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律师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律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这一职业角色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重大。在执业过程中,律师文化对执业结果有着非常重大的决定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律师文化分为律师群体文化、律师集体文化和律师个体文化三个方面。

第一篇:律师学论文范文

我国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关系探析

摘要:律师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理论或实践中均对此争论不断。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一般认为,律师与其所属律所存在劳动关系或挂靠关系。本文将就以上两种学说进行分析论述,尝试探讨我国律师与律师事务所的关系。

关键词:律师;律师事务所;劳动关系;挂靠

作者简介:王君(1982-),男,云南大理人,西安石油大学本科,云南瀛铢律师事务所,研究方向:律师实务、金融法。

关于律师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的关系争论由来已久,但此种关系长期以来并未引起社会过多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的健全,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日趋良好,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因关系不确定而产生的纠纷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劳动关系说

2011年,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深圳某律所与其所属律师是否存在存在劳动关系出具了一份裁定书。该裁定书认定某律所与其所属专职律师之间不符合劳动关系的特征,据此认为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1]所谓劳动关系,本质在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且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此裁定中,律师事务所与律师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合同成为了争议的关键。所谓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定。[2]我国《劳动法》第19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据此,判定律师事务所与其所属律师是否存在劳动合同的关键就在于双方是否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实践中,部分律师事务所与其所属律师签订了聘用合同,但仍存在大量律师事务所与其所属律师并未签订任何书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情形。

关于聘用合同是否等同于劳动合同,学界或实践中均存在较多争议。

本人认为,界定聘用合同是否等同于劳动合同的关键并不在于表面字眼的争议,而在于聘用合同的具体内容。一般说来,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劳动报酬、具体工作内容、劳动保护、违约责任内容,[3]如聘用合同不具备以上基本内容,则该聘用合同不应视同为劳动合同。

在上文提及的深圳市中院出具的裁定书中,也就某律师与其律师事务所之间签订的聘用合同是否等同于劳动合同进行了一定阐述,最终也由于对劳动内容及报酬等未做约定而视同为非劳动合同。

律师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因现实中大量律师并未与律师事务所签订任何书面协议而遭到了多数人的质疑。当然,因律师职业的特殊性,大量律师并未从律所获得报酬,这也成为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又一有力抨击。但,劳动关系的否定也带来了律师权益保护困难等问题。

二、挂靠说

严格意义上讲,挂靠并不属于法学概念,而是特定时期产生的一种经济类型。《新编汉语词典》收录挂靠一词,是指机构或组织依附从属或依附于另一机构或组织。但也有人对挂靠关系进行了延伸阐释,挂靠经营关系是指挂靠单位向挂靠人提供挂靠经营所需的各种法律文件,挂靠人以自己享有权益的财产独立经营,经营收益归于挂靠人,由挂靠人向挂靠单位支付一定报酬的双方契约。[4]由此,挂靠人享有独立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被挂靠方享有收取报酬的权利,同时,被挂靠方也应承担提供挂靠方所需法律文件的义务。

主张律师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存在挂靠关系者认为,律师之所以与律师事务所存在一定关系,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40条规定:律师不得私自接受委托,收取费用,接受委托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由此,律师必须归属于某一律师事务所方能执业。律师事务所向其所属律师数据委托书,律师则应将案件报酬的一部分缴纳给律师事务所。就此种意义而言,律师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似乎存在挂靠关系。但由于挂靠关系本身是否属于法律关系仍存在一定争议,因此,将律师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界定为挂靠关系也存在许多问题。

不论劳动关系说亦或挂靠说,其本意并不局限于探讨法律关系本身,而是希冀在探讨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更好的维护律师权益,促进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究其本质,厘清律师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关系,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诚然,劳动关系说或挂靠说目前并未能有效解决律师权益问题,但此等努力仍是为了实现最终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http://www.law-lib.com.

[2]曾咏梅.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6).

[3]冀延卿.完善劳动合同立法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J].经济经纬,2001(4).

[4]高甲星.挂靠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3.

作者:王君

第二篇:律师文化与律师执业观

摘要:律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 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这一职业角色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重大。在执业过程中,律师文化对执业结果有着非常重大的决定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律师文化分为律师群体文化、律师集体文化和律师个体文化三个方面。此外,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律师文化的认识、深化和丰富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律师执业观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的过程。本文探讨了律师文化建设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职业观的形成。

关键词:律师文化 律师职业观 文化建设

律师职业是近现代法治文明的产物,在现代法治社会的舞台上,律师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律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一个操法为业,以法为生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这一职业角色的兴衰和荣辱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法治的实现,关系到广大公民正当的权利诉求能否得以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基于此,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青年律师,更应努力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现在我从律师文化的大背景,论述律师的执业观问题,探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和同仁共勉!

21世纪是一个文化冲击的世纪。目前,人类社会已开始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社会职业群体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就是这个群体的生命。中国律师作为一个职业社会群体,在经历了恢复律师制度25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属于这个群体的律师行业文化,随着25年的积淀与过滤、扬弃与升华,已经从她的嫩稚阶段逐步走向成熟,正成为中国当代律师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几年前的一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上,司法部党组首次提出了开展律师文化建设研究的命题,此后各地司法行政部门和律师协会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种方式对律师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律师文化建设座谈会,标志着律师文化建设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文化的构成体系基本形成共识,即由律师群体文化、律师集体文化、律师个体文化三个方面构成:

律师群体文化,就是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职业群体所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律师群体文化是律师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律师文化本质的集中反映,影响和主导着整个律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代表着律师文化的主流意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是一定时期律师行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时代性、政治性、民族性、社会性、传承性、发展性等特点。律师群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律师的政治理想、律师的价值追求、律师的职业道德、律師的行为准则等等。律师群体文化反映了服务社会、崇尚法治、维护正义、诚信执业的先进理念。律师群体文化的形成,主要靠党和政府的教育引导和全体律师的自觉培育。

律师集体文化,就是律师事务所全体律师所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律师集体文化是整个律师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律师文化本质的综合反映,对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受一定地域、一定环境、一定条件影响和制约,具有融合性、多元性、独特性、功能性、人本性、共享性、人文性、地域性、动态性等特点。律师集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律师事务所政治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经营文化、服务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律师集体文化反映了律师事务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提高法律服务水平,树立律师良好社会形象的先进理念。律师集体文化的形成,主要靠律师事务所主任或领军人物的倡导和全体律师形成共识并共同创造。

律师个体文化。律师个体文化,就是律师作为执业个体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律师个体文化是律师文化的微观部分,是律师文化的最小要素,直接受律师集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律师集体文化的共性,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律师集体文化中的亚文化,具有认同性、可塑性、自主性、具体性等特点。律师个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执业律师个人的价值取向、观念信仰、奋斗目标、服务宗旨、敬业精神、业务水准、职业操守、道德伦理、生活信念、文化素养、气质形象等。律师个体文化反映了律师作为执业个体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对当事人负责,维护法律正确实施,遵守职业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为社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先进理念。律师个体文化的形成,主要靠律师自己加强自身修养的“自塑”和律师事务所加强集体文化熏陶的“他塑”来实现。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律师文化的认识、深化和丰富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律师执业观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的过程。青年律师究竟应该形成怎样的执业观呢?

1.德才兼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律师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肩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重任,优秀的律师必然是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人。古人云:才胜于德谓之小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德才兼备谓之贤人。蒙牛集团把“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作为用人原则。优秀律师应是德才兼备的人。做事先做人,这句话很古老,却永不过时。做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做不好人,你就可能没有事可做;而做好的人,就有人可以帮助你完成一些非常困难的事。良好的口碑,自然使你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2.设定目标,精通专业,做专家型律师。美国哈佛大学曾做了一项“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的调查,对一群所处环境相似、学历相同、智商相当的年轻人进行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开始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不清晰;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25年后,这群人的生活状况如下:3%目标清晰且长远的人,25年来基本没改变过他们的人生目标,一直朝着目标不懈地奋斗,因此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优秀人士,多是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短期清晰目标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某行业不可或短的专业人才,如工程师、医生、律师等,大都处在社会中上层。60%目标不清晰的人,他们生活平平谈谈,没什么成就,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27%没有目标的人,常抱怨社会,责怪他人,生活状况极其糟糕,挣扎在失业的边缘。可见,目标对人生有巨大影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一个既定的方针和目标,凡事干起来都是为了围绕这一目标服务,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终会成功。因此,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是走向优秀的第一步。随着经济及法制建设的发展,律师人数也迅猛增长,短短二十年间律师数量已发展到13万人,大量新增律师涌入到传统的诉讼领域,而该领域市场有限,于是大多数律师案源不足。律师有什么接什么,接什么做什么,哪方面似乎都懂一点,但哪方面都不专不精。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行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一个个专门的法律服务种类,律师服务业己从传统的民事、刑事诉讼扩大到金融、证券、信托、房地产、建筑工程、医疗事故、保险、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涉外仲裁等等领域,法律服务向专业、深层次方向花展,许多“万金油”式律师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无法开展专业服务。司法部原副部长段正坤指出:“对我国律师业发展来说,规模化是必然导向,专业化是必然趋势,品牌化是必然选择,规范化是必由之路”。法律法规纷繁复杂,使到任何一位律师都不可能成为熟知全部法律知识、法律规范的“万能性”律师,每一位律师应当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兴趣以及律师所的业务领域情况,将自己的专长与律师所的业务范围融为一体,专攻一、两个专业,做一个专家型律师,站在法律服务市场金字塔的塔尖

3、有责任心,是走向优秀律师的关键。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同情心相比,是“群心”中的核心。人人一份事,事事尽责任,万事贵在责任心。牛根生说得好“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有权人的,也不是属于有钱人的,而是属于有心人的,因为有心,才能创造财宝、积聚权力。”在律师实务中,责任心比业务水平更加重要,责任心决定了律师能否及时、准确地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律师执业行为规范》为此特别指出:律师必须诚实守信,勤勉尽责。

4、公关,成为优秀律师的法宝。很多人在进入律师行业时,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有学问,肯吃苦,就得获得好的业绩。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学问不等于有案源,高职称不等于高收入,吃苦耐劳不等于必有丰厚的回报。君不见大多数律师都在为案源发愁犯难,甚至一些高级律师也门可罗雀吗?20%的律师占领了80%的市场,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这20%的律师不是俊男美女,更不是神仙皇帝,他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成功的法宝—公关。什么是公关?公关即公共关系,一般常指公共关系管理。“公关”一词最早是律师提出来的,1882年美国著名律师多尔曼.伊顿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作了题为《公共关系与法律职业的责任》的演讲,首次提出了“公关”这一概念。美国公关业权威书籍《有效公共关系》(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对公关是如此定义的:“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职能,它的目的是在一个组织和决定组织成败的所有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持相互受益的关系”。律师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其良好的社会关系,公关对律师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但时下的某些公关已经彻底背离了公关的本义,成了拉关系、走后门和行贿、腐败的代名词。

戴尔·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西方人认为: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们大多喜欢广泛交际,形成自己的一张“友谊网”。这个网络由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新交的朋友;有前辈,有同辈或晚辈;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朋友是财富,多个朋友多条路。广泛与人交往是机会的源泉。交往越广泛,遇到机会的概率就越高。有许多机会就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的,有时甚至是在漫不经心的时候,朋友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朋友的关心等等可能化作难得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荐、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方面的帮助,人们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律师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律师无法凭借自己的律师身份和专业特长直接从社会获得业务,而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把你的律师身份、专业特长、人格魅力等信息传达到特定的人群,这个媒介就是人际关系。目前律师的业务主要来自转介绍,因此,律师必须广泛交往,获得客户的认知及信任,才会有业务的基础。客户越来越多,“市场订单”就越来越多,业务就越来越大,就像不断滚起的雪球,好比越做越大的蛋糕。

很多人相信: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很多人就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用在等待机会上。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被动、清高或谦虚就会挨打,主动才可以占握优势地位。你的事业、你的人生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需要你去主动争取。你必须主动推销你的优势,充分展示你的长处,让别人发现你,进而才能赏识和信任你。“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律师都有自己不同的优势,有的口才好,有的勤奋;有的擅长房地产、有的精于知识产权。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律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够打动客户。在面的推销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个人魅力去赢得客户,用自己过去的业绩、良好的口碑去赢得客户,比如以往的成功案例、典型事迹。在点的推销上,一份为当事人度身订造的简单、实用、易懂的法律解决方案是最好的武器,客户最关心的是你能否为他排忧解难,能否切实解决问题。

有律师把律师所客户关系分为五种,即基本型、被动型、负责型、能动型和伙伴型。我觉得把“伙伴型”改为“朋友型”准确点。优秀律师的经验就是成为每个客户的朋友。虽然你有好的素质、好的服务,但其他律师可能与你不相上下,或者更有吸引力,这时客户究竟会找谁呢?实践证明,大多数客户最终都会聘请他们熟悉的、感觉最好的那位律师。而获得客户好感,赢得客户信任的最好办法就是与他们成为朋友。有一句俗語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优秀的律师能经常了解客户的需求,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奉献出爱心、真心、责任心。

总之,律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追求民生,崇尚科学,维护人权,促进法治为己任,“坚定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品质优秀的律师群体,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谱写和谐的音符。

参考文献:

[1]宋朝武,张力著,律师与公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2]庞正中,郭振忠,律师执业基本技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3]梁静,华小鹏,律师执业与政务管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4]田文昌,律师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步照,男,1974年出生,江苏省盐城市,东南大学法学专业,江苏一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作者:张步照

第三篇:对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审视与剖析

摘要:律师法的修改、律师制度的改革、法律服务业的完善已成为当前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的不同职业定位出发,探寻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律师法的修改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务贸易;法律服务;公司律师;公职律师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服务部门分类表(参见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律师服务作为一种职业服务类别被列入其11类共142个项目的一个,成为一种与医生、会计师等并列的国际服务贸易形式。在加入了WTO的几年来,我国的法律服务业在形成既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服务体系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其中就包括对公司律师、公职律师、企业总法律顾问等的试点工作。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服务业从业人员中,除了在律师事务所专兼职执业的律师之外,还包括了专门为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提供律师服务的公职律师、专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公司律师以及企业法律顾问、军队律师以及乡镇街道司法所法律服务人员、各级政府的法制办人员等各类的法律服务从业者。为适应WTO的要求,我国正力图建立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体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条给“律师”的定义是:“本法所称的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在第十二、十三条还分别提出了“律师应当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国家机关的现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显而易见,“律师”在这里仅指在律师事务所中执业的律师,或称社会律师或挂牌律师,而不包括公司律师、公职律师、企业法律顾问以及从事法律服务的其他人员。

一、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发展现状

2002年,司法部分别颁布了开展公司律师以及公职律师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在全国推行公司律师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这就打破了《律师法》中律师不可能是公务员,律师也不可能是企业内部员工的限制。据2004年底的统计,全国已有公司律师700人,设立公司律师的大企业达150多家;公职律师的试点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展开,中国证监会的162人在2005年7月成为全国第一批既是国家公务员又具有律师身份的法律服务从业者;开展企业总法律顾问试点的国有重点企业第一批就达到70家,从2004年3月已进入在中央企业中全面铺开的阶段。

《司法部关于拓展和规范律师法律服务的意见》(司发[2003]14号)中提出了律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完善律师组织结构,形成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军队律师并存发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格局。并且提出了修改《律师法》,把公职、公司律师制度纳入我国律师制度的整体框架之中的建议。司法部《中国律师业五年(2002—2006年)发展纲要》中更明确强调:“逐步建立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制度。”可见,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与社会律师并列共存的格局将成为今后中国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建立仍处在试点工作阶段,《律师法》的修改方案也还在进行当中,而《公务员法》已于2005年4月公布执行。笔者认为,《公务员法》的出台,对现行的公职律师试点工作势必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公职律师的定义值得重新审视,同时,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与社会律师并列的作法也值得推敲,而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共存也会成为国有企业难以把握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想就此发表一些粗浅见解。

二、“公职律师”内涵分析与外延重构

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内部都有专门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人员,称为政府律师。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律师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在律师事务所挂牌的执业律师( Practicing Lawyer );第二种是专职法律顾问(House Counsel),指受雇于某公司企業而非独立开业的律师,也称公司或团体法律顾问(Corporate counsel);第三种则是政府律师(Government lawyer)。美国每10个律师中就有1个供职于联邦、州、乡镇以及地方性政府,美国联邦司法部单独雇用的律师超过2000人,仅纽约市政府的法律部雇用的律师就达400人。(译自《法律英语LEGAL ENGLISH》(第二版),何家弘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P13)

在《司法部关于公职律师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公职律师被界定为“在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专职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员),笔者认为,对“公职律师”的定义错误地概括了公职律师的内涵,从而缩小了公职律师的外延。

按照“在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专职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员”这一定义,在此所指的公职律师指的就是“政府律师”,也可以说,此处对“公职律师”取的是狭义的理解。那么公职律师是否可以和政府律师划等号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原因是,公职律师这一概念的外延比政府律师的外延要大。笔者认为,司法部出台的文件中之所以没有直接将西方的“政府律师”这一称谓照搬进来,也应当是出于此种考虑。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府律师就是在行使行政权的各级政府中专职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而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新出台的《公务员法》第二条及《公务员释义》中指出,“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人大、政协、公检法等在内的七大机关都列入公务员行列。可见,在我国,行使公职人员的范围不仅限于“在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的人员,还包括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政协和民主党派机关工作的人员及其它。由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公职律师不仅指“在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使政府职能部门”的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还应包括以下各类:1.国家权力机关的公职律师: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中任职或被招聘专门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员;2.国家司法机关的公职律师:国家司法机关设立公职律师是英国司法体制中的一种成功模式;3.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律师:即政府律师;4.国家军事机关的公职律师:即军队律师;5.法律援助律师:即由政府出资组建的以专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以便使法律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法定权利得以实现的公职律师;6.国有企业律师:即大中型国有企业中的公司律师。(按照中国的现行体制,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有别于在西方国家律师制度中的并列关系,这两种制度之间在中国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任职的公司律师或者企业总法律顾问等,往往是由各级国资委派驻的,其身份也可界定为公职律师。)除此之外,还有党的各级委员会及其有关的部门、工会、共青团组织、妇联以及政协等,在这些机关里供职或受聘于上述机关专门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员,也属于公职律师范畴。

三、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并存的非合理性

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开始于1998年,由原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司法部三家联合组织。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近年在企业广泛开展,国家经贸委还在2002年开始在国有重点企业中进行企业总法律顾问的试点。以铁路系统为例,据北京市司法局发布的消息,2005年8月,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等涉及金融、保险、石油天然气、铁路行业的几家国有大型重点企业,成为北京市第三批公司律师试点企业。而早在2002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则成为国家重点企业总法律顾问试点单位中的一个。可见铁路行业中已存在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同时并存的现象。

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与公司律师制度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职责、功能、权利义务等基本相同,不同点仅有两个:一是“准入门槛”一高一低:律师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或司法部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而企业法律顾问需具备的是“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由国家司法部组织,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由国家人事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组织。企业法律顾问考试对报名人员的学历要求低,考试内容少,有免试条件和两年内通過的时限。通俗地说,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比司法考试容易。二是管理机关不同:公司律师和企业法律顾问虽属企业内部人员,但公司律师同时受所在地司法厅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指导并应加入当地律师协会,律师协会负责其培训和执业纪律教育活动。而企业法律顾问则受所在地人事厅及国资委的管理,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的法律顾问则一般由所属行业负责进行执业注册和培训等工作。例如铁路系统的企业法律顾问,就由铁道部负责进行两年一次的统一注册并进行一年一度的培训。

两种企业法律职业制度同时并存的现象反映出了我国法律职业制度还处在发展时期,笔者在拙文《浅议企业的法律顾问制度》及《再议企业的法律顾问制度》中都对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进行了探讨,而目前学术界及司法界取消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目前有如下的问题有待思考和解决:一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地位是否可以慢慢由公司律师来取代?二是公司律师是否可能与企业法律顾问在同一企业中同时并存?三是企业是否可以自行选择在本企业内部实行公司律师制度或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四是企业内部如设有公司律师,涉诉时是否还需要高价外聘社会律师?

笔者认为,毋庸置疑的是,这两种制度不可能长期并存。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属于管理权限的划分不清,更不符合现代化法治国家运作的要求,当前必须找到一条能使企业法律顾问与公司律师两种制度融合统一并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已能够胜任企业内部的非诉讼业务的要求,在涉及诉讼必须的时候外聘律师并与法律顾问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的权益,但成本会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公司律师制度在企业的试点,是考虑到公司律师较之企业法律顾问在诉讼业务方面更有经验,而其又是企业内部人员,企业在涉诉时不再需要外聘律师而由公司律师独立解决,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结合两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在大型企业中,一条合理的途径是借鉴英国律师制度中“巴律师”(Barrister)和“沙律师”(Solicitor)在功能上的区分,在企业内部的法律事务机构设立非诉业务部和诉讼业务部两个部门,前者执行法律顾问的一般性职能,后者则专攻诉讼,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成本实现保护企业权益的目的。

法律服务业整体框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法律基础教育体系到法律职业人员的准入再到法律服务人员的职业定位,每一环节都值得更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严军兴.政府律师制度研究.群众出版社,2002年10月.

[2]李峰,梁静,丁娟.律师制度改革热点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3]熊先觉.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5月.

[4]Richard L.Abel.AMERICAN LAWY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作者:蒋冬梅 宁教铭

上一篇:内部统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学法指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