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边境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20

这一年,是承载希望的一年。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这一年,是承载收获的一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疆边境三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疆边境三生教育论文 篇1:

基实奠定千秋业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彩云之南犹如一颗碧绿的翡翠在共和国版图上熠熠生辉。

云南,39.4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南延于青藏高原,整个地貌自西北向东南形成三大阶梯递降,高山峡谷、江河湖泊纵横交错,纵贯滇西北的横断山脉将地貌进行了深度切割,在此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全省山区面积占94%。

亲如兄弟姐妹的51个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其中,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另有7个民族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 549.2万人,占总人口的34.1%,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成为让世界认知云南的一张名片。

“一县连三国”的现象在这里也并非奇谈。云南25个县(市)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全长4 060千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

说不尽的美,道不尽的奇。这就是边疆4 571万各族儿女自豪的家乡,这就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彩云之南!

云南有奇特的地理地貌,有多彩的民族文化,那么,人们一定很想知道,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教育现状怎样?在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划时代里程碑上,云南各族儿女又刻下了怎样奋斗的足迹?让我们将视角聚焦这里的教育,聚焦这里的“两基”!

“两基”,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09年11月,一个阴雨天的下午。滇东北昭通市镇雄县一个不大的会场里坐满了人,人们脸上都流露出焦急的神情。当省人民政府“两基”检查评估组负责人杨必俊在会上宣布,镇雄县“两基”工作通过了省级检查评估,顿时,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昭通市教育局局长平锦连连说“心情十分不平静”。

镇雄有140余万人口,其中50多万为贫困人口,是云南第一人口大县,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近些年,实施了以中央、省为主的175个建设项目,投入资金高达2.14亿元。与镇雄一道完成“两基”的还有昭通市鲁甸县、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镇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义淑作为“两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两基”目标的实现更令她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随着这3个县“两基”通过检查验收,至此,终于圆了云南几代人的教育梦想:全省129个县(市、区)实现了“两基”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61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成为全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实惠最直接、最广泛,利益影响最长远和深入的领域之一。

然而,为了这个梦想,云南各族人民足足期待了25年,奋斗了25年!

让时间定格在上世纪80年代。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88年,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令人欣喜的消息一一从北京传来,云南吹响了“两基”集结号。为实现“两基”目标,云南各族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

25年,从昭通乌蒙群山到怒江峡谷,从迪庆雪山到版纳密林,从彝州楚雄到壮乡文山……39.4万平方千米的云岭大地上,翻涌着“两基”的热浪,云南各族儿女放飞着“两基”的梦想。

7年、11年、7年。人们把云南“两基”历程划分成这样3个时段:

从1986年开始至1992年,全省88个县(市、区)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两基”迈上了依法推进的历史进程;

至2003年,全省115个县(市、区)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01个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6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至2009年,所有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

在实施“两基”的奋斗历程中,总有一些日子让人难以忘怀。

1995年,正当依法推进“两基”的重要时刻,云南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省教育“三干会”。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决定省级筹措20亿元,地、县各筹措10亿元全力发展“两基”。

那是一个教育的春天。全省人民为之振奋!

紧接着,以《云南省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为“两基”实施指明了奋斗目标。云南决定:通过实施“两基”攻坚,发展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信息技术教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等五大工程振兴云南教育。

2003年金秋时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2007年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

中国政府吹响的西部“两基”攻坚号角高亢激昂!云南“两基”进入了冲刺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云南筹措10亿元专款,将还未实现“两基”的35个县列入攻坚计划。

攻坚时刻,党的教育惠民政策让云南如沐春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

2006年,红河州金平县召开了全省“两基”攻坚现场会,会上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云南各族人民克期实现“普九”,进而全面实现“两基”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2008年,“两基”攻坚还剩最后3个县。“人口大县、财困民穷”是这3个县共同的难题,校舍、师资不足,辍学现象严重。这场收官战役格外艰巨!

3个县“普九”攻坚面临的困难得到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政策倾斜、强势推进,资金支持前所未有。

39.4万平方千米的云岭大地,最终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两基”答卷。

这一伟大的功绩不但为云南义务教育实现突破性发展树起了一座千秋基业的里程碑,而且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万千之力铸就教育基业

“两基”目标的实现,对于西部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省份而言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仅就2009年,云南全省贫困人口尚有540万,129个县(市、区)中116个县(市、区)财政不能完全自给,7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内生产总值6 168亿元,排在全国第29位;地方财政收入1 490亿元,排在全国第1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424元,排在全国第1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 369元,排在全国第28位。

经济的硬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为了实现全省人民共同的教育梦想,教育的投入却逐年增长。云南省级财政千方百计确保义务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中央转移支付、工程建设项目和省级教育经费优先满足“三区一线”基本需求,在全国较早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长期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两基”都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才保证了“两基”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2007至2009年3年间,云南全省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0.11%、28.77%、33.75%;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68%、21.41%、13.85%;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例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2.44、7.36、19.9个百分点。从2002年以来,足额、及时发放教职工工资,从未出现拖欠现象。2009年1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

“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我们绝不能拖全国全面实现‘两基’的后腿。”“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10年内实现‘两基’!”2008年春,“两基”攻坚大会群情振奋。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斩钉截铁地发出了总攻令。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激发起云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社会各界攻坚克难、如期实现“两基”的信心和决心。

“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力保教育投入!”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这样向全县干部群众做出庄严承诺。

“我们等不起了。再等就又要耽误一代人。”梅里雪山下德钦藏族同胞向省人民政府提出“提前两年接受检查评估”的申请。

老百姓的教育意识也不断增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哪怕只是为学校的建设铺一块砖、添一片瓦。改革开放之初,“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令人振奋的口号就从云南陆良传遍了祖国各地。

相关部门鼎力支持教育,为“两基”一路绿灯;民营企业家为教育倾囊相助。

乡村干部、教职员工,为每一个未脱盲人员、为每一个辍学孩子奔走在山乡小道上。

一系列重大教育民生工程的很好实施为“两基”夯实了基础。

从2002年起,云南省政府把排除和改造8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列为10件实事之一,至2008年,投入的资金达50.17亿元,排除危房702.74万平方米。

2009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明确“五年任务三年完成”。2008、2009两年全省累计投入工程资金100亿元,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384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564.5万平方米。

2002年至2007年,累计投入11.69亿元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校舍面积近140万平方米。

2001年开始,在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共筹措资金5.55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55万平方米。

2004年起,在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学校,安排资金3.34亿元,实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工程。

2003年至2007年,全省共投入资金5.36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1 90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1 94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9 868个,实现三种模式全覆盖。

西盟佤山曾是“贫困”的代名词,但那里的佤族孩子如今都能在窗明几净的校舍里学习、生活了。“通过几项工程的实施,我们没有了校舍危房,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西盟人这样高兴地说。无论是在怒江峡谷贡山、还是在红河岸边绿春,山乡村寨,最漂亮、最结实的建筑一定是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小学校。

随着各项工程的实施,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建设同步加强,中小学教学仪器,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2009年,全省99个县通过了普及实验教学验收,体、艺、卫课程的基础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007年夏,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有4 000多人的独龙族宣布要“普九”。老百姓牵着马驮着孩子来到学校,“国家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们一定要把娃娃送来读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为“两基”撑起了遮风挡雨的绿荫。

到2009年,云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300元、初中500元;全省所有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0%“两免”,其中有245.8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8%,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得到建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达5.5亿元;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全省每年增加支出55亿元。

2009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总量达到53.05亿元,比刚刚开始实施的2006年增加了34.36亿元,增幅达184%。

那是2007年的教师节前夕,玉溪市新平县者竜中学有着32年教龄的老教师张有良一家,搬进了县城专门为农村教师建设的新居。玉溪市为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实施了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辖区县城所在地建盖了1万多套教师安居房。通过各种办法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云南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2008年,云南省开始了教师廉租住房建设试点。在此基础上,决定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进行1万套、50万平方米的教师廉租住房建设,彻底解决农村教师“值班房”不足的问题。

在实施“两基”过程中,师资不足成了许多贫困地区的“拦路虎”。红河州为解决攻坚县教师不足问题,采取由州级财政承担工资招聘教师,连人带编分配到县的办法。

红河州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农村中小学特设教师岗位计划”政策。4年中,云南就招聘特岗教师2.1万人。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正活跃在云南广大的乡村学校,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梁春林、普超……无数特岗教师正在谱写“80后”的奋斗者之歌!

探寻“两基”跨越发展特色之路

山高谷深,民族众多。特殊的省情决定了云南发展基础教育的特殊性。

因此,大力发展民族教育,重视农村教育,狠抓贫困地区教育,成为云南“两基”工作始终坚持的主线。

至今,云南有600万人口的地区不通汉语。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是“两基”进程重要的举措。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云南省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到2009年,全省已建成155所民族寄宿制中小学,5 500所半寄宿制民族高小。

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编译出版了14个民族18个语种265本新课程民文语文、数学教材和《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

至2009年,全省80多个县、4 000余所学校的22万在校生接受“双语”教学,近6 000名“双语”教师经过省级培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全省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播撒在各民族孩子心中,维护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始终是云南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任务。2000年,云南率全国之先在边境沿线、7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藏区实行“三免费”教育,加快了这些地区“两基”攻坚的步伐。

2006年,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边境沿线和藏区在全省又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还在25个边境县(市)投入专项资金1.04亿元,实施边境国门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建设项目88个,新增校舍近15万平方米。

边境沿线义务教育学校广泛接收周边国家中小学生入学,当地政府努力筹措经费让外籍学生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展示了中国及中国教育的友好形象。“小留学生”现象成为云南边境教育的独特亮点。

勤工俭学始终是一项云南巩固义务教育成果的得力之举,各级政府都大力倡导、全力支持。

从滇中楚雄到怒江峡谷,从普洱茶乡到红河两岸,云南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以“养猪、种菜、办食堂”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2005年,教育部在楚雄州召开勤工俭学现场会,向全国推广云南这一经验。

陈再春,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学校校长,凭着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梦想,带领学校师生硬是在光秃秃的校园种菜、养猪、酿酒,挖鱼塘。

长期不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不但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有效减轻了学生及其家庭的教育负担。2009年,在15 085所中小学建成了15 418个勤工俭学实践基地,占地面积13.1万亩。

云南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普及教育初期的投入不足,致使学校布局点多、面广,办学效益差。最高峰时,全省有小学近6万所(个)。

坚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两基”健康发展、顺利实施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就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坚持“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结构和规模效益及办学质量。近两年,学校布局调整又加大了推进力度,已显现优化态势。

到2009年,全省小学学校中,完小从2003年的14 757所减少到12 561所,教学点从2003年的19 154个减少到10 649个。6年时间,共减少2 196所完小和8 505个教学点。

楚雄州元谋县江边乡,抓住震后重建契机,将全乡20多个校点集中到乡上办学。结实美观的校舍,功能齐全的必备办学条件,良好的师资队伍,让一开始还心存疑虑的家长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了学校。

德钦县政府对集中办学给予大力支持。这个贫困县投入资金为学校聘请生活老师、后勤人员、保安人员和医务人员,全方位的保障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快乐无忧。

学校布局调整与实施校安工程、排除D级危房相结合,云南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一套“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对全省中小学校舍实行动态管理。只需轻点鼠标,学校状况就一目了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云南各地还充分发挥公办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建设。

昆明市五华区,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捆绑”划成学区进行统一考核,师资交流、教研互动、资源共享,推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上水平、上台阶。

改变农村学校落后现状,昆明市做了积极探索。从2007年开始,市、县两级投入4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325所农村标准中小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办学条件,使一些城区教师主动选择到农村学校任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保障特殊群体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在党和政府的阳光下。云南在推进义务教育的进程中,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吸毒和艾滋病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农村中小学食宿资源优先满足留守适龄儿童少年需要。

中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是“学得好”的前提条件。云南不断创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及“控辍保学”机制。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乡村干部就将义务教育通知书发到家长手中;小学毕业升初中,乡村干部又将毕业学生名册连人一块送到中学校园办理“整体移交”。

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巩固和提高同步进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升学瓶颈,云南向幼儿教育、高中阶段两头延伸。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全省所有乡镇至少建一所公办示范中心幼儿园,在不通汉语的民族自治地区开办一批“双语”幼儿园或“双语”学前班。

哀牢山上的苦聪人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将苦聪孩子的语言关提前到学前阶段来解决,从而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全省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愿望即将实现。

云南在加快普通高中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将用3年时间,投资近百亿,在11个州(市)建设12个辐射周边区域的职教中心。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到80%以上。曲靖、大理、楚雄、普洱,一座座现代气息浓郁的职教中心现已崛起,成千上万服务边疆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将从这里走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教真育爱”,是要让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基于对义务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教育的大爱,2008年秋季,云南针对长期困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补课太多、体育弱化、考试频繁、作业量大、教辅泛滥等突出问题,出重拳“减负提质”,把更多的时间、体育与健康、快乐的学习和轻松的书包还给学生。

同时,不遗余力推进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实行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并施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新的评价制度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现代管理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不断规范。从2009年起,加快建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适应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普通中小学校现代管理基本制度框架,形成师生主动参与、依法管理、民主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管理方式网络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结果精准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将进一步加强,平安和谐校园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如何突破?云南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要求,开创性地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使“三生教育”在认知、体验、感悟各环节取得成果,家庭、学校、社会互动取得实效。

2009年盛夏,一场以“中国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从而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三生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生教育”教材现已进入13个省、市,其中10个省将其列入地方教材目录。

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满载着全省各族人民期望的义务教育列车,鸣响着内涵发展的汽笛,平稳高速地向前飞驰!

迎国检促“两基”再上新台阶

“‘两基’迎国检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我们这一届政府迎来了这个机遇。完不成任务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对不起全省各族人民。”在不久前召开的“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会议上,高峰副省长充满感情地说。

基于对全省“两基”工作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今年2月,省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做出决定,“今年年底,全省‘两基’迎接国检”。迎国检启动以来,全省上下再次掀起“两基”热潮。

“‘两基’是一个历史进程。我们要通过迎国检,将‘两基’推上一个新台阶。”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如是说。

迎国检工作启动以来,云南各地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关心、全民参与、高位推进的态势。

省委、省政府于4月7日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秦光荣省长出席会议并亲自动员部署,与州(市)长签订了迎检目标责任书,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

云南省对迎检要求做到“五个惊动”,即:惊动各级政府,拿出真抓实干的决心,履行好政府责任;惊动各级政府“一把手”,拿出正确的认识,尽好统筹协调的职责;惊动各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依法保障投入;惊动每所学校,切实做到以师生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惊动社会各界,让社会各界、各族群众真切感受“两基”带来的实惠,对“两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截至目前,全省已进行了两轮大规模的自查、复查,完成了对各地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审计。

针对国家“两基”过程督导组提出的意见,秦光荣省长3天内作出两次重要批示,省政府5天内召开3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9月召开的推进会,再次要求各级政府“一把手”做到亲自听取工作汇报、亲自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亲自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亲自组织迎检动员、亲自参与督促检查,如果被抽检,还要亲自参与全程活动等“六亲自”。

省政府要求各地抓住国检机遇,对照国检指标,力所能及地解决问题。对“两基”核心指标,特别是国检涉及的7个“一票否决”指标,要求限期进行彻底整改。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目标,逐步加以解决。

为做好“两基”迎国检,云南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其中8 000万元用于增加中小学校仪器设备,2 000万元为工作经费。今年招聘的6 296名特岗教师全部充实到师资缺口依然较大的农村学校。在自查整改中,部分地区补拨的教育经费已超过3亿元。

在迎国检过程中,实行迎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片联系制度,上级政府分管领导对下级政府“一把手”实行约谈制度,以及督查、通报、问责等制度。

云南还将“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及成效纳入对省属部门、各州(市)政府、各县(市、区)党委领导班子及“一把手”2010年度的目标考核内容。

迎检启动以来,多形式广泛宣传“两基”,报纸有文字,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显眼的地方有永久性标语。做到了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和各族群众都懂“两基”、晓国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面指导下,经过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各族人民61年的共同努力,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为提高各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奠定了千秋基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云南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世赋◇

作者:杨云慧 李配亮 张惟祎 王世赋 矣 勇

边疆边境三生教育论文 篇2:

为了更加美好的十年

这一年,是承载希望的一年。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这一年,是承载收获的一年。2010年,历经25个春秋的艰苦奋斗,云南省“两基”工作终于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谱写了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这一年,是承载梦想的一年。2010年,云南省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在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道路上,云南正大踏步追赶着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喜讯传来,云南各族人民为之振奋。学习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热浪,旋即在云岭大地上翻涌——

7月19日,刚刚从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归来的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崇敏一下飞机就直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扩大会议会场,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研究部署学习贯彻落实方案。

7月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省、州(市)、县三级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抢抓机遇,全面谋划云南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

8月20日,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到云南宣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省12 000人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参加了学习。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为了周密制定《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并于2009年7月成立了以省长秦光荣为组长的编制领导小组,统揽教育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的4月12日,秦光荣省长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省级有关部门、州市政府及学校、家长、学生和各界代表对编制教育规划纲要的意见。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的学习贯彻落实,教育系统积极组织学习讨论,深入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从高山之巅到河谷平川,从繁华都市到民族村寨,从党政领导到社会各界,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各族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全省上下形成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步入了又一个春天,云南教育将与全国教育一起驶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即将实施的《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云南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各类教育,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拟定“十个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

云南绝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按照中央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要求,云南将大力实施教育“桥头堡”建设工程。以呈贡高校新校区为依托,建设国际教育家园、国际教育基础建设平台、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形成符合“桥头堡”战略需要的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云南珍惜国家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努力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云南省将高扬现代教育旗帜,全面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价值建设和学校现代管理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优先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云南省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要由目前的78.5%提高到95%。明确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云南省将民族教育作为全省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针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云南省将实施边境口岸中小学、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优先扶持25个边境县一中、117个边境沿线乡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全面改善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办学条件。

近年来,云南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昆明等6个州市建设了7个区域性职教园区,文山等5个州市的职教园区也将于2011年开工建设。云南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组建了30个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鼓励职业学校将先进的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云南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云南高等教育确立了“提质量、强特色、抓改革、促现代”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将2011年确定为“云南高等教育质量年”,全力抓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快推进呈贡高校新区建设,目前已有9所高校近8万名学生入驻高校新区。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云南各高校结合实际,积极谋划发展,努力创出办学特色。昆明理工大学争取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昆明医学院力争进入国家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试点单位之一的云南师范大学,已为试点工作的开展做好了准备。云南师范大学计划每年遴选200名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到边疆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教育学校任教,改变云南部分县乡镇中学长期没有该校毕业生任教的状况。

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虽然身处西部边陲,但云南始终在扮演着教育改革先行者的角色,改革举措不断,亮点频现。实施“三生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初中考试评价制度、取消中考的“奥赛”加分、校长公选……全国的目光曾一次次聚焦云南。在最近启动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云南省参与了所有专项改革任务,并对其中部分领域进行重点探索,成为西部地区参与试点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此外,云南省还成为7个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将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蓝图已经绘就,新的航程即将起航。2011年1月13日,《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通过省委、省政府的审定。到2020年,云南省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力争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云南各族人民将与全国人民共享教育改革成果,云南教育将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云南孩子将与全国孩子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张俊芳◇

作者:黄云刚 矣勇 陈顺

边疆边境三生教育论文 篇3: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云南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加速度,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的工作思路,推动云南现代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切实推动云南教育科学发展

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好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总结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推动云南教育科学发展的动力,推动云南教育科学发展。

2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编制《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云南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加强对云南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云南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及配套政策。

3 抓好学校现代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加强学校基础管理、全程管理、系统管理、精致管理,促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管理和价值建设管理,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加快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打好基础。

二、以实施“三生教育”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4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和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会精神,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抓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以完善基本建设、提升队伍素质为重点的德育工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创新工作方斌和机制,将学校德育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渠道和载体,强化学生公民意识、思想道德、民主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增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抓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重要环节,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在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好、管好、用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发和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拓展活动内容,加强实践育人。

5 深入实施“三生教育”。把“三生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从管理体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育人合力建设、考核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三生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学术化、社会化、国际化、本土化、常态化。开发制作“三生教育”教学资源,抓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三生教育”教学实施的课题研究。

6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义务教育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中考制度改革和高中新课改。建立健全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抓好高中课改教师的跟进培训。研究制订高考改革方案,推动高中课改与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继续推进中小学“减负提质”工作,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减负的各项规定,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教育教学专项督查,督促落实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提高寄宿学生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7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活动。组织好全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健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抓好禁毒防艾、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抓好农村艺术实验县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开展“七彩云南”行动计划环保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完成30所省级、15所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创建工作,开展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和规范学生汉字书写活动,加快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8 着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紧紧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努力为教育科学决策服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抓好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大力推广应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

三、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 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和省政府的部署,启动云南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加强“两基”年审复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完成率,扩大受教育人口规模,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推进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

10 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各项免补政策,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确保完成排除200万平方米D级危房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实施更大范围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城乡之间、区

域之间、学校之间力求均衡配置校舍设施资源。均衡配置老师,均衡分配优质学校招生指标。坚持“两为主”原则,落实有关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按计划落实“三级学校三集中”的调整目标,小学和初中撤并工作完成工作总量的50%,“一师一校”校点撤并工作完成工作量的65%。

11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发展特殊教育。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研究制定加快全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乡镇中心幼儿园和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剩下的闲置房产,力争完成新建、改扩建1 000所乡村幼儿园并将其中200所建成示范幼儿园的任务。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以继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扩大随班就读规模为重点,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2 继续扶持民族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师的培训、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切实加强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管理,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入实施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继续加大对边境县和藏区县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边境口岸和重要通道的国门学校建设。采取各种特殊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度。创新机制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13 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做好全省“两基”巩固提高年审复查工作。继续开展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加强和改进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制定《关于加强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制订、完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加强对教育重点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省委、省政府的教育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

14 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统筹高中阶段招生,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力争招生人数达到24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60万人。积极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等职教工程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七大工程”,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以建设职教中心、职教园区等形式,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15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指导职业院校加强特色品牌专业的规划与建设。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要求。编写专业课校本教材。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思维训练、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16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支持职业院校建立行业培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重点,加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养新型农民。积极配合国家和省相关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

17 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大薄弱高中的建设力度,组织省一级高中对口扶助薄弱高中,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全面推进普通高中新课改工作,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完善课改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全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重点对省、州市共建共管的60所样本校课改工作进行监测。

五、深入贯彻落实高教会精神,以内涵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18 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根据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科学发展,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不断提高高校的校均规模。加快推进呈贡高校新校区建设,确保完成投资40亿元,新开工面积100万平方米(含教职工住宅建设),累计竣工面积超过550万平方米(含教职工住宅建设),基本完成一期建设项目,确保9所高校学生入住新校区,教职工住宅基本建成并交付使用。启动配套的师大附中、附小,云大附中、附小建设。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意见》,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9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高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继续抓好“教学质量工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继续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新增20个省级特色专业、60门精品课程;新建10个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高职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0个高校名师工作室;遴选40名省级教学名师;新增2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力争高校小语种在学人数突破15 000人。进一步加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 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云南大学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加强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水平有特色地方重点大学建设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建好现有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争取立项建设2-3个国家西部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完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加强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做好学位授权申报、审核工作,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

21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根据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关键学科领域领先的创新人才团队,增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建立健全高校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的互动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促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六、大力发展良办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2 加快发展民办教育。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鼓励和引导社会

力量以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实施民办学校规模发展和示范学校建设工程。民办教育规模发展比2009年增长8%。加强和规范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民办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继续推进引资办教工作,为学校与企业界、金融界搭建良好的引资平台,拓展教育发展空间。建立国际教育基金会,吸引和整合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23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和完善省、市两级终身教育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强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完善广播电视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远程教育、社会考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教育制度,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更加广泛地开展城乡继续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七、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

24 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积极性,创造条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争取外国留学生规模达1.2万人,使云南成为外国学生的留学理想地。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境外建成5个孔子课堂,10个汉语国际推广中心。继续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到美国和香港各举办一次云南教育展,到境外办学项目达到10个,引进60个优质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25 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国家公派、省地方公派留学生规模达600人。加大选派学生到国外学习、实习和短期培训的力度。推进云南面向西南开放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小语种人才。加快建设11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境外捐赠项目管理,争取与利用更多外资发展云南教育事业。

八、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6 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表彰一批师德先进个人,积极倡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与激励机制,引导与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社会的认可与敬重。

27 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实施云南省千所中小学整体提升工程,为100所高中、400所初中、500所小学培训万名骨干教师,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中小学校现代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坚持校本培训为主,依托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加强教师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构建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启动中小学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评定工作。分批安排700名中小学校长到香港真道书院学习。继续选派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到省内外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

28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制,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规模。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的制度。完善中职学校教师特聘制度,扩大专业教师规模。

29 深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继续抓好“教学名师工程”和“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不断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改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大省级教学团队遴选和培养力度。鼓励和引导高水平教师从事本专科教学工作。培养一批省级教学名师。新增若干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30 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争取统一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并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其他层次教育的教师编制标准。指导学校按要求科学设置岗位,推进以岗位设置为基础的教师聘任制改革。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招聘6 000名特岗教师。

九、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果

31 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网络。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边境25个县“班班通”建设工程。加紧开发义务教育学科资源,建立和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2 000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对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管好、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加快云南省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加快教育信息应用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积极推进招生、学籍管理、校舍管理、学生资助、质量监控、教育科研、毕业生就业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快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农村党员远程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发挥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为云南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努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

33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落实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和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完善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落实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享受政策学生数不低于在校生总数的25%。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34 认真抓好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招生录取相关政策、办法和制度,建立健全透明高效的招生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从源头堵塞各种体制性漏洞。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招生考试管理与服务模式,坚决制止和有效打击各种危害考试安全和招生录取的欺诈行为。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校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推进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试点工作。加强与教育部和国内知名大学的沟通联系,为云南学生到国内知名大学深造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启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工作。贯彻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引导,继续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应征入伍等工作,巩固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

制。搭建就业信息沟通平台,完善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高校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确保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0%。

35 着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深入做好综治维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快速有效处理校园突发安全事故。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和矛盾纠纷的专项排查,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化解行动。抓好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检查、督导和考核工作。健全教育系统综治维稳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十一、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

36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完善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管理工作,选拔配备好高校领导干部。深入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推进高校党员党组织信息库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积极进行民办高校党委书记选派工作试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高中阶段学生推优培养入党工作。

37 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在制度健全完善和增强执行力上下功夫。强化监督、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加大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化对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制约监督,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8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修订《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调研起草《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条例》。做好全省教育系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总结、验收工作和“六五”普法规划的调研制定工作。增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按照省委关于推进依法治省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依法治省的各项工作。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应用电子政务平台助推政务公开,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不断改进机关作风,积极建设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和谐机关。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做好教育信访工作。做好老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

上一篇:企业职工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公证下的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