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统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部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统计信息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传统的统计方式相比,统计信息化具有更加广泛的核算内容。统计信息化既是对传统统计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图结合油田公司工业统计信息系统利用以往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提出一些内部控制管理及发展的建议。

第一篇:内部统计论文范文

浅论构建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

摘 要:在集团管理当中,统计是计划、监控、决策的有效工具,由于集团内部子分公司业务范围、业务性质不同,给评价考核和业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设计一套统计指标体系,用价值衡量集团内部子分公司运行状况,为评价考核集团内部子分公司提供统计服务。

关键词:集团型企业 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

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法人企业联合体。由于在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业务范围、业务性质未必相同,给评价考核和业务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有必要设计一套统计指标体系,用价值衡量子分公司运行质量、运行结果及财务状况,为评价考核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提供统计服务。

一、选择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反映总体现象的指标体系。构建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就是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反映集团各个子分公司经营状况及其变化的整个过程。在具体选择组成统计指标时,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2.规范性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为科学化。

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既能反映集团各个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的静态,也能反映各个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的动态。

4.简洁适用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既要按照必要性进行简化,又要满足设置统计指标体系的目的,更要便于操作应用。

5.适度超前原则。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既要考虑集团公司发展和管理导向,又要考虑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和管理现状。

二、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结构

集团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反映子分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现金流为王已成为共识。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反映企业现金流情况的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这几项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深入认识和评价企业经营规模;二是有助于评价企业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三是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四是有助于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流的因素,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以从现金流的角度了解净利润质量,为分析和判断企业的财务前景提供信息。

2.反映子分公司经营成果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是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指标,主要有产品产量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增加值。在这里,我们选取经济增加值来反映子分公司经营成果。这项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较准确地反映子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价值。传统业绩评价体系以利润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容易导致经营者为粉饰业绩而操纵利润。而经济增加值在计算时,需要对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二是经济增加值具有文化性功能。经济增加值不仅是一种计量方法,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没有将权益资本成本从营业利润中扣除,这样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不能真实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会使经营者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忽视权益资本成本就是忽视股东利益,忽视资本成本就容易忽视资本的使用效率。运用经济增加值进行统计评价,就是要让子分公司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克服短期的行为,强化风险承担意识,将集团利益和经理业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经营者目标和集团目标趋于一致。

3.反映子分公司经营风险的指标。这类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些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负债率既反映子分公司经营风险由谁承担,又反映了子分公司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2)流动比例是评价子分公司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3)速动比例是评价子分公司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能力。这三个比例结合起来,综合反映了企业长期、短期、即期偿债能力,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

4.反映子分公司劳动效率和人工成本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人工成本指标。这些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企业劳动的消耗效率。这里全员劳动生产率采用增加值与同期全部职工人数之比来反映。它反映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投入再生产过程中增值的部分。这个指标有利于分析各个子分公司的劳动效率;二是人均人工成本反映了人工成本状况,有利于分析各个子分公司人工成本状况。

综上所述,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济增加值、资产负债率、流动比例、速动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人工成本。

三、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计算公式及资料来源

1.经营活动现金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收入,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个子分公司实现的现金收入,表明了子分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经营活动现金收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税费返还+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在实际运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取得。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各个子分公司通过经营活动获取的现金净额,同时也表明了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成果。计算公式为: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在实际运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从现金流量表中直接取得。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反映各个子分公司通过投资活动获取的现金净额,表明了各子分公司投资效果。计算公式为: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在实际运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取得。

4.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反映各个子分公司在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表明了各个子分公司筹资能力。计算公式为: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在实际应用中,该指标无需计算,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5.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各个子分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它是全面衡量子分公司生产经营真正盈利或创造价值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费用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财务费用*(1-所得税税率)

资本费用=总资本×平均资本费用率

总资本=少数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合计+负债合计-无息流动负债-在建工程

无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合计-短期借款-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在具体计算总资本时,均用期初与期末数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资本费用率=资本或股本费用率×资本构成率+负债费用率×负债构成率

平均资本费用率,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取一个固定比例。

在实际应用时,上述指标计算资料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获取。

6.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它是反映某个时点上,子分公司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该指标是评价子分公司负债水平和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子分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7.流动比例。流动比例,它反映某一个时点上各子分公司变现能力。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8.速动比例。速动比例,它是用来表示某一个时点上各子分公司资金流动性,即各个子分公司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例=(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

9.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各个子分公司人均创造价值。是考核子分公司经济活动重要指标,是子分公司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10.人均人工成本。人均人工成本表示各子分公司雇用一名员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费用水平。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分析各子分公司之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效率提供参照。计算公式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职工薪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以上这套体系的评价方法是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取舍的基础上,又参照目前较为先进的评价方法而形成的。这套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集团型企业内部子分公司在业务、资产等方面有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评价的问题。这套体系是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应具有的行为导向对子分公司进行综合评价。

在集团管理当中,统计是计划、监控、决策的有效工具,对规范公司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面对内外部日益变化,如何构建集团型企业内部统计指标体系,还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贾海.谈思路 找思路——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纵横谈[j].中国统计,2013(02)

[2] 唐竹峰.浅谈生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进[j].商场现代化,2010(27)

(作者单位: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划部 山西运城 044000)

(责编:李雪)

作者:李洁

第二篇:统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与未来发展

摘 要:统计信息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传统的统计方式相比,统计信息化具有更加广泛的核算内容。统计信息化既是对传统统计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图结合油田公司工业统计信息系统利用以往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提出一些内部控制管理及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发展

1 概述

统计信息化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各项统计工作,使得统计工作落实可以呈现科学化现代化的特点。统计信息化是统计领域不断发展的特点,具有着很强的优势,同时也是统计领域不断发展的方向。本文就是对统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与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能够有所启示,促进我国统计领域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 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和现状

2.1 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环境统计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各项工作变得更为精准和规范,对于统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统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统计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使得统计部门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其中包括对于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等等。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各项业务从公司终端瞬时数据处理工作,最初相关业务事项应由基层统计人员,现在一条线位置的企业业务人员在终端可以输入完成,缩减了统计工作流程,减轻了统计工作人员的负担。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统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正确的统计制度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和可靠,并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对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更重要的,内部控制系统和控制程序的范围比手工统计系统更方便快速和准确。

2.2 统计信息化改变了统计报表的形式

在统计信息化系统中,统计数据处理活动的各种原始数据,会以纸质的形式进行记录,原始数据的安全性不能得到良好保障。由于实现无纸化办公,每个生产数据发生时,相关信息的活动由企业员工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每个生产活动的最初使用必要的报告信息部分取消,原来的各种必要的验证过程中会计、审计等有相当的一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最初写的各种统计报告,文档转换为一个文件的形式,记录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因此,内部控制的统计制度和计算机统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控制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3 统计信息化对传统统计报表进行了变革

计算机技术应用越来越为广泛,尤其具有的优越性能,得到众多工作人员的认可。对于不同计算机终端产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行,只有对信息数据的生成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保障其规范性、准确性,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的控制电脑作弊的不良情况发生。电子网络统计报告实时处理的特点,随时提供信息,以满足决策者的要求,扩大信息的各种能力。互联网的使用在统计工作中,网络信息技术使数据收集过程可以及时,不仅快,而且双向通信,并极大地提高统计信息的及时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甚至语句的基础上统计的原始数据,后处理,获得更深入的信息,传统的统计模型的结构和内容需要大的变化,大范围的统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复杂的和全面的控制,控制程序,是控制的关键职能部门和综合控制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

3 目前统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信息化具有的优越性给企业运作带来的效益是肯定的,但是网络统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故它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对于网络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更好促进发展网络统计,是今后工作之重点。以下几点是统计信息系统目前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3.1 统计信息的非真实完整性问题

企业必须要对统计信息的完整性给予保障,为企业各项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所以企业对于统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必须要给予严格的保障。以往,对于统计信息责任制度的流失是通过盖章签字流程,和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的。但是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在对信息数据传输和保存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对统计信息造成不良影响,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侵入,对统计信息进行删除或者是恶意修改,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加剧了原始统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3.2 统计核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

目前企业与各用户之间的各种协议合同所规定的方式、计算等不尽统一,在统计计算核算数据上会略有不同,并且造成统计信息系统计算程序有所不统一,同时随着新用户的增加和新的年度协议合同的签订还会有所变动,每变动一次各单位的计算程序公式就要做改动,给系统运行带来诸多不便。

3.3 上下级统计信息系统资源问题

工业统计信息系统二期的开发已延伸至各基层单位一线岗位,已经实现一条线垂直管理,单从此系统来看基本达到了最初设想。但基于部分二级单位最初开发的生产统计管理软件,已基本实现了网络统计核算自动化,上级统计系统与基层统计系统双系统运行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企业基层员工工作的重复性,两套系统并用有促使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必须加强统计信息内部控制,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些有力措施来防止问题的继续发生,以保证今后网络统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进行。

4 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内部控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建立了统计信息系统后,统计会计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电脑的使用,统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统计大大提高精度和可靠性,减少了由于粗心大意和计算误差造成的错误。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系统,确保有序、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出现背后的曲线,由于计算机统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纵向与横向相互牵制的,同时适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统计信息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4.1 统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①统计信息系统开发,开发的控制的可行性,包括前研究的发展,资本预算,评估经济效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比如工作,审查现有的系统,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更新可行性研究在未来,更新计划的决定,等。系统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比较大,企业的总体管理目标也更大,往往需要重大改革的影响现有的管理系统,是一个主要的措施启动全身。统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更新重大改进现有的系统或构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到企业管理系统,同时对现有统计管理模式的任何更改,可能会导致整个业务数据的安全可靠,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因此,应通过充分的调研详细了解目前统计工作现状,规划企业统计信息化管理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尽可能的实现现有资源共享,与企业基层、企业财务核算系统的资源并轨,最终实现基层与上级、统计系统与财务系统一体化良性运行。

②统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在开发阶段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错误的可能性。在系统运行前,有关人员的培训,不仅使其了解运行系统,但还应该包括系统投入运行后让他们了解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统计信息系统的新证书报告的循环过程,统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前景进一步使用统计数据和分析,等等。其次,应考虑企业各用户对系统、凭证的转换,提前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系统正式投运无障碍。

③系统转换的新统计信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统计或者旧的统计系统,必须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该在系统中转换,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周密部署、转换、填汇总计算系统,新系统的安全初始数据导入,等。新的统计信息系统比旧的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新的计算机系统并不一定比老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甚至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系统不如手工统计数据更适合企业的管理特点。所以企业系统转换,使用新老系统并行或手工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为了测试新统计信息系统计算,审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等。

4.2 统计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

①组织设置。企业在积极创建信息化统计系统后, 需要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保障统计部门组织结构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性需求,符合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形式。对于组织结构的创建需要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②责任部门。内部控制关键点是不相容职责的分离,计算机统计系统和手工统计数据,对每一项可能导致欺骗或欺诈的经济业务,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必须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分别承担。统计信息系统,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是系统开发,开发和系统操作的位置,数据维护管理工作;数据入口位置和审计;系统操作与系统档案管理的位置,等。公司为防止欺诈,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原则,责任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

③档案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相关的信息应及时归档,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体系,加强档案的管理。合理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通常有合格的人员档案管理,完善信息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文件存储设备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此外,措施应该定期备份所有文件,并保持备份。为了防止文件被损坏,企业应制定文件一旦受损事件应急措施和恢复方法。公司使用统计软件也应该强制备份的功能,一旦系统崩溃恢复最近的状态函数。

④设备管理。对于用于计算机统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4.3 统计信息系统的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包括统计业务的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①数据录入控制,基础数据是人工录入,偶尔的错误难以避免。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操作人员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数据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等的变动范围,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对不符合合理变动范围的做出相应验证的错误提示。

②为防止由于系统的程序或其它原因造成某一模块录入、审核等流程不能正常流转运行,

还应当建立有效的应急系统,输入控制,确保系统在运行时控制程序的每个链接可以正常运行,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错误,损失和泄漏事故和内部控制措施,应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传输的过程中,安全可靠。数据传输应该顺序编码,传输应该发送和接收的标志,收到信息反馈的数据传输,一定要确认每一批数据传输的时候,日期、标志等等,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总之,统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是统计信息化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其具有的优势还不能全面的呈现出来。信息化统计系统与传统统计工作相比较,具有的优势还不明显。相关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 对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从而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全面呈现出来,使得我国统计领域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周蒨

第三篇:统计抽样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分析了统计抽样审计的原理,旨在研究统计抽样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认识到统计抽样审计是加强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内部审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统计抽样;内部审计;适用范围;局限性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明确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做出相应结论的过程。目前,抽样审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由最初的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发展成为目前的统计抽样,它是现代审计中抽样审计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统计抽样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提高了审计效率,改善了审计方法,对促进审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抽样审计的原理分析

统计抽样审计法是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项目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从而根据审计结果推断总体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随机性是此方法的特点,可使每一样本都有均等的几率被抽取,使审计结果尽可能趋向总体结论。

(一)统计抽样审计的种类

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抽样的组织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简单随机抽样,即按预定比例或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对项目进行标号抽取。第二,机械随机抽样,即个体项目按顺序并保持一定间隔距离进行样本抽取,间隔距离由项目总体除以所需样本数所决定。第三,分层随机抽样,即把总体项目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层,并按简单随机抽样与机械随机抽样进行分层抽取,所得样本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总体审计趋势,同时,分层随机抽样还可以采取实用的抽样技术,做到分层区别对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四,整群随机抽样,即对总体项目划分为若干群,随机进行群抽样,抽样后进行群的全面审计,这种审计法样本集中,审计程序简捷,但科学实用性较差。

(二)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的共点

第一,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均采用随机抽取,抽样样本几率相等,能充分体现总体体征。第二,均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抽样,避免样本不足造成的审计失真,节约了审计过程环节的浪费。第三,依据统计抽样审计法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推断出总体项目审计的结论具有可靠性和误差性,并进行事前预防控制。第四,统计抽样审计法提高了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审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健全了内部控制与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一)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

统计抽样审计方法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信贷等审计的大部分项目,适用于组织机构与内控制度健全、财会工作基础性较好的单位,且审计总体越大越能体现统计抽样审计的好处,对比其他审计,失真率更低,准确率更优。

实施统计抽样审计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知识与经验的统计抽样审计人员,能熟练运用概率原理进行抽样,并能对各项结果综合运用进行总体审计结论的判断,以保证审计结论真实性、准确性。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局限性

统计抽样需要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其运用过程复杂。首先,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其次,统计抽样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只能无限趋于实际,而不能完全准确,只能将误差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统计抽样审计需要在制度与内容比较健全的企业,才能审计出完整、更趋于实际的审计结论,而其他小型企业或内控制度不健全、财会工作薄弱的单位,实施统计抽样审计则不能真实反映出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与失真。

三、统计抽样方法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一)审计人员素质符合抽样审计要求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多数内审人员具备多年的财务会计、信贷工作实践,但统计抽样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掌握统计抽样审计的理论与技术,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注意抽样前提条件

统计抽样审计的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同时在审计时还要按照随机原则,保证抽样样本机会均等。

(三)贯彻重要性原则

在进行统计抽样审计时,应贯彻重要性原则,针对重要项目要全面审查,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准确。

(四)使审计影响因素多方联系

统计抽样在审计过程中要使审计影响因素多方联系,一般在统计抽样审计过程中抽取样本时,应在确定抽取样本量及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审计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为契合点,进行审计的多面结合,确保审计质量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注重审计风险的判断

对审计结果与抽样样本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都被称为审计风险,因此在审计时应该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如在进行变量抽样时,关注信赖不足与信赖过度的风险因素,同时还需要综合审计过程中的其他审计证据,进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姜长文,简家进.统计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以宽.研究审计基础理论 建立审计科学体系[J].审计研究,2002(1).

4、刘丽娟.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2(2).

5、胡亚敏.统计抽样调查方法在审计中的运用[J].审计观察,2009(9).

(作者单位: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作者:吕亚茹

上一篇:微电子论文范文下一篇:律师学论文范文