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专门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的地方,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关爱,要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与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那么,如何实践特教模式,有效推进特校发展,让特殊儿童群体更好地接受教育呢?可以从三方面努力:以生为本,探索教育发展;育残成才,实践特教模式;立足自立,推进特殊教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聋校三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聋校三生教育论文 篇1:

生本理念下聋校语文语用课堂构建的实践应用

摘要:如何将聋生培育好,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也是聋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聋校内,语文是聋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而聋校语文课堂本质特征就是语用课堂,在生本理念下如何构建聋校高效的语文语用课堂呢?本文从生本理念出发,主要探讨聋校语文语用课堂构建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同各位同仁相互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生本理念;聋校教育;语文课堂;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正常学生也需要学习好这门课程,聋生们也不例外。在聋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聋生可以通过参与语文课程中一些实践活动获得语言实践能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聋生未来发展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由于聋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听不见,所以聋生的语文教学通常依靠语用教学的方式进行,语用课堂在他们学习语文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用课堂是在坚持语用教学观念的原则下,以聋生身心特点和未来发展为出发点,结合语文课程,依托文本逐步培育聋生的语言能力,并将这种语言能力运用至实践当中的一种聋校语文课堂。鉴于聋校语文课标对聋校的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语言交往”“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方面,以下就从聋生“说”“写”“读”三点阐述如何在生本理念的引导下构建聋校语文语用课堂。

一、利用插图展开聋生“说”的引导

(一)利用好教材中的课文插图

很多语文教材中课文通常都配有很多插图,课文的插图不仅能帮助文章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中心思想。鉴于此,需要对课文插图进行充分利用,让聋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所要传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还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实施精准的教学构思,将课堂的语言训练与课文插图进行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锻炼学生课堂语言能力。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中插图设计出一些有益于学生学习课文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通过说和写结合答题,做到说写结合,从而强化聋生自身语言能力的运用。

(二)引入优秀的课外插图

很多聋生由于认识能力水平低,对一些词汇和内容的理解含糊不清,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起到了阻碍作用。教师要发现这种问题,并且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一些很难让聋生能够用直观化思维去理解的词汇或者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做好教學环节的铺垫工作。比如现实中我们经常提到对人种的认知,一般分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三种,如果让聋生直接通过对词汇的观察很难理解这些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具体划分标准,这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可以准备三张不同人种的图片,在课堂语言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图片的观察了解具体知识,同时可以针对不同人种的国家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落实学生“说”的实践,从而构建语用课堂。

二、依托教材展开聋生“写”的训练

(一)加强写字教学

字词教学一般包括音、义、形三方面,相关课标中对于写好汉字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引导聋生写字过程中,要让聋生养成包含情感、审美和态度等元素进行写字训练,而且要坚持天天训练,养成写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指导聋生认识生字的字形或者架构、教师引导正确的写字示范、指导聋生进行仿写这三个步骤完成聋生的写字教学工作,提高聋生的写字水平。

(二)强化写话训练

聋生由于自身特殊性,加上手语特殊的表达方式,使聋生书面语言的形成受到一定影响。聋生会说,不说明他们会写,说得好,不一定写得好。教师还需要强化他们的写话训练,将他们从手语表达方式转换为书面语表达方式,这不仅是聋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项过程,而且是聋校语文语用课堂开展的需要。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先说后写,说写结合”的原则进行具体教学,利用多元化途径展开写话训练。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强化写话的锻炼:首先,可以通过聋生观察插图的方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常用到课外插图和课文插图,课外插图通常是为课文教学做铺垫,课文插图是为了直观地、形象化地展现出课文所要反映的主体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聋生学习语文听不见但是善于观察的身心特点,通过课文插图和课外插图引导学生说话和写话,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聋生通过对插图“说”和“写”的两种动作,使聋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理解,最后将这种理解用书面化的形式落到纸上,提升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应用水平。另一方面由问题促使聋生写话。适当的时机将有效、合适的问题切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言训练,是聋校语文语用课堂重要特征的体现,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的两个阶段切入问题促使学生写话。可以是梳理课文阶段切入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展开书面言语实践操作,也可以在通读课文时提出适合学生学习课文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的方式强化书面语言实践训练。由问题促使聋生写话,不仅可以促进聋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和吸收,还有助于提高聋生语言实践能力,彰显语文语用课堂本质。

三、依托文本展开聋生“读”的培养

(一)以点带面,激发聋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阶段,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刺激聋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聋生掌握课文中一些生字词后,利用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文本,将课文阅读权留给学生自己,然后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聋生分段阅读,掌握重点段落内容和重点词汇,再通过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循序渐进。

(二)问题引导阅读

让聋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是语用课堂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在前面阻挡聋生学习语言,聋生依然是课堂的主要角色,也是学习中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聋生实际情况设置科学的问题,以问题诱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问题深入课文阅读中。教师、文本和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这个纽带展开有效互动,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和体验语言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实际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设置问题为切入点,以识字为起始点,通过阅读的方式步入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展开对问题的思考,然后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并说出来。通过这种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阅读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聋校在开展语文教学中,要想坚持生本理念,必须把聋生放在首位,让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从聋生的角度去展开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聋生“说”“写”“读”的加强,将聋校语文教学的本质即语用教学,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在坚持生本理念的前提下构建高效的聋校语文语用课堂。

参考文献:

[1]林锦荣.刍议聋校语文课堂看图写话教学[J].时代教育,2017(22).

[2]见玉娟.新课标理念下聋校语文“三生课堂”的建构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9(19).

[3]雷敏.让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J].人文之友,2019(1).

[4]任川燕.生活化让聋校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J].考试周刊,2018(89).

[5]陈建军.聋校语文语用课堂的基本特征及建构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9(3).

(责编  杨  菲)

作者:黄晓凤

聋校三生教育论文 篇2:

着力实践特教模式 有效推进特校发展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专门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的地方,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关爱,要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与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那么,如何实践特教模式,有效推进特校发展,让特殊儿童群体更好地接受教育呢?可以从三方面努力:以生为本,探索教育发展;育残成才,实践特教模式;立足自立,推进特殊教育。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特教模式;学校建设

[文献标识码]A

我校是县教委直属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肩负着对全县适龄聋哑儿童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如何把聋哑儿童教育好培养好?学校如何发展?这是我校历届领导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

一、以生为本,探索教育发展

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家长、主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但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却深知肩上的责任并不轻。我县特殊教育起步晚,再加上受家长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90%的聋童接受完义务教育就会直接进入社会,没有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为聋童能适应社会生活做好知识、技能、交往、品格等全方位的准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在“以爱施教,整体育人”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特殊教育发展之路,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了“素质养成,康复矫治,从业关怀”特教模式,有效推进了特殊教育。

二、育残成才,实践特教模式

定位决定思路,理念支配行动。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围绕教育质量中心,抓安全稳定和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突破语言训练和职业技术两个难点的“122”工作思路,着力实践特教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创重庆市一流特殊教育学校。

(一)突出质量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素质

1.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让教育有的放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是特校根据聋童的身心特征和适应正常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针对每个聋童的具体教育方案。每个学生来到学校时,学校都首先摸清学生身体生理状况、智力状况、主要的身心缺陷和异常行为、目前的教育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的教育目标,规划学生的教育安置形式,明确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措施,有的放矢实施教学。

2.让常态化的教科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以教研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针对教学手语不全和自创手语不规范的问题开展“校本手语的整理与创编”研究活动,着眼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开展“‘三段232’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学校参与了教育部课题“三残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研究,开展了县级课题“聋生与家长、健全儿童、社会有效沟通方式研究”“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课题研究活动。学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进步,先后在《西部特教》《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0多篇,所写论文在健康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大赛,重庆市一、二届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多次获奖30余次。

3.在“三生”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提升聋生“四自”能力。学校坚持以德育为统帅,加强学生心育工作。近年来,学校德育处以“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四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提升。学校德育处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对聋生加强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教育,按月开展“生命的起源”“学会管理自我”“学会学校生活”“这事儿我能行”“遇事要乐观”等“三生”教育主题活动,鼓其生活之勇,教其人生之道,育其生存之技,启其发展之能,使之不断成长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食其力、残而有为的现代社会人。

(二)突破语言训练与职业教育难点,确保学生发展

1.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促其回归主流

一方面,学校将有残余听力和部分语言能力的学生组成语言训练班,通过专门的听力言语训练和个别矫正,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和看话能力;另一方面,对听力、语言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学科授课学习聋生第一语言“手语”促进其写话能力的发展,扫除聋哑儿童沟通与交流的障碍,为聋哑儿童铺平回归主流的路。

2.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助其自食其力

为了特殊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学校除了搞好文化课教学之外,对学生的从业给予关怀。一方面,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没有专业职教师资的情况下,通过“校企结合”“校店结合”的模式,实施服装裁剪与制作、美容美发、软陶等职业技能培训,让每个学生走出学校时都有一技之长,实现适龄学生能就业。另一方面,争取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开拓职后追踪教育,学校对已就业学生开展教育跟踪,针对在企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进行教育引导,使之就好业。目前,已毕业的六届63名学生,除12人继续学习,其余51人分别在重庆长生彩印厂、长寿渝达六星厂、涪陵宏声纸箱厂、水天坪工业园区等处就业,月均工资2000元左右。

三、立足自立,推进特殊教育

今年,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年活动中,我校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和特教模式,确立了创建“自立教育”特色学校的目标,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用自立教育理念全面统领学校的工作,努力构建校本化、特色化的自立教育理论、目标、管理、教育、教学、教材、教研、教养、文化、社团、评价十一大体系,提升师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形成学校自立教育品牌。让学生自立可以说是每一个特教老师的希望这也是特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办校的过程中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与此同时,需要立足于学生与学校的特点,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能够逐步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因此,需要制定出贴近学生需要并且能够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的相关准则,利用多种活动来开展养成教育,并有效落实各种教育形式。

现代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从多方出发,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得到“爱”的熏陶,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雁,肖非,朱楠.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

[2] 刘俊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作者:李雪莲

聋校三生教育论文 篇3:

最具体最集中最有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规范

摘要:“西向溯流、洞愈宏旌、流益深阔”,以扩展、放大、放宽、开阔的视野来认识和解析《课程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注重课程与现实互动模式的建构,利用《课程标准》发展的空间、汇集对课程支撑的更多资源、拓展课程源流,把课程融入惠及民生健康工程的管道,实施课程依靠生命奋发出运动的激情,释放于社会:以中华复兴,实现“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为已任。

关键词:解析《课程标准》;互动建构;深挖源流;与国无疆

一、放眼看,对《课程标准》的解析

“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己放春”(杜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育文化的传承,演绎着发生、发展,交媾、变异、孕育和“分娩”出现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道,为发展规律,即运用思维去思考,去认识事物的变化。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万物负阴抱阳,冲热以为和”,静动胶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奔放的参与创造和谐中的精彩。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计划、标准和教材,属“文本课程”,但其价值生成在于运动,需要参与的激情属“动态过程”。课程还具有其它涵义,如促进健康成长属于观念;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属于社会;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及大课间活动属于学校;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属于学科。② 无论属什么,总的归属社会,只有认真贯彻实施、真心体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为“冲”成其和谐。体育与健康课程解析:第一,本质。(1)社会层面,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地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学校层面,教育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3)教学层面,学科教学的内容;(4)是在学科、学校、社会共有层面中进行体育与健康文化传授的载体。第二,价值。依靠学生生命和激情,在运动中释放出精彩。1)学科中,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保健技能。但是,不能过分强调系统和完整,因为易造成技能简单的模仿和呆板的训练,缺失激情的绽放。2)学校中,组成体育与健康教育,全面发展身体,促进三维健康,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提高运动与健康技术水平,培养有道德和意志品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3)社会中,为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入生命、释放出精彩。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处理好有关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的知识传授和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不是诸科的部分组合,而是多学科的相关与相交,融入后的新型课程。体育教学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排入学校学科课课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及性别特点和所在地区地理及气候条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学生因病、残免修体育课或者免除体育课考试的,必须持医院证明,经学校体育教研室(组)审核同意,并报教务部门备案,记入学生健康档案。

3.《课程标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下位概念、教学的上位概念。课程没有实施前,以方案和计划呈现给大家;计划付诸于实施则称为教学。《课程标准》是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确保国家地方和学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水准,为国民提供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机会的功能。其实施,第一,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力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位一体功能,使课程重心移至素质教育,体现在日常活动及教学中。第二,突破以学科为中心课程。关注学生兴趣与经验内容精选终身体育、公共卫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避免知识和技能繁、难、偏、旧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和生活发展接口,打破学科逻辑的局限,体现出义务教育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第三,改善课程学习方式。《课程标准》结合体育与健康的特点,强调过程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等被动的学习模式,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四,体现对健康功能的评价,使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评价手段,引导日常评价活动指向生活,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第?五,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学段所应达到基本标准的刻画,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知识、技能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为学生差异性的发展创造条件,课程目标围绕人的发展来设计和确定。《课程标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性、主动性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体育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塞勒(Saylor)等隐喻③: 第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第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第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这一观点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计划,而把教学看作是动态的实施过程,强调课程与教学联系的互动。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付诸实践的核心途径。体育与健康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广泛存在于社会、存在于学生生活。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朝向健康,强调现实生活和学生未来的强壮。应该避免脱离学生来谈课程; 避免脱离学生掌控能力来教学。

二、放眼看对《课程标准》的期许。为贯彻实施松绑,借用古语“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1.放眼看,与环境互动的运作模式。用现实性思维为课程活动冠名,注入社会符号、为活动“造势”,激起热血沸腾参加运动,设计出新 课程“模式”,博得激情和精彩;直接现实实践带来实现体质强壮“梦”、祖国富强“梦”、民族富强“梦”。“后皇嘉树,橘徕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良好环境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成败的内核。课程实践还需要机体参与,“不激不奋”。课程建模有:第一,社会与课程互动:(1)健康需要型:特征是体育锻炼和健康行为对生活的融入,构建包括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2)政治与外交(直接或间接参与) 推动型。(3)追星型。老作家冰心为运动冠军的人生,(注释:“成功之花,人们只会惊慕她现实的明艳,而最初的芽儿浸渗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喜爱明星,喜爱运动。为此情动,磨砺意志,为崛起而自强不息。(4)继承型。课程源于生活,来自情缘。民间流传大量体育与健康文化,学生成为自然传人。(5)倡导型。由中央到地方发起的群众性或青少年参与的活动。第二,学校与课程互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把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条例没有变,但环境在变;顺应形势,课程与环境产生互动,增加贯彻实施的弹性和生成性。课程:(1)与毕业生的走向互动。(2)与教学科研兴校互动。(3)与学校发展互动。(4)与学校所处环境互动。(5)与学校打造CI工程互动……。第三,与课的环境和配置相互动。1)与选择教学内容相互动。2)与优质课或评定课的标准相互动。3)与升学加试体育相互动。4)与政府或社会团体安排的体育活动相互动。5)与学校设备相互动。6)与草根体育相互动。建构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课程(或课)的环境,进行课程(或课)的互动;珍惜可利用条件,达成目标。孔德(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授数学)的学科分类③为基础,扩充成的几类学科中把体育学同心理学和社会学归类为人化的学科。体育与健康课程人化体现为身体活动与卫生保健行动的结合,按照公共卫生要求,增强体质,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

2.放眼看《课程标准》源流。《课程标准》源流考,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又如“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 。源流利用,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永泻”、“清澈”、“水溢”、“常清”和使人 “情动”,体育如同“上善若水”永远惠泽学生。源流发掘和开拓是从本末(背景、发展、目标、内容、过程)中寻求对课程支持;寻求空间、释放人体的精彩。第一,源流依靠着生命;其源头,来自健康权;架构,来自健康理念;本质,来自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选择,来自强国强种战略;科学依据,来自“冲气以为和”的道法思想;内容,来自体育竞技和健身活动;延续,来自草根和民俗;国粹,来自武术;“沃土”,来自群众性的活动;当前精神支柱之一,来自北京奥运;寄语,来自先辈的箴言;内容增补,来自减、灭自然灾害的行动。“天高亦可飞,海广亦可源”(唐·孟郊)和“劳动本是艺术源”(陈毅)的视觉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源泉,用“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法思想建构健康通道。第二,源流来自环境。源于社会、经过时代洗礼,回归于涓涓的生活细流;面向现实,向更大场和更多人与物索要对课程的支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进健康。源流环境:(1)是日常生活中面对的一切。课程出发点和归宿是健康,健康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好的环境是健康条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源流。为环境注入符号,成为学生特定生态,称之某某环境(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2)是课程可利用空间、人和物的荟萃的地方。源流突破学科定位,成为学科与生活交媾的认知和行为;源流使健康通道变宽,赢得社会、教师、家庭、自我共有的操盘。源流利用根据师生的经验,使课程更精彩并向课外、向社会延伸;由势能变为动能,增强活力。(3)敞开视野,发掘源流。如校内,执行上级文本的管理,利用师生经验和信息等;校外:利用自然、因势利导、传承文化(草根、民俗)文化、开展全民性或家庭参与信息;硬件,配备设施利用。资源利用原则:第一,利于课程改革:(1)保证课程的贯彻实施;(2)解放思想,符合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加大内容选择面和进行教学创新。第二,扩大课程的实施领域。第三,促进新形态课程的出现。第四,使内容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转变环境的优势为课程强势。

三、以民族复兴,放眼看《课程标准》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成为全党全国共识。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对青少年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健康问题有着专门的论述。还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④ 代表着历代思想家对青少年期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是《课程标准》基础。

(一)实施《课程标准》融入《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意见》

1.统一行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的行动。

2.期盼体育建设和保障措施落实。(1)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建设、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2)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结合起来建设;(3)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学校和学生开放。

3.实现公共卫生目标,落实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措施。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把城乡中小学生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覆盖人群。

4.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措施。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1)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加强教育。(2)维护场馆、设施,确保运行。(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4)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5)学校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6)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7)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二)《课程标准》融入党和政府惠及民生的健康工程

1.“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中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课程标准》保驾护航。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课程标准》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共筑学生健康工程。全民健身对象和重点是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

4.卫生部提出的全国卫生工作目标与《课程标准》贯彻落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民健康的中国是我们奔向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目标。卫生部提出“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第一条第一句话是:维护人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陈竺讲话) 《科技是卫生实现“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说明:民生的健康是何等重要。

5.党和政府关怀行动。(1)党和政府起到保障的作用。(2)地方党和政府兴办实事。(3)学校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4)社区发挥普及行动。(5)家庭教育起到启蒙和监控作用。

注释:

①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第二十二篇,粤西游日记二。

②张华.《论核心课程》,外国教育资料,2000:5。

③《关于教学美创造的三个基本问题》 《 杭州教育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5月20日。

④《科学革命》 笫二十三章,三位法国人的观点法国。

⑤这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篇散文。

参考文献:

[1]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08-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R].中发[2007]7号文,2007-05-25.

作者:张良瑞 苏 玲

上一篇:居民食品安全论文下一篇:服装服饰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