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通过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获取、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提升农民素质必须依托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本文通过对江苏泰州市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

作者简介:钱澄(1957- ),女,江苏泰州人,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校长兼书记。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研究。

本文是2010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十一五”以来,泰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与示范性职校建设、经费投入等内容,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对各地三个文明建设成绩考核的内容。2010年全市有80%以上的乡镇建成了市合格成人教育中心校,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全年完成“两后”培训2163人次并100%推荐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155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5865人次,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致富骨干17.01万人次。2006-2010年,每年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暨流动现场会,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同时调研中也发现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层次不高,连续性、长期性不够,没有能够完全发挥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一)主要情况

1.职业教育培养农村人才的从业情况

表1为被调研农户家庭从业成员受教育类型及从业情况统计。为了便于研究从业情况,将545户2017人中,507名各级各类在校生和159名未从业者剔除,余下1351人则为农户家庭中的从业人员。表中常年在家从业是指调查期内在本村或所属乡镇行政管理区域以内务农、务工、从商等,这部分人员才是直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常年在外务工是指一年中6-12个月进城镇务工(也包括稳定性在外工作)。季节性在外务工是指1年中6个月以下在外打工(农忙回家种田,农闲在外打工)。

从表1情况来看,农户家庭从业人员1351人中,受过高职教育的只有28人,甚至少于本科及以上的48人;受过中职教育的只有6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1%和4.5%,二者合计也只有6.5%。由此可见在农村接受正规职业教育的人数偏少。短期培训是提高农民技能的重要手段,国家启动了“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农民培训工程,但受培训的人员比例还是很低。据表1可知接受短训的只有85人,占总人数的6.3%。1351人中,常年在本地从业的有599人,这类人员也就是直接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599人中,接受中高职教育的人员只占到5%,中高职教育比例之和竟低于本科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急需技能型人才时,职业教育没能成为提供人才的主阵地。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少,致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从业人员比例低;二是参加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人数少。

2.职业教育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情况

近3年,全市57个村中职业教育机构在26个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占到总村数的45.6%,开展得最多的是技术服务活动。在技术培训方面,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次数还是很少,只在8.8%和7.0%的村开展过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与针对农户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其中有38.6%的村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这与目前江苏全省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90%的比例相去甚远,与全国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对农业贡献率的情况也是一致的。我国每年约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只有30%-40%得到推广,10%得到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3.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情况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可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优势及一些扶贫项目直接支援农村建设。在直接支援方面通常有如下途径:一是通过一些基金项目申请资金,给新农村建设以资金支持;二是参与新农村某些项目建设,如改水、改路、土地平整等工程;三是在政府引导下参与直接支援活动,政府有一些扶贫项目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如政府实施的“阳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在直接支援方面,职业教育作用发挥状况见表3。

表3显示,职业教育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进行的,其次做得较多的是提供资金支持。在直接支援面上,近三年中有50%的村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支援,可见在这方面,职业教育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与全面建设小康、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要求差距非常明显。

二、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1.定位不准

目前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没有办出职教特色,更多关注为城市服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方面呈现明显以服务城市为主的“职教城市化”倾向,职业教育呈现“离农化”现象。办学定位的偏差导致职业学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动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没有为农村服务的意识。

2.供给不足

我国普遍存在关注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国家向职业教育领域投入少,中职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投入占财政预算内拨款总投入的比例连续10年降低。这使得本要高投入的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更显捉襟见肘,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老化、师资不稳定已成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3.校企合作滞后

目前由于宏观体制、企业经济利益驱动、合作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出现职业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持续。这就使得职业学校在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勤工俭学、订单培养、岗位见习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难以得到条件保障。

4.针对性不强

在专业设置上,由于传统农业类专业没有办出特色,招生缺乏吸引力,传统的农业类专业招生萎缩。从全国范围看,在高等教育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占全国高等教育的0.37%,而数控、机电类专业教育则占到63.2%。专业设置体现不出新农村建设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的新要求,一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兴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很少开设。因此,职业教育就很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实现“办学与服务双赢”是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难题的必然选择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而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使命和国家的重托。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求表明,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的、立体的,要确保职业教育主动有效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深化改革、服务体制创新,从而达到校村共赢的目的,是当前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难题的创新之举。

1.更新理念,创新服务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可替代的作为壮大自己。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同时,要创新办学和服务模式。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二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将有偿、无偿培训和有偿、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

2.提高素质,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职业教育应针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要招收愿为农村建设作贡献的学生,在方式上可采取“计划单列、基层推荐、单独录取、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或结合国家有关培养计划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一定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施教,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产业布局特点,突出区域特色。教学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适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新技术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能力、针对农村的社区管理能力和爱农、务农、兴农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这类人才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有为农服务的意愿,回到农村后,这批人才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主力军。

3.积极参与,加大留守农民的教育培训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针对这种现状,职业教育应广泛开展农民培训。针对新农村建设而言,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是直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特别是要加大对留守农民的培训。一是通过国家实施的农民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雨露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民;二是主动与政府联系、与农村合作,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农村中的经营大户和农村企业领导人,开展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乡(镇)、村干部开办乡村干部培训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针对农民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需要,培训农民信息管理能力,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留守农民容易思想封闭,缺乏竞争意识,要通过普及性讲座,帮助农民分析现代农业特点及市场全球化趋势,培养农民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在培养农民竞争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农民合作意识,要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4.发挥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就必需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功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职业教育可依托国家实施的“阳光工程”,与政府密切配合,将“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可针对农民工实际需要开办技能培训班。在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既要教会农民工进城生存和发展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权意识,使农民工能够“进得城、干得来、留得下”。职业教育还可利用学校就业资源,帮助受培训的农民工就业。职业学校都有一定的就业合作单位,有一定的就业推荐渠道,可将这些资源贡献出来为农民工服务,促进农民工就业。也可实施校、企、村合作,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培训,经费实施“政府资助一点、企业负担一点、学校减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减轻农民负担。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培训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5.校村共建,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

职业教育要明确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任务,加强校村合作,实施校村共建,直接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职业院校可选择一些村开展校村共建活动。校村共建可实现职业学校与农村的全面合作,职业院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农村提供资金或物资的资助;为农村提供新村规划咨询和设计方案;与农村实施基地共建和项目合作;与农村共同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农村可为职业院校师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提供相关信息,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村校共建还可进一步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拓宽思路。校村共建通过校村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学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双赢。

6.推广技术,实现校村双赢

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主动到农村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的形式和渠道有多种:一是采用教师蹲点方式。学校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乡村担任科技副乡长、副村长或技术顾问。让教师走出校园、走近农民、深入农村,一名教师负责一片区域,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带到农村;二是开展技术免费咨询。通过送科技下乡、开通免费“农技110”电话、农业技术知识讲座等活动免费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三是有偿技术服务。职业院校向农民传授技术或推广新品种,根据技术推广成本和农民受益情况,可适当收取技术服务费用,以实现技术服务的互利双赢和保持可持续性。在有偿服务中,职业院校还可与农村共建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三产业开发基地等,通过基地建设和运作,向农民传授推广技术。也可与农村和农民合作,共同实施合作项目,在项目的实施中,职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实现学校与农民的双赢。

作者:钱澄

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通过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获取、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现状;对策

十七大报告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培育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作用。而“十一五”期间,正是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通过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获取、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十七大提出的“四个文明”建设。一是能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二是引导农民改变陈旧观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是鼓励农民关心国家大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自觉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四是教育农民自觉提高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环保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认识不到位,普及有限。长期以来我们把职业教育放在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外围,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仅仅是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的补充,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教育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离,崇尚高学历的舆论导向愈演愈烈,而对职业教育、对普通劳动者、对农业技能人才的宣传十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每年为全国提供近5亿劳动力。在这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中,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受过技能培训的高达76.4%。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1]虽然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我国农村每年近千万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就直接就业,无一技之长,无劳动技能,职业教育普及非常有限。

2.专业技术较落后,师资力量不强。长期以来,绝大多数职业学校以传统农学为主。开设农学、畜牧、种植、养殖等专业,直接面向农村,服务第一产业。然而,面对农业产业化的趋势,陈旧的理论知识、传统常规的技术使得很多职业学校逐渐失去吸引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等理论难以得到贯彻,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难以及时更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培训缺乏重视,落后的理论和技术塑造了一些学历本位的单一型人才,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2]加上“双师型”教师紧缺,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3]教师中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只有51%,参加过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只有38.5%,曾下厂实践的也仅占23.9%。[4]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偏低,特别是距离教育部提出的“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要有80%达标”的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相差甚远。虽然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全国平均仅为26.6%。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教师本身没有对“双师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也存在问题,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教师们接触实践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定位不明确,教育模式不适应。在“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率、轻素质教育”[5]的思想影响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以为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职业学校压缩甚至放弃农类专业,转而以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为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这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难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

4.体系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投入较少,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只有教学机构,缺乏实践场地和实践设施,根本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初、中、高三级职教很难真正衔接,特别是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尚未真正结合;农科教统筹机构形同虚设,体系不健全,甚至无人过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作为保障,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职业能力培训,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熟练运用技术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着重于宏观的指导、调控和管理,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2.明确方向,准确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技能,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坚持以农为本,确立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主旨;二要使职业教育适应农村社会城镇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的需求,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推广及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强化职教特点,突出技能优势;三要把重心放在职业技能教育和农民工的转移培训方面,立足于市场经济,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趋势,实行产教结合,使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结构。针对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变动速度大大加快,要适应农民的知识与能力多元化的需要,农民职业教育要把文化补习、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根基,职业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为辅助的教育结构。一要开展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基本科学技术,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新的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二要开展专门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适应培训,实施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较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三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和推进成人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需要。

4.深化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坚持“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把“绝活”当作绿色证书的教育内容,调整特色专业,体现职业性、实用性、超前性,突出地方特色,产、学、研相结合,可采取全日制、半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也可搞短期的单项知识学习和单项技能培训,搞长期的系统知识学习、全面技能培训,灵活办学。

总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联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城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人才培养格局,让老百姓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实惠。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施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摆脱困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71.

[2]苏成荣.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6(6):6-7.

[3]卢晓春,姜远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4]黄立志,刘庆华.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2(4):21-24.

[5]杜中一.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5):93-94.

作者:李 君 冯德辉

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制约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摘要]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缺陷,导致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农村内涵发展不足,导致对职业教育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三是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不足,导致职业教育难有作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职业教育 作用 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夏学文(1971- ),男,湖北武穴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农业经济。(湖北黄冈438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A0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参与,需要技术的支持,需要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实的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职业教育并没有为农村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适用且留得住的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没能培训足够数量的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转移培训数量较少,不能满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效果不明显等。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既有职业教育本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系统分析制约职业教育作用发挥的因素,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职业教育本身的缺陷

1.职业教育定位不准。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以培养受教育者素质和技能、解决就业、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的完成性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以及许多职业学校是由普通学校转型而来,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没有进行实质性转变。办学实践中没有办出职教特色,呈现三种倾向:一是将职业教育当做普通教育办,出现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的“职教普教化”现象;二是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现实,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为城市服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方面呈现明显的以服务城市为主的“职教城市化”倾向;三是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在受教育者以求得高回报的预期下,职业教育呈现“离农化”现象。办学定位的偏差导致职业学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动力,导致培养的人才没有鲜明的职业属性,缺乏为农村服务的意识。

2.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据有关专家测算,同等规模的职业学校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学校的三倍左右。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年来虽有较大的增长,但还是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使得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资源供给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数量不足,配备较低,缺乏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不了学生实训实习的需要。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截至2005年底,全国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67.74%,而同级普通高中教师合格率为83.46%。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技能,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因此职业学校更强调“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会理论教学,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能进行实践教学。但调查显示,许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教学能力,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上,由于我国当前普遍呈现实质性的重普通轻职业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在资助引导职业学校进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力度明显小于普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和总体投入的不足造成职业教育软硬件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提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条件。

3.职业教育方法手段滞后。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思路、方法、手段还在探索之中。许多职业学校又是由普通学校改制而来的,仍沿袭普通教育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强调工学结合。要工学结合就要加强校企合作,没有校企合作为基础,很难进行可持续的实质性的工学结合。而我国目前由于宏观体制、企业经济利益驱动、合作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出现职业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持续,这就使得职业学校在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勤工俭学、订单培养、岗位见习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难以得到条件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多为“教学做合一”,教学环境实现学校(教室)和企业(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师以双师素质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兼职教师占较大比例,实现真实的职业体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有实训实习条件、有“双师”执教、有科学的考核体系等基础上,而大多数职业学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多数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还是运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满足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4.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不强。职业教育应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应针对市场需求、针对职业发展来设置专业,针对岗位(岗位群)来设置课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既需要传统的农学、植保、园艺和畜牧兽医等农业类技术人才,也需要如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保鲜等专业人才,还需要技术和经营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传统农业类专业没有办出特色,招生缺乏吸引力,传统的农业类专业招生萎缩。从全国范围看,在高等教育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占全国高等教育的0.37%,而数控、机电类专业教育则占到63.2%。专业设置体现不出新农村建设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的新要求,也跟不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的新形势变化,一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兴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很少开设。在开设的专业教学中,技术创新不够,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社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对相关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的创新力度不够,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农村中所掌握的技术用不上,相关技术又显滞后,需要用的技术又没学到,因此,职业教育就很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一种责任。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增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许多职业学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但实际上,不少职业学校仍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服务意识不强,还不能看到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关系,不能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实用技术培训上,面窄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次数少。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实用技术普及推广方面,职业教育投入的时间、人员和资金都不够。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没有产生实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和模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开展校村共建、校镇(乡)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实践。

二、农村内涵发展不足

1.农民对职业教育认知不足。在农村,农民为其子女设计的理想的发展路途: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大学,如果出现子女在读书中没有按照设计的路径进行,才考虑选择职业教育或中止接受教育。笔者在湖北省黄冈市57个村545户农户调查中发现,545户农户中,159名子女初中毕业后,有123名就读普通高中,占到初中毕业子女总数的77.4%,选择中职教育的只有36人,占总数的22.6%,且其中个别人认为选择中职是因为读不进高中的无奈选择。可见在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同时,农民对子女今后的发展前途也有一个设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后代不再成为农民,不再住在农村,这也是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回农村的一个原因。笔者在湖北省黄冈市的调查中发现,有71.1%农户绝不希望子女在农村从业,25.1%的农户认为也可以让子女在农村从业,只有1.8%的农户希望子女在农村从业。这使得以培养劳动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以农村人口为主要培训对象、面向农村的服务于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更难得到发展。

2.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村对职业教育需求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传统的农业生产技能是一种习得性技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通过父辈们代代口传心授的方式获得,这样的一种主观意识使农民没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经营是以小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分散的家庭经营由于经济规模小,一是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本,二是过于小的经济规模难以显现新技术的经济贡献。这样的一种经营方式导致农村对技术需求不足,对职业教育也就难以产生有效需求,对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就难以产生吸纳能力。再则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链较短,农村中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不大。笔者在湖北省黄冈市57个村调查数据显示,57个村中只有9个村有企业,企业数量为11个,也就是说15.8%的村有村级企业。11家企业职工总数为1179人(占57个村总人口的1.4%),其中有386人接受过职业教育(占职工总数的32.7%)。可见在农村,企业量少规模小,吸纳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力不足。

3.农业的收入水平及农村环境对人才的吸引乏力。农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就全国范围来讲,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6年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越来越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收入势差,吸引着有一定技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选择进城就业,到农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较少。笔者在黄冈市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545户农户家庭中的62名中职毕业生,有71%的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从业的只有29%,且进城务工从业的人收入水平较高;中职毕业生进城务工收入要高出在本地从业的中职生收入的11.7%,高职毕业生进城务工者比在本地从业要高出67.4%。同时,由于农村交通、卫生、医疗、文化等条件不如城市,也使得更多的有一定技能、掌握一定技术的人才选择在城市从业。

三、政府行为缺失

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有研究显示,职业教育由于要有更多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因此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世界银行也认为,职业教育的生均费投入应该比普通教育高153%。但我国普遍存在关注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国家向职业教育领域投入少,中职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投入占财政预算内拨款总投入的比例连续十年降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将职业初中和普通初中资产状况做比较。(见下表)

如表所示,职业初中生均固定资产值明显低于普通初中生,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技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物质保障仪器设备的生均值也明显低于普通初中,而且差距较大,低于普通初中生的33.3%,农村职业初中就更低了,低于普通初中生的41.7%。由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可见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状况,职业教育生均投入不但不高于普通教育,而且还远低于普通教育。这使得本要高投入的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更显捉襟见肘,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老化,师资不稳定已成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2.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我国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在执行层面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措施,形成了“重于言而轻于行式”的局面。有的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没能形成政策,有的即使有政策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如劳动就业准入制、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岗位制、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适当减税等制度都没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和落实。我国大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倾向于雇佣待遇低下的无证人员,大批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显著降低。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的责任尚无明确规定,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动力,依赖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技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难以推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的缺失,形成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微观环境。

3.政府在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不够。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许多是通过政府主导的项目参与的,如政府的技术扶贫项目、“阳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政府在实施这些项目时,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推广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搭建校村共建平台,鼓励职业教育主动积极服务农村,对服务质量好、服务效益明显的职业学校要给予奖励。在职业教育服务农村过程中,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项目上优先立项。政府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激发职业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广花,胡长效.对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黄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6(5).

[3]郭秀芬,丁太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陕西农村青年就业的有效途径[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夏学文.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要素制约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5]许丽遐,段学红.农村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6]杜静,吕振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中职业教育问题刍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作者:夏学文

上一篇: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