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过分析研究生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的教学现状,以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梳理课程群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授课模式,完善课程群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考核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1: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摘 要】本文就高中地理新课程开展过程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展开讨论,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路径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要树立科学的理念;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体系;第三要善用互联网;第四要强调因材施教。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案例教学理念的推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主权,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

作者简介:

邓立萍(1981~),女,江西奉新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西宜春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地理。

作者:邓立萍

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2:

研究生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改革与实现

摘 要 通过分析研究生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的教学现状,以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梳理课程群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授课模式,完善课程群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考核模式。

关键词 模式分析 计算机视觉 教学改革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urse Group of Pattern Analysis and

Visual Processing for Graduated Students

SUN Han, CHEN Songcan, LIU Ningzhong, HUANG Yuanyuan, ZHU Q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Key words pattern analysis; computer vision; teaching reform

1 背景

我校模式分析與智能计算研究所师资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等方向,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信息检索、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当前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技术发展迅猛,对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实践体系改进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在该类课程教学上,已涌现出众多新理念、新方法。Coursera联合创始人Andrew Ng推出的机器学习课程,开启了教育领域的MOOC时代,引领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新革命。①深圳大学、②江苏科技大学③分别进行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实现多层次项目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讲座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国防科技大学④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的方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华中科技大学⑤从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方式国际化、教学成果国际化三个方面开展了计算机视觉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另外,也有高校进行了图像工程课程群建设,⑥基于图像分析与计算机视觉应用课程结合的项目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⑦

在分析上述国内外高校该类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重点以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梳理课程群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授课模式,完善课程群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考核模式,实现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

2 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特点

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涵盖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门课程。该类课程存在以下特点。

(1)该类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涉及的知识面既广又深。由于该方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多学科内容,而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很难学习和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模块,这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同时,对于每个知识模块,所要求的数学基础较高,理论具有相当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不容易。

(2)该类课程既重视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强调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该类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一直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随着近年来产业界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视觉应用层出不穷,对学生的工程实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能够在系统层次上有整体认知,同时要能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3)该类课程所面向的选修学生面广。该类课程既是多学科交叉,也面向计算机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应用数学等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水平层次的研究生开设。这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也带来更大挑战。

3 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改革举措

针对上述分析的课程群特点,我们重点以实践体系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梳理课程群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授课模式,完善课程群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考核模式等举措,实现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

3.1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为了学生能够适应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更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这首先对师资队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引进海内外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较强工程能力的高水平师资4名,大大充实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课程的教学力量。对于现有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跟产业一线企业广泛合作,目前已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在视频检索、智能交通视觉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实质合作。这些来源于产业界的高质量课题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生工作站、企业短期实习等渠道,鼓励企业高级研发人员参与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将实际项目进行适当切分或提炼,实现该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模块化、专题化训练。

综上,通过引培并举,优化校内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吸引企业师资参与。良好的师资队伍为该类课程的实践体系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3.2 课程群知识体系梳理与授课模式改革

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信息检索、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课程既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存在相互交叉的混杂关系。一般认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是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基础上的应用类课程,智能信息检索则是数据挖掘基础上更为具体的应用实现。数字图像处理为计算机视觉课程提供了基础支撑,计算机视觉则是在综合利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等知识模块基础上面向应用的系统实现。但是,这些课程也存在着知识点的交叉或重复。例如,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中都有贝叶斯参数估计、支持向量机模型等知识点,但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中都有颜色模型、成像模型等知识点,也同时存在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交叉的知识点。

我们针对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生群体,对该课程群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既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讲授,也防止重要知识点的缺漏。课程教师集体讨论,形成每门课程的核心知识集,和针对不同研究领域的选讲知识集。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在掌握核心知识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关的选讲知识集学习。

在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上,注重挑选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教材。例如,模式识别的参考书为Richard O. Duda等人编著的Pattern Classification;机器学习的参考书为Tom M. Mitchell编著的Machine Learning和Christopher M. Bishop编著的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数据挖掘的参考书为Jiawei Han等人编著的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數字图像处理的参考书为K. R. Castleman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计算机视觉的参考书为D. A. Foryth编著的Computer Vision: A Modern Approach和Richard Szeliski编著的Computer Vision: Alogrithms and Applications。这些教材已被国内外著名大学普遍采用。同时,每门课程都提供相关的国内外顶级会议和期刊的列表,供学生课后追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课堂授课环节上,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对于核心基础知识模块,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提供国内外该类课程的热门MOOC网址给学生参考。对于选讲知识模块,鼓励学生事先结合各自研究方向有目的自学,在学生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学习状况。

除此以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充分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并就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3.3 课程群实践体系完善与考核方式改革

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群改革的重要目标。我们在上述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课程群知识体系梳理与授课模式改革的基础上,着力进行课程群实践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我们通过多层次菜单式的实验项目选择、项目牵引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全面考查等方面来实现。

首先,整合和优化课程群实践内容,实现多层次菜单式灵活选择。根据各研究领域的要求进行灵活搭配,根据学生个体的能力与水平选择适当规模和难度的实践内容,通过课程内的基础实验、课程间的综合实验、课程群的创新实验来选择和组合,如图1所示。

图1 多层次菜单式实验内容示意图

基础型实验内容主要是各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实验验证,主要包括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与分析,计算机视觉等课程的实验。要求选课学生对这些基础实验必做,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

综合探索型实验在基础型实验基础上,既有单门课程内总的综合实验,也有课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主要分为两大块,包括模式分析与机器学习方向的综合实验,以及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方向的综合实验。实验目的主要是针对这两大块方向重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例如模式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向都用到的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均值聚类等内容;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中的图像特征抽取、视觉系统选型、目标检测、特定平台的算法优化等内容。学生可根据各自研究方向有目的的选择两块综合实验的大部分内容。

在综合型实验基础上,该课程群通过若干创新型实验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方法应用能力,为后续的研究课题开展打下良好的科研素养。主要内容包括人脸识别、二维条码识别、车辆属性识别、智能视觉监控、以及企业来源的关键技术等。这些项目实践既涉及用到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的内容,也涉及模式分析与机器学习方向的知识。并且需要学生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创新能力。

其次,重视各类项目牵引的创新能力训练。一方面,鼓励教师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项目等研究中提炼出问题规模和难度适中的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群的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等各类具有挑战性的竞赛项目,以賽代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百度、微软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企业实习机会,参与产品一线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再次,注重考核环节,实现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查。只有严格、公平、公正的考核,才能保证实验实践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主要在手段、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在题目选择上,根据学生个体水平和研究领域要求的差异,在选题上有适当的难易区分度,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结题书面报告来检验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采用程序演示检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水平,采用上台汇报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多管齐下全面检查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在考核成绩评定上,采用现场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的方式,公平合理;最后,通过网站展示、发表学术小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方式展示和公开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由此形成积累,有利于学生实验实践氛围的传承。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类课程群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以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重点开展了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课程群知识体系梳理、课程授课模式改革、课程群实践体系完善和实践考核模式改革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校内其他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作为示范推广。

注释

①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machine-learning/

② 郭小勤,曹广忠.计算机视觉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98-100,148.

③ 史金龙,白素琴,庞林斌,钱强.研究生机器视觉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计算机教育,2013.9:40-43.

④ 陈芳林,刘亚东,沈辉.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12-114.

⑤ 王岳环,桑农,高常鑫.计算机视觉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计算机教育,2014.19:101-103.

⑥ 范迪,孙农亮,曹茂永,程学珍.我校图像工程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89-191.

⑦ 余义斌,甘俊英,应自炉.基于“图像分析与计算机视觉应用”课程项目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5:63-67.

作者:孙涵 陈松灿 刘宁钟 黄元元 朱旗

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论述了大数据时代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思维、知识与能力,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改革和培养方式革新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应用,人类已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成为继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后又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依托大数据可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大数据社区发现、大数据供需匹配、大数据产品改进、用户评论大数据分析等,为企业的整个价值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为此,企业迫切需要具备大数据思维、知识与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一、大数据时代工商管理人才素质分析

大数据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新模式、新特征和新问题,为此,工商管理人才需具备相应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笔者认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具备大数据资源意识:大数据意识即要认识到大数据对企业决策、经营管理、业务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运用大数据思维去考虑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认识到大数据的资源特性。

二是大数据相关知识:大数据知识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大数据知识的学习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应多学习大数据在工商管理和运营中运用的案例知识,掌握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科学步骤与过程,而不必过多学习大数据相关原理、算法基础和技术架构等知识。

三是大数据相关能力:大数据相关能力是指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基本的大数据处理、分析与挖掘的能力,通常应至少掌握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软件,如大数据可视化的软件、大数据挖掘软件、复杂网络分析软件等,为后续工商管理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为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具备上述素质,大数据时代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变革,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工商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应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转换及培养方式变革三个方面开展。

1.课程体系的调整

以往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会开设一些类似C语言、数据库及其应用、ERP等课程,使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备信息时代进行工商管理的能力。

但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涌现,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时代要求,为此大数据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入大数据商业应用、互联网与工商管理模式转型、智能生产及智慧工厂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意识、平台化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工商管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转换

特别是针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生产、商业模式变革等课程来说,由于其知识体系都是全新的,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此,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时,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的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大数据、互联网+等相关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都是来源于现实企业案例,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天然的适用性。第二,针对大数据、互聯网+等新的课程,可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由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主题,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研讨。第三,在互联网+与企业商业模式变革课程中,可按行业设置相应专题,分析互联网+对每个行业的颠覆与融合。

3.培养方式的革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迸发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目前很多企业实践走在了课堂教学的前面,比如海尔的企业转型实践、小米模式等,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的培养方式,尝试校企联合培养,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企业去感受互联网+对企业商业模式、经营管理的变革。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与传统各个行业的融合,企业管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论文从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方法转换及培养方式革新的角度论述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期为大数据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数联寻英.数联寻英顺利举办大数据人力资源论坛[EB/OL].(2016-07-21).http://www.shulianxunying.com/detail-10-48-1.html.

[2]夏大文,张自力.DT时代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9).

[3]王锰,左建安,陈雅.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构建[J].图书馆,2015(4).

[4]朱海霞.大数据时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

作者:张长鲁

上一篇:人与自然科学技术论文下一篇:生活现象初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