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在提高,学案导学在教学中被使用的越来越多。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学案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一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

试分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学案导学是今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倡导“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师生合作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将学案导学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改变了以往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时间,在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首先概述了学案导学的基本原则,随后就该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基本原则;教学应用

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历史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常常是学生课后谈论的对象。正是由于历史的这一特点,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学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讨论、探究和学习爱热情,潜移默化的丰富学生的历史常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一、学案导学的应用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制作学案时,应当结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既要涵盖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又要保证学案内容具有趣味性。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学案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学案内容设计必须要符合当代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秦帝国的兴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案中插入动画片《秦时明月》中的一些图片,由于初中生对动画片有较高的兴趣,这样就能够达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提升学案导学效果的作用。

2、创新性原则,

英国作家培根在《论读书》中写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初中历史教学绝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在学生掌握历史常识的基础上,培养起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并从历史典故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利用学案导学时,应当注意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思考和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在学案中设计多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节课时,教师在学案中介绍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然后让学生就“隋炀帝的功与过”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具有应用

1、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课堂情境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代入感,让学生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知识点有更加按的认识。教师在进行学案内容设计时,既可以从网络上借鉴其他教师分享的优秀资料或经验,将其融合到学案中,又可以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创一些内容。需要注意的时,教师要合理安排学案结构,避免一味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合理利用图片、视频或Flash等,让学案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营造活泼、逼真的氛围,让学生在特点氛围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时,由于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列强侵华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其学生的情感。而借助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圆明园焚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两幅图片的强烈反差,就能够意识到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恶性,进而激发起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2、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生由于个人兴趣、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历史成绩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间客观差异的存在,就会导致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节奏,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关注所有学生,并通过分层设计的形式,实现班级内所有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学案中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其中可以包含一些简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翻阅教材就能找到,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回答此类问题,可以激发学习自信心,进而增强历史学习兴趣。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歷史“康乾盛世”的时候,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与“康乾盛世”有关的资料,可以是书籍、视频或突破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并挑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而部分没有搜集到相关资料的学生,教师可以告诉他们搜集资料的方法,为下一次的课堂实践做好准备。

结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历史常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力。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引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上,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思考、讨论和提问的时间,减少甚至是避免了“知识盲区”,对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很好帮助;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杭敏祥,周顺发.构建“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08):156-158.

[2] 王节.“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以《女娲造人》的教学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160-162.

作者:李红梅

第二篇: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在提高,学案导学在教学中被使用的越来越多。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学案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历史教学

学案导学是现在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历史教师在实际历史教学活动中应用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又能在教学历史知识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可在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传统教学模式欠佳,无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一味地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背诵记忆,旨在达到考试考核的标准。历史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探究知识的意识,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没有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也难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对历史课堂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抵触厌烦的情绪,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成就差,学生也无法掌握有效的历史知识。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堂中接受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但在课前没有根据课堂内容进行预习,在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后完成习题或进行其他练习时感觉力不从心,从而出现排斥历史学科的情绪。教师在教学历史过程中,如果不采用有效的讲解方式为学生延展历史内容,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往往会陷入“记住与遗忘”的循环中,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二、导入历史教学案例,深化学生学科理解力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下,现代教育对各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各科教师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将历史与“单一、枯燥、乏味”等词语挂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课本中讲述的历史知识都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学生在了解、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时,除了将历史重大事件的大概情况记住外,就是深化记忆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这样刻板的学习方式,自然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枯燥的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精神,也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则能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比如,在講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内容时,学生往往对“七七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等相关史实内容深刻记忆,但对“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历史环节难以掌握,从而无法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过去受到的折磨,以及革命先辈为人民带来和平生活的不易。这不但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相关案例,使学生领悟历史事件中的精神。教师可在课前将与课堂主要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进行整理和剪辑,制作成多媒体教案,如“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课堂导入部分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甲午战争”开始,将当时历史中日本对中国所做的残忍事件以及在抗日战争后中日双方为抚平各国伤痛所付出的代价,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统计。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验证,教师在一旁做好聆听和指导工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并将学生通过努力也无法逾越的重点、难点历史问题记录。最后,教师对重点、难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课堂内容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和平时期深刻感受到当时战争对人民的摧残,也能使学生理解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记忆这段历史。

三、运用历史案例问题,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性

有效应用学案导学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也能全面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初中历史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几件历史事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中华文化。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通过学案导学模式与学生增强互动性,与学生共同探究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扎实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将相关图文资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图文资料进行课前预习。正式进入课堂后,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的危害有哪些?”然后将学生以6~8人一组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入教材,探究和寻找答案。之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总结归纳的结论表述出来,对于结论有偏差或与史实不符的信息,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最后,教师将学生的观点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串联成时间线,并引导学生对其中空余部分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填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提问,同时也要回答学生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避免国家人民受到西方列强的伤害。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学生不但能够清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德育教育意义,也能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赞赏之情。

四、剖析历史事件事实,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历史学科是学生对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进行剖析。由于历史文化与环境距离现代时代较远,导致部分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导入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历史课堂中,成为课堂主体,形成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意识,并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具有“信息庞杂、内容众多、难以记忆”的特点,学生如果没有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则难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也不佳。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案导学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展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有效案例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课前可将课堂相关问题布置给学生,如“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原因是什么?”并让学生以此为学习主线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根据历史发展逐步将课本思路理清,并在逐步剖析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深入挖掘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的影响。然后,教师再将相关思维导图和视频资料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理清的历史脉络与教师规划的历史脉络进行比较,分析出其中的异同。最后,教师补充学生没有探究出的知识关键点和重点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会得以全面激发,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充分被点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海洋中。

在历史教学与学案导学模式有效融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教学质量佳的目的,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又能够使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段学会.简析导学案模式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06)

[2]杨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5(12)

作者:朱晓宇

第三篇:理论力学中的“教”与“学”

摘 要:理论力学是机械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后期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必要的先期基础知识。本文主要从教与学两方面讲述如何结合实践和后期学习掌握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理论力学 ;牛顿定律

《理论力学》是建立在牛顿三大定律之上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研究领域属经典力学范畴,也就是说固定坐标系是建立在地球上,以地球为参考。理论力学中的物体的运动线图: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等恰恰是机械原理当中重要的、重复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分析处理问题方面完全一样。因此学好理论力学与更好地掌握后期理论课程学习以及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息息相关。

一、《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

《理论力学》的理论支柱是牛顿三大定律:①惯性定律;②力与加速度关系定律;③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二定律,建立了物体受力与运动之间的联系,确定了力与运动关系表达式,把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结合在一起,贯穿了理论力学的全部基础知识。其表达式为:

F=ma (1)

其中:F—刚体所受全部力;包括主动力、约束力、(以及后期学习的惯性力)。

m—刚体质量;工程实际中分析对象的质量往往是不变的。

a—刚体运动加速度;与运动状态实时紧密相关,工程实际中也是时变的参数。

注:以后的表达式中,除了质量m、时间t为标量外,其余均为矢量,后面不再特别注释。

(一)静力学

静力学只分析刚体静止(或惯性即加速度为零)状态下所受力,也就是仅仅考虑(1)式的左边部分,分析刚体所受的力包括:主动力、约束力、摩擦力以及后期要学习的惯性力。这是理论上的灌输,实践中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处处可见,如没有摩擦力人们不能走路等等提醒学生分析问题要考虑齐全,不遗漏。这里问题出现最多的地方是涉及物体重力的两物体相互作用,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所引起的,如图1所示,分析A、B间的力,虽然他们都有重力,却不是两者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重力是第三者(地球)施加的,这个概念必须清楚。分析物体受力时,最好按某一类学生熟练的分析方法。将刚体的全部受力分析齐全,无一遗漏,然后列平衡方程:和。熟练掌握二力杆和三力汇交等定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未知参数,极大地简化计算量。图2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题。题目是画出带符号构件及整体受力图。

对于初学者而言,分析受力最常见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少力、漏力(力分析不全面)。因此,就这个例子来说,给大家一个建议:不管是整体还是某个构件,先画已知力,然后在所有与其他构件接触的地方(约束)用正交分量来表示力(约束),包括与固定墙壁(地面等安装接触地方),作用与反作用力用带撇的符号分开(这个不清楚也没关系,先保证分析力齐全),如图3的(a)、(b)、(c)、(d)(需要强调的是在加约束力的时候,一定要先解除约束,以力代之,不要又有力又有约束同时出现在一处,因为后期还有只求某个方向的约束力的问题)。如图3的(d)中的o、b处是与地面机架接触的,画了正交分量后就不要再出现约束,因为正交分量就表示了此处的约束,如果既有约束又有正交分量,则表示两个力重复,其他地方也类似)。平衡方程列好后紧接着要求解方程,必须掌握静力学基本定理,不然,未知数太多,而平衡方程才三个(矢量方程两个),则难以求解。从图3的(d)来看,整体只受三个力,利用三力汇交,可以确定O处的力肯定过B点,无形中少个未知数,如图3中(h)(这里可以先不管物体受力具体方向,因为计算结果会得出力的方向,所求结果为正,表示力方向与假设一致,否则与假设方向相反);再分析D点约束类型可以确定D点力垂直于AB(应牢记约束力指向为垂直于公切面或公切线的法线方向),在此基础上分析CDE构件又是三力汇交,确定C点力的方向,如图3中的(c)→(g);确定C、O点后,回到ACO构件,再次利用三力汇交确定A点力,如图3中的(a)→(e);确定A点后,回到构件ADB,同样确定B点受力,如图3中的(b)→(f);确定方向后的力不再用正交分量来表示(正交分量是分析过程),去除多余的正交分量,包括图3中最后(h)图中B点处。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受力分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为事先并不知道哪些分量是否存在或为零,只有正确分析物体受力后,才可以利用题目所给几何条件或三角关系等来求解各处力。否则,未知数太多,没办法求解,或分析受力不正确,最后得到错误结论。

摩擦力总是阻礙物体的相对运动,分析与运动趋势相反,求解摩擦力的时候,平衡方程要补充摩擦定理,其他没什么不同了,摩擦力除了临界状态外,都是一个范围值。

(二)运动学

运动学首先要搞清楚坐标。

理论力学中坐标只有2个:一是定系,理论力学既然是经典力学范畴,那么工程中常用地球作为固定坐标系;二是与运动物体固接在一起的运动坐标系,称为动系,所谓固接就是坐标系与物体是浑然一体的,物体如何运动,动系就如何运动。

点的运动,只要写出直角坐标方程,然后就是高等数学的微积分了。熟练掌握点的运动很重要,很多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简化为某些特殊点的运动,如质点运动,或在点的运动基础上合成分析。

清楚确定坐标后,三种运动关系就好描述了。图4是两个坐标及其相对关系描述。oxy和o'x'y'分别表示定系和动系,i、j和i'、j'分别是坐标轴上的单位矢量。理论力学中涉及刚体的运动只有三种,分别是平移、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

有两点必须明白:

A.对于平移运动,i'、j'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因此为常矢量。常矢量有个特点是其导数为零。

B.对于定轴转动,i'、j'大小不变,方向改变,不能作为常矢量处理,导数也就不为零。这一点在接下来数学推导物体运动速度、加速度关系式的时候显示无疑。

相对运动是动点对动系的运动,与绝对坐标无关,i'、j'为常矢量,变化的是相对坐标;在对矢径r = x'i'= y'j'求导时i'、j'的导数为零;牵连运动是动系对定系的运动,与动点无关,因此i'、j'方向变化,大小不变,不能作为常矢量处理,即其导数不为零,而x'、y'为不变量,导数为零。所以,在对矢径r = x'i'= y'j'求导数时,要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来分别对待,不能笼统作为常量处理。绝对运动是动点对定系运动,因此相对坐标和方向矢量均变化。可以参看图4中的C。

运动学描述了刚体(或质点)的运动规律,即位移、速度、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数学角度而言,三者为微积分关系,均为矢量。不同的参考系,刚体的运动规律有不同的描述,因此在分析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指明参考坐标系。但是,对于工程应用而言,地球为固定参考系,刚体的运动描述有且仅有一种。

运动学的分析就是分析(1)式右边,也同时为后期动力学知识做铺垫。

运动学的矢量方程即:

位移通式:

速度通式:(点的速度分析和刚体的速度分析有相似之处,因为刚体上有个重要的点——质点,而刚体的运动可以分解成随质点的平移和绕质点的旋转,因此速度表达式可以通用。)

加速度通式:

表达式中的脚标a、r、e分别表示绝对、相对和牵连(英文单词首写字母),ac表示科氏加速度。

把矢量图和矢量方程紧密联合起来有助于求解运动学问题。同时也可以用图像法检查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三)动力学

动力学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综合考虑 ,在前面两节已经分析并求解了力、质心(刚体)加速度,因此,只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即可求解未知量。动力学有两类问题:一是已知运动求力,再一个就是已知力求运动,第一类问题是高等数学求导数问题的应用,第二类问题是高等数学积分求解,需要有比较扎实的数学知识。

这一部分涉及到一个重要知识就是质心的运动分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点的运动分析的相关知识,当然比点的运动分析复杂一点,需要自己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不断练习。

二、总结

理论力学既然是建立在牛顿三大定律之上,因此理论力学中的全部定理均可由牛顿三大定律导出。不管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状态。

由(1)式F=ma

左边:上述静力学分析部分指明,刚体的全部受力分析;

右边:上述运动学分析部分指明,刚体的运动分析,特别是质心的加速度分析。静止或惯性状态是特例,加速度为零,变成静力学知识。

理论力学三大定理:

动能定理:F=ma=m,两边点积:

F·dr=m·dr=mdv·=mdv·v=d(mv2)/2

反映了外力所做功与物体动能增量间关系

动量定理:F=ma=m, Fdt=d(mv)

反映了力(冲量)与动量增量间关系

动量矩定理:F=ma,

两边叉积:F×R=m×R=(mv×R)

反映了力矩与动量矩能间关系

达朗贝尔原理:F=ma,即F-ma=0,其中-ma即为惯性力。

这里有个误区就是惯性力究竟是不是力的问题,这里说明一下惯性力是不存在的,按照前期知识,这个力没有施力体,也没有受力体,只具有力的量纲,是假想的、虚加的,目的是用静力学方法分析运动學问题。

掌握了牛顿三大定律是构造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这一基本理论,第一步:先分析力(静力学、动力学),力要分析齐全;第二步:分析运动,分析清楚点、刚体(质心)的运动规律,如轨迹、相对运动、牵连运动是何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写出运动矢量方程,绘制矢量图,然后两者结合求解;第三步:动力学结合了前两步:较静力学而言,多了惯性力和惯性矩,较运动学而言,多了受力分析。

理论力学综合知识的应用特别考查大家对理论力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也涉及到多方面,特别是三大定理的综合应用。大家普遍感到困难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入手解决。理论力学道理很简单,说起来容易,题目做起来很困难,需要大家不断练习,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王铎.理论力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程靳,程燕平.理论力学学习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张思团

上一篇:初一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字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