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音乐教育

2024-05-24

新时期音乐教育(精选十篇)

新时期音乐教育 篇1

一、音乐教育在新的时期要有明确的目的

新时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期教育。他们发现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在6岁之前开始进行, 可对于幼儿来说只是进行枯燥的技巧练习, 很容易使孩子厌烦, 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兴趣。

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学习音乐,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的内心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能力。”不管是学习什么, 如果不讲究方法, 不注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根本是培养不出来的。如果把孩子的兴趣给破坏掉了, 那更是得不偿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音乐, 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 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科学研究证明, 开发右脑, 音乐不但可以激发感化, 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而且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金钥匙。

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 对于学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因此通过欣赏、歌唱、演奏和表演, 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音乐教育中, 要学习新的音乐, 学生必须注意到音乐中的音色、音高、力度、调式等, 这样学生的观察力便会得到提高。唱歌还能让学生锻炼记忆力。音乐教育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起点和前进的力量。科学家爱因斯坦, 小时候是个成绩很糟糕的孩子。4岁的时候才学会说话, 上了学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名。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 没什么出息。可他的父亲从来没有指责和抱怨过自己的孩子, 反而千方百计地鼓励他。父亲开始教他小提琴后, 他很快地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并且经常登台演出。这时, 大家对他的看法完全改观了。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啊, 其实你非常优秀。不管何时何地, 你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爱因斯坦的父亲就是用这种赏识教育法, 给爱因斯坦找回了自信心, 最终成就了一代科学巨匠。

四、音乐可以使人充满爱的力量

海顿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 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音乐以其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和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 美化人的行为。

2008年5月, 我国汶川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被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齐唱国歌。当救援人员听到废墟下的国歌时, 发誓一定要把孩子们救出来。最终孩子们用歌声战胜了恐惧, 甚至死亡。他们同时也用歌声唤起了生命的渴望和爱的力量。

五、多彩的音乐教育

随着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 在经过了多层次、多部门的培训学习后, 本人逐步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 以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努力改革课堂教学, 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音乐课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情感, 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 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1. 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代科技的发展, 运用网络、多媒体到教学中, 可以更直观、更详实地将教学内容表达给学生。

2. 多安排学生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 应该多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可以长期开展演唱、舞蹈、乐器等兴趣小组, 并定期开展演出, 多给学生们创造锻炼的机会。

3. 让学生贴近大自然, 感受自然之美

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倾听下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 都能刺激学生对音乐智能的提高。并且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4. 重视孩子心灵的声音

聆听学生的心声, 通过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 让学生拥有了安全感和自信, 可以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们就可以把学习当成是挑战,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新时期背景下音乐教育探析论文 篇2

摘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外,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因此音乐教育在现代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的探索和实施是必要的,也是提升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本文以新时期背景下音乐教育探索为主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音乐教育;教育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基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需要。新时期背景下,学生更需要全面发展,虽然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设有音乐课程,但大多情况下进行的并不理想,因此音乐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值得进行深度探索的。我国对教育体系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在2004年我国就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地进行我国第一批实验课改。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提高教育效率、教育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被研究的,同时也为当代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一、明确音乐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

(一)音乐课程的性质

音乐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它自身的本质,在《2011年课程标准》中分为了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种,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认为音乐课程与义务教育中的音乐艺术相结合,是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程[2]。人文性就说明了音乐是人类长期生活生产过程的精神积累和智慧结晶的产物,音乐对于丰富人类的精神建造和情感表达以及文化交流都有建设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的。在我国教育中,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的培养全能型人才的,音乐也是一种是“以美育人”的教育方式。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提升学生对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开发智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音乐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们欣赏音乐作品,还需要教学生聆听、演唱、分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技能知识,只有通过多种实践感受学习音乐才能真正的领悟音乐的本质内涵,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课程的作用

音乐艺术从至古今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例如:戏曲是我国特有的音乐形式,歌剧是西方社会中音乐表达的方式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音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和心情是分不开的,是人类情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设立合理的音乐课程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创造性教育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交流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音乐课程的设立实施是通过音乐聆听、音乐创造、音乐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们充分体验音乐的内涵意义,并和音乐作品中表达出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对生活更加热爱,态度更积极。音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群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校园中也不乏此类活动的出现,例如:红五月歌唱比赛等。

(三)音乐课程的目标

音乐课程的设立在教育过程中是需要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感品鉴,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多元化、多民族化的音乐文化。

4.通过音乐教学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5.通过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演唱,合唱对自己的音色、音乐素养充分的理解认识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6.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例如:演唱技巧、识谱认谱、对乐器的认识了解及简单的音乐创作编曲等基本技能。

二、抓住音乐教育的重点

(一)明确教育思路,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新时期背景下教育的发展是全面的,同时对艺术的教育同样也在进步着。想要将音乐教育达到最优的效果,教育者首先需要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教育思路。音乐教育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音乐教育首先就需要以人为本设立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和其他科学学科相结合,合理的安排音乐课程的内容和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正确面对艺术减少现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现代音乐教育在教育中发展和规范。

(二)把握语言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人类之间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媒介,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将各种知识技能教授于学生,音乐教育同样也需要语言的辅助。音乐教育中的许多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音乐史等内容中有很多具有抽象性,不容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就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和肢体动作使学生理解音乐知识[4]。因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应用的语句对教学的质量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丰富幽默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添加许多色彩。

(三)注重音乐教育中的互动性

音乐教学中想要使教学生动有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自己讲解表演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学生会因没有参与感而觉得音乐可能没有趣味,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音乐课程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找到陶冶情操方法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通过学生的反馈得到许多信息,从而能主动掌握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发展动态。

(四)注重音乐教师的培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水平往往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学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当选择专业的音乐教育人员,对在校的音乐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例如: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师自身情况培训教师的技能。优秀的教师可以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开设特色的音乐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教育。

三、新时期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施

(一)音乐活动应当呈现出多元化的联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的交流着,音乐教育同样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媒介,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融入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文化,对世界进行充分的认识[5]。

(二)加强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宣传

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学生们接触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相对以前重视程度就会弱一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我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宣传,例如在音乐课程中适时的加入一些传统的戏曲文化或是民歌文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三)建设建立新时代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音乐艺术教育保障体系是保障音乐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音乐教育想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的,合理的配置音乐教育资源,扩大音乐教育覆盖面是推动现代音乐教育的保证。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政府应当配合建设音乐教育的设施并配置一定的教师保证音乐教育在我国均衡发展。四、结语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保证之一,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建立健全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因此音乐教育在当代是十分重要的。当代音乐教育也不是完美的,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解决,在未来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位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J].好家长,2017,64:217.

[2]周云剑.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分析[J].高考,2017,24:271.

[3]刘平.试论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6,10:72.

[4]蔡音颖.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28-129.

[5]殷铭鸿.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2,12:45-46.

新时期新观点论新时期的幼儿园教育 篇3

[关键词]新时期;新观点;幼儿园教育

一、在游戏中渗透教学知识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曾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这里的“尊重”,指既要尊重教育对象作为独立的自然人、社会人的各种属性,又要从教育的视角,充分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幼儿的需要和想法。在幼儿诸多需要和想法中,“游戏”是他们最需要和最渴望的,因为爱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但在成人的眼中,幼儿教育要重在传授知识,而游戏则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幼儿或多或少地被剥夺了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但是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者越来越发现游戏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地将游戏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

为了全面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学手段,一个隐含教育价值的游戏环境能够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这种方式是幼儿容易且乐于接受的形式。例如:跳方格游戏中,教师可以在方格中贴上要求幼儿认识的水果图片、蔬菜图片和各种车的图片等,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当遇到不认识的物品时,他们会积极向同伴、教师等寻求答案,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二)有意渗透

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是指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时,要事先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即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应该或者将会从中获得哪些提升,有利于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有意渗透目标知识点,从而达到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但是在进行教学知识渗透时教师要注意渗透的方式,不可打断幼儿,刻意穿插教学知识,这样会让幼儿丧失游戏的兴趣。

(三)随机教育

游戏是一种可控性低的活动,幼儿游戏过程中,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但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这时教师就要巧妙地抓住这些宝贵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的随机教育比刻意说教的教育效果更好,幼儿接受和掌握的程度更高。例如:区域游戏中,幼儿总是因为争抢玩具发生冲突,这样严重影响了区域游戏的正常进行,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一起出谋划策,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这样不仅避免了争抢玩具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而且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因此在新时期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导入环节,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尤其是针对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直观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3—6岁幼儿来说,一个精美的导入更是一节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而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入媒介。

(二)中间环节,攻破重难点知识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这些教学目标中必然有一定的重难点知识,因此为了攻破这些重难点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采取提问,重复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知识,但是有的知识点相对幼儿来说比较困难,有的知识点教师难以准确表达出准确的含义,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幼儿攻破重难点知识。

(三)结尾环节,总结并拓展知识

从古至今,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都强调要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教学亦是如此。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有巧妙的收尾环节,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结尾环节的目的不仅在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除此之外,精美的结尾也能维持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媒介帮助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新观念的指引下,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第一时间地解读新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育方法。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学前教育才会如清泉一般永远清澈,才会如楼房地基一样稳固,才会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为国家输送大批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玲.论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新观念[J].新课程(小学),2013.11.

[2]刘玲玲.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新观念[J].中外企业家,2013.08.

新时期高职数学教育探析 篇4

1. 认清高职教育的新形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 在此契机下, “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教育的大发展, 对推进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 随着生源的萎缩, 高职教育已开始进入优化生源结构、提升内涵建设的转型期, “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暴露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多。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也因而面临着新的问题, 新的形势。

2. 强化对高职数学教育特殊性的认知。

(1)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现在的普通大学本科教育进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强调淡化专业, 加深加宽基础, 偏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生产实际的岗位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 职业性指向比较具体明确。高职的数学教育也应不按照自己的特殊要求和规律开展教育教学。 (2) 高职教育有别于传统专科教育。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办学思路的调整, 以往注重应试, 甚至被人形象地称为“压缩了的本科教育”的专科教育正在或已经向高职方向转变。传统的专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与急需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相悖, 而高职着重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因此对人才的多元化能力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人们对数学课在高职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模式以及评价等都停留在普通专科的基础上, 高校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职数学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生源质量存在的问题。

(1) 高职学生来源的多元化。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现状。通过普通高招 (或对口升学) 招入的学生, 既有普通高中的学生, 也有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对口生, 另外, 还有五年一贯制专科段的学生。高中毕业生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之间, 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在数学学习进度上是不同的。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形成了数学基础的差异性。 (2) 数学基础差。当前的高职学生本身基本功不是很好, 知识零碎, 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面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法, 很多高职生难以适应, 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学习头绪不清。 (3) 过早“社会化”的高职生。高职学生中有不少人是在走进高职院校校门前就已经是扮演过“社会化”角色的学生, 他们受社会环境影响, 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的关系, 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又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 因此, 他们很多人都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规律的学习习惯。

2. 师资存在的问题。

(1) 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师资管理的重视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对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认识偏差和歧视, 在师资力量的引进、培养与选拔上重视不足, 把关力度不够, 甚至有些教师并没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 这很不利于高职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此外, “年轻数学教师只懂数学, 不懂专业”也是师资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学校专任教师的主要来源集中于高校应届毕业生, 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了解不深, 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上的严密、逻辑上的严谨, 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 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差, 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一些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较差, 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 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去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心理, 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3) 科研能力落后与教材选择的单一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都是由中专或中职升格而成, 从领导到教职工科研意识都比较淡薄, 科研工作处于边缘地带。所谓的科研很大程度上局限在职称晋升上, 很少主动去创新教材, 往往是选择一本传统教材, 围绕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不能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入到教学中, 教材落后, 内容单调。

3. 教学机制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的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理论教学过于完备, 只有为强化教学效果而开设的少量的实践教学。 (2) 教与学传统矛盾犹在。按照传统的形式组织数学教学, 基础好的学生反映进度慢, 不够深入, 基础差的学生反映进度快、听不懂。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就教与学的矛盾进行过不少探讨和尝试, 但目前“主体”和“主导”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因材施教也没有真正实现。 (3) 数学考试内容不合理和考评方式单一化。考试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 考试的目的是要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 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 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 考试理论性与应用性差距较大, 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得不到验证。

三、解决当前高职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探讨

1. 解决学生问题。

(1)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计划生育国策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独生子女渐多, 传统教育方式逐渐改变,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越来越强, 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 老师在教学中权威性地位也已颠覆。若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内因在外因的促进下发挥作用, 这就必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教师要以诚爱之心, 恰当引导,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确保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结合实际, 分类管理, 分层教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区别对待, 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实行“弹性管理”的做法:对那些基础较好、情商较高的学生给予较大的自由度;对于基础较差、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课内提问, 课外抽查, 严格“管制”。同时,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 对数学课程进行优化处理和分层:淡化严密的理论证明, 加强数学思维的培训;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通过选修课、补习班、欣赏课等不同形式对学生予以不同指导, 这样既精简了课时, 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优化整合。

2. 解决师资问题。

(1) 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应当严格把控师资力量, 提升整体师资水平: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 让教职人员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为教师提供继续教学, 深造的机会, 不断培养高素质数学教学人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 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培训;多渠道培养年轻教师, 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数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 完善师资结构。 (2) 充实教学条件, 提升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硬性内容, 学校应当加大对于教学设备的投入, 以形成多种教学手段。譬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 通过视频、动画讲授, 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通过网络与学生实现交流与沟通。 (3)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优择教材。高职院校必须认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能够带动教材的与时俱进。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 好的教材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所以要慎重选择和编写教材。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教师编写各专业的数学校本教材, 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 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 教材内容应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性, 尽量在教材中编写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3. 解决机制问题。

(1) 加强数学学科与专业的教学整合。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块, 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将专业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数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多方位加强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互相渗透和综合:理论联系实际, 遵循“专业实践问题一数学模型一数学解答一应用于专业问题”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也实现了数学与专业的整合。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与教师互动, 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实现教与学的真正配合, 譬如适当开设讨论课, 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目标, 分解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改革单一的笔纸考试形式。数学教学要根据专业特点, 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策略。在高职数学课程的考试考核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够用、本专业必需以及重在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原则, 在考试方法上应实行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 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推动成绩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化。

参考文献

[1]安佳奕, 冯烨.现阶段高职院校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J].沙棘 (科技纵览) , 2010, (10) .

[2]龚慧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新认识[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3]曾大恒.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5) .

新时期教育理念大讨论征文 篇5

猿向人进化,人类诞生,自人类社会形成起,教育活动便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面存在。人类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亡发展,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教育的表现形式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掌握并创造文化,得到全面发展。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了桥梁的作用,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道之末闻,业之末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先把“闻道”和“精业”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与追求。在对待教育事业上教师应具备忠诚教育,敬业乐业的道德品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能充实自己,完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并且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结构,使之更加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劳动过程中教师所表现的道德品行、言论和知识往往对学生起着示范性作用。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往往对自己的老师怀揣着崇拜和敬意,那些在其学习生涯中为他指明方向,甚至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似春雨点点浸润着心田的种子,悄然伴其发芽生长,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一般的良好品质更需兼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个传递科学知识,综合运用智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持有恒心和耐心,不能急功近利;教师的劳动还具有超前性,不仅要关心现在的更要关心未来,按照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随时进行方向和内容上的调节。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更应采取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态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还应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包括为教学心理学,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以便使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另外在教学能力方面应首先具备教学中:包括备课、讲课、板书设计、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再者是组织管理,教育科研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从而为教育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教师劳动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具有创造性,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整个过程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和完美结合。教师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立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育不是大型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组合材料制造成相同的产品,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应尊重个性化的发展,发挥主体作用。在知识传递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我们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指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在潜移默化中让知识内化。除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并改起进,实现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受者,是教学过程中赖以存在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生眼中教师的形象以及反馈都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教师应给予宽容的心,关心爱护他们,并尊重、信任他们,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心声,细看孩子们眼中的大人世界,他们的语言童稚而不失真,表扬抑或批评,学会用心交流,每一个文字都似流动的音符,回荡在校园的每一方。童真的年代,他们更需要别人给予的认可,信任即是沟通的前提,沟通是拉近彼此心灵的基础,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创造和谐的氛围与环境,每件事开始都有会很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全身心地投入了,就能体会到它真正的快乐。

探讨新时期幼儿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学;教育环境;交往能力

伴随着我们四川省幼教改革浪潮的推动,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层出不穷。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学则起主体作用。教固然重要,学则更是重重之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对幼儿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二、有效使用礼貌用语,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打破班级与年龄的界限,以混合活动的形式,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相互交流、共同游戏,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和交流。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其他幼儿的观察与模仿,丰富自己的语言,拓展自身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幼儿在混合活动中,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变换,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差异。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让孩子从小就会是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你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

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到别人时,会主动道歉,而当别人影响到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讲话时声音要大,让大家能听见;速度要适中,不快不慢;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进行这些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

三、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它不仅能概括和创造出一切,同时也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猜想、分析、实验,促使他们在大胆想象中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自然界中存在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宽。

四、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增设教学环节,更不是用心理教育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切忌疏忽儿童的心理反应,忽视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本身就具有训练幼儿各种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功能,如果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当中,那么将如虎添翼。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五、幼儿犯错后应注意批评的方式

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希望,幼儿也是如此,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虽然对于犯错的幼儿我们要进行批评,但是批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年纪小,没有自尊心,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幼儿的自尊心非常脆弱,一旦受到挫伤,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修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当孩子犯错后,首先应肯定幼儿的优点,然后耐心地、态度和蔼地告诉他们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切忌完全否认幼儿的所有做法,更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幼儿所犯的错误,这样反而会更加挫伤孩子脆弱的心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总之,幼儿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起始十分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幼师,在教好幼儿的同时,更要注意“育”好幼儿,以此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教学是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一种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是以幼儿的生命特质与生活意义为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的。因此,幼儿教学要以幼儿健康成长的主要教学目标,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寓教于乐增强幼师、幼幼之间的有效互动,引导幼儿在主动构建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同时领悟生活的美妙和生命的价值,帮助他们实现个体人性与社会效能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培,高洁.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协论坛,2009,(1)

[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3,(8)

[3]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9

[4]王振宇主编.新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吴同喜.我国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多重误区及对策[J].克山师专学报,2007,(04)

论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 篇7

一、提升学习理念, 营造“立体”学习氛围

学习乃人类认识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 无论民族还是社会, 只有酷爱读书热爱学习, 才能与时俱进。当今世界, 国际格局呈多极化态势, 经济发展全球化,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创新空前加快。在这一形势下, 要主动而非被动、自觉而非盲目地推动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 必须创建“人人皆学之邦”, 努力学习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成果。就此,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昭示:当代教育必须跨越单纯的学校教育, 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 使教育从单纯地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发展成为提升当代人的生活品位, 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和生活信念。为此, 学校教育应营造一种“立体”学习氛围, 引导广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 向书本学习, 与人类的崇高精神文明对话;向他人学习,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向社会学习, 与时俱进;向实践学习, 学以致用, 不断反思。与此同时, 要树立良好的学风, 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以当前教改为中心, 着眼于理论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创造性思维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难题, 尤其是热点问题;要加强专与博、学与思、知识与实践、知识与品德、现代信息与传统文化的整合。

二、以创新理念统领学校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 目光要深;开辟时, 目光要远。总起来说, 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 有胆量创造的人, 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 即是开辟的教育家, 都是第一流的人物。”[1]就此,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时深刻地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造能力的基础。中国要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就要进行教育创新。”

毋庸置疑,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凸显创新型教育理念。为此, 学校应该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为教师打造有效的创新教育平台。在教师考核中, 要适当增加创新教育指标, 并对教师的创新成果予以表彰与总结、推广与运用;要引领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以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与倾向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 从学生内需出发, 帮助学生寻求自身潜能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 以个性化教育引领创新教育。

三、科研兴教与科研兴校

教育科研是一种多元化创造性社会活动。强化教育科研建设, 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有利于广泛交流信息、增强开放意识、拓宽教育视野, 有利于丰富思想、开启智慧、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 有利于引领广大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为此,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彰显“学术自由”理念, 因为学术自由是培养教育家的土壤。没有学术自由与独立, 就不可能产生富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 (1917—1923年) 提出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不仅对推动当时的北大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且对后来的中国学术繁荣与教育发展也起了导向作用。

教育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 是评估学校的重要依据。科研成就越显著, 学校办学就越具特色。推动教育科研, 增强教师内力, 引领教师把主要精力运用于教学研究之上, 成为推出名师名校、铸就品牌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教育可持续发展, 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大力实施“科研兴教, 科研兴校”的战略, 向教育科研要成果、质量与效益。反之, 没有科研参与, 就难以形成明晰、坚定、具体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难以面对当前教育的各种挑战, 难以创造性地发现、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为此, 教育界应率先净化学术环境, 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引领广大教师搞科研还是教育人性化管理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想让你的老师感到劳动的快乐吗?你就带领他们走上科研之路吧。”

四、以校本优势铸就品牌文化

企业界盛行这样的管理理念:“一流企业做文化, 二流企业做品牌, 三流企业做项目”;教育界也极力倡导:“一流学校文化立校, 二流学校制度管校, 三流学校校长治校”。同比企业, 学校更需要自身文化, 这是由学校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文化管理相当于领导的柔性权力、无形命令、多维度的指挥、超凡式的驾驭和全天候的遥控。就此,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彰显“文化立校”的理念。

2004年10月21日, 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南开名人讲座”上, 英国诺丁汉大学第6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教授做了题为“从中外教育比较看一流大学”的报告。杨院士指出:“正如一支交响乐团不能没有小提琴, 也少不了大提琴。大学一定要定位准确, 注重办学特色。如果所有高校都追求‘大而全’, 中国就不会诞生世界一流大学”[2]。杨院士还列举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世界名校。他们并不追求“大而全”, 而是注重发挥校本优势, 形成特色文化。正如哈佛大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带着哈佛口音”一样, 这是由于这些学校在“浸润”若干年后, 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 成为学校和全校师生的文化“熏蒸器”。

众所周知, 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组织有体系的单位, 它的生命力都是有限的。要使某一个单位拥有无限的生命力, 必须在其组织体系与制度之上创建一种文化体系, 渗透一种“文化品位”。国家督学成尚荣认为, “教育家应该具备文化品位, 这种文化品位不仅表现教育家的人格, 也表现教育家的个性风格, 更表现教育家的精神风貌。教育家要以自己的神圣感与智慧, 用文化教育人、影响人和塑造人的心灵;用文化的价值理念引领人, 构筑学校的精神堡垒;以教育家的勇气与胆量, 推动文化创新, 推进教育改革, 确保教育可持续发展。”[3]世界名校的品牌文化表明, 学校通过发挥校本优势, 铸就品牌文化, 让学生沉浸在品牌文化的海洋里, “浸润”在品牌文化中, 感受品牌文化的滋润, 接受品牌文化的洗礼, 在品牌文化浸润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学校文化的意义所在。

五、塑造健康的人格

教育是社会的, 它需要我们赋予学生发展本领;教育是生命的, 它需要我们激活学生生命灵性;教育是神圣的, 它需要我们有圣洁脱俗的心灵;教育是理想的, 它需要我们拥有理想主义的情怀;教育是快乐的, 它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工作。这是教育的本然。教育一旦背离本然, 就难以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也惟有健全人格的人, 才能担负起复兴民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为此,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彰显为:学校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调整心理状态, 开发心理潜能, 完善个性发展, 维护心理健康, 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

19世纪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学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乌申斯基还形象化地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显而易见, 教育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影响人格、人格培养人格、人格陶冶人格。也正因为如此, 教师必须博学睿智, 富有教育教学感召力, 拥有高水平、高成就与高学术, 为人宽容善良、公平公正、真诚守信, 对人生对事业拥有饱满的进取心与阳光的心态等多元魅力。此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也。

具体地说, 教师的人格魅力彰显为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 平视每一个生命,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 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自我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 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 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以此实现自我价值;综合层面———注重互动、对话与生命轨迹的相交, 确保互动双方互相交融、统一与印证, 从而实现智慧与知识、经验与体验、情感与心得的有效共享, 此所谓“教学相长”也。

六、凸显国民人文素质教育

一个现代意义的人, 除了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思维与多维性的知识视野外, 还应拥有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尤其在物欲横流、奢侈成风、腐败蔓延的今天, 更应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对此,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凸显国民的人文素质教育, 即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亲身实践等若干途径, 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与修养。

在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丰富德育内涵的方面, 应更多地关注礼仪、诚信、关爱等系列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应通过亲情、感恩、行为规范、劳动与审美等途径, 通过以知识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依托、以师德为示范、以“情”为轴心、以“行”为重心和以“悟”为中心等系列途径, 引领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自我管理, 学会自律、合作、交往、负责与反思, 学会公平处事、克服困难与化解矛盾, 学会爱惜生命、心存他人与关心他人, 学会从小培养服务社会与报效国家的崇高意识。当你漫步校园时, 学生留给你的不仅是满腹经纶, 更是真诚的微笑、礼貌的问候与得体的举止。

七、倡导教育人性化管理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强调“以人为本”。在近代,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以来,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风靡全球。人性管理涵义有二:人性不喜欢被“管” (制度管治) , 但却喜欢被“理” (非制度理顺) 。通俗地说, 任何形式的管理都不是发号施令, 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协调。就此,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彰显为:学校的一切机制应顺应人的禀赋, 提升人的价值理念, 挖掘人的内在潜能, 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管理经验时说:“如果有人问我怎样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教育经验本质时, 我就回答说‘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管理大师、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形象化地诠释管理内涵, “当我的员工是100名时, 我要站在员工的最前面, 指挥部属工作;当员工增加到1000名时, 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 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0000名时, 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 心存感激之情。”[4]松下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基于对员工的信任、尊重与感激。

就教育人性化管理而言, 心灵的碰撞、坦诚的对话与真诚的关爱是对教师人格、荣誉、尊严、奉献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充分尊重。俗话说, 多点关爱, 少点意外。关爱多于管理, 关爱如同春日的阳光一样和煦照人, 如同春雨一样滋润心田, 如同春风一样轻拂心扉。只有真情的关爱, 才能唤醒与激活学校内部的动力与机制, 才能换回思想上“合心”、言论上“合拍”与工作上“合力”, 此所谓“模糊管理、情感管理、人本管理”。也是管理学上的名言:“不管理的管理者才是最好的管理者。”

八、构建和谐价值观

当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时, 其间各种有质的要素相互配合,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相互完善, 共同推动自然界向更高层次进化和发展。这一自然生态理论对于协调校园人际生态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彰显“以和为真, 以和为善, 以和为美, 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增进协作,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现代社会无论是人还是组织, 其事业有成的秘诀之一就是彼此包涵、欣赏、信任与协作。相互协作使得人和单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很多时候, 一个团队所能给予一个成员的帮助, 更多的在于精神方面。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能够坚定每一个成员的信心, 一个充满斗志的团体能够激发每一个成员的热情, 一个时时创新的团队能够为每一个创造力的延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和睦融洽的团队能为每一位成员带来一份良好的感觉。倡导团队意识, 让团队精神感化人, 让合作理念成就人。

总之, 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领导应彰显为:在教育理念上, 学校教育社会化, 个人学习终身化, 教育创新多元化;在管理策略上, 教育管理人性化, 教育成员协作化, 教育决策科学化;在教育目标途径上, 教师施教主导化, 学生学习主体化, 课堂教育生活化;在学校前景上, 办学特色校本化, 教育项目品牌化, 教育教学人文化;在教育历史评价上, 执政校长具有教育前瞻性、超常规的战略定位意识, 敢于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 正确地把握当代教育发展的主流,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行政命令与办学目标整合为教育思想;在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上, 学校教育以“立人”为宗旨,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特长为依据,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人的精神、行为、就业、社区、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准则。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2]大学一定要定位准确注重办学特色.http://www.sina.com.cn, 2004-10-2.

[3]刘永和.人民的教育家.江苏教育研究, 2010-2-C.

[4]孙鹤翎.松下幸之助智囊全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6-1 (前言) .

[5]吴恩银.浅谈校长的十种管理理念.教学与管理 (小学版) , 2004 (2) .

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学探析 篇8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 积极地投入学习, 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无聊的事。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趣高昂的愉悦氛围,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开发音乐的感知力, 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和创造的自主发展, 有助于积极的社会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养成。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不能像一般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 非常严肃地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法来讲解注入, 也不能像民间艺人一样, 只采用口传心授;也不能像专业音乐学校中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像几十年来一直采用的单纯教几首歌就算上音乐课了。它应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 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

三、培养学生乐于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新型的课堂模式下,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被引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多种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信、演唱及表演能力, 发展学生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 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与他人沟通配合。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 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 受到情感的陶冶。

四、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生活中充满着创造的机会, 要在课堂中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 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孩子们自由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学会幻想, 学会好奇。学生有创造的天性, 利用学生发展的规律, 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展示自己的创作及作品, 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创造的愉快, 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创新功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教学中的“学”的一方, 而更为重要的“教”的一方反而却没有触及。成功的音乐教育, 应该是通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培养其创新精神, 发展其创新潜力, 让学生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 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中指出:“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 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组织这些活动, 教学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课改要求我们要采取开放式教学,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很大的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表演、去讨论,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艺术性, 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 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 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 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 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 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 就像修高楼打基脚, 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 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 都喜欢和别人比, 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 心里便着急, 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 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 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 (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 。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 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 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 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在进行基础训练时, 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 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 要认真分析作品, 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 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 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 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 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 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 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 歌唱气息是本能的, 情绪有了, 状态对了, 激情来了, 气息自然就有了, 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七、增强综合性发挥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智育当然是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所有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智育工作也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重点, 深入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 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中, 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但这并不等于说对老师素质的要求就可以降低, 相反的, 是对老师素质提出了要求更高。今后的教学将是更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如果教师的能力有限, 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入, 知识面不广, 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如果音乐教师仅仅停留在声乐、器乐以及基本乐理等专业技能方面,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停留在会演唱、会弹奏几首歌曲, 知道一些中外音乐史和基本乐理知识等层面上, 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要求老师不仅要有精深的本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文学、美术、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等学科的知识, 并融会贯通,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总之, 音乐新课程的重点在于突破和创新,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音乐教师, 应秉持着创造和发展的态度, 在日常的初中音乐教学中, 将合作教学的精髓完整、有效地利用起来, 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 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团结合作, 使孩子们在相互沟通与合作中领略欣赏、品味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随着新课程的推行,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及课堂教学观, 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 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

摘要:新世纪, 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教育音乐家, 而首先要培养人。”

参考文献

[1]周济.世纪之初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N].人民日报, 2006-4-18.

[2]刘艾香.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 2000.

[3]祁兰敏;谈谈中学音乐教师的修养[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 2000.

[4]何晖, 新理念、新教材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启示[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 2002.

[5]曹静娟.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音乐教育在线, 2007-4-9.

[6]蔡萱红.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海峡科学, 2009, (4) .

[7]蔡伶俐.小学音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才智, 2009, (6) .

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刍议 篇9

一、“一本”, 即一个根本———学生的职业和发展需要

详细讲就是主动适应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坚持按照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这里的高技能人员, 不仅包括一线的技术指导人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线的组织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

二、“一心”, 即一个中心———当前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

详细讲就是要把就业导向作为长期战略性政策。课程实施坚持面向社区、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的“三面向”方针, 坚持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有机结合,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同时, 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保证学生上岗、就业的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市场导向”的原则组织教学, 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

三、“两活”, 即两个灵活———即专业设置灵活和教学管理灵活

紧密结合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 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从课程的设计开始, 就可以把企业界请进来, 尤其要把企业上的专职、专技人员请来, 一起共同规划。

1. 固根基, 瞄准一线, 强化主干课程建设。

紧紧依托所在院校的老牌、特色专业, 加强主干课程设置, 调整实践课程设置方式和比例,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专业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倡导订单式培养。依靠院校的专业技术优势, 利用人缘、地缘关系, 争取社会资源建立实训基地, 为企业量身定做项目班, 签订人才供需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制订教学计划, 确定教学内容, 实施教学改革。

2. 强外延, 拓宽视野, 适时调整辅助专业。

就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导向, 市场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风向标。对那些市场需求量明显缩小的专业, 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乃至取消。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推动自助式发展。运用院校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价值追求选择与职业内容相关的专业、课程, 设计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 科学合理地安排接受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途径。

四、“双型”, 即两个类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学生培养模式双证型

1.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双师型。

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术人员;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培训两不误;师资队伍建设中, 建立校企互补机制, 实行企业人才进校兼教、专业教师入企轮训制度。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除了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外, 还要特别强调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理论的掌握。逐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实施。

2. 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双证型。

积极与劳动、人事部门及相关行业厅 (局) 配合, 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沟通学校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统一的合力, 从而使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状态。实行学历证书与技能考核证书“双证”或“多证”毕业制度。

五、“三项统一”, 即三个项目的统一———指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实现产、学、研的相结合、相统一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管理者和师生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 使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校的总体教学改革相适应, 办出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色。

摘要:本文围绕“立足学生技能培养”的主题, 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就构建充满活力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发展进行着重阐述。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唯, 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中国高等教育[J].2006, (15) .

[2].蒋黎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社会基础.中外健康文摘 (医学理论与实践) [J].2008, (6) .

新时期幼儿体育教育反思 篇10

一、国内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幼儿体育教育略显逊色。可喜的是, 我国一直在朝着“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1952年, 我国颁布实施了《幼儿暂行规程》, 虽然其主要精力仍集中在幼儿智力的开发方面, 但“体育”已经开始被重视。2001年6月, 国家又颁布了相关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并开始将健康放在教育事业的首要位置。从此, 体育教育成了国内幼儿教育事业中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以及教学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 幼儿体育教育对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其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日趋丰富多样、教学内容更加创新、管理也日趋完善, 总体来看, 幼儿体育教育在国内已经被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越来越重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 需要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 以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体育教学模式。

二、当下国内幼儿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对幼儿体育教学认识不够。

首先, 一些幼儿教师对开展体育教学作用和目的认识完全不够。有较多的教师, 她们把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是简单的为了增强体制和发展基本动作。实际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以“安全活动”为主, 通常压缩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以避免风险, 不允许幼儿从事一些冒险的活动, 教育的观念上科学性还不足,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其次, 幼儿家长对体育教学的开展意义认识不清。很多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 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 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行。徐欣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在户外活动, 加之更注重孩子文化知识教育以及智力的培养, 所以25%的孩子家长选择幼儿离开幼儿园以后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 其余75%的孩子则是回家后看电视或自己玩。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会识字多少, 做题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 怕孩子体育课身体受伤、吃不消, 并且提议:学校不要体育教学这门课。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 也便忽视了体育、美育、德育, 仅仅将智育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即便有一些幼儿园继续坚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 也只是较轻的幼儿体制增强训练, 注重的是保护性的体育训练, 忽视了儿童的体育兴趣的培养。

2. 教学形式单一、随意性大。

国内幼儿园的体育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学校发展幼儿的体育基本动作和运动能力方面的锻炼, 例如:走、跑、爬、跳、钻、平衡、投掷、攀登这些基本动作, 玩球、踢毽子、跳绳、滚铁球、这样的一些运动。因此, 学校幼儿体育教学应以此作为体育教学重要课题, 来设计教学的形式及教学内容。目前, 国内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目标不明确, 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体育活动内容直接看成为目标, 一些还以游戏的名字代替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存在直接脱离幼儿自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实际的操作。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组织形式主要有:户外体育活动、早操、体育课、国内运动会等。但根据张智颖的调查可知:开展户外活动的幼儿园占总调查对象的82.3%, 开展早操活动占94.1%, 开展体育课的有76.4%, 组织国内运动会仅有52.9%。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体育比赛, 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学习体育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扩展他们的视野, 但数据调查显示, 仅有更少的5.8%的公办学校组织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

3. 幼儿体育教师专业存在水平较低的问题。

幼儿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官, 其体育技术与能力、知识水平的好坏完全决定你的班级体育教育的效果。就拿赣州市幼儿园的相关数据调查为例:赣州市幼儿园拥有专业体育教师的民办幼儿园仅有一所, 占总数的4%, 其余96%的幼儿园均无专业体育教师。其他教师掌握的都是一些体育综合性的技术与能力, 都不具备体育专业性, 一部分老师通过体育教育的进修培训, 专业素养水平仍不及专业体育教师。像一些非专业的幼儿教师, 对幼儿的生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这些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一样, 我们的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 根本不能具体的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和体育运动的规律来合理调节安排好体育活动的课程, 完全不能更好的考虑活动的密度与强度, 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幼儿体育活动的多项功能, 进而导致幼儿体育活动因活动量偏小, 在幼儿体育训练中达不到有效的锻炼, 偏离体育活动的目标和最基本的强身健体之能效。

三、改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了以下改善建议。

1. 加强宣传, 让教师、家长更重视体育教学的意义。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 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而且还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兴趣的培养以及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等,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但目前这些认识, 还不能完全被幼儿园教师, 尤其是幼儿们的家长所接受。因此, 幼儿体育教学实施的第一步, 应是着力普及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当然, 这不是一蹶而就的小事,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提高, 通过进修或各方面的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认识;对于幼儿的家长, 社会委员会或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形式, 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2.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让家长放心。

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多种多样, 但安全防范始终放在第一位。幼儿们正处旺盛的生长发育期, 骨骼的生长, 肌肉以及神经系统等都未发育完善, 大脑皮层对兴奋和抑制还不均衡, 兴奋神经还占优势, 他们的稳定性以及注意力还很差, 这就使他们的优势不能很好得发挥。如果活动的项目或动作不合理, 他们会更容易感觉疲劳, 注意力会更加分散。因此, 幼儿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 一定要将安全落实到位。如: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 训练他们跳过小河、走过小桥、钻过山洞等, 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钻、跳、爬等协调能力, 而且让他们置身于游戏当中, 不至于感觉疲劳。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的面色、情绪、呼吸等变化, 以便及时判断他们的耐力, 随时调节运动带来的负荷。在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时刻观察幼儿运动的姿势以及行为习惯, 以便在出现不当的姿势时, 给予其及时的纠正。除此之外, 班里一起活动的孩子较多时, 教师往往为了照顾每个孩子就会精神高度紧张, 越是紧张, 就越难细致观察幼儿的活。因此教师在活动组织之前, 一定要明确此次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并确定活动观察的主要对象, 保证安全, 做到万无一失。

3. 必须加强幼儿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受教育的“主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因此, 学校有必要提高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我们幼儿园的体育教师, 要真正上好幼儿的体育课程, 有必要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增长幼儿体育教学各方面的知识。这样, 我们的幼儿体育教师才能在幼儿体育教学过程中, 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控制幼儿体育活动量, 才能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内容。目前, 国内幼儿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进修的机会比较少, 所以幼儿园要鼓励教师进行自学提高, 给他们提供一些如考试、竞赛等形式的可以自我提高的机会, 进而提高幼儿体育的教学质量。

4. 怎样引导幼儿发现有价值的探索。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自主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双重关系, 从而引导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如果过度强调幼儿的自主性, 忽视教师引导的作用, 集体教学活动就会像自由活动一样了。幼儿失去教师的引导, 其自主探索和发现将是盲目的, 就会停留在自己低水平, 幼儿体育教学就将会失去教育价值。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有价值的探索和思路。幼儿有价值的探索和思路, 有助于促进幼儿动作发展, 增强体能的活动探索。如幼儿在探索椅子的多种玩法的过程中, 有这样几组玩法: (1) 孩子们将椅子建构成池塘, 并在池塘里玩跳水、游泳的游戏; (2) 摆成弯曲的铁路, 在上面开火车; (3) 孩子们将椅子堆高, 搭成复杂的建筑观赏; (4) 用绳子拖着走。显而易见, 前两种从健康的角度更为有意义, 在发展孩子创造性的同时, 还能促进动作协调发展, 锻炼体能。将这种个别的发现转换为集体的行动, 就能将这种积极的探索变成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会使每位幼儿都得到发展进步。

四、结论

上一篇:小学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下一篇:机械标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