朋友的学习任务、实际思想、生理健康等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做工作。

二、目标鼓励法。

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协助小朋友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小朋友不时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大量事实证明,印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长要根据小朋友思想素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教育实践证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小朋友制定的目标,既要坚持高规范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时“添油”、鼓励,使小朋友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小朋友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果―览表,利用《学校和家长联系本》,将小朋友每次考试、检验成果,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小朋友、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家长要和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协助。

三、形象感召法。

很多小朋友品学兼优、老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小朋友健康生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时提高自身素质,为小朋友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小朋友来。

四、谈心疏导法。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要针对小朋友在不同时机、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和时进行谈心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小朋友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小朋友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和时疏导小朋友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协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发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协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果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协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协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小朋友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小朋友“怎样做”,而且要让小朋友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小朋友,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所,这样才干起到更好效果。

五、奖惩激励法。

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运用奖励、批评手段,也是调动同学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为辅。如:小朋友考试成果突出,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家长可口头褒扬,还可以向亲友通报,扩大赞扬范围,也可以优先购买学习用品、日用品,还可以逛公园、打游戏机(家用)、看电影等。对学习不认真,考试成果较差时,要严厉批评,该处分的一定处分。使小朋友始终都有一种学习压力,切实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好一个样”的现象,发明好学上进的光荣风尚。

六、生活调节法。

篇3: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关键词:榜样,榜样教育,原则,对策

“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讼”, 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就懂得运用榜样示范的作用, 历史上榜样示范、典型人物一直被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而被广泛运用。我们党更是一直十分重视榜样教育, 新中国成立、建设和发展各个时期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榜样示范法正是运用模范和典型的思想行为,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受教育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大学生作为一个素质较高社会群体, 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对我国的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 以至于对未来国家发展状况产生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 运用榜样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行为示范与思想激励方面有重大的影响。受教育者选择学习、模仿的内容“聚集”在榜样人物的人格特征、励志精神上。这是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经过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心理认同之后有选择地学习、模仿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借助榜样的力量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应该将榜样的行为示范价值和思想激励价值统一起来, 这样榜样所传递的才是完满的价值形象, 榜样教育的效果才能更有效。然而在今天的大学生的榜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在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榜样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1、榜样目标选择的切合度不高

在学校所进行的榜样教育中, 所树立的榜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道德的认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是一些政治力量的影响等。然而在这些影响因素中, 社会的道德认同, 往往会成为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的主要标准, 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呈现给学生。这是一种通过外在的榜样形象的呈现和教育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产生内在的变化。这一教育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的, 但是这种形式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认同与需求与否。我们也看到近些年来榜样教育已注意尽量贴近生活, 但在榜样的选择上, 还是大多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 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 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 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的形象为主, 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 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这些就是将榜样行为目标定的太高则会丧失激励力量, 这就是为何“高大全”的榜样少有人问津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榜样目标的选择就不切合学生的需要, 使得学生感觉被动, 并产生距离感, 这样就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2、榜样教育手段的深入不够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包括以课堂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 一些关于榜样教育的文体活动的开展等, 可以说也收到了一些预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 对榜样事迹与精神的内涵挖掘仍然不足, 很多榜样教育停留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对于有些榜样学习的社会道德实践, 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去大扫除、去慰问孤寡老人等。例如每年的3月5日的雷锋日, 那一天或那一个月我国上上下下学雷锋的活动办得轰轰烈烈, 但是过了那天、那个月, 这种能被人们内化的精神, 似乎成效有很大弱化。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 学习榜样活动可能就已经结束。这样流于形式的活动就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榜样教育的形式化过重

现在榜样教育趋于形式化过重的内在原因之一就是榜样教育一些于功利化地趋向。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上的实用主义的思潮, 以及榜样教育的某些激励措施运用不当, 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学校的施行者是想通过各式各样的榜样教育形式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因为有些榜样教育有的是上级号召而举办的活动, 为了在应付检查把某些榜样教育的活动做得很大但只是流于形式的完成任务, 学生真正学习榜样的效果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查、反馈和分析。即使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 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 这样简单的量化评判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 因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不仅仅凭一两件小事而能定性的。另一方面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 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 在我国现行的大学学分制的考核体系下也不乏某些学生为了学分而虚假作态的现象, 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

二、选择实施榜样教育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榜样目标的树立一定要真实性, 不可以任意捏造, 如果在选择榜样时失去了真实感, 则让学生失去学习榜样的重要内在动力的认同感, 得不到学习者的认同感, 那么也就很难竖立榜样的教育作用, 也就失去了教育引导的作用。例如雷锋同志的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到, 他所做的事很多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就是他的坚持, 认真的态度, 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感动了全国上下。

2、贴近性原则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 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因此, 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榜样目标时, 应该注意选择切实可行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 不能一味追求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全的典型。让普通人有一种无法达到而不愿去学习的遥不可及之感。在大学的榜样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发现身边的优秀人物, 积极发挥校园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榜样的示范效应, 加强诚信、勤劳、节约、刻苦钻研等的教育,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侧重于宣传那种“平凡中的伟大”的感人力量。树立“平民英雄、草根英雄”可以拉近人们对于学习榜样的亲近感, 认为他们能做到的, 我们也能做到, 这些榜样也是凡人, 不是不可模仿的神话式的人物。

3、广泛性原则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 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 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也趋向于多元化, 在榜样教育中也表现出对于榜样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评价和需求面前, 单一模式的榜样很难引起社会大众预期的心理共鸣。所以要坚持教育的广泛性, 挖掘身边各式各样的榜样形象, 可以让人们认识到, 一个送水工人, 长久的坚持每送一桶水捐出两分钱是榜样, 一个大企业家捐出千百万也是榜样, 只要在各自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出有益于他人, 有益于人民的人, 都可以发掘出他们身上深层次的榜样影响作用。

4、持续性原则

当前, 大学生榜样宣传经常缺乏连续性、持久性, 而榜样教育的活动似乎多是应景式宣传活动。榜样教育还未对受教育者形成教育和影响的时候, 活动就可能戛然而止, 这种付于形式的活动, 既没产生什么深刻的影响, 而且又浪费了许多资源。在信息传播非常发达的今天对于榜样的宣传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化手段,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榜样。我们可以用校园网, 建立专门的平台, 将校园中涌现的优秀人物要及时大力宣传, 使榜样教育成为大学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风尚, 这样既可以达到持续性原则更可激发更多的典型会被挖掘出来。

三、对榜样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榜样形象的被认同性

榜样教育是一种通过外部所呈现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实现对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唤醒、调整、矫正的教育方法, 我国学校德育榜样的确立标准似乎符合这一教育原理。应用哲学的观点事物的发展一定有其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而外因又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是道德形成的内因, 学生只有将道德内化后付诸道德行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对榜样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外在激励的呈现方式的认同和内在选择, 才有可能达成其学生个体的道德素养的提升。因此, 从学生主体出发, 了解其真正内在所需, 征求学生的意见, 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 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这一方式的自主选择和确定的榜样, 更体现出了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榜样的认同, 更有助于对榜样的学习效果。

2、榜样形象选择的多样化

榜样形象对于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群体应该怎样选择呢?首先, 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体系下, 学生会不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 要求榜样形象的构建要立体性和多样性。其次, 学生个体的认同和接受榜样影响也因人而异, 它会受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生活境遇等影响, 因此针对学生群体的这些特征就要求榜样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与之相适应。再次,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 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对于榜样也会随着成长的变化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在同一阶段中的不同个体, 由于身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等, 对榜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默认和行为体现, 这也需要榜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因此, 在选择榜样形象时, 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从“由内到外”的逻辑出发, 从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榜样, 做到多样性。

3、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榜样教育

对榜样进行内涵挖掘, 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感人事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学习榜样的行动中达到心理的认同才能达到与外在行为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榜样学习才能达到真正具有教育性的目的, 才会真正地锻炼学生, 从而使他们道德品质更进一步。因此, 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在行动中自我体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教育载体, 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 就是要看从这些活动的践行中学生是否有内心的认同, 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 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应景性的。若是表面化的行为跟从, 必将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 榜样教育的开展, 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 将教育形式与内容丰富化和实质化, 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 让学生主体竖立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 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在践行中有所感悟, 这样的榜样教育才能突显出积极的教育意义。

4、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 而榜样行为就可视为一种强化因素。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即功利主义与崇高性。在进行榜样教育时, 一定要把握和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 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 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因此, 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 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 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 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积极地引导, 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榜样学习时出现的虚假表现, 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 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甚至虚假认同。让榜样教育中的激励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用。

四、探索建立榜样学习的持久性

1、建设榜样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榜样教育实践基地, 探索学生接受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任何一个榜样典型的产生, 都有其个人的努力, 但同时也离不开他所在集体的支持和承载。学校有时在把榜样人物请进校园的同时, 也应该走出去, 关注榜样人物所在的群体, 建立榜样教育实践基地, 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到榜样人物工作、生活中去, 直接了解、学习和模仿榜样行为, 产生最直接的榜样教育效果, 从实践中吸纳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价值认同。这样更能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参与度与自主性, 促进对榜样学习与地动力与热情。

2、开展与榜样教育有关的活动

开展与榜样教育有关的活动, 以系列活动为依托提高榜样的影响, 延长榜样宣传的学习周期, 从而增强榜样教育的持久性和渗透性。例如举办榜样事迹报告会以及开展榜样人物事迹宣传图片展等活动宣传榜样形象, 通过开展以榜样学习为主题的学习研讨会等, 提高榜样影响。在榜样教育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 也要不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方法, 使榜样教育更为大学生所接受, 作到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

3、选择学生身边的榜样

选择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教育, 可使榜样的形象具有真实性, 可接近性, 更能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心理需求, 这是人们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动力推动着学生去观察、比照、学习榜样, 由此形成一种积极的榜样学习的氛围。因此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去发掘、培养和选择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 激发并组织学生向自己身边的榜样学习。这样的榜样学习更具有现实性和可对比性, 更能促进实行榜样教育的良好环境的提升。

4、运用网络媒介宣传

通过网络媒介宣传可以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把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事迹, 运用网络平台将摄制成DV的形式加以宣传, 网络的普及率在高校已经是百分之百了, 这种方式的传播可以说在学生中是大众式的传播模式, 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使其潜移默化地促使思想认识的提高, 激励学生效仿榜样行为, 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

榜样的影响力是强大的, 因此榜样的教育作用的构建还要在榜样学习的过程不断的发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成云雷.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 (5) .

[2]李文彬.榜样教育与青少年个性发展[J].青年探索, 2000 (1) .

[3]侯培玲.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的榜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9) .

[4]羊许益.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 2010.

[5]何其二.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报, 2011 (1) .

篇4: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内心,做孩子的父母,更要做好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孩子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家庭给他的,家庭直接造成了一个孩子今后的发展。而现在的社会往往注重学校的责任,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家长道德观念、责任观念越来越淡薄,比如一些家长随意的离婚,给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因此,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非常重要。

有了一个好氛围的家庭环境还要有一个很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这些只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并不是有了这样的条件就能够满足了。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许许多的措施和方法。教育不同类型的孩子要适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针对孩子的特点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归纳了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类型一:爱玩、爱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的孩子

这类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管教适度,适当放手,管教太严,往往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且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和他交朋友等方式,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如我们班的郑思雨同学,刚上初中时就这样,他妈妈找到我,我们一起针对他的特点研究对策,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开学一个来月他变化非常大,由原来的不爱学习,不听话变得现在学习勤奋,非常懂事,班级的事情也积极主动的承担。

类型二,追求享受,讲吃穿,好与别人攀比,乱花钱。

针对这类孩子,我建议应该采取这样的方法。首先,家长把父母每月的收入情况和规划、支出计划情况告诉孩子。同时,也让孩子适当的作一天爸爸或妈妈,可以利用双休日,让孩子管一天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包括买菜做饭。让他体验一下家庭成员的责任。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适当的给他讲一讲名人伟人艰苦朴素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钱,让他计划去花等等。

类型三,不尊重长辈,不听长辈话

对于这类孩子,首先做父母的要让他理解长辈的苦心,千万不要大道理讲起没完,可以举实例。沟通时要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让他接受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受到教育,同时,也让他表述自己的想法,说出原因和理由,哪怕错误的不真实的,然后再一起疏导,千万别指望一两次就能达到目的。要耐心,要学会等待,要给孩子改正的时间。

类型四,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这类孩了学习被动,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对于这类孩子首先应以平时家务事开始训练,让孩子给父母盛饭、打扫卫生、洗碗等,再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再就是从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类型五,做事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孩子

对于这类孩子可以从做算术题训练准确度或者让孩子记电话号码等方法,改掉做事马虎的习惯,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让他认真听并且看着你的眼睛。

篇5: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中学邱员太

摘要:农村中学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有增长的趋势,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矛盾。因此,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为此,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积极应对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我认为,如果不及时妥善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经过这几年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很可能功亏一篑。在这诸多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于2011年3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获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以罗湖镇初级中学为中心,辐射了临川区部分乡镇的12所初级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我设计的《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1.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2.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3.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

4.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5.对学校情况的问卷调查。共有12个乡镇初级中学的16个班级的1031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994份;220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96份;386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356份;12位校长填写了表5,全部收回有效;24位班主任提供了24个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76人,家长28人,教师46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仅占2.3%,这些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高中毕业的占9.6%,初中毕业的也仅占32.7%,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了55.4%。究其原因,相当多数家长自己的读书时代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国家刚刚拨乱反正,也没有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毕业的人数也很少。即使那些初中毕业的家长,在那个年代里学到的东西也很少,何况,“知识老化”的速度又是那样的快。这组数据向我们显示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调查中的另一个

数据向我们显示:83.4%的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一句话:考上大学。其余的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家庭教育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只一味地关心子女的考试分数,对其它问题一律不闻不问,把其余的事情全部推给学校;二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除了给钱让孩子吃饱喝足外,其余全部听其自便,只为混完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值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注意。

2.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39.31%,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34.39%,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3个百分点。另外,我在一所中学的调查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个学校某年级按成绩编成两种类型的班级,结果成绩较好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8.4%,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24.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因此,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不尽完全合理的物质供给,反而促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放松,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也赚到了一些钱,自己手头比较宽松,因此,给孩子的钱也相对较多,以为让孩子吃好些也是应该的。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花光了零花钱,连每个星期的伙食费也花光了,过年的时候父母回来傻了眼,仅伙食费就又欠了一千多元。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老师告诉我们:游戏厅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由于迷恋游戏,导致了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老师稍微要求严一些,他就背着书包回家,为了不出安全事故,老师只能听之任之。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捧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许有些人会责怪老师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凭良心说,有多少小孩子能经得起游戏的诱惑,而愿意过上清苦的学习生活呢?很多时候,有些人总在责怪老师没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可是,当老师的教育在某些人身上不奏效时,老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更何况现在的老师最害怕的是出安全事故,因此,老师们有时只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学习的的确确是一件苦差事呢?一位伟人的话似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3.隔代管理产生诸多矛盾

在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这一部分学生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高达94.6%。在农村,有两句俗语值得人们深思:一是孙子孙,隔了村,这是对爷爷奶奶们说的。意思是,孙子和自己隔了一代,自己的孩子早已成人,现在自己一大把年纪了,也该享享清福了,因此,能放就放,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卖力地管教孙子的。一是蠢鸭子,带鸡仔;蠢外婆,带外甥,这是对外公外婆们说的。意思是,外甥虽然是自己的亲人,却不是同一宗族的血脉,因此,只要管管外甥的衣食住行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完全可以不管。而孙子或外甥们则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替父母暂行管理,完全没有必要像父母那样严格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矛盾:

①监护难,一味溺爱。有74.8%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自己十分疼爱,关系容易处理。究其原因,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孙子或外甥都有一种特别的宠爱,因为他们认为,钱是他们的父母赚来的,自己只要管好吃住

就行,因此只是一味地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偶尔孙子孙女或外甥的父母打来电话询问,又怕他们在外面分心,结果即便有事,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番。这样一种不很负责任的爱,其实是一种溺爱。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学校的一位初三学生,由于爷爷奶奶只生了他爸爸这一个独苗,现在他爸爸又只生了他这一个男孩,因此,爷爷奶奶对孙子是百般宠爱。虽然学生的爸妈反复交代少给钱孙子花,可爷爷奶奶却瞒着孩子的父母每月多给孙子三四十元。孙子为了要钱,用爷爷的话来说,他对爷爷奶奶特亲,叫得爷爷奶奶骨头都酥了,以致爷爷奶奶发现孙子经常进游戏厅都不会批评,甚至站在孙子旁边看着他玩游戏,还一个劲地夸孙子聪明。结果是谁都拿他没办法,老师随便多说两句,他就背着书包回家,尔后是爷爷奶奶又牵着孙子来求情,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谁能剥夺?现在很多学校面对这种情况都是束手无策。

②沟通难,一味责骂。有25.2%的学生认为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紧张,难以沟通。究其原因,这一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自己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看到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中却不知道什么叫幸福,花钱大手大脚,很是看不惯,就经常唠叨个不完。而孩子的心理却在想:我用的是爸爸妈妈的钱,要你管干什么?这样,两代人各有各的想法,从而造成了两代人在思想上无法沟通。思想上的无法沟通又导致了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方法的简单,态度的粗暴,方式的过激,以致非法打骂。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有一个星期天在游戏厅玩到下午3点多钟还没有回家吃午饭,爷爷奶奶不见孙子,急得团团转,找到游戏厅发现孙子居然在这里,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棍子就要打人,谁知一棍子没打过去,孙子负气离家而逃。后来在学校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人。从此,爷爷奶奶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只管孙子的吃住,其余的什么事都撒手不管。

4.少数家庭只单独留下子女在家

在调查中,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极少数家长只留下子女一人在家,父母双方都外出,也没有委托任何人照顾,这种情况虽然只占2.4%,但情况却十分危险。我认为这种情况至少有两个无保障:生活无保障,安全无保障。

在老师们给我们提供的材料中,某校张某同学的情况最有代表性。该同学今年14岁,爷爷奶奶早已过世,外公外婆又在较远的外地,加上该同学的脾气又有点特殊,亲朋好友家他都不去。无奈之下父母让他一个人在家。学校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还是这位班主任家访时才发现的。我们与这位同学座谈时他告诉我们,星期一至星期五他住在学校附近的私人家中,星期五至星期日在家,为了不让自己太寂寞,他每个双休日都会邀请两至三位同学来家陪着吃住。使用液化气和高压锅等工具做饭,而这些工具使用时大人都必须十分小心,这位同学的家长却随意让几个小孩使用,安全实在令人担心。我问这位同学,万一碰到意外情况怎么办呢?他说,不知道。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矛盾,我认为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积极稳妥地巩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根据我们的思考,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要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将是人生的一大缺失。我们呼吁,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能进

入的地方,坚决不允许他们进入。就在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2010年11月23日《临川晚报》发表了一篇记者在一个县城的调查,文章说在网吧、游戏厅《未成年人唱主角》。县城尚且如此,农村更是这样。在我的调查中,有54%的学生认为,双休日最好的去处是网吧和游戏厅。在我与学生、家长、老师的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学生产生厌学的注要原因是迷恋网吧与游戏而不能自拔。很多老师坦言:老师辛辛苦苦花了一个星期做好了某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可是游戏厅或网吧老板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又把他拉了回去。很多老师和家长对网吧和游戏深恶痛疾,可是又无可奈何,他们强烈呼吁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要一管到底,不要紧一阵松一阵,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

我认为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因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因此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即使城里能够容纳他们的子女入学,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跟在父母的身边。而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足够使用的教学设施,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善于管理学生的优势,因此,开发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农村初中可以做如下工作:

①开设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5

6.7%家长认为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一辈更是有86.4%选择了这一答案。其实这一做法在很多高级中学早已开展,我们认为在农村中学这样做也是完全可行的。

②丰富双休日学校文化生活。很多农村初中双休日校门永远是紧闭的,这主要的原因是都不愿承担安全责任,现在老师不论想干什么,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因为谁都负不了安全责任。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老师最头痛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读万卷书,却无法让学生行万里路。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敢带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郊游呢?不是老师在偷懒,而是无法负起安全的责任。很多学校想在双休日开展一些活动,可是又为安全问题而苦恼。我们可以想象,农村除了学校还有哪里可以找到学习娱乐的场所呢?因此,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③让学校教师做代理家长。在我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了一份材料,介绍了湖北竹山县实施亲情关爱留守学生工程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在我们与部分家长的电话交流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双休日如果能把孩子委托给老师管理,肯定是他们最为放心的。他们并不是想让老师给他们补课,而是希望能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因为,老师在这方面更有管理的经验。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不是与素质教育唱反调吗?天天让学生围着老师转,他们那里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这是在农村,有3

9.31%的家长不在子女的身边,又有55.4%的家长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村,你叫他怎样去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④对“留守”学生进行特别管理。在学校,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登记,定期对他们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父母也要进行登记,定期向他们汇报子女在校的情况。双休日,老师和“留守”孩子共同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当中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父母般的温暖,没有寂寞,没有烦恼。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改革,不可是一句空话,也不可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话。全国960万平方公里,每一处都有其特殊性,只有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为此,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①农村与城市教育改革不能一刀切。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城市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不在子女身边的人更少,家庭中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步入信息时代之后,城市家庭电脑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可是在农村的孩子,多数只是在电视中见过或听他人说过,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电脑大多数人没有摸过,玩过的除了游戏机还是游戏机。加上大量的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爷爷奶奶这一辈的文化水平更低。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在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特殊性。

②尽快在农村初中建设公寓,实行住校制。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房东只问经济效益而很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也使很多学生走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加上我们上面提到的学校双休日文化生活不丰富,学生也只能在游戏厅或网吧找到一点快活。

③允许农村初中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经常进游戏厅的学生中,有76%的学生回答进游戏厅的原因是在“放学后无事可做,老师也管不了”的情况下才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去的。有些人总在可怜这些学生,以为在校时间太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殊不知,他们出了校门之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发展特长,在健康成长,而是去了更加不该去的地方。在调查中,很多家长说出了他们的心理话:“我们在城里打工,看到很多家长都在请家教。本来,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比我们高得多,却还在花钱请家教。我们农村的孩子,家中除了一台电视机,就什么也没有了。可是电视里除了武打与爱情,还余下多少适合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呢?所以,适当延长农村中学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认为,这确实是农村中学的实际。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以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报纸上不是经常报道很多城里的学校都在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吗?是的,这也是事实,但这可能适合城里,却不适合农村。

篇6: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调研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课题组 戴直楷

【摘要】在知识狂轰乱炸、信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日渐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尤其是经济相对匮乏的农村区域,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外出打工人员不仅很多,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留守儿童、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矛盾,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家庭教育,也对新时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调查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当下,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及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给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给教育者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带来无尽的困惑。为真正落实教育的本质内涵,重庆教育评估院组织开展“新时期中小学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研究”,以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城乡统筹”及教育均衡发展。我校结合实际,选择并开展“新时期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课题组于2016年5-6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相关调查,获得大量真实数据,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现实而有价值的事实依据。

一、调查概况简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方法。调查对象为本校高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学校教师及有关班主任,辐射了本县部分乡镇的多所农村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课题组设计的《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

一是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二是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三是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四是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五是对相关班主任的问卷调查。共有16个乡镇6个学校的58个班级的546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540份;138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32份;125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122份;25位班主任提供了38份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23人,家长20人,教师32人。

二.调查实践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课题组讨论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村中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仅占7%,这些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高中毕业的占11%,初中毕业的也仅占28%,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了54%。究其原因,大多数家长自己读书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国家刚刚拨乱反正,初中毕业的人数也很少。即使是初中毕业的家长,有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影响,学到的知识很有限,加之“知识老化”的速度又相当快。调查数据显示:当下,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90%的家长关心学生的成绩,但在学生的习惯和为人上不够重视。只知道要求学生做作业,甚至只要做作业,什么事都不让做,却以自己读书少不能辅导为由,不关心学生做作业的质量和数量,更不去思考学生怎么做作业。个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至于如何学习、如何表现及行为习惯等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若几次过问学生得分数较低,则心灰意冷,不管不问了。除了给钱孩子吃饱穿暖,其他全部听其自便,混完法定九年义务教育了事,高中拿个毕业证了事。若是听说有关惠民政策,则多方打听,自己孩子有不有,若没有,则务必弄过明白。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为新时期的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教育者深深的思考。

2.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父母爱的教育缺失。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有些父母在孩子满月就离开,让孩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应大打折扣,不免在后天的生长环境中,出现习惯、个性及性格的偏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53.7%,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8.3%,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本来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无形就削弱了其家庭教育,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本次调查还发现: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9个百分点,起点都不重视,何来美好的终点收获!另外,在本校九年级x班,初一进校获得奖学金的人数占了整个年级12个班的1/8,初二则只有1/12。调查发现:成绩较好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7.7%,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所以,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吃的穿的及不尽合理的物质竭力满足,助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松懈,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调查还发现一种现象:不少家长以没时间、怕打扰老师、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好意思等多种理由,不与老师沟通。现在因多种原因,家庭走访的教育方式已趋于绝迹,老师与家长主要靠电话沟通,很多学生向老师报告家长电话不真实或家长换电话特别频繁,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受阻,家长不便与老师通电话沟通,学生处于管理的真空,严重制约着学生获得真正的教育。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高一某班学生黄X,家庭条件不好,还是当地的建卡贫困户,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自己少吃少用,满足孩子在学校所需。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经常骗取零花钱,学校补助的四千多元扶贫款,因迷恋上网,三个晚上就花光了。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经调查:网上虚拟游戏赚钱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老师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奉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只能在电话中痛骂一顿。也许有些人或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试想我们现在的成人有多少经得起游戏的诱惑,网上赚钱、发红包等等,更何况无人监管的学生呢?说实在的,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在某些学生身上不奏效时,教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安全第一”啊!父母爱的教育是子女灵魂腐化的催化剂,是人生后天个性、性格及习惯养成的营养品。

3.隔代管理矛盾重重,家庭教育千疮百孔

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在父母都外出务工的这部分学生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高达47.7%。很大一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在心中存在一种顾虑:与孙子或外甥间又隔了一代人,对他们严格了,担心把他们得罪,与他们不好相处,子女把他们的孩子托付给自己,总得要给他们一个交代。加之社会很多不良现象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及孩子好奇心的驱使,任由孩子我行我素,还有不少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孩子严厉后,他们背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向父母告状,所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也就体现出能放则放,没必要卖力去管教,今后也不会想到她们的福分,只要他们吃饱穿暖,有时还帮助孩子们包庇错误,放纵了家庭中对孩子们的有效教育。有些家长也希望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在场镇或城市租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带孩子读书,90%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因文化水平和教育顾虑,仅表现为放学时间要到了,要为孩子做饭或到校门口去接孩子,至于孩子的学习、为人或生活习惯等一概不关心,甚至还有少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本就有打牌的习惯,把学生送到学校里去了,自己就进茶馆娱乐去了,严重贻误了学生的教育。因此隔代教育矛盾重重,一是隔代管理监护难,过于偏重溺爱;二是隔代管理沟通难,零碎说教让孩子烦;三是教育顾虑,由孩子任性发展。仅有3.2%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关系自己的学习、知道自己的行为,能与他们和谐相处。

4.孩子教育的理解偏差,潜移默化的挫伤孩子的心灵近来不少家长观念正在不断转变,要给自己子女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双方抽出一人,在场镇或城市租屋带孩子读书。殊不知到了场镇或城市,成天就给孩子煮点饭,总感觉无所事事而无聊,总想找点事做,到超市、企业或私人摊点打工,但是拿了别人的薪水,就得为别人做事,有时时间抽不过来,就只得给孩子钱让他自己买吃的;还有些带孩子的家长,闲着无所事事,又不想打工,有打牌的习惯。孩子到学校了,自己就到茶馆赚“小快”去了,有时孩子放学回家,饭没做,给点钱让孩子买了吃后,做作业,自己仍然打牌。这些现象满以为让孩子到了场镇或城市,到了相对繁华的地方,学生就能成绩好起来,自己从来不到学校与老师沟通,学生放学后,家长还在上班或娱乐,学生是在学习还是上网,无从知晓。孩子教育理解上的偏差,潜移默化的挫伤了学生的心灵,特别值得家长们深思。

5.少数家庭过于信任孩子,单独留下子女在家,缺乏基本的家庭监督和引导。

调查发现:有些家长认为,学生现在进了中学,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觉性了,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学生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周末要么自己独自一人在家,要么在其亲戚家中去。这种情况在某校初二年级达到6.2%,十分危险,尤其是那种父母离异,判给男方由女方代养的学生,特别棘手,学生无生活保障,无安全保障。如某校初二年级10班的李某某、王某某、沈某某、熊某某,初二9班的陶某某就是这种情况,在老师提供的材料和与学生的座谈中得知,周一至周五他们住在学校,周五下午至周日要么在自己家中,要么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家中去,但多数是独自一人在家中,也很少去亲戚家中,也有父母与亲戚家关系不是很好,所以不去的。这些学生小学时,因年龄小,无自理能力,至少委托某人照管,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进中学后无人监管,成绩由原来的全年级前50多名下降到全年级300名左右,问题十分严重。问及他们平时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时,就是通过手机通话,父母告诉他们:“我们在外打工挣钱,就是为你们,你们要听话,要好好学习。”孩子都是以“我知道”、“我晓得”回答他们。试想13、14岁的孩子能有如此强的自控能力吗?况且不少家长,为了与学生沟通,不惜代价给孩子购买价值不菲的手机,以方便与孩子联系,好奇心很强的中学生,家长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真实情况吗?还有老师不给他打电话,他们从来不打电话向老师过问学生学习及表现,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哪怕节约生活费,都要去购买一台手机,晚上玩、白天玩,甚至上课时玩,以寻求快乐、发泄兴趣。当下的家庭走访因种种原因几乎绝迹,仅有的一点通讯沟通,缺乏直观的事实信息支撑,家庭、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间的信任感大打折扣,极大的伤害了教育的本质,主要在于家校协作教育的缺失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愧疚所致。家长、教师,家庭、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的教育策略。

6、家庭教育的智力投资缺乏,削弱学生学习意识和求学兴趣 调查发现:虽然83.7%的农村家庭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书房或卧室,但是97.7%的农村家庭中学生仅有学校学习相关课本和辅导资料,没有课外阅书籍;99.8%的学生家长没有看过教育孩子或指导孩子的教育书籍;97.7%的学生家长知道教育改革,但课程改革、招生考试改革一片空白;95.9%的学生家长要求学生看书做作业,不让做家务,但对学生的学习一片茫然,不知所措。77.3%的学生家长关注教育政策,尤其是惠民政策,希望学生成绩好、表现好、能力强,但在态度上,则是顺其自然。以上种种现象,致使农村家庭教育形势十分严峻,没有家庭教育智力的投资,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求学兴趣丧失,家长往往以自己不能辅导,将学生托付并依赖于学校老师,自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大打折扣,家长的忙碌,教师对学生及家庭状况的不解,学校与家庭沟通受限,电话交流的失真与事实面前的无助,让学校教育犯难,家庭教育无奈。

三.策略探索与思考

面对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特点,课题组讨论认为务必依据农村实际现状,结合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相应措施和对策,以便稳妥地巩固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

探索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心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孩子的教育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生的起步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方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知识狂轰乱炸的21世纪,信息飞速发展,加之学生的好奇心和认识的不确定性,游戏厅、网吧等成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至爱,有些家长给学生购买手机,为学生上网玩游戏提供了方便,扭曲了学生的教育,隔代教育的矛盾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的教育顾虑,严重削弱家庭教育的深度,助长了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挑战。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制定有关网络信息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机制,并协同社会各界强化监督和管理,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及接受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探索农村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的落实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教育。人生成长务必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主阵地。从成长历程来看,良好的家庭教育定会为学校教育减轻负担,定会接受社会优良现象的潜移默化影响,探索农村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村家校共育的教育途径构想 所为教育途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本课题研究中,通过调查、座谈和个案分析发现:建立在信任和情感基础上,开发利用农村中学现有教育资源,落实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家长会短期培训、双休日家访实践活动、留守儿童的特别管理等活动。信任滋生情感,情感强化信任,情感与信任相辅相成。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家长相互带着情感而信任,有效落实教育本质内涵。信任而不失控,情感要真。爱而不溺,言而不虚,行而动情。如何把握其尺度,以借用道德经启迪于家校共育的途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即“道生一,一是无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告诉我们: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从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所以我们在落实家校共育的教育途径时,首先应建立一种适匀的状态。

(2)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教育方法构想 所谓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本课题主要在于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共同落实中学生教育的基本策略。调查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家庭访问、个案分析等研究发现:家庭走访、前途引领、以情触人、情感熏陶、信任挖掘、认识鼓励、意识唤醒、行动触及等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改变行为、端正态度、增强学习的动力。

①家庭走访法:家庭走访法,即教师到学生家中登门家访的方法。此法可以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更能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但要注意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少揭或不揭短板。善意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要让家长、学生认为教师家访就是告状,否则就失去了家庭走访的实际教育意义。现在通讯飞速发展,家访已失去了它真正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电话通知家长;家长偶尔关心学生,给老师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等等,这种电话家访,对学生的了解仅是皮毛。家庭走访不仅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卫生、家庭家长学生的行动语言等细节,可以分析家庭教育状况、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探寻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

②前途引领法:前途引领法,即引领学生自我规划自己的前途目标,促进其生活学习行为。现在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一片空白,笔者随意问了近十来个学生,“你毕业后怎么打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的是“不晓得。”现在的家庭教育都是要求子女如何如何的努力,如何如何的争气,但子女究竟怎样努力、怎样争气,一片茫然;学校教师也是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但学生怎样努力学习、怎样遵守纪律,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所以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子女或学生时,不免针对其现状,帮助分析其优势,找出不足,选定其奋斗目标,明确告诉他,如何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围绕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懈奋斗,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③以情触人法:以情触人法,即以情感触及对方的心灵,让其接受相应道理感悟,实现教育策略的方法。此法对家长、对学生以及家长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悟作用。在当今社会,学生家庭经历十分复杂,孤儿、单亲、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等等,不免导致对家长、对学生心灵的偏差,加之社会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尤其是农村家长认为的诸多不公不平现象,更容易引发相应矛盾,造成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怎样,任何人都应该相信情感是抚平心灵创伤的良药。

④情感熏陶法:情感熏陶法,即用感情熏陶学生心灵,打开学生交流话匣,谈出内心话,落实对其的教育。人本身就是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情感左右人的言行举止。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情感十分脆弱。学生与学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社会及朋友之间,教师、家长在教育学生(子女)时,应该兼顾学生身心感受,现身于人生之不易,做情感熏陶,让其感悟到父母的不易、老师的不易,以及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不易,打开交流的话匣,谈出自己的内心话。

⑤信任挖掘法:信任挖掘法,即挖掘学生对帮助人的信任感,打开心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初中生个性本就处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状态,遇到什么事,总不愿意向家长、老师陈述,更多采取自己处理,同时也不愿意找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家长、老师有时也深感无助。这都是学生心中信任感的缺失而产生顾虑,担心暴露后会遭到惩罚,表现出搪塞或是干脆不做声,教师或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先弄清楚学生的心理,从学生心灵感受出发,挖掘学生的信任感,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结,敞开心扉,述说事情的前因后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⑥认识鼓励法:认识鼓励法,即是首先肯定学生的认识和观点,逐步规范其不当之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规划自我,矫正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当首先说出别人的不足后,无论你如何去肯定别人的优点,如何去恭维别人、表扬别人,都会无法挽回交流中的损失;如果首先肯定别人的认识和观点,恭维、表扬别人,再谈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与对方交流看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用在教育学生方面是十分凑效的。

⑦意识唤醒法:意识唤醒法,即人类自我觉醒的认识和素养。其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学习意识、成长意识等等。初中学生本来的自我认识都不足,好奇之心、依赖之心、玩性都相当突出。家长和老师从学生自身实际、家庭实际及社会生活的现状给予适当的引导,唤醒对自我的认识,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我怎么做、不该做的我又该怎么做,强化生存意识的培养,定能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健康成长。

3.创新农村教育激励机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农村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经济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学生基础、家长素质等等,都是不可与城市一概而论的,教育的城乡统筹和均衡发展,是要有前提条件的。虽然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是一所学校的外在形象,但教育发展的实质并非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氛围和创新思维才是学校立足之本,所以,农村中学务必创新教育激励机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方能促进教育的城乡统筹和均衡发展。

(1)精心研制学校规划,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规划是学校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无论是短期的、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能确保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航向,也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发展不可“单打鼓,自划船。”务必遵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发展,尤其是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密切相连,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把握时代特点、农村地理及经济条件和学校文化氛围,定能创造出自己学校的特色。

(2)城市与农村的合理比较,探索农村中学家校共育之路 城市家庭教育与农村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城市文化氛围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和重视方法远超农村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可利用教育资源和家庭辅导教育是农村家庭无可比拟的。还有农村家庭教育中,大量的父母不在子女身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们文化水平更低和观念上的陈旧,家庭教育就更逊色于城市家庭教育。所以,农村家校共育务必落实家庭走访、家长培训、留守儿童管理等突出家庭教育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方式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上一篇:小蚕下一篇:禾靑镇卫生院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