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2022-04-25

摘要:工具性是指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译5项技能;而人文性则是指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基于唐山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英语专业教学现状,提出了BRICAH教学模型并应用到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教学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BRICAH教学模型在高级英语课程中进行应用之后,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篇1:

“后方法”时代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已进入“后方法”时代,研究重点已不再拘泥于过去具体的教学法,而应着重从宏观的教学策略和途径探索出发。文章以此为视角,基于对课程属性、师生双方特征和现实需求的角度展开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试提出一些适合我国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级英语课程 “后方法”时代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谢峤(1983-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方法时代高校大规模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与管理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12201)和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B1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前言

20世纪中后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西方外语教学研究从“教学法”时代逐渐过渡到“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时代,研究重点从对“方法”的探讨逐步扭转为对“途径”的摸索,即从追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寻求最佳教学法等方面转移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众多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重新定义了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设定了基本参量、也制定了外语教学的相关策略。这股理论研究新思潮为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大讨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为我国英语专业技能必修课——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二、“后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研究核心理念

语法翻译法在西欧国家确定其统治地位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都备受国内外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然而,究竟哪种教学法最有效、最具有普适性,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随着大量定性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外语教师发现,对教学法的幼稚盲从和对“最佳教学法”的执拗寻求已将外语教学研究带入误区 ,过多关注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而忽略了其相对性和特定性。

国外学者Stern首先认识到了以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外语教学三维框架,着手分析外语教学环节中的诸多因素,将教师视为教学研究、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综合体,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了之前视教师为教学理论被动接受者和刻板执行者的思维定式。他认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对语言课堂生活质量的理解上,而不是输出质量的简单考察,教学的本质是个互动性的多元交往过程。Kumaravadivelu将宏观策略框架与上两位学者的主要观点相结合,整理出经典的“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即以教师自主为核心,以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为原则,“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

三、“后方法”时代下的高级英语课程特征分析

1.高级英语课程属性。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阅读课的深化和延伸。它与综合英语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1)教材选取文章多为名篇佳作,且内容多样、题材广泛、视角开阔,语言文字更地道凝练,具备较强的思想深度,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介绍和传播;(2)注重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培养,除语言运用、对美文佳作的分析鉴赏、逻辑思维等能力外,更强调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创新”能力链条的建构;(3)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具备驾驭语言文化的能力,还需要统筹教学环节,要学会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思辨。

2.教学对象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高级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应已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并在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必须进一步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完善英语应用能力,并努力提升包括知识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内的核心竞争力,以顺应社会的需求,迎接未来的挑战。他们的学习需求、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在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中,知识和技能的高效输出能力是用人单位极为重视的,因而学校在教学中应着重此方面的训练。

3.教师特征和定位。“后方法”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日益浓厚的人本主义取向,外语教师的个人特征、发展和需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对教师的信念研究、教学文化情境、教师行动研究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些年,高教体制中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双重要求和较高的考核标准,使得英语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日益广泛,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级英语教师的发展和需求。此外,由于高级英语课程的重点之一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介绍,因而,一方面,教师作为文化中介,需要树立积极恰当的文化价值观,在传授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注意中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真正做到学贯东西;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文化立场,对不同的文化平等对待,兼容并蓄,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到自身的平衡点。此外,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语言文化知识教学者与实践者这一单向的身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反思,与理论研究者一起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改革。

四、“后方法”时代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策略

1.以人为本,注重教学双方特定性。近些年,英语专业教师已逐渐摆脱“课堂教学主宰者”的固有形象,转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然而,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许多教师个体常根据教参和成品课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编纂教案,将“教”作为行动的单一出发点,忽略了同行和学生群在教案设计中的重要角色。为了扭转这一旧有模式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学校可采取教师集体备课或学生提议、师生探讨等多种互动形式,综合教师群的集体教学经验和学生群的实际水平安排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2.语意与形式并重,语言与文化兼顾。经过两年的学习,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已对英语语言形式有了较完备的了解和把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授高级英语课程时,教师应一味地注重语言内容和意义,割裂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上世纪的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纯形式教学(如语法翻译法)到纯意义教学(如浸入式教学法)的两个极端,但随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目前主流的教学理论多集中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如Michael Long的Focus on Form(语意和形式兼顾)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某一个语言形式的理解或表达的困难时,教师应随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个语言形式,加以讲解,但教学的重点应仍是语言的交际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高级英语课程的属性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素质训练,而非技能训练;是潜能全面发展意义上的education,不是training。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者。

3.注重输出驱动,培养综合能力。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点,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语类大学生而言,具备流畅的表达性技能尤为重要。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语言互动都是相互合作的过程,包括信息传递双方以及信息内容三方面的元素。此外,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牵涉到交流双方的逻辑思维、知识面、沟通互动、合作等多种综合技能,因此,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努力将课堂互动合作作为关键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前文中所提到的凸显输出驱动效应的综合教学法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各种活动,如围绕某篇课文进行主题演讲、撰写读书笔记、就课文经典段落进行口笔译、听相关材料写摘要、口头作文等模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技能。通过学生间评比、班级竞赛、互助小组、多维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合作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多种技能的共同开发和培养。

4.坚持教学反思,推动教研双向发展。“后方法”时代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理论的实践者,更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和革新者。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培养反思思维能力,及时充分地反思教学过程,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将其升华到理论高度,真正做到教研相长、相互促进。由于教学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受教学双方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多种变量的影响,高级英语教师应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行动态反思和调整,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实时转化。此外,由于教学涉及人为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反思的客观性和综合性,避免教师主观臆断,任课教师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反思的活动单位,通过分享教学日志,开展经验交流会以及互相观摩等多种方式反思教学活动。

外语教学理论界长期以来试图挖掘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以指导现实中的教学实践,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入“后方法”时代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学双方的属性和需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接驳者,教师的身份得到了重新定义。教师不仅需要分析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还需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理论的革新者。所以,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潜心教学,从课程属性、师生特征和需求出发安排教学。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做到语言与文化并重、形式与意义兼顾,以综合技能输出为驱动,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改进教学实践,并将实践经验汇总,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教研的双向发展与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陈力.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J].基础英语教育,2009(6).

[2]郝兴跃.外语教学法的动态发展研究[J].外语界,2001(2).

[3]李银芳.对新时期英语专业教育的思考[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3).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5]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4).

[6]严明.后教学法时代在职外语教师研究取向述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

[7]郑志恋.探索型实践:高校英语教师研究新视角[J].外语界,2009(1).

[8]Ellis R.Introduction:Investigating form-focused instruction[J].Language Learning,2001(15).

[9]Long M.Focus on form: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1.

[10]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

[11]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作者:谢峤

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篇2:

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工具性是指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译5项技能;而人文性则是指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基于唐山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英语专业教学现状,提出了BRICAH教学模型并应用到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教学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BRICAH教学模型在高级英语课程中进行应用之后,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 工具性与人文性 BRICAH教学模型 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 教学试验 有效统一

1.引言

在二十年来的英语教学中,英语专业一直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许多专家就英语专业到底是偏向工具性还是偏向人文性的问题一直进行深入讨论。工具性是指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译5项技能,这些技能是作为工具和载体来承载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而人文性则把语言视为一种文化代码,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1]。英语专业如何对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英语人才的培养。当前,社会上的“英语工具论”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英语在他们手里的确是当做工具使用和发挥作用的。然而,对于英语专业来说,如果把英语完全视为工具,必然会忽视其专业内涵。因此,英语专业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既让学生掌握熟练的英语技能,又让他们具有宽厚的知识、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善于思辨的能力。蓝仁哲用三字概括:(1)行——过硬的基本技能;(2)知——宽厚的英语语言文化文学知识;(3)智——融汇中西的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2]。

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目前,唐山学院英语专业有2门精读类核心课程与学生英语技能和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分别是综合英语和高级英语。在这两门课程中,如何实现英语专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是本研究的内容。

2. 研究基础

国内的许多英语专家都对英语专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成镇权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改革有助于增强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优势[3];杨忠提出在新形势下,应该全面理解外语教育的价值,既看到其工具性,又认识到其人文性,为了取得高效率的外语教育成就,必须从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更新评价方式等入手扭转纯工具性倾向[4];刘祥清从全球化背景出发,对我国外语教育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通过三项行动开展对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研究,改造交际法,融入传统法,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他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得出了高校英语人才培养要坚持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结论[5]。以上关于英语专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研究大都是宏观研究,而具体到某些课程的研究却触及较少。

3. BRICAH教学模型的构建

RICH教学模型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思想强调教师的辅助功能和学生的中心地位。为了实现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课题组成员在研究RICH教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唐山学院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群建设,逐步构建了BRICAH教学模型[6]。BRICAH教学模型是教学实验的整体框架,也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具体实施环节。该模型包括6个方面:基本技能(Basic skills)、研究型学习(Research learning)、课程融合(Integrated courses)、合作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评价(Assessment)和人文素质提高(Humanistic outcome)。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1 BRICAH教学模型

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译5项技能,突出了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在技能培养中的工具性;而人文素质则强调了在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中与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培养相关的人文性。为了实现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课题组成员将研究型学习、课程融合、合作式学习和评价相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到了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中。

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型课题或项目研究,研究的内容与所学的课文有一定的关联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会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规律,鼓励学生带着兴趣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知识并总结出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生会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遵循选取研究内容、搜集整理材料、完成研究报告和汇报等步骤,完成对课文主体内容的充实、补充和延伸。课程融合主要包括高级英语课程和综合英语课程之间的融合及这两门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核心课程之间的融合。课程融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将各项技能和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和培养,同时通过课程交叉让学生探索和思考更多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也会将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合作式学习指学生之间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BRICAH教学模型中的合作式学习主要指基于任务的小组学习,打破了常规的局限,不仅包括课堂内的小组学习任务,还包括课堂外的小组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发挥每个个体对小组的贡献,以及小组活动的形式、质量、评价和反馈是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此外,该研究的目的是实现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因此各个环节的评价内容也是围绕着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展开的。

4. BRICAH教学模型在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在2015-2016学年的第一学期,课题组成员将BRICAH教学模型应用到了英语精读类核心课程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在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课题组成员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为唐山学院英语专业2013级大三的学生,共95名,他们刚刚结束了两年的综合英语课程学习。问卷结果如下图:

图2 学生自我水平评估表

从图2可以看出,即使接受调查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他们仍认为自己的各项技能及知识能力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8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的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和文学知识持不满意的态度;近40%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很不满意。在这几项指标中,仅有40%的学生对自己的合作能力持满意态度。

针对这样的学习现状,高级英语课程教师选取了一个30个人的自然班作为实验班,结合课程特点将研究型学习、课程融合、合作式学习和评价相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力图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

4.1 BRICAH教学模型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高级英语课程是继综合英语课程之后的精读核心课,其授课对象为已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进入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高级英语课本中的课文全部选自英语原版文章,题材多变,以便学生接触不同的文体,吸收较广泛的知识。在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法看来,高级英语中的课文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涵盖工具和人文两个方面的语境。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BRICAH教学模型中与研究型学习、课程融合、合作式学习和评价相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被应用到了每篇学生所学的课文中。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涉及的高级英语课文共7篇,每篇课文的题目及BRICAH教学模型的应用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型学习、课程融合、合作式学习和评价相关的内容是存在重合的,比如研究型学习是基于课程融合进行的,所选定的任务与其他课程之间是有关联的,而合作式学习和评价的内容是基于研究型学习的内容而展开的。因为每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存在差异,所以研究型学习、课程融合、合作式学习和评价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在BRICAH教学模型实施过程中,每篇课文的设计如下。

第一篇课文“中东集市”是一篇描写文,使用了大量带有微妙和精确意义的词汇,注重对读者不同感官的作用,如听、闻、尝和触摸,从而使读者在具体形象和生动逼真的描写中仿佛也来到了中东集市。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这些描写写作技巧就是课文分析的重点内容,同时是课内小组讨论的内容。教师会针对课文的不同部分,设定不同的有关描写细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研究型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描写文的写作特点分析综合英语中的课文“庞贝之城”并提交研究报告。“庞贝之城”也是一篇典型的描写文,描写了庞贝城从一个繁华的城市到突然被火山吞没的过程,文中的描写同样细致入微。学生的研究报告要着重总结文章中吸引读者不同感官的描写,说明文章是否与“中东集市”一样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见其物。之所以选择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课文,是因为学生已经系统学过该课文。但是,由于教师讲解的重点与高级英语不同,学生应用新的视角分析已经学过的文章,从而产生新的赏析视角。在教师评价部分,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教师会对学生课内讨论的内容和“庞贝之城”的研究报告进行系统评价,如问题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是否用英语讨论、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度等。由此可见,在第一课的BRICAH教学模型实施过程中,学生会用到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也会进一步了解文化知识并会有更多的关于毁灭的感悟。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个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以下几课的BRICAH教学模型实施过程基本遵循第一课的思路。第二课“广岛——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和第三课“沙漠之舟”的要求与第一课一样。“广岛——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是一篇记叙文,体现了记叙文中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主要要素,所以课内分析课文和课后的研究型学习是围绕记叙文的特点展开的。“沙漠之舟”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因果关系的主线分析了环境恶化的原因从而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因此,课内分析课文和课后的研究型学习是围绕反思性展开的。该课文没有与前两课一样按照题材展开,因为它的主题与环境保护有关,反思性的主题非常突出,所以教师的指导围绕反思进行,即让学生根据所学综合英语课文“全球化”进行反思并按因果关系的主线生成分析报告。

第四篇课文“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演讲”是英国二战期间的首相丘吉尔发表的著名演讲。在希特勒入侵苏联后的当天晚上,丘吉尔马上发表演讲,其内容逻辑严密、行文流畅、感情洋溢,使听众对苏联的处境心生同情并意识到了自己国家的危机。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语言技巧就是课文分析的重点内容,同时是课内小组讨论的内容。基于该篇演讲,教师让学生分组研究了英语演讲的基本常识,如谋篇布局和修辞等。之后,每个小组生成分析报告,根据演讲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特点,每人写出一篇演讲稿并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在所有演讲完成之后,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10名演讲较好的同学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面向全班同学演讲。在教师评价部分,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教师会对学生课内讨论的内容、演讲的研究报告及演讲进行系统评价。

第五篇课文“讹诈”是短篇小说,细致深刻地刻画了三个人物。因此,人物分析是本课的讲课重点和课内讨论的重点。而在本课的讲解过程中,学生正好在《语言学概论》这门课中学到了言语行为理论。因此,教师设定的研究型任务是让学生基于小说中的言语行为分析人物特点,这是将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过程,同时为学生分析人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六课“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与第五课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研究的内容来自文学作品。

最后一课“震撼世界的审判”涉及美国法庭庭审的相关知识,相关的研究型任务和评价内容也是基于此展开的。

4.2 结果与分析

实验班在学期末就BRICAH教学模型实施的教学效果回答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每个问题有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和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不确定=3,同意=4和非常同意=5)。问卷发放30份,回收3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问卷问题涉及BRICAH教学模型中的研究型学习、课程融合、合作式学习和评价相关的内容,以及学生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知,共12个问题。数频统计显示,12个问题的均值达到4.22,表明学生对于BRICAH教学模型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总体持肯定的态度。

通过使用SPSS17.0对实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新变量,用均值代替抽象的概念,得出下表:

说明:通过使用里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测量,得到的数据是定距数据(internal data)。在该表中,每个题项的均值表示所有受试在该题项上选择的平均数。

从Q1-Q4可以看出,学生都认识到了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个方面,也认识到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是密切相关并且同等重要的。从Q5和Q6可以看出,学生认识到了高级英语课程的课文中包括大量的文化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他们的文化文学知识得到了丰富。除了课程的人文性,通过Q7和Q8可以看出,学生也认为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可以训练听、说、读、写、译技能并且他们的相关技能也得到了提升。通过Q9和Q10可以看出,在高级英语课程学习中,学生接受了较多需要合作的任务也通过任务学到了很多。而在Q11和Q12中,有关BRICAH教学模型中的课程融合,学生认为用高级英语中的课文分析方法去分析综合英语课文可以使他们从新的角度赏析已经学过的课文,两个课程的结合也可以提高其语言赏析水平。

除了问卷调查,实验班的学生在2015—2016学年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率为97%,高于其他两个参照班(91%和94%);卷面平均成绩为70.9,同样高于其他两个参照班(66.7和63.3)。此外,该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任课教师所教的前两届同学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11级为68.1,12级为70.9)。

以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BRICAH教学模型在高级英语课程中进行应用之后,学生总体持肯定态度且成绩较好。但由于英语学习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与教学实验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5.结语

在英语精读类课程中应用BRICAH教学模型是一次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尝试,实现了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听、说、读、写、译5项基本技能的同时,丰富了文化文学知识,并提升了人文内涵。学生通过研究型学习进行文献研读、数据分析和讨论,了解了科研的理性严谨,同时通过小组口头讨论获得了较多的语言使用机会,在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此外,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本研究的语料范围较小且历时较短,下一步研究中应该扩大语料基数并覆盖更多学期。

参考文献:

[1]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76-183.

[2]蓝仁哲.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改革论坛,2009(6):4-9.

[3]成镇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J].山东外语教学,2008(5):9-12.

[4]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3-137.

[5]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7(3):2-7.

[6]李芳.探讨RICH教学模式在医学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10(6):3-8.

基金项目:唐山学院2015年教研基金项目(编号:150261)

作者:栾义敏

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篇3:

从培养文学素养维度论高级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文学素养的提高,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教学内容与方式上的改革与实践,采用综合性、多角度以及研究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学素养 高级英语教学 改革与实践

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文学素养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从语言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是培养健全的现代人的必经之路。人文精神熏陶的过程也是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因此,在语言学习中使用何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精神,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高级英语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本的文学性,课文体裁多样、语言地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该教材内容涉及大量原汁原味的名家作品,体裁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既有政经题材,也包含大量语言文学方面的内容。对高级英语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极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培养他们的思想独立性。因此,利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效应,结合高级英语与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既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是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高级英语教学现状对文学素养培养的影响

1.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文学鉴赏力的提高。以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修订版为例,其所选课文文体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根据高级英语大纲要求,教师应通过常规的语言教学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各种修辞表现手法,品味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增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现实教学中,多数课堂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仍倾向与词汇的教学,忽视对语篇的整体分析,使得学生只注重对文字的理解,忽视了对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因此,课程结束,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注重了课文中词汇的拓展和长难句的释义,欠缺对课文结构、层次、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去欣赏、评判文中的所表达出来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技巧。

2.学生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制约。在教师讲授了某一文学背景或文学现象后,由于学生的背景知识、英语水平、心理流向及思维活动等差异,一部分学生可以迅速发现课文中的赏析点并主动地进入分析评价,一部分却由于语言能力或理解力所限不能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此外,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动机不明晰,也影响了高级英语课的学习效果。同时,授课教师自身的水平和教学方法等,也致使该课程在执行目标学习的过程中偏差较大,没有达到文学赏析和评价的目的。

二、以加强文学素养为核心的高级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从文本语料的学习和探究入手,以文学的视角逐步理解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创作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将语言学习融入到文学教育之中。本文将选用张汉熙的《高级英语》为素材,探讨如何通过对课文的剖析式分析,透过单纯的语言表达,解读文本内涵,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最终提高其文学素养。

1.综合性、多角度的解读策略。文学作品具有向一切合理解释开放的特性,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的多元性说明文学作品自身所具备的丰厚底蕴。例如:从文学赏析的视角看,肯尼迪的演讲Inaugural Address《就职演说》中,为了表达肯尼迪的不畏困难的坚定态度,文中突出使用了大量极具气势的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并且用词精炼,从语言的力度上显示出演讲人的雄心大志。在另外一篇文章The Discove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一个发现:做一个关国人意味着什么》中,作者以旅欧黑人作家的身份写出了他的心理感悟。首先,他发现和任何一个美国人一样,他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其次,美国作家,无论他是黑人或白人,都不会在欧洲感到很自在;最后,欧洲仅是他们身份和遗传特征的组成部分。在展开以上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以一个美国人、一个美国作家,尤其是一个黑人作家的身份完成了这篇评注性文章,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一个美国黑人作家复杂的的心理活动。

此外,由于文学作品的开放性,需要既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进行多元探索和注重立体解读,也要对文本的主题思想与象征意蕴的进行多维度剖析。例如: 在The Loons《潜水鸟》一文中,印地安小女孩皮格特·坦纳瑞凄惨故事让人唏嘘不已。作为当时社会的边缘人,她苦苦挣扎,期望被白人社会所接受,但最终命运悲惨。小说的主线是人的命运,副线是鸟的归宿,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潜水鸟的消失不仅象征着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同时揭示了当地白人主流文化及现代工业文明蚕食了整个印地安民族和文化。贯穿故事始终的潜水鸟的哀鸣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即代表着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力,也反映出北美少数民族在边缘化的世界里挣扎的痛苦,还透视着一种民族文化淹没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的残酷。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在高级英语教学中,通过英语语言的熟练使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主动积极的课堂参与,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形成个人观点,达到提升文学修养的目的。

(1)开放性研究与自主性培养。开放性研究活动应当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其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但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和设计积极向上的活动主题或内容。在高级英语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开放的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与课文相关联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作者信息、相关历史事件等等;其次通过开放的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人物模拟、事件还原、小组讨论和评议或课后布置小论文,根据自己理解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写出个性化的、简单的理解评论,最后是研究结果的开放。

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查阅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理解和开放的思维,必将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形成独创性见解与批判素质,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例如,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中东的集市》一文,课文中对不同市场的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具体而准确的选词和不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浓郁而风格各异的阿拉伯市场风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中东国家集市的相关资料,收集图片或影视片段,通过视听过程与将要阅读的文字建立感性联系,打开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既起到了热身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中大量具体词汇的用意,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这一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力。

(2)探究性多重思维能力培养。高级英语文学化的文本性质为深入探究,培养多重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语言、人物、背景、寓意等方面的层层解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形成批判性阅读素质。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显示出自主学习的特征,为学生形成多向思维和独创性见解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高级英语教材中,具有强烈文学色彩的语料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其探究性多向思维的品质在教学中逐步显现。例如:The Sad Young Man《悲哀的青年一代》综合论述了美国二十世纪初“迷茫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年轻一代因为理想的幻灭变得颓废、反叛,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玩世不恭,却爆发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创作力。根据作者的背景,教师如果结合当代美国文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并且结合我国80后,90后思想现状进行对比思考,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的进行多向思维,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文学作品中描写性语言的大量运用,凝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理想世界,表达了现实和虚拟世界中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或直白、或委婉、或含蓄,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值得去探索、去玩味,并从中得到思维上的锻炼和精神上的升华。

三、结语

高级英语文本体裁的多样化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契机。将具有文学效应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理解、分析、欣赏中提升文学修养,在实践中是可行有效的。文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通过教学内容与方式上的改革与实践,聚焦高级英语课文中的文学因素,采用综合性、多角度以及研究性的教学策略,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95.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黄滔.基于高级英语课文内容的比较文化教学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1.

[4]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5]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的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李飞

上一篇:独立学院医学生物化学论文下一篇: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