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2

[摘要]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背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特点,宜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农民—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创业型—新型农民”,服务现代农业,同时为农村社区民众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与层级性、发展性与前瞻性、相对性与同一性、主体性与社会性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应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作用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J06W55。

作者简介:赵新亭(1957-),男,汉族,山东省定陶县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三农问题”与农村职教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建国以来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教育培训条件差,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过低,知识面狭窄,观念陈旧,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强,其创业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甚至有的靠国家救济度日。目前,我国每年创造的利润多数是靠自然资源取得的,靠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很少,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将其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由于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的积极工作,通过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实际劳作的素质高、技术好的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在农村,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群体的创业潜能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2.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着误区。农村职业教育究竟是以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为目标,还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养服务为目标,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为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这就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淡化了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从而使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另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帮助农民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传统农业服务;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本地就业培养人才服务;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服务,忽视了大批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些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也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

第二,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没有改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许多人只是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补充教育,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在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他们看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及其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仍然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培训与操作,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与现实要求不相衔接,由此也加深了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轻视,从而引发了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有的领导干部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出成绩,因而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热情。一些地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投入的比例过低。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教育者很难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很难用得上。

有些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完全放弃了涉农专业,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的新兴、热门专业,不管是否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目的只是为了能有生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商业化、随机化、普教化,失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也很突出。目前,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比普通学校教师低,经济收入也不高,因而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到职业学校任教,致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不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新型农民,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而在这些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总数达到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达4.8亿人,其中有2亿左右为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每年都会新增一批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总数和剩余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为7.3年,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在农村外出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5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3%。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三项合计才仅有23.53%,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农村劳动力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较少、素质偏低的现状,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必然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每一个农村劳动者都能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充分挖掘其创业致富的潜能。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要求,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地推进。要树立先培训后就业的观念,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要按照面向“三农”又不局限于农村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以后每年还会新增1000万人,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首先,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为其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创造条件。其次,在职业教育培训中,要使职业教育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已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成为遵纪守法、文明守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奠定基础。再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三农”,大力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从源头上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只有依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科学的手段来管理,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广大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参与者,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农村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和阻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而且还要注意改进其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力求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应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有效、快捷的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是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农业的产业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农业专家和技术员,他们不仅掌握着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而且还了解农业的最新走势和农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因而有能力、有义务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

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设施装备农业的过程。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也就是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就要面向农业现代化,构建以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校或者地、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职业中学、市县电教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分工明晰、城乡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按照因地制宜、机动灵活、注重实效的原则,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使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办成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培训基地,先进农业科学研究、推广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夏金星,彭干梓.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2〕胡艳辉.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28-32.

〔3〕刘春生,苏敏.职业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1.

〔4〕贾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50-152.

〔5〕刘诠路.“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6B)33-36.

作者:赵新亭

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

[摘要]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背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特点,宜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农民—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创业型—新型农民”,服务现代农业,同时为农村社区民众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与层级性、发展性与前瞻性、相对性与同一性、主体性与社会性等特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 定位 新型农民 劳动力转移

[作者简介]马建富(1962- ),男,江苏溧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及发展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JA880034,课题主持人:马建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要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重要前提是必须准确定位。

一、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定位的论争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恢复发展以来,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就很明确,即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尽管在职业教育恢复发展之初,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困难重重,但农村职业学校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较好地体现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乡土气息”,可以说是姓“农”。但是这种“好光景”并不长久,很快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以“农”字头专业为主的学校不景气,许多学校被迫关门,呈现一片萧条景象。在此情况下,许多学校纷纷“弃农”,以开设非农专业为主,受到家长、学生的欢迎,学校也因此起死回生,重现繁荣景象。但随之而来的质疑之声、批评之音、反对之语也越来越多,他们提出的共同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究竟应该为谁服务?应该姓“农”、姓“职”,还是姓“城”?因此,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出现了。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也展开了许多讨论,应该说这些讨论对于人们厘清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确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里仅列举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论”: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培养本土人才为目标。“农村职校办学应该实行本土化,着眼于本地的经济发展,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并落脚于本地的流动就业,这样才能找到施展才能的发展空间,也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要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民致富作出贡献,这样才能受农民欢迎,职业教育才可能兴盛。”①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看上去颇有道理,似乎体现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这是一种偏“左”的观点,至多说明该目标定位具有阶段性的合理性。

第二种——“离农、守土兼顾论”:“农村职业教育应当确立‘离农’教育为主,‘守土’教育为辅的双重性办学目标定位选择。现阶段之所以将‘离农’教育作为选择重点,是因为它有着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反映当代农民愿望的正确办学定位。”②这是一种比较激进、有新意,但容易引起歧义和争论的观点。

第三种——“大职业教育论”:“为农村发展的教育服务决不能囿于在农村中发生与进行的教育,同时还应该包括在城市中进行的一切可能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既满足扎根农村的农民成人教育的需要,又切实满足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教育需要。”③这种观点的视野比较宽阔,以大教育的理念、前瞻的目光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应该说,上述三种观点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反映的或者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然”定位,或者是“应然”定位,或者是“必然”定位。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农”服务,但为农服务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算为农服务?在理解上显然具有较大的分歧。特别是,如果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来看,这些定位还有明显的不足、不到位。我们认为只有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规定性去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必然定位”和“应然定位”,才有助于农村职业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定位

1.指导思想。农村职业教育定位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战术问题。定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其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及质量,因此,确定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必须有战略思维以及宽阔的视野。

首先,必须坚持以系统论的思想、城乡统筹发展的思维,共同谋划城乡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问题。“如果从制度上安排两种不同的标准、质量和功能的教育,那么农村教育面向农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城市教育面向城市、服务城市,实际上,这种教育上的‘双轨制’只会钳制农村孩子进入城市主流文化圈,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加剧城乡的分割和对立,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教育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④不仅如此,城乡分割,各自独立,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不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效能,而且会降低城乡教育资源,尤其是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作用的发挥。特别是,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单一的同质经济的转变,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因此,要建立一种国家层面的农村大职业教育发展观和实践观,建立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协同运作,共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制度安排,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也是符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的。

其次,要以非均衡发展与和谐发展辩证统一的思想,确立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梯度化(层级化)的现实定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地职业教育文化积淀以及职业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确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尤其是近景性的目标时,必须体现多元性,并实施梯度发展。例如,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镇转移就业作为当地农村职业教育近景性的主要发展目标;同时,基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农为主,但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现实,要兼顾新型农民的培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些地区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层次高的地区一样,将培养新型农民、为社区民众提供优质生活教育等作为重要的目标与任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城乡的和谐发展,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以人本主义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既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农民享受生活,终身发展服务。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必须重点考虑的。

2.定位的表述。根据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依据的全面分析,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应然性”的元功能(固有性功能)定位与“必然性”的衍生功能(发展性功能)定位,我们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作如下定位:农村职业教育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发展宗旨和目标导向,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要求,加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坚持以培养“农民—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主,注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积极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定位特征分析

1.多元性与层级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给予全面的智力支撑,职业教育应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层次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由此看出,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则“为农村发展的教育服务决不能囿于在农村中发生与进行的教育,同时还应该包括在城市中进行的一切可能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既满足扎根农村的农民成人教育的需要,又切实满足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需要”。⑤所以,我们将农村职业教育作多元、多层次的定位:在“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前提下,要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重点;“提高留守农村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促进其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使其成为“新型农民”;还要“兼顾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这是多元性的发展目标,它同时考虑到了为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培养新型农民以及农民生活享受教育的需要。

层次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层次——培养“农民—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也正是这一转移,拉开了以劳动力资源流动为龙头的全国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序幕。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至2006年末,我国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的90.1%。2007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大于一般收益,而转移效益的实现从根本上说依赖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所进行的针对农村劳动者的培训。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根据周其仁对北京、深圳、苏州、武汉四市118家企业的调查,90%的城市企业招收民工时提出明确的文化程度要求:76.3%的企业要求必须在初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上;3.6%的企业要求高中和高中程度以上。样本企业中,45.8%的企业规定民工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才能上岗;39.8%的企业要求实施短期培训。毫无疑问,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工作都存在“教育门槛”,而且这个门槛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规模、速度,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迫使农村劳动者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所以,我们认为,强调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主”,这是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和承担的职责。

第二层次——培养“创业型—新型农民”,服务现代农业。“注重提高留守农村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促进其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这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⑥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减少农民数量,但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农民,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国现有农民数量庞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表明,在47852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另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而其他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比农业部门高出23倍。现在,我国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30到40。⑦另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有关领导介绍,在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8%左右,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力只占5%左右。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决不能忽视留守农村的农民素质的提高,更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与此同时,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之所以强调培养创业型新农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农民应成为市场的主体,必须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采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来指导经营。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者,与传统农民不同,需要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修养。这些从本质上来说要求农村劳动者必须是一个创业型农民、农民企业家。另外,我国未来就业政策的发展取向以及为农服务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为农服务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必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才能。

第三层次——面向“社区民众”,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从发展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兼顾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社会发展对每个社会人素质要求的提升以及农村民众对提高生活质量需求提升从而对享受教育需求的旺盛,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及时为他们提供“时时”“处处”都能够接受的各类教育。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具有发展的、战略的眼光。

2.发展性与前瞻性。农村职业教育要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能的服务,就必须与之保持良好的动态适应性。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先决条件就是其定位必须准确、科学、合理,否则,会影响服务的有效性,甚至起到负面的消极作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必须充分注意其历史性、动态发展性和前瞻性,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确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问题。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曾经对当时的农村教育进行了批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这种批评放在当时的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背景下来看是一针见血的,揭露了当时我国农村教育不为农村服务的错误性。但是许多学者将陶行知的这一观点作为批评今天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则是学术上的教条主义,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是有害的,会起到误导作用。

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只有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也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够真正成为受人民欢迎的大众教育,体现出真正的“人民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当时的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都是具有农村气息,当时的非农类专业反而受到冷落、质疑和批评,因为当时农村经济主要还是农业,加上一些农副业,乡镇企业很不发达;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状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专业快速萎缩,第二、三产业服务的专业迅速发展,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与当时我国第二、三产业,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处在新农村建设这一更新更广阔的背景之下,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并用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战略思维来探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唯有如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3.相对性与同一性。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主要的环节是要通过职业教育使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成为“镇上人”“城里人”,成为“市民”,或者通过产业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然而,对于这种“离农”教育的定位,有人认为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知识精英涌向城市,必然造成农村人才资源的匮乏,从根本上滞缓了农村发展的步伐。教育在筛选少数人进入城市同时,也淘汰了大量的农村人,这些被贴上教育失败标签的‘不幸儿’怀着失望、不安的情绪无奈地留在农村,他们又将走出乡村的梦想寄托于下一代”。⑧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如果农村教育只追求为农村服务,那么农村孩子永远进不了城市主流文化,实际上剥夺了他们参与城市生活和国家生活的权利,不利于社会阶层公平流动”。⑨这与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相悖,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也就难以改变。由此,人们又感到所谓的“为农”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事实上,我们认为以上所谓的“两难困境”并不真实,是个伪命题,也就是说“离农”教育与“为农”教育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他们实际上都是“为农”教育。这个“农”是“大农”,两种教育都是指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教育。那种认为“离农”教育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的观点实际上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离农”正是更好地“为农”,没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离开农村,没有农民的大量减少,就难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也难以有农村的脱贫致富,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同时,正是有了“离农”教育,才使得长期固守在农村的千千万万农民兄弟有平等参与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而这正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追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教育是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工具,具有维护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功能。如果农村教育只面向农村劣势文化圈,那么只能导致农村孩子低地位的社会再生产,农民永远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因此,培养“离农”的“转移人才”和培养“守农”的“留守人才”,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必须同时兼顾。

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目标定位选择应该是有主次之分的。在目前我国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急需转移的情况下,要实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实现路径和手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离农”人才(农业—工人)和“留守”人才(新农民)的培养,并坚持以“离农”教育为主、“守土”教育为辅的办学目标定位,应该说是科学的、明智的选择,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主体性和社会性。无论是初等教育或是高等教育,也不管是普通教育或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就其功能或作用来说,都同时担负着促进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从根本上来说,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人类的享受服务的。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说同时体现了上述要求。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要目的的定位主要体现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性”或“经济性”价值,而“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则主要体现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人本性”的一面,体现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性价值,也可以说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元价值。不仅如此,随着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将更加鲜明地体现为农村民众个体发展的价值。应该说,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最长远的目标定位就是为人的发展以及更好地享受生活服务。因为,“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成人,通过教学而形成人,增进人的知识品德和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本体价值。这种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包括农村的教育和城市教育在内的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谈论和确定农村教育价值关怀的逻辑前提,与农村教育的工具价值和现实关怀相比,具有逻辑先在性、绝对性、至上性和永恒性,甚至是不可讨论的。……离开了教育的这一本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不能有效地致力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就会成为受人指责的伪教育,成为限制、束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怕的工具,为动机不纯、一味追逐名利的人或社会力量所利用”。⑩

[注释]

①苏济,杜学元.浅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42.

②周青.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的双重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196.

③⑤姚远峰.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目标定位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18.

④张济洲,孙天华.论农村教育目标定位的困境与出路[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32.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5-12-31.

⑦王静岩.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J].高职论丛,2008(1):39-40.

⑧⑨张济洲,孙天华.论农村教育目标定位的困境与出路[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30,31.

⑩郭祥超.农村教育价值之本真与“三教”价值的重新定位[J].集美大学学报,2005(1):35.

作者:马建富

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围绕农村学生成才,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学生参加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需求,主动开拓农村职业教育市场,提高农村学生的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重大意义。

[关键字]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新型农民的培育造就则离不开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开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当前的治标良药!所以,审视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不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么升入普通高中,要么未接受培训直接进入社会,只有少部分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考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据统计,2009年全国约有200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有825万升入了普通高中,500万进入职业学校,二者的比例接近6:4;此外尚有700万左右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直接进入社会。普高热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为了生存,中等职业学校迫于无奈,招收学员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只要学生愿意报名就能录取,从而导致生源良莠不齐,素质普遍不高,进而声誉下降,造成恶性循环。而目前新农村建设对各类技能人才需求很大,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不利于合谐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至今仍有很多人对农村职业教育包含的“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有偏见,而这两个领域都是当前教育系统的薄弱环节,农村职教恰好两个都占了,可见实现农村职教发展的艰巨性。

2、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滞后。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农村职教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不应与城市职教相比,只需因陋就简的发展。殊不知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缺乏足够的教学设备,教育质量自然也就很难保证。这种“以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先进的生产力”的模式只能导致农村职教发展的停滞。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职校教师仅处于应付教学的水平上,而缺乏必要的进一步培训,还有一部分农村职校的课程开设基本沿用普通教育模式,不仅脱离农村实际,而且也难以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

3、改革力度不够。与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热潮不断升温的趋势相反,农村职教领域内的改革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多数农村职校没有明确的改革定位及发展方向,处于“等、靠、要”的消极观望状态。

4、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配置情况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职教适度超前发展的整体布局。从整个职教体系看,城市职教的资源配置明显优于农村职业教育。

三、搞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际,针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转变观念、调整政策、创新办学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1、要转变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第一,农村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国民食物的供给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不能一日无食,国不能一日无粮。国家扶持“三农”、建设新农村等举措,不仅是考虑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更是因为“三农”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没有稳定的“三农”,国家就失去了稳定的根基。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合格的农村建设者。农业也是一个完整的职业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当然就是培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了。有了这个基本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就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2、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管理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第一,在政策层面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教育政策都要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多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新政策。第二,在资金安排上,也要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并注意加大对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重点在基础设施、实验设施、师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第三,在管理上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对于农村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把管理下放到县域,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则可以把管理权下放到乡镇,使其更贴近现实,更具有灵活性。

3、投入的多元化。在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下,除政府投入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的合理进入,以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节约办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应体现节约精神。为此,对农村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其效用最大化就应成为各地实践的重要工作目标。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大多存在场地不足、设备短缺、师资匮乏等问题。因此,各地应结合自己的情况,通过资源共享的办法来逐步解决。

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出的“二十字目标”,与以前相比增添了新内容,即第一次突出强调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崭新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局面,惟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村风文明”和“管理民主”。这说明,与城市相比农村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滞后已成了公认的事实,已成了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而农村职教是为农村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者专业技术素质的重要形式,既能增加文化知识,又能培训劳动技能,一举两得,是农村教育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最直接的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地要在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基础上,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2、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要求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及时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相关的知识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就一定意义而言,我国现阶段农业突出的问题不在于农业科学研究,而在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因此,要充分依托农村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通过举办农业继续教育与科技培训班,提高当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市场经济需要和产业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有利于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最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它的存在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首先,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增多,造成人均占有资源的减少,从而减少人均收入。未来劳动力供给的主流将不是城市新增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职校来说,发展机会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崛起提供了诸多的机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希望在田野上。

4、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能源、资源越来越贫瘠的形势,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科技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哪个产业可以替代农业给人类提供比较稳定的食品,人们对农业的依赖是100%的。如果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更不要奢谈国家的现代化。前面所谈及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论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是有利于开发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浮梁县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甘 璐)

作者:曹余辉 冯凌 吴建明

上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论文下一篇:小学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