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成绩优异,更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要求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并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政治教育经验,对新课改实施以来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以后继续实行新课程提供一些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作者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新课改给高中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高中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改革必然性影响在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模式“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其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界提出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但由于受到我国特有的教育体制、高校录取方式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工教育共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全体国民的积极配合,以使得新课程改革取得突发性的进展。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分析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的领导、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而开设的,具有明显的党性和阶级性。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然之势的要求,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基础课程新体系,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达到高中政治教育对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其关系着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由此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国民素质的深远影响,大力支持并促进课程的改革。

1.时代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担负起了更重要的职责,在完成传播知识任务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对学生生理、心理及其他方面进行教育。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健康成长、健全心理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成长受到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遭到扼杀。这些问题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足够重视,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要求下,落实了对课程进行改革的政策。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在具有鲜明的政治教育目的性同时,更要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

2.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保证,也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条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性向来很明确,虽然在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一直是高中的基础科目之一。几十年来,由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课的弊端初见端倪。这就要求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总结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以满足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要。

3.理论基础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漫长实践探索过程中,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大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清晰认识到我国过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受到教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现代教育学从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育的影响。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既要凸显教育的目的,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适应时代对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对政治课程进行理论探索和满足教育学的要求。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对以往政治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高,使得新时代对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得到满足。高中政治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由此深刻打击了现行的一些滞后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高中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1.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影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的政治教育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尚没有落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政策,多次教育体制改革还是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老路,为此我国试图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实现素质教育。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在给高中政治课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力的同时,必然会严重冲击高中政治教育。首先,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增加。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需要完成一系列环节的改革,要使改革成功,学校应加大投入,主要用于对思想政治课教育场所的投入与人才的引进等方面;其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会对高中政治教育目标产生冲击。要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素质教育的水平,需要在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基础上,实行政治课程实验。但是,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受到我国特有的教育体制、高校录取方式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考成绩的地位不容忽视,用以保持学校良好的升学率。因此,学校在选择实行素质教育还是实行应试教育上进退两难;再次,社会期待值对学校政治新课程改革产生影响。学生家长最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高中毕业后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使学生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取得好的成绩。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家长对此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的存在,必然反作用于学校,对学校的决策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势必会使得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过程中,必定会顾及这些怀疑,不能放开手脚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2.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师的影响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受高中政治教师的影响,其具体执行和引导着高中政治课程。政治老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首先,对政治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程所用的教材更注重学习的趣味性,融入了开放、活跃的元素。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才能驾驭课堂。课堂的设计更加开放,提倡言论自由,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增多,可以提出不同于老师的观点。因此,政治老师只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面开阔,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其次,对政治教师的授课方式产生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其目的决定着它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通过单纯的灌输方式进行教学,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交流互动的机会比较少,局限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改变,提倡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讨论问题,亦可以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政治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使教育模式得到完善,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耿佳琳.高中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2):29-31.

[2]尹秀芝.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改革[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1):16-18.

[3]孙秋玲.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反思[J].科技咨询导报,2009,(04):22-24.

[4]周双玲.论新课程下政治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25-27.

[5]孟玲.高中政治問题意识与有效教学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2):18-20.

作者:韩继华

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分析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成绩优异,更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要求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并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政治教育经验,对新课改实施以来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以后继续实行新课程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育;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高中的政治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教育是一切的根本。然而,传统的高中政治教育只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单纯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教学过程如何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和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样要重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心理和习惯的养成。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得高分考名校,而是建立健全正确的人格,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政治课程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1.政治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政治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进行素质教育,这对学校来说不仅是机遇,还是一种挑战。学校的政治教育理念随着政治课程改革的进行受到一定冲击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首先,学校的教育成本会增加,因为政治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课本的宣读,还是师生双方面的互动,这就可能增加教学时长。同时,学校的教学目标也会发生转变,学校要向素质教育转化。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升学率又使得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期望,使得学校又不得不对成绩很重视。所以政治课程改革还在不断摸索中,以使学校能在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双赢。

2.政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1)做课堂的优秀建设者。传统的政治课堂中,政治教学就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知识灌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是单纯地应对考试。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担任的是一个优秀课堂的建设者。教师在课下的任务较课改前加重,因为教师要将一节枯燥的政治教育变成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提升。让学生不再只是对知识死记硬背,去得高分,而是获得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帮助以及未来工作、生活的指导。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成为新课程实施下的新型教师。但这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因为新课改后的政治教材,相较于以前更加多样化,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具有更高、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灵活地掌控课堂。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高中政治教师也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对课堂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对政治课堂以及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政治教育中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3)创建民主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要求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授,同时需要师生的互动,创建一个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课下的备课中要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不只是记笔记,还会动脑去思考,开发其学习的潜质。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挑战,它促使着学校以及政治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尹秀芝.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改革[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

[2]孙秋玲.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反思[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中学)

作者:米强荣

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纷纷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进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教师专业化角度出发,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在逐步推进中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改革;课改现状;对策分析

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给高中政治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转换教师角色,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目标等领会不深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基,课堂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试金石,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作向导,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教学实践。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贯彻新课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向学生提问,而使学生能够回答的无非是“对”、“是”、“不对”、“不是”等毫无启发性的答案,整节课下来,不但学生学不到什么知识,一无所获,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骄傲。

2.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仍未积极创新,教师依旧根据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单向传递知识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依旧采取简单按部就班式的传递知识。高中思想政治对新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去除以往“偏、难、繁、旧”的知识,简化了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少的探究问题,让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但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忽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升学率成为学校难以卸载的包袱,为了追求有效升学,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导致学校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另外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使教学演变为功利化的简单知识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进行以来,这种重智轻德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仍是口号上高喊“重视、加强德育教育”,实践中仍以应试教育为主。

2.传统课程的束缚,盲目推崇智育,教师被动教学,违背新课改教学理念

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长期以来形成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传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但是在传统课程的束缚下,教师仍然被动教学,仍然采取精英式的教学模式,把考试成绩作为划分学生的标准,严重违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滞后,高中教师教学负担重,压力大

传统教师评价主要是一种终结性评价,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结果,忽略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传统评价机制导致了高中教师教学负担重、压力大。难以有效促进教师积极工作,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合作。

4.教师培训方式单一,难以有效引导教师适应新课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培训仅停留在集中对教师进行规模化的授课学习,促进教师了解为什么要课改,知道课改改什么的层面上。但是怎么改却是很多教师所困惑的,因为新课改强调的“三维目标”和以往“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太多的不同观念、模式、流程、方式的不同,高中教师需要通过一堂堂具体的课来理解和融入新课改。

三、深入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摈弃传统教育观念,变革传统教师评价机制

1.教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

2.变革传统教师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由管理教师评价转变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该只由学校管理者或者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能够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评价信息,更好的反思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主张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注重从学生考试的分数和学校升学率上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把学生的分数作为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新的评价机制应更加注重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环节的安排与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采用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另外也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自评与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3)教师评价机制内容应多维化

传统教师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评价的依据局限于学生的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可能简化为:谁的班级学生成绩好,谁就是优秀教师。新的教师评价机制必须改变这种僵化的评价模式,集中对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评价,促使评价的范围扩大。

(二)加大对的教师培训力度,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提升教师技能

1.直面教师困境,引导教师掌握教学技能

高中新课改在各省市陆续展开后,教师的培训也相继进行。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参与一线的教学工作者,高中政治教师对于课改新理念以及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能够深入掌握。但是高中政治教师对于如何上好新课程却难以把握,这一行动性问题正是高中政治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1)将来自不同地区与和学校的老师混合编组,采取微格教学的方式,要求每位教师在培训期间展示一课时的片段教学,使学员之间自评与互评,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明白自身差异,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经验。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己做、相互说、专家点评等方法,在集体智慧的分享中发现自己和他人差距,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思考,调动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

2.教师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培训者既要有丰富的教育专业背景和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又要熟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还要对课程改革的要求精神领会贯通;对高考的动向要掌握。只有把教育理论和中学政治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培训者才能为思想政治教师所信服。这样的培训在提高被培训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能切实解决好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和困惑。

(三)师范院校应转变现有的培养机制,培养适合新型课改的教师

1.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明确师范生职业目标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明确教师的培养目标,将师范生培养的目标着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师范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教师的知识基础,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工作方式,包括探究和合作。

2.完善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师范院校要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完善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走综合化的师范生培养道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三大门类是主要的课程设置。这已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多元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师范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保证其教学任务的完成,让每位学生都要更多实践训练的机会,实践才是检验教学技能的真理。

参考文献:

[1]于向东,苑德庆,董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21-126.

[2]唐金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4]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193-195.

作者简介:庄荣乐(1991—),男,海南海口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作者:庄荣乐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